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意義在于追尋

2023-11-22 22:16珂村
百家評論 2023年5期
關鍵詞:河灣真諦意義

珂村

內容提要:《河灣》通過具體豐富的故事情節和豐滿立體的人物形象闡釋人生的追尋意義,小說人物在追求不雷同、公正、“高人”、純潔、美等多個層面的意義之后,走進河灣、退隱桃花源和理想國。但是追尋是無止境的,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生活也是一種追尋的方式。

關鍵詞:《河灣》 追尋 意義 真諦

讀張煒的長篇小說《河灣》,如同欣賞一幅長篇精美畫卷,也同欣賞一部委婉纏綿的樂章。小說故事動人,而其中蘊涵的理念更為引人深思。

小說情節不算復雜。一對戀人,從大學時相愛,二十幾年戀而不婚。大學畢業后,兩人分配到同一城市的不同機關工作,后來女主人公調整到國企工作。兩人才華出眾,能力超群,在單位都是骨干,是組織提拔重用人選。兩人都喜歡讀書與思考,都愿意保持心靈的純潔與高貴。男主人公矯健英俊,女主人公美麗優雅,兩人都有許多傾慕者、追求者。重要的是,兩人都經歷過顛沛流離的童年與少年,家庭都有過曲折遭遇、受到不公正對待并且難以取得解除冤屈的證明,這也培育了他們的公正心。走上工作崗位后,他們是非分明、愛憎分明、善善惡惡,不隨時俯仰、流入世俗。兩人一直尋找世上“高人”。后來,男主人公結識了一位學識豐富、思想深邃、頗具哲學氣質的志趣相投者,大概算是“高人”;最后,他毅然辭職,來到這位朋友所在的河灣,那里還有幾位志趣相投者,他們一起自食其力,過上了綠色自然的清靜生活。

關心情節進展和人物命運是讀者共有的心態。這部小說,人物性格鮮明,情節輪廓清楚;但細節卻有些朦朧,其輪廓只有遠一點才能看清,好似典型的印象派畫作。讀者關心的有些情節并未交代。比如,男主人公的家人后來怎樣,兩位主人公的戀情后來怎樣(這是讀者會關心的,“有情人終成眷屬”是讀者們比較普遍的心理),那個隱藏著惡行的企業后來結局如何(讀者一般喜歡看到惡有惡報),等等。對此我想,作者大概并非通過情節向讀者顯示其本身所蘊涵的意義。作者通過或清晰或朦朧的描述,表現的是他的理念。

理性地追問人生意義,往往顯得抽象而又空泛,缺乏質感。而文學作品的回答,則形象生動,讓人印象深刻。從這部小說可以看到,作者告訴人們的是:人生的意義,在于追尋。

作者通過兩位主人公形象描寫所追尋的,第一個是:不雷同。相戀二十幾年而不結婚,是不同世俗的。因為“有情人終成眷屬”才是幸福美滿的這個觀念,是人們的普遍心理與思維定勢。海子在他的詩中就曾這樣祝福陌生的人們。當然,人們也能從他的真誠祝福中,領會到他對世俗生活的一絲被動認同。愛情是文學永恒主題之一。小說的兩位主人公認為,愛情是美好的,而婚姻則有可能毀掉愛情。因此,他們要保持愛情的永遠新鮮,防止由婚姻而導致的愛情的疲憊與死亡。他們認為,愛情存在,則戀情持續;愛情消失,則可以離開;這才是自然的,人性的;傳宗接代不在他們考慮之列。當然,堅持這樣做,并非易事。書中也描寫了令人饒有興味的各種猜測、干擾、不理解與“怪人”評價。但他們堅持下來,保持了愛情之花的鮮艷,他們走了一條不同的路。通過獨特的愛情形式,作者反映的是對“不雷同”的人生追求?!白屓松罡畜@訝的生命個體”,“內心里卻一直在試著跳、跳”,希望“走出叢林”。同時也有“快些落到地面”的內心彷徨與掙扎。

文學是人的心靈的反映,也塑造人的心靈。雖然婚姻是普遍的,婚后保持愛情的也不在少數,但是讓愛情之花永葆鮮艷,也是人們心底的普遍追求。生活需要異彩紛呈,雷同的生活方式往往是單調的。生活應當容忍個性的存在,抹平個性的生活往往是乏味的。生活需要嘗試,嘗試才有可能出新。但凡具有正常思維的人,對于千篇一律、一眼看到底或者一眼望到盡頭的生活,都會感到意義的缺失,甚至心生畏懼。生活難免模仿,但完全模仿或太多模仿則容易導致自我的消失。人生何等寶貴,自甘進入同一模式,至少是值得惋惜的。人需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的全面發展與探索是相聯系的。

追尋的第二個內容是公正。公正之于社會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正義也屬于文學的永恒主題。小說中有很大篇幅寫了這個追尋。特別是女主人公上學時不停地給繼父寫信,追問當時實情的情節,讓人不勝唏噓,乃至心酸。偏偏當時條件下很難明辨真情,更何況“黑白分明的大冤屈”,于是留下無限遺憾,讓人扼腕嘆息。男主人公的父親為尋找證人,不停地跑;當“血煞”到來之時,男主人公也不停地跑,到處跑。他們都是追尋公正。正是在這種追尋中,他們培養鍛造了自己的公正之心。在后來的生活中,對于當地的惡勢力,他們頭腦清醒,敢于抵御,勇敢地支持和保護抗爭者,表現出疾惡如仇的不妥協精神。公正是美好社會的基本要求。

第三個追尋是“高人”。這個思想在小說中不斷出現,如同樂章中時常點題的音樂語言。秉持正義、胸懷坦蕩、學識淵博、富于智慧、深思明辨、見解透徹又工于動手能力,有專業成就又不以專家自居,這是群眾中的出類拔萃者,杰出卓越者。他們不是高高在上的人,而是群眾的朋友。社會需要這樣的“高人”。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高人”會越來越多。尼采在他的著作中也尋求“高人”,甚至“超人”。但是,尼采的“高人”是脫離群眾、蔑視群眾的。尼采告訴世人,必須使自己成為強者,不能安于現狀,不能固守舊道德,生存的意義只是戰斗,弱者理應被淘汰。對于安于現狀的人來說,尼采的話好比狼的叫聲,警醒人們不再渾渾噩噩,這當然是有用的。然而,《河灣》所追尋的“高人”是卻真正的英雄,他就在群眾當中,是群眾的理解者、帶動者、示范者。仰慕和學習“高人”,是優秀品質的體現。

第四個追尋是純潔。在紛繁復雜的“欲望世界”中,兩位主人公都能保持潔身自好,不沾纖塵,“出淤泥而不染”,難能可貴。純潔是正義在自身的體現,維護純潔就是維護人格尊嚴。在逆境的童年少年,他們不入濁流。后來在單位,憑優秀業績發展。工作之余,他們也參加社交活動、民間交往,同各色人等打交道;也交友、聚餐,也同追求者相見,但都能守住底線,在道德精神上做到守身如玉。他們是生活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但清醒的思想與明確的價值標準,卻使他們似乎具有某種旁觀者的姿態。對于保持純潔而作出的舍棄,他們無怨無悔。純潔將靈魂安放于自我營造與捍衛的綠色精神世界,帶來心靈的明凈,心理的平衡,心境的寧靜與行為的灑脫飄逸。這種精神境界,對人的心靈會產生足夠吸引力。

追尋的第五個內容是美。作為文學藝術本質屬性的美,對它的享受是文學受眾需求的重要內容。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與心靈俱美;主人公珍視愛,追求美的境界與“高雅情趣”。蒙冤與尋求洗冤等情節描寫尖銳犀利,極具意識張力,但并沒有血淋淋鏡頭。這是美文學的特點,那些為追求刺激效果而目不忍睹、耳不忍聞的場景在這里不會出現;給讀者造成感情激蕩的是由作品平靜敘述中所產生的心理波瀾。唯平靜中見真功。語言的魅力也是優秀文學的基本條件。作家自然天成、出神入化的語言,使作品的藝術性臻于極致??此撇唤浺獾陌酌?,也足以讓人玩味。組織對男主人公父親審查的場面,工作人員的言行,將讀者帶入被審查者所在的同一場景;感受同樣壓力,心靈同樣震顫;其真切程度,具有驚人的力量;對讀者心理簡直是一種“施虐”,情節之痛與欣賞之樂并存。這樣的生動情節布滿全篇。

這是精神的追尋。精神追尋作為人的需求,隱藏于人的潛意識。喚醒它,引導大膽追尋,反映了作家的意識動機,至少是作品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皩ひ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是女詞人李清照的名句。如此名句的產生,自然是極高天賦與修養的結果。有人認為,其中最難寫出來的是“尋尋覓覓”四字,不少讀者卻容易關注后面的冷清凄慘而忽視這個尋覓?!皩ひ捯挕?,真實而又恰切地反映了作者的精神動態。這是凄涼心境中的精神尋覓,尋覓的是精神的支點。精神追尋,是動人心弦的。當然,一部長篇小說,內容豐富,是多側面、多線條、立體化的生活反映,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感受是情理中事。如同“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如《紅樓夢》產生了引人不停探秘的“紅學”。

還有一點要說的是,小說結尾處男主人公的結局。男主人公走進河灣,可能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邏輯;他就是“這一個”,如果不進河灣,就不是他了;這是作者的安排。但是,我看到這樣的結局,卻感到的有些失落與遺憾。這大概也是作者所要的效果。然而,我感覺男主人公進入河灣,不應是追尋的終結。因此,我希望他能繼續追尋下去。河灣是桃花源,理想國,遠離塵囂,融入自然,利于保持寧靜心境。但對于具有較強追尋意識的男主人公來說,河灣只能是追尋中的一站,而不會是歸宿。隱逸固然是自由的一種表現形式,但追尋卻是無止境的。我感覺桃源雖美,但天地小了些。矛盾無處不在,理想并不在現實中,而在對理想的追求中。健康軀體不在衛生裝置里,而在充滿風寒、病菌、災難、危機的現實世界里;人在現實世界,才能提高免疫力、生機和活力。我認為,現實生活中,作為善的對立面,惡是無法回避的;惡是善的磨刀石,也是激勵與撬動善的杠桿;善是在同惡的斗爭中成長的;與惡相比,善甚至可以說具有某種被動性;避世大概就是這種被動性的表現形式之一;善的軟弱化、邊緣化與平庸化,客觀上會為惡的恣意橫行提供坦途。斗爭與追尋,對于生活意義而言,是同等意義的概念。追尋離不開斗爭,斗爭是更有益的追尋,并且更能領略追尋的真諦。河灣雖是凈土,但必然與外界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受干擾的生活是不存在的。河灣人吸納了被黑礦開除的知情者,也為今后的故事埋下伏筆。所以,我期待故事的繼續,那將不僅繼續引人入勝,而且會將追尋導向新的境界。

猜你喜歡
河灣真諦意義
一件有意義的事
河灣春夕
有意義的一天
大地彩畫 古樸村莊 宜良縣河灣村
項鏈
生之意義
愛的真諦
“家貧子讀書”的真諦
只為找尋味道的真諦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叢林——《大河灣》的后殖民生態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