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非遺川江號子原生環境的消亡與“活態”傳承

2023-09-11 03:36冉曼
關鍵詞:船工活態文化傳承

冉曼

摘 要:非遺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該緊緊圍繞《“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更好地發展與傳承非遺文化。川江號子是四川、重慶一帶的傳統船工號子,是過去川渝地區航運業發展的時代印記。隨著經濟發展與交通工具的革新,傳統的人力船運逐漸式微,最終退出航運業。失去原生環境的川江號子今天仍然在堅韌地續寫著它的千年歷史,賡續著文化傳承。

關鍵詞:川江號子;船工;原生環境;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7;D422.6;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3)08-0034-06

《“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強調,要進一步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加大非遺傳播普及力度,推動非遺保護事業取得更大進步[1]。川江號子作為我國非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伴隨著過去川渝地區特有的體力勞動形式而產生的,見證了川渝歷史文脈的賡續。隨著川江航運條件的改善以及機械輪船的出現,擠壓了川江船工的生存空間,川江號子也漸趨消亡。川江號子原生環境的消亡對川江號子的發展傳承極其不利,今天川江號子得以“重生”,離不開很多前輩的努力,而未來川江號子的傳承,還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

一、川江號子概述

川江號子屬于船工號子的一種類型,是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領眾和的歌唱形式,主要流傳于四川東部、重慶一帶的金沙江、長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等流域。川江號子是川江流域內所有船工號子的總稱,是一種典型的傳統民間水系音樂。2006年,四川省與重慶市均對川江號子項目申遺成功,川江號子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川省東部和重慶市成為主要傳承地。

(一)川江號子形成地理條件

川江號子的傳唱范圍顧名思義是在川江流域內,川江在古代又稱蜀江、江水或大江。川江流域起點于金沙江,在四川省宜賓市與岷江匯合,流經重慶市,最后抵達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全程長達1000多公里。因大部分河段處于原四川?。òㄖ貞c市)境內,通常稱之為“川江”,其中,以重慶主城為分界點,上游的300多公里為上川江,主要流經平緩的四川盆地;下游的660公里稱為下川江,流經崎嶇的三峽地帶。川江流域面積達50萬平方千米,流域內支流眾多,多發源于高山地帶,流經峽谷地區,水位落差大。

古代的四川、重慶對外交流主要依靠陸路和水路,結合四川、重慶的地形來看,四川盆地的四周分別被北面的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面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的大婁山,東面的巫山所包圍,這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阻隔著四川盆地的對外交流,而川江流域內河流支系四通八達,為航運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因此,互相串聯的水路交通網絡便成為這里日常出行、走商貿易的首要選擇。古代的川江流域物產豐富、資源眾多,與外界的商貿往來,包括鹽、茶、酒等貨物、豐富的礦產資源、木材、農副產品的運輸,只能通過船運才能承載大批量的往來輸送。但山勢的險峻同樣也給河道航運帶來了諸多阻礙,如河道的蜿蜒曲折,水急灘多,山勢起伏導致的水位落差較大。在一些水道復雜,遍布灘涂的地方,這些運輸的木船往往需要經由大量的人力用粗麻繩一步步拉過去,于是在沿岸地區便出現了許多體力勞動者——船工。船工是指在過去木船時代,使用纖繩拉船的人,又稱“纖夫”。船工是伴隨著航運與木船出現的一種勞動形式,主要存在于水流湍急,水道復雜的地方。由于彎急灘多,拉船過程十分艱辛,船工們步履維艱,川江號子由此應運而生。

(二)川江號子內容分類

總覽川江號子的“原生態”內容,大概可以將其分成三類:川江流域沿岸的物產及風土人情、船工勞作時的艱辛、世俗化的情感表達(主要表現為愛情),這些內容豐富而廣泛,涵蓋了社會各方面。川江號子的傳唱既傳播了沿岸地區的物產和當地的風土人情,同時也使船工在終日埋頭拉繩中抒發內心的苦悶,是船工滿足自身精神世界的物質載體。

1.川江號子中傳唱內容中關于沿岸地區的物產及風土人情

川江流域的范圍從行政城市上劃分,主要有四川省的宜賓市、江安縣、瀘州市、合江縣,重慶市的江津區、巴南區、渝中區、涪陵區、忠縣、奉節縣、巫山縣等11個區縣級城市,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宜昌市秭歸縣、夷陵區、黃柏河口南津關。川江流域范圍內城市眾多,小鎮云集,船工所過之處都會將當地的特色物產及風俗人情編制成膾炙人口的號子。嘉陵江是川江的主要支流,在《嘉陵號子》中詳細介紹了嘉陵江沿岸碼頭的特產情況:

嘉陵風光如錦繡,各家碼頭有好吃頭?!澳铣洹焙咏值纳澈?,“青居鎮”出臘豬頭?!褒埮隆钡亩垢上銤M口,川北涼粉拌麻油?!把乜凇碧慊ǚ萘繅?,劃算還是帽兒頭?!叭齾R”橙糖看得透,“北碚”豆花第一流?!巴零辟u的高粱酒,醇香無不在心頭。小麻花出在“磁器口”,惹得路人口水流[2]。

2.表達船工勞作時的艱辛以及他們不畏自然、眾志成城的內容

船工的工作主要是體力勞動,他們需要整日彎曲身子,背上掛著纖繩,一刻不停息的往前邁。據《高坪區民間傳統文化集成》中記載,當時在高坪區拉船的每位船工需要承受大約5噸的負重。在現在的機械化時代,人力負重5噸是一個天文數字,但對于當時的纖夫來說,這就是他們的生活常態。如《白龍灘不算灘》中的描述:

白龍灘,不算灘,捏起橈子使勁扳。千萬不要打晃眼,努力闖過這一關。扳到起,要把龍角來扳彎,眾家兄弟雄威顯,拉過流水心才歡。龍虎灘,不算灘,我們力量大如天。要將猛虎牙拔掉,要把龍角來扳彎[3]。

另外還有關于描述嘉陵江船工艱辛的號子,如“嘉陵江上啊,求碗飯哦。身背纖索哦走岸邊咯!要問路程喲有多遠吶,祖祖輩輩走不完!”

3.關于世俗化情感的表達,包括愛情、親情等

這部分內容多輕快活潑,一般是在水流平穩時段,或是停泊與啟航時,船工們由心而感,抒發著平靜、輕松的心情。如《二四八月天氣長》《心中只有拉船郎》《今天出門好靈光》等。上世紀90年代,崔志文作詞,萬首作曲,由川江號子改編的歌曲——《纖夫的愛》被廣為傳唱。該歌曲采用男女對唱形式,以簡單直白的語句、歡快熱烈的旋律,描述了川江流域地區船工與沿岸姑娘濃烈質樸的愛情故事。內容如下:

男:妹妹你坐船頭,哥哥在岸上走,恩恩愛愛纖繩蕩悠悠,妹妹你坐船頭,哥哥在岸上走,恩恩愛愛纖繩蕩悠悠。

女:小妹妹我坐船頭,哥哥你在岸上走,我倆的情我倆的愛,在纖繩上蕩悠悠……

綜上而言,除了從內容著手進行分類,其他還有以地名、河流等為依據進行的分類。當然,以上的分類方式更多的是便于科學研究川江號子的文化內涵而主動采取的一種研究手段,在真正的船工生活中,川江號子應該是一種隨意發揮、由心而感的表達,不拘泥于某一特定題材。

(三)川江號子的價值意義

川江號子是川江流域內金沙江、長江及其支流嘉陵江、岷江、沱江等船工號子的總稱,鑒于每條河流的地形高低起伏及水勢發展情況的不同而生成各自獨特的藝術風格。川江號子因其重要的歷史價值、珍貴的音樂價值,分別被四川省、重慶市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1.歷史價值

川江號子有“長江文化的活化石”之稱,曾被譽為“比人類語言還長的民間藝術”。川江號子的傳唱內容包含了川江流域內各地區的物產資源、風土人情,見證了流域內河運城市的發展,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一方面,川江號子的傳唱內容反映了川江流域內沿江兩岸的山川風貌、地方習俗及風土人情等。川江各流域的船工號子歌詞往往包含著沿江兩岸的地名、物產、山川風貌及地方習俗等,具有豐富的知識性。這些口耳相傳的歌曲為今天人們研究過去川江流域內的民俗文化提供了非常詳實的實踐資料。另一方面,川江號子的發展歷程見證了川江流域內各城鎮的歷史、經濟發展。歷史上有很多城市的興起都是因為交通,在川江流域內更是如此。川江流域內共有67條河流,隨之興起的河運城鎮數量眾多,如嘉陵江沿岸的昭化古城、閬中古城、周子古鎮等都是因水運而興起。

2.音樂價值

川江號子是一種一領眾和式的民間傳統水系音樂。開船時,一般先由號工領唱,然后是船工們應和,也有眾人領唱眾人和的形式。號子聲此起彼伏,氣勢磅礴。號工領唱時,聲音必須高亢有力,體現出氣勢強、傳播遠的特點,因此在領唱部分使用的裝飾音比較多,所以多用遠距離音程。從音樂技巧分析上來看,川江號子廣泛吸收了四川其他民間音樂因素,在號工領唱的聲腔中出現了類似川劇腔調的悠揚、抒情,也出現山歌曲調的高亢、挺拔,而在合唱部分則相對簡單[4]。號工的“領唱”與船工的“合唱”交織重疊,使川江號子富有生機而聲聲不息。

“一領眾和式”這種歌唱方法雖然不是川江號子獨有的合唱形式,但對于川江上的船工而言,這是最好的“沖鋒號”。川江號子的傳唱內容具有隨意性,一般會根據周圍景觀、河流情況或心情等隨意發揮,是一種具有川渝地方特色的民間水系音樂。

二、川江號子原生環境的發展

重慶、四川自古便有舟楫之利,川江流域內河道密布,水系發達,囊括了四川、重慶以及部分湖北地區的河流水系。發達的水系交通、豐富的物產資源促進了該地區的航運發展??梢哉f川江號子的出現、興衰跟該地區的商貿、航運發展是緊密相連的。

(一)歷史盛況

川江流域的航運歷史悠久,根據沿岸地區發掘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石錨”來看,早在新石器時代川江航運便已萌芽。到秦漢大一統時期,川江航運交通發展迅速,秦國攻楚便是沿著川江順流而下。漢朝時,川江流域的鹽業得到開發,開始向外產銷,“漢代巫縣鹽官轄區的井鹽順江東下”[5]。隋唐時期,經濟高度繁榮,川江及其周圍地區的商業貿易亦十分發達,川江成為內河航運中轉的重要水路,延續到兩宋時期,川江航運亦成為“通西蜀之寶貨,傳南土之泉谷”的交通要道[6]。元明之際,川江流域因戰亂原因一度蕭條不已,川江航運也受到一定影響。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萌芽、發展進而使川江航運交通再一次興盛。近代以來,受到戰爭影響,重慶、四川成為抗戰的大后方,川江航運在物資、人員輸送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是川江木船航運的鼎盛時期。川江流域的商業貿易的繁盛促進了川江航運的興盛,也間接促進了川江號子的萌芽與發展。川江號子最初是什么時候出現的,現已無從考證,但根據川江航運的發展歷史及考古出土文物,可大致推測至少在戰國時期甚至更早時期,川江號子就已有了雛形。但由于“包括川江號子在內的各種勞動號子,屬于民間性的文藝,所以在史書、文獻中一般不予記載”[7]。酈道元曾在《水經注》中記載了漁夫對三峽的描述“巴峽巫峽三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表明了長江三峽山勢的險峻,由此分析當時可能出現了類似的船工勞動。到了明清時期,有關川江號子的內容開始大量出現。明代文人楊升庵在《竹枝詞》云“上峽舟航風浪多,送郎行去為郎歌。白鹽紅錦多多載,危石高灘穩穩過?!边@首詩描述了川江航運條件的惡劣以及船工們闖灘時的艱難情景。清代川籍詩人張向安也在他的詩《橈歌行》中寫道“大船之橈三十六,小船之橈二十四?!鼻逦赜涗浟舜笮∧敬枰拇と藬?,這是川江航運繁忙場景的寫照。

川江航運隨著川江商貿的繁盛自古以來便是白帆點點,連綿不絕,號子聲游蕩在川江沿岸的山峰峻嶺中,聲聲不斷。這不僅是川江航運發展的鼎盛,更是川江號子發展的高峰時刻。川江號子與川江航運是相伴相生的,是川江航運自然條件的惡劣促進了川江號子的萌芽與發展,伴隨長江船運而興,川江號子日漸發展并綿延至今。

(二)歷史變遷

川江號子因川江航運而興旺,也因川江航運變化而衰亡。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后,川江航運發生了歷史性轉折,致使川江號子一度失去其生存環境而瀕臨滅絕。川江號子的瀕危究其原因是川江船工這個職業失去了存在價值,川江流域險惡環境的改善、機械輪船代替人力木船的投入使用以及多元化交通的出現等種種因素,使川江船工職業首先失去其生存空間,從而致使依附于船工職業的川江號子也逐漸消亡。

首先是川江流域險山竣水環境的改善,即河道整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國家開始大力整修內河航運,尤其是針對川江流域內的河道,一方面通過炸平暗礁、險灘來疏浚河道,另一方面則是興修水庫、電站等調整河流水量,保持川江主干及支流的河流量平衡,將淺灘、暗礁沉沒于河底。河運整修使得木船能夠更平穩地行駛在江上,不再需要大量人力在岸邊拉船,船工職業逐漸被淘汰,船工號子便也漸趨消亡。

其次是機械輪船代替木船的出現。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后,機械業迅速發展,機械輪船開始投入生產、使用。到六十年代,川江上已經出現機械輪船往來行駛,“川江號子”隨著木船的逐漸減少開始走下坡路,到七十年代,由于機械輪船相比木船更具穩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川江上的木船基本被機械船大量取代,“川江號子”已淡出人們的生活,至八十年代漸至絕跡。

最后是交通多樣性的發展。陸路及航空交通的修建,使得川江地區的對外交通不再單純依靠水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四川、重慶大力整修了一些殘斷路,新建了一批對外交通干路,如1952年建成的成渝鐵路,連接四川至重慶的經濟大動脈。1958年建成的寶成鐵路,成為第一條北上進出四川的鐵路,1990年重慶江北機場投入使用;1994年又建成成渝高速公路,沿線經過成都、資陽、內江、重慶等城市,同時還成為四川至云貴地區的大通道;1987年成都雙流機場開通了成都至加德滿都航線第一條國際航線;2011年中歐班列重慶始發站開通,這條路線經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到達歐洲,成功打通川江地區至歐洲的陸路交通。

川江號子所依賴的原生環境被改變,那么就意味著孕育川江號子的搖籃已經消失?,F今只有少部分河流還有船工拉船,但與過去不同,現在的船工拉船只是觀賞性行為,需要船工拉船的河段也不再崎嶇,即使他們今天還在傳唱著船工號子,但少了江號子的靈魂。

三、川江號子的“活態”傳承

川江號子的“活態”傳承指的是針對川江號子而言,為了使川江號子能夠延續著它的“千年輝煌”而主動被動采取的各類措施。川江航運的改善、輪船時代的到來,是船工職業逐漸消亡的必由之路,依附于川江航運及船工的“川江號子”也似乎因為沒有生存的空間而岌岌可危。今天,人們還能在博物館里、在藝術舞臺上、在生活中看到川江號子的印跡,這對川江號子而言無疑是一次逆轉重生。

(一)舞臺藝術表演性傳承

20世紀50年代以后,川江船工職業受到極大沖擊,依附于船工的川江號子也漸趨消亡,為保護這種珍貴的音樂文化藝術,音樂藝術團體和船工們主動將川江號子帶上藝術表演舞臺。

一方面是民間和官方音樂藝術團體的不懈努力,認識到川江號子的可表演性。1950年,重慶市話劇團的陶鵬在認識和了解川江號子音樂后,主動收集重慶范圍內的船工號子,編纂《川江號子》并在公共場合演唱。1952年,中央樂團協同當地的老一輩音樂家鄭律成、田寄明、朱中慶、羊路由、許文等人順岷江而下,專程考察川江號子[8]。1955年,朱中慶編曲、田寄明填詞的《嘉陵江號子》,由四川省歌舞團演員范裕倫數次演唱,甚至遠渡國外,足跡遍及歐亞大陸,受到國際關注。另一方面是船工們積極主動將“川江號子”帶上藝術舞臺,讓全國觀眾能夠欣賞到這種獨特的音樂藝術。1953年中國第一次民間歌舞會演上,樂山、宜賓、重慶、瀘州等地的八名船工演唱川江號子類歌曲,反響頗大。1956年陳邦貴攜《川江號子》赴首都劇場工人文藝調演并獲一等獎。1987年,陳邦貴、蔡德元、陳昌福等三位重慶船工受邀前往法國邦維尼翁藝術節,獻唱川江號子,最終榮獲金獎殊榮。2002年11月,金沙江號子老船工江凈樂榮獲第四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金獎”。

正是這些藝術家和船工們的不懈努力,讓川江號子能夠繼續得到傳承,從四川走向國際,將川江號子發揚光大。雖然在今天看來,這樣的舞臺藝術表演性保護具有一定滯后性和改編性,但對于當時岌岌可危的川江號子是一次新的“重生”,延長了川江號子的歷史壽命。這些老一輩船工們也是川江號子的第一批傳承人,肩負著川江號子保護與傳承的重任。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保護

21世紀初,中國響應聯合國倡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動,積極采取措施保護國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4年8月,中國加入聯合國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此后,正式開啟了中國在非遺保護這一領域的工作。受到國家對非遺文化保護重視度的影響,川渝兩地政府也積極采取措施保護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收集大量實物與文獻資料、實踐走訪調查等方法,2006年,四川省和重慶市申報的“川江號子”項目,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川江號子作為川渝地區獨特的川江水系音樂文化,因川江航運的改善及機械輪船的出現變得岌岌可危。從小生活在川江邊的陳邦貴,率先喊出“川江號子應成為重慶申報世界非物質遺產的主角”的口號,在川江號子的發源地重慶及長江流域的諸多地方引起了強烈反響[9]。2005年7月30日,重慶市政府第57次常務會審議通過《關于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對面臨瀕臨失傳的川江號子等非遺文化采取措施進行有效保護,還成立了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006年6月,川江號子申遺成功后,在重慶長壽區成立了專門性博物館——《川江號子音樂博物館》。

川江號子是川江船工號子的總稱,其內容豐富而廣泛。繼川江號子申遺后,其他隸屬于川江號子的部分船工號子也在積極申遺,包括嘉陵江號子、涪江號子、永寧河號子、府河號子、金沙江號子等,并陸續被列為重慶市級非遺與四川省級非遺項目。川江號子的申遺成功以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包括國家級—省級—地市級—縣級四級傳承人的確定,從根本上保障了對川江號子的保護與傳承。

(三)高等院校的保護傳承

在幫助川江號子“重生”行動中,高等院校也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到目前為止,包括四川省、重慶市在內的共有3所高校成為“川江號子”傳承基地,以高等院校作為傳承基地,能夠為川江號子的保護傳承注入更多的年輕力量。

2012年9月28日,首個川江號子傳承基地在四川省成都市電子科技大學掛牌設立,這是川江號子保護單位——四川省藝術研究院在川江號子傳承地域內掛牌設立的第一個“川江號子高校傳承和研究基地”。2015年5月27日,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舉行了“川江號子傳承與保護基地”授牌儀式,這是繼成都市電子科技大學之后,又一所在高校成立的川江號子傳承基地。2020年,重慶市“川江號子傳承基地”正式落戶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川江號子國家級傳承人曹光裕也會參與川江號子相關內容的授課與專業指導。高等院校的主動參與,能夠呈現出系統性、整體性及專業性的傳承優勢,這是社會公眾參與所不能比擬的,同時也是未來川江號子在保護傳承方面積極探索的一個新方向。

四、小結

川江號子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民間水系音樂的典型代表之一。作為川江流域的特色音樂文化,它見證了川江流域的商貿發展和城鎮興起,更體現了川江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2011年,張藝謀、王潮歌、樊躍等導演合作傾情打造了《印象·武隆》大型實景歌會,一經演出便獲得社會廣泛關注。歌會展演的主題為“消失”,以瀕臨消失的非遺“川江號子”為主線,通過對現代文明沖擊傳統文化現象的實景演繹,來表現已經或正在消失的藝術形式與生活方式,呼吁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傳承保護??v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脈絡,出現過多如繁星的非遺文化,也有很多類似于川江號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其原生環境的消亡,而漸趨成為一種“架空”的非遺文化,這類非遺同樣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記錄著不同地區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風俗文化、精神內涵等,蘊藏著每一代人的文化基因、價值觀念、情感結構,是全人類應該共同珍惜的文化財富。川江號子與川江航運的歷史變遷息息相關。交通的高速發展,加上船運技術的革新使得船工這一傳統行業逐漸消失,依附于川江航運及船工的川江號子,因其原生環境的消亡而瀕臨失傳。今天川江號子依然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中,甚至走出四川、走向國際,這是政府重視及民間組織采取積極保護措施的成效。川江號子生存發展的根基已經被動搖,加之老一輩傳承人年歲已高致傳承斷裂等因素,川江號子仍然面臨瀕危困境,需要更多的社會公眾參與到川江號子的保護行動中。

參考文獻:

〔1〕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EB/0L].h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 u/2021-06/09/content_5616511.htm,2021.

〔2〕鄧曉.“川江號子”的文化內涵[J].中華文化論壇,2005(01):17-22.

〔3〕〔9〕丁英順.川江號子——跨越時空的千古絕唱[J].百科知識,2016(08):50-52.

〔4〕伍明實.川江號子現狀調查報告[J].中華文化論壇,2011(03):34-42.

〔5〕鄧曉.川江流域的物產、木船與船工生活[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4):70-76.

〔6〕肖瑤.川江流域歷史城鎮碼頭地段文化景觀的演進與更新[D].重慶:重慶大學,2014:15-19.

〔7〕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四川省藝術研究院編.川江號子[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3:71-83.

〔8〕伍明實,朱中慶.川江號子隨筆[J].四川戲劇,2006(03):85-86.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On the Demise of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 of Chuanjiang Haozi and the Inheritance of Living State

RAN M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should closely focus on the protection plan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to better develop and inheri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huanjiang haozi is a traditional boatman haozi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which is the mark of The Tim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hipping industry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in the pas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novation of transportation tools, the traditional human shipping gradually declined, and finally withdrew from the shipping industry. Along with the human shipping, Chuanjiang haozi lost its original environment, but lost its original environment today is still continuing its millennium history, continuing cultural inheritance.

Keywords: Chuanjiang Haozi; Boatman; Native Environment; Cultural Inheritance

猜你喜歡
船工活態文化傳承
活態中醫藥傳統知識數據庫的構建與應用意義
在“活態傳承”中延續歷史文脈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活態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