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對區域形象的隱性構建

2023-09-03 03:55王宇欣
名家名作 2023年1期
關鍵詞:社會公眾文學作品記憶

王宇欣

一、引言

良好的區域形象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資,提升地區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促進地區間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對于一個區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區域形象因此受到區域政府和社會民眾的關注和重視。區域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地區范圍”,本文參照按王德業《區域形象浪潮》中的定義:“指那些設有一定政府管理(或行使政府管理)職能機構的互相聯系的區間?!眳^域形象可以是一個國家、一個省或者一個市、經濟政策特區等。區域形象“是人們(區內外公眾)對區域的一種看法和認識”[1],是社會公眾基于區域的客觀的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科技、生態環境等各方面的綜合評價和總體印象。區域形象有一個客體,即區域;兩個主體,即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創造區域源像、提供形象傳播信息源的主體,以及接收區域形象信息、產生總體看法的主體。社會公眾通過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等多維傳播途徑接收到區域信息,產生總體認知,形成區域形象。區域形象既不是區域自身的客觀存在,也不是社會公眾的主觀想象,而是社會公眾在區域自身的客觀存在之上構建起來的,因此提升區域實力是形象塑造的基礎,而如何高效傳播區域信息并讓社會公眾接受同樣是形象塑造重要的內容。大眾傳播速度快、影響面廣,傳播效果具有放大作用,對區域形象構建的影響大,是最受關注的研究對象,但對大眾傳播媒介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報刊、影視及新媒體上,而對文學文本的關注極少。本文從文學的本質出發,分析文學對區域形象的隱性構建,并從社會心理學角度探尋其理論依據及其獨特的影響。

二、文學對區域形象的隱性構建

傅道彬、于茀在《文學是什么》中指出:“文學藝術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回憶,是作家對自己所感悟到的世界的回憶?!保?]“在文學中,實際上有兩個世界:一方面,文學是有限的、再現的、經驗的;另一方面,文學是無限的、象征的、超驗的。有限的、再現的、經驗的世界,可以是物理事實、社會事實,也可以是心理事實,即人的情感世界?!保?]回憶就是對現實世界的再現,文學要達到無限也必須依賴有限,說明文學作品與現實世界具有不可切割的聯系。盡管想象和虛構是文學的基本創作手法,文學觀照的卻是歷史和現實?!拔膶W是社會的產物,事實上,反過來看,它又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社會發展過程。它是一種社會媒體,本世紀人們的意識和信仰創造了這些作品,反之也被它們所影響?!保?]文學仿佛一面鏡子,照射出有關自我和現實世界的看法和認知,對現實社會有著強大的闡釋作用。文學創作者作為現實世界的一員,他們成長的地域環境、地域文化的心理積淀往往給他們內心打上了深深的印記,并投射到他們的創作中,因此文學的傳播也是區域形象構建的途徑之一。

文學要從作家的頭腦中傳遞到讀者,必須通過特定的媒介,最早出現的是口語媒介,然后是文字媒介、印刷(手工)媒介,機械印刷技術的發展使文學進入大眾傳播領域。文學傳播的目的與新聞報道、宣傳廣告完全不同,后者往往采用直白的方式展示或推介區域形象信息,而文學寫作不以傳播區域形象為目的,但它對于人物命運、社會變遷、文化嬗變等的刻畫、描述、敘事和反思,其中地理風貌、地方政治生態、經濟以及人文精神等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讀者區域形象構建的素材,客觀上起到對區域的隱性構建作用?!拔膶W藝術作品以豐富的圖文影像形式再現了某種特定的社會現實,并于再現社會現實的過程中建構起了特定的意義。這一再現社會現實、建構意義的過程便是形象的傳播?!保?]賽珍珠的長篇小說《大地》、希爾頓的《消失的地平線》對20世紀中國形象的構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作家賽珍珠、英國作家希爾頓的小說以及林語堂的英文小說,使上述20世紀‘田園牧歌式’的中國國家形象最終確立”[6]。而《百年孤獨》的讀者的腦海里留下的是一個被無形的力量排斥在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深陷于迷茫之中的孤獨無援的拉美國家的深刻形象。我們從《平凡的世界》中看到陜西的窯洞、煤礦和黃土地,從《溫州一家人》想象到浙江的精明、財富、勇立潮頭。這些都是我們通過文學作品構建起區域某些方面形象的現實經驗。

社會公眾通過文學作品和其他途徑構建的區域形象,是基于接收到文學作品和其他媒介傳遞的某個區域的各方面信息并在他們過去經驗、記憶的框架之中構建起來的這個區域的總體印象,是在記憶對象的客觀物質基礎、行為和精神內核等客觀存在的基礎上主客觀互動的結果,其本質上是一種認知,往往與區域源像存在一定的差距。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說,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并非完全來自直接的觀察和體驗,很多事物在我們真正接觸它之前就已經有了關于它的形象,因為“它們根植于我們所生活和成長的文化,并以各種常見的社會文化方式傳遞和復制:通過家庭和學校的社會化,然后通過書本、電視和報紙的反復報道”[7]。 英國學者魯珀特·布朗也認為“感知者的世界以歷時經驗來規定,是建立在回憶基礎上的一套有序的期待”[8]。而所謂的個人記憶也并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純粹“個人的”,它受社會的制約,帶著社會積淀的痕跡。首先,“記憶不是一個復制的問題,而是一個建構的問題”[9]。其次,人與社會的內在聯系決定了個人記憶的社會屬性,“作為記憶本身,我們可能會注意到,我們對現在的體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有關過去的知識。我們在一個與過去的事件和事物有因果聯系的脈絡中體驗現在的世界,從而,當我們體驗現在的時候,會參照我們未曾體驗的事件和事物”[10]。社會記憶制約著個人記憶,反過來,社會記憶也離不開個人記憶,社會記憶通過整合個體記憶積淀而成,社會記憶是長期歷史積累的結果,具有穩定性,因此區域形象一旦形成,也具有穩定性,從而形成刻板印象。社會記憶具有穩定性的同時,作為一個個體主觀認知和集體學習的過程,具有開放性和可塑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個人記憶會不斷更新,社會記憶也就不斷嬗變。就像一列前進中的火車,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不斷載入新的記憶,也不斷地拋下部分記憶,不斷傳承、不斷更新。關于社會記憶如何傳授,康納頓認為刻寫文本是社會記憶的傳授,從口頭過渡到書面,從體化實踐過渡到刻寫實踐,文字對社會記憶的影響“取決于這樣一個事實:用刻寫傳遞的任何記述,被不可改變地固定下來”[11]?!耙晕淖中问焦潭ㄏ聛淼膶ο?,進入了公共意義的領域,從而使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閱讀這個作品,成為這個公共意義的潛在共享者?!保?2]現代電子技術發展迅速,電子信息可以視為廣義的刻寫,以電子信息的形式傳遞的記述與文字刻寫保存下來的記述一樣,進入公共領域成為社會記憶體系的一部分。大眾傳媒通常以文字刻寫或電子信息刻寫的方式進入公共領域,天然地成為社會記憶的載體。社會個體從大眾媒介中接收到區域信息,然后在社會記憶的框架上構建起個體的區域認知。這也是文學作品對區域形象構建的理論依據,文學既作為社會記憶載體影響社會公眾的區域形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也作為大眾媒介對個人構建區域形象的個人認知產生影響。

三、文學對區域形象構建的獨特作用

區域形象的構建取決于兩個因素:第一是區域信息;第二是信息的傳播效果,社會公眾對信息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因此對于第一主體來說,除了做好提升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實力的基礎工作外,如何將這些信息快速準確地傳播出去,并為社會公眾所接收和理解,更新個體認知,從而構建新的社會記憶、提升區域形象也同樣至關重要。書籍、報紙、影視、網絡等大眾傳媒傳播速度快、影響面廣,傳播效果具有放大作用,無疑是區域形象構建的重要途徑。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爆炸,傳播媒介之間的競爭加劇,文學不再占主導地位,但其傳播影響仍然不可小覷,而由于文學自身的特性,使它在區域形象構建上產生了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信息傳播的效果不僅在于接收者對信息的接收程度,還在于接受者對信息的理解深度。同樣的信息被不同教育經歷、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的個體接受的程度和理解深度都是不一樣的,但一般從信息傳播的接收端看,當信息通過媒介傳到社會公眾時,產生的情況不外乎接受(不同程度)、忽略或者對抗。廣告式的區域形象宣傳冊和宣傳片,具有鮮明的宣傳導向意圖,將區域某個或某些方面的形象刻畫展示到讀者面前,主題、語言和思維往往都比較直白,內容缺乏現實生活的質感,對于一般讀者而言不具有吸引力,受眾面小,而且現代人認識主體意識覺醒后對于帶著明顯指向性的廣告宣傳不再盲信,而是對一切持懷疑態度,甚至在固有的認知偏見中潛意識抗拒。因此,相比于廣告式的區域形象宣傳冊,文學作品的藝術性、文字的抽象性能夠給讀者提供超乎想象的思維空間,人們在文學欣賞的審美體驗中更容易潛移默化地形成新的認知。相比于新聞傳播、網絡傳播,文學作品不僅可以避免話語權問題,還能帶給讀者深刻的理解和啟示、長久的感受和思考,傳播效果持續性強。新聞傳播快速、直接,但缺乏持續性,就算一些曾經產生轟動效應的新聞事件,一般也在一段時間后淹沒在更新鮮的新聞事件和其他海量信息里,而相當多的文學作品卻能長久流傳。首版于1967年的《百年孤獨》,到今天依然被讀者奉為經典,流傳千百年的文學作品也不勝枚舉。另外,文學對于區域形象構建的作用還在于很多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作品,比如《平凡的世界》《紅高粱》《白鹿原》等“文學經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后成為影視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區域形象元素通過圖像、聲音帶給觀眾更直觀和更具體的視聽感受,文學作品對區域形象構建的影響力大為提高。

當然,還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本文討論的文學對區域形象的隱性構建并不對應所有的文學作品,因為“塵封在閣樓中的一本書之文字記載,是該社會之‘社會記憶’的一部分,但不能算是此社會‘集體記憶’的一部分”[13]。王明珂將社會記憶分成三種范疇,其中第一種為“社會記憶”,指所有在一個社會中借各種媒介保存、流傳的“記憶”。第二種為“集體記憶”,指在前者中有一部分的“記憶”經常在此社會中被集體回憶,而成為社會成員間或某次群體成員間分享之共同記憶。[14]優秀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學作品能夠經久流傳,成為社會群體的“集體記憶”,而其傳播影響和社會構建的作用是深刻綿長的。

四、結語

雖然“真正的文學藝術作品的目標就是提升讀者”[15],但是文學作品所產生的客觀影響并不局限于提升讀者,文學既作為社會記憶載體影響社會公眾的區域形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也作為大眾媒介對個人記憶產生影響,文學里的區域形象信息對區域形象的構建不僅有理論上的支持,還有現實經驗的印證 。雖然文學只是區域形象構建的眾多途徑之一,而且現代社會文學不再占據傳播領域的主導地位,但文學自身的屬性也使它對區域形象的構建產生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而且從文學是“人類的一種生存方式”[16]來說,文學伴隨著人類的存在而存在,文學對區域形象構建的影響也將永遠持續。

猜你喜歡
社會公眾文學作品記憶
當文學作品扎堆影視化
為什么文學作品里總會出現“雨”
努力給社會公眾求證事情的真相——以金華晚報《求證》欄目為例
記憶中的他們
社會公眾二孩生育影響因素研究綜述:2003—2015
社會公眾追究政府生態責任的角色定位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社會公眾視閾下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研究——基于武漢市的調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