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疫情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生成邏輯與提升路徑研究

2023-11-05 14:08杜芳唐敏
高教學刊 2023年30期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民族文化文化自信

杜芳 唐敏

摘? 要:后疫情時代,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維護我國文化安全的需要,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認知、文化認同、情感強化和主體實踐中生成的。根據這樣的生成邏輯,應該通過以下路徑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課堂教育的引導作用;重視文藝作品的情感催化;抓實大學生的文化實踐;積極參與中外文化交流;激發大學生文化創新與創造。

關鍵詞:文化自信;民族文化;文化認知;文化實踐;后疫情時代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30-0083-04

Abstract: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it is essential to cultivate cultural confid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ensure our cultural security,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generated from their cultural awareness, cultural identity, reinforcement of emotional effects and principal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generative logic, we should improv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following paths: to fully utilize the guidance of classroom education; to focus on the emotional catalyst of literary works;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o motivate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national culture; cultural awareness; cultural practices; post-epidemic era

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只有對本民族的文化價值有充分的肯定、對本民族的文化生命力有堅定的信心,才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接班人,才能真正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后疫情時代,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有何意義?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生成邏輯是怎樣的?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該選擇哪些路徑?

一? 后疫情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提升的意義

第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八膫€自信”說到底是堅定文化自信??v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歷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背后一定是以文化的發展繁榮為支撐,以全民族的文化自信為底氣。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大學生作為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承擔者,必須要有堅定的文化自信。有堅定的文化自信,才能樹立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的信念,才能從內心深處認同中國式現代化,并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第二,維護我國文化安全的需要。文化安全是指一國的主流文化價值體系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意識形態、社會基本生活制度、語言符號系統、歷史傳統和宗教信仰等主要文化要素免于內部或外部敵對力量的侵蝕、破壞和顛覆,處于無威脅和安全的一種狀態。國家文化安全直接涉及民族國家的文化主權、民族凝聚力和國家形象。20世紀90年代,蘇聯的解體給推行改革開放的中國敲響了警鐘。若不重視自身的意識形態安全,中國必將重蹈蘇聯的覆轍。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下,西方發達國家借助強勢話語、先進的技術載體、強大的文化工業生產能力,對像中國這樣借助改革轉型的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安全構成了嚴峻的挑戰?!爱斍?,各種敵對勢力一直企圖在我國制造‘顏色革命’,妄圖顛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我國政權安全面臨的現實危險。他們選中的一個突破口就是意識形態領域,企圖把人們思想搞亂,然后渾水摸魚、亂中取勝”[2]?;ヂ摼W的迅猛發展,使其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中國的文化安全嚴峻形勢進一步加劇。如何維護文化安全,成為融入世界的中國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大學生是文化產品的主要消費者,是互聯網技術使用的生力軍,也是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推行“和平演變”和文化擴張的主要目標和受眾。大學生自身若有堅定的文化自信,能承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任,能繼承革命文化,不斷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就沒有用武之地,國家的文化安全就能得到有效的維護。

第三,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既是黨和國家對大學生的期待,也是大學生的根本利益所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是“德”字當先的大學生。堅定的文化自信,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和重要內容。此外,堅定的文化自信,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路徑。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對中華文化產生真正的認同,才能在實踐上推動中華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才能真正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 后疫情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生成邏輯

文化自信是指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理想、學說、價值觀等發自內心的敬畏和尊崇,以及由此產生的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4]。文化自信的生成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后疫情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將在文化認知、文化認同、情感強化和主體實踐的基礎上生成。

第一,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知中生成。文化認知是生成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礎。大學生只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所了解和認識,才能對這種文化產生認同、情感,才會有進一步的實踐。這里的文化認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了解和認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當前,說到堅定文化自信,許多人認為就是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這種認識是片面的,這里的文化主要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體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部分。在幾千年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曾經獨具特色、一領風流,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毋庸置疑,但今天的中國、現代的中國、飛速發展著的中國蘊含著的文化才是我們更應該了解的。在文化的發展中,只有現實的、生動的當下實踐,才是唯一的源頭活水。二是了解和認識孕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中國歷史。歷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都是以文化的形態去傳承和書寫的。沒有歷史的積淀,也就沒有文化。毛澤東同志曾在論述新民主主義文化時,一再強調尊重歷史的重要性,“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5]。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6]。增進大學生文化認知,必須讓大學生了解文化賴以存在的土壤,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了解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代歷史,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歷史,了解改革開放的歷史。三是了解和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賴以產生的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要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回到其產生的“環境場”去認知。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產生自信,一方面源于這種文化蘊含的內在魅力,另一方面在于在這種文化影響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所取得的發展奇跡。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 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5%,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7]。這樣的發展奇跡提升了我們對中國模式、中國道路的自信,提升了我們對中國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除了經濟發展奇跡,中國近幾年的“脫貧攻堅”“抗擊新冠”等都是增進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知的切入點。

第二,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中生成?!罢J同”一詞在英語中用“identity”表示,一般指“同一性、統一性”等。漢語中的“認同”,泛指“個人與他人有共同的想法”。認同作為概念,強調的是主體對同一性、共性的內在自覺與體驗,即主體的承認、接受和皈依?!罢J同”的核心意義是“承認”“認可”??梢?,文化認同是人們對某種文化在內心的承認和接受。有文化認知,并不一定會產生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在文化認知基礎上,對這種文化內核進行進一步的價值判斷和心理選擇。文化認同可以認同象征這種文化的外在符號,比如,中國的舞獅、剪紙、茶、春節、旗袍和武術等,但這些不是文化認同的重點。文化認同主要在于認同這種文化所倡導的核心理念和內核價值。所以,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主要在于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層面的質的規定性,凝結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在黨的十八大上,這一價值體系被凝練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8]。大學生只有真正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在實踐上真正踐行,也才能生成真正的文化自信。

第三,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情感強化中生成。大學生有對文化的認知、認同,并不代表著大學生會在實踐中進一步踐行文化,還必須經過情感的催化和強化,堅定大學生的這種文化認同。大學生產生文化自信,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理性的因素,也有非理性的因素。理性因素,比如對文化蘊含的價值的認同,這個過程中會經過價值分析、價值判斷、價值選擇,這都是主體的理性思考;非理性的因素,比如無意識、直覺、情感、意志和欲望等。理性因素很重要,但非理性的因素,尤其情感因素在大學生的文化生成中不可或缺。心理學認為,情感對人的定向行為具有巨大的激勵作用,個體的情感認同是其定向行為的內在動力?!扒楦?,由于它的發動,所引發的全身性神經系統工作以及所攜帶的荷爾蒙能量,使其成為推動人定向行動的內在動力”[9]。因為沒有心靈上的共鳴、情感上的強化,任何文化認同都不可能持久。大學生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知、認同的基礎上,如果內心對其產生了滿意、贊賞、喜愛等積極的態度,那就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客體,已經內化為主體的意識。情感強化的最高級是信仰。信仰是內心真正接受并自愿為之奮斗的堅定信念?!靶叛鍪侨藗儗ζ湔J定體現著最高生活價值的某種對象的始終不移的信賴和執著不渝的追求”[10]。其不是一般的認同,而是深刻的認同、熾熱的情感和頑強的意志的有機統一。人一旦有了堅定的信仰,無論做什么事都會受自己的信念指導,就會沿著既定的目標和理想奮力前行。大學生只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產生這樣的信仰,才能生成持久的、穩定的文化自信。

第四,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體踐行中生成。從哲學角度看,踐行通常指人們遵從某種思想、觀念或準則并在實際行動中表現出來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也是客體主體化與主體客體化相互轉化的過程。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知、認同、情感,實質上是客體主體化的過程,就是大學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由外在的客觀對象轉化成自身的思想觀念或行為準則,也就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轉化成自身生命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過程。僅有這一過程,并不代表著文化自信在大學生身上會生根發芽。大學生還必須回歸到火熱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在實踐中檢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尤其需要進一步檢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正當性。這一過程實質就是主體客體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才能真正生成文化自信。

三? 后疫情時代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路徑

根據大學生文化自信生成的邏輯,將從以下路徑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

第一,充分發揮課堂教育引導作用,增進大學生的文化認知和認同。這里的課堂主要包括三類: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文素養課、專業課。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2019年3月,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政課,就是要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11]。思政課教師要善于把中國獨特的故事融入思政課,讓學生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產生認同。人文素養課堂也是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大學語文、中國文化史、中國傳統文化和比較文學等課程也可以通過教學設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提高大學生文化認知和認同。另外,大學專業課也是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課程。專業課教師可以課程思政建設為契機,挖掘本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文化資源,使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

第二,借助電影、電視劇、歌曲和書籍等文藝作品,加強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情感催化?!棒斞赶壬f,要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12]。好的文藝作品,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比如2021年河南春晚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圈粉無數,其用情景劇的方式演繹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又用流行“手法”展示了一個“博物館奇妙夜”,讓“博物館”的“寶貝”們活起來,也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活了起來。吳京主演的電影《長津湖》講述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極寒嚴酷的環境下,憑著鋼鐵意志、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和美帝國主義殊死較量的故事。電影里的臺詞“我們把該打的仗都打完了,我們的后輩就不用打了”,感動了上億觀眾。這些文藝作品是我們提升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最好載體。

第三,重視校園文化實踐。近幾年,教育部辦公廳開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習領航計劃,舉辦了全國高校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展示、全國高校大學生微電影展示、全國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夏令營活動。這些活動的目的就是讓大學生學好思政課,以堅定“四個自信”,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些活動得到了不少省級教育部門和高校的重視,也得到了全國大學生的關注和響應。寒暑假時,一些學校開展了讀一本好書、看一部好電影、分享一個家鄉紅色故事及黨的二十大宣講等社會實踐活動,被學生在微信朋友圈紛紛轉發。這些文化主題、思政主題的社會實踐既讓參與的學生得到了鍛煉,還提升了他們的文化自信。

第四,推動大學生積極參與中外文化交流,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提升文化自信。文化交流實質上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互鑒。這種文化交流可以是中國的大學生走出去,比如海外留學、參加國際志愿者、參加海外實習、參加國際比賽、出國旅游和參加國際夏令營文化交流等;也可以是國外的大學生走進來,比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大學生到中國參加的夏令營、漢語橋、留學等。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對話中,大學生可以了解外來文化,從而在比較中審視和理性看待自身文化,發現自身文化的獨特魅力,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

第五,激發大學生文化創新與創造。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熟悉青年人喜歡的流行文化、熟悉青年人習慣的青春話語,大學生可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流行文化進行對接,以流行文化為載體,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青年群體傳播。在這一方面,李子柒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模式很值得借鑒。大學生可以借助嗶哩嗶哩、抖音,制作反映當今中國發展成就、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短視頻。這樣的文化創新活動,既讓大學生獲得了文化上的情感滿足,也進一步提升了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總之,后疫情時代,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一項系統的工作,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唯有認清后疫情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提升的意義,深入了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生成邏輯,才能找到切實的路徑扎實推進。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49.

[2]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37.

[3]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黨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4] 杜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J].探索,2017(2):163-168.

[5]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6] 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

[7]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2).

[8] 習近平.決勝全民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9] 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

[10] 劉建軍.馬克思主義信仰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1.

[11]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6-7.

[12]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2).

基金項目: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強化意識形態領導權的理論建構和實踐路徑研究”(22YJA710005);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后疫情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生成邏輯與提升路徑研究”(2020GXSZ160);2023年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校級質量工程教育教學研究一般項目“地域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政‘第一課’教學實踐探究”(7023310224)

第一作者簡介:杜芳(1975-),女,漢族,陜西洋縣人,法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文化領導權。

猜你喜歡
后疫情時代民族文化文化自信
“后疫情時代”的管理新焦點:辦公環境
掌控“后疫情時代”的五大商業趨勢
進擊“后疫情時代”
俄漢成語中動物形象特點分析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淺析民族文化和傳統圖案在面料設計中的應用
內蒙古民族文化對外傳播效果研究
論仡佬族作家王華小說中的鄉村鏡像與民間想象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