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心雕龍·詮賦》“雖合賦體,明而未融”辨

2023-09-28 00:58李瑞珩滇西應用技術大學云南大理671006
名作欣賞 2023年20期
關鍵詞:賦體連詞詩經

⊙李瑞珩[滇西應用技術大學,云南 大理 671006]

劉勰論賦①,首先釋名以章義,指出賦體之命名出自《詩》,他認為《詩》之“六義”之“賦”與辭賦之“賦”為枝與干的關系,前者是后者的源頭,后者是前者的流變或發展,所以劉向“明不歌而誦”,班固“稱古《詩》之流”。在論說完《詩》、“賦”關系之后,引二例說明“賦”從短韻到長章的發展歷程:“至如鄭莊之賦大隧,士蔿之賦狐裘,結言短韻,詞自己作,雖合賦體,明而未融。及靈均唱騷,始廣聲貌。然則賦也者,受命于詩人,而拓宇于楚辭者也?!雹谄渲小半m合賦體,明而未融”抽象概括了“賦”從《詩》到《騷》③這一過渡階段的特點,但也因其概括、抽象在理解、闡釋上有難度。集二十家注本來看,“雖合賦體”一句的闡釋與后句“明而未融”相較,被多數注家省略。注家多將重心放在“明而未融”之上,如范文瀾、詹锳、楊明照等。只有陸侃如、牟世金的《文心雕龍譯注》和祖保泉的《文心雕龍解說》為“雖合賦體”單獨注釋。另還有一些注本對其進行通句全譯。各家對“雖合賦體,明而未融”的理解闡釋還存在著歧義,有辨析的必要;且此句之理解亦涉及賦體起源問題,有厘清的必要。

一、篇章結構辨

劉勰《文心雕龍·章句》篇討論了篇、章、句間的相互關系:“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砧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從,知一而萬畢矣?!狈e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劉勰將文章內部的各個層次作為整體看待。從二十家注本來看,“雖合賦體,明而未融”二句暫無文字??眴栴},歧義主要在文字訓詁及文義理解方面,需辨析好篇、章、節、句之間的關系。

(一)積章成篇

《詮賦》篇由五章構成,第一章 講“賦”之得名、起源及其與《詩經》《楚辭》的關系。第二章講“漢賦”的創作盛況及大賦與小賦的特點。第三章列舉了戰國、兩漢、曹魏、兩晉時期從荀況、宋玉至郭璞、袁宏等十八位杰出作家,標舉其代表作品和藝術特色。第四章講寫作賦的要求和原則,提出“立賦之大體”,也就是敷理以舉統,雅義與麗詞相結合。末章贊語總結作賦應“風歸麗則,辭剪美稗”。

“雖合賦體,明而未融”二句位于全篇首章;第一章從《詩經》《左傳》,到靈均唱《騷》、荀子的《禮》《智》,列舉的都是先秦時代的作品,此句應在這個時間范疇之內。從賦體文學的發展線索來看,首章由《詩經》六義之“賦”始到荀況的《禮》《智》,“命賦之厥初”,屬于賦體文學的起源階段。此句亦當屬此一階段,以荀況的《智》《禮》二賦、宋玉的《風》《釣》二賦為標志,賦體文學區別于詩,被正式命名為“賦”。

(二)積節成章

首章可分為三節:第一節釋名以章義(從“詩有六義”到“班固稱古詩之流也”);第二節講述了賦從短章到長章的發展歷程(從“至如鄭莊之賦大隧”到“拓宇于楚辭也”);第三節總結主旨,追溯賦體來源,劃清詩賦分野(從“于是荀況《禮》《智》”到“命賦之厥初也”)。此章以時間為線索梳理“賦”的得名、形成過程?!半m合賦體,明而未融”則指的是“賦”由短章過渡到長章的階段即春秋到戰國時期。從“賦”的形成發展過程來看,第一層劉勰從兩方面說明“賦”的名義,文辭表現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延續《詩》之六義,故可稱“古《詩》之流”;口頭表達是不歌而朗誦,故區別于《詩》,“明不歌而頌”。第二層“賦”由《左傳》中的短章發展為《離騷》的長章?!半m合賦體,明而未融”描述了從短章過渡到長章時的“賦”的過渡階段,承上啟下,一方面已經具有了賦體文學的文辭表現和口頭表達特征;另一方面,尚未出現第三層中荀況、宋玉提名為賦的作品,賦體文學之名尚未正式確立。故“雖合賦體”一句中的“賦體”若直接理解為賦體文學是不恰當的,還需明確此二句的句子結構才能闡明句義。

二、“雖合賦體”辨

(一)辨“雖”

楊樹達《詞詮》所列“雖”義項有四,其三釋“雖”為推拓連詞:縱也。⑤另《馬氏文通》⑥將“雖”字歸類于推拓連字,還注意到“雖”作連詞使用時的匹配框架。通檢《文心雕龍》,含“雖”字的語例凡119 條,可概括出以下“雖”類連詞匹配框架,為了行文方便,使用符號來表示?!半m合賦體,明而未融”屬于“雖”類連詞單用形式,即“雖A,B”,119 例中有34 例屬于這種搭配形式,較為常用。

從結構上分析“雖A,B”型句,選取以“雖”處于句首位置的句子加以討論,發現兩個分句中側重于強調后一分句,前一分句只是作為后一分句的一種條件或是一種鋪墊出現。如《諧隱》第十五:“雖有小巧,用乖遠大?!笨勺g為:“雖然細致巧妙,作用卻背于遠大的意旨?!睆娬{重心落在“用乖遠大”上。又如《章表》第二十二:“雖華實異旨,并表之英也?!笨勺g為:“雖然有華麗和樸實的不同風格,但都是表文中的代表作?!敝匦娜栽诤缶?。則“雖合賦體,明而未融”的強調重心也應在后一分句,“雖合賦體”之釋義應與“明而未融”相貼合,并服務于“明而未融”。

注家釋“雖”可簡要歸納為兩類:

1.釋“雖”為“雖然”。

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譯注》:“這種作品雖然接近后代所說的‘賦’,可是還沒有成熟?!雹?/p>

龍必錕《文心雕龍全譯》:“雖然符合賦的體裁,但是還不成熟,就像早晨太陽剛剛出來一樣,還沒有升高照亮四方?!雹?/p>

2.譯“雖”為“盡管”。

馮春田《文心雕龍闡釋》在賦論部分討論“雖合賦體,明而未融”譯為:“盡管符合賦的體式特點,卻并未能由此而形成賦體?!雹?/p>

《現代漢語詞典》:“雖然:連詞,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應,表示承認甲事為事實,但乙事并不因為甲事而不成立?!雹?即承認“雖合賦體”是事實,釋為“雖然”,但“明而未融”并不因為“雖合賦體”而不成立,句子側重強調后半句。也就是承認賦體文學尚未成熟,算不上真正的“賦體”,只是符合“賦”的一些大貌。馮春田用“盡管”實則注意到了兩句間存在的一些矛盾之處,“盡管”表示姑且承認符合賦的體式特征,但是實際上還未能形成賦體文學。值得注意的是,此處理解的難處在于對“賦體”的理解,若將之等同于后世辭賦,則“雖合賦體”就解為雖然符合辭賦,則與“明而未融”的未成熟狀態矛盾。解決此矛盾有兩種解決方式。

(二)辨“合”

1.解決方式一,“賦體”仍作賦體文學解,對于“合”釋義,不解為“符合”,而是調整“合”的釋義,使之與后文不矛盾。如陸侃如、牟世金釋“合”為“接近”,接近后代的賦就說明不是后世的“賦體文學”,只是接近,所以還沒有成熟,語義通暢,邏輯合理。

2.第二種解決方式是“合”仍作“符合”解,調整“賦體”的釋義。各注家中出現了兩種方式來調整“賦體”釋義,從而化解“雖合賦體”與“明而未融”在理解時容易出現的矛盾。

(1)“合”仍解為“符合”,對于“賦體”的釋義增加定語,使之與后世成為一種文體的賦體文學相區別。如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譯為:“雖然合于不歌而誦的賦的體裁,只是還沒有成熟?!?釋義時加上“不歌而誦的賦的體裁”,將這句話中的“賦”與后文中作為一種文體的賦相區別,從而化解了“雖合賦體”卻“明而未融”這句話在理解上帶來的矛盾。

(2)“合”仍解為“符合”,“賦體”釋為“賦的體式特點”,或是“文體之賦的特點”,這樣翻譯實際上是將“體”從“賦”中剝離出來,作特點來講也就意味著只是符合文體之賦的一部分特點,具有了賦體文學大概的樣貌,仍有尚不成熟的因素。

戚良德《文心雕龍校注通譯》譯為:“雖然都是自己創作,因而具有作為文體之‘賦’的特點,但還不能說是成熟之作?!?

將“賦體”解為賦體文學的體式特點,也就是認為已經具有了賦體文學的大體形貌。詹锳在《體性》篇中道:“《文心雕龍》中作為專門術語用之‘體’,含有三方面之意義,其一為體類之體,即所謂體裁;其二為‘體要’或‘體性’之體,‘體要’有時又稱‘大體’‘大要’,指對于某種文體之規格要求;‘體貌’之體,則指對于某種文體之風格要求?!?這里“雖合賦體”之“體”可理解為賦體文學之大體規格要求或是大體特征。

綜上,“雖合賦體”可以釋為:“雖然符合賦體文學的大體特征?!比绱酸尵?,一方面承認“莊公賦大隧”“士蒍賦狐裘”雖然只是短韻,但已經符合了作為文體的賦的一些大致特征;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還沒發展為長章,所以尚不成熟,還沒以“賦”為名,還算不得真正的賦體文學。

三、“明而未融”辨

上文已明確“雖A,B”型句強調后一分句,但前一分句“雖合賦體”并不因“明而未融”而不成立。此節著重討論“明而未融”的釋義。相較“雖合賦體”,各注家釋義都集中于“明而未融”,或征引《詩經》釋義,或征引《左傳》釋義。

諸家“明而未融”釋義大體一致,都指一種日出有光,尚未大明的狀態,以此比喻“賦”之發展尚未成熟。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張立齋《文心雕龍訂注》?征引《詩經·齊風·東方之日》為證。鄭箋曰:“日在東方,其明未融?!痹娦蛟唬骸皷|方未明刺無節也,朝廷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掌其職焉?!泵娏x為刺無節也。此“日在東方”指太陽未升高,天尚未大亮的狀態,以此比喻“賦”之發展尚處于萌芽階段,還未成熟。

吳林伯《文心雕龍義疏》?引《詩經·大雅·既醉》:“昭明有融?!痹娦蛟唬骸疤揭?,醉酒飽德,人有士君子之行焉?!薄罢衙饔腥凇敝溉陂L朗明也,此以光明之道使之長有高明之譽。突出“長”的特點,說明光照未長,以此喻賦體尚未成熟。

詹锳《文心雕龍義證》?,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陳拱《文心雕龍本義》?,征引《左傳》,“昭公五年,《明夷》之《謙》,明而未融”,以卦象喻賦體之發展,生動形象。尚未大盛喻尚未成熟。

從征引的三種來看具體對“融”字的理解,《詩經·齊風·東方之日》:高;主要言太陽尚未升高,故明而未融?!对娊洝ご笱拧ぜ茸怼罚洪L;主要言太陽光照未長,以此喻賦體尚未成熟?!蹲髠鳌氛压迥辏豪?;主要言太陽高升之后普照大地的盛朗。此三者并無矛盾,更是相輔相成。太陽高升故而光照萬長,光照萬長故而普照大地。范文瀾折中取其意,“融”既取高又取長,“日高而光照萬長”,“未融”就是指“日之旦明未高,故以喻不明也”,較為周密合理。

另,“明”與“融”區別在于:“明”指日出有光,“融”指太陽升高光明普照。從程度上來說,“融”較之“明”的程度更深、更高。換而言之,“未融”也就是明。以“明而未融”比喻賦體雖然具備了一些大體的特征即“明”,但由于還未發展成長章,也未以“賦”為名,所以尚未成熟。

以上,從篇章結構來看,賦體文學之名尚未正式確立。故“雖合賦體”一句中的“賦體”若直接理解為賦體文學是不恰當的。次節,主要釋“雖合賦體”,從“雖”字入手討論《文心雕龍》中“雖”作連詞時的匹配框架,“雖合賦體,明而未融”一句為“雖A,B”型,強調后一分句。結合各注家釋義,分別考察這幾個詞在《文心雕龍》中的用法,則“雖”或釋為“雖然”;“合”釋為“符合”;“賦體”則釋為“賦體文學的大體特征”;“雖合賦體”即“雖然符合賦體文學的大體特征”。最后,釋“明而未融”,抓住征引不同文獻中“融”的“高”“長”“朗”三個特征,說明“明而未融”比喻賦體雖然具備了一些大體的特征,但由于還未發展成長章,也未以“賦”為名,所以尚未成熟。

綜上,“雖合賦體,明而未融”可釋為:“雖然符合賦體文學的大體特征,但就如日之初生,尚未大亮一般,還處于未成熟狀態?!?/p>

① 本文以“賦”指尚未確立“賦”之名時期的賦,以“賦體文學”指稱正式命名后的賦。

② 文中所引《文心雕龍》原文皆出自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③ 本文所指的《騷》指代表賦體進入長章階段的屈原的《離騷》。

④ 這里的篇指詮賦篇,章指文中的一個段落,節指段落中劃分出的層次,句指語言中的一個停頓。

⑤ 楊樹達:《詞詮》,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336頁。

⑥ 呂叔湘、王海棻編:《〈馬氏文通〉讀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14頁。

⑦ 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譯注》,齊魯書社1981年版,第89頁。

⑧ 龍必錕:《文心雕龍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5頁。

⑨ 馮春田:《文心雕龍闡釋》,齊魯書社2000年版,第167頁。

⑩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208頁。

? 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76頁。

? 戚良德:《文心雕龍校注通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頁。

?? 詹锳:《文心雕龍義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0頁,第275頁。

?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139頁。

? 張立齋:《文心雕龍訂注》,(臺北)正中書局1967年版,第70頁。

? 吳林伯:《文心雕龍義疏》,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頁。

? 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97頁。

? 陳拱:《文心雕龍本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206頁。

猜你喜歡
賦體連詞詩經
連詞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
詩經
現代詩經
現代詩經
崇禮與游樂:漢代畋獵賦的雙重導向
表格大團圓,連詞學得全
“述客主以首引”成因新探
西夏語中的對比連詞 djij2
詞章與經義
論賦韻批評與寫作規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