?

家本化關懷:提升學校對家庭教育指導實效的路徑探索

2023-08-24 17:30周娟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4期
關鍵詞:實踐路徑家庭教育

周娟

摘要:學校是家長希望接受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最主要渠道,學校已經基本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導體系,但并沒有充分滿足家長的需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學校缺乏“家本化關懷”的視角。家本化關懷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學校對家長的主體地位認識不足,忽視家長的現實需求和家庭背景的多樣性。據此探索提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實效的路徑:優化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制,優化對家長現實需求和共情路徑的體認,優化家庭背景影響補償賦權策略。

關鍵詞:家本化關懷;家庭教育;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24-0074-03

一、引言

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是幫助家長提升家庭教育能力、提升家庭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保障。近年來,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1]。2021年10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指出:“中小學校、幼兒園應當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計劃?!睂W校對家庭群體的凝聚力具有獨特之處,能使不同職業、背景、類型的監護人以家長的身份圍繞學?!凹Y”[2]。大型調查發現,學校是家長希望接受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最主要渠道,學校已經基本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導的體系,但家長的需求并沒有得到充分滿足[3]。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學校沒能真正把家長當成教育的“合伙人”,缺乏“家本化關懷”的視角[4]。

二、家本化關懷缺失的原因分析

家長作為學校教育的天然合伙人,理應是家校共育的主角之一??涩F實中,學校往往少有這樣的關照視角和積極行為,深究緣由,主要是對家長主體地位在認識上的局限,對家長現實需求的忽視,以及對家庭背景影響共育的輕視。

(一)對家長主體地位認識的局限

在教育實踐中,學校既是家校共育的主導者,也是參與者。受師道尊嚴影響,學校習慣性把握著話語“霸權”,在家?;拥倪^程中往往會忽略家長的主體地位,將家長簡單視作家校共育的配合者,導致家長在家校共育互動中缺失參與感和主動權,從而降低了家校合作的實效性。

(二)對家長現實需求體認的忽視

處于權力中心的學校由于長期忽視家長的實際需求,致使家?;顒訒r間、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都與家長的現實需求出現一定程度的不一致甚至沖突,導致家?;有Ч涣?。例如,基于我國9個?。ㄊ校┑恼{查結果表明,70.5%的學校領導和61.9%的班主任認為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中遇到的首要困難就是“家長工作忙,時間難以安排”。近半成的家長也報告由于自身工作忙,導致陪伴孩子的時間較少,需要學校更好地根據家長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時間,采用更適合家長參與的家庭教育指導活動[3]。

(三)對家庭背景影響共育的輕視

隨著時代的變遷,家庭形態日益多元,單親家庭、流動兒童家庭、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撫養家庭等早已不再鮮見。而由此衍生的孩子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家庭也成為了一類不可忽視的家庭群體。對于這些特殊家庭、弱勢家庭而言,他們的需要與一般家庭或優勢家庭的需要并不相同。然而長期以來學校忽視家庭背景的多樣性,沒能充分考慮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需要,特別是由于缺乏對弱勢家庭的積極關注,使得家?;拥目傮w效果大打折扣,極不利于特殊家庭、弱勢家庭中學生的身心發展。

三、提升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實效的路徑

基于以上的原因,筆者認為必須以問題為導向,站在新時代教育發展的高度,切實深入探索提升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實效的實踐路徑。

(一)優化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制,情智賦能

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從無序、零散走向常態化、長效性發展的途徑是完善管理機制,而家長的主體地位需要管理機制的確認和保障。

1.完善學校家庭教育管理機制,確立家長主體地位

家?;拥牧夹蚤_展,必須基于家長對自己是教育“合伙人”的切實認識上。這需要學校進一步研究,明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促進學生健康發展中的各自職責,明晰家校雙方的具體目標和任務。因此,完善家庭教育管理機制,以制度確認家校雙方的各自的職責,并以“合約”的形式,將雙方的職責、任務明確細化,并由雙方簽字確認。這樣才能既確保學校的主導地位,而且確認家長的主體地位,從而建立家校間平等的合作關系。

2.健全家校共育運行評價機制,保障家長主體地位

在家校共育中,學校需要充分重視家長在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的主體性,突出家長的能動性。這一觀念既需要融入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的管理中,也需要融入家庭教育評估環節。為此,學校應聯合家長委員會構建家校共育多元評價體系。

例如,評價體系中包括家長評學校:學??烧匍_滿意度調查專題家長會。由家長深入課堂教學、體育鍛煉、休閑活動等學?;顒?,以調查問卷、座談等形式提出意見,發表建議。

評價體系中包括學校評家長:為了樹立家庭教育典型,引導廣大家長科學育兒,開展學校層面、年級層面“好家長”評選,以此引導家長與學校形成教育合力。

評價體系中還包括家長評學生:構建家校共育多元評價體系。學生的成長記錄袋可由家長和學校一起設計制作,教師和家長定期評價,并將成長袋定期展示。

(二)優化體認家長現實需求共情路徑,精準賦能

1.精準調研,充分了解家庭教育的現實需求

當前學校開展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活動多為學校安排內容,家長被動接受,對家長的需求了解有所欠缺,壓制了家長的主體能動性。因此,學校在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活動之前,進行精準調查研究很有必要。例如,北港小學在本學期初召開家委會會議前,每個班的家長委員會通過網絡問卷的形式,向全體家長征求育兒困惑,由家長委員進行分類歸納,呈報學校德育處。德育處再把調查結果由班主任工作室和學校心理健康輔導站進行分類篩選,再把問題分門別類地呈報給各個部門,最終確立本次家長委員會會議的內容。在家長委員會會議上,不管是校長室、總務處、德育處的答疑,還是家庭教育講師的講座,都充分考慮家庭教育的現實需求。

2.按需供給,創新家庭教育指導的有效模式

家長會、家訪、專家講座、家長開放日等常規化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活動,針對的是家長的普遍需求。但這樣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活動因時間、空間等限制,無法滿足家長的特殊需求。如以家長工作忙,難以接受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時間為例。學校需要創新家庭教育指導模式。一方面,常規化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時間應盡量選擇非工作時間并控制活動時長。另一方面,學??梢越柚W絡平臺,建設網上家長學校。如北港小學在學校公眾號上開辟了“家校共育”欄目,定期邀請家長錄制“親子教育,智慧分享”微課堂,暢通家長之間的育兒交流渠道。還開辟了“心課堂”欄目,根據前期調研,針對家長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進行分析,破解難題,切入點小,實用性強,深受家長歡迎。

針對有特殊需求的家長,如需要個人成長的家長、育兒過程中產生倦怠的家長、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家長或者入學適應困難學生的家長,學??梢蚤_展朋輩輔導、家長工作坊、家庭治療等活動為家長提供個性化支持。如筆者曾主編《遇見一年級之家長十二問》家庭教育校本教材。根據一年級新生入學階段的身心特點和家長育兒過程碰到的困惑,設計了交往篇、生命篇、習慣篇、學習篇四個版塊的內容(見圖1)。

還可以由家長自行選擇內容,采用互動式、體驗式的工作坊的形式開展活動,為家長提供個性化支持。本學期,北港小學為成長型父母開設了“正念教養家長成長營”課程。課程設置了10課時,由家庭教育講師、心理專職教師引導,通過體驗式的學習方式,讓家長學習正念教養的思維方式,不傷害孩子,也不傷害自己,與孩子不焦慮、不內耗地相處。課程吸引了200多名家長報名,家長們表示:課程內容豐富,易于實踐。

(四)優化家庭背景影響補償賦權策略,解構賦能

學校在制訂家校工作方案時,應更全面地關注到不同背景、不同階層在教育參與程度上的差異,為所有家長提供平等的參與機會,重視一定程度的補償與賦權,以此保障教育的公共性[4]。學校需要積極關注到特殊家庭和弱勢家庭,為其提供深層次的互動支持,情智賦能,將家本化關懷落在實處。

1.朋輩輔導,支持身心倦怠父母

父母倦怠指的是父母對孩子在養育方面的退縮、不負責任,情感和身體的衰竭,以及對家庭生活態度消極、情感冷漠,成就感降低等心理問題。父母倦怠是壓力水平和資源長期不匹配、不平衡導致的。父母倦怠要早發現、早干預,減少父母壓力源,提供支持源,認知重組和調適情緒[5]。在此背景下,運用朋輩心理輔導,通過同輩群體的力量讓個體獲得支持,發現解決問題的思路,促進身心倦怠父母的心理調節。家長們的年齡相仿,關注問題同質,學校通過互助小組的形式,開展家長同輩輔導,使家長的團輔工作更易于推進。

首先,共性問題可激發團體動力,減少壓力源。家長朋輩團體輔導以家長育兒過程中的共性問題為出發點,在團體交流過程中,讓家長充分傾訴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產生的情緒,這樣可以引起其他家長的共鳴。這種“我正面對問題,但并不孤獨”的一般化技術使得團體成員的內心得到安慰,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心理壓力。

其次,體驗學習可重組育兒認知,調適情緒。家長朋輩團體輔導由學校的家庭教育講師或心理教師帶領,通過情緒體驗、角色扮演、知識鏈接等方式讓家長更新育兒理念,覺察自己不合理的育兒認知,表達育兒過程中的情緒,從而調整育兒方式,調適育兒過程中產生的情緒。如在提線木偶人的游戲環節,有家長分享:“原來我一直就想控制自己的孩子,一放松就感覺不放心?!奔议L覺察到自己在育兒過程中有待改進的方面,就是進步的開始。

再次,情境體驗提升元認知思維,感受積極情緒。家長朋輩團體輔導為家長創設心理情境,讓家長覺察自己的想法、情緒,提升家長的元認知能力,看見孩子的想法、情緒,放下焦慮,感受養育孩子過程中獲得的積極情緒。

2.家庭治療,關懷心理問題學生父母

絕大多數中小學生所產生心理問題都與學生的成長環境有關,家庭環境對中小學生的影響尤為顯著,不良的家庭環境和父母不當的教養方式往往會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因此,在學生心理康復過程中,家庭環境、家長教養方式的改變尤其重要。但是在現實中,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特別是嚴重心理問題時,家長的心理也會受到很大沖擊,往往會被自責、憤怒等消極情緒淹沒,變得心力交瘁。因此,學校在面對學生心理個案時,如果發現家長也需要心理方面的幫助,可以開展家庭治療,共情家長,幫助家長挖掘資源,自助互助。家庭親子沙盤作為家庭治療的心理技術,為家庭營造了一個自由受保護的場域,讓家庭成員放下防御心理,覺察和表達情緒,看見人際交往模式,改善人際交往技巧。學??砷_展的家庭親子沙盤課程安排見表1。

綜上所述,盡管當前家校共育工作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但從家庭家本化關懷的視角出發,應積極探索提升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實效的路徑,從學生的家庭情況與家長的現實需求出發,落實家校共育。

參考文獻

[1]傅國亮. 家庭教育要從自發走向自覺,必須進行指導與學習[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5n/2015_z148/201510/t20151020_214341.html,2015-10-20.

[2]唐莎,周敏. 我國地方家庭教育立法的內容分析及其啟示[J]. 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1(1):92-96.

[3]邊玉芳,袁柯曼,張馨宇,我國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的現狀、挑戰與對策分析;基于我國9個?。ㄊ校┑恼{查結果[J]. 中國教育學刊,2021(12):22-27,78.

[4]邊玉芳,周欣然. 家?;硬涣嫉脑蚍治雠c對策研究[J]. 中國教育學刊,2019(11):39-44.

[5]俞國良,何妍. 父母倦怠與父母心理健康問題[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2(13):2-8.

編輯/黃偲聰 終校/石 雪

猜你喜歡
實踐路徑家庭教育
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品牌化開發路徑研究
以“大扶貧”理念開辟精準扶貧新路徑
黨的作風建設科學化的實踐路徑和保障機制研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見
論猶太人的金錢觀教育
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初中生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
家庭環境對中學生性格及成長的影響
淺析高校黨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