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兆壽《荒原問道》的鄉土書寫與精神反思

2023-09-01 16:37劉瑩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23年9期

劉瑩

內容摘要:《荒原問道》是當代甘肅籍作家徐兆壽的一部長篇小說,以兩代知識分子的情感、命運以及精神探尋為線索,來表現作者對于理想、文化、信仰、真理、道德、現代性等主題的哲思。本文通過對其敘事方式、語言特色、人物塑造等幾方面的探析,來分析作家徐兆壽的創作主體特征,剖析其作品中強烈的鄉土書寫與精神反思。

關鍵詞:《荒原問道》 徐兆壽 西部文學 甘肅作家

在中國文學的發展過程中,對于城鄉社會的書寫似乎屢見不鮮。甘肅文學是西部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甘肅作家們因蒼涼、貧瘠的自然環境和深固保守的文化處境而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化性格,比如傾向于悲劇感、苦難意識、憂患意識、超越意識、生態意識等[1]。新時期以來,扎根于西部地區的鄉土作家們更是以其獨特的視角與藝術風格受到學界關注,他們從對固有的甘肅地域文化的揭示和探尋,走向了對現代化下甘肅自然生態、人文環境、以及人的精神方面的探索[2]。無論是歷史滄桑的書寫或是道德倫理的敘事,他們始終秉持人道主義的關懷,捍衛著西北作家的寫作根底。

作為第三代西北作家中的甘肅籍作家之一的徐兆壽,成長于改革開放的大浪潮之下,其文學作品大多描繪了轉型中的社會狀態以及社會轉型下人們焦慮迷茫的精神狀態。從《非常日記》中早期的校園空間中青年的心理與情感描寫,到《荒原問道》中知識分子對于命運、真理等的問道隱喻和憂患意識;再到《鳩摩羅什》《西行悟道》中回歸傳統與生命本真的解讀與哲思。理想、追尋、拷問、文化、信仰、真理、道德、愛是徐兆壽寫作中常見的主題,他始終以知識分子的使命來審視著社會變遷中的人們,來思考文化、生命、信仰等宏大命題。本文以徐兆壽的長篇小說《荒原問道》為例進行個案分析,通過敘事方式、人物塑造、文化反思與生命意識等幾個方面,來分析作家徐兆壽小說的創作主體特征,探索小說中的鄉土書寫與精神反思。

一.基于文本寫作敘事方式的分析

(一)敘事視角

作家在創作時總要選取一個視點或角度來進行敘述,學者楊義認為“敘事視角是一部作品,或一個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3]?!痘脑瓎柕馈分兄饕捎昧艘詢染劢箶⑹聻橹?,零聚焦敘事為輔的手法,文中視角集中于兩個主人公“夏木”和“陳子興”身上。從開篇的“遠赴希臘之前,我又一次漫游于無盡的荒原之上?!盵4]到結尾的“八月底的時候,我坐上了去希臘的飛機?!盵5]全文以第一人稱的視角來描寫“我(陳子興)”內心的想法與感受,并通過“我(陳子興)”的講述來引出其他人物并推動故事進展。然而文中另一主人公夏木的敘事段落則時而為第一人稱時而為第三人稱,例如“好問先生姓夏,據說好問是學生們給他取的名,他便改成這個名了?!盵6]這是以“我(陳子興)”的口吻來介紹夏木。再如“現在讓我們回到夏忠的命運”[7]在講述夏木的故事時雖然文中以“他”來指代,但這既不是“我(陳子興)”觀察到的夏木的故事,也不是夏木自己的講述,而是作者以上帝視角展開的零聚焦敘事。

由此可見,以內聚焦敘事為主在敘事過程中充滿了濃重的主觀色彩,更便于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變化,使得讀者更有代入感與想象的空間。以零聚焦敘事為輔則便于書寫時空跨度較大,線索較復雜的故事,既似作者的客觀書寫又似主要人物主觀情感的刻畫。

(二)語言特色

小說作品的敘事方式與語言表達特色往往是一個作家個人風格的體現,其語言不僅是小說推動故事發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式還是作者與讀者進行溝通與交流的方式、作者傳達其思想的方式。徐兆壽小說中的語言呈現出一種通俗、口語化的特征,同時也極富詩意與哲學意味。通俗化語言甚至是方言的運用在西部作家的作品中較為突出,不僅使晦澀的道理易于讀者接受,而且也流露出了濃厚的地域與文化特色。

例如,在《荒原問道》中鐘書記給鄉下人解釋唯物主義時說“世界是由東西(物質)組成的,東西是動彈的,動彈是有哈數(規律)的,哈數是可以挖抓(研究)的,挖抓后就可以照著做活了。[8]”這里的“動彈、哈數、挖抓、做活”是典型的西北方言,這不僅符合鐘書記人物形象的鄉土性,也凸顯了作者的西北風格。再如,夏木“跟著農村人說粗話,總是努力地罵‘狗日的,但他永遠都說不出‘日你媽三個字”[9]。這通俗甚至粗俗的語言生動地呈現了農村這個“被語言包圍起來的文化圈”,這些話語展現鄉土氣息的同時也流露出了主人公作為知識分子與農民雙重身份的矛盾和精神層面的撕裂。

二.從空間到文化的鄉土書寫

鄉村的空間景觀展示與民間習俗的書寫是西北作家青睞的對象,而社會的變遷、城鎮化的席卷以及以城市為代表的現代性下的生態書寫和文化反思也是西部作者一直審視與關照的對象?!痘脑瓎柕馈分袨槲覀兠枥L了一個廣闊的西北大地,其獨特的景觀、民俗文化以及其特有的意象符號都極具研究價值。

(一)城鄉空間對比及其意象建構

徐兆壽曾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在復旦讀書時,寫了長篇小說《荒原問道》,我發現,離開了西部才能真正看清西部是什么樣子,同時,也明白我的寫作資源仍然在西部。[10]”作者生于西北長于西北,所以其故事都是發生在西北。小說中甘南藏區那亙古的河流、迭山萬壑、寧靜的寺院、鳥鳴、流水;扎尕那的云霧繚繞、炊煙四起,高聳入云的山峰;蘭州那亂石灘的黃河岸邊,平靜的黃河,秋天瓜果的香味以及河西走廊上那無邊無際的浩瀚荒漠、無邊的平原、高高直直的楊樹、荒原戈壁、黃沙漫天。通過主人公夏木和陳子興我們看到了西北大地的景象,也是作家真正生活中的景象。在《荒原問道》中,鄉土空間基本上是建構在荒原之上的,無論是雙子溝、柳營村、還是河西走廊上的九州平原都是身處荒原戈壁,其給人一種無邊無際、凄苦蕭瑟、神秘之感。而故事發生的“荒原”不只存在于空間上,在作家筆下,“荒原”成了承載人物思想精神的重要場所。對于夏木來說荒原是他精神上的高原,荒原代表著古老的歷史和自由,是一個沒有被教化、統治、規訓的存在,是一個與強大的意識形態、文明形態對應的荒野。而在陳子興那里,河西走廊上的荒原是他的童年,是他想要逃離但又無法真正離開的地方,小說中他到了城市后總是夢到的迷失的小羊、荒涼的村莊、神秘的荒原這些則是他內心深處潛意識之中的神秘之地與精神寄托。

隨著現代化的進程,鄉土空間中的荒原被進一步“祛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逐漸被打破。作者通過兩位主人公表達了對荒原開發的反抗,在主人公的眼里,開發是現代文明野蠻的行為,荒原就如同森林一樣重要、一樣美好。主人公夏木對于大地的熱愛以及后來大地受到威脅后的無能為力與惋惜之感,深深地映射出了作者對于大地和傳統的眷戀以及對于生態開發的批判與矛盾思想。而陳子興對城市的美好回憶也折射出了作者的矛盾,在過去生活資料極度貧瘠的情況下,人們還有著極高的精神追求,伴隨著城市得越發發達,城市卻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荒原。

(二)對二元對立的城鄉文化的反思意識

在鄉土社會中總有一些扎根于人們思想深處的觀念,如對土地的崇敬、對自然的適應,還有安貧樂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等思想。如主人公陳子興所言“生活在平原上的人們似乎也無所謂。反正有吃的,有穿的,餓不死,凍不死,因此生活得仍然貧窮而安樂,還以為自己生活在漢唐呢”[11]。然而,小說中的鄉村并沒有那么平靜與安逸,如小說中夏木聽爺爺的叮嚀來到大西北生活,陳子興的哥哥夢想找城里姑娘的破滅,鐘老漢為守護大地而死亡的情景,黃美倫被夫家拋棄來到鄉下小學以及師生戀情被批判后的離開,“守活寡”的王秀秀在思想枷鎖下的性焦慮與可悲人生,鐘秋香姐妹進城后的不同變化,夏木與山之寬的對立關系,黑子詩意的生命反思后的自殺,鐘偉超、夏繼超與夏木的爭吵與對抗,夏木著書立說的失敗等等。在這之中,城市與鄉村、現代與傳統的對立意味越來越明顯,作者批判的立場也愈來愈明晰。

長期以來,城鄉對立造成了鄉村與都市的隔膜以及無數悲劇命運。我們不禁要思考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村該如何相處?傳統的倫理道德在現代社會是否已經有所消弭?傳統的觀念是否能與現代社會觀念相適應?消費主義下我們大談經濟的同時是否談精神,談文化、談真善美已成邊緣?文學生來具有啟迪、凈化人心靈,引人思考的作用,這種種問題都是作者試圖去探討并啟發讀者去反思的。

三.人物塑造——知識分子的精神反思

作家徐兆壽其知識分子的創作身份使他懷有對現代隱性的審視和對傳統農民精神的顧及,《荒原問道》中作者建構了一個關于人性、命運、倫理、文化等宏大主題的反思的知識分子的精神空間。小說中從上一代的知識分子夏木命運的苦難開始,他離開北京遠赴西北教書,到被打成右派來到鄉村勞教進而隱藏到民間成為看似普普通通的農民,娶妻生子,鉆研中醫;一直到王秀秀事件中夏木信念的倒塌,之后他又被命運捉弄回到了大學校園,成為了學生們精神領袖似的人物,但隨之卻被時代拋棄成為了一個邊緣人。這半生中他一直在思考,何處能容得下他精神上的高原以及知識分子的精神空間。陳子興因為少年時經歷的所謂不倫之戀一直影響他的一生,作為啟迪他文化精神之母的戀人在他精神深處扎根,之后他經歷了理想、信仰、情愛的幻滅。對知識分子命運的洞悉使得兩位主人公產生了精神上的交流,他們有著對荒原同樣的向往,對精神自由的向往,對生命的思考。兩位主人公的交談討論豐富了作者筆下知識分子的精神空間,也映射出了作者關于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新開闊。

小說中,作者不斷借主人公夏木和陳子興發問:中國文化命運何如?什么是道?什么是倫理?知識分子應當如何存在?[12]這些重重的扣問也許就是作者一直在思索的問題,也是知識分子的終極追問。同時,作者還有著深深的憂患意識,如“人是這樣一種動物,能適應各種生活。神在的時候,能做神的仆人。神死的時候,人做自己的主子??墒?,現在呢,人也死了,只剩下一些欲望,我們就是欲望的奴隸。我不知道你現在怎么樣,我有時覺得我連欲望都沒有了,就只剩下虛無的影子。[13]”正是因為這些問題使得小說中的主人公夏木在精神世界與現實生活的矛盾下,出走于荒原、問道于荒原。而“我(陳子興)”本是在社會中的,在與精神之母、往昔戀人重逢后好像生命有了意義、生活有了目標、飄蕩的精神有了寄居之處,可是命運捉弄,愛人黃美倫在地震中殞命、夏木出走于荒原、兩位導師的相繼離世,這些使得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再次被擊垮、崩塌。于是他又夢到了失蹤的小羊、荒涼的村莊、無際而神秘荒原,這些正是他精神深處迷失的隱喻。在之后與文清遠的重逢時,寬闊與高遠的境界以及直抵內心的開解使我“猶如神諭”,最終感到世若棋局,人生如夢,決定遠赴希臘。對于發問二位主人公做出了類似的行動,兩種“出走”遠非逃避意義上的離開,而是暗示求索的態度與靈魂上自由的境界。

《荒原問道》中作者還塑造了個性豐滿的女性人物。王秀秀在傳宗接代的封建枷鎖下因丈夫性無能而與自己的公公同居產子,“守活寡”的她難以抑制欲望去引誘夏木,王秀秀走了一條沉淪、墮落的人生之路,而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是對于封建觀念下女性作為了犧牲品的深切同情與人道主義精神。還有黃美倫在被夫家拋棄居于鄉村后依然美麗優雅,思想先進的她與學生陳子興發生不倫之戀后的出走失蹤,作者刻畫的黃美倫是有個性、有思想的,她最后信仰基督教,實現了人生道路上的自我救贖。而鐘秋香的形象則是夏木連接精神與現實的紐帶,王秀秀事件中她與別人的爭吵、默默維持家庭,她像是夏木的大地,接納并支持著他,盡管她不懂夏木精神上的高原。冬梅的形象也不是單一的,進城后的她思想似乎更與夏木接軌,他們聊天甚至發生關系后的緘默以及之后的相互照應,都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奶奶的形象則更為寬廣,雖然描寫不多但他似乎是陳子興的港灣,她能夠細致入微地感受到陳子興的心理變化,永遠寧靜愛護接納甚至理解支持他的一切。作者筆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不僅外在形象活靈活現,生動逼真,而且內心世界豐富真實,蘊含著豐富而深厚的人文色彩與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作者對于人情冷暖有極其敏感的觀察能力,并且善于挖掘出人性之美,充分顯示了他的創作觀念的先進性與人文價值。

在《荒原問道》中不難看出,語言上的通俗與詩意形象地傳達出了人物的個性,也凝結了作家的寫作意識及其風格特色。作者徐兆壽一直審視著西部土地的過去、現在以及對城市化中人內心精神荒漠化的擔憂,同時民間民俗事象以及性學描寫都不再流于表面,而是超越了其本身傳達出了更深刻的鄉土文化與情感表達。人的生存現狀與精神狀態,人在困境中所迸發出的具有超越性的生命意識始終是作者關注的焦點。作者通過人物來思考叩問歷史與未來,對于當前時代消費文化下的信仰缺失,“娛樂至死”現象的失落與迷惘,極具憂患意識的同時是充滿希望的。文中主人公踏上了追尋與自我救贖之路,這種面對苦難的積極態度是作者賦予人物的,同時也是作者自身的態度,這使得文章的人文價值與思想意義更為凸顯。

參考文獻

[1]陳力,張向東:《地理環境的多樣化與甘肅當代長篇小說創作》,《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2]雷達:《新時期以來的甘肅鄉土小說》,《小說評論》,2010年第3期。

[3]楊義:《中國敘事學》,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頁。

[4][5][6][7][8][9][11][13]徐兆壽:《荒原問道》,作家出版社2014年版,第1、380、5、38、54、45、23、320頁。

[10]傳馨:《以筆作犁·躬耕俯首——訪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院長徐兆壽教授》,《今傳媒》,2017年第9期。

[12]陳曉明:《中國知識分子的問道隱喻——評徐兆壽的〈荒原問道〉》,《當代作家評論》,2017年第2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