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北壯族地區傳統民居建筑特征及更新策略研究
——以廣東連山楊愈將故居為例

2023-10-18 09:57劉旭紅江慧瑩黃美玲
關鍵詞:故居建筑文化

劉旭紅,江慧瑩,黃美玲

(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廣東 廣州 510090)

隨著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對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升。民族地區的民居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其進行研究和利用,能夠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釋放民族文化的生產力。目前,國內對壯族傳統民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廣西地區,在類型整理、形態分析以及營造技藝方面都有較為全面的論述。但粵北地區的相關學術研究成果較少,仍缺乏系統性、深入性的研究。有學者在文化基因視角下淺析了粵北連山壯族傳統民居的表象特征[1],亦有學者簡述了連山壯族村落的建筑風格[2],另有部分學者在研究粵北民居時略微提及了壯族的建筑特征[3]和建筑類型[4]。

粵北壯族是以嶺南土著百越所演化的“主壯”和廣西遷徙來的“客壯”為主體,不斷吸納融合當地漢族和瑤族的若干成分,最終在明清時期形成的多元構成融合體,現多聚居在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5]。連山地處粵、桂、湘三省交界處,位于南嶺民族走廊中南部。壯、瑤、漢3個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環境和社會背景下形成了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地域性文化景觀,其建筑形式也富有獨特性。本研究選用粵北壯族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典型傳統民居楊愈將故居(以下簡稱“故居”)為實例,基于多次田野調查獲得的實景照片、族譜等資料,結合傳統手工測繪和高精度測繪技術,實現測繪建檔“三維化”,即地面采用三維激光掃描及全景攝影技術,空中采用無人機航拍和傾斜攝影技術[6],將故居的信息以數字化形式采錄,構建故居三維數字模型,解析建筑特征及其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質,并在新時代鄉村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探究鄉村建設與民居保護利用交融互促的創新路徑。

一、故居概況

楊愈將原名楊汝就,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福堂鎮人,生于1792年。他自幼喜歡習武,30歲考取武舉人,31歲進京會試,以營把總(清九品武官)錄用。鴉片戰爭爆發前夕,楊愈將被任命為虎門要塞沙角炮臺營把總,帶兵防守沙角炮臺。由于任職時常微服查訪茶樓煙館,禁毒緝毒,英國人對他恨之入骨。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時,英國軍艦對沙角進行瘋狂的炮擊,楊愈將率兵奮勇抗擊,給予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楊愈將因軍功卓著屢獲朝廷封賞,官至儋州游擊(清從三品武官),約于清咸豐三年(1853年)逝于廣西提標后營游府任上,其靈柩被運回故鄉,葬于福堂鎮新溪鴉托山。

故居位于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福堂鎮新溪村(見圖1、圖2),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至今近200年歷史。該建筑于2011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被列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2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圖1 廣東連山新溪村及故居區位

圖2 故居現狀照片

二、故居建筑特征

粵北壯族在連山境內的遷徙繁衍,促進了壯、瑤、漢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形成了習俗共融、休戚與共的民族互嵌關系。當地獨特的文化融合與發展在民居建筑的營造中留下了鮮明的印記,呈現出民族文化、客家文化和廣府文化相互滲透融合的建筑特征,反映了多元交融的移民文化特質。

1.宅院選址特征

古人認為家族和個人的榮辱興衰與住宅營建有關。正如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住宅選址應充分考慮氣候條件和周邊環境的影響。故居坐東向西,為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布局(見圖3)。背靠山林,可抵擋凜冬寒風,宅前臨水,可迎來盛夏季風,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微氣候[7]。

圖3 故居選址

2.平面布局特征

故居為中軸對稱的三堂六橫布局(見圖4),面闊63 m,進深32 m,面積約2 000 m2。主體建筑沿中軸線從前往后依次布列,由門坪、門廳、前院、中廳、天井、正廳構成。門廳兩側為書房及藥房,前院兩側為隔墻,中廳兩側為廂房,天井兩側為橫廳,正廳兩側為正房。主體建筑兩側各建有兩排橫屋和一排標準單元式井院型房屋:第一排由一個小型三合天井院落和兩個四開間橫排屋組合而成,第二排由一個三合天井院落和兩個相連的三間兩廊組合而成,第三排為八開間橫排屋,其中,第一排和主體建筑間由鵝卵石砌成的巷道相連,第一排與第二排由小門樓和巷道相連,第二排與第三排由巷道相連并由平面為3 m×3 m的4層炮樓圍合構成。目前,第二排井院型房屋僅存少部分,第三排橫屋和炮樓現已毀壞拆除。

圖4 故居平面圖

3.空間格局特征

故居建筑空間主要由廳堂、天井、東西廂房、橫屋、院墻等圍合而成,布局規整嚴謹(見圖5)。建筑為三進廳格局,主體建筑沿中軸線從前往后依次為門廳、中廳、正廳,廳堂屋頂高度逐漸抬高,廳與廳之間以天井相隔,橫屋和合院沿軸線兩側依次排開,形成了以天井為基本單元、以軸線為導向的空間布局。

圖5 故居三維數字模型

門廳又稱“下廳”,面闊3.6 m,進深1.5 m,高5.9 m(見圖6)。共有兩層,上層放置村人的備用棺木,只架設梁而不鋪樓板,下層供人們進出通行。門廳外兩側放置有石凳,可用于乘涼歇坐?!兜赖陆洝吩?“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左手為善手、為無為、為陽氣,人們進出門廳,遵守從左邊進(大的門)、右邊出(小的門)的規矩,體現了道家尊左的思想。民間還有左進財、右出衰(病氣及晦氣)的說法,這也與門廳左側門大、右側門小相呼應(見圖7)?;洷眽炎逵性陂T樓上懸掛功名匾額的傳統,故居門廳上懸掛有“鄉進士第”匾額,是楊愈將于30歲在鄉試中考取舉人功名的標志。

圖6 故居門廳立面

圖7 門廳三維數字模型

中廳面闊5 m,進深3.9 m,高6.3 m,用作客廳、飯廳等用途(見圖8)。中廳上懸掛“游擊第”匾額,匾額右側文字為“大清咸豐二年壬子歲孟春月上浣谷旦”,左側文字為“欽賜藍翎廣西提標后營游府軍功加一級記錄二次楊愈將立”,這說明匾額為楊愈將于60歲被欽賜藍翎廣西提標后營游府后立的。

圖8 故居中廳立面

正廳又稱“后廳”“上廳”,面闊5 m,進深6.2 m,高7.9 m,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宗族議事(見圖9)。后墻不開窗,防止“上穿下漏”。正中設有神龕,用于后人共同祭祀祖先以增強家族凝聚力。神龕中間為“天地君親師”神位,兩側掛有“念先人型式莊嚴兄友弟恭克紹銜鳣世德,期后裔詩書砥礪父慈子孝相承飼雀家聲”對聯,以期引導后人傳承優良家風。與粵北民居神龕上懸掛堂號匾額的風俗不同,故居正廳神龕上方懸掛“三代榮豐”匾額,意指楊愈將的升遷使其三代人都受到了封贈,其祖父楊文憲、父親楊日中、叔父楊日尊分別被封贈為武略騎尉、昭武都尉、武德騎尉,祖母、母親、叔母和他的妻室分別被封贈為宜人、安人、恭人。

圖9 故居正廳

4.營造技藝特征

故居屋面采用灰色曲板瓦材料。屋頂為懸山頂,由一條正脊和4條垂脊組成,兩側屋檐伸到山墻以外(見圖10)。屋頂出檐部分對墻體有隔熱防雨作用,同時,坡屋頂還具有良好的排雨功能。垂脊在屋檐前起翹形成翹角,正脊采用龍船脊,由正中向兩側逐漸升高,至兩端翹起,外形似龍船,以疊瓦形式壓頂,中心部位有瓦片堆疊形成的銅錢狀圓形脊飾。疊瓦俗稱“百子千孫瓦”,簡稱“子孫瓦”,供屋瓦一旦被突然破壞后能及時更換之用[3]。

圖10 故居屋頂形式

故居墻體砌筑用材主要由青磚、大水磚(由黃泥、膠泥黏土煉漿印制而成,規格一般為13.3 cm×20 cm×33.3 cm)和花崗石構成。受潮濕的氣候環境因素影響,墻基砌筑以花崗石為材,埋在土層之下。廳堂及兩側廂房的墻體用青磚砌筑(見圖11(a)),青磚顏色深淺不一。兩側的橫屋及合院的墻體采用兩段式砌法,下砌青磚層,之上至屋檐下砌大水磚層(見圖11(b)),這樣的做法起到了防止墻身受潮、增加耐久度的作用。墻線用莨萁灰與石灰攪和描畫,十分規整。連山建筑的面闊及進深通常采用“魯班尺”計算,皆取單數,通常取“丈七二丈七(度)”或“丈九二丈九(度)”的長度。房屋砌墻高度則根據所砌磚塊的塊數寓意而定,塊數寓意取“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的十二字輪序,其中,取“建、平、定、成、開”為吉利之字,取“除、破、?!睘閮措U之字,所以砌墻磚塊數量盡量取在第1、4、5、9、11的輪回順序里,而不取在第2、7、8的輪回順序里[2]。

圖11 故居墻體砌筑

建筑整體采用懸山擱檁式構架(見圖12),這種構造方式相較于穿斗式、抬梁式等木構架更為經濟、簡單和方便。磚墻按屋頂坡度砌筑,不用梁架,檁條直接擱置在隔斷墻和山墻之上,檁條伸出山墻,通過磚墻來承托木檁條,檁條上面鋪設椽板和瓦片,建筑屋面的重量就可由木檁條傳遞給墻體承受。廳堂上空均不做吊頂或天花,將構架裸露出來。中廳和正廳脊檁下均設置有一根垂棟梁(見圖13(a))。正廳垂棟梁也稱“百子千孫梁”“燈梁”,用作添新丁之家懸掛添丁燈籠,梁上掛有象征紅紅火火的紅布,紅布兩端共有6個袋子,內裝代表丁、財、貴、福、祿、壽的吉祥物件。梁正中間雕刻有一雙筷子(見圖13(b)),以此提醒子孫后代為人處世要懂規矩、講規矩[2]。

圖12 故居剖透視圖

圖13 故居正廳垂棟梁

5.裝飾藝術特征

故居在建筑藝術表達上較為樸實,裝飾構件及紋樣使用較為節制,整座建筑盡顯樸素之風。

故居前有鵝卵石鋪砌而成的矩形門坪,門坪上立有一對表彰功名的旗桿石,長2 m,寬0.4 m,厚0.2 m,刻有“任廣東南韶連鎮左營游府記錄二次楊愈將立”字樣(見圖14)。旗桿石又稱功名石、桅桿石,因它原來夾著一根旗桿,故稱旗桿石,又因它像船上的桅桿,故又稱桅桿石。這是族中子弟取得功名、光耀門楣后立的石碑,具有為后人樹立榜樣,激勵后人奮發圖強、積極進取、興家旺族、報效國家的深刻意義[3]。

圖14 旗桿石

故居中廳懸山頂的博風板中央合角處有一件懸魚裝飾(見圖15(a))?!皯音~”也稱“垂魚”,因木板上雕有魚形而得名。屋頂兩端的博風板可用于保護外伸的檁,懸魚用于加固博風板、保護博風板合角以及遮蓋檁條端頭,起到為檁條防風遮雨的作用,有效防止檁條風化。故居懸魚的造型紋樣,為兩條尾部相交的魚,魚象征水,而房屋怕火,含“以水克火”的寓意,表達了人們祈求平安的心愿。另外,“魚”與“余”諧音,意為“年年有余”,兩條魚意味著“雙魚喜慶”,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擇吉”思想[8]。

圖15 故居裝飾雕刻

木雕是粵北壯族地區傳統民居裝飾中最為常見的工藝,在故居中多出現在門廳和中廳雕刻有花草卷紋的托標上(見圖15(b))。

三、故居更新策略

1.更新利用現狀

目前,故居有部分坍塌損毀,現存部分已進行了簡單修繕,作為禁毒教育基地使用。但仍存在以下問題:

(1)保護規劃缺乏整體性。由于故居開發層級不清晰,保護體制機制不健全,保護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尚有不足,只停留在單體建筑保護層面,特色定位欠明確,內涵挖掘深度不足,其所蘊含的人文價值和歷史價值沒有切實得到保護和傳承。

(2)保護利用手段較單一?,F有的保護利用手段仍停留在以保護為導向的單一模式,缺乏創新性,不能有效調動鄉村社會公眾參與傳統文化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鄉村傳統文化活力難以被持續性激發。

(3)故居更新模式較孤立。更新模式具有較大的局限性,缺乏全局視野,在區域旅游發展格局中與當地“農文旅”多元融合發展模式銜接不足。未能充分利用資源稟賦,與鄉村旅游、農業發展、民俗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立體開發,形成整體的旅游發展格局,對外吸引力較弱。

2.更新利用思路

(1)推進整體保護,挖掘歷史文脈

將保護放在首要位置,推動整體性保護。應加強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合理制定保護政策,平衡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劃定保護范圍,加強對故居整體風貌和重要節點的管控,合理劃定文物本體及其周邊一定范圍內的建設控制地帶,制定分類管控的措施,實現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統籌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本體保護和周邊保護、單點保護和集群保護工作,維護故居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打造地方文化培育與保護、文物價值闡述與展示、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多維保護利用模式[9-10]。

遵循“保護為主、開發為輔”的原則,全面推進保護利用片區工作,制定明確的保護更新細則。以故居為載體,深度挖掘村落文化內涵,對當地特有的歷史資源、鄉村風貌、禁毒教育、非遺文化等具有重要價值的資源進行梳理與整合。結合故居建設將當地的傳統交往空間與場景記憶進行組織與重構,增強陳列展覽的表現力、傳播力和影響力,打造楊愈將禁毒精神展區、新溪楊氏家族史展區、連山壯族文化展區三大展區,講好禁毒故事和愛國故事。集中展示當地特色民族文化,營造濃厚的連山壯族文化氛圍,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風貌,將當地物質文化成果與精神文化成果融入村民生活,為村莊發展注入新內涵、新動力,達到傳承地域獨特的歷史文化的目的。

(2)引入數字技術,強化教育功能

數字賦能,引入智慧遺產概念,利用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推進故居智慧化建設。采用近景攝影測量、三維激光掃描等技術進行實地測繪,獲取建筑的完整三維數據。采用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技術、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三維動畫等相關技術還原古建筑二維圖紙及三維模型。在實現建筑數字化存檔和展示的基礎上,開發建設線上“故居禁毒教育學習基地”,全面展示故居文化遺產價值。同時,結合民族學與人類學的人文理論和方法進行訪談、觀察和記錄,采集粵北壯族地區的史跡風俗、藝術文化、傳說故事、名人傳記、村規民約等信息資料,搭建“粵北壯族文化數據庫”,構建科研、教學、實踐、展示四位一體的數字化文化傳承體系,將故居打造為展示鄉村特色風貌、體驗地方民族風情、領悟楊愈將愛國精神的教育平臺。

基于虛擬化古建筑及文化數據庫形成數字化研學平臺。通過策劃禁毒主題、壯族文化主題等教育研學活動,結合故居虛擬微縮場景,運用文字、展板、音頻視頻資料等靜態展示手段和裸眼3D、人工智能講解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引導觀眾進行交互式參觀,并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展示當地民族風情和禁毒教育文化,發揮該平臺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強化教育功能。

(3)多元融合發展,打造地域品牌

在《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中將福堂鎮定位為生態度假區,區域內的文化旅游類項目相對匱乏,缺乏核心競爭力。要以統籌推進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鄉村振興為指導,利用鄉村特有資源,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發展模式,豐富福堂鎮的旅游資源,提升其整體旅游形象,增強吸引力。

探索和創新“旅游+”的多元化融合發展模式,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推廣“旅游+農業”模式,利用鄉村自然資源,把農耕活動與休閑農業、傳統農業文明與現代鄉土文化有機結合起來,開發綠色蔬果采摘、生態農莊、研學活動等農旅新業態,打造凸顯生態優勢、彰顯民族特色的生態風光帶,推動鄉村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發展。推廣“旅游+文化”模式,將品牌、平臺與項目有機結合,深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軍事文化和禁毒文化內涵,多方面、深層次、創新性打造文化旅游產品,并結合連山境內金雞山古兵營等軍事文化遺產點及鷹揚關等紅色建筑遺產點,以文化線路的方式加以串聯整合,推進“嶺南民族特色文旅廊道”建設,發揮區域旅游資源的優勢和潛力,促進民族地區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四、結 語

英雄,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其事跡和精神是激勵后人前行的強大力量。故居作為英雄精神的載體,要保護好、研究好、利用好。采用數字化技術收錄故居完整信息,從選址、平面布局、空間格局、營造特點、裝飾藝術等方面解析多元民族文化相互滲透融合的建筑特征,并在當地“農文旅”多元融合發展背景下,探究新時代語境下鄉村建設與民居保護利用交融互促的創新路徑,通過推進整體保護、引入數字技術、多元融合發展三重策略,讓故居重煥活力,成為保護和傳承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弘揚禁毒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以期為當地鄉村發展提供一份珍貴的實物資料參考,推動廣東民族地區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猜你喜歡
故居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衛立煌故居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建筑的“芯”
誰遠誰近?
魂兮歸來返故居
瞻仰胡適故居 見其未知一面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