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實踐對策

2023-09-20 04:06張濤徐士芳劉麗姚瓊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23年10期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

張濤 徐士芳 劉麗 姚瓊

摘? 要?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有必要根據高校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心理工作應對策略,從及時調整政策舉措、心理工作隊伍構建、心理咨詢中心工作、學校特色心理活動等四個方面開展心理輔導工作,保障學生身心健康。

關鍵詞?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3)10-0066-04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for College Mental Health Work//ZHANG Tao1, XU Shifang2, LIU Li1,?YAO Qiong3

Abstract? While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 normalized, for the special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argeted psychological work stra-tegy, from timely adjustment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psychological work team constructi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 school characteristic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ensure th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ntal health work; college students

Authors address

1? Anhui Zhonga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fei, China,? ?230031

2? Anhui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echnique?College, Hefei, China, 230051

3?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Hefei, China, 230001

0? 引言

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簡稱“疫情”)是一次全球性、快速傳播、危害嚴重、持續時間長、波及面廣、高不確定性、高卷入度的重大突發公共危機事件,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短期內缺乏有效應對舉措。在生命安全受到巨大威脅的情況下,人們容易出現應激反應和諸多心理問題。目前,我國雖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大多數人的生活慢慢進入正軌,但部分人仍可能會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綜合癥狀、抑郁或焦慮障礙等[1]。數據分析提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人們心理影響的后效將持續至少3~4年的時間[2]。大學生群體本身生理和心理并不成熟,更易受到負面影響,需要探討特殊時期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對策。

1?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的常見心理問題

和諧心理是知、情、意、行的統一。應激事件應對失敗,會導致生理紊亂、心理問題和軀體癥狀。

1.1? 負性情緒

部分學生返校后面臨一定程度的隔離,被較長時間限制在學校區域活動,并采取嚴格匯報制度和請銷假制度,個體意圖和行為受阻容易產生負性情緒。孟煜等[3]研究發現,疫情防控期間,參與調查的近一半(46.6%)的學生體驗到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如焦慮、難過、緊張、害怕、恐慌、被控感和隔離感,情緒低落,意志消沉,行為減退,悲觀厭世,嚴重的會有窒息感。

1.2? 人際關系

疫情使正常的人際交往受阻,許多學生出現人際交往的心理問題。由于疫情防控常態化,社會和高校采取限制自由活動的措施。正常狀態下,個體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選擇遠離不喜歡的人和事,趨向于選擇喜歡的人和事。馬斯洛的需要層次原理說明,低層次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滿足之后,緊接著較高層次的對于愛與歸屬的需要就會上升為優先滿足的需要,即人際交往的需要。但是人際交往的對象是有選擇性的,當正常狀態下不需要任何代價就可以得到的自然的選擇權被限制甚至被剝奪時,個體的負性情緒就會積累。

1.3? 學習問題

疫情防控期間,多數高校采取網課的方式開展教學。王秀平等[4]調研發現,僅7%的學生認為網課優勢更多、效果更佳,74%的學生認為教學效果不佳,甚至大打折扣。網課教學質量良莠不齊;網課學習過程中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難以全心投入;不適應網課、自我控制差、缺乏克服困難信心等,都容易導致學生學習效果較差。返校后,學生在時間管理、自我管理、自主學習、自我監控等方面存在的諸多不足被放大。此外,教學時間緊迫,課程學習強度變大,學生容易產生學習焦慮情緒,效能感降低,導致更大的學習、作業、考試、考證等壓力產生。

1.4? 睡眠問題

疫情防控期間,學生自律性差,無節制熬夜和打游戲,晚睡晚起情況比較普遍。返校后,部分學生出現神經衰弱、作息問題、睡眠問題。疫情防控常態化帶來的緊張、焦慮和壓力也會影響部分學生的睡眠,出現“晚上睡不著,早晨起不來,課堂上睡不夠”的睡眠問題。

1.5? 經濟壓力

疫情導致部分學生家庭經濟困頓,尤其是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面臨著較大的經濟壓力。對于畢業生而言,他們不僅面臨角色轉換適應問題,還面臨由于中美貿易摩擦、疫情持續導致經濟形勢不太好,企業用人需求下降,就業存在困難的現狀。社會認可度高的工作崗位,競爭尤其激烈。畢業、升學、求職的多重壓力,導致學生心理問題增多。

1.6? 應激心理

學生的心理發生系列變化,部分學生出現應激反應。從開始面對重大疫情時的恐懼、擔心、害怕、焦慮、抑郁等破壞性的應激體驗,到后來積極性的應激體驗轉變,再到多數學生逐漸平復,自身心理應激反應逐漸減輕的情況。疫情常態化后,要重點關注那些應激反應難以消除、影響仍然存在、存在負面心理及行為表現的學生。

2?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挑戰

2.1? 心理健康工作及時調整帶來的挑戰

針對疫情防控常態化特點,心理健康工作的有關政策需要及時調整。應急情況下,心理工作隊伍的組建、工作機制體制優化、工作人員心理工作能力提升、心理工作開展財力的保障等,都是高校心理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2.2? 信息化背景下心理工作面臨的挑戰

信息化時代,信息傳播迅速,要加強校園輿情監控,及時采取有效的心理措施,保持學生平和、理性的心理,重點開展線上心理健康工作。線上心理健康工作如何構建并有效實施?在移動互聯網、全媒體時代,需要對新情況深入學習、研究、探索,尋找到新模式,做好心理健康工作。

2.3? 學生對防疫措施抗拒帶來的挑戰

疫情區域性的暴發和反復導致學生被較長時間封閉管理。社會剝奪的體驗是對學生的傷害性刺激。學生原本習慣自由開放的管理方式,對封閉有抗拒心理,時間稍長,導致學生產生抱怨、焦慮和抑郁傾向。疫情防范的措施以及按時匯報身體狀況、活動軌跡、頻繁核酸檢測等導致學生產生抵觸情緒,造成傷害性影響。封校隔離導致寢室人際關系矛盾頻發,需要及時疏導。

2.4?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學生心理問題增加帶來的挑戰

疫情常態化后,隨著時間推移,疫情遲遲沒有結束跡象,導致諸多學生產生負性心理。疫情中線上上課學習效果差,學習不適應等情況,導致了學生學習問題。疫情直接影響了就業和升學,加上網上負面信息,學生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導致焦慮、失望。對原本就有心理問題學生,更不利于其心理健康恢復,甚至加重心理問題。疫情常態化下學生心理問題增加,這些都帶來了新挑戰。

2.5?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學生行為問題增加帶來的挑戰

疫情防控的封閉管理,學生無法自由活動,花費更長的時間在網絡上,導致網絡成癮行為增加;花費更多時間在手機游戲上,導致手機游戲成癮行為增加;甚至少數學生出現飲酒和酗酒行為,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少數學生違反校紀校規,私自出校,帶來疫情防控安全隱患;學生生活節奏被打亂,生命意義感喪失,造成學生其他的行為問題。

3?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實踐對策

學校心理健康工作要遵循心理預防與心理幫扶、心理援助與心理教育、心理疏導與心理培訓、學生主體與專業指導相結合的原則,注重提高學生心理調節能力、增強學生心理免疫能力、挖掘學生心理潛能,培養個體積極心理品質,確保能平和、理性、樂觀地面對疫情,減少疫情負面影響,維護大學生身心健康。

3.1? 構建和諧心理環境,及時調整政策舉措,預防化解心理問題

3.1.1? 頒布學校配套應對政策制度

及時調整頒布《疫情常態化期間高校的心理應急預案》《疫情常態化期間高校的心理咨詢工作應急方案》《疫情常態化期間的高校心理熱線制度》《疫情常態化期間高校的心理疏導工作方案》《疫情常態化期間的高校心理危機工作方案》《疫情常態化期間的心理篩查、回訪、跟蹤制度》《疫情常態化期間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財務支持方案》等政策制度,為疫情常態化期間學校心理治理工作奠定基礎,使后續工作有據可依,做到科學應對。

3.1.2? 健全學??焖賾獙ν话l公共危機事件的常態化機制

總結經驗,政策制度應具備體系性、科學性、容錯性,形成決策、執行、監督、咨詢、反饋的閉合動態工作機制。設立事前、事中、事后的高校三級應對預案,有系列或多套針對實際情況的應對措施,能夠迅速集結人、財、物,形成合力,應對危機事件。嚴格落實問責制度。

3.1.3? 完善縱橫心理工作網絡機制

在組織和機制上,完善縱橫心理網絡工作體系。在縱向上實現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學院系部、班級、寢室的五級遞進工作體系;在橫向上實現社會、學校、家庭、學生的聯動協調,構建網絡化工作機制,保障學生心理健康。

3.2? 構建心理工作隊伍,增強心理工作力量,解決學生心理問題

3.2.1? 組建心理工作指揮隊伍

高校應迅速組建心理健康工作領導小組。學校分管領導任組長,各學院系分管領導和心理咨詢中心主任擔任副組長,各學院系部的學生支部書記、心理咨詢中心人員為組員,負責全局指揮,明確工作流程,提供工作條件、物質準備和資金支持,確保層級清晰、權責明確、層層遞進。

3.2.2? 構建心理工作一線隊伍

組建由心理咨詢中心教師、輔導員、輔導員班級助理、心理委員,寢室長組成的心理疏導工作隊伍,對學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進行分級管理。心理咨詢中心教師負責中重度心理問題學生,同時提供專業支持;輔導員負責輕度、沒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輔導員班級助理和心理委員負責日常生活中及時發現問題學生,對本班學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識、使用調適技巧、開展朋輩輔導等工作;寢室長應及時發現、匯報學生心理情況,是心理工作快速反饋機制關鍵的一環,起到朋輩輔導作用。

3.2.3? 打造心理工作“專兼輔”隊伍

加強隊伍建設、人員的選拔與培訓。加大對心理咨詢中心資金支持力度,不斷充實人才隊伍,形成心理健康工作人才選拔、培養、退出的良性循環機制,打造能夠勝任心理工作專兼職隊伍。利用好心理協會、輔導員助理、心理委員、寢室長、教輔兼職隊伍,保障必要的學習培訓,使他們具備較強的心理工作能力。

3.2.4? 引入專業社會機構力量

如果高校心理咨詢中心的人員存在不足,可以發揮社會機構的輔助力量。社會機構和組織有收費和公益的區別,收費的如精神病院、心理咨詢公司等;公益的如心理危機熱線、心理志愿者組織、省級心理協會等,這些機構可以給予學校和學生專業的心理支持。高校要充分挖掘此類社會資源,與它們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這些機構專業的心理技術,協助解決學生心理問題。

3.3? 依托心理咨詢中心,開展線上線下工作,維護學生心理健康

3.3.1? 心理健康教育教學

心理咨詢中心采取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對全校大學生開展特殊時期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和培訓。開展疫情常態化期間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心理調適方法、情緒管理等網絡專題培訓,針對性地根據疫情防控情況調整教學內容,保證培訓高質、高效。針對性開設系列實用的、有趣的心理學選修課程,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3.3.2? 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機專項篩查工作

啟動心理健康和危機專項篩查和監控工作,根據篩查結果開展評估、訪談、建檔和專題輔導。對篩查出的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學生,積極開展回訪工作并建檔立案。心理咨詢中心采取分級、分類回訪的方式。

3.3.3? 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咨詢

順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積極變革心理咨詢方式,靈活多樣開展工作。在心理咨詢中心網站設立網絡咨詢平臺和在學校心理咨詢管理系統設立線上咨詢平臺,或是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QQ、網頁咨詢窗口等,提供諸多便捷線上咨詢方式。開通心理咨詢熱線、社會組織24小時公益心理熱線等援助熱線,避免密接和熟人之間心理咨詢的阻抗。線下常規心理咨詢方式作為輔助手段,可借助免費的社會機構、志愿者的力量,或是針對特殊學生借助收費的社會機構和精神病院等。

3.3.4? 提供豐富的心理輔導資料

編寫針對性心理輔導手冊,側重在校學生的心理適應、情緒調控、人際關系、生命教育、職業規劃、安全教育等方面內容,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導。手冊包括學院心理健康工作的具體實施辦法、人員、聯系方式等,將資料電子化,方便學生下載使用。編制簡單的心理健康宣傳單,匯編最重要的內容,少而精,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心理咨詢中心網站開辟疫情專題心理知識、心理調適等專欄,在學校網站首頁鏈接網上優秀的專題電子資源、心理減壓網站、疫情心理健康網站,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資料。

3.3.5? 加強宣傳引導教育

及時進行信息交流,讓學生了解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的起因、應對措施等,可以避免恐慌,增加學生的心理承受力。高校媒體主要包括廣播電臺、宣傳欄、公告欄、宿舍宣傳欄、學院網站、心理健康中心網站等,承擔著準確、科學、及時進行信息傳遞、輿論引導、心理教育和健康教育等諸多重要職責。要在心理咨詢中心的指導下,充分發揮高校媒體的功能,廣泛宣傳疫情防控相關知識,發布科學防控辦法,轉發權威信息,避免謠言傳播,傳送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改變學生認知模式,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3.4? 開展特色心理活動,提升學生心理品質,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3.4.1? 心理協會的活動

心理協會是學生主導、心理咨詢中心指導的學生社團,可以開展心理健康知識競答、心理情景劇、心理案例分享、心理電影賞析、人際交往技能訓練、發現生命之美、感恩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提升學生心理素質;開展大學生喜愛且樂于參與的活動,譬如正能量抖音小視頻、疫情防控視頻評比、心理情景劇視頻、電子競技賽、線上創新創業競賽、線上聯誼等活動,豐富學生的日常生活。

3.4.2? 團體心理輔導活動

通過心理篩查、公開招募等方式,對具有相似心理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團輔活動,或者借助學院學生管理平臺讓學生主動報名參加感興趣的心理團輔,提升學生自我意識、個性品質和心理調適能力。在經費充足的情況下,可聘請校外專家開展能力拓展訓練。

3.4.3? 心理健康月活動

結合常規“5·25”和“10·10”等心理健康月活動,設置特殊的主題特色心理健康活動。學生在校期間的每個月都可開展特色心理主題月活動,特色主題有感恩活動、生命意義、挫折教育、人際交往等。通過心理健康月活動,營造和諧校園心理文化。

3.4.4? 輔導員和輔導員助理特色心理工作

輔導員是做好心理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心理咨詢中心指導下,針對學生心理特點,配合開展特色主題心理健康班會,如開展樂觀、信念、幸福感、心理韌性、心理健康調適策略、心理危機應對技能等主題心理班會。輔導員助理是高年級學生中選拔的優秀學生,因與學生年齡相仿,具有較高威信,易與學生交流,能起到朋輩輔導作用。輔導員助理在班級中開展學生喜愛的特色心理健康活動或心理趣味游戲,學生更容易接受,潛移默化影響學生。

3.4.5? 注重傳統文化作用

學校需要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正向的價值關懷,將其應用到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很好的作用[5]。應深入挖掘傳統優秀文化的心理健康思想,采取有效的應對方式,減輕學生心理壓力,讓學生形成積極的認知,如“塞翁失馬焉知非?!?;塑造人定勝天的堅韌精神以及最終戰勝疫情的信心;不斷健全自身人格品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建立和諧融洽、相互幫扶的人際關系,健全社會支持系統,避免學生產生偏激心理。中醫和武術中也有大量關于心理健康的內容,如中醫中的怒傷肝、喜傷心,情緒和身體健康的關系以及通過練習傳統武術,強身健體,防治疾病等。

4? 結束語

總之,需要緊密結合國家和地方防疫政策,學校統一領導、統籌規劃、專業指導,給學生提供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務,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增強學生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形成疫情防控常態化期間高校心理工作順利開展的良好局面。

5? 參考文獻

[1] 蘇斌原,葉苑秀.新冠肺炎疫情不同時間進程下民眾的心理應激反應特征[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79-94.

[2] 席居哲,宋蘭君,佘壯,等.抗逆力視角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服務理論模型與實踐模式: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11-25.

[3] 孟煜,劉念琪,朱孟琴,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20(9):958-965.

[4] 王秀平,孫璽璋,鄒昕迪.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高校學生心理品質培育提升路徑研究[J].心理月刊,2020,15(20):76-77,179.

[5] 張運萍.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16):138-139.

猜你喜歡
高校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新大學生之歌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傳播效果的幾點思考
試論高校黨建工作中的黨史教育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高??蒲袆撔聢F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