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跨文化適應下的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研究

2023-09-10 05:42張瑩
大學 2023年7期
關鍵詞:愛華跨文化留學生

張瑩

(南京林業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

來華留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擔負著“一帶一路”倡議提及的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國國家政策著重助力于推動來華留學生規模的擴大,依據教育部公布的《歷年來華留學統計》,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從2010年開始,來華留學生人數逐年遞增,在短時間內,其規模迅速擴大,這為我國高校國際化教育帶來了巨大挑戰,使得來華留學生的培養質量問題,受到高等院校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中明確強調,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要從“擴大規?!钡摹傲孔儭鞭D為“提質增效”的“質變”,要提升來華留學生的教育質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換言之,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不僅是當前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命題,也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的要求。

一、基于跨文化適應下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一)對來華留學生的就業產生影響

學生就業率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直接體現,其反映的是學生通過高校培養而產生的成長收益。對來華留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來講,其將來選擇回到祖國后,能否擁有一個良好的就業崗位,不僅反映出中國高校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同時也反映出我國的整體教學質量和水平。如果能在這一問題上把控好,將會對我國的影響力產生較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學生就業可以分為客觀性就業及主觀性就業,客觀性就業是指其在畢業之后并沒有參與崗位建設,而是投入到科學研究中。主觀性就業是學生在對自身的認知及科研能力的掌握之上,進入企業的某一個崗位參與就業[1]。

人們普遍認為,如果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是良好的,就會對這個人產生積極作用。因此,在基于跨文化適應的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師除了需要留意留學生的學習水平外,還需要尊重留學生的風俗文化,采取符合其文化特征的行為方式進行教學幫助,搭建學校與來華留學生的橋梁,為其營造出良好的環境氛圍,使得來華留學生能夠更積極地投入學習成長中。研究生導師是來華留學生除室友之外接觸最多的人,其對來華留學生的學術熱情、創造力培養等,都具有正向影響,需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避免給來華留學生帶來誤導。

(二)對來華留學生的認知產生影響

一個人的認知會因為其所在的情景而受到影響,而一個人的認知又會對其自身的行為產生影響。換言之,情境影響認知,認知影響行為,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在進行基于跨文化適應的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引發留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促進與其的互動、融入,增強其對于中國的理解、認知,使其在中國的學習生活能夠有一定的舒適感,激發其對中國的正向情感??梢詮囊韵聝蓚€方面切入:

首先,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學生自身相信自己能夠完成某項工作,能夠達到某個預期目標,擁有一定的信念感。特別是對來華留學生來講,其初次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會因為受到種種影響,而產生自卑感。教師需要對其進行積極引導,激發其自我效能感。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可以幫助來華留學生適應在華生活,并在其遇到困難時,幫助其建立自信心,克服挫敗感,使其能夠感知到自己是通過自身能力來完成這一項學習任務[2]。

其次,高校應促進來華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的互動融入?;尤谌脒@一概念最初來自汀托的社會融入理論,是指來華留學生與中國學生或者導師,開展學術性的互動行為,能夠處于特定環境下,通過對認知的激活,對其未來的行為產生深刻影響,加快其與中國的互動融入,以產生學習驅動作用。這樣能夠使來華留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更加有信心,使其更加相信自己的學習成果能夠得到導師的認可,并且使其能夠敢于與導師和其他學科教師進行交流,有利于其取得學業成就[3]。

(三)對來華留學生的情感產生影響

互動舒適感是指一個人在心理上,會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產生一定的舒適感,處于放松、平靜、無焦慮的狀態。而本研究探討的互動舒適度,是指來華留學生在中國學習的過程中,會對學校的環境產生放松、舒適、自然、淡定等積極情緒。而環境因素能夠使得人們產生情感反應,進而影響人的行為。針對來華留學生群體來講,是指其會受到同學、教師的友好情緒引導,使其自發、主動地融入校園群體中,進而產生正向的行為。

來華留學生會因為文化差異,使其與中國學生及教師之間產生心理距離,在與中國學生、教師互動時會產生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因此,教師及相關工作者可以對其采取跨文化適應性指導,使其降低對文化差異的感知度,拉近與其的心理距離,從而提高其互動舒適感。情感是影響個體行為的重要因素,如果來華留學生在與中國學生、教師互動的過程中感到舒適,就會樂于與中國學生交朋友,與教師溝通、交流,主動將自己的想法表達給教師,與教師進行積極的學術探討,最終促進其學業成就的獲?。?]。

(四)拉近來華留學生與中國的距離

文化距離是指一個人對自身擁有不同的文化認知,不同的民族、種族、語言、宗教信仰的人,本身會產生一定的距離感。其依據文化要素的屬性,可以分為淺層文化距離與深層文化距離,淺層文化距離是指由國家、民族、語言等顯性屬性而引起的距離,深層文化距離是指由各個性、價值觀、社會行為規范等不可觀察的屬性而引發的距離。

基于跨文化適應的來華留學生教學管理,需要考慮互動情境的特殊性,以及個體認知的差異性。如果該學生是處于淺層文化距離范圍內,可以從幫助其使用中國語言進行生活入手,拉近雙方距離,而對于處于深層文化距離范圍內的學生,其個性特點較強,對于教師所傳遞的信息理解及接納能力較差,可以由相同愛好的學生對其進行幫助,以拉近文化距離。

相比認知及情感來講,這兩者更容易受到主觀意識的支配,而文化距離是其在之前的成長之中所形成的固化內容,沒有辦法受到主觀意識的支配。因而,在與其進行互動時,要降低自身對對方的要求,以更加寬容、理解的態度進行互動,并且要讓來華留學生感受到教師與中國學生在為適應其自身文化做出努力,這樣就會使得來華留學生產生超出預期的滿意感,拉近文化距離[5]。

二、跨文化適應下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的對策

(一)培養來華留學生與中國文化的親近感

對于來華留學生教育的首要部分,就是應該注重提升其與中國之間的親近感,以推動后續國際高校之間交流合作。而近幾年來,來華留學生較多都是來自中亞地區,主要是由于白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與我國新疆鄰近,并且新疆也在積極探索與中亞經濟溝通的戰略意義。特別是近些年伴隨著“古絲綢之路經濟圈”和“一帶一路”中心城市的建設,中亞與中國在社會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愈來愈頻繁。這一時代背景要求中亞國家部分領域要懂漢語、懂業務、會溝通交流的專業人才來從事有關工作,這也使得留學生成為中亞國家各行業的“香餑餑”。

來華留學生在來中國以前,對中國的真正地貌、民風民俗了解很少,對中國的理解基本上處在較淺層次。此外,在華留學生年紀尚小,都還未產生相對固定的價值觀念,其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特別是在當前網絡發達的情況下,來華留學生一旦對中國狀況產生錯誤觀點,會直接影響到其對中國的認知。除此之外,來華留學生在進入中國學習之前的教學模式與當前的教學模式必然有所不同,在正式進入中國學習后,必然會出現諸多問題。特別是在不同的宗教、文化、環境下,容易誤解,產生緊張、迷茫等心理障礙。因而,教師要有系統、有步驟地向來華留學生開展中國主題教育,使其對中國有清晰的認知,并且入學通知書要注重傳遞出中國景觀、中國情感,可以通過郵遞或者線上的方式發送,讓外國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我國對來華留學生的重視程度。除此之外,在來華留學生進入中國學習后,要定期開展文化教育活動,開展暑期夏令營、體驗營、各種各樣風俗習慣感受活動,推行我國的風俗人情、宗教信仰、政策法規、禮儀知識、服裝等,定期安排實踐課程,帶領來華留學生到中國錦繡河山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加深其對中國的好感度。

我國多元文化的魅力體現在社會環境、生活環境、學習環境等方面,來華留學生可以從衣著、就餐、生活等方面,多方位、多渠道去感受、體驗。高校還可以利用文化角、英語角、國際學生社團等多種形式,開展留學生文化活動,針對來華留學生特點開設相關課程。在課程中,教師可以對來華留學生感興趣的歷史、文化,進行針對性的一對一深入介紹,并開展中華傳統文化交流活動,例如詩、歌、書法、武術、樂器等,可以適時進行一對一指導,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體驗和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感受中國改革開放的各項成果,感受我國各地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環境,使其成為中國與中亞的友誼使者,成為知華友華的重要力量[6]。

(二)秉承“文化交融,文化獨立”同行準則

中華民族是一個由多民族所組成的大家族,中國是多元文化交匯的地方,融合諸多不同類型的文化,才逐漸形成當前我國現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v覽我國的歷史,我國在融合諸多不同民族文化后,各民族仍然保持著獨特的民族性,這足以說明我國文化的兼容并蓄,其中既蘊含著各民族不同的風俗習慣等,還擁有著統一性。這種與眾不同的文化環境,對高校教育極為有利,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不僅能夠培養中國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夠滿足各大院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需求,并呈現出愈發向上的發展趨勢,尤其對來華留學生教育而言,我國文化的兼容并包性對其教育極為有利。與此同時,在兼顧來華留學生的同時,高校也需要格外注意其對中國學生的影響,避免中國學生出現對自身文化不認同的情況,在秉承交流融合姿態的基礎上,還要注重本國文化的獨特性。除此之外,為吸引更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杰出人才來我國學習,要積極宣傳我國的風俗、文化,激發學習熱潮,呈現出朝氣蓬勃、友好的精神面貌,促進各個高校與國外院校的交流、合作,以進一步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秉持“文化相融、文化獨立”的基本原則,對來華留學生引導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局、管理人員、中國學生要客觀地看待文化差異。一方面,要對他國文化保持尊重與理解,另一方面,要重視不同文化之間的特性及來華留學生的不同風俗習慣、文化習慣,特別要理性看待其宗教信仰。我國高校學生對其他同學的宗教信仰,特別是部分留學生所信奉的宗教,需要秉持著寬容、客觀的態度,在兼收并蓄的前提下,維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诳缥幕m應的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可以融合任課教師、管理人員、中國學生、來華留學生等,開設“中西文化”公開課,讓中國學生介紹中國文化、服裝、習俗,讓來華留學生介紹他國國家文化、習俗、飲食等,建立起良好的多元文化互動空間,建設出“唇齒相依,開放寬容”的校園文化圈。

(三)構建“知華友華愛華”實踐育人模式

《留學中國計劃》指出,要將培養“知華友華愛華”高素質留學生作為教育發展的目標。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巴基斯坦留學生的回信中,希望廣大來華留學生更多地了解感知中國,講好中國故事,在中外青年交流中攜手促進民心相通。高校要把“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和“人才培養”結合起來,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和把“促進留學生知華友華愛華教育目標”聯系起來。高校要通過建立起教學與實習對接、課堂與社會銜接的教育機制,形成來華留學教育特色。

在“知華友華愛華”方面,高校還需進一步強化教育引導措施,加強留學生的正能量人物事跡宣傳報道,獲得社會的廣泛支持與認可。所以探索和構建“知華友華愛華”實踐育人模式是高校留學生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決的難點問題。

現階段,來華留學生大都來自亞洲、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由于基礎教育相對薄弱,且來華前大多數沒有經過系統的培養實踐,因此科研水平能力相對薄弱。高校在專業培養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時也給留學生們造成了沉重的課程、科研壓力和心理負擔。留學生們也因此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參與到各項實踐育人活動中,缺乏感知了解中國的途徑,“知華”甚少,更不用談“友華”和“愛華”了。培養過程只談“論文”,談“學位”,不談“體會”和“感情”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高校應不斷探索提升“知華友華愛華”的留學生實踐育人內涵,有效提升留學生培養質量,突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留學生教育理念和導向。高??梢酝ㄟ^組織留學生感知中國,面向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讓留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中國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感知鄉村振興,培養留學生的感恩意識和服務意識,增強對中國社會的理解和認同,幫扶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在志愿服務和實踐鍛煉中增本領、長才干。高校還應充分發揮“知華友華愛華”留學生的語言和多元文化等的“特殊優勢”,有效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為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7]。

猜你喜歡
愛華跨文化留學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超越文明沖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留學生的“撿”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第一次拔牙
神奇的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在廈金胞張愛華孝親牽起兩岸情
跨文化情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應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