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嵌入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的邏輯、路徑與限度

2023-12-02 19:14李戈翟浩博
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2023年3期
關鍵詞:嵌入治理機制情感

李戈 翟浩博

[內容提要] 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是推進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情感治理在中國具有深厚的治理傳統和廣泛的現實需求,在實現共建共治共享、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要在認識社會治理中情感的作用機制基礎上,從價值、主體、結構三方面推動情感有機嵌入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同時把握情感的特點,明確情感作用的邊界,促進情感與其他治理要素有機結合。

[關鍵詞] 社會治理共同體;情感;嵌入;治理機制

[作者簡介] 李戈,法學博士,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教授;翟浩博,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的共同體優勢研究”(項目批準號: 2 1 C K S 0 1 5)的階段性成果。

隨著社會轉型的日益深入,當代中國社會呈現出利益復雜化、價值多元化、社會矛盾多發的態勢,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性愈發突出。中國共產黨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思路,回應社會問題,黨的二十大明確重申“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1]。社會治理共同體概念的提出為優化中國社會治理結構指明了實踐方向。作為維系社會關系的要素,情感的社會治理意義近年來開始逐步受到學界重視,如何將情感有機嵌入社會治理實踐從而服務于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也就成為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議題。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學界對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內涵已經有了基本共識,其核心是不同社會主體通過建立合作關系、整合利益訴求、達成價值共識、實現共同意志而形成的多元主體共治。關于如何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大部分學者強調了民主、法治、科技等要素在促進各主體平等交流和利益協商等方面的作用,但在制度性、技術性要素探討之外仍相對缺少對情感這一主觀要素的關注。情感作為微妙彌散的主觀體驗,“是歷史、文化和社會的產物,既作用于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也影響國家、民族、政黨和社會的發展”[ 2]。在共同體理論譜系中,情感更是共同體的重要維度。最早提出共同體概念的社會學家滕尼斯就把共同體界定為建立在情感一致基礎上的社會聯結方式,“一切親密的、秘密的、單純的共同生活,被理解為是在共同體里的生活”[ 3]。2 0世紀8 0年代以來西方社群主義批判新自由主義進而倡導建構共同體,其核心也在于共同情感。[ 4]由此,當前關于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的研究需要注重通過情緒溫度提供人際關系與社會生活的確定性的情感之維。[ 5]

更進一步,學界已有的關于情感與社會治理共同體關系的探討主要局限在微觀層面,通過個案研究分析情感生成與作用的機制[ 6],相對缺少從宏觀層面進行的整體性討論。當前,我們更需要把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放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進行理解。共時性、并聯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導致我國處在前現代、現代和后現代問題與矛盾交織的時代,這意味著中國社會的情感樣態既留存有傳統情感倫理,也具有現代社會情感癥結與對現代社會的情感反思。同時情感本身也具有層次性,個體層面的情感展示喜怒哀樂等情緒,社會層面的公共情感蘊含一代人共享的體驗與價值。這都要求在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中以更深入的系統性思維把握情感,識別可資利用的情感資源,厘清情感與其他治理要素的關系,研討其作用機理。

二、情感嵌入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的邏輯

情感嵌入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需要首先回答必然性、可能性與重要性問題。理論邏輯上,人民立場的情感維度指出社會治理場域運用情感要素的必然性;歷史邏輯上,中國情感治理與情感動員的傳統與實踐為在社會治理中發揮情感作用提供了經驗積累;現實邏輯上,社會治理中大眾的情感需求與情感后果也要求關注情感要素的重要意義。

1 .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人民本位的價值遵循凸顯情感價值

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要求在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凸顯人的情感價值?!豆伯a黨宣言》指出:“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把宗教虔誠、騎士熱忱、小市民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發作,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盵 7]資本主義消滅了以血緣關系和自然聯系為基礎的自然的共同體中人的情感,取而代之的是利益邏輯的支配和人的異化。私有制下勞動者被剝奪了生產資料,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人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及其產品成為異己力量反過來統治人,呈現出死勞動支配活勞動的狀態,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中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不幸。超越資本主義“虛幻的共同體”,建立以自由人聯合為基礎的“真正的共同體”,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情感方面便體現在情感解放和培育健康情感。[ 8]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人民具有情感屬性:“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的集合,每個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都有內心的沖突和憂傷?!盵 9]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在推進中要堅持人民本位的價值遵循、回應馬克思對于情感問題的關注。社會治理共同體建構要致力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彰顯社會治理向人的價值的回歸。

2 .歷史邏輯:傳統社會的倫理組織方式與中共的情感聯結實踐

中國在文化上是情本位的國家,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情感在聯結各個主體、組織社會秩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情感構成了家庭的內涵與規范,家庭中各個成員被要求遵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具有情感意義的儒家倫理。同時情感按照差序格局的邏輯從家庭成員拓展到五服宗族成為基層共同體的基礎,同族成員間充盈著人情與關系,并通過婚喪嫁娶等儀式實現情感和聯結的再生產。家國一體的理念把情感的作用范圍拓寬到國家與個人關系,“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1 0],君主把民眾當作子民,民眾把君主的行為比為父愛,通過感情和道德化的國家想象,聯系起鄉土社會與君主及其領導的官僚機構。

近代在西方的沖擊下,中國傳統社會秩序逐漸解體,長幼秩序等規范被自由平等等理念逐漸替代,但是情感要素卻在社會中留存下來,并為中國共產黨所改造和利用,凝結了對歷史的敬畏、對人民的尊重之情、對中華民族的擔當之情、對政黨的自信之情、對世界的奉獻之情等情感意蘊。[ 1 1]在革命時期,中共通過情感動員群眾,以在基層開訴苦會等方式調動群眾對反動階級的仇恨、喚起群眾投身革命的激情,美國學者裴宜理就曾提出“以情感的方式重訪革命”,指出情感工作是共產黨獲勝的關鍵因素。[ 1 2]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也在運動和宣傳中調動群眾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在改革開放之后,總體性社會解體,國家與社會的聯結程度有所降低,中國共產黨也采用送溫暖等形式加強黨和群團組織與群眾的聯系。這一系列經驗為當代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中發揮情感要素作用提供了重要借鑒。

3 .現實邏輯:公眾情感需求與治理過程中情感后果

在市場化浪潮推進下,社會分工逐漸細化,個體利益出現差異,社會聯結程度減弱,情感供給短缺。在鄉村,鄉土社會逐漸解體,從熟人社會到半熟人社會轉變,以情感為紐帶的民間儀式與公共精神日趨衰微。在城市,社區高度的流動性致使個體原子化程度更深,社會聯結缺失、情感歸屬無依。此外在社會分化過程中,社會治理職能由政府承擔,國家積極推動行政體系理性化和引入技術治理的方式來提升辦事效率與治理效能,但是注重工具理性伴隨著的是行政系統中去人格化的特征與官僚主義的盛行,群眾普遍感受到政府部門門難進、臉難看、服務過程冷冰冰。這些現實問題需要在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過程中進行回應。

同時,實踐中情感進入治理過程并產生負面后果影響治理效能。社會分配不均衡與傳統粗放型的治理方式導致群眾利益得不到保障產生了負面情感,負面情感的積累顯著降低了社會信任與居民通過制度途徑參與公共治理的意愿,影響了國家社會的有效互動。情感非理性的一面也可能誘發群體性事件,近些年疑惑、恐懼等情緒致使鄰避運動頻發,造成公共設施推進艱難。這些因素都要求在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過程中考慮情感維度,提升應對和治理能力。

三、情感嵌入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的機制

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需要實現社會主體整合、社會利益整合、社會價值整合,這其中主體整合是基礎、社會利益整合是關鍵、社會價值整合是保障。而在整合進程中,情感要素可以通過認同機制、互動機制、識別機制、共情機制、規制機制、激勵機制有機嵌入以上三個環節。

1 .通過塑造認同、增進互動促進社會主體整合

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其社會主體整合過程需要動員各主體參與社會治理,在此基礎上強化共同體內社會多元主體間的聯結。在這一過程中,情感要素可發揮塑造認同、增進互動的作用。

激發公共情感、塑造集體認同有利于動員主體參與社會治理共同體。長期以來政府一元主導的治理結構、群眾公共意識的缺失導致社會力量參與治理積極性不足。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需要公眾等主體樹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態度參與治理過程、貢獻治理智慧、享受治理成果。情感在動員主體參與、提高內生動力層面發揮重要作用,其核心是喚醒公共情感、樹立集體認同。通過喚起治理主體在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投身公共事務的激情、互幫互助的溫情等公共情感,能夠增強民眾對基層社區和國家等共同體的情感認同,提高對集體的歸屬感,顯著強化共同體成員的主體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提升主體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自覺性和行動積極性。

此外,情感的關系主義向度能夠增進主體間互動溝通交流,強化社會聯結?,F代社會流動性增強,依靠社會分工形成的天然聯結難以承擔治理功能,在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中如何形成公共性聯結成為問題。同情、友情等情感天然具有主體間性,可以驅動情感主體與情感對象進行物質交往與思維感受等精神交往,在互動中傳遞符號、共享情感、建構集體意識,增加共同體成員之間交流溝通和集體行動,推動不同主體相互了解增強彼此聯結。

2 .通過識別矛盾、生成共情促進社會利益整合

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其社會利益整合過程需要識別主體聯結過程中產生的矛盾隔閡,在此基礎上協調利益關系、化解利益沖突。在這一過程中,情感要素可發揮識別矛盾、生成共情的作用。

共同體中主體利益分歧是社會治理需要處理的基本問題,情感可以作為信號顯現矛盾,為利益協調提供認知前提。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中需要堅持整體性思維,深入社會矛盾表象探尋其根本性的利益關系,避免“頭疼醫頭、腳痛醫腳”,但深層利益關系具有隱蔽性的特點。馬克思根據唯物史觀的觀點提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會條件上,聳立著由各種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觀構成的整個上層建筑”[ 1 3],指出了所有制即生產關系與利益關系對情感的決定性作用。在現實中利益沖突通常會通過憤怒、嫉妒等情感形式與矛盾雙方的情感沖突顯露出來,情感的疊加又加劇了矛盾沖突,因此情感可以作為社會矛盾的識別信號。在社會治理過程中需要治理主體及時發現和把握主體的情緒,通過各種渠道識別生氣、焦慮等情感背后隱藏的利益關切,進而解決相應問題,避免矛盾激化發展成為惡性事件與群體性問題。

更進一步,情感還可通過增進矛盾雙方的共情促進相互理解,在識別基礎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利益沖突。情感相對于利益關系,不同主體間的共通性和可感性更強,這是共情機制發揮作用的基礎?!凹核挥鹗┯谌恕钡墓睬槔砟?、將心比心的情感原則,蘊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是應對矛盾的重要思維基礎??梢酝ㄟ^情感共鳴促進不同主體進行換位思考,從而意識到其他主體的行動出發點以及利益訴求的一定合理性,進而促進不同主體間相互理解和讓步,在此基礎上實現包容共生與利益協調。此外,我國法治等現代性要素在很多治理場合還未完全深入群眾的認知,人情、面子等傳統的情感依然影響著個體行動邏輯與處事原則。通過人情往來可以增加溝通機會緩和矛盾,以較低成本解決利益沖突。同時權威主體將情感納入矛盾糾紛化解過程,可以更好理解矛盾雙方的情感意涵和價值思維,找到面子、尊嚴等心理癥結,更溫情有效地和當事人溝通,增強自身話語的說服力,助力利益協調。

3 .通過規制行動、強化激勵促進社會價值整合

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更進一步需要將其社會主體整合和社會利益整合中的情感觀念凝結為穩定的價值觀念,形塑社會治理共同體的認知共識和行動共識。在這一過程中,情感要素可發揮規制行動、強化激勵的作用。

一方面,在一系列利益協調達成共識的過程中,被自覺不自覺觸發和使用的情感體驗會逐漸匯聚和擴散形成制度化的情感規范,成為價值形成和價值判斷的重要因素,規制成員行動。當同情、恥辱、激憤等短暫卻強烈的個體情感在利益協調中多次出現,促使利益主體調試甚至規制自身行為,展現出良好的治理成效時,就會引起人們的模仿和運用,逐漸內化為會被某種事物和場景所觸發的自然情感,沉淀為一種具有實體意義的準則和氛圍。身處場域中的成員共享相應的情感體驗并被要求進行相應的情感表達,否則就會遭受到其他成員的負面評判,從而成為價值判斷的基礎,演變成一種穩定的價值觀念,推動情感體驗的再生產,影響著成員的社會行動。

另一方面,積極的聲譽激勵供給有利于塑造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價值基礎。情感淡薄與道德冷漠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突出表現為社會信任水平較低、個體責任感較弱,重建行為準則、重塑道德規范已經成為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的重要任務。社會要形成良好氛圍,需要為樹立公共理念、履行公共義務、參與公共治理的理念和行為提供積極的情感反饋,為注重責任、奉獻自身的主體點贊支持,對情系群眾、為人民服務的干部宣傳表彰。通過增強主體的收獲感和滿足感,激勵社會主體共同參與,帶動提升所有成員的道德水準,形成互幫互助、協同共治的價值氛圍,正確的情感導向和激勵可以為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形成良好的道德與價值基礎。

四、情感嵌入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的路徑

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需要注重將治理體系及其優勢充分轉化為治理效能。在治理實踐中,可以融合情感的作用機制,沿著價值、主體、結構三條路徑增進情感與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的互動,充分發揮情感要素的治理功能。

1 .整合情感資源塑造價值基礎

情感是蘊含在人心中最深厚的觀念,與價值雙向滋養。實踐中要整合情感資源、激發積極情感,發揮情感在凝聚價值共識、培育公共倫理中的作用,為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塑造良好的價值基礎,并在個體社會化中發揮價值濡化的作用,促進情感結構在個體層面的再生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情感資源,講信修睦的和諧情感、推己及人的共情理念、尊老愛幼的道德規范等仍然留存在人們的人際交往、生活理念、文化習俗中。在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過程中,需要通過特色文化活動、民間儀式、家風建設等形式喚起人們存留的傳統優秀情感。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將傳統情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貫通,促進傳統情感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形成現代社會治理需要的義利觀、價值觀。

憤怒、冷漠等消極情感會顯著影響社會治理。各級干部尤其是社區干部需要定期深入群眾和群眾建立日常聯系,及時識別群眾近期的負面情感以及情感背后所指向的問題,化解群眾在家庭工作等不同方面遇到的困難,把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工作的標準,采取必要的措施回應群眾需求、化解負面情感,從而獲得群眾的情感認同與情感支持,實現矛盾與情感的辯證轉化。

拓寬媒介渠道廣泛宣傳積極情感與公共情感。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愛祖國、愛人民,是最深沉、最有力量的情感,是博大之愛”[ 1 4],社會治理共同體各主體都要樹立起愛國主義、人民情懷。網絡媒介日益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抖音、快手等平臺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通過視頻形式與民間表達吸引人們關注。通過新興媒介平臺可以最大范圍地宣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公共情感,推動情感的聚焦、生成和擴散,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觀念轉化為個人的向往、追求與情感認同,形成社會自覺的情感準則和行動尺度,營造良好的治理氛圍。

2 .增進情感互動推動主體參與

主體互動構成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是促進情感生成和傳播的重要場景。實踐中要認識到基層干部和民間權威具有掌握治理資源和地方性知識的特點,發揮好二者的作用,通過增進其與群眾的互動提升彼此熟悉度和群眾對集體的歸屬感,實現社區從陌生人社會向熟人社會的轉化,形成生活共同體和情感共同體,在此基礎上構建治理共同體。

基層干部要以學習貫徹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抓手,積極在社區工作中融入情感要素,重建居民的精神家園,提高居民對集體的情感歸屬和情感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有學者指出“楓橋經驗的獨特之處在于社會治理者不只是簡單地按照規章制度冷冰冰地完成規定動作,而是在復雜的人心和情感上想了很多辦法”[ 1 5]?;鶎痈刹恳J識到近代家庭解體釋放了個體活動空間和意義空間,要在工作中多些溫情與耐心,建立和群眾的有機聯系,并通過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動員民眾參與社區活動,增進鄰里情、促進彼此融合,使民眾在社區建設中獲得意義感,培育民眾對基層共同體的情感,提高公共事務參與積極性。廣東佛山的“創熟”工作就是以黨建為引領通過節日活動、社區共建等方法創造熟人社區,增進治理溫度,喚起居民公共精神參與社區治理,最終實現“善治”。[ 1 6]

相比黨員干部等傳統治理主體,鄉賢等民間權威與民眾具有熟悉度和廣泛的社會聯系,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與情感需求,要注重其在形成情感認同中的作用。一方面,民間權威要加強自身的情感修養,通過示范帶頭作用參與治理共同體建設,提升群眾積極性。另一方面,民間權威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可以承擔起活動組織者、治理主心骨的角色,回應人民的情感需求。通過開展精細化的情感工作和符合群眾需求的公共活動形塑共同記憶、樹立共同目標、培育公共情感。在這一過程中提升基層自治能力和組織程度、增強民眾公共事務參與意愿,自下而上推動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

3.加強情感聯系優化治理結構

情感既是優化治理結構的手段又是優化治理結構的動力,可以從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個方向促進國家與社會的有機聯結,更好地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

一方面,發揮情感的動員和協調作用,可以加強國家—社會有機聯系。針對政府部門回應意愿不足的情況,公民可借助互聯網與自媒體的發展,通過媒介平臺喚起大眾的同情心理,在法律范圍內聯合起來表達利益訴求,情感匯聚形成的輿論浪潮吸引著社會注意力,自下而上地督促政府部門滿足群眾利益訴求。國家要消除全能型政府一元主導的思維,由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型,向社會增權賦能,積極主動回應并滿足群眾情感需要與利益訴求。干部要銘記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要求,在為人民服務深厚感情的引領下主動深入基層,了解群眾訴求,加強與群眾的聯結溝通,增進黨群聯結??傊?,要利用情感推動不同主體的交流,防止情感治理演變為單一的情感動員,促進國家和社會關系協調。

另一方面,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擴展居民參與渠道,可以將社會力量參與治理制度化,暢通情感表達,塑造積極情感。用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揮好人大代表的作用,及時了解群眾的訴求,并向行政機關反映。政府部分也要及時匯總與回應群眾意見和需求,加大政務公開力度。激活群眾監督制度、社情民意反應制度、社會聽證制度,使群眾能夠參與到政府決策中,提高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在制度建設中拉近人民與國家機關的心理距離,加強黨和政府對人民的感情和人民對黨和政府的支持,實現情感的雙向互動,從而匯聚共識實現多元主體共治。

五、情感嵌入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的限度

中國式現代化的共時性在社會治理中表現為治理場域和治理要素的復雜性,由此,在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中要從整體性思維出發,充分思考情感要素的特性,鑒別情感要素與各治理領域的契合程度,界定情感要素作用的邊界與限度,促進各治理要素有機結合。

1.情感的生活性及其治理場域限度

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包含多個治理場域,例如基層共同體建設、城市管理、社會組織、社會治安。[ 1 7]借鑒國家—社會視角可以從縱向將社會治理共同體場域簡單劃分為社會整合和政治整合。社會整合強調基層社會這一治理的基礎和末梢,在微觀層面促進群眾之間的溝通交流、利益協調、形成規范;政治整合強調社會各主體的凝聚,在宏觀層面實現社會結構優化,推動黨、政府、社會組織、公民等社會主體實現責權利統一。情感在這兩個層面具有不同的作用機理及限度。

情感的生發主體是現實具體的人,具有生活維度。要在治理重心下移的背景下,發揮情感在構建基層治理共同體中的作用?;鶎痈刹靠梢园l揮情感和諧鄰里關系、喚起社區情感、動員主體參與的微觀作用機制,促進社會整合。但是情感塑造的共識具有一定邊界。群體內共同情感促進了彼此溝通聯結,但在更高層面上內部成員對各自群體的情感認同構成了不同群體的邊界,形成個體的情感偏好影響事實判斷,加強了不同群體間的理解難度,反而不利于共識達成。社會治理過程中需要建構對更高層次集體的情感認同以形成群體間交流的情感基礎。

在政治整合層面上,國家可以廣泛宣傳激發公共情感提高主體參與意識,黨政組織通過政治教育等方式向黨員干部注入公共性情感,加強黨員干部個體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繼而主動與社會各主體進行聯結。但在價值領域之外,情感在政治整合中承擔的功能有其限度,政治整合首先需要領導核心與穩定的規則規定治理結構,情感的過度介入反而會導致各社會主體關系、責任、權利界定模糊等問題。從歷史維度上看,傳統中國依賴情感建立社會聯結,社會整合強而政治整合弱,地方宗族勢力強盛而國家基礎性權力不足,導致近代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凝聚各方主體,加強政治整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在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政治整合層面,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依靠嚴密的組織體系、使命型政黨的價值驅動、帶領國家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合法性,統合推進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隨著中央社會工作部的設立,社會組織與企業等主體中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快,黨的整合能力將得到極大提升。

2.情感的非正式性及其治理手段限度

情感與理性是一對長期存在的矛盾,自亞當·斯密開始人們就在討論道德情操與利益的關系。在治理領域,情感與理性可以具體化為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非正式制度與正式制度。步入現代以來,工具理性成為政治制度設計的原則。在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中,情感要發揮作為非正式制度的功能,與正式制度互動協同共同應對治理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盵 1 8]受傳統社會觀念的影響,群眾心中還部分保留著“無訟”的理念,希望優先通過非正式制度化解矛盾,這為情感發揮作用提供了現實基礎。治理中要依靠治理權威的情感資源與人情等基層互動邏輯化解矛盾。

但需要認識到運用情感是基層工作的技術性策略,這一非正式制度發揮的作用有其限度。一方面,隨著現代化轉型中社會分化和利益沖突加劇、社會權威式微、群眾觀念更新,情感作用的基礎逐漸弱化。另一方面,情感具有不穩定性和復雜性。情感作用的發揮依靠干部個體能力,治理效能因個體能力不同而出現差異。而且情感容易隨著空間和時間的變化而消散,需要干部和民眾不斷花費資源和精力進行互動,鞏固情感聯結。情感也容易受他人影響,從而造成情感控制等情況,將情感工具化,從而削弱情感的價值蘊味。而且個人情感可能會破壞正式制度所蘊含的公平性、權威性,出現情感異化、消解規則邊界等情況。就如習近平總書記曾批評的那樣,“在一些地方和單位,正常的人際關系被扭曲,情感發生異化,哥們義氣代替了同志友誼,上下級關系成了人身依附關系,干部為人情和關系所累,黨性原則和群眾感情日趨淡漠”[ 1 9]。

在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中要加快推動民主、法治等正式制度的建設,增強社會治理穩定性與公正性,在黨群關系上就體現為不能僅僅依靠情感想象,而是要將群眾路線制度化,不斷健全黨員聯系群眾的制度渠道。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中要實現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協調和配合,以法為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推動現代治理體系不斷優化。近年來黨在鄉村治理領域不斷推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2 0],具有情感意涵的德治發揮著價值指導作用,在制度維度外增加了溫情內涵,也更契合人們的思維習慣,法治則框定了現代社會的行動與價值底線,具有強制力,為情感上的崇德向善發揮保障作用,兩者在邊界明晰的互動中相得益彰。

六、結語

盡管對于共同體與社會兩種組織方式何種更為有機和有效有所爭論,大部分學者認同現代性的一大特征是從共同體到社會、從同質到異質的轉型。面對社會治理領域的問題,黨和國家提出了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這一社會治理的中國道路,致力于通過共建共治共享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共同體的情感意蘊呼喚將情感嵌入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過程中,在理論和實踐層面情感也為社會治理共同體建構提供了諸多思路,在凝聚共識、團結主體、優化結構方面發揮重大作用。但社會治理共同體內涵中所蘊含的在分工分化的現代社會領域建立凝聚統一的共同體的嘗試,本身就呈現了情感參與社會治理過程中必要性與可能性方面的張力。在共時性的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如何利用好情感這一兼具傳統與現代、特殊與普遍意涵的治理要素,實現國家與社會、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有機結合,應對多層次治理挑戰,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不斷思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2: 5 4.

[ 2] 陳金龍.從情感維度詮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2 0 2 1( 3) : 1 6 - 1 9.

[ 3]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 9 9 9: 5 2 - 5 3.

[ 4] 成伯清.社會建設的情感維度———從社群主義的觀點看[ J].南京社會科學, 2 0 1 1( 1) : 7 0 - 7 6.

[ 5] 張賢明,張力偉.社會治理共同體:理論邏輯、價值目標與實踐路徑[ J].理論月刊, 2 0 2 1( 1) : 6 1 - 6 8.

[ 6] 高飛.梯度情感動員的雙重過程: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中的遞進邏輯[ J].中國行政管理, 2 0 2 2( 4) : 5 5 - 6 2.

[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5 7: 4 6 8.

[ 8] 歐陽康,熊治東.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情感意蘊及其當代意義[ J].世界哲學, 2 0 1 8( 4) : 5 -1 3, 1 6 0.

[ 9]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N].人民日報, 2 0 1 5 - 1 0 - 1 5( 2).

[ 1 0] 孟子[ M].方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2 0 1 0: 7 .

[ 1 1] 陳金龍.中國共產黨第三個“歷史決議”的情感意蘊[ J].江蘇社會科學, 2 0 2 2( 1) : 1 - 7, 2 4 1 .

[ 1 2] 裴宜理.重拾中國革命[ 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 0 1 1( 5) : 2 1 - 3 1, 1 5 9 .

[ 1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5 7: 1 4 9.

[ 1 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7: 6.

[ 1 5] 汪勇,周延東.情感治理:楓橋經驗的傳統起源與現代應用[ J].公安學研究, 2 0 1 8( 3) : 1 -2 3, 1 2 3.

[ 1 6] 文宏,林仁鎮.情感嵌入:城市基層治理共同體建構的實現邏輯———基于佛山市南海區的實踐考察[ J].社會科學研究, 2 0 2 3( 2) : 4 3 - 5 2.

[ 1 7] 趙東來.習近平社會治理觀探析[ 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2 0 2 2( 3) : 1 5 8 - 1 6 5.

[ 1 8]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4: 1 0 5.

[ 1 9] 習近平.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1 5: 5 4.

[ 2 0]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 E B /O L].( 2 0 1 9 - 0 6 - 2 3) [ 2 0 2 3 - 0 8 - 2 3]. h t t p s: / /w w w. g o v . c n /z h e n g c e /2 0 1 9 - 0 6 /2 3 /c o n t e n t_5 4 0 2 6 2 5 . h t m.

(編輯:王然)

猜你喜歡
嵌入治理機制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專用性人力資本、治理機制與企業創新
論我國網絡表達的治理機制與轉型
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文化素質教育嵌入研究
小微企業全球價值鏈嵌入模式研究述評與展望
安置農民參與社區公共環境治理機制構建
論思政課對大學校園網絡謠言的防范及治理機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