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發展格局下地方政府構建雙循環重要節點的產業發展支撐研究

2023-12-10 06:09黃啟才
關鍵詞:雙循環格局福建

黃啟才

(福建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 福建福州 350001)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要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人民日報》2020年5月15日,第1版。。 2020年5月23日,在全國政協經濟界委員聯組討論中習近平同志強調“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眼光分析經濟形勢 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人民日報》2020年5月24日,第1版。;7月21日,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進一步強調了“大循環”與“雙循環”的內在邏輯關系(3)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324頁。;8月24日,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從謀劃“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和相關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4)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第329頁。;10月29日,在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強調要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個系統工程”,具體要把握好六個方面重要著力點(5)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第368-374頁。。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同志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實踐過程中要注意防范的一些認識誤區進行了具體闡述。(6)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第410-411頁。習近平同志關于新發展格局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戰略性和指導性。

新發展格局戰略的提出,既是面對外部環境復雜性日益加劇的必然選擇,也是步入“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抉擇。習近平同志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需要從全局高度準確把握和積極推進?!?7)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第409頁。隨后,“十四五”規劃綱要和黨的二十大報告都把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主要內容列入?;陔p循環的重要意義,它已成為當前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鑒此,如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踐行路徑就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特別是地方政府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上如何展現作為,服務于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就是一項重要的現實課題。

一、文獻回顧與問題提出

國內學者關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研究,大部分肇始于2020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提出的新發展格局戰略。從現有文獻看,國內學界主要圍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理論內涵、實施動因、踐行路徑等方面展開研究。

學術界關于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定義,目前尚未統一,主要從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關系的討論來闡釋“雙循環”的理論內涵。喬曉楠和王奕認為,雙循環的本質是一國在特定發展階段利用國內與國外“兩種資源”和“兩種市場”的方式。(8)喬曉楠、王奕:《理解新發展格局:雙循環的政治經濟學視角》,《改革與戰略》2021年第3期。程恩富和張峰從政治經濟學視角認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是對立統一的,能否妥善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是使雙循環可以相互促進的關鍵。(9)程恩富、張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求索》2021年第1期。在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辯證關系中,陸江源和楊榮認為,發展國內循環能夠更好地推動國際循環,因為主要依靠國際貿易和吸引FDI參與國際循環的模式難以為繼,需要以國內需求為主導牽引國際貿易,以國內生產為主軸構建區域產業循環,以國內經濟發展為主場集聚全球金融資本,以國內科技為重心推動國際科技合作發展。(10)陸江源、楊榮:《“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如何推進國際循環? 》,《經濟體制改革》2021年第2期。同時,國際循環也可以對國內循環起到支撐和優化的作用。蔡宏波和童順通過實證分析證明,高水平對外開放和國際循環有利于促進國內市場的統一和國內循環暢通。(11)蔡宏波、童順:《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對形成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影響:理論邏輯與中國經驗》,《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4期。彭文生認為,“雙循環”不僅是辯證的關系,也是“量”與“質”的循環,“量”的循環要靠擴大消費,而“質”的循環要靠更高水平對外開放。(12)彭文生:《量與質的循環》,《國企管理》2020年第19期。

關于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現實邏輯,學者認為既有外因,也有內因。從外因來看,發達經濟體秩序停滯、外部需求萎縮、全球回歸內向化、經濟全球化倒退(13)劉志彪、陳柳:《疫情沖擊對全球產業鏈的影響、重組與中國的應對策略》,《南京社會科學》2020年第5期。,導致“出口導向”的國際大循環動力減弱(14)曹秋靜:《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的經濟循環模式演變》,《經濟管理文摘》 2021年第19期。,而全球治理出現大變局,特別是大國競合帶來的“脫鉤斷鏈”(15)任琳、孫振民:《全球治理變局及我國的應對方略》,《開放導報》2022年第5期。,加劇了國際大循環戰略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從內因來看,中國由于老齡化、人口紅利消失以及資源環境約束增強,傳統發展模式不可持續,而只注重利用國外市場和資源,易在關鍵核心技術上遭遇“卡脖子”,總體發展格局將受制于人。因此,新發展格局是中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突圍的實然之舉。(16)蒲清平、楊聰林:《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現實邏輯、實施路徑與時代價值》,《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6期。賀慧和劉書明認為,中國已經形成工業門類齊全和超大規模市場的比較優勢,擁有巨大的市場消費潛力和多元化的消費結構,具備了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在實踐條件。(17)賀慧、劉書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區域經濟評論》2023年第2期。

從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實踐來看,學者研究涉及投資、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投資方面,郭晴提出,要防止“脫實向虛”,避免大量投資進入股票和房地產等領域,出現大量經濟泡沫,尤其是要減少無效重復建設,同時應引導投資向高新技術產業、短板領域、基礎研發以及中西部等落后地區傾斜。(18)郭晴:《“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現實邏輯與實現路徑》,《求索》2020年第6期。生產方面,張二震和戴翔提出,要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急需在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方面破解“卡脖子”難題,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19)張二震、戴翔:《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南京社會科學》2023年第1期。流通方面,徐奇淵提出,要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實現要素、商品的自由流通。(20)徐奇淵:《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如何理解和構建》,《金融論壇》2020年第9期。消費方面,高偉等認為,要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完善消費環境,促進新型消費領域的拓展,加快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提升居民的消費意愿。(21)高偉、陶柯、梁奕:《“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深刻內涵、現實邏輯與實施路徑》,《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第4期。王在全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要更加注重營商環境改善和政府服務水平的提升。(22)王在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干部作為》,《人民論壇》2020年第30期。馮烽(23)馮烽:《開發區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支點作用與提升路徑》,《當代經濟管理》2021年第7期。、張興祥和王藝明(24)張興祥、王藝明:《“雙循環”格局下的自貿試驗區》,《人民論壇》2020年第27期。等分別從開發區和自貿區視角探討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

從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角度看,學者強調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雙輪驅動實現。李丹和呂鑫萌認為,應在深度建設省際自貿試驗區網絡的基礎上,加強與其他國家區域貿易合作,與更多國家和地區商簽更多的高標準雙邊、多邊和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協定,借此賦能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25)李丹、呂鑫萌:《貿易成本、統一大市場和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3年第1期。趙蓓文認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意義在于以制度型開放來破解國內供需結構性矛盾,而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制度型開放可以通過自由貿易試驗區(港)探索改革開放的“中國道路”,并以“一帶一路”建設促進與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26)趙蓓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制度型開放的創新實踐》,《思想理論戰線》2022年第3期。

目前,學界關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研究取得了較豐碩成果,但關于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研究基本是在宏觀上、總體上進行闡述,針對各區域、各地方該如何構建的研究較少?!半p循環”新發展格局作為中國經濟未來中長期的發展戰略,并不是說不同地區都要采取同樣的措施,比如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地區應該各有側重。作為地方政府,如果要深度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必須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特別是產業發展的重要節點支撐。(27)雙循環重要節點的內涵有多個維度,比如從地理區域視角看,有重要樞紐或重要通道;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循環環節看,有重要堵點;從創新、服務、產業等整體視角看,有創新驅動節點、平臺服務節點、產業支撐節點等。本文主要從整體視角分析雙循環,并聚焦于產業發展的重要節點支撐問題研究。福建作為中國東南沿海先進制造業強省和外向型經濟大省,現代化產業體系正在加快建構,實體經濟較為發達,正處在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新階段。黨中央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后,福建也積極謀篇雙循環,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和“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通道”(28)《中共福建省委關于制定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http://czt.fujian.gov.cn/zwgk/zwzx/czxw/202101/t20210105_5507280.htm,2021年1月5日。。有鑒于此,本文以福建省為例,從產業發展夯實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踐行路徑視角,為地方政府參與推動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展現更大作為提供借鑒。

二、新發展格局下宏觀經濟環境變化

新發展格局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度演化,國際經濟環境波詭云譎,產業科技變革加速,國內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內經濟立足新發展階段既面對新的發展格局,也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

(一)國際經濟環境挑戰升級

世界經濟由于受全球老齡化與生育率下降等長期趨勢因素影響,傳統經濟發展動力在減弱,難以支撐全球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一方面,當前世界經濟正期待新一輪長波經濟增長周期的出現;另一方面中美競爭加劇,面對東升西降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美國主動退出以WTO多邊機制為主的全球化模式,通過高端產業鏈在岸回流、中端產業鏈近岸回流、低端產業鏈友岸回流等方式,正在進行二次全球化。在美國主導、歐盟日韓等國配合的全球化重構過程中,美國開始不斷進行“筑墻設壘”“脫鉤斷鏈”等活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阻滯斷裂的風險越來越大,世界原有經濟合作秩序將受到長期擾亂。

(二)科技產業變革加速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以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以數字技術為引領,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各領域前沿技術多點突破,數字化、智能化將重構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新發展格局下構建產業發展支撐節點提供了技術創新宏觀環境與發展契機。

(三)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黨的二十大作出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部署,并強調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于攻關期,雖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產業升級“卡脖子”等問題,但中國制度優勢顯著,經濟長期向好;市場空間廣闊,全產業鏈特征明顯,發展韌性強勁;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20萬億元(29)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人民日報》2023年3月1日,第9版。;工業生產持續發展,高技術裝備制造業較快增長;產業升級轉型加快,在載人航天、深海工程、超級計算等科技領域不斷取得新成果。這些都為未來發展開辟了新空間,注入了新動力。

三、新發展格局下福建產業發展支撐節點現狀

福建是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和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擁有自由貿易試驗區、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州新區、平潭綜合實驗區等先行先試優勢,產業發展節點支撐作用突出。

(一)綜合實力顯著提升,支撐產業發展有力

2023年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2年福建地區生產總值5.3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2萬元,躍升至全國第四位,出口總額突破1萬億元,經濟整體呈現強勢增長態勢。(30)《202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https://www.fujian.gov.cn/xwdt/fjyw/202301/t20230120_6097625.htm,2023年1月20日?!皟煽v三橫”綜合運輸通道全面建成,東南沿?,F代化港口群基本建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立體交通網絡逐步形成,同時實體經濟發達,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現代產業體系。據統計,2022年福建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49家、制造業單項冠軍45家、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33家,集成電路設計、動力電池等技術國際領先。(31)《202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https://www.fujian.gov.cn/xwdt/fjyw/202301/t20230120_6097625.htm,2023年1月20日。福建作為制造業大省,是“一帶一路”重要的互聯互通樞紐,正積極構建制造業國際合作基地平臺,通過推動制造業生產要素和供應鏈在全球的優化布局,從而實現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國內國際暢通循環,增強了福建省域國內外經濟的聯動效應。綜合實力的顯著提升,為福建產業發展雙循環支撐節點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主導產業能級提升

福建省堅持建設創新型省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產業優”邁出新步伐,三次產業比重從2016年的 7.2∶49.6∶43.2 調整到2022年的5.8∶47.2∶47,初步形成了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32)《福建:“產業優”邁出新步伐》,《福建日報》2021年11月9日,第2版。福建主導產業加快發展壯大,其中,電子信息產業“增芯強屏”取得突破,產業鏈向中高端躍升;機械裝備產業加快智能化、高端化升級。根據2023年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紡織服裝、裝備制造和石油化工等支柱產業規模持續擴大,食品、冶金、建材等傳統優勢領域的數字化改造全面提速,以新能源和新材料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以寧德時代、廈門鎢業鋰電池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規模不斷壯大,動力電池出貨量連續保持世界第一。(33)《202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https://www.fujian.gov.cn/xwdt/fjyw/202301/t20230120_6097625.htm,2023年1月20日。多式聯運“一單制”深入推廣,廈門、福州、泉州列入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擴圍增效,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提效。(34)《202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https://www.fujian.gov.cn/xwdt/fjyw/202301/t20230120_6097625.htm,2023年1月20日。福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了融入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堅實產業基礎。

(三)四大經濟增長極,增添產業發展新引擎

在新興產業發展方面,福建形成了以數字產業、海洋產業、綠色產業以及旅游產業等為代表的新型業態,成為全省四大經濟增長極。福建著力打造數字經濟新引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產業應用方面,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等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2022年全省數字經濟增加值達2.6萬億元,GDP占比接近一半,凸顯了數字產業的規模與實力。(35)《 202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https://www.fujian.gov.cn/xwdt/fjyw/202301/t20230120_6097625.htm,2023年1月20日。福州、廈門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有序推進,海上風電、海底儲油、海洋信息、海工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等產業發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2022年福建海洋經濟規模超過1.2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3%。(36)《加快“海上福建”崛起》, https://www.fujian.gov.cn/zwgk/ztzl/sxzygwzxsgzx/sdjj/hyjj/202306/t20230616_6188264.htm,2023年6月16日。福建森林覆蓋率多年來保持全國第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積極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深入實施,新興綠色產業不斷培育壯大,綠色經濟發展方興未艾。截至2022年6月,福建累計成交3 516.33萬噸碳排放權產品,成交金額逾9億元,林業碳匯成交量和成交額均居全國首位,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37)《福建:蓄勢“碳路”的生態強省如何打造綠色經濟?》, https://www.chinanecc.cn/website/News!view.shtml?id=263619,2022年11月22日。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持續創建,“福文化”與文旅經濟品牌全面打響,全域生態旅游省建設扎實推進,文旅產業發展成為經濟支柱性產業。數字、海洋、綠色、文旅四大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為雙循環產業發展節點支撐提供了強大動力。

(四)產業集群持續壯大,提升產業全球競爭力

福建擁有眾多產業集群,產業集群與產業鏈的區域競爭優勢強。2022年,福建千億產業集群達21個,工業增加值總量躍升至全國第六位,百億工業企業達58家。(38)《202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https://www.fujian.gov.cn/xwdt/fjyw/202301/t20230120_6097625.htm,2023年1月20日。其中,寧德市動力電池產業集群列入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新型功能材料、生物醫藥等5個產業集群入圍首批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39)《福建穩經濟促發展 聚力產業體系創新升級》, https://swt.fujian.gov.cn/fjsgjtzcjzx/gzdt/202303/t20230308_6127845.htm,2023年3月8日。連江可門化工新材料產業園、湄洲灣石化基地、江陰化工新材料專區以及古雷石化基地等石化產業集群規模不斷壯大,石油化工產業集群一體化精細化發展,“原油—烯烴、芳烴—下游產品”煉化一體產業鏈不斷延伸。泉州、莆田、福州等地紡織服裝鞋帽產業集群加速現代化發展,泉州服裝產業品牌化建設成果顯著,福州長樂紡織產業不斷推進纖維原料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集棉紡、化纖、經編、緯編、機織、印染、服裝于一體的現代紡織服裝全產業鏈逐步形成。茶葉、畜禽、水產、鄉村旅游等特色農業全產業鏈產值超過2萬億元。(40)《202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https://www.fujian.gov.cn/xwdt/fjyw/202301/t20230120_6097625.htm,2023年1月20日。福建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持續壯大,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競爭優勢不斷增強,有利于福建產業深度融入國內產業鏈和全球價值鏈,增強了其融入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產業節點支撐能力。

四、新發展格局下福建產業發展支撐節點存在的主要問題

梳理福建產業發展支撐節點,在產業國內循環方面,存在比較競爭優勢的行業部門不足、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環境不足和重點產業發展的配套基礎不足等問題;在產業國際循環方面,目前還存在產業鏈發展水平不高、產業鏈協同創新不強、產業數字化不均衡以及產業鏈外遷壓力大等問題。

(一)產業國內循環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二是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環境不足。工信部賽迪智庫發布的《2020年我國區域制造業營商環境白皮書》顯示,福建創新環境指標排名第14。(43)賽迪智庫工業經濟研究所:《2020年我國區域制造業營商環境白皮書》,2021年。福建在創新領域的投入不足,與東部其他省份相比有十分明顯差距。從增長率來看,2021年,全國共投入27 956.3億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同比增長14.6%,其中福建省投入968.7億元研發經費,同比增長15.0%,與全國平均增長率相差不大;從研發投入絕對值來看,全國共有11個省(市)研發經費投入超過千億元,廣東更是達到了4 002.2億元,差額較大;從經費投入強度來看,全國平均水平為2.44%,而福建僅有1.98%,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4)賽迪智庫工業經濟研究所:《2020年我國區域制造業營商環境白皮書》,2021年。

三是重點產業發展的配套基礎不足。福建省制造業實力雄厚,產業發展呈現集聚趨勢,具備較強的競爭實力。然而,部分產業的配套能力不足制約了產業發展的步伐。如資源材料領域,由于鎳礦、精煤、焦炭供應不足制約了不銹鋼產業的發展;先進工藝方面,由于鑄造鍛造、熱處理等技術偏低,一些裝備制造業無法產出相應的高端裝備;在基礎零部件方面,減速電機、伺服電機等機器人產業所必需的核心部件無法自主生產。橫向對比來看,與廣東、江蘇、浙江等省份相比,關鍵材料、先進工藝以及高端零部件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產業的配套能力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產業集成度較高的地區相比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二)產業國際循環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產業鏈發展水平不高。近年來,福建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部分產業不斷向價值鏈高端攀升,但一些不可替代的關鍵核心技術、裝備、產品、軟件等擁有量較少,具有價值鏈整合能力的鏈主式企業數量少,設計、研發、精密加工、營銷、品牌和管理等價值鏈高端環節的產業增加值貢獻率不高,區域產業鏈發展優勢主要集中在制造生產環節,整體發展水平處于加工制造、產品組裝等產業鏈中低端。

二是產業鏈協同創新不強。福建產業融入全球產業鏈體系主要通過“人有我廉”的低價戰略,因此存在產業進入門檻低、產業鏈同一環節上企業主體擁擠的問題。由于缺乏鏈主式企業,產業鏈整體協調性不足,產業鏈上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聯合體也較少。不同主體、同一產業鏈價值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協同合作不夠,大中小企業協調創新能力不強,以及存在同一產業鏈各環節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導致本地產業鏈特色優勢難以發揮。

三是產業數字化不均衡。當前,福建產業數字化不均衡主要體現在經濟結構與地區發展水平兩個方面。從經濟結構方面看,福建產業數字化進程呈現出服務業數字滲透率高、其他產業數字化滲透率低的特征。其中,生活性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發展迅猛,而制造業和農業由于數字技術研發應用的投入大、回效慢,導致產業數字化轉型相對慢。從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看,福州、廈門領先其他地區。根據2022年《福建省數字經濟發展指數評價報告》統計,福州指數高達91.1,其次廈門指數為88.3,漳州、泉州、莆田、南平、龍巖緊隨其后,而平潭指數最低僅68.6,區域不平衡發展態勢顯著。(45)《福建省數字經濟發展指數評價報告發布》, https://swt.fujian.gov.cn/fjsgjtzcjzx/tzyw/202208/t20220810_5971757.htm,2022年8月10日。

四是產業鏈外遷壓力大。產業鏈外遷壓力有主客觀和國內外等多個原因。其中,受成本影響較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外轉移,客觀原因主要是近十年國內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急劇上升,而不斷升級的中美競爭,加速了相關產業向東南亞等國家與地區轉移。美國實施的一系列產業在岸、近岸、友岸回流計劃,則增加了外資控制的產業鏈向美國本地、墨西哥、東南亞以及南亞等地區轉移。而疫情全球蔓延引發全球生產、運輸、消費等環節運轉不暢風險,也促使跨國企業逐步增加產業鏈供應鏈的本土化布局。

五、新發展格局下福建產業發展支撐節點作用的提升對策

福建要服務并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增強產業發展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節點功能,必須打牢產業基礎,鑄強產業鏈,做大產業集群,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強化人才支撐,實施多措并舉的提升對策。

(一)構建“六四五”產業新體系,強化產業基礎支撐

現代產業體系是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和產業基礎。福建要著力構建“六四五”產業新體系,夯實產業發展節點支撐物質基礎。

一要做大做強電子信息、數字產業等六大主導產業。其中,電子信息產業要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和設備開發,重點以第三代半導體、存儲器、專用芯片等制造為核心,著力打造東南沿海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先進裝備制造業要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發展,重點建設新能源汽車基地,鑄造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石油化工業要以煉化一體化項目為龍頭,重點發展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學品等高附加值領域;現代紡織服裝業要堅持品牌化發展,實現織造染等中端環節轉型升級、纖維原料產業高端攀升;現代物流業要以交通與物流深度融合為重點,著力推進港區、機場以及鐵路等物流樞紐基礎設施建設;旅游業要以“清新福建”為品牌,加快推進旅游服務數字化、智慧化發展。

二要以數字、智能、綠色為主要方向,改造提升食品加工、冶金、建材、文化等四大傳統優勢產業,促進產品結構優化和產業轉型升級。其中,食品加工業要堅持數字化轉型發展,培育食品產業數字化體系,打造數字化生產鏈供應鏈,增強食品產業發展國際競爭力;冶金產業要堅持綠色化、融合化發展,建設不銹鋼、稀有金屬等特種新材料研發應用基地;建材產業要聚焦新型綠色、智能建材產品創新開發;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要著力推進文化產業科技化、數字化提升。

三要不斷培育壯大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與新醫藥、海洋高新等五大新興產業。其中,重點以福州、廈門兩地為中心,以龍頭骨干企業為引領,培育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制造體系;重點發展金屬新材料、鋰電池新材料等產業,加強對碳基新材料的研發和應用創新;發展海上風電、風光儲充一體化等新能源業態,建設區域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高地;以具有區域特色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建設為重點,支持創新產品研發,積極打造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策源地;以福州、廈門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為重點,深化海上福建建設,培育壯大海洋產業,深入實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

(二)增強產業鏈韌性安全性,筑牢服務雙循環節點能級

一要試點鏈長制,助推產業鏈協同創新。鏈長制由“鏈長+鏈主”構成,體現了政府和市場相互合作的關系。龍頭企業是產業鏈中“鏈主”,而“鏈長”一般是由政府相關產業部門的負責人擔任,在制定相關產業鏈政策、維護市場秩序、政策幫扶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在產業鏈協同創新過程中,鏈主企業處于核心地位,要充分發揮鏈主企業的強大市場號召力,促進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企業在產業標準、技術要求以及行業發展前沿方面進行協同創新。在協調解決“卡脖子”問題時,要充分發揮“鏈長”作用,通過政府統籌產業鏈上下內外部相關資源,包括企業、資本、科研機構、領軍人才、服務機構等,進行科技攻關,突破產業鏈技術瓶頸,實現產業鏈協同發展。立足于福建產業發展長遠規劃,系統全面地把握和梳理福建產業鏈整體情況,力求發揮各地的特色優勢,引導各地區合理尋求發展突破口,在探索中發掘區域產業鏈的鏈長制發展新路徑。

二要提升產業鏈可控性與聯結能力。產業鏈的可控性既體現為發展方向的自主可控,也體現在產業鏈運行的安全穩定,同時,也要深刻認識到產業鏈融入雙循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暢通產業鏈各節點聯系,提升節點支撐能力和聯結能力。在提升產業鏈可控性方面,著力提升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化工新材料等重要產業鏈能級。以產業應用需求作為牽引點,并行推進補短板與鍛長板。緊盯“卡脖子”技術問題,突破制約產業鏈安全的短板。重點以第三代半導體、存儲器、專用芯片等制造為核心,打造集成電路產業鏈,聚焦新型顯示制造產業與 LED芯片研發攻關“增芯強屏”。以寧德時代動力電池技術為核心,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價值鏈。重點依托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和福州國際深水大港,壯大港口航運經濟,打造世界級現代港口群。建設武夷山、平潭等世界旅游中心,打造國際旅游產業聯結點與紐帶。

三要發揮合作優勢,推進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根據比較優勢,集聚互補性產業鏈價值鏈各環節,形成產業集群,增強區域產業的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加強多部門多地區多行業協調聯動,引導和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全方位展開深度合作,推進強大而有韌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建設。同時以國際合作為發力點,不斷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構筑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要緊抓RCEP協定生效機遇,利用東盟國家的勞動力優勢、日韓的技術優勢、澳新的自然資源優勢,發揮福建僑資源與外向經濟優勢,參與布局區域產業鏈價值鏈分工合作。重點推進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建設,加快兩岸融合發展,促進福建與臺灣在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等先進制造業領域的合作。推進廈門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建設,加強與金磚國家成員國經貿往來和產業合作。持續打造“絲路海運”品牌,加快建設中印尼“兩國雙園”等跨境合作項目,找到自身比較優勢,參與東亞、東盟等周邊地區“小循環”,高質量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三)推動數字化轉型,增添雙循環節點新引擎

一要著力打造數字經濟新引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圍繞數字經濟建設一批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和產業集聚區,以各類實驗區為抓手,加快推進國家地球空間信息福州產業化基地、廈門軟件園三期(西片區)等重點項目的建設進程;另一方面,推動數字經濟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加快數字科技在各領域的應用落地,培育扶持數字化“鏈主”企業,提升數字產業化水平。

二要著力推動產業數字化均衡轉型。加快提升農業、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領域的數字化水平。開展農業生產智能化升級行動,重點推進農業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充分利用農業物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能、衛星遙感等信息化新技術和新裝備,重點打造一批現代智慧農業產業園和示范應用基地。堅持存量優化和增量提質并舉,推動數字技術與傳統制造業的融合,鼓勵制造業“鏈主”企業建立智慧供應鏈網絡、智能工廠,發展服務型制造。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建設,構建產業鏈上下游和跨行業融合的數字化生態體系,賦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在產權保護、科技轉化、質押融資、防偽溯源等生產性服務領域,大力推動數字技術應用,逐步提高數字化程度。適當增加對平潭、龍巖、南平等地市的數字經濟發展政策傾斜扶持,推動全省各地區數字經濟均衡發展。

(四)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增添雙循環節點新動能

優化營商環境是規范市場秩序、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之舉,好的產業生態是發展先進制造業的重要保障。在產業鏈生態層面,既要細化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優勢產業發展所需的各項政策配套措施,也要聯合產業鏈上鏈主企業、鏈核企業,共同為產業鏈末端的廣大中小企業營造開放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發展環境。在基礎軟硬件方面,既要夯實基礎設施硬件環境,也要不斷優化市場化金融營商環境。福建省要抓住資本市場加大服務實體經濟的機遇,不斷完善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先進應用生態和氛圍,逐步形成“科研+產業+資本”的集成創新組織模式,強化金融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支撐和推動作用。在營商環境評價方面,福建應主動改進營商環境優化評價體系,可以組建由行業專家、產業專家組成的評價團隊,以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導,完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提升評價體系的科學性。

(五)強化人才引進培養,增添雙循環節點新活力

福建的產業發展,始終離不開人才支撐。一方面,不斷擴大人才“增量”。在人才引進方面,要注重人才引進的層次性和針對性,堅持高端引領原則,實施“高精尖缺”優秀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大力引進能夠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突破關鍵技術的國內外頂尖人才,同時,積極構建起多層次人才引進制度體系。另一方面,人才引進的規劃需要和福建產業發展實際相契合。如前文提到的福建省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和金融業發展上存在短板,因此,人才的引進就需要適當傾斜,確保人才引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福建省在人才引進計劃中需要加強頂層設計,針對各層次人才需求差異,不斷優化、完善和細化引才政策措施,確保各類人才能夠引得來、留得住。另外,積極引導我省留學人員回國,落實各項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的扶持政策,為留學回國人員提供健全的創新創業服務機制,同時也應積極創造條件吸引省外年輕人來閩就業。

盤活人才“存量”也是福建省人才戰略的重要方向,關鍵是要加強人才培養,提升“存量”人才的人力資本水平,從而為雙循環節點增添新動能。在人才培養方面,要注重利用省內的優秀資源,鼓勵支持省屬企業廣泛建立與高校、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關系,加大企業宣傳推介力度,辦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實習基地,建立穩定的優秀畢業生引進渠道。積極支持福建優勢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申請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創新實踐基地,不斷創新產學研的合作形式和效用水平。此外,“人盡其用”也是提升人力資本效用的關鍵,通過依托各類“人才智云”等網絡云平臺,積極探索與產業集群相匹配的職業教育和人才培訓模式,切實解決企業在人才需求上存在的結構性矛盾,真正發揮人才的效用價值。

猜你喜歡
雙循環格局福建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經貿合作的新內涵
打造內外“雙循環”安全生態系統
那個夢
玩具產業如何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
李奇霖:“雙循環”下的宏觀調控政策取向
福建老年大學之歌
格局
聯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調解工作格局
福建醫改新在哪?
來吧,福建求賢若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