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探析

2023-09-07 05:54尚曉丹
新聞研究導刊 2023年13期
關鍵詞:專業隊伍創新路徑思政教育

摘要:高校思政教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措施,同時也承擔著凝聚高校內部教職工力量、提升人員基本素養、樹立正確三觀、推動學校穩定快速發展以及提高服務質量的責任。當今時代,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外來文化的沖擊對學生的思想造成了負面影響,學校有必要利用新媒體技術來創新、發展思政工作新模式,以此更好地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根本教育目標,全面培養人才。

基于此,文章結合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際情況、發展方向,以及新媒體技術優勢特點,總結了思政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從思政教育隊伍、平臺建設、思政教育模式的調整等多個方面,提出實現思政教育工作創新發展的有效對策。

文章認為,基于新媒體技術優勢,通過建設專業團隊與平臺、加強思政教育相關資料的整理歸納、創新教育載體、改善教育模式等方式,可實現新媒體技術與思政工作的深入結合,豐富思政教育工作開展途徑,為思政教育提供新的平臺,強化實際工作的互動性和即時性,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水平,強化思政教育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政教育;專業隊伍;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3-0193-03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平臺應運而生,在此情況之下,人們獲取和傳播信息的方式、渠道發生了極大變化,信息傳輸效率也得到了極大提升。與此同時,社會中的負面情緒、國外負面思想給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沖擊。因此,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校思政工作,要求高校在開展教學工作過程中,明確立德樹人根本目標,強化學生思政教育建設。因此,結合新媒體環境特點和實際情況,加強對高校思政工作以及思政教育方面的創新發展研究十分必要,對于提升高校育人水平、落實人才綜合培養有積極意義。

二、建設專業隊伍、平臺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遞效率得到了極大提升,這為高校教育工作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與此同時,新媒體的科學運用也能為高校思政工作以及思政教育的創新開展提供新的渠道和平臺,但同時也對思政工作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想要促使新媒體技術的作用價值得到最大化發揮,需要盡快建設相應平臺和隊伍。

一方面,應加強對思政工作隊伍的建設,強化人員培訓,全面提升思政教育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力。對此,需要工作人員在與時俱進的基礎上,深入了解相應技術、思維、模式,實現對全新信息的充分吸收,提高自身專業水平[1]。高校應充分結合當前思政工作實際需求,以及新媒體技術特點,加強專業培訓,將新媒體與思政教育工作有機結合,提高人員培訓效率,保障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同時,教師作為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關鍵主體,需要積極轉變自身思維模式,創新思政教育理念,以學生作為思政教育的中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將新媒體作為實際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的關鍵工具,利用多元、自主、活潑的設計方式促使學生能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學習,積極接受思政教育[2]。此外,思政教師還應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以此增強指導教育的針對性,強化思政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基于新媒體技術,建設思政教育宣傳平臺。新媒體技術與高校思政工作的融合主要體現在新媒體平臺運用方面。當前,大學生群體對新媒體平臺有著極強的依賴性,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政教育難度,但同時也為思政工作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對此,高校應實際思政教育結合需求,建設相應工作平臺。例如,注冊微博、開設微信公眾號,開發校園思政平臺等,以此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和平臺的優勢,擴大工作范圍,提升信息傳播效率,為思政工作的科學開展提供支持。

三、注重資料、經驗的運用

新媒體行業的發展使得信息傳遞模式發生變化,思政教學工作、教學活動等方面受到一定啟發。但由于各高校實際情況存在差異,因此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存在明顯不同。為此,高校在創新思政教育工作過程中,需要融合大量的文獻、真實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歸納、總結、整合相關文獻資料以及經驗,吸取過往經驗教訓,并提取有價值的內容,然后逐步在高校當中進行試點示范,并逐步聯動,實現多角度、多領域的創新、協調,并借助新媒體平臺,增強高校在網絡上的話語權威性,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讓思政教育工作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不僅如此,新媒體還具備良好的數據分享功能,其可以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發揮關鍵作用,突破以往工作、教學思路的限制和影響,增強思政教育的普遍性、科學性[3]。

四、創建全新教育載體、模式

(一)創新教育載體

高?;谛旅襟w技術開展思政教育的創新工作時,應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到思政教育活動中。目前,高校開展思政教育過程中,常用的新媒體載體多為微信、QQ。高校應增強新媒體載體的多樣性,實現大范圍的信息傳播,充分、有效發揮不同新媒體載體的功能[4]。

例如,搭建高校內部專屬網絡,通過使用,不僅可以完成黨的方針、政策、路線大力的宣傳,還能實現校內制度條例建設、文化等方面內容的大范圍傳播,實現對國內外新聞、多樣化校園活動的充分引入,幫助學生充分掌握相應新聞事件,提升獲取重要信息的便利程度。

與此同時,在網站設計過程中,應加強對新媒體交互功能等方面的重視,以此凸顯網站的人性化特點,強化服務體驗,為主體、客體間的交流提供良好平臺。此外,學生發表的內容具有多樣化特點。為實現對學生思想的有效引導,專業人員須及時點評,形成良好的輿論環境。

除此之外,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還應積極拓展新的教育載體。例如河南大學為進一步拓展思政教育途徑,豐富工作方法,學校開通了“河大在線”“鐵塔青梅”線上平臺,為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載體。同時,還要注重思政教育載體間的分工合作,以此為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充足動力[5]。

對此,高??蓜摻▽n}網站,并將其作為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平臺,或利用微博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再對其進行細致引領;QQ可用來疏導學生思想、價值觀方面存在的問題,嚴格規范學生的行為舉止。

(二)改善教育模式

首先,建立主體間模式。在實際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應實現主體與客體之間地位的科學轉變,根據新媒體特有的多元互動、平等交流方式,建立雙向互動機制,促使客體可以與工作環節深入結合,展現主體地位[6]。例如,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在思政教育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來負責網站的維護工作,強化“意見領袖”的培養,正確引導輿論,如此既能提升學生在思政活動中的參與度,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展開思政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融合新舊教育模式。新媒體運用于教育工作中存在顯著優勢,但無法完全取代傳統模式。對此,高?;谛旅襟w技術開展思政教育時,要有機融合全新、傳統的教育模式,以此實現優勢互補。例如,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結合網絡熱點話題,將課堂教育重心轉向話題的延伸,以此有效完成學生的心理咨詢及就業指導,并通過對線上平臺的延伸,強化思政教育成效。

最后,通過隱性和顯性結合的方式開展思政教育工作。顯性教育是指通過外化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目的性的教育;隱性教育則是通過多樣化媒體方式為學生提供隱蔽的教育[7]。正常情況下,顯性教育工作存在強制性特點,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通過與隱性方式的結合,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效果,使其可以主動接收信息,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8]。

(三)填充教育內容

第一,改善教育工作結構。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對實際思政教育活動產生了一定影響,為確保實際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有序性,應合理優化工作結構,以此保障知識傳播有效[9]。例如,高校將思政教育分為基礎、中層、高層不同層級?;A會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中層則以思想教育作為關鍵,讓學生擁有主流意識、思想價值觀,能充分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層教育工作則是注重愛國主義、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等,此階段要將道德、心理方面的教育作為關鍵,提升其職業素質,再深層培養媒體素養、人文修養。

第二,改善教育內容。在此過程中,應結合高校育人目標,充分體現“三貼近”原則[10]。思政教育內容要與學生專業需求、社會情況、現實生活貼近,以此提升學生的接受度,保障教育效果。

第三,教育內容實現理論、實踐充分結合。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教師要注重理論實踐活動的引導,以此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五、思政教育創新路徑

(一)明確創新目標

新媒體影響下,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要結合實際工作需求和方向,創新具體目標,以此更好地指導實際工作,實現統籌規劃、科學分配資源。與此同時,高校作為育人的重要場所,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須將學生作為教育核心,并在“以人為本”理念指導下推動學生實現全面發展,以及重點培育其信息處理能力。不僅如此,高校還要將新媒體平臺作為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并讓其延伸到學校深處,為更多學生提供優質服務,從而建立院校思政工作信息化的全新格局[11]。

(二)找準創新切入點

高校在新媒體技術支持下開展思政工作時,應明確創新工作的切入點,由此能在不同情況靈活采取相應措施。對此,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重視。

第一,教師應充分掌握新媒體技術特點,高效利用新媒體技術來實現思政教育宣傳。

第二,利用新媒體技術,強化對于輿論方向的掌控,在適宜的時間組織會議,讓學生主動表述,以此有效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三,積極拓展思政教育的新媒體平臺。

第四,借助線上渠道實現思想引導,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發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的內容,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12]。

(三)確定創新著力點

高校須針對教育工作以及人才培養方向,不斷創新工作理念,主動探索全新工作模式;同時依據新媒體具備的優勢實現多樣化資源的協調,搶占意識形態的制高點,完成對學生思想的引導[13]。一方面,要強化學生的理論素養,使其在網絡應用中規避不良網站,從源頭上杜絕網絡不文明問題的出現;另一方面,加強新媒體平臺中的輿論引導,強化正確的信息傳播,幫助學生實現對信息的有效分辨[14-15]。

六、結語

將新媒體技術合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不僅有助于推動實際工作的創新發展,還能強化學生思想建設效果。文章通過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思政教育意義以及創新發展路徑的細致分析后,了解到思政教育工作應充分結合新媒體優勢作用,實現對輿論方向的精準控制,豐富人才培養途徑,創新思政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 邱錦煒.新媒體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發展研究: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1(6):I0003.

[2] 鄧丹怡,張浩.淺析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路徑[J].科學與信息化,2021(21):121-122.

[3] 黃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的實踐樣態與創新理路[J].新媒體研究,2021,7(20):44-47.

[4] 孫曉峰.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研究[J].明日,2021(20):68.

[5] 鄭濛濛.探析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路徑[J].教育現代化,2021(11):194-197.

[6] 張健.“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圖書館服務育人對策研究:以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為例[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23,37(2):5-11.

[7] 范成龍,王強.高職院?!按笏颊敝黧w間的協同育人體系研究:基于人的利益視角的分析[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7(2):104-108.

[8] 胡昌林.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發展研究: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1(4):132-132.

[9] 王曉婷.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發展研究[J].新一代(理論版),2021(23):62-63.

[10] 張振.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黨建思政工作創新發展研究[J].活力,2022(12):40-42.

[11] 朱雷.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4):233-235.

[12] 葛萬龍,王爽.網絡新媒體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探索[J].時代報告,2022(15):113-115.

[13] 宮月.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創新[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社會科學,2021(2):113-115.

[14] 王新新,韋勛.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探析[J].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科研,2022(11):137-140.

[15] 李振國,姜文杰,康家樹.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4):99.

作者簡介 尚曉丹,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工作管理。

猜你喜歡
專業隊伍創新路徑思政教育
南通市強化防汛搶險救援專業隊伍建設
淺談高職院校檔案管理專業隊伍建設現狀與對策
新媒體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極致新聞:回歸受眾本位的創新路徑
以網絡為載體的政府管理模式創新路徑分析
新形勢下高校安全穩定工作創新路徑研究
地方廣電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新世紀如何加強圖書館專業隊伍素質建設
搞好人防專業隊伍建設的意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