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彰顯民歌文化特征的小學民歌教學

2023-12-08 05:17支洋
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 2023年10期
關鍵詞:多元文化小學音樂

支洋

[摘? ? 要]民歌的教學,能解放學生的身心,確證與表征學生自我生命的感性力量、創造力量。在民歌教學中,教師要發掘民歌的“文化因子”,揣摩民歌的“文化風格”,增強民歌教學的“文化意識”。通過民歌教學,讓學生感受民歌之美、體驗民歌之美、發現民歌之美、傳承民歌之美。

[關鍵詞]小學音樂;民歌教學;多元文化

在人類發展的歷程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區域,人們在生產與生活的過程當中,逐漸積累起具有自身民族特色與風格的歌曲,這一類歌曲常常被稱之為民歌。相對于其他的歌曲而言,民歌是一種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歌曲,帶有濃烈的地域性、文化性。與此同時,民歌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原生態之美——原味、原質、原態。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民歌教學,充分發掘民歌多元文化的育人價值,將之作為一種獨特的育人資源。尤其是對于小學音樂教學來說,民歌教學的作用之一就是可以讓學生在民歌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把握到來自民間音樂的脈搏。而站在學生的角度,還可以發現通過民歌的教學,能夠有效地解放學生的身心,確證與表征學生自我生命的感性力量、創造力量?;谝延械慕虒W經驗,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在實施民歌教學時要以教材為載體,以課堂為平臺,讓學生感受民歌之美、體驗民歌之美、發現民歌之美、傳承民歌之美。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民歌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但從教學實際來看,不同于民歌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理論的重要性,實際的民族教學被忽視。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師乃至于學生都認為民歌的學習比較簡單,容易上口,當教師與學生都覺得民歌學習比較簡單時,就會忽視民歌自身所蘊含的各種價值,這樣也就會導致民歌教學過程中的營養流失。要改變這樣的現狀,就需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發掘民歌的文化因子,揣摩民歌的文化風格,增強學習過程中的文化意識,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民歌之美,才能讓學生自主發現民歌之美,才能讓學生在民歌學習的過程中傳承文化之美。

一、發掘“文化因子”,讓學生感受美

文化是民歌的靈魂,離開文化,民歌是沒有生命力的,相應的在實施民歌教學時,一定要注重文化因素,尤其是要發掘民歌中的文化因子,這樣才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民歌之美、文化之美。在當前的小學音樂教學中,對于民歌而言,不少學生甚至教師都停留在膚淺認識的層次上。不少教師與學生都認為民歌教學就是教會學生“唱”,還簡約化地概括了民歌教學的“三要素”,即旋律、唱詞、風格。這樣的教學,固然有助于學生快速地掌握某一首民歌,但卻不利于學生對民歌文化的深度感受與體驗。真正的民歌教學,應當發掘民歌的“文化因子”,讓學生感受美、體驗美,在文化的感受與體驗中掌握民歌的特點、民歌的風格、民歌的韻味。

教學蘇少版六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彼岸新潮聲”時,筆者通過引入美國民歌《白蘭鴿》,讓學生從歌曲的內容、旋律、節奏、情緒、演唱形式等方面進行感受、體驗,通過引入美國民歌《密西西比河》《捷瑞克之役》,讓學生了解美國黑人歷史與美國音樂發展之間的關系;通過欣賞管弦樂《藍色狂想曲》,讓學生感受布魯斯、爵士樂特有的一種韻味與節奏特色,從而了解“藍調”的相關知識。這樣的一種整體性教學,能讓學生感受到美國民歌的復雜性。學生深刻認識到,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匯集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民族。美國民歌的民族風格就直接受到了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法國、匈牙利、西班牙、加拿大、墨西哥以及印第安人等民歌的影響。而爵士樂,是近代由民間音樂發展起來的美國最具本土特色、最有影響力的藝術種類。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會唱、會聽,更會欣賞民歌。民歌中所蘊含的文化就在學生的唱、聽中被領悟到。

每一首民歌的韻味、美感等各不相同。有的民歌婉轉低回,有的民歌爽朗大氣,有的民歌優美細膩,還有的民歌活潑歡快……教學中,教師要發掘教材中民歌的文化因子,由淺入深,由輕到重,由點到面,讓學生逐步感受、體驗民歌中蘊含的美感,從而觸摸到民歌中所包含的文化。而要想實現這一目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讓學生去體驗和比較。體驗主要是指對民歌的學習與感悟,體驗的對象就是民歌的歌詞與曲調,具體在實施時,可以從學生熟悉的民歌入手,也就是從學生所在區域的民歌入手。由于民族風情的熏陶,學生在學習這些民歌時,往往有一種親切感。這種親切感來自學生真實的生活,因此可以保證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民歌之間發生有效的互動,有了這種互動,在領略民歌文化要素時,進程就會更加順利。比較是指學生在學習民歌時,可以對不同的民歌進行比較,比較的對象自然也是民歌的內容與曲調,不同民歌背后的文化元素是不一樣的,不同民歌在表征文化時,所用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如果在教學中能夠引導學生進行這兩個方面的比較,那么學生就能更為順利地發現民歌的價值,就能夠更好地體會民歌的魅力。

對于小學生而言,要讓他們在音樂學習當中感受到美,就必須將音樂中的美通過學生容易感知的方式呈現出來,且要讓學生認識到音樂之美真正體現在哪里。這個時候就不能忽略文化因素,要有效發掘文化因子,并將文化因子以相應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奠定學生感知的基礎。

二、揣摩“文化風格”,讓學生發現美

不同的民歌,其風格是不同的。以民歌《茉莉花》為例,一般來說,江蘇民歌《茉莉花》是婉轉優美、細膩柔美的,而東北民歌《茉莉花》是熱情豪放、粗狂豪爽的。作為教師,在民歌教學中,要主動發掘民歌的地域特色,引導學生揣摩民歌的“文化風格”,從而引導學生發現美。從某種意義上說,民歌總是凝聚著一個地域的獨特的文化韻味與文化風格特征。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聽民歌、唱民歌,還要引導學生奏民歌、舞民歌、賞民歌,從而對民歌形成深入而深刻的體驗,讓學生主動發現民歌之美。教師可以開展適當的游戲,可以講解有文化的故事,可以鏈接學生的生活,等等。教學蘇少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趕花會》時,以“花”為線索,筆者引入了北京民歌《對鮮花》,引入了河南民歌《編花籃》,引入了安徽的黃梅戲《對花》等具有地域風格特色的民歌、戲曲,由此學生走進了繁花似錦的民間音樂天地?!秾︴r花》是我國北方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小調,以“一問一答”的形式進行演唱,因而具有知識性、趣味性、競賽性等特征。歌詞的韻腳多變,四段歌詞各描寫一種花。在北方民歌中,常見的還有“哥哥呀”“妹子呀”,還有嬉戲、逗趣的“得兒呀”,還有模仿鑼鼓的“七個隆冬、八不隆冬”等,十分熱鬧。而河南民歌《編花籃》,則有一種河南地方戲曲的味道,委婉、清新、優美,等等。在民歌比較中,能讓學生把握清晰的民歌風格。

揣摩文化風格,有助于學生把握民歌的風格,領略到民歌獨特的文化之美。這種文化之美是有著歷史積淀的,是有著地域特色的,是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的??梢赃@樣說,民歌是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的,民族文化就是民歌得以生長的沃土,是民歌得以發展的母體。讓學生在民歌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美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美的認識往往是朦朧的、原始的,他們往往會對美有更多的意會,但是卻無法實現言傳,所以小學生,在民歌學習的過程中要發現美,存在著較多的挑戰。但是正如上面所分析的,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方式的優化來讓學生有發現美的可能,這里所說的教學方式的優化就是指比較。人們常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這一通俗表達的背后,實際上強調的是一種基本的學習方法,也就是比較。在比較的過程當中,學生會發現不同,于是也就出現了同中求異、異中求同這樣的思維方式。無論是同中求異,還是異中求同,都是學生自主發現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借助于思維去有所發現,則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表征。這里所強調的,是讓學生去揣摩不同民歌的文化風格,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借助于自身的思維去對不同風格的民歌進行比較。有了比較,就會發現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比如說上面的例子當中,通過南北民歌的比較,學生就會發現,無論是在民歌的內容上還是在節奏上,都有著顯著的區別,當這種區別能夠為學生所注意時,其實就是學生發現民歌之美時。

筆者在民歌教學中,常常讓學生做這樣一個工作,那就是在學習了一首民歌之后,談談自己的感受。筆者發現,當學生帶著這樣一個任務進行民歌學習時,這樣一個學習過程也就具有了任務驅動的性質,在任務驅動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將自己的發現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將內在的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其可以促進學生對民歌的精加工,處于深度學習的狀態。眾所周知,深度學習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內容有更為有效的建構,更能夠讓學科核心素養更加順利的落地。民歌學習的目的之一正是發展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三、增強“文化意識”,讓學生傳承美

音樂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意識與直覺,而且學生通常是有了意識之后,才能形成好的直覺。從這個角度來看,民歌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發展學生的文化意識。民歌是民族文化的凝結,是民族文化的確證與表征。在小學音樂民歌教學中,教師要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讓學生在民歌學習中傳承民族的文化之美。正所謂,“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鋪墊,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

作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編舞蹈,將民歌與舞蹈結合起來,從而讓民歌更具可感性;可以引導學生編伴奏,讓民歌能奏起來,從而讓民歌更具表現力;可以引導學生將流行音樂進行改編,從而讓流行音樂具有民族味、文化味。這樣的積極的、能動的立美活動,讓學生不再僅僅是民歌享受者,更是民歌創造者、傳承者、發展者。教學蘇少版一年級上冊的《太陽》時,由于這是一首四川民歌,教學后筆者創編了“集體舞蹈”。如此,在歌伴舞中讓民歌更輕快、更活潑、更富有童趣。在太陽的照耀下,孩子們盡情地舞蹈,更加感受、體驗到一種溫暖。這種溫暖不僅僅是太陽帶給我們的溫暖,更是生活在新時代中所特有的溫暖感。學生從歌曲的速度、力度中感受、體驗到幸福的生活。歌伴舞成為學生的一種最為直接的內心情感的表達方式。學生認識到,這一首民歌不僅表現家鄉,更表現了祖國的新時代,歌曲具有與時俱進的發展性意義。

在民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強化文化意識。意識的養成對于學生而言至關重要,無論是動作技能的學習(比如說音樂技能的學習),還是認知的發展(比如說音樂表現技巧的提升),又或者說是文化的傳承,都離不開意識的形成。凡事只要具有意識,那就有了轉化為智慧的可能。民歌的學習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民歌的表達技巧,更需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的價值,只有認識到文化的價值才能讓學生傳承文化。所以在民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激活學生的文化意識,讓學生在文化意識的引領之下感受民歌的魅力。上文所列舉的四川民歌《太陽》,無論是對于四川本地的學生而言,還是對于四川以外的學生來說,都需要強化文化意識。而筆者所創編的集體舞蹈,實際上正是為了強化學生的這一意識——小學生是喜歡舞蹈的,在小學生學習舞蹈時,不能只讓學生去學習動作,而且能讓學生在領略了文化之后,認識到自己所學舞蹈的動作,實際上在演繹一種文化。這樣的論斷看起來比較深奧,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卻沒有太大的困難。因為小學生的思維是比較單一的,一旦他們認識到民歌所承載的文化與具體的動作之間存在著對應關系,那么他們就會很輕松地將文化與舞蹈動作融合在一起,于是這也就營造了一個很好的民歌學習狀態。尤其是在面對小學生時,教師要認識到自己所從事的教學,不只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表現美的技術,更要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將美真正種植到學生的意識當中去,這樣才能夠讓美立地生根,才能夠讓學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當中,真正做到感知美并傳承美。教師不妨將教學的目光延伸到學生的整個小學過程,然后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思考通過怎樣的文化意識滲透,來讓學生在傳承美的過程當中有一個清晰的線索。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將民歌引入音樂課堂,不僅能培育學生對民歌的學習興趣、愛好,更有助于提升學生對民歌的審美鑒賞力,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學生不僅能進行原汁原味的民歌演唱,更能將音樂伴奏、舞蹈等引入民歌學習之中,增強了學生的創造力。換言之,在民歌教學中,學生不僅能繼承民歌的文化,而且能發展民歌的文化、提升民歌的文化。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音樂需要,實現文化理解,大量關于民歌教學的實踐經驗表明,讓學生在民歌所代表的不同民族、不同區域文化的熏陶之下去理解民歌,演繹民歌,那么民歌學習與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發展之間,就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這種互動關系可以讓小學音樂課堂表現出良好的形態,從而為核心素養培育背景之下的小學音樂教學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徑。

參考文獻:

[1] 田青.原生態音樂的當代意義[J].人民音樂,2006(09):18-21,97,98.

[2] 馬一輝.呼喚真實、質樸的“原生態”音樂課堂[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6(11):54-55.

[3] 馮國蕊.云南中小學“本土音樂進課堂”的實踐性思考[J].民族音樂,2009(04):92-94.

(責任編輯:姜波)

猜你喜歡
多元文化小學音樂
多元文化語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論教育與多元文化的關系
淺析BJD人偶的藝術性
現代室內設計的多元文化表現探究
游戲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
創意素描,創造新意
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開啟學生智慧,構建快樂課堂
如何走出小學音樂教學的困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