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校史館建設的定位與原則

2023-09-06 09:32張淑鏘浙江大學
浙江檔案 2023年4期
關鍵詞:校史館校史浙江大學

張淑鏘/浙江大學

當前中國高校往往具有一項十分重要的大學文化傳播的功能,就是梳理總結與宣傳展示大學歷史及其文化,校史館建設與運行日漸成為高校檔案館的一項重要職能。事實上,校史館已經成為中國大學校園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空間,是一所大學歷史發展的寫照和縮影,具有歷史性與展示性的基本特點。無論是大學師生,還是社會人士,還是領導嘉賓,通過參觀校史館,都可以在相對短暫的時間內,大體領略一所大學的發展旅程、取得的辦學業績,以及未來的前進方向。當今中國大學尤其是像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天津大學等這樣的名校而言,帶領貴賓參觀校史館,已經成為接待貴賓的一種標準配置,也是體現接待規格的一種表現。

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在一些特殊的時間參觀了著名大學的校史館。2022年4月2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人民大學,參觀中國人民大學校史展,兩張老照片檔案喚起了總書記塵封記憶,“希望廣大青年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盵1]總書記對檔案、校史及其文化的關注不言而喻。

由此可見,校史館不僅成為領導人發表關切的重要場所,更是大學服務國家社會、拓展鑄魂育才的重要課堂,對于大學的凝心聚力、提升聲譽、改革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但是,校史館到底應該怎樣建設?不同的大學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歷史階段也有不同的答案,可惜“迄今為止仍無規范可言”。本文試圖從校史館的定位出發,圍繞校史館布展與參觀的效果,談談校史館建設的若干原則,希望為校史館建設的規范化提供一種新的思考方向。

1 校史館建設的學術史

同濟大學章華明研究員曾指出,“校史館的建設遲至上世紀90年代后期才逐漸展開”[2]。一些名校確實是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拉開了興建和改建校史館的潮流。比如,199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學在徐匯校區老圖書館建成校史博物館。2016年,上海交通大學為迎接120周年校慶,對校史館博物館進行了改造。2001年,清華大學為迎接建校90周年,首次建成了校史館。同年,北京大學校史館建成。北京大學獨樓成館,臨水而建,清醒獨立的氣度淋漓盡致,體現了北大風格。2008年開始,為迎接建校100周年,清華大學又改建了90周年時新建的校史館,于2011年成功建成了建筑面積達5000平方米,建筑高度18米,共分三層樓的規模宏大的全新校史館。清華大學校史館巍然聳立,與其他單位合體成館,匠心獨運,氣象恢宏,同樣體現了清華風格。

各具特色的大學校史館陸續建成,效果各不相同,甚至有不盡人意之處。2007年,浙江大學110周年校慶之際建成的浙江大學校史館是在學生活動中心大樓二樓的一個大展廳,還是一個通體透明、一覽無遺的大展廳,實在無法與北大、清華的校史館相比較。2014年,為了迎接120周年校慶,學校決定在原地改建校史館,并在118周年之際成功改建。新館的布展設計思路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從原先的平面式布展設計思路改成了多維度布展設計思路,校史館從一個缺乏氛圍的大展廳,搖身一變而成情景再現的博物館,展陳效果也有了較大提升。2017年5月,浙江大學迎來建校120周年,參觀校史館成為校慶各種活動中的一個重要項目,從全球各地回到母校參觀校史館的校友絡繹不絕,受到廣泛的好評。

回顧校史館建設學術史,筆者發現中國大學的校史館建設實踐遠遠走在理論研究的前頭。2017年5月25日,筆者曾采用“精確”模式檢索中國期刊網中標題含“校史館”的文章,共檢出149條記錄,標題含“校史館建設”則檢出44條記錄。從發表時間來看,關于校史館的討論,最早出現在1959年,這篇文章討論了校史館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作用;遲至2007年,才有第一篇標題含“校史館建設”的文章出現,時隔48年??梢?,在很長的時期里,校史界并不將校史館建設的話題作為一個具有重要價值的研究對象,關于“校史館建設”的研究長期失語。這種失語現象,顯然不利于建設高水平、上層次、好效果的大學校史館。

直到2007年以后,校史界關于“校史館建設”的專題文章逐漸增加,到2011年達到峰值,共有8篇文章。所有關于校史館建設的專題文章,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包括校史館建設的意義、功能、特色、載體、技術、建筑等各個方面,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學術現象,也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見。比如,有研究者指出“高校校史館陳列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突出個性,顯示特色,以避免雷同?!薄靶J佛^比較普遍采用的陳列形式是:少量的實物(放在展柜中)+大量的圖片(掛在墻上)+大量的文字說明。但是這種組合難逃“千人一面”的形象,容易引起觀眾“審美疲勞”。必須突破這種陳列扁平化的格局,追求陳列形式的個性化?!盵3]也有研究者為校史館建設提出四條對策(1)校史資料陳列個性化。(2)運用現代信息科學技術。(3)提高校史館工作人員的素質。(4)緊跟校園文化建設步伐建設校史館[4]。但是,從總體來看,這些文章從數量上看偏少,總數不到50篇,年均才4篇,并且每年的發表量始終沒有超過8篇;從層次上看偏低,很少發表在核心刊物上;從趨向上看走衰,發表的文章在2011年迎來拐點,以后逐年減少,而且這個拐點降臨之快令人詫異,竟然前后才4年時間;從焦點上看太散,很難找到一個持續的共性話題;尤其重要的,多數文章與其說是理論文章,毋寧說是經驗總結。在這十年中,最具有實踐指導價值的理論文章可能是來自同濟大學章華明研究員提出來的四條程序規范(1)先專家,后方案。(2)先方案,后招標。(3)先設計,后施工。(4)先預展,后開放。這也是迄今為止,關于校史館建設規范的第一篇專題論述文章[5],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過,這四條基本程序規范同樣不能保證建成一個好的校史館,它只是提供了校史館建設的一張普通地圖,可以保證校史館建設的路徑不會出現太大的偏差,導致事倍功半,但是要真正建成一個令人印象深刻、深受教育的校史館,還需要從建館效果方面開展更加細致的理論探討,比如校史館建設的定位與原則。

2 建設怎樣的校史館

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學家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非常重視建筑的場所精神。他在《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這本書中指出,古代羅馬人認為,所有獨立的本體,包括人與場所,都有其“守護神靈”陪伴其一生,同時也決定其特性和本質。因此,每一個場所都是有其精神的。大學校史館作為一個公共場所,無疑也會具有其獨特的精神。怎樣體現這個獨特的場所精神,關系到校史館建設的成功與否,關系到校史館功能的實現與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這同時也是一個校史館建設的定位問題。

學界關于校史館的場所精神問題大概都是心領神會的,都知道校史館必須體現大學精神。所有承擔校史館建設的同行們在建設校史館的過程中,也大概都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希望采用最適當的手段和形式,完善體現具體大學的獨特精神特質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一般的館際交流或同行交流中得到印證。由此可見,關于校史館定位問題實際上是校史館建設的一個前提。一般來講,有怎樣的目標定位,就有可能建成怎樣的校史館。

然而,從學術研究的層面,關于校史館建設的定位問題的探討竟然薄弱到難以相信的程度,很少有文章討論校史館建設的定位問題。有研究者提出,“校史館的功能定位,要求它不單是個形象工程,而且必須是一項精品工程,要做到內容豐富,主題鮮明;設計新穎,精雕細琢?!盵6]這種關于定位的討論顯然流于形式,缺乏實際指導價值。劉百秋、鄧浩兩位研究者非??少F地對校史館的定位問題展開了討論,認為(1)校史館是發掘和傳播大學歷史文化的殿堂;(2)校史館是以陳列學校發展歷史、展示學校辦學過程和不同時代學校面貌的場館。(3)它具有博物館的部分屬性,也有研究院的部分屬性,從本質上看,應是博物館的一種。(4)它在收藏、研究、陳列、展覽的同時,更大的作用是校園文化的建設,是學校研究和產生思想、汲取和形成精神、積淀和創造文化的搖籃,是激勵師生共同成長的重要土壤,是對師生開展德育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場所[7]。兩人討論的內容頗為精彩,對校史館的性質作了初步的探討,對形成正確的校史館建設定位有較大的啟發意義。不過,確切來講這只是一種討論,并沒有給出關于校史館建設定位的一個清晰意見。建設者仍然難以理解校史館建設的定位究竟應當是什么?操作性有待加強。

筆者以為,大學校史館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空間,是以展示大學歷史為內容,以弘揚大學精神為內涵,以資政育人為宗旨,通過精心選擇的各種展陳手段和展陳載體傳播大學文化的文化場所,具有獨特的場所精神。它的場所精神是大學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具體大學的精神殿堂。它應該是全體大學人的精神故鄉。大學校史館建設應當牢牢把握校史館場所精神的這個基本特質,并具體細化為若干建館原則,通過貫徹落實這些切實可行的建館原則,進而才能建成一個有思想、有品位、有溫度、有氣質的校史館。2014—2015年間,浙江大學在校史館改建過程中開展了廣泛調研,深入考察了國內外大學校史館、地方博物館、歷史紀念館、城市規劃館等各種類型場館,決定“以文字簡練、圖片感人、實物豐富的陳展內容,采用聲光電色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充分展現浙江大學歷史文脈、深厚底蘊和輝煌成就,打造一個內容豐富、陳展手段先進、科技與人文無縫契合的校史陳列博物館?!比绱硕ㄎ恍J佛^建設的目標,正是為了將浙江大學校史館建設成為“全球浙大人的精神故鄉”,進而為那些離開母校到全球各地建功立業的校友們普遍提供消解鄉愁的精神殿堂,為學校的辦學發展凝心聚力、爭取資源、塑造形象、提升聲譽發揮獨特影響。

3 校史館建設的若干原則

校史館建設的定位提出來后,校史館建設的團隊就應當按照提出來的建館目標而展開各項組織工作。但是怎樣確保各項工作是圍繞建館目標而有效展開?這同樣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因為從一個概念狀態的校史館到一個實體狀態的校史館,并非像是乘坐高鐵一樣,可以毫無偏差并且快速抵達。在這過程中,需要集思廣益進而明確定位,需要招標設計進而施工建設,需要大綱編撰進而劃分展廳,需要收集信物進而豐富展品,需要總攬全局進而確保效果,需要嚴格監督進而保證質量??梢灾v,校史館建設的整個過程就是一個考驗建設者智慧、資源、能力和毅力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往往是一個令建設者迷茫的過程,尤其是如何確保校史館的布展效果,這是建設者面臨的一個最為核心的問題。筆者結合浙江大學校史館建設實踐,就如何確保校史館布展的效果,提出以下五條建館原則,與方家商討:

3.1 要有博物館的思維——注意客觀性與綜合性的結合

當今時代,人們的閱讀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傳統的圖文結合的布展方式,尤其是文字大量鋪開、輔以圖片佐證的布展方式,早已不再適應歷史文化類場館的布展需要了。如今的觀眾,不僅希望看到生動的歷史圖片,還想看到珍貴的歷史信物,最好是能夠動手動腳親自去觸摸這些歷史信物,去感受歷史的溫度。因而,校史館的建設絕不能走傳統的建館模式,而是應該充分結合博物館的建館模式,引入博物館的建館思維。其實,博物館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博”,展示大量的“物”,“博物”是信史的確鑿證明。而大學校史館往往依托豐富的檔案館藏,有這種博物館化的建館條件。中國大學至少已經走過了上百年的歷史,經歷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風云變幻和曲折發展,積累了大量歷史文物。應當充分利用這些歷史文物,大量采用檔案、器物、書信、手稿等實物展品,并且應當盡可能地少用復制件而是直接運用原件,用信物來展示信史,在滿足觀眾獵奇心理和重溫歷史的同時,增強大學史的可信度,增強校史館的吸引力和親和度。

3.2 要有可信賴的文史——注意準確性與權威性的結合

文史,既體現在信物上,也體現在文字上。在校史館展板上,應當鮮明地反對濫用文字。過多的文字不僅破壞了整個展板的設計美感,加速了觀眾疲憊感的形成,也會使觀眾產生強大的逆反心理,甚至導致觀眾放棄參觀。但是文字仍然是校史館布展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與博物館相比大學校史館文字用量仍將超過博物館。原因十分簡易,因為校史館畢竟是歷史館,并非所有的布展思想都能夠用圖片、信物或者其他形式來表達,文字對于表述歷史文脈有其天然的優勢。對于一些隱藏在大學史背后的思想交鋒和社會背景,對于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與發展,沒有適當數量的文字不足以說明。不過,校史館對文字的使用要保持極大的克制力,嚴格遵循“簡明扼要、言簡意賅”的要求,不要大而無當,不要繁瑣冗長,不要熱衷說教。對于具體歷史時期和歷史事件,應當嚴格遵循“實事求是、尊重歷史”的要求,不做不切實際的結論,也不做不著邊際的推論,確保每一個文字反映的都是可以信賴的校史??傊?,寫上展板的文字,要準確可靠,體現信史,點到為止,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經得起人心的考驗,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3.3 要有夠傳奇的故事——注意思想性與可讀性的結合

一部大學史就是一部漸次展開、波瀾壯闊的故事書。北京大學的陳平原先生研究大學史,就非常推崇大學故事,認為故事里有精神。他說:“大學故事對于傳承和弘揚大學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大學精神、大學傳統很大程度上是靠這種大學故事的‘神聊’得以延續?!薄皣@蔡元培先生的一系列故事,最能體現所謂的‘北大精神’”[8]。這個觀點是正確的。沒有故事的大學,大概也不是一所有趣、有人向往的大學,也一定不會是一所成功的大學。同樣,大學校史館的布展一定要把重點和核心用于故事的編寫與敘述上??梢赃@樣講,布展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敘述故事動聽與否。西南聯大雖然已經消失了,但是關于他的故事仍然在流傳,因而聯大精神活在人們的心中。浙江大學在抗日戰爭時期,文軍西征,食不果腹,病不得治,但是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通過西遷辦學發展崛起成為“東方劍橋”。這期間,“四庫全書”“玉山風雪”“泰和遺恨”“標營受炸”“羊倌教授”“山洞教學”等一系列故事,將獨具特色的浙江大學“求是精神”的火炬悄然擎起。參觀浙江大學的“文軍長征”展廳,觀眾最受感動、最受啟迪、最受激勵。因此,好的校史館應該生動講述校史上最為生動的故事,使觀眾的心靈掀起波瀾,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3.4 要有互動性的裝置——注意趣味性與參與性的結合

參觀校史館可能是一件有趣的事,也可能是一件容易疲勞的事。激勵觀眾保持參觀的興趣,這是博物館常常要考慮的一件事,同樣也應該成為校史館建設中應當引起重視的一件事。校史館建設過程中,應當設立一些吸引觀眾參與的裝置,從而調動觀眾保持和提升參觀的樂趣。所謂“裝置”,就是將大學史上匯聚的人物、發生的故事、出現的器物、形成的數據、認同的符號等文化元素,通過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形成一種具備某種功能或者反映某種精神的藝術形態或技術裝備。這些“裝置”可以是一個歷史空間的再造、一個歷史事件的復原,可以是一個人物的雕塑、一個場景的再現,也可以是一種人機結合的科技創造,比如清華大學校史館中創作的人物群雕,浙江大學校史館中創作的長卷油畫,上海交通大學校史博物館中仿古修建的南洋校門,還有一些校史館中借助電腦或相機推出的“留言”“拍照”“查詢”等設備。上海交通大學校史博物館的“拍照”裝置可以讓觀眾留影,十分有趣。浙江大學校史館有“查詢”裝置,校友可以通過查詢獲得自己在校的信息,也頗吸引觀眾。浙江大學校史館中的“3D”幻影成像裝置演繹的“風雪玉山”“羊倌教授”兩幕劇也常常引來許多觀眾駐足觀看,效果不錯。這些裝置不是歷史本身卻反映歷史氣象,往往能夠很好地拉近觀眾與大學史之間的距離,產生良好的互動。應當設置類似的公眾參與裝置,促進觀眾與歷史的互動,共同演繹“活的校史”。

3.5要有感染人的氣質——注意歷史性與儀式性的結合

校史館建設是否成功,說到底是觀眾說了算,以能否留住觀眾的腳步和心靈作為衡量標準。無論是內容和形式都可能影響觀眾的腳步和心靈,進而決定校史館的成敗。如果觀眾剛進入校史館,就因為校史館的氛圍不夠友好動人、形式不夠吸引人而想離開,或者迅速穿越就像是在完成一項令人討厭的任務,那么這個校史館不是一個成功的校史館。因此,校史館建設絕不能滿足于文以載道的傳統模式,而是要在整體設計校史館的效果,尤其是在場所精神的塑造上下足功夫,打造具有獨特品位和氣質的校史館。具體來講,在內容上,應當盡量做到載體多樣化、敘事多樣化、高潮多樣化,通過精彩生動、飽含精神的展陳內容,打動觀眾的心扉;在形式上,以增強校史館的環境渲染力和氛圍感染力為中心,充分結合大學史各個時期的時代特點,合理利用聲、光、電、色、形等各方面要素的結合,盡量做到感官多樣化、結構多樣化、造型多樣化,展現大學獨有的辦學儀式,從而營造足夠滋味的“帶入感”和情景氛圍,使觀眾在耳目一新、精神振奮的同時,情不自禁而又不知不覺中地跟隨展線的推進,而融入漸次展開的每一個校史展廳,聆聽大學史上的奇妙故事,領略不同歷史時期的卓絕風貌,感受校史館作為一所文化場所而彌漫的富有感性的氣質及其透射出來的不朽的大學精神??傊?,要通過建設富有感染人的氣質的校史館,使之成為大學人的精神故鄉。

猜你喜歡
校史館校史浙江大學
校史館建設在精神傳承中的作用研究
山城老年大學校史館建設持續推進中
堅持革命教育 強化黨性鍛煉
——主體班學員參觀中共湖北省委黨校校史館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場展覽講述一部校史
讀校史 , 走進遼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肅農業大學校史育人的實踐探索
浙江大學農業試驗站簡介
浙江大學作物科學研究所簡介
歡迎訂閱《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