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慕課”建設的體會與啟示

2023-11-21 13:50王佳力全昌云張超
高教學刊 2023年31期
關鍵詞:個性化教育在線教育建設策略

王佳力 全昌云 張超

摘? 要:慕課的迅速發展與質量提升為大學生制訂個性化的學習計劃提供契機,但也必須認識到,慕課如何克服師生交流討論缺乏的問題?又如何提升學生的興奮度以延長精力聚焦時間?另外,存在的過于標準化的模式又如何解決?該文將結合作者自身體會,針對慕課存在的上述問題提出相應的思考與可能的解決方案,以幫助打造更加飽滿的多元化教學體系。

關鍵詞:慕課;在線教育;個性化教育;教學模式;建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31-0130-04

Abstract: Online education such as MOOC teaching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way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omplete cours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MOOCs have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formulate individualized study plans, but we must also realize: How can MOOCs overcome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ow to increase the excitement of the students to keep their energy and prolong their focus time? In addition, how to solve the existing over-standardized model? Based on the authors' own experience, this paperraises corresponding thinking and possible solutions to address the above drawbacks in MOOCs, so as to help create a more abundant and diversified teaching system.

Keywords: MOOCs; online education;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education mode; construction strategy

教育是國之大計,關乎民族發展之根本,是維持經濟與科技發展的根本性驅動力,更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實現“瓶頸”突破、有效應對西方發達國家“卡脖子”束縛的核心力量。施教者(教師)和受教者(學生)構成了教育的主體雙方。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教師與學生存在著物理上(眼神、肢體等)的接觸,基于同一個時空場景,通過黑板或幻燈片等方式傳道受業解惑。因為存在著實時互動,教師與學生會影響彼此感受:如教師積極調動課堂氣氛,會提升現場活躍度,有助于減少學生疲勞度,繼而延長學生“高度集中”的學習狀態,最終提高知識吸收效率;反過來,學生對教師授課內容理解度以及授課模式(詼諧、嚴肅等)的反饋(表情和語言信息等),可提示教師如何動態調整內容難易程度、授課進度以及授課方式(如增加實物演示、公式細致推導或問答互動環節等),故線下教學(Physical teaching)模式基于其“開放性”“現場感知性”“個性化互動”以及“課后答疑解惑”等重要特征和結構功能,一直備受大學生推崇。然而,這種一(教師)對多(學生)的傳授架構也愈發呈現弊端:①學生接受度存在著差異性,無法及時消化課堂知識;②公共課程班級規模大,教室座位靠后的學生會聽不清或看不清;③學生因生病或其他原因缺課,存在著自學過程理解知識難點的問題等。針對上述問題①,對于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的同學,雖然他們在課間休息期間可以將疑惑及時跟任課教師提出,但因為課間時間短(10分鐘)且參與提問學生人數多,所以收效有限。以筆者所教授普通化學為例,在熱力學單元,因數學推導內容比重較大,學生在課堂上理解程度有限,較多學生會利用課間休息跟筆者提出知識難點,但受限于時間,無法完成充分溝通。此外,對于學習基礎扎實的同學,他們或許很快就掌握了知識要點,但不得不跟隨教師現場講課進度而繼續停留在原知識點環節。針對問題②,對于大班級所開設的公共課程,雖然教師有麥克風且教室或布置多個幻燈片投射屏幕,但遠離講臺的學生無法跟教師完成高質量物理層面的交流,或產生不佳的上課體驗感。比如筆者所授相關課程中,有選課人數超250人的專業課,無論是空間距離上還是眼神交流上,明顯感覺無法照顧到所有學生的聽課感受。針對問題③,因各類客觀原因學生缺課案例并不少見,雖然事后通過自學和參閱其他同學的學習筆記完成知識點補充,但對于難點的理解仍然會存在困難。以筆者所授人體結構學為例,一些精準的解剖位置,筆者會在課堂現場通過軟件演示和區分,以加深學生印象。顯然,缺課的學生無法感受這些授課環節。

基于此,并在以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為核心技術的飛速發展下,一種極具特色的遠程教育方式——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迅速進入各大學校園,成為輔助大學生接受知識與技能學習的重要手段[1]。慕課因“微課程”設計與“互聯網”特性,賦予大學生具有高度自主靈活的學習時間,且不受區域限制地低成本實現方便快捷且全周期“專題化”的學習。筆者通過在中國知網輸入“慕課”關鍵詞,可以發現“翻轉課堂”“教學改革”“教學模式”等與之呈密切關聯(圖1),提示著慕課具有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的特質。

一? 慕課發展歷程

慕課最早發源于加拿大,2008年后斯坦福大學啟動了“斯坦福無處不在的工程教育”,其他慕課則在2011年后迅速發展起來,比如斯坦福大學的人工智能導論慕課就吸引了來自于190多個國家的16萬注冊者學習。中國的慕課建設則自2013年開始起步,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將部分課程上傳至edX(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堂平臺)作為標志。剛開始,全國范圍只有5門慕課,幾百個注冊用戶。之后,國內其他高水平大學陸續關注如何建設有吸引力的慕課體系。更為關鍵的是,國家政策積極支持和引導慕課高質量發展。如2015年4月,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內容強調了“立足自主建設”“注重應用分享”和“加強規范管理”三大基本原則,從而為慕課的發展明確了方向。尤其在2020—2023年中,各個高校的慕課平臺進入飛速發展期。值得關注的是,2020年《慕課發展北京宣言》中提到“四項共識”與“四點主要經驗”,前者涵蓋“穩定教學秩序、改變教學形態、化危機贏機遇、用教育傳播愛”;后者包括“公平、質量、創新、服務”[2]。根據“中國大學慕課網站”數據顯示,近幾年慕課平臺中的課程數及學習人數均出現大幅度增加(圖2)。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上線慕課數量有6萬余門,注冊用戶更是超過4億戶,學習人次近10億次,在校生獲得慕課學分認定有3.5億人次,表明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大學生接受并推崇慕課授課模式。有趣的是,馬艷云[3]隨機選取了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上的32門國家精品課程,通過配對t檢驗比較了近年來(2020年前后)課程的學習人數。統計結果顯示:2020年后學習慕課的人數顯著高于之前人數(p<0.01),表明慕課支持大學生學習課程方面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筆者從中國大學慕課平臺隨機選取了20門國家精品課程,涵蓋數學、化學、物理、英語、生物、醫學和經濟等多個學科,發現評分基本符合正態分布特征,并顯示大學精品慕課質量基本令人滿意(評分中位數4.7分,優秀),證實了慕課整體制作水準的提升與受大學生較高的認可度(圖3)。

進一步地,筆者為14個學科大類(理、工、農、醫、文、法、經濟、教育、歷史、管理、藝術、軍事、哲學、交叉學科)隨機選取課程數各10門,分門別類地對各個學科大類教評分數進行了統計學分析(One-way ANOVA: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Tukey事后檢驗開展組間兩兩比較)。如圖4所示,分析結果顯示:各個大類慕課課程質量水準較高且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慕課水平分布在學科之間較為均衡,成為各學科都在努力發展的教課形式。

二? 慕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慕課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一對一教學模式,間接賦予了知識接收進度有差異的學生形成“因材施教”的效果。更加令人滿意的是,慕課具備高度靈活自由的特征,學生可根據自己計劃制訂個性化的學習時間,形成屬于自己的“微課堂”。然而,同時有必要清醒地認識到慕課仍然存在著一些局限性,如學生驟然脫離教師面對面的指導、缺乏同伴之間合作以及缺失課堂討論氛圍等諸多有利于學習的關鍵要素,成為制約慕課深層次發展、更大規?;茝V的主要障礙。據統計,慕課課程僅僅不足10%的學員堅持完成課程學習,致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具體而言,筆者從獲取評論中摘抄出現頻率最高的意見包括:①內容介紹缺乏誘導式的場景設置,進而放大了因面對面交流缺失導致的課程體驗感明顯下降的現象,學生易感到疲勞,因走神無法高效追蹤課程內容;②慕課照著PPT念讀,缺乏連貫性啟發式的教學鋪墊,內容介紹不夠生動,無法有效地帶動學生思考;③慕課因微課程設計特征,內容過于碎片化,且承擔老師眾多,增加了學生從整體性理解課程以及對老師授課方式適應的難度;④教學模式單一,結構設計簡單,缺乏分類、分層的教學目標分析,更缺失針對不同學員的針對性分析,這種單向式教育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率與學員滿意度。

筆者從事普通化學本科教育多年,發現傳統式課堂教育雖然能及時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但針對特定章節(如熱力學三大定律)難點的解析,受限于課堂時間,無法清楚地演示復雜的數學公式推導過程,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根據筆者近年來錄制慕課的體驗(圖5),并結合上述調研內容,認為教師要提升慕課講授水準可能要從3個方面予以重視:①想象融入課堂現場,增加生動感。盡可能想象面對的是學生群體而非攝像機器,開展層層誘導式地教學而非照本宣科念讀PPT,有助于降低因互動式場景缺失而產生的教學生硬感,進而最大程度幫助學生形成“現場課堂”回歸氛圍;②長時間的知識點講解,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倦感和排斥感,而傳統課堂教學能予以及時察覺而調整進度和方式。慕課講授無法有效形成“教師-學生”之間的實時反饋,故更容易忽略學生的接受程度?;诖?,恰當插入詼諧幽默的語句,并階段式設置提問環節與答案解析,采取啟發式教學,靜(學生以聽課為主)動(學生以動筆為主)態結合,將有助于提高并延長學生的關注度,進而減少他們的學習疲勞感;③注重教學內容的整體性,避免分割碎片。針對一門課程,傳統課堂教學一般會安排一位主講老師負責主體部分講解。慕課則常由多位教師來共同承擔同一門課程的教學,風格呈現多樣化。更為關鍵的是,慕課教學課程內容的設置通常缺乏完整性和連貫感,不利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課程內容?;诖?,合理減少同一門課程授課教師人數,并在整體框架下分配各單元內容,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授課內容的理解并減少因適應多位老師風格產生的精力消耗。

除此之外,慕課仍然存在著一個非常明顯的局限性:即互動式答疑環節的缺失,為此有必要添加線上答疑模塊,通過靈活設置小程序,建立即時問與答環節,激發學生思考欲望,增強他們對課程的全程關注度,繼而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因此,推動幕后(慕課)與臺前(線上師生互動討論)構建混合式教學組合拳的形成,從而最大程度上還原教學的現場感,最終從根本上提升慕課授課場景性的學習效率(圖6)。

三? 結束語

傳統課堂教學因追求最大基數的知識接受效率而缺乏“因材施教”特征,如何個性化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汲取是現代大學教育亟待思考的問題。慕課近年來發展迅速,有望逐漸成為大學生完成課程學業的主要教學模式之一。慕課具備靈活自主、無時空限制以及某種意義上的一對一教學等優勢,在網絡平臺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同時也應該認識到,網絡單向教育缺乏傳統課堂教學的師生交流環節,易導致生動感不足、氣氛生硬且缺少激情。為此,本文提出針對性策略,如場景式想象、引導式講授和詼諧語言融入,同時不定時開展網絡會議構建直播式問答環節,以最大化融合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構建既具現場生動感、又有授課進度環節可控特征的新型授課模式。

參考文獻:

[1] 周驊,楊嘉浩.突破中國慕課深度發展瓶頸的三個策略[J].現代大學教育,2021,37(6):101-107.

[2] 新聞中心.慕課發展北京宣言[EB/OL].https://www.eol.cn/news/dongtai/202012/t20201214_2056817.shtml.

[3] 馬艷云.新冠疫情下大學生慕課學習研究——基于疫情防控期間與疫情前慕課學習人數的比較[J].中國特殊教育,2020(5):90-96.

基金項目: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多學科背景下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醫工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教高廳函【2018】17號)

第一作者簡介:王佳力(1986-),男,漢族,湖南益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骨相關疾病發生機制及其治療策略。

猜你喜歡
個性化教育在線教育建設策略
論高職院校保衛工作信息化建設
高校醫學科研機構綜合管理系統建設策略
提高機械原理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
慕課中美應用差異的四大原因分析
模式化教育主導下的個性化教育改革實踐研究
淺析大數據在教育中的應用
混合學習模式及其實施要點 
基于在線教育的大數據研究
個性化教育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探討
農村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策略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