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英雄于謙沁水留詩的愛民情懷

2023-09-12 04:59竇富強
文史月刊 2023年8期
關鍵詞:沁水于謙愛民

◇ 竇富強

明代民族英雄于謙1430—1448年間巡撫山西、河南兩省期間,數次巡視沁水,整頓吏治,撫恤災民,廣興教育,發展生產,巡視閑暇行吟留詩五首,現鮮有人知。于謙留詩除抒情明志外,字里行間更多的是詩人關心民間疾苦、希望百姓生活富足的愛民情懷,彰顯了于謙從封建士大夫走向民族英雄的心路歷程。

清廉干練、經世之才

于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庵,謚忠肅,加少保,明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于謙生于官宦世家,少聰慧,愛讀書,有大志,性剛直,敬慕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氣節,17歲時便寫下《石灰吟》“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名句,至今廣為流傳的成語“兩袖清風”也出自其詩中,是其高尚品格的象征,成為后代仁人志士的楷模,明史稱贊于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中進士,宣德元年(1426年)任山西道監察御史,一年后因廉潔干練,上調出巡湖廣,旋任江西巡按,因“雪冤囚數百”,百姓奉他為“于青天”,建生祠祭拜,政績卓著,受到宣宗帝賞識。漢王朱高煦謀反時,宣宗帝御駕親征,于謙奉命扈從,漢王出降,帝命于謙口數其罪,于義正辭嚴,聲色俱厲,漢王匍匐在地,戰栗不止服罪。明宣宗知其有大才,時晉豫兩省數年旱災、洪災、蝗災頻發,流民數萬,親書于謙名授吏部,“超遷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

巡視沁水、留詩愛民

于謙巡撫晉豫兩省時,為實現“蒼生俱飽暖”的政治理想,在晉豫兩省不辭辛苦地奔忙,《明史》載,剛上任就“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實時所宜興革,即具疏言之。一歲凡數上,小有水旱,輒上聞”。因晉常年干旱,豫黃河常決堤,冬春兩季于謙在太原,夏秋兩季在開封,經年翻越太行山,在晉城設行臺臨時辦公。上任初,于謙輕車簡從,從太原出發,沿汾河巡視數州縣,經翼城東出,越西烏嶺,夜宿東烏嶺,作《宿東烏嶺》詩云:

于謙畫像

蕭然山館似僧房,三尺寒檠一柱香。

風卷松濤清入夢,窗涵月色冷侵床。

倦來只覺良宵短,明發從教去路來。

但愿兩藩民物阜,不知何處是他鄉。

初入沁水的于謙夜宿簡陋的驛館,只有寒燈短香為伴,只有松濤明月助興,也感受到了驛館的清冷凄涼。于謙的可貴之處在于,他以兩省三品巡撫大員的身份在如此簡陋的環境中“倦來只覺良宵短”毫無任何奢想。也許一路巡視已感到因災情頻發導致百姓生活的貧苦,一心想著巡視晉省后,從豫省返回時,能看到“兩藩民物阜”的情景,看到兩省群眾安居樂業,百姓富庶豐衣足食,那時他會高興地把這兒當作自己富庶美麗的江南故鄉。

于謙初入沁水縣城,住縣衙,寫下《沁水行臺初春睡起》詩云:

雪消土潤草痕青,煙煖風柔柳帶輕。

啼鳥一聲來枕上,夢回春意滿山城。

沁水小城的春天,雪消土潤,大地返青,云暖風柔,柳絲垂青,一聲啼鳴,喚醒酣夢,一覺醒來,春意滿城,這也許是一路巡視走來,少有的心情愜意舒暢的時刻吧?置身小城的春情春景中,也許詩人又想起了江南故鄉春色,喚醒了詩人對未來美好人生的希望與信念。春天是萬物勃發的季節,隨著萬物的蘇醒,也許新的一年百姓的生活會告別貧寒,走向明媚的春光吧。

于謙巡視沁水進村入戶,走街串巷,深入民間考察,看到聽到的是沁水百姓生活的疾苦與艱辛,心情變得沉重起來,寫下《道經沁水憫農》:

無雨農怨嗟,有雨農辛苦。

老夫出門荷犁鋤,村婦看家事縫補。

可憐小女年十余,赤腳蓬頭衣襤褸。

提筐朝出暮時歸,青菜挑來半沾土。

茅檐風急火難炊,旋爇山柴帶根煮。

夜歸夫婦聊充饑,食罷相看淚如雨。

淚如雨,將奈何。

有口難訴辛苦多,嗟爾縣官當撫摩。

這是明宣德年間沁水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詩人用杜甫史詩白描寫實的手法,懷著沉重的心情,如實記錄了當時沁水人民貧困苦難的生活。沁水地處深山,溝壑縱橫,交通不便,土地瘠薄,十年九旱,物產不豐,明初社會經濟仍然處于偏僻落后的狀態。特別是宣德年間災情頻發,更加深了黎民百姓生活的苦難,縱然是男耕女織,終年勤勞,依然過著“青菜挑來半沾土”“旋爇山柴帶根煮”“夜歸夫婦聊充饑”的貧困生活。尤其是“可憐小女年十余,赤腳蓬頭衣襤褸”。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父母忙于耕織,仍不得溫飽,小小年紀沒有童趣快樂,也不得不為生活操勞,“提筐朝出暮時歸,青菜挑來半沾土”,對小女孩的特寫,真實地記錄了沁水當時的社會現實,讀之讓人撕心裂肺,不禁淚目。百姓生活苦,心更苦,“夜歸夫婦聊充饑,食罷相看淚如雨。淚如雨,將奈何。有口難訴辛苦多”。詩人用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憫農愛民的情懷。

于謙沿沁河東巡,進入端氏、嘉峰等沁水富裕之地,思慮百姓疾苦之心得到些許寬慰,公務閑暇之際,沁水官員陪于謙登臨沁河西岸榼山,游大云寺,賞寺前三松,寫下《榼山禪院三松》:

榼山古剎真奇地,殿下誰栽三大夫。

寒冒霜雪持勁節,靜含雨露脫凡污。

棟梁偉器蒼髯嫩,龍虎貞姿黛色敷。

一坐九重風大撼,近聽琴韻奏天衢。

榼山為沁東名山,山上大云寺,北魏之時創建,原名榼山寺,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賜名大云寺。大云寺內有天外樓和云霄閣,上拂浮云,下臨沁河,登樓四望,飄飄欲仙,是中秋之夜最佳賞月之地?!皹}山夜月”成沁水“十景”之一。大云寺前,植有三株白松,明張五典《畫廊記》云:“皆大十圍,高千尺,玉干挺生,風枝旋舞,儼三壽之作朋,知九泉之莫識,則海內僅見者也?!庇谥t登榼山,看到三松,驚異贊嘆不已,作詩贊美三松有志士不懼風霜的堅貞節操,有仁人脫盡凡俗的純正品格,有朝廷重臣的卓越才干,有英雄豪杰的凌云豪氣,這是三松的品格,也是人的品格,人松一體。于謙在思考著自己怎樣關注蒼生黎民,勤勉清廉從政,才能像三松那樣堅貞、純正、卓越、豪氣、擔當大任,永遠挺拔屹立于天地之間。榼山三松成為于謙心中做人的楷模,并為之一生踐行追求。

沁河中游端氏到潤城兩岸和晉城周邊盛產煤鐵,是澤州府富裕之地。于謙沿沁河南巡,沿途看到座座煤窯產煤,排排洪爐煉鐵,鑄造鼎彝農具,煤炭發光發熱,給百姓帶來了光明和溫暖,有感而發,寫下了與《石灰吟》齊名的《詠煤炭》:

鑿開混沌得烏金,蓄藏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后心。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于謙是詩人,更是一個心懷天下的政治家,“煤炭”這個很少被歌詠的意象,在詩人眼中有其獨特的品質,它不僅能夠帶來“燃回春浩浩”的溫暖,而且能夠帶來“照破夜沉沉”的光明,即使成為灰燼后仍然造福百姓。詩以言志,于謙所追求的就是“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直抒其濟世救民的心志,抒發了他甘為天下百姓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質。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檢查節日市場供應講話時,引用了這一名句,意在強調各級黨員干部都要以關心百姓疾苦為己任,都要有一顆像煤炭一樣燃燒自己、奉獻人民的赤子之心。

兩袖清風、澤被后世

1439年,42歲的于謙巡視兩省滿九年,兩省大治,太行山的盜匪因于謙的威名而不敢露面,因政績突出,升任兵部左侍郎。時宣宗去世,英宗繼位,宦官王振專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爭相獻金求媚。于謙入京述職,有人提醒于謙不送錢財也要送點土特產吧,于謙笑舉兩袖云:“吾唯有清風而已?!辈①x《入京》詩云: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此詩遠近傳誦,特別是在晉豫兩省民間廣為流傳,于謙“兩袖清風”成為后世廉潔從政的楷模。但此舉觸怒了王振,羅織“越階舉薦,以私怨擅離職守,于心不忠”罪名,把于謙投入都察院大牢。百姓心中有桿秤,于謙巡撫為兩省百姓做了不少善事,深受百姓愛戴,得知于謙下獄,一時群情激憤,聯名上書。王振見勢不妙,謊稱抓錯人了,才把于謙放了出來,但降職為大理寺少卿。百姓得知于謙被貶,不做兩省巡撫,兩省官吏和百姓上千人俯伏在宮門前上書,請求留任。英宗看到此情此景,再次任命于謙為兩省巡撫。

于謙數次巡視沁水,他大力整肅吏治,撫恤救貧,設置義倉,發展生產,廣興教育,沁河兩岸經濟民生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以煤、鐵、絲綢貿易為發端的潞澤商幫逐步興起。經濟的繁榮推動教育的發展,縣縣有書院,鄉鄉有學館,村村有學堂,倡教興學蔚然成風,文風鼎盛,科舉入仕人數不斷增多。明清沁水科舉進士43人,明前期到英宗朝僅有3人,于謙去后,沁河兩岸先后涌現了李瀚、劉東星、韓范、張五典、張慎言、王國光、陳廷敬、孫居相、孫鼎相等文人重臣。有被譽為明成化“四大清官”之首“不私一錢”的楊繼宗;有天啟元年(1621年)抗金被俘不屈、自刎而死的忠烈公張銓,他們都深受于謙影響,為官清正愛民??梢哉f于謙澤被后世,影響深遠??滴醯蹘熽愅⒕丛唬骸白杂兄菀詠?,山川之閱人如郵舍遽廬焉,其能卓然自見于后代者,藺相如、明道先生、郝文忠、于忠肅三四人耳”。1448年,任職18年的于謙奉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入京時攜帶的只有一些簡單的行囊,俱是衣物、書籍和詩文手稿,百姓夾道,無不動容。

明朝土木堡之變,英宗被瓦剌俘虜,明朝危亡之際于謙以兵部侍郎留守北京,他重社稷,輕君王,擁立景帝,沉著應對,統一思想,穩定軍心,以雷霆手段整頓軍務,調集勤王援軍,打贏了北京保衛戰,為大明續命近200年。于謙心里只有國家社稷、黎民百姓,工于謀國,拙于謀己,從來沒有給自己準備什么后路。1457年2月16日,英宗奪門復辟后僅五日,于謙被誣以謀反罪名被殺,錦衣衛去抄家,于家家徒四壁沒有余錢,僅有代宗賞賜的蟒袍和劍,抄家之人亦為之落淚。救大明于危亡之際,忠貞愛民之人被誣以謀反罪名被殺,這是何等諷刺!一代名臣就這樣結束了他轟轟烈烈的一生,只留下了許多清廉愛民的故事,讓后人追憶緬懷。

于謙巡視沁水留詩五首,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對百姓疾苦的深切關注,盡顯愛民情懷,特別是《道經沁水憫農》和《詠煤炭》是于謙詩作名篇,這是山城小縣沁水之幸,也是沁水百姓之幸。同時這對出生于官宦之家、杭州富庶之地的于謙來說,巡視沁水深入地了解了明朝底層百姓的貧苦生活,也進一步激發了其勤政愛民之心,沁水也成為于謙英雄成長之路上的重要之地。于謙被害后沁水名仕祠掛起了于謙像,歷代奉拜,祭祀不止。百姓心中有桿秤,可謂“私者一時,公者千古”,心中裝著百姓的“于青天”“于龍圖”被歷代后人緬懷紀念,千古流芳。而那些為一己之私利而誣告于謙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則被永遠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杭州西湖三臺山麓的于謙墓碑

猜你喜歡
沁水于謙愛民
成鷹之路
果子單
李愛民美術作品
觸摸俄羅斯
沁水盆地煤層氣采出水防滲處理新工藝推廣
于謙藏品欣賞
煤層氣AVO響應特征研究在沁水盆地的應用
沁水盆地南部煤層氣井抽油機偏磨防治分析
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層層序及聚煤控制因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