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困境及保護策略

2023-09-05 23:53劉麗娜
藝術評鑒 2023年14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劉麗娜

【摘? ?要】我國戲曲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始于先秦、興于唐宋元明,到清代已經發展成為非常成熟的藝術門類。中國戲曲與古希臘戲劇、古印度梵劇并列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樣式,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只有中國戲曲不斷傳承,并且已經成為人類戲曲史上的活化石,戲曲已經成為當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目前戲曲音樂面臨著種種困境,本文主要立足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分析了貴州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戲曲——文琴戲,了解其在傳承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困難,并立足實際分析下一步保護策略。

【關鍵詞】文琴戲? 非物質文化遺產? 困境? 保護? 傳承

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當前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同等重要,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的文化形態,所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就更加需要重視。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十大領域,其中的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下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境。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以來都是極其重要的類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了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我國的昆曲藝術入選其中。除了昆曲以外,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戲曲劇種有京劇、昆劇、越劇、豫劇、黃梅戲、粵劇、徽劇、淮劇、滬劇、湘劇、黔劇等三百六十多個劇種。其中,黔劇也叫文琴戲,是貴州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流行于貴州貴陽、畢節、遵義、安順、黔西南等地區,畢節市織金縣的文琴戲于2019年被列入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吧赀z”無疑是對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有效的保護方式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但是目前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和傳承方面依然面臨窘境。要保護和傳承好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就需要結合戲曲音樂自身情況分析原因,并結合實際提供相應的解決策略。

一、織金縣文琴戲的發展概述

文琴戲是織金縣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產物,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重要價值。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價值中,歷史價值是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只有厘清文琴戲的歷史發展脈絡,才能幫助正確分析現狀,并探究下一步保護策略。

(一)織金文琴戲的興起

文琴戲是貴州省傳統的地方戲劇劇種,原稱為“揚琴戲”,又因以溫文爾雅的坐堂清唱形式表演,稱為“文琴戲”。文琴戲在織金縣的發展已經有百年歷史,據《織金縣志》記載:織金文琴戲由四川傳入。清光緒四年(1878年)二月,今織金城關新民路有個名叫楊鳳鈞的人到四川當武官,先后在督標總營、松中營和維州協任千總、副將等職。其白、張、汪3位夫人精通揚琴戲,隨任時即常在府第與女、媳等演唱,自娛自樂。光緒十年(1884)六月,楊鳳鈞于維州協署副將任上去世,白、張、汪3位夫人及其子女合家于第二年(1885)扶其靈柩回籍。此后,凡逢年過節或遇家族親戚有喜事,3位夫人均率子女媳婦中喜玩揚琴戲者到庭演唱娛樂,文琴戲在織金傳播。根據《織金縣志》中的記載,文琴戲在織金的發展已有138年,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視角來看,達到百年歷史、具有重要價值,且原汁原味傳承至今的傳統文化事項就可以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既然稱之為“遺產”,有別于“現產”的第一個條件就是從傳承時限上來看,傳統文化事項必須滿足百年歷史,文琴戲顯然滿足第一個認定條件。

(二)織金文琴戲的演出形式

文琴戲是集音樂、詩歌、舞蹈、表演于一體的舞臺表演藝術形式,伴奏分為文樂和武樂兩種,文樂主要以揚琴、琵琶、三弦為主,輔以二胡、京胡、月琴、板胡、笛子等樂器,武樂有板、鼓、碰鈴等,其中,揚琴是最重要的伴奏樂器,擺于中心位置。整個表演過程有其獨特的美感,演員以彈和唱的方式在舞臺上說道理、唱歷史,用虛擬化、程式化的表演形式刻畫人物形象、描繪故事情節、表達思想感情,它的程式、語言、旋律等遵循了美學原則和精神內核,抽象寫意又耐人尋味。

二、非遺語境下文琴戲的現狀分析

2019年6月2日,為了加大對傳統地方戲劇的搶救性保護,織金縣將文琴戲申報為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最初以為“申遺”是對文琴戲進行保護的有效策略,但是在當下時代背景下,各種各樣的娛樂方式層出不窮,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內容不斷豐富,人民群眾對戲曲音樂的需求逐漸減弱,加之現在影視產業日趨成熟,人們可以選擇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文琴戲并沒有因為“申遺”成功而消除困境,傳承形勢依然嚴峻。

(一)缺乏激勵機制,傳承群體老齡化

文琴戲作為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文琴戲的愛好者來說無疑是非常自豪的,但即便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中,它的生存窘境也難以改變。在縣級層面上就非常缺乏激勵機制,對文琴戲的表演者、創作者幾乎沒有任何獎勵機制,演員演出大部分是自娛自樂。在這樣一種境遇下,年輕的表演者更不愿意加入其中,只有政府出臺一些獎勵機制,以補貼、提供就業崗位等方式加大對表演者的獎勵,才能激發表演者的表演熱情和創作者的創作激情,不斷吸納更多年輕愛好者參與其中,從而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傳承人。通過對全縣文琴戲愛好者進行初步調查,發現織金縣僅有一個文琴社團——織金縣城關鎮業余文琴劇團,劇社成員基本都是文琴戲的愛好者,劇團目前約43人,從劇團成員的年齡結構來看,年齡在20—30歲0人;30—40歲6人;40—50歲0人;50—60歲25人;70歲以上12人。50歲以上的愛好者共37人,占劇團總人數的86.05%,整個劇團的成員趨于老齡化。長期以來,這種老齡化趨勢已常態化,年輕的演員不喜愛文琴戲,整個劇團顯得沒有朝氣。戲曲本來就屬于表演藝術,對視覺的美感要求較高,觀眾在觀看時,對演員的形象氣質有一定要求。對照當代戲曲表演,一個演員的容貌、身段、身高、氣質等外在條件是選拔演員的重要標準。如果觀眾對一個演員的外表和形象氣質第一時間產生視覺美感,就會更喜歡觀看其參與表演的劇目。從當代人的審美觀來看,戲劇表演者的年齡和外形條件至關重要,它是一個戲劇作品能否受到觀眾喜愛的重要條件。就目前織金縣的情況來看,老齡化現狀是文琴戲衰落的主要原因,如果要改變其現狀,就應該從劇團本身抓起。

(二)演出場所受限,觀眾覆蓋率低

織金縣沒有專門的演出劇院或者劇場,這也是目前織金文琴戲保護和傳承過程中面臨的困難之一。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演出的次數自然就不多,觀眾就越來越少,甚至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文琴戲,文琴戲只能在一些群眾文化活動中才能被搬上舞臺。文琴戲的表演者沒有在劇場表演的機會,文琴劇團也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多是以自籌經費的方式維持,經費危機必然會影響其保護與傳承。在這種狀況下,更沒有人愿意加入劇團中學習文琴戲。文琴戲的表演者和創作者的年齡結構原則上應當具有層次性,應該由少年、青年、中年、中老年等構成,但是從織金縣的實際成員年齡可以看出,表演者和創作者的年齡偏大,幾乎都是年過六旬的老人,這就無法引起年輕群眾的共鳴,自然觀眾就會減少。隨著當代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審美認知也發生變化,對戲劇的表演形式及內容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人認為聽戲看戲是一種老套的娛樂方式,觀眾越來越少自然導致表演者和創作者的興趣銳減,再也不像以往那么執著于演唱和創作,出現了“無法傳”和“沒人承”的局面。

(三)缺乏創新,表現形式單一

文琴戲的演出形式呈現出程式化特征,根據劇本故事情節,演出人物又以性別、年齡、身份、性格等特征而劃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個角色,唱調分為揚調、苦稟、二板、三板等八種,傳統代表劇目有《單刀赴會》《三顧茅廬》《走馬薦諸葛》《黛玉葬花》《賈寶玉吊瀟湘》《秦雪梅吊孝》等。無論從作品創作還是演出形式來看,文琴戲的表現形式和內容都十分單一,作品大多以傳統的帝王將相、古代的愛情故事、小姐丫鬟等內容為主,戲劇本身沒有新的作品滿足市場需求,文琴戲的表演者還是表演傳統的劇本,而老劇本的內容和現代實際生活脫節,和人們的生活聯系不大,這樣的劇目得不到觀眾認同,創作者缺乏寫作動力,缺乏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在當今社會背景下,無法引起觀眾的共鳴,只有敢于打破枷鎖,打破那些陳腐的創作內容,創作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作品,才能在新時代文化潮流中生存下去。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隨著信息時代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現代化,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很少有人愿意花時間安靜聽一出戲,所以地方戲曲的傳承受到嚴重威脅。許多年輕人認為戲曲音樂枯燥無味,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學習,使得文琴劇團出現老齡化危機。文琴戲逐漸被年輕一代所淡忘,只存在于老一輩人的生活與記憶中,這也是戲曲音樂沒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織金縣文琴戲的保護策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前一項非常艱巨且又重要的文化工程,文琴戲作為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如何立足非遺視角,提出合理的保護策略,無疑非常關鍵。比起經濟發展而言,對文琴戲的保護與發展在當下的確被忽略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提到“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就是對中華民族最獨特、最傳統的文化給予充分肯定,必須要積極踐行,要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堅定的信心和發展的希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最權威的法典?!侗Wo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就指出:“‘保護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币Wo好文琴戲,就必須正確認識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保護的緊迫性,立足文琴戲自身發展實際,提出合理的保護措施。

(一)堅持“活態性”保護原則

“活態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獨特的特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在當下、服務當下的傳統文化事項,“活態性”保護原則最關鍵的因素就在于傳承主體,也就是傳承人是否將傳統文化事項原汁原味地傳承下來,以及是否有能力將傳統文化事項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這兩個方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提出的“保存”“保護”是兩種不同的模式,“保存”指的是利用某些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或者物質化,就文琴戲而言,“保存”指的就是將傳統的曲譜、演出錄像、傳承人口述史等實施數字化保護,積極對這些民間資料進行搜集整理、保護和搶救,也就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化,這就是“保存”的定義。而“保護”則有別于“保存”,這里的“保護”指的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性”保護,并不是片面針對傳統劇目、傳統曲譜等實施數字化保護,而是在原有生存狀態中持續傳承的保護模式。另一方面,文琴戲作為群體性傳承的傳統戲曲音樂,應當堅持根本的美學精神和創作原則,將戲曲的唱腔、曲調、個性、神韻等藝術特點加以保護和傳承,這就要求傳承人必須水平高超,將每一個唱、念、做、打都做到極致,保護好傳承群體就是活態傳承最重要的因素。當然并不是要求所承之人必須原原本本地學,因為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心境,表演者技巧的發揮都會有所不同,就算是同一劇目,在不同的場景下,表演出來的效果都是不一樣的,即便是表情、唱腔、體態、情感,或者是唱、念、坐、打等都是不盡相同的。從哲學觀點來看,所有的事物都在運動和發展中,包括靜止也是運動的特殊狀態,“活態性”的精髓并不是要求“傳”與“承”之人必須保持表情、體態、情感等一模一樣,也不可能做到一模一樣,師徒之間在傳授的基礎上更多是融入自己的見解和情感。不難看出,“活態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和傳承的生命線,如果某一傳統文化事項沒有“活態”傳承,那么該傳統文化事項面臨的將是滅亡和消失,文琴戲亦是如此。

(二)秉承“三貼近”創作原則

“三貼近”,即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時代,是用戲曲音樂守正創新,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手段之一。無論是當下還是未來,文琴戲想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就必須堅持“三貼近”原則,傳統文化脫離了群眾和實際,就會逐漸走向孤芳自賞、自娛自樂的道路之中,所以一切事物要傳承和發展,就必須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時代,如此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當代人的審美要求越來越高,用傳統的創作方式根本無法吸引觀眾,所以劇本的創作與表演都要貼近群眾,走群眾路線,進一步滿足群眾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所謂貼近生活,就要求文琴戲創作要以現實生活為基礎,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要讓群眾看得懂,聽得明白,群眾才會對文琴戲產生興趣,一味創作古代人物、帝王將相等傳統題材已經無法滿足當今人們的審美需求,作品要貼近生活,就必須扎根民間,這就是“藝術來源于生活”的真諦;新時代對于文琴戲的發展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貼近時代就要牢牢抓住時代主旋律,不斷弘揚社會正能量,用文琴戲獨特的表演形式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只有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創作出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新時代好作品,文琴戲才能被人們重新認識。

(三)加強劇社建設,在制度上給予保障

目前,相關部門及多數人已經被意識到文琴戲在織金縣的生存狀況,以及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全縣僅有一個文琴劇社——織金縣城關鎮業余文琴劇團,其實已經名存實亡,雖然也有一部分年輕人及中老年人愛好者,但是都不精通文琴戲的劇本創作,在劇本創作方面后繼無人,目前就只有劇社的主要成員曾維先擅長創作,但是曾維先已經86歲,他的創作技能也只能口傳心授,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把劇本創作傳承下去,那么,文琴戲就有可能因為后繼無人而逐漸消失,未來文琴戲的藝術創作水平也會受到極大影響,培養劇本創作的專業人才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除了培養創作人才外,文琴戲在保證自身傳承的同時,應該加大對外交流的力度,提高自己的技藝與生存能力,可以與黔西文琴劇社以及貴陽黔劇院合作交流,無論是在創作還是演出方面,都能幫助自己提升。另外,在制度上應該給予更多的保障,讓文琴劇社能夠在政府幫助下生存下去??椊鹂h將文琴戲申報為貴州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時候,也制定了相應的保護計劃和措施,但這些措施都顯得比較空洞,落到實處有一定難度。在政府層面上應該出臺一些與當前實際情況相符的保護措施:一是及時對傳承人所掌握的表演及創作影像資料進行錄制。二是及時進行傳承人口述史的撰寫,把傳承人對文琴戲的獨特記憶記錄下來。三是保護好織金縣城關鎮業余文琴劇團,關心曾維先及其他幾個老藝人的晚年生活,因為這些人對文琴戲的發展、表演、創作技巧都了然于心,對未來文琴劇社藝術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四是創新劇目內容。在秉承傳統的基礎上,創作與時俱進的新劇目。五是成立文琴戲專業保護機構,建立長效保護機制,讓文琴戲保護成為常態化。六是開展文琴戲文化展演周,每周定期在固定地點開展展演活動,如,在織金縣文昌閣或織金閣這樣人氣較旺且富有傳統氣息的地方舉辦展演活動,吸引大量觀眾。以上這些措施對文琴戲的保護與發展都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四)實施戲曲進校園保護計劃

戲曲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與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要做好“傳”與“承”,文琴戲就必須解決傳承人老齡化問題,實施戲曲進校園保護計劃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目的主要是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傳統文化美好情懷,培養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讓更多學生領略文琴戲的藝術魅力,了解并認同織金縣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學校無疑是最肥沃的傳承基地,但是不應該只是停留于“喊口號”上,應當把文琴戲的教學系統化和常態化,制定專門的教材和課程設置,培養一支優秀的傳承隊伍,創作一批精品劇目,吸引一批潛在年輕觀眾,不斷推進實施戲曲進校園保護計劃,為文琴戲的傳承構建良好的人文環境,不斷促進文琴戲可持續發展。

(五)走“非遺+旅游”路線

“非遺+旅游”是順應當前文旅融合發展趨勢、促進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戲曲是一種文化藝術,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產品,應當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發展理念,不斷推進“非遺+旅游”融合發展。當前的旅游行業消費趨勢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游客慢慢摒棄了以往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模式,越來越注重體驗式深度游覽??椊鹂h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旅游資源,如果在景區景點、鄉村旅游點等游客集聚地搭建戲臺,表演文琴戲,并進一步優化線路體驗及呈現,讓文旅結合的旅游模式深入人心,增強游客對織金本土文化、歷史文化的了解,讓地方戲曲文化受到更多關注,就能為文琴戲的發展開辟更多元的活化路徑。

(六)加大宣傳和推廣力度

文琴戲作為傳統的戲曲文化,如果要吸引年輕群體,就不能片面停留于線下宣傳,必須借助新媒體的優勢,順應當下時代要求,必須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推廣方式吸引年輕群體,從而達到獲取市場資源的目的。一方面以舉辦文藝賽事、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為抓手,提升文琴戲在織金當地的影響力,可以通過舉辦戲曲非遺賽事等形式,為群眾呈現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覺盛宴,讓原本沉默的文琴戲走進大眾視野,與廣大市民群眾共生、共享、共鳴、共融,用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滋養地方戲曲劇種傳承,讓文琴戲扎實扎根于基層土壤之中。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新媒體平臺,注冊織金文琴戲的微信公眾號、App、抖音號等,定期發布關于文琴戲的發展史、演唱技巧、經典劇目、經典劇照等內容,讓更多人知道文琴戲,了解文琴戲,使得保護與傳承文琴戲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每年還可以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開展文琴戲非遺展示活動,通過云平臺、直播間傳遞給觀眾,突破受眾覆蓋率,滿足觀眾不用花錢買票,在家中就能看戲的愿望,同時文琴戲的表演者也擁有屬于自己的舞臺。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首先從文琴戲的興起、表演形式這兩方面對文琴戲在織金縣的發展進行簡要概述,梳理文琴戲在織金發展的歷史脈絡、表演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講究原汁原味傳承,只有清楚認識文琴戲最原始的模樣,才能幫助進一步探究未來的發展前景;其次以實際調研為前提,對織金文琴戲的現狀進行分析,得出了織金縣文琴戲目前存在缺乏激勵機制,傳承群體老齡化;演出場所受限,觀眾覆蓋率低;缺乏創新,表現形式單一等問題。最后立足非遺視角,且結合織金縣文琴戲當前實際情況,提出了堅持“活態性”保護原則、秉承“三貼近”創作原則、加強劇社建設,在制度上給予保障、實施戲曲進校園保護計劃、走“非遺+旅游”路線、加大宣傳和推廣力度等方法,為織金縣文琴戲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合理的策略。文琴戲在今后保護、傳承和發展中會面臨著種種機遇與挑戰,它作為織金縣傳統文化的符號象征,目前正處于岌岌可危的境遇之中,要改變這種窘境,需要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及文琴戲的愛好者、表演者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將這項可貴的藝術珍寶保護和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張成坤.織金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2]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3]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4]王恒富.貴州戲劇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

[5]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6]靳艷.貴州黔西文琴戲發展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7]王佩.“非遺”視野下戲曲引發的思考[J].音樂大觀,2013(01).

[8]傅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戲劇發展[J].四川戲劇,2010(04):17-21.

[9]牟延林,譚宏,劉壯.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0]張軍.石阡木偶戲生存現狀與保護對策[C]//“文化生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論文集.2014.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芻議增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
淺談遺址公園的保護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