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工程思想視角下文旅深度融合促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來自貴州省化屋村的經驗分析

2023-10-27 05:43肖小虹孫延喆
關鍵詞:村寨文旅高質量

肖小虹,孫延喆

貴州財經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盵1]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相互賦能、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文化為旅游發展提供內涵供給,旅游為文化的活化利用提供廣闊空間[2]。民族地區文化內涵和旅游資源豐富,具有獨特的文化旅游功能,便于發揮文旅深度融合對民族村寨的引領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情感價值,這是賦能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3]。然而,部分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簡單粗放、文化內涵挖掘不足,未實現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以致民族村寨發展緩慢甚至面臨停滯困境?;诖?筆者聚焦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問題,選擇貴州省化屋村作為文旅深度融合促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案例,探索新時代新征程中在系統工程思想視角下文旅深度融合促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在全球產業融合的浪潮下,作為新時代中國產業高度融合的重要戰略方向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4],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一種必然趨勢和要求,這成為旅游學、人類學、民族學和民俗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熱點,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以下3個方面:

一是關于文旅融合的邏輯詮釋和效益評價方面的研究。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從形式上看,文旅融合在產品、業態、要素、市場和價值5個維度上形成了互促、遞進的關系,解釋了文旅融合從交互到共生的內在規律,塑造了文旅融合的演進邏輯[5];但從本質上看,文旅融合的內在邏輯是旅游者個體參與創造文化旅游體裁的過程[6],進而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旅游休閑娛樂發展等多元功能。通過對文旅融合相關案例進行分析發現,可從事前的文旅機構改革達成度評價、事中的文旅融合過程評價和事后的文旅融合結果評價3個維度構建科學完整的文旅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7]。

二是關于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和現實問題方面的研究。當前,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主要包括知識互補、知識替代、產品互補、產品替代、市場互補和市場替代等6種典型模式[8],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了文旅元宇宙發展模式[9]、研學模式[10]和共生發展模式[11]等。這些模式從多個方面促進了文旅融合發展。然而,新發展格局下推進文旅融合仍存在產品迭代升級不足、體制機制有效保障不足、開發水平不高和開發時序不夠科學[12]等現實短板,導致文旅融合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方面成效有限。

三是關于文旅融合背景下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問題的研究。文旅融合是新時代實現民族村寨振興的重要抓手?!班l村”“文化”“旅游”三者互融互通所形成的價值共創機制是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力[13]。在文化和旅游融合過程中,應抓住關鍵要素、聚焦關鍵難題,打造資源融合、技術融合、市場融合和功能融合等多元融合主體,通過經濟價值、品牌價值和發展價值三維共創體系[14],多向加深民族村寨文旅融合的程度,并提升其價值。

既有文獻已從多視角、多學科對文旅融合的內在邏輯、發展模式、效益評價和現實問題進行深入解析,詳細闡釋文旅融合背景下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問題,為本研究提供了較好的研究視角和理論支撐。但現有研究仍存在一些缺口:一是相關文獻主要集中于文旅融合自身的邏輯、模式和效益評價,針對民族村寨文旅深度融合的研究較少。二是現有文獻基于價值共創理論或共生理論,通過構建“鄉村”“文化”“旅游”三者之間的共生機制來分析文旅融合價值,其忽略了市場和機構等許多外部因素,以致文旅深度融合系統性不足。三是關于文旅融合的研究多側重于理論層面,對于促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未深入探索。鑒于此,筆者選取貴州省化屋村作為典型案例,運用單案例研究方法探索文旅深度融合促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并在系統工程思想視角下構建文旅深度融合促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框架。本研究的邊際貢獻如下:從理論基礎方面看,以系統工程思想為視角,系統分析文旅深度融合促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從研究內容方面看,通過分析文旅深度融合如何成為推動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推力,實現文旅深度融合與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銜接;從實踐意義方面看,鄉村文旅深度融合過程也是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實現過程,探索文旅深度融合如何促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不僅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支持,更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整體推進。

二、系統工程思想和分析框架

(一)系統工程思想概念界定

系統工程思想方法正式作為一門學問在中國進行研究和應用,是錢學森于1978年提出的。系統工程思想是基于“要素—關系—結構—功能”進行科學的系統分析,通過系統內部4個層面相互依賴、相互協調、彼此作用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逐步發展成要素增值、關系適配、結構優化和功能提升的科學系統體系。對于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當從以下4個層面進行解析:

第一,要素層面。作為基本條件的要素是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分析系統各要素的空間表征,抓牢系統內重點要素,兼顧其他要素,統籌推進整體的協調發展[15],為系統工程關系、結構和功能提供基礎保障。第二,關系層面。關系是使系統要素之間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流的作用方式,將孤立的要素聯結在一起,而使系統呈現出整體涌現性,產生“1+1>2”的效能[16]。第三,結構層面。系統結構是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聯系與組織方式的全體集合,通常包括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時空結構,對系統功能起決定作用。第四,功能層面,系統整體性的外在表現就是系統功能,可以通過改變和調整系統要素、關系和結構來實現不同的功能,將整體和部分辯證統一起來,從而使系統在整體上呈現出滿意的功能。

(二)基于系統工程思想的分析框架

鄉村振興戰略是為解決鄉村發展要素流失、內生動力不足和產業培育不力等問題而提出的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盵17]為總要求的國家發展戰略。深刻理解鄉村振興戰略內涵和價值訴求對于構建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至關重要。本研究基于系統工程思想的視角,綜合考慮系統要素的功能和價值,科學布局系統要素的結構關系[18],系統分析文旅深度融合促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本研究在尊重和遵循指導原則的基礎上,立足村莊的具體實踐,沿著“要素—關系—結構—功能”的發展脈絡,依托資源路徑、產業路徑、市場路徑和機構路徑,構建要素價值整合、空間結構優化、供求動態平衡和綠色轉型發展的文旅深度融合結構,大幅提升民族村寨的文化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系統推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文旅深度融合促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系統分析框架見圖1。

圖1 文旅深度融合促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系統分析框架

第一,深入挖掘民族村寨文化內涵,以資源路徑為基礎實現要素價值整合,提升民族村寨文化效益。民族村寨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彰顯地域性和文化性雙重價值的重要資源,應以強調生存性、激活內生性和凸顯差異性為發展邏輯[19],走外源式向內源式轉變的高質量發展道路[20]。摸清民族文化底色,厘清民族文化譜系,通過民族村寨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完成民族文化的價值賦新和意蘊構建,實現文旅深度融合要素價值整合,塑造積極、健康、文明的文旅深度融合精神文化生態,以文旅深度融合帶來的文化效益促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

第二,穩步拓展民族村寨旅游功能,以產業路徑為主體實現空間結構優化,提升民族村寨經濟效益。一方面,依托民族村寨本地特色旅游資源,加強旅游多產業融合與創新,調整旅游產業人才結構,解決民族村寨旅游產業規劃混亂、產品低端和專業人才匱乏等問題[21],推動民族村寨旅游產業經濟結構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民族村寨旅游品質;另一方面,以旅游產業為切入點融入刺繡、蠟染等民族文化產業,帶動傳統農業、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等多產業門類發展,打破原有產業界限,賦予文旅深度融合高附加值和產業新的增長點,促使旅游傳統業態向文旅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新業態轉變,實現文旅深度融合空間結構優化。在增加農民可支配收入、創造就業崗位、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和延長產業鏈等經濟效益方面發揮重要拉動作用,以文旅深度融合帶來的經濟效益促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

第三,全面開發民族村寨文旅市場,以市場路徑為手段實現供求動態平衡,提升民族村寨社會效益。文旅深度融合是拉動內需、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舉措,在新發展格局下推進民族村寨文旅深度融合,需要堅持問題導向,用好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打造新引擎、釋放新活力[22]。高質量的文旅融合發展體系需構建可持續的供求動態適配機制,通過市場供給端的創新引導市場需求端的消費,既提供市場“想要”的產品滿足市場的需求,也提供市場“需要”的產品引導市場的消費[23]。精確掌握民族村寨文旅市場動態發展過程,從市場供給側對人們的文旅消費需求作出積極回應,不斷創造出新的融合型產品,形成文旅深度融合全新市場形態,滿足游客高質量、高認同感的需求,以文旅深度融合帶來的社會效益促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

第四,統籌協調、監管和分配民族村寨文旅深度融合發展體系,以機構路徑為保障實現綠色轉型發展,提升民族村寨生態效益。在民族村寨文旅深度融合系統協調方面,對文旅相關部門、行政機構進行整合,加強文旅公共服務體制建設,形成健康綠色發展的文旅深度融合系統。在民族村寨文旅深度融合系統監管方面,建立重保護和重效能結合的高質量文旅深度融合監管機制,組建專家顧問組,為文化和旅游在規劃編制、政策支持和標準制定等方面提供咨詢和指導,走文旅深度融合綠色發展道路。在民族村寨文旅深度融合系統利益分配方面,以“多方共建、多元投入、混合所有”為基本特征的文旅發展模式,采用多層次利益分配,完善農民入股、保底收益和按股分紅等利益分配聯結機制,與農民形成利益共同體,從而產生持續有效的激勵動力來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綠色轉型發展,以文旅深度融合帶來的生態效益促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

第五,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因文旅融合與民族村寨發展之間存在耦合聯動、互促共融的關系,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有效實現也能為文旅深度融合創造新的需求和動力,反饋促進文旅深度融合水平的提升。民族村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笨傄蟮膶崿F,一方面使鄉村文旅消費需求得到釋放,成為鄉村文旅融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另一方面增強鄉村市場的文化影響力和投資吸引力,為文旅深度融合擴展發展空間。此外,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不斷產生的新鄉村文明,也為鄉村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提供助力。

三、研究設計

(一)方法選擇

筆者采用單案例研究方法對文旅深度融合促進民族村寨的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進行探索,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本研究旨在探討文旅深度融合如何提升民族村寨文化、經濟、社會和生態等多維效益,如何構建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案例研究方法適合回答“如何”的研究問題;第二,本研究基于系統工程思想視角來探討文旅深度融合促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屬于學術界尚未深入探討的新問題,而單案例研究方法能夠滿足社會學研究去深入發現研究對象的社會行為,并努力解釋這種社會現象,非常適合本研究的情境;第三,貴州省化屋村是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典型案例,能夠在理論和實踐上對化屋村個體問題與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全局問題進行統籌,具有獨特的分析價值,適合做單案例的深度研究。

(二)案例選擇

筆者選擇貴州省化屋村作為文旅深度融合促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案例,理由有三:第一,化屋村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特征顯著。在以文塑旅方面,化屋村通過重塑文化要素建立文化旅游新品牌、整合文化資源形成文化旅游發展新格局、挖掘文化價值打造文化旅游經濟發展增長極,實現了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品牌建設、格局優化和產值提升的目標。在以旅彰文方面,化屋村旅游動能為民族村寨文化提供傳承支撐,打造鄉村文化傳播載體,拓展鄉村文化空間交流紐帶。第二,化屋村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獨特性。在資源獨特性方面,化屋村有其獨特的山水文化和自然景觀,旅游環境健康、舒適、美麗。在功能獨特性方面,通過文化和旅游聯動,化屋村產生了學習、農耕、休憩和康養等一系列獨特功能。第三,化屋村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典型性。在發展思路上,化屋村以文化旅游為主導產業,以苗族文化傳承為內涵,以山水田園和鄉村生活為載體,建設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特色田園鄉村。在發展路徑上,化屋村在資源、產業和市場等方面優化拓展,使文化、經濟、社會和生態等多維效益大幅增加?;谝陨显?筆者選擇貴州省化屋村為研究案例,期望為其他民族村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三)數據收集

本研究用于案例分析的數據資料主要包括以下3個部分:一是由貴州大學勘察設計研究院制定的2021年貴州省鄉村振興試點項目“黔西市化屋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點產業規劃”“黔西市新仁鄉化屋村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工作方案”“黔西市新仁鄉化屋村特色田園鄉村規劃”等基礎資料;二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游部、新華社等官方權威網站查詢文件資料;三是筆者所在的調研小組赴化屋村進行調研和訪談,對村“兩委”干部、本村村民、各旅游合作社社長、游客和外來創業者等進行“三角驗證”,以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四、貴州省化屋村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基礎、歷程和成效

(一)發展基礎:民族特色田園鄉村

化屋村是一個位于貴州省黔西市的苗族村寨(1)化屋村村域總面積8.2平方公里,下轄3個村民組共284戶,總人口1 133人,常住人口約800人。村內有苗族、彝族和漢族3個民族,其中苗族占到總人口96.7%。,在發展文化和旅游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從區位和交通方面來看,地處百里烏江畫廊鴨池河大峽谷、六沖河和三岔河交匯處,距黔西市城區、新仁苗族鄉政府和高速匝道口等地距離較近,交通較為便利。從生態環境和資源方面來看,化屋村地貌以丘陵、河谷平原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擁有得天獨厚的地文景觀、水域風光、遺址遺跡和建筑等環境資源。從傳統文化和民俗方面來看,該村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傳統刺繡、蠟染文化保存較好,擁有獨具民族特色的歪梳苗、攔門酒、跳花節和篝火舞等民俗,其中,“苗族蘆笙舞”“化屋苗族文化空間”等被列入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基層組織方面來看,該村通過“寨管家”“群眾會”“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村規民約”等組織方式開展基層社會治理,規范有效且有章可循,村民參與度高,基本實現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約束、自我發展。此外,黔西市鄉村振興局牽頭,相關部門參與,給予該村金融支持、土地利用和人才支持等相關政策,把資金、項目和政策統一到一張藍圖下,整合到一個平臺上,發揮整體聯動效應。

(二)發展歷程:民族村寨振興實現的三個階段

1.文旅深度融合初步發展階段,打造民俗旅游發展的物質基礎(2012—2017年)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荽逡孕聲r代為契機,優化調整村莊的社會經濟結構(2)2012年左右,化屋村屬傳統落后村,一產為主,二三產滯后,農業標準化程度低,農業水利、機耕道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嚴重制約化屋村農業產業發展。。起初村干部和村民自發籌集了一筆資金,利用已有的文化旅游資源將苗族文化與鄉村旅游進行結合,初步發展了一批民俗旅游項目,主要包括苗寨風情表演、烏江水岸休閑觀光、鄉土美食和鄉土市集等。隨著客流量的增加,為了更好地滿足游客需求,以黔西北民居和苗家元素為支撐,化屋村打造了部分鄉村民宿,并且拓展了櫻桃、枇杷和蜂糖李創意果園等山地文化旅游休憩項目,進一步豐富了化屋村的旅游業態。此外,化屋村積極對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建設完成通村路、組組通、串戶路和進寨路等,配備了簡單的藥架、藥品和診療器械等基本醫療設備,旅游服務設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3)截至2022年底,全村有標準化衛生室1個,有村醫生2名,配備了藥架、藥品、診療器械等基本醫療設備。有小學1所,在讀學生58人。強電設施正在完善,移動5G、電信5G已開通。垃圾處理為村收集,鄉拖運,市處理。。

這一階段,化屋村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初見成效,建設了一批體現苗寨文化的鄉村旅游項目。其特征主要表現為文化產品嵌入式融合,但此融合發展僅僅停留在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層面。

2.文旅深度融合快速發展階段,民族村寨文旅品牌優勢增強(2017—2022年)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化屋村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笨傄?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具備文化和旅游發展的物質條件后,保住口碑、留住游客、做大做強鄉村文化旅游是這一階段應著力解決的問題。為此,化屋村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籌集資金,設置以精品客棧、主題酒店為主的鄉村度假體系,增設環?;A設施和旅游接待設施等,并借助自身區位將村寨部分景點融入織金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整合“峽谷湖泊+水西文化”特色優勢,以“探源烏江秘境,解讀水系文化生活密碼”為主題賣點,打造國內湖泊旅游和生態文化特色體驗的典范?;荽宕迕襁€創造了獨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蘆笙拳舞”“打鼓拳舞”,將健身與娛樂巧妙地結合起來,伴有古老的獻山節祭祀活動、古樸的婚喪習俗和撩人心扉的花坡節。通過文旅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帶動精品水果、化屋黃粑和中藥材頭花寥等農業加工品的生產,傳統手工業如苗繡、蠟染等也成為化屋村重要的經濟來源(4)化屋村有苗繡、黃粑等加工產業。截至2021年底,苗繡加工車間18間,面積400平方米,加工繡娘20人;黃粑加工作坊5個,面積3 000平方米,年加工黃粑10噸左右。。

在這一階段,化屋村拓展游覽區域線路、增設旅游服務設施、展現建筑風貌特色、改善提升人居環境,以文旅為主導產業,開創“文旅+農業(水果采摘、農耕體驗等)”“文旅+手工業(刺繡、蠟染等)”的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之路。此階段主要特征為:旅游經濟迅猛增長,但文化附加價值不高;旅游功能拓展延伸,但文旅產業份額不足;文旅市場活力增強,但供需匹配性較差;文旅機構整合發展,但監管機制有待健全。

3.文旅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階段,強化民族村寨文旅融合多功能價值(2022年至今)

化屋村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結合化屋村建設和發展方向,優化資源配置,形成“一心一場三線三基地”(5)“一心”:化屋村文化旅游集散服務中心;“一場”:化屋村文化旅游廣場;“三線”:民族風情風景線、濱水休閑風景線、蔬果田園風景線;“三基地”:特色櫻桃觀光采摘示范基地、枇杷觀光采摘示范基地、蜂糖李觀光采摘示范基地。的文化旅游產業總體布局結構,積極開辟休閑農業、生產服務和聯合發展等多種發展路徑,精準掌握游客的文旅消費需求,不斷創造出融合型新產品,創新鄉村文旅融合市場形態。高標準配置農田保護設施、給水及排水設施、電力電信設施、環保設施和旅游接待設施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公共服務建設,并且嚴格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做到開發與保護相結合,文化、旅游、生產和生活相統一,實現文化、經濟、社會和生態健康協同發展。此外,為聚力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全面治理工作,化屋村著力營造環境優美、和諧宜居的美麗鄉村,率先開展分類試點,除了建設完善的垃圾分類設施,村“兩委”還著力將垃圾分類知識融入日常工作,通過走訪入戶宣傳、設立村規民約、建立垃圾分類“紅黑榜”等方式,引導村民養成分類好習慣,引領文明新風尚。

這一階段,化屋村合理組織管理架構和利益聯結機制,由村集體組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盡量發揮其管理和組織作用,注重自治、法治和德治,加強運營管理,強化考核督促,充分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和基層創造力,文旅深度融合發展道路越走越寬。這一階段的文旅深度融合特征主要表現在產品創新、產業鏈延伸、市場形態轉化和機制健全等方面,充分發揮文旅深度融合多功能價值。

(三)發展成效:民族村寨振興新風貌

縱觀發展歷程,化屋村發展成美麗宜居新鄉村,且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文旅多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轉變,2017年實現脫貧出列,2019年實現所有貧困人口全面脫貧,已建成旅游文化廣場2 000多平方米,2021年以來每天接待游客3 000人次左右。在文化效益方面,化屋村苗寨文化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轉化,鄉村精神風貌改善顯著,農村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在經濟效益方面,人均年收入從2012年的2 450元增加到2021年的19 304元,村集體經濟積累達1.625億元;在社會效益方面,化屋村充分吸收當地的勞動力就地就業,同時推進了農村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社會效益顯著;在生態效益方面,化屋村在開發文化旅游的同時提高森林覆蓋率,為村莊筑起嚴密的綠色生態屏障,創造了特色文化、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的民族村寨新風貌。

五、系統工程思想視角下化屋村經驗分析

(一)深入挖掘民族村寨文化內涵,建立內生文化資源優勢

民族村寨豐富的文化資源為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奠定了基礎,故應立足民族文化特色,尊重并激發鄉村民眾的文化創造能動性,引導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對接,走外源性向內源式轉變的高質量發展道路[24]?;荽迳钊胪诰蛎褡宕逭幕瘍群?通過民族文化意蘊賦新鄉村旅游、民族文化轉化賦能鄉村旅游,以資源路徑為基礎實現要素價值整合,提升民族村寨文化效益。

1.民族文化意蘊賦新鄉村旅游

首先,化屋村依托當地生態環境優勢和民俗文化,將部分具有歷史文化的老房屋改造成旅游接待中心和民宿,打造特色的鄉村農園和農耕文化體驗園,以文化為紐帶形成良好的產業支持和帶動作用。其次,化屋村以特色文創休閑為重點,豐富苗族風情表演、傳統節慶等多種特色體驗內容,把攔門酒、跳花節和篝火舞等民俗與化屋烏雞、化屋黃粑等鄉土文化美食結合在一起,打造化屋苗寨旅游網紅小吃街。再次,化屋村以承載苗族文化鄉愁為主題,建設旅游文化廣場,修建苗族文化展覽館和苗族文化長廊,搭建苗族文化學習交流平臺,定期舉辦蘆笙舞、花坡節和古歌等非物質文化傳承培訓班。最后,化屋村對現有苗族建筑進行風貌提升,賦予其民族文化深意,深刻展現苗族文化表征,打造鄉土生活旅游體驗空間。

2.民族文化轉化賦能鄉村旅游

首先,為更好地服務社會實踐,化屋村邀請苗族民俗文化愛好者和苗族傳承人組建“苗族文化”創新創造研發小組,通過創造性轉化整體激發民族文化的蓬勃生機?;荽鍖⑵浯迩f最有代表性的打鼓蘆笙拳舞與武術融為一體,創造了獨具民族特色的“蘆笙拳舞”“打鼓拳舞”,將健身與娛樂巧妙地結合起來。其次,在文化旅游項目中,化屋村引進康養憩域醫館,打造集中醫文化與田園風光為特色的休閑空間,助推文旅康養融合發展,帶給游客沉浸式康養體驗。最后,化屋村吸收外來文化,革新發展理念,繼承和發展苗族古老的獻山節祭祀活動、古樸的婚喪習俗和撩人心扉的花坡節等民俗,打造獨特的精神文化生態。

(二)穩步拓展民族村寨旅游功能,培育文旅產業多元新業態

單一的傳統文旅產業發展方式及其產品服務難以滿足動態的市場需求變化,為賦予文旅深度融合高附加值和產業新的增長點,加快文旅傳統業態向個性化、多樣化文旅深度融合新業態轉變,推動鄉村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化屋村穩步拓展民族村寨的旅游功能,以產業路徑為主體,實現空間結構優化,提升民族村寨經濟效益。

1.文化旅游產業個性化

首先,化屋村借助其獨特的區域,將部分文化旅游項目融入織金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整合“峽谷湖泊+水西文化”特色優勢,以“探源烏江秘境,解讀水系文化生活密碼”為主題賣點,打造國內湖泊旅游和生態文化特色體驗的典范。其次,化屋村對已有的地文景觀、水域風光、遺址遺跡和建筑設施進行合理改造,建成不同于其他鄉村旅游的如三岔河、東風湖和鴨池河大橋游船觀光等濱水休閑風景線,不斷強化自身地域優勢及影響力,大力提高文化旅游地域品牌價值?;荽謇煤庸鹊孛?在適宜區域布置生態農業旅游景觀,建設精品水果觀光采摘示范基地,打造非遺工作室、水稻傳承工作室、紅色故事展館和村史館等獨特文旅產品項目。最后,在旅游接待方面,化屋村針對特殊的人群,特別推出親子房房型,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深刻體現苗族人文情懷。

2.文化旅游產業多樣化

首先,以山水田園和鄉村生活為載體,化屋村村民從原來的單一農業種植向生態涵養、休閑觀光、科普教育等多功能農業擴展,把農業發展與旅游觀光結合起來,進行文旅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優化,不斷創造出融合型新產品,衍生出觀賞、采摘、品嘗、學習、農耕、游戲、休憩、康養、淘寶和回歸自然的十大體驗要素。其次,化屋村相繼引進一批農文旅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打造集休閑垂釣、水果采摘、生態餐廳、親子體驗等為一體的生態果園,并且拓展了櫻桃、枇杷、蜂糖李等產品的種植,進一步延長休閑農業產業鏈條,豐富農文旅業態。最后,村民還憑借其高超的技藝從事刺繡、蠟染、文創產品生產等工作,實現創業就業、居家增收,將“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建設集文化體驗、山水觀光、改革研學為一體的山水苗鄉民俗村,開創了“文旅+農業(水果采摘、農耕體驗等)”“文旅+手工業(刺繡、蠟染等)”的多元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三)全面開發民族村寨文旅市場,推動文旅供給端創新驅動發展

當前,文化旅游市場出現總量有余而結構不匹配的問題,可以從創新經營模式、提供優質化服務等方面著手,通過市場供給端的創新,引導市場需求端的消費,構建持續的供求動態適配機制?;荽迦骈_發民族村寨文旅市場,從供給端推進鄉村旅游更好地滿足游客的消費需求,以市場路徑為手段實現供求動態平衡,提升民族村寨社會效益。

1.創新經營模式

在“互聯網+文旅”的發展趨勢下,化屋村以長期性戰略為視角,將數字技術融入文化旅游體系,利用互聯網創新文旅經營模式,加強與其他文旅企業之間的合作,共享信息和資源,促進鄉村綠色農產品與周邊城市多樣化需求匹配銜接,實現小農戶、合作社與現代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將偏遠農村生產端與城市消費端連接起來,促進城鄉市場的充分發展?;荽鍖嵭斜馄交芾砟J?建立文化旅游服務系統,發揮信息發布、宣傳推廣、預約、支付和社交等方面的功能。此外,化屋村通過系統平臺以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文旅產品銷售,并將一些非核心業務例如釣魚和釣蝦等外包,從而節省相關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進一步提高文旅發展的綜合競爭力。在經濟利益分配方面,化屋村多采用以“多方共建、多元投入、混合所有”為基本特征的多層次利益分配方式,建立并完善農民入股、保底收益和按股分紅等利益聯結機制,與村民形成利益共同體,從而充分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和基層創造力。

2.提供優質化服務

在文化旅游供給端體系建設工作中,化屋村以優質化服務打響“山水化屋”文化旅游品牌(6)化屋村品牌建設有“休閑旅游品牌”“生態果園品牌”等。休閑旅游品牌包括精品民宿、手作體驗、傳統美食和民族歌舞等項目;生態果園品牌包括葡萄莊園、水果采摘、休閑垂釣和生態餐廳等項目。。首先,化屋村對文化旅游的從業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比如對肢體儀態、服務禮儀、禮貌用語和旅游服務行業基礎知識等專業技能的培訓,并針對文化旅游各環節制定標準化服務制度,使其樹立正確的服務理念。其次,化屋村利用線上平臺與用戶交流互動,通過網絡直播展示本地制作的手工藝品,針對游客多種不同的需求,提供定制化、個性化和小團化等特殊服務,在服務上增強對游客的吸引力。最后,化屋村做好旅游售后服務,及時處理好游客留下的個別要求,向游客提供新的信息并得到意見反饋,維持和擴大原有的客源。此外,為著力營造文化旅游服務環境,化屋村率先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引導村民養成分類好習慣。

(四)統籌協調、監管、分配民族村寨文旅融合體系,從單一發展走向多方共建

為確保文旅深度融合系統各組成單元互惠共贏,文化旅游從單一發展走向多方共建是重要保障?;荽褰y籌協調文旅深度融合發展體系、監管文化旅游平臺、構建利益分配聯結機制,以機構路徑為保障實現綠色轉型發展,提升民族村寨生態效益。

1.統籌協調文旅深度融合發展體系

首先,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荽逶谄浒l展過程中,成立鄉村振興領導小組,由黔西市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下設辦公室在市農業農村局,負責統籌協調組織調研、指導、督查;由新仁苗族鄉黨委書記和化屋村黨支部書記負責推進規劃目標任務的落實,主抓鄉村振興系列推進建設工作。其次,在總體目標上,化屋村全面貫徹落實黔西市提出的“推進文旅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戰略的指導方針,以“發展鄉村文化旅游觀光”為總目標,建設成為貴州省鄉村振興示范基地、畢節市鄉村旅游觀光示范基地和黔西市民族文化展示基地。再次,在建設思路上,化屋村以文化旅游為主導產業,以苗族文化傳承為內涵,以山水田園和鄉村生活為載體,建設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特色田園鄉村。最后,在空間布局上,化屋村凸顯文化、旅游、生態和自然的特征,結合旅游資源優勢及產業發展特點,形成“一心一場三線三基地”的總體布局結構,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2.監管文化旅游平臺

化屋村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建立重保護和重效能二者結合的市、鄉、村三級聯動機制和考評、運行、防控三項機制,進一步扣緊責任鏈條,在確保規范運行的基礎上,真正實現合作社實體規?;?、產銷一體化、收益多元化。市、鄉、村三級采取各種有效舉措,及時修改與規劃村莊建設的目標任務和發展路徑,廣泛舉辦鄉村專題解讀、專門講座、專業培訓,提高對規劃發展內涵的認知水平,提高各級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度。在此基礎上,化屋村積極引進駐村干部,聘請專業管理人員和專家從事文化旅游管理工作,多點發力解決文旅融合系統人才不足問題,為文化旅游持續穩定發展提供動力保障,同時按照黔西經驗“三治共進”抓好項目管護工作,將自治有方、法治有力、德治有效三者緊密結合,全面改善自然生態和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3.構建利益分配聯結機制

化屋村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公司+鄉級平臺公司+專業旅游運營公司”模式共同建設鄉村文化旅游品牌。其中,村民作為合作社社員參與利益分紅,擁有土地和宅基地流轉的保底收入;村集體則通過流轉農業用地、閑置宅基地等盤活閑置資源,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鄉級平臺公司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財政性資金投入的管理,并確保資產不流失;專業旅游運營公司則從市場定位、業態設計、營銷推廣、客戶管理等方面對旅游資產進行包裝運營,從各方面抓好品牌建設,增加產業附加值。在文旅深度融合發展過程中,化屋村村集體組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較好發揮其管理和組織作用,科學合理組織利益聯結機制,制定了針對性強、通俗易懂的村規民約實施細則和積分細則,將村民遵守村規民約的情況和集體經濟收入分紅掛鉤,與村民形成利益共同體。為保障村民生產,化屋村進一步將農業保險、旅游保險納入工作安排,構建穩定高效的農業生產風險防控保護體系。以化屋村為代表的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路徑見圖2。

圖2 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路徑

六、結論和討論

筆者基于系統工程思想視角建立理論分析框架,對貴州省化屋村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歷程進行探索式案例分析,通過理論和現實的對照,深入闡釋文旅深度融合促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4條路徑:第一,深入挖掘民族村寨文化內涵,引導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對接,走外源性向內源式轉變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以資源路徑為基礎實現要素價值整合,提升民族村寨文化效益;第二,穩步拓展民族村寨旅游功能,賦予文化旅游產業高附加值和新的增長點,促使文化旅游由傳統業態向多元新業態轉變,以產業路徑為主體實現空間結構優化,提升民族村寨經濟效益;第三,全面開發民族村寨文旅市場,通過市場供給端的創新引導市場需求端的消費,既提供市場“想要”的產品以滿足市場的需求,也提供市場“需要”的產品以引導市場的消費,構建可持續的供求動態適配機制,以市場路徑為手段實現供求動態平衡,提升民族村寨社會效益;第四,統籌協調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系、監管文化旅游平臺、構建利益分配聯結機制,從單一發展走向多方共建,促成文化旅游各單元形成互惠共贏的集合體,以機構路徑為保障實現綠色轉型發展,提升民族村寨生態效益。其中,文旅深度融合與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之間存在耦合聯動、互促共融的關系,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有效實現也為文旅深度融合創造新的需求和動力,反饋促進文旅深度融合水平的提升。

文旅深度融合促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本質在于解決鄉村經濟發展中生產要素之間的矛盾,系統工程的構建本質上是對文化和旅游要素、關系、結構和功能進行科學統籌,以實現要素集約利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過程。鑒于以上分析過程,筆者得出如下啟示:第一,應運用系統思維科學統籌、全局規劃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問題,加快文旅生產要素在旅游服務系統內高效流動,全面提高文旅產業體系的韌性、安全性和穩定性;第二,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為保持文旅經濟發展高質量增長態勢,應加快建立內部協調機制,以“互聯網+”為核心創新文旅管理模式,實現系統的協調統一運轉;第三,堅持自主創新是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應通過農業科技創新進一步挖掘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多重經濟效益,加快建設現代化文旅發展體系,縱向延伸產業鏈條,橫向拓展產業功能,多向提升鄉村價值。

由于內生動力不足、生態結構失衡和鄉村空心化等現實問題,部分民族村寨面臨著發展緩慢甚至停滯的困境;同時,部分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未能協同發展,存在著大拆大建、鄉村文化和空間肌理被破壞等問題?;诖?需要以更寬廣的學術視野去另尋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出路。本研究以貴州省化屋村為例,嘗試從系統工程思想視角出發,探尋文旅深度融合促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以實現文旅深度融合發展體系與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銜接,并激發相關研究從更加多元的理論視角展開關于民族村寨發展的討論,進而在理論上發掘推進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的新可能,為實現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理論指導和實踐路徑。

猜你喜歡
村寨文旅高質量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
乘風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從無到無限大
高質量項目 高質量發展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安東:東方的幽靜文旅之鄉
“三部曲”促數學復習課高質量互動
無蚊村寨丁屋嶺
文旅照明的興起
村寨——海坪彝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