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互聯網+”的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研究

2023-08-27 00:50李云亮白華威趙三化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7期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互聯網+

李云亮 白華威 趙三化

摘 要:新一輪信息技術賦能教育是“互聯網+”時代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動力和重要支撐。本研究以技術賦能教育為主線,從政策、技術與教育關系層面闡釋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歷史進程;基于《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規劃,描繪面向2035年的發展圖景;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解釋“互聯網+”如何賦能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這一基本問題;立足于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趨勢,提出圍繞“器”“術”“法”“道”的建設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

工業時代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得益于教育政策和經濟投入帶來的資金、人才、設備、技能、知識的優勢,而“互聯網+”時代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很大程度取決于對數字技術和數據資源的精準掌握、融合應用和科技創新?;仡櫸覈叩冉逃畔⒒氖杲ㄔO歷程,刻畫其本土化演進規律及映射景觀,并探討基于教育信息化2.0時代中的引領方向與發展圖景,是引領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與現代化發展事業有序推進的必然要求。當前,以無線通信、數據驅動、體感交互、智能感知、虛擬仿真等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術與數字技術,正在和傳統高等職業教育場景融合,改變著以數字空間、物理空間為場域支撐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調控、方針決策、人員追蹤、物資調配、在線教育、智慧服務、智能治理等應用場景。這傳遞出一個重要信號,與傳統教育信息化發展思路相比,基于“互聯網+”的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突出走向重塑、技術賦能的發展主題,從關注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上升到智慧體系下技術賦能教育發展和個性化生命成長的“法則”,以技術創新推動教育資源、治理結構、平臺系統、教學方式等元素的數字化轉型。

一、歷史回顧: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本土化景觀演變

我國教育信息化最初以“電化教育”的形式參與教育教學改革,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獲得國家空前重視并得以發展,以黨的十九大作為我國教育信息化從1.0階段進入2.0階段的標志。改革開放以來,從政策特征、技術特征、教育特征的綜合角度回溯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歷史,不難發現其經歷了早期部署(萌芽期)、項目突破(生長期)、堅定推動(快速發展期)和謀劃未來(轉型發展期)四個發展階段。

(一)中國教育信息化起步階段(1978—1999年)

1978年教育部印發《關于電化教育工作的初步規劃(討論稿)》,首次從國家層面對教育信息化作出部署。此后,《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1998)、《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等政策文件的出臺,雖未直接提及教育信息化,但已從機構設置和系統運行兩個維度對信息技術融入教育體系作出了早期規劃,為后續教育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提供了早期經驗。

(二)中國教育信息化奠基階段(2000—2009年)

2000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成為我國教育信息化領域第一份國家層面的發展規劃。2001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1〕21號),此階段平臺建設、項目推進逐漸開始,信息技術種類和應用范圍在教育教學場域中呈現出規模性、多樣性的特點。

(三)中國教育信息化應用階段(2010—2016年)

此階段是我國教育信息化初級階段和跟跑階段的戰略發展期,也是教育信息化政策出臺密集期:2010年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2年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二級修訂,2016年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其間教育信息化由原來的教育層面上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信息化教育教學的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機制、資源建設成果等方面取得明顯突破。

(四)中國教育信息化融創階段(2017年至今)

諸如《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文件,繪畫出教育信息化未來發展圖景,強調要以大數據、云計算、深度學習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創新高等職業教育服務業態,引領青年學生在本行業和本領域擔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重任、攻堅行業技藝難關的大國工匠。

二、走向重塑:面向2035的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圖景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是我國第一個以教育現代化為主題的戰略性文件,其第八項戰略任務“加快信息時代教育變革”從政策高度指出面向2035年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方向。

(一)保障層:安全規范、多元共建的治理機制

技術賦能的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離不開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這就需要建構基于“第三方”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監管與治理機制、家—?!鐓f同教育管理機制、市場調節與參與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運行機制、政府頂層設計與高校自主制定的保障機制。

(二)基礎層:數字技術與人文關懷并存的教育平臺

科技使然的時代背景與教育環境,要求教育信息化發展超越簡單的工具論、技術論、環境論,數字化技術必然融入本土化的高等職業教育生態系統。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需要推進一體化智慧校園建設、數據驅動型教育教學管理平臺、多元創生的數字教育資源平臺,實現高精度的人機互評、建立統一數據處理模型、開發感知學習情景的數字工具等智慧教育教學功能。

(三)支撐層: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2.0工程

教育信息化發展2.0要求教育者應具有較高的數字化教育勝任力,以智能協同、虛擬教學等形式重構教學生態結構與關系鏈。所以,要將信息技術應用、數字素養、數字技術教學應用等納入教育者專業發展體系。

(四)應用層:人工智能與因材施教組合的育人范式

可將虛擬仿真技術、傳感技術、深度學習技術、增強現實技術、人機交互技術、可穿戴技術等與新時代學生教育訴求、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在統籌考慮理性和情感的基礎上,建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育人環境。

(五)核心層:治理規范與數字倫理協同的系統生態

在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數字技術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數字治理的同時兼顧數字倫理,制定嚴格約束數據非法獲取與應用、技術過度干涉教育的人機倫理道德規范,打造安全可靠的數字開放體系。

三、順勢而為:奮力書寫“互聯網+”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新篇章

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變化、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需要打破固有的思路與方式,堅持需求引領、應用為王的原則,增強數字意識、互聯網思維;同時也需要頂層設計、統籌布局,開發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生態的實踐框架,推動服務模式與基礎設施的升級。

(一)秉持“精品基建”追求,統籌“互聯網+”固本強基建設

第一,推進校園網絡提速增智。加強與電信公司的對接,建設智慧網絡中心機房。推進校園5G網絡建設工作,啟動校園互聯網帶寬擴容項目和校園無線網擴建工程,助力網絡學習空間全覆蓋活動。第二,完善校園平臺支撐體系。貫徹落實《高等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以互聯共通、業務協同為導向,搭建與區域研究機構和數字企業的研究與交流平臺,繼續探索“互聯網+技術”的教育應用。疊加校級數據中心、人人通平臺、虛擬工廠、智能教育助理、教育扶貧APP、校內業務上云、虛擬仿真實訓教室等特色服務,全面提升新型教育基礎設施支撐高等職業教育業務管理、政務服務、教學管理的能力。例如,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正積極參與智慧教育平臺虛擬仿真中心板塊的建設,并通過牽頭建設全省職教產業發展供需數據平臺、打造智慧校園平臺、建設數字實訓基地、開展數字教育活動,不斷激發職業教育新動能。第三,保障校園信息安全可控。按照教育部、公安部要求,建立健全學校網絡安全與數據信息安全的動態感知、監督考核、監測預警、智慧通報機制,增加安全日志審計系統、萬兆防火墻等功能。加強網絡安全宣傳教育,積極倡導網絡文明,推動數據中心、信息系統、設施終端的校本級改造,引進校園網絡安全尖端人才。

(二)落實“大國工匠”理念,實施“互聯網+”大國長技計劃

第一,遵循需求牽引、效用主導的原則,打破地域、校際的限制,強化與在線教育聯盟的共建共享,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網絡教育實踐共同體。要聚焦數字資源供給啟發力、診斷力、協同力的激活,優化數字教育資源供給結構,融合產業技術前沿,實施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和數字教材設計規劃,建設數字化基礎課程教學數據庫、資源庫,打造數字學習資源聚合服務生態;第二,根據專業教學需求,依托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物聯網、區塊鏈、VR、元宇宙等數字技術,推出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智慧教育應用服務平臺、5G智慧教室、數字課程共享云平臺等數字化教學平臺,開發“數字課程+電子教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虛擬教研室、機器人伴學、多屏互動、人工智能驅動等數字化教學模式,打造跨越語言與地域的線上國際課堂建設活動、教師線上聯合教研行動,建構由校園數據中心和專業教學資源中心、大數據治理決策中心、在線學習網絡中心、智慧型實習實訓中心、線下智慧教學空間組成的數字化“1+5”育人體系。例如,浙江大學基于“教務系統+學在浙大+智慧教室”融通現有各教學信息化系統,打破數據孤島,完整記錄教學過程中的數據,提高教學與管理水平。第三,結合教育教學評價標準與各類社會企業評價標準,實施基于信息技術與職業能力的教育評價改革,制定面向綜合發展的教育評價數據采集標準與指標體系,建立貫穿教與學全過程的師生發展數字檔案,建設學生綜合能力數字測評平臺。

(三)樹立“教育服務”意識,推進“互聯網+”素養提升工程

第一,強化對數字治理的正確認知。明確高校在全校師生網絡生活數字治理中的角色定位、責任界定、實踐路徑以及功能發揮。把握數據要素、數字技術、信息衍生物等數字治理要素的內涵與外延,并結合國家頂層設計和地方意識響應下的數字治理意見、行動方案以及政策環境,發揮高職院校在師生網絡生活治理過程中的優勢。第二,加強信息安全監管。在遵守數據安全法律法規和保障公民數據共享權利的前提下,以高職院校師生網絡生活空間為治理場域,充分挖掘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在數據信息溯源、識別、分析以及風險防控等方面的潛能。要實施對各類購物平臺、知識平臺、短視頻平臺等全方位監控,杜絕違背人倫道德和核心價值觀的生產與傳播行為。例如,北京大學立足自身實際,貫徹落實國家網信辦治理要求,通過成立校級網信委員會和實體網信辦,把信息化主管部門的職能定位和作用逐漸明確起來,化解了管理和技術協作的難題。第三,提升高職院校師生的信息素養。面向高職院校教師,通過健全培訓課程體系、完善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重新定義教師專業發展評價機制、開展智慧教育服務管理的現場教學與實操演練、建立數字化教育考核和管理體系、考核評價利用數據開展教育治理成效等途徑,培養一大批善用技術、善治網絡的教師隊伍。面向青年學生,要將信息技術的基礎理論、實踐技能、倫理道德、行為規則、衍生應用等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和校園實踐活動過程中,并構建高職院校學生信息素養評價體系。

(四)聚焦“治理生態”難點,建構“互聯網+”數據賦能體系

第一,建立統一的信息網絡、平臺體系、數字資源、智慧校園、創新應用、安全可信等方面的標準規范體系,完善治理規則、權利配置、監管錨點、組織協同相關的制度供給,以平臺整合與制度優化實現治理共同愿景、平衡多元需求與價值,解決重復建設、組織割裂、權責不明、數據堡壘、功能不佳等問題。第二,服務民生與教育熱點,驅動數字技術融入數據賦能體系,聚焦院校的產教融合、實習實訓、財政績效、教師資格、招生入學、招錄預測、網絡輿情、家校協同、教學資源、職業前景、專業文化、辦學條件等內容,學生的督導評價、健康體質、身心健康、重要考試、技能狀況、培訓證書等數據,運用區塊鏈、智能算法、大數據、安全多方計算、態勢感知等數字技術使其變為量化指標數據、可視化圖譜,并疏通各個數據要素的生產、使用、共享以及傳播渠道。第三,以標準安全運行為保障,加快構建富有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特色和富有中國特色的數字安全保障體系、數字化治理體系,健全數據的使用規則制度,堅守數據安全與隱私底線,形成與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相適應的安全格局。例如,上海把新時代數字化轉型工作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建立大數據行為“駕駛艙”,并且在學生學業評價和教師業績評價中,將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價值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和教師教學能力評價范圍中。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等職業院校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推進數字技術與教育生態的融合。這既是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實現撐桿跳、彎道超車的重要支點,又是提質增效、突破創新的關鍵一招。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應充分把握“職業教育新基建”的內涵與外延,實施以數字基建為主導、以智慧教育為導向的“新基建”,充分發揮和釋放“互聯網+”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紅利價值;培養數字技術應用能力與方法,為培育大國工匠開辟新的路徑;樹立教育服務意識,多措并舉地提升師生信息素養,傳授新技術下生存哲學與行為智慧;聚焦高等職業教育治理生態系統整合,借助多元共治、規范管理的治理思路,探索多元異構數據融合的技術體系。

參考文獻:

[1]雷朝滋.教育信息化:從1.0走向2.0——新時代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走向與思路[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1).

[2]胡欽太.回顧與展望: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歷程與未來[J].電化教育研究,2019(12).

[3]孫立會,劉思遠,李芒.面向2035的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圖景:基于《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描繪[J].中國電化教育,2019(8).

責編:應 圖

猜你喜歡
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互聯網+
高職院?!叭齻€空間”就業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
紡織行業職業結構變遷對高職現代紡織專業人才培養的啟示
事業單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設策略研究
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