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魯濱遜漂流記》中魯濱遜的五重身份

2023-09-03 03:55潘宇卉
名家名作 2023年1期
關鍵詞:笛福魯濱遜漂流記漂流記

潘宇卉

一、《魯濱遜漂流記》的創作背景

《魯濱遜漂流記》創作于18世紀這個充滿霸權主義與冒險精神的時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8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與同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念。小說以第一人稱視角展開,語言樸素平實,既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也映射了魯濱遜是笛福的代言人,笛福的資本主義價值觀借由魯濱遜得以展現[1]。

二、具有征服欲望的殖民者

殖民者極為擅長以傳播文明的名義,在殖民地進行瘋狂掠奪和野蠻統治之實[2]?!遏敒I遜漂流記》正是一部將殖民美化為教化蠻夷并傳播文化的作品。

魯濱遜的殖民者特征從小說的開篇便已有顯現,并在其被困小島后達到高潮,在其回到英國后蕩存余溫。魯濱遜出生于英國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本可以按照父親的安排過上平靜而優裕的生活,然而一心想外出闖蕩的他不安現狀,渴望冒險,最終選擇航行于危機四伏的大海上,這是魯濱遜殖民野心的初次體現。魯濱遜在登陸荒島后,充分利用島上的自然資源打造了一個可用于藏身的住所,制作了一系列工具與生活用品。他種植作物,圈養動物,理所當然地享受著自由使用小島上一切資源的權利,完成對小島這片自然地的占有與征服。當然,僅僅完成土地殖民的魯濱遜遠不能被稱作一名真正的殖民者。在拯救星期五之前,魯濱遜曾有過“我想要找到一個仆人”的念頭。我們可以看出,魯濱遜拯救野人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一個仆人[3]。在拯救了星期五之后,魯濱遜教授他英文和“文明人”的生存方式,向他灌輸基督教思想。在魯濱遜眼里,這是文明文化給予野蠻文化的救贖,笛福在這里巧妙地對殖民主義進行了美化與粉飾??此瓢研瞧谖瀹斪髋笥训聂敒I遜實質上在利用資本主義思想對其進行奴化,最終使自己成為“主仆王國的絕對掌權者”。此時的魯濱遜已經在“荒島殖民”的過程中感受到至高的喜悅,進一步助長魯濱遜殖民情緒的是他又從野蠻人手中救出了兩個俘虜,此后的他驕傲地認為“整座島嶼歸我名下”并以“全權的君主”自恃。魯濱遜在荒島上的開拓、發展過程實際上向我們展示了帝國殖民地建構的過程,是西方殖民主義向海外進行殖民開發的一個縮影[4]。

在《魯濱遜漂流記》中,笛福不僅刻畫了魯濱遜與生俱來的殖民野心和殖民天賦,還借魯濱遜之手描繪出殖民主義對于18世紀英國新興資產階級的無限魅力。在結束了28年的荒島生活后,魯濱遜返回英國定居。他結婚生子,成為擁有五千英鎊的富翁,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然而卻始終對那個陪伴他走過28年風雨歷程的小島念念不忘,牽掛著他的“殖民地”和“臣民”[5]。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令18世紀英國新興資產階級魂牽夢縈的是征服的欲望得到滿足,也是殖民帶給他們的無限權利。

三、新時代的勞動者

在魯濱遜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勞動者勤勞節儉的品質。早在魯濱遜被困荒島前,這種勤儉就已有體現。在第二次航海結束后,魯濱遜并沒有揮霍在非洲經商時獲得的財富,他將其投資于種植園的建設上,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在登陸荒島后,魯濱遜依靠頑強的毅力進行了一系列頗具創造力的生產活動,經歷了人類從采集、漁獵到種植等生產發展過程,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勞動者依靠人類智慧和頑強精神進行勞動創造的優良品質。在荒島上,魯濱遜幾乎不給自己休息的時間,笛福通過塑造魯濱遜這樣一個能夠代表資本主義發展新時代的勤勞節儉的冒險家形象對懶散怠惰的封建貴族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并進一步宣揚18世紀英國新興資產階級的實干精神。

魯濱遜在荒島上的勞動心態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在28年的荒島求生中,他的勞動心態經歷過一次重大的變化,而這次心態上的變化來源于基督教對身處惡劣環境的魯濱遜的短暫洗滌。至于為何是“短暫”的洗滌,后文將做進一步探究。在魯濱遜初登小島時,他的勞動僅僅是為了生存,但一場大病與一本《圣經》賦予了魯濱遜的勞動更深層次的意義。在魯濱遜飄落荒島的第二年,他突然得了瘧疾,腦海中回響著父親不讓他出海的勸誡,心中充滿痛苦與悔恨,因此他不停地懺悔祈禱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寧靜。直到有一天,魯濱遜想起了巴西人吃煙葉治病的方法,他認為這是上帝賜給他的靈感,于是打開箱子尋找煙葉,同時也找到了一本《圣經》。魯濱遜頓時覺得自己既找到了醫治身體的藥,也找到了醫治靈魂的“藥”。也是在這時,魯濱遜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的告解與祈禱。在魯濱遜的思想被《圣經》引向“更高層次的事物”后,他就與海島(以及海島象征的自然)獲得了和解,其“內心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巨大舒適”[6]。病好之后,他游歷觀察全島,在勞作中感受自然與神的旨意,在這個過程中,他開始重新思考自己與自然的關系,自然不再是待征服的對象,而是滋養他的沃土,是神意恩寵的體現。此后魯濱遜心中的勞動生產便不只是滿足生存需要的實踐活動,更多的是打造自身家園的偉大壯舉。

四、利益至上的商人

魯濱遜開啟航海冒險的原因不局限于前文提到的殖民野心,也在于他不安于長處中產階級的境地,并渴望擺脫在經濟生活中的平庸身份。正是如此,航海中的風暴與災難在渴望財富與利益的魯濱遜面前顯得極其渺小。他先后進行了四次航海,并在冒險的過程中尋找一切能汲取財富的機會,而魯濱遜獨特的商業思維也隨著故事的發展層層顯露。在逃脫了摩爾強盜的魔爪后,魯濱遜將在貿易中獲得的財富投入種植園的建設中,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以謀求更多的利益。在這之后,為了增加種植園的勞動力,魯濱遜再次出海進行奴隸買賣,他知道這次旅程是充滿風險的,但是他“卻不顧一切地往前沖,盲目地服從著幻想的驅使,把理智丟在腦后”。盡管魯濱遜最終因這場貿易流落荒島,他也依然沒有放棄對財富的積累?;膷u上的錢沒有任何用處,然而當魯濱遜看到失事船上的錢時,他笑了起來并把它們拿走,仔細地包在一塊帆布里。當他離開荒島時,仍不忘帶走這筆錢。在前文有所提及,魯濱遜十分享受在荒島上的絕對權威,那么他為何要離開這個“比世界上絕大多數君主兄弟統治得更加幸?!钡牡胤侥??筆者以為,魯濱遜的離開是屈從了貿易誘惑的結果。他意識到,荒島上“傳統的君臣關系無法適應自由貿易的需求,進行自由貿易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身份和民主的政治?!保?]在“行政控制”與“絕對利益”之間,魯濱遜毅然選擇了后者。相比于直接贊揚,笛福選擇通過描述魯濱遜求取財富的過程來側面謳歌資產階級在追求財富與利益時所體現出的堅韌與頑強的精神。

五、逐漸虔誠的基督教徒

《魯濱遜漂流記》中多次化用《圣經》中的故事與意象,在情節的發展中逐漸描繪魯濱遜由無神論者向基督教徒轉變的過程。

航海前的魯濱遜并不信教,但在荒島上,魯濱遜對上帝的信仰逐漸得到升華。每從一個小災難中幸存一次,他對上帝就愈發虔誠一些[8]。但如前文所提,《圣經》對魯濱遜的洗滌是“短暫”的,上帝只是他面臨磨難、病痛與絕望時的精神寄托。小島上的魯濱遜每當遇到困難時都會誦讀《圣經》,不僅如此,他還將上帝普世濟民的理念灌輸給星期五,成功在宗教外衣的掩蓋下對星期五進行了殖民思想的滲透。不可否認的是,魯濱遜對上帝的信仰逐漸在《圣經》的引導下日漸虔誠,但這并沒有使他成為一個真正的基督教徒。在染上瘧疾時,他大叫:“上帝,救救我吧,我是在大難之中??!”在遇到野人時,他被《圣經》中的話語所安慰。但在離開小島后,他再也沒有向上帝祈禱過。

縱觀魯濱遜“皈依”基督教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他對上帝的需要是充滿功利性與即時性的,因此我們是否能將魯濱遜稱作一個“真正虔誠的基督教徒”還有待商榷。但作者笛福作為一個真正的清教徒,其借《魯濱遜漂流記》傳播清教思想與信仰自由的目的是十分明確的。18世紀的英國獨尊國教,并對國教以外的新教派及其信徒加以限制與迫害。在宗教思想上,笛福受洛克等哲學家的影響,反對專制,主張信仰自由,對國教的專制政策十分反感,因此他借魯濱遜的基督教徒身份集中體現并宣傳了自己崇尚清教與信仰自由的宗教觀念。

六、多維角度的建構者

馬斯諾的五大層次需求理論強調人類各種基本需求的出現一般是按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順序?;膷u上的魯濱遜不僅實現了多維角度的建構,還在建構的過程中逐步實現了對自身五大層次需求的滿足。

初登荒島的魯濱遜迅速通過采集食物、捕魚打獵等生產勞動解決了生存問題,成功滿足了第一層次的需求。隨后他開始將目光放置于安全需求上,他搭建帳篷,并在帳篷周圍插了兩排“結實的”“頂上都削得尖尖的”木樁,并用“從船上截下來的那些纜索”將木樁做成了一個“十分結實牢固”,不管是“人還是野獸”都“無法沖進來或攀越”的籬笆。在魯濱遜的空間建構下,一條界限被劃分出來,界限之內是魯濱遜為自我打造的安全空間,它是現代社會秩序、文明和理性的象征,而界限之外則代表著荒島上的危險、混亂與野蠻。除了建構空間,魯濱遜還以頑強的現代性時間觀念建構時間,讓“自己在島上的生活不至于在茫茫時間之海中變得虛無”[9]。在魯濱遜建構時間的過程中,另一條界限出現了,即充滿理性的現代性生活與茍且偷生的動物性生活間的界限。在空間界限與時間界限的雙重庇護下,魯濱遜獲得了安全感,滿足了第二層次的需求。

《魯濱遜漂流記》的原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被困荒島4年零4 個月,時間僅為魯濱遜的七分之一,可當其獲救后,塞爾柯克已經忘記了人類的語言,完全變成了一個野人,而魯濱遜在獲救后依然可以恢復文明人的生活。雖然魯濱遜作為一個虛構的人物,其故事具有傳奇性色彩,但笛福在創作過程中十分注重故事的真實性,他是如何合理地保留了魯濱遜回歸文明社會的能力呢?笛福通過塑造星期五這個人物形象來滿足魯濱遜的第三層次需求和第四層次需求,即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這為魯濱遜的順利回歸增添了合理性。盡管魯濱遜與星期五的相遇發生在他登島后的第26 個年頭,但星期五的出現一次性滿足了魯濱遜兩個層次的需求。在向星期五傳授知識、進行文化殖民的過程中,魯濱遜進行了久違的社交活動,并感受到星期五作為“仆人”對“主人”的尊重。因此,我們可以將星期五的出現看作是笛福給予魯濱遜回歸文明社會的一次演練機會。

那么魯濱遜又是如何完成自我實現的呢?這有賴于其對自我主體的建構。而自我主體的建構一方面得益于魯濱遜在航海前對父親的反叛,另一方面依靠其在空間、時間與自我信仰上的建構。在航海前,魯濱遜擺脫父親為他設計好的穩當道路,割裂了“維系傳統家庭倫理的紐帶”[10]。他從熟悉的中產階級世界跳離到陌生的海洋世界,在一次次的冒險中塑造著自我的現代主體性。在荒島上,通過對空間與時間的建構,魯濱遜將自身視作具有主體性的現代人。同時,他也完成了對自我信仰的建構。最終,通過物質性與精神性的雙重建構,魯濱遜逐漸獲得了自我實現。

魯濱遜在荒島上進行的實踐活動實際上可以被看作是不斷滿足自身五個層次需求的建構活動。同時,笛福也在《魯濱遜漂流記》中對民族—國家意識形態進行了建構,以此契合18世紀初期英國試圖以話語權力瓦解海洋雙雄霸權地位的政治策略。

七、結語

“人們如果要重新抓住資產階級在它的年輕的、革命的、上升時期的旺盛而自信的精神,那么最好的導引無過于笛福與《魯濱遜漂流記》?!奔趁裾?、勞動者、商人、基督教徒與建構者身份于一身的魯濱遜,是18世紀英國新興資產階級的真實寫照,其光輝的藝術形象也對英國現實主義文學起到啟蒙與推動的作用。

《魯濱遜漂流記》作為啟蒙時代的小說鼻祖,還有許多值得闡釋的空間。本文著眼于分析魯濱遜的五重身份及其體現出的資產階級價值觀,為后續學者的研究拋磚引玉。筆者學疏才淺,若有疏漏,請后續學者加以斧正。

猜你喜歡
笛福魯濱遜漂流記漂流記
漂流記
笛福的虛構觀念
魯濱孫之父在欲海漂流
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漂流記》的藝術特色淺析
《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
后殖民主義視域下的《魯濱遜漂流記》解讀
枧潭漂流記
語言之軛——笛福與斯威夫特時代的政治、偏見與印刷文化
文豪笛福一輩子在躲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