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的性別對話

2023-09-01 07:36李艷
文學教育 2023年9期
關鍵詞:艾略特

李艷

內容摘要:作為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思想新銳的女作家,喬治·艾略特在她的小說《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展現了她獨特的女性觀。她從性別平等的人格尊嚴入手賦予了性別對話的可能性,又通過呈現男女共同的人性缺失使性別對話回歸到人性對話,進而在生命選擇的沖突中尋找兩性共同的價值歸宿。

關鍵詞:艾略特 《弗洛斯河上的磨房》 性別對話 人性對話

當維多利亞時期的文化因其獨有的特色興盛起來的時候,19世紀的英國文壇也因為一批女作家的加入而活躍起來:布朗寧夫人、蓋斯凱爾夫人、勃朗特姐妹、喬治·艾略特等。如果說這些女作家的出現在當時并未興起像20世紀以來那樣的女權文化的熱浪,但至少那些來自女性的真實聲音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為當時的維多利亞文化注入了一種鮮活的思想,使我們開始真正能夠通過女性的聲音聽聞女性,通過女性的眼睛體察社會。在這些女作家中,喬治·艾略特無疑是特別的一位,她以女性特有的眼光攝取女性所生存的社會的方方面面,進而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然而令人驚異的是,她“不曾把自己稱作一位女權主義者,她甚至可能反對被稱作一個女權主義者”[1],因為她認為自己“首先是一個人,然后才是一個女人,人性的問題是首要的,而女性的問題是次要的?!钡拇_在她的作品中,女性作為主體的存在是占有突出地位的,但與此同時她并未停留在張揚女性獨立價值的層面上,她總是試圖打破那種將男女性別放置兩極的模式,尋找性別平等對話的契機,從而在兩性共有的生存場景中呈現出人性的真實面貌,從而超越性別的局限凸顯人生存的境遇。艾略特的作品《弗洛斯河上的磨房》最終男女主角的死亡給我們留下了悲劇的思索,而要真正理解悲劇就不得不回到艾略特的這種人文關懷的價值觀中,因為與其說這部作品最終目的是關注性別,不如說是超越性別,艾略特試圖在性別對話的空間中展開更深層次的生命意義的追索。

一.人格的平等:性別對話的可能性

生活在早期維多利亞時代的艾略特當然不能算是幸運的,當時英國保守、封閉而又充滿偏見的傳統文化對女性的定義也只是“低劣人等”、是男人的“玩偶”,而女性的“美德”和職能也只是“作一個好妻子和好母親”。毋庸置疑艾略特投入小說創作不僅為自己證明了自我獨立的存在,而且也為所有女性的存在彰顯其超越世俗陳見的價值和意義。因為她大膽堅持在她的小說里尋找、發現并掘取女性對自我價值的認識過程以及女性形塑自我獨特存在的歷史。于是我們看到了弗洛斯河邊的麥琪,她跳躍奔放的天性就像不斷涌流的河水,使她永不停息的去追逐新奇事物的奧秘和人生的真知灼見,盡管這一切在父親看來只是一些不值得去推崇的“優點”,在哥哥眼里更是不屑一顧的“缺點”,然而她還是以她的任性和率真證明自己不遜色于這個家族中任何一個人的智慧和決心。當傳統的倫理規范要求她亦步亦趨的去扮演貴族小姐、貴族夫人時,她拒絕了世俗的安排,簡簡單單的把自己嫁出去并不是她追求的愛情理想;在家庭變故襲來時,她熬過最沉痛的悲觀和絕望,最終選擇自食其力的去打拼屬于自己的生活;當圣奧格鎮的人企圖用流言蜚語淹沒她的意志和熱情時,她不愿作一個放棄的逃兵,她想要留在眾人眼前證明自己的清白和高尚??傊?,只要我們去聆聽,我們總能在艾略特的女性世界里聽到哪怕是細碎但卻是真實的聲音:她們的熱望、她們的掙扎、她們的訴求。有誰能說艾略特沒有發現屬于女性自我的真實存在呢?她們有著女性的尊嚴,有著女性對自我價值的尋覓和形塑。

然而,艾略特并未只停留在女性的關懷上,如果說每一個抒寫人性關懷的作家手中都有一面明澈的鏡子,無疑艾略特的鏡子既映照女人也映照男人,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有著獨特的情貌和個性。她既彰顯女人的豐富潛質和雋永的靈魂,也不回避男人廣博的智慧和深邃的心靈。艾略特珍視每一個獨立個體自我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正因此我們的視野里同樣也不斷活躍著堅韌勇敢的湯姆,敏感聰穎的費利浦,多情天真的斯蒂芬,他們的身上都煥發著個人獨特的熱情和活力,在展開的人生舞臺上他們不斷表演著自我追逐理想、追求完美的率真個性。在艾略特看來,男性并不是一個相對于女性存在而被批駁和顛覆的對象,她只是要把男性和女性一樣放置在平光鏡前照出他們本有的樣子,照出他們作為獨立的個體應有的自我價值和意義。艾略特對女性價值的確認以及對男性價值的肯定就是要從根本上還原人性的真實面貌,使男性和女性在具有平等人格和獨立尊嚴的前提下能夠成為對話的雙方,從而打破性別之間的二元對立,使人們“進一步認識藝術的潛能、人性的潛能、生活的潛能”[2],使性別之間的對話不再只是關于性別的對話,而是回歸到對兩性共同存在的世界的關注上,進而探求人類生存于世的價值和意義。

二.人性的缺失:性別對話的必然性

探詢性別之間平等的生存價值和人格尊嚴是艾略特走向人性關懷的第一步,在這一過程中,她并沒有故意營造一種“人性的烏托邦”,而是更加痛心疾首的發現使性別對話真正走向歷史前臺的力量恰恰是兩性之間必須共同面對的人性的缺失。

在《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主要人物幾乎都經歷了人生從激情亢奮到憂郁創痛理想不斷幻滅的生存洗禮。艾略特著意刻畫了兩個人物的成長過程:一個是湯姆,一個是麥琪。湯姆從小就表現出與他所熟悉的土地一樣的質樸率真的個性,他熟悉土地上每一個生物,與它們游戲嬉鬧時有一種渾然天成的默契;他對自己的勞動技巧生存本領有著倔強的自信,也正因此當家族遭受厄運時,他毫不猶豫的把重振家業的重任扛在自己的肩頭,誓死也要奪回自己家族的土地和磨房。湯姆骨子里有一種莽撞少年的簡單執著的信念,正像他從小就對學問對抽象的推理缺乏興趣缺少潛質一樣,簡單的頭腦容易促使他血氣方剛的獨闖天下,也容易使他產生偏激的思想觀念。他自以為個人的意志代表了家族的意志,于是武斷的用家族的仇恨阻斷了麥琪與仇人之子費利浦之間的愛情;他把自己想象成孤膽英豪,然而倔強的個人奮斗可以換來家族命運暫時的轉機卻無法換來家族永久的和平和安寧。悲劇的結尾中狂暴的洪水成為一種永恒的意象,它瞬間摧毀一切的力量警醒我們去發現人性深處的脆弱和缺憾:湯姆的堅韌并不能成就絕對的完美,他的個人意志也不能絕對左右生存的秩序。

僅僅指出男性的弱點并不是艾略特的完整思想,同樣她并不庇護女性。如果說湯姆的性情屬于土地:質樸剛毅,那么麥琪的天性屬于河水:細膩溫柔。她從小喜歡在書本里尋找夢想,隨著歲月的成長,她將自己充盈成愛的河流:想要和湯姆一輩子在這條河里嬉戲,也想要讓它滋潤殘疾而又敏感的費利浦的心田。盡管她在家族利益與愛情之間經歷了無數次的反抗和妥協,但她唯一不變的信念就是不能停止去愛和同情,哪怕是為所愛的人自我犧牲。于是我們看到麥琪儼然變成了“天使”,她關愛、垂憐、拯救在痛苦中的父親、哥哥和費利浦。然而結果呢,麥琪最終也只是“受難的天使”:在費利浦面前,她越是投入的愛越是感到對父親對哥哥的愧疚;在湯姆面前,她越是要挽回兄妹的情誼越是感到對費利浦的痛悔;而更加殘酷的現實是她無法抑制欲望的沖動又愛上了露西的未婚夫斯蒂芬。麥琪的愛和同情沒有換來她所向往的伊甸園,反而使她一再傷害她所愛的人。她始終擺脫不了在心靈的旋渦中掙扎,是因為她不了解自己的感情到底能承載多少,她想要用一個人的愛去拯救所有受傷的心,結果也只是留下破碎和痛苦。

當花樣的生命在我們眼前絢爛開放又匆匆凋謝時,不得不讓人在命運的起伏跌宕中沉思人性的復雜。艾略特在其中預言著一個嚴肅的現實: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在人生的境遇中都要面對重重考驗,于是受難、彷徨、迷惘、沉淪對于兩性都是必然共同要經歷的,也正因此他們在其中所暴露出的人性的脆弱、道德的缺失也都是一樣無從回避的?!白鳛橐粋€男性或女性個體,人只生活在一個確定的片面性和有限性之中”[3],既然如此,兩性之間也便不應有所謂居高臨下的距離,人與人之間應該更加寬容真誠的面對彼此的弱點,通過平等的對話共同探討超越個人有限性的生存方向。

三.終極價值的尋找:性別對話的前景

對人性世界的敏銳感知使艾略特對于性別話題的關注早已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身份爭執,而回歸到一種更加深邃的生命價值、生存意義的思考上來。當湯姆與麥琪、費利浦與麥琪以及斯蒂芬與麥琪的愛恨糾葛一幕一幕的上演時,我們更多的是被吸引到這樣一種充滿疑惑的思考中:為什么麥琪一再試圖融洽溝通和他人的關系,在掙扎與妥協之后結果仍然只是一個蒼涼的悲???的確,在小說中麥琪與湯姆、費利浦以及斯蒂芬之間都有著深厚的情感引力,但他們之間卻又始終存在著一種很微妙的離心力使麥琪和他們很難毫無阻隔的緊密依靠。而這種微妙的離心力恰恰存在于他們各自不同的價值選擇上。湯姆親歷了家族的榮辱興衰,在傾家蕩產備受凌辱的窘境中臨危授命,他有著和父親一樣強烈的愛恨分明的家庭榮譽感和責任感,也正因此從那個時候起,湯姆畢生的追求就是報仇血恨,重新奪回世代相傳的家族產業。他把必勝的信念寫在《圣經》的首頁,足以看出在他的心里再沒有比家族榮譽更加神圣的存在了。然而他沒有預料到的是麥琪會成為家族的叛逆者。盡管麥琪也愛父親愛湯姆,同樣也依戀著和睦的家庭,但麥琪對這一切的愛不是基于一種家族榮譽感,而是一種個人的愛與同情。她始終天真的幻想并追求著一種盡善盡美的愛的樂園,每一個人都相親相愛,因此她不顧湯姆的威脅愛上了仇人的兒子——天生殘疾而又多愁善感的費利浦。至于麥琪后來在湯姆的威逼下,暫時中斷了和費利浦的往來,支撐著她的信念依然不是家族的責任和尊嚴,而是因為她不愿離開湯姆、丟開湯姆,她深愛著湯姆,這種愛同愛費利浦一樣在她心中是神圣的。而費利浦不能理解,因為他只想擁有和麥琪的愛情,他只愿躲在自己愛情里,而麥琪要愛的又何止一個費利浦。緊接著斯蒂芬的出現曾使麥琪一時間心馳神蕩,但很快她悔悟了,還是因為她不忍看到純潔善良的露西傷心欲絕,她也不愿湯姆離棄她。與此同時,斯蒂芬在錦衣玉食的閑適生活里唯一的信仰就是個人的歡娛,他無法真正進入麥琪的內心世界。由此我們看到,他們四人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生命信仰:麥琪的信念是個人的愛和犧牲;湯姆總是把家族榮譽奉若神明;而費利浦唯一的心靈依靠就是獲得個人的愛情;斯蒂芬的人生信條只是個人的享樂。正因為他們各自堅守著彼此的心靈追求,所以即使他們能夠互相面對,但沖突、爭執、矛盾始終糾纏在一起,使他們很難心心相映和睦共處。

男女兩性對自我價值的選擇最終促使對話產生了爭論和交鋒,然而對話的目的不是爭辯而是為了達成共識,是為了男女兩性能夠從對話中找到生命的真諦,找到人生存最終的價值和意義??墒?,什么樣的終極價值又是永恒的值得依靠的信仰所在呢?艾略特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她所營造的悲劇氛圍卻又給了我們啟示:無情的洪水卷走了生命,也卷走了人們心中曾經追求的虛妄的信念,麥琪和湯姆在死亡中相擁是兩性真誠的面對彼此后開始的共同祈許。我們需要去尋找真正的價值歸宿和永恒的價值依戀,只有在這種尋找中,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才能在對話中擯棄沖突紛爭擁有明天。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的高歌猛進一度沖擊著固有的社會和信仰體系,盤踞千年的基督信仰和維多利亞時期的傳統道德漸漸失去了影響力,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加速著人性的異化。艾略特一方面對教條化的福音派越來越反感,對科學精神越來越親近,另一方面她又始終對基督教內在精神有著執著的信仰。正因此,在艾略特的筆下,男性和女性徘徊在兩個世界之間,常常面臨著深刻的價值撕裂。當然兩性越是沉淪,越是需要救贖。艾略特試圖調和理智和情感的分裂,彌合現代精神與傳統倫理的隔閡,與此同時也積極主張兩性通過價值對話的方式建立溝通和互信的橋梁,回歸人性的反思,從而尋找重建信仰體系的可能。

從《弗洛斯河上的》中性別對話中不難看到喬治·艾略特非同尋常的性別觀照,她對男女對話的反思是建立在獨立的女性思考基礎上的。喬治·艾略特所處的時代,正是英國工業革命迅速發展的時期,當整個英國社會現實領域不僅對男性也對女性開放的時候,更多的女性參與到產業勞動和社會活動中。不僅如此,英國的婦女們有了更多受教育的機會,喬治·艾略特所代表的新女性正是在變革的時代通過知識改變著自己的命運。艾略特十分喜歡閱讀和學習,她在早年就廣泛涉獵了包括歷史、政治、科學、藝術等不同門類的書籍,這些不斷展開的知識圖景給予她不一樣的人生維度和思考的深度,她一生創作了7部長篇小說,1部中篇小說還有諸多詩歌、散文和評論文章,她用書寫的方式,完成了對英國社會對開放和多元的探索。英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F·R·利維斯在《偉大的傳統》中將艾略特列入英國小說偉大傳統的三位大作家之列,并且贊美她的創作有著“托爾斯泰式”的高度。

但另一方面,艾略特作為女性書寫者,她并不想把筆下的女性推向男性的對立面。艾略特在女性寫作上是獨樹一幟的,因為她以寫作的方式訴說的再不是作為“女人”的類的本質,而是男性和女性共同呈現的“人”的本質。她從發現男人和女人平等的人格尊嚴開始,賦予了性別對話的平臺,當她進一步呈現兩性共同所要面對的人性缺失時,性別的沖突就超越了性別的對抗,開始向人性的主題復歸,于是性別的對話成為價值選擇的對話。艾略特執著于人性的研究,是因為她看到性別關系真正的未來不是要造就一個分裂的女性世界或男性世界,而是要尋找一個共同的終極價值,在永恒信念的感召下同心協力超越生存的悲劇。

注 釋

[1]Dorothea Barrett,Vocation and desire: George Eliots heroines[M],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1989:175

[2]F.R.利維斯著,袁偉譯,《偉大的傳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2002:15。

[3]劉小楓主編,楊德友 董友等譯,《二十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C],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91:1387。

猜你喜歡
艾略特
英語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猶主義研究
章魚心
“愛到永遠”
———攝影大師艾略特·厄維特拍的一組情侶照片
如何不寫
如何不寫
從“埃文斯”到艾略特
從《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特定意象的含混意義談艾略特“創作前意識”
艾略特的蜜月
剖析艾略特《米德爾馬契》中的悲劇性特征
艾略特之“造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