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

2023-09-27 09:21嚴衛強
江西教育C 2023年9期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課堂

嚴衛強

摘? ?要:著名語文教育專家葉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是為了不教?!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積極倡導“設置可感的情境”“明確真實的任務”“搭建活動的平臺”,目的就是將課堂真正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擁有絕對的課堂話語權和自主選擇權。本文提出,從“提出要求”到“情境創設”:蓄足實施動力;從“零散追問”到“設置任務”:指引實施方向;從“越俎代庖”到“創設活動”:搭建實施平臺。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不教之教”課堂? ?結構變革

著名語文教育專家葉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是為了不教?!边@一理念的核心價值,在于教師要充分落實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把更多自主性學習的空間交還給學生,促使語文教學的焦點從傳統教學的“灌輸傳授知識”轉為“傳授方法、鑄造能力”,引領學生在遷移運用方法的過程中,形成基本的學習意識和自主性,進而高效推動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本文在充分把握葉圣陶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理念的基礎上,通過語文課堂教學的結構變革,將“不教之教”的理念落實于課堂,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從“提出要求”到“情境創設”:蓄足實施動力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教師常常將課堂教學的話語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在學生面前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直接向學生提出硬性的要求,導致學生在課堂中一直處于被動的地位,長此以往,“不教之教”的核心理念就難以得到真正的落實?;谛抡n程標準倡導的“情境創設”理念,教師不妨借助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內在需要,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關聯,在情境中激發和喚醒學生內在的認知需求,將傳統教學轉變為學生內心的真實需要,進而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為“不教之教”營造良好的氛圍。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在進行單元課文教學時,如果教師照搬單元語文要素,要求學生緊扣課文中的語段,說一說哪一句是關鍵句,如何根據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那么學生一定學得索然無趣,哪怕整節課都圍繞著語文要素展開訓練,也是無濟于事的。

比如,在教學本單元課文《海濱小城》時,如果教師只要求學生抓住文本的典型語段,“借助關鍵句理解一段話”,那么整節課的意趣就會蕩然無存,“不教之教”也就成了純粹的空談。面對這樣的尷尬狀態,筆者從“不教之教”的核心要義出發,設置了這樣的學習情境:《海濱小城》這篇課文描寫的是廣東省湛江市,這是一座全國文明城市,不僅有著豐富的資源,還有著優美的景色。如果你是湛江市的一名導游,面對全國的游客,會怎樣向各地游客介紹湛江、宣傳湛江呢?請你結合課文的相關內容,通過收集的資料,借助關鍵句確定一個宣傳介紹的中心點,選擇其中一個方面介紹你心中最美的湛江。

在這一案例中,筆者設置的情境巧妙地轉化了原本的機械要求,既讓語文要素得到了落實,也讓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實現了“不教之教”理念下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

二、從“零散追問”到“設置任務”:指引實施方向

由于學生缺乏原始經驗,自主學習能力和意識相對薄弱,在踐行“不教之教”的教學理念時,教師要準確定位自身在教學中的角色定位,絕不能將“不教之教”異化為放任自流,否則,學生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甚至與最終設定的教學目標背道而馳。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都是通過提問的方式,牢牢地把握著學生的思想認知。雖然這種方法能預設學生的學習狀態,但是也容易導致學生的思維受到制約,將學生的認知體驗局限在教師所設置的機械性問題上。對此,教師要借助真實的學習任務,明確“不教之教”的學習方向,真正發散學生的思維,保障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以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為人民服務》為例,這是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延安革命根據地悼念張思德同志的一篇演講,屬于典型的議論性文體。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對文體的置換,針對不同體裁設置了基本的學習任務。首先,從議論文的角度,設置“整體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明確文章的中心論點、論據以及作者的論證過程”。其次,從演講的角度,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語言特色,播放相關的名家演講視頻,組織學生將這一篇議論文以演講的方式呈現出來。

在這一案例中,筆者并沒有設置過多的瑣碎性問題,而是以兩個核心的任務,驅動學生朝著相應的文體邁進,既感知了不同文體的內在規律,又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解構和表達。

三、從“越俎代庖”到“創設活動”:搭建實施平臺

語文教學之所以一直處于“高耗低效”的尷尬狀態,主要是因為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牢牢把控,使得學生失去了主體性地位。在課堂結構的設置上,教師的每一步教學環節看似緊密相連,實際上給學生的認知性空間相對逼仄,導致學生只能圍著教師團團轉,被教師牽著鼻子走。要想將葉圣陶先生所倡導的“不教之教”理念真正落實到位,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的內在結構進行深入、徹底的變革,轉換師生在課堂中的角色定位。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設計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先生也在近期的教學實踐中,提出了從“做題”到“做事”的轉化,其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在積極操作的過程中運用知識、踐行方法,形成能力。這就需要教師積極設置語文實踐活動,搭建語文學習平臺,讓學生擁有廣闊的自主權。

以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聲音》為例,這篇課文以生動優美的語言展現了大自然聲音的多樣和美妙。文本中出現了大量描寫聲音的詞匯和短語,編者在這個單元中所設置的語文要素,除了“要引導學生感知語言表達的形象與生動”之外,還將學生的語言積累作為本單元重要的訓練目標。很多教師在落實這一語文要素時,只限定在學生的多讀、多思、多背誦,導致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此,首先,筆者組織學生在通讀文本典型語段的基礎上,通過“畫一畫、圈一圈”的方式,將課文中描寫聲音的關鍵性詞語和優美語句展現出來。其次,通過“摘一摘、抄一抄”的方式,將這些語言從文本中摘錄到“聲音卡片”中。再次,組織學生在閱讀積累的過程中,了解聲音表達的意思,把相應的“聲音卡片”投放到不同的“集裝箱”中,促進學生的認知分類,為后續的積累奠定基礎。最后,借助文本中語句所形成的獨特語境,組織學生選擇表示聲音的詞語進行填空,將積累的語言與具體的情境進行連接。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沒有設置任何目標,更沒有提出任何問題,而是讓學生在一步一步的實踐中,實現了對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積累與梳理,進而與自身語言體系形成有效的交融,既促進了學生對語言的積累,也實現了學生對語言的遷移運用。

“不教之教”的核心就是有智慧地教 、有藝術地教,就是將更多學習的權利和空間交還給學生。因此,教師要充分地理解和把握新課程標準,找準彼此之間的融合點,依循學生內在的認知規律,調整師生的角色定位,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悅.語文課堂:語言實踐中的生活[J].語文教學通訊,2018(10):28-31.

[2]孟小紅.站在兒童立場教語文:以《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4(36):157-158.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銅羅小學)

猜你喜歡
新課程標準課堂
甜蜜的烘焙課堂
美在課堂花開
翻轉課堂的作用及實踐應用
嘻游課堂
嘻游課堂
最好的課堂在路上
“趣”說英語
新課程理念下“數學問題解決”的生活教學
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的分析
新課程標準下如何培養初中生的數學思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