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研究

2023-12-11 12:02姚德權劉潤坤
財經理論與實踐 2023年6期
關鍵詞:金融科技

姚德權 劉潤坤

摘 要:依據2011—2020年31個省級的面板數據,運用固定效應模型、調節效應模型以及中介效應模型,考量金融科技對中國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效應及其機制。結果顯示:金融科技發展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顯著,其中支付創新、貸款可獲性和數字化程度促進了金融市場規模發展,金融科技使用深度、貸款可獲性以及數字化程度對銀行體系規模的影響顯著;金融科技的影響具有區域異質性,經濟發展作為一種“門檻變量”增強了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居民消費對金融科技的影響具有中介效應,消費者和投資者的理財觀念或消費習慣變化改變了資金流向,進而影響了中國金融體系結構的發展,失業率降低和人力資本水平提升有助于加強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效應。

關鍵詞: 金融科技;金融體系結構;金融市場規模;銀行規模

中圖分類號:F832.1,F83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7217(2023)06-0002-11

一、引 言

金融體系結構的合理化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學界一般將金融體系結構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銀行體系獲取資本的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結構,另一種是企業直接從資本市場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籌資發展形成的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結構[1,2]。金融體系結構的優化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內形成最能發揮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促進和調節作用的結構。優化融資結構是金融體系結構優化的方式之一,“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結構在集聚社會閑散資金、選擇投資項目、獲取并處理企業信息以及降低外部監管成本等方面更具優勢?!笆袌鲋鲗汀苯鹑隗w系結構能為企業開展分散化風險投資決策提供支持,可以給企業提供多樣化的風險管理產品。中國金融體系結構的發展一直是以公有制銀行的不斷改革為基礎,逐漸向市場金融發展,但也一直受到中小企業融資困難、金融效率較低、市場化程度不足等問題的困擾。在金融體系結構的相關研究中,中國主流文獻從經濟和非經濟角度進行探索,發現實體經濟結構、文化觀念、法系等內部因素直接影響了中國金融體系結構的發展[3,4]。隨著5G、物聯網等新興科技的迅猛發展,傳統金融行業的融資渠道、運營機制、產品服務等模式隨之發生改變,數字人民幣的推行與發展更是將金融科技與金融體系結構之間的聯系推向新的高峰。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支撐下,金融科技逐步在支付清算、借貸融資、財富管理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社會資金的流向受到了顯著影響。

學界對金融體系結構的研究更多地聚焦在經濟結構、宏觀經濟指標、文化、法系等因素的影響,而對外部金融生態環境領域研究較少。隨著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金融科技等外部金融生態環境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程度逐漸提升。金融科技是以技術支持為核心的金融服務模式,它能夠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服務等方面產生實質性的影響。He等認為,金融科技降低了中介機構、市場、服務提供商之間的壁壘,技術創新提升了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5]。已有研究表明金融科技是一種顛覆式的金融創新,對金融生態環境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優化,金融系統的資源配置更加合理且有效[6-8]。也有學者認為金融科技的發展對金融體系的優化可能產生負面效應。He等認為金融科技有益于一些集體壟斷,打破了市場合理競爭[5]。Azarenkova等研究了金融科技對全球金融體系穩定的影響,金融技術的應用使全球金融體系的制度結構變得復雜,傳統金融體系的一部分功能在金融科技的影響下停止作用。隨著新的金融方式出現,全球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增加。此外,缺乏對新金融技術的制度支持是金融業失穩和各個細分市場金融泡沫形成的最重要的催化劑[9]。由此可見,金融科技是否優化了金融體系結構,已有研究尚無定論,還需結合中國金融科技和金融體系發展實際,進行進一步研究。

一方面,已有文獻分析了金融科技對銀行體系的具體影響。Philippon指出,金融科技依據大數據分析帶來的客戶質量更優,且對金融發展的預判更為準確[10]。Vives認為金融科技提供的服務與銀行相同,但因為其技術優勢而更有效,其流通方式主要依賴于互聯網分散平臺,貸款人和借款人或投資者與投資機會直接匹配[11]。Mrcine等的研究顯示,通過與金融科技的結合,傳統銀行可以拓展貸款的服務范圍,提高顧客選取質量、降低運營成本[12]。張琦指出通過有效地融合金融與科技,銀行業的運營成本得到有效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逐步提升[13]。董曉林等(2023)的研究表明,金融科技通過移動支付和網絡借貸等領域對傳統銀行的運行模式產生了沖擊,移動技術的普及逐漸替代了傳統銀行的支付方式,并以多種形式逐漸向金融領域滲透[14]。梁方等(2022)認為,金融技術能夠改變銀行的信貸集中度,提高社會全要素生產率。同時,金融科技的普及將一部分商業銀行的業務分流出去,降低了商業銀行的收入[15]。吳倩和張雨(2023)指出,金融科技通過互聯網信貸的模式帶來了更多快捷,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貸不足[16]。蔣海等(2023)發現,銀行垂直管理模式導致了金融與科技之間的結合出現裂痕,數據不能有效地整合,數據割裂、重復是常見的現象;并且復合型人才的不足是阻礙銀行數字化有效轉型的重要因素[17]。

另一方面,一些學者研究了金融科技對股票等金融市場體系的影響。Demertzis等(2018)認為金融科技的發展逐漸改變了歐洲的金融體系結構,改變了銀行和資本市場的交易模式,新的金融技術模式擾亂了交易服務提供商和市場組織者傳統的交易方式,改變了傳統金融中介的形式;在給予資本市場“機遇”的同時,傳統商業模式的破壞可能帶來更多的危機[18]。Aldridge和Krawciw(2017)指出,隨著金融科技的崛起,交易費用逐漸降低;同時,金融科技雖然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虛假信息的傳播,噪音交易者的活動隨之增加,加劇了股票市場波動[19]。Rafay(2019)指出,金融科技的創新改變了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對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合理化競爭、價格效率、市場質量等多項市場指標皆有重要影響[20]。楊松令等(2021)認為,股票等市場化金融在金融科技的影響下逐步提升了信息機制與交易機制的效率,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程度[21]。賴曉冰和岳書敬(2023)證實了此觀點,金融科技的發展增加了市場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了投資者的投資能力,減少了從眾現象,促進了市場參與者的多元化程度;然而,盡管金融技術的創新對市場發展很重要,但這些發展可能會對金融市場產生重大的破壞性影響,一旦市場功能發生變化,所有市場參與者都需要時間來適應這種變化[22]。

在具體的影響方式上,金融科技通過不同渠道影響金融體系的發展。其一,金融科技改變金融服務的覆蓋廣度,影響金融體系的結構。金融科技的使用廣度,如支付寶等支付工具的使用量一方面將通過“鯰魚效應”提升金融機構服務客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給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帶來挑戰,因此其對金融體系的影響效應是復雜的[23]。其二,金融科技的發展使得金融服務使用深度提升,金融科技提升了金融服務的滲透率以及金融市場的信息效率,金融機構的各項業務能夠更好地服務客戶,促進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的發展[24,25]。其三,金融科技推動支付領域創新,實現更為快捷便利的支付,提高金融體系運行效率,促進了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的發展[26]。其四,金融科技便利保險產品供應商更好地分析客戶數據,分析其心理和行為模式,提供更精準的保險產品,擴大保險密度,增強金融體系抗風險能力[27]。其五,金融科技提升小微企業貸款和個人消費信貸的可獲得性。一方面推動金融科技賦能傳統金融機構,另一方面加劇金融“脫媒”,引致商業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體系面臨較大的挑戰[28,29]。其六,金融科技提升數字化程度,進而提升金融市場效率和資源配置能力。數字化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市場信息透明度,降低了市場運行交易成本,提高了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的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促進了金融體系結構優化[25,30]。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效應,還可能具有中介效應的機制。金融科技改變了居民支付方式,與之相伴隨的數字化和網絡化技術使得居民的購買習慣也隨之改變,進而導致人們購買投資產品以及投融資渠道出現不同的偏好,因而可能改變資金流向,實現資金在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之間的再分配,進而改變金融體系結構。此外,就業狀況可以反映經濟體系中人力資本的投入狀況以及經濟的活躍程度,就業率越高,有助于增強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的影響。與之類似的是社會受教育程度,教育程度越高,社會對金融科技的接受程度越高,使用技能也更嫻熟,社會人力資本的提升也有助于加強金融科技與金融體系結構之間的聯系(張珺涵等, 2019[31])??傮w而言,金融科技通過覆蓋廣度、使用深度、支付、保險、信貸以及數字化程度對金融體系結構產生影響,通過居民消費傳導、就業狀況和教育水平等因素對二者的關系可能起到調節作用。

綜上所述,金融科技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金融體系結構的運行,既打破了傳統銀行業在支付等領域中的壟斷,也改變了股票等資本市場其他金融機構的服務方式與運營模式。因此,金融科技創新改變了金融體系結構的發展效率,也可能對金融體系的優化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如可能產生金融“脫媒”,削弱傳統金融機構的中介作用,并可能增大金融系統性風險。鑒于此,依據中國31個?。▍^、市)2011—2020年面板數據,考慮金融科技逐漸改變金融體系結構及運行模式等客觀現實,考量金融科技與金融體系結構之間的關系,論證不同維度金融科技視角下金融體系結構的具體變化;運用“門限回歸”對31個?。▍^、市)進行經濟發展水平的劃分,發掘不同經濟水平的?。▍^、市),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對“優化金融體系結構”“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二、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定

模型設定方面,根據豪斯曼檢驗,選取固定效應模型建立多元回歸方程,討論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般y行資產與金融市場市值之比”反映金融體系中銀行規模和金融市場規模之間相對大小,作為31個?。▍^、市)金融體系結構的替代變量。在考察中國金融體系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銀行規模和金融市場規模等兩個基本構成的影響,觀察銀行和金融市場各自的發展“深度”。模型設定如下:

其中,FSS, Bank和Market作為被解釋變量,代表不同年份不同地區的金融體系結構、銀行規模和金融市場規模;FT作為解釋變量,分別為六個維度的金融科技指數;X作為控制變量,代表能夠影響被解釋變量的其他變量;i和t分別代表國家和時間;α1, α2和α3為截距項;ε為殘差項。

(二)變量選取

1. 被解釋變量。

Allen等(2018)指出,一個不發達的經濟體無法快速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首先在獲取銀行的間接融資后,逐漸邁向以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2]。將被解釋變量分為金融體系結構(FSS)、銀行規模(Bank)和金融市場規模(Market)。

2. 解釋變量。

本文主要討論金融科技的發展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因此,主要解釋變量為金融科技。結合前面的理論分析,根據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及其子指數,從金融科技覆蓋廣度、使用深度、支付創新、保險、貸款可獲性和數字化程度六個維度考量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

3. 中介變量與調節變量。選取居民消費(h_consumption)為中介變量。分別從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兩方面選取指標,即選取失業率(unem)、人均受教育年限(edu)作為調節變量。

4. 控制變量。

為了增加核心變量的研究準確性,添加了其他與金融體系結構相關的變量,更貼近地區的真實背景,分別為生產總值、消費水平、消費能力、貿易開放度、財政支出。

變量說明參見表1。

(三)數據說明與描述性統計

以2011—2020年31個?。▍^、市)為研究樣本,以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為金融科技變量,其他金融相關指標來源于Wind數據庫和省份統計年鑒。

各核心變量基本描述性統計見表2。根據表2可以發現,金融體系結構的最小值為0.137,最大值為4.736,二者相差較大,說明各?。▍^、市)之間的金融體系結構差異較大。金融科技的六個維度最小值與最大值相差均較大,表明不同?。▍^、市)的金融科技發展程度差異較大。

三、實證結果分析

(一)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效應分析

為了分析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效應,分別將金融科技的六個分項指標作為核心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根據表3的回歸結果,可以發現,在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中,使用深度回歸系數為正,即金融科技的實際使用深度可能對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結構傾向有著積極作用。中國消費群體的收入多數用于房貸開支,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顯示,中國城鎮居民的主要負債來源于以銀行貸款為主的房貸業務,占家庭總貸款的75.9%。支付的回歸系數為負,金融科技的發展掠奪了銀行在支付等領域的客戶,如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臺。余額寶、理財通等存在門檻金額低、利率回報高、跨時空交易等優勢,吸收了大量消費群體的資金流入,促進了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結構傾向。信貸的發展促使民眾更傾向于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結構,相比于銀行復雜且高門檻的信貸限制,互聯網金融等第三方平臺的發展使更多中小企業及個人獲得了更多的融資渠道,銀行在資金方面的壟斷被打破。數字化程度回歸系數為負,銀行數字化運用存在客戶數據不精確、金融科技人才不足、服務產品種類較少等問題。

在銀行規模的發展中,覆蓋廣度促進了銀行體系發展,5G等互聯網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銀行增加了對農村等偏遠地區、中小企業等長尾客戶的信息了解,實現金融業務與客戶的精準匹配,擴大了銀行業務的覆蓋面。僅從銀行體系看,支付創新在客觀上促進了銀行規模的擴大。支付一直是銀行的傳統業務,移動支付等科技手段更是進一步促進了銀行在支付領域的發展,減少了銀行在柜面交易的員工、材料等成本,在移動支付的過程中通過收取相關服務費增加了盈利。

在金融市場規模的發展中,使用深度回歸系數為負,阻礙了其發展。金融科技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由于缺乏足夠的借鑒經驗和有效的監管機制,金融市場存在業務欺詐、投資失敗、資金流失等情況。如,2018年出現大量P2P公司倒閉、跑路、暴雷等情況。支付在1%水平上顯著,2020年的螞蟻集團招股說明中,支付寶活躍用戶達到10億;騰訊控股2022年第一季度報告中指出微信活躍用戶數為12.8億。由此可見,微信、支付寶在占領移動支付端,促進了中國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信貸在1%水平上顯著,其促進了金融市場規模的發展。隨著年輕人消費觀念的轉變、智能手機的普及、互聯網技術的創新,信貸業務迅速發展,形成了一條集資金供給方、信貸服務提供方、潛在客戶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伴隨著消費需求的不斷提升,信貸會通過互聯網等技術進一步滲透偏遠地區,信貸規模會進一步擴張。數字化程度回歸系數為正,數字化的發展會進一步降低信息不對稱,提升客戶信息的透明度,減少市場交易風險,從而提升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由此可見,數字化助力金融市場規??焖贁U張。根據趙建和李嘉怡(2021)的研究報告[32],在2017—2020年間,中國量化私募規模從5%提升到15%,達到超2倍的增幅。

(二)穩健性檢驗

1.替換回歸模型。

FGLS回歸分析可以有效解決面板數據之間的異方差和序列相關性。因此,為確保分析結果的準確性,進行回歸模型更替,使用FGLS回歸進行穩健性檢驗。

根據表4可以發現,通過更替FGLS模型回歸后,結論與固定效應模型一致且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仍然顯著。因此,可以得出結論,金融科技通過不同的維度影響了不同?。▍^、市)的金融體系結構。

2.內生性檢驗。

FGLS模型雖然可以解決組內自相關和組間異方差的問題,但是無法解決變量之間的內生性問題。因此,考慮現有數據的可得性和完整性,采用動態面板回歸法(DPD)進行內生性檢驗,進一步驗證實證結果的穩定性。

表5中的結果表明,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依然顯著,且所得結果與固定效應回歸一致。

(三)異質性檢驗

金融科技發展的前提是各地區存在廣闊的潛力市場,這些市場為金融科技提供了巨大的盈利機會。結合金融結構發展理論,金融體系結構的動態變化與經濟的發展程度存在聯系,在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的地區,金融體系結構傾向于銀行主導型;在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金融體系結構傾向于市場主導型。31個?。▍^、市)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使用各個?。▍^、市)的“生產總值”作為經濟發展水平的代表變量,將31個?。▍^、市)進行劃分,通過“門限回歸”研究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是否存在變化。

根據表6可以發現,與固定效應回歸結論一致,金融科技通過不同維度影響了金融體系結構。不同的是,低收入地區,數字化程度的提升強化了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結構傾向。郭志(2021)指出,低收入群體的金融需求仍然不受到重視,現有針對低收入群體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存在范圍小、內容單一、產品同質化等特點[33]。由于金融產品匱乏,可支配收入有限,數字化在金融市場的發展受限,而銀行因數字化賦能使傳統業務運行效率得以提升,低收入地區更傾向于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結構。對于中收入地區與高收入地區,隨著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金融產品的豐富、市場資金的充沛,數字化的活躍度逐步提高,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結構受到青睞。

在銀行規模中,支付促進了低收入地區銀行體系的發展,5G、互聯網等科技可以幫助銀行更好地進入低收入地區拓展長尾客戶。在中收入地區,與固定效應回歸結論一致,覆蓋廣度擴大了銀行規模在經濟中的占比??傮w而言,金融科技對銀行規模的影響有限。

在金融科技對金融市場規模的影響中,通過對經濟發展程度的劃分研究,在低收入地區和高收入地區,覆蓋廣度與保險回歸系數顯著。覆蓋廣度阻礙了金融市場規模的發展,雖然金融科技為金融市場帶來了大量的消費者及客戶群體,但在消費者保護等政策措施方面的不足反而損害了金融市場規模的發展。例如,金融科技存在信息不對稱、隱蔽性等特點,使得金融消費者遭受欺詐的概率增加,而金融消費者本身的綜合素養并不能為自己提供有效鑒別金融科技欺詐風險的能力[34]。保險在1%水平上顯著,金融科技使金融服務行業能夠利用數據化技術開發出個性產品,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實現保險等金融產品的數字化銷售。

(四)中介效應檢驗

根據前文的理論研究,金融科技通過影響資金的流向從而影響金融體系結構的發展。例如,支付與信貸依靠互聯網等第三方金融平臺的普及與發展吸收了大量資金的流入,從而促進了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結構的傾向。因此,選擇代表資金流向的居民消費(h_consumption)作為中介變量,通過因果逐步回歸法檢驗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與金融市場規模的作用機制。主要結果如表7所示。

根據表7的實證結果可以發現,在對居民消費的回歸中覆蓋廣度、支付和信貸的回歸系數顯著;同時,在居民消費作為自變量后,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銀行規模與金融市場規模的回歸結果顯著,且與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一致。因此可以得出結論,金融科技通過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網絡信貸等技術改變了消費者、投資者原有的理財觀念或消費習慣,從而使社會原有的資金流向發生改變,進而影響了金融體系結構的發展。

(五)調節效應檢驗

從表8中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六個模型中的交互項,Cover×unem、Pay×unem、Insurance×unem、Degree×unem分別通過了5%、1%、10%、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且影響系數均為負,表明當失業率較高時,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作用減弱。

高水平的人力資本可以推動金融科技創新和技術發展,可以促使金融科技公司不斷改進產品和服務,以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影響金融體系結構。因此,在這部分中,被解釋變量為金融體系結構(FSS),核心解釋變量為金融科技變量,調節變量為人力資本的代理變量人均受教育年限(edu),主要關注交互項金融科技變量×人均受教育年限(edu)的回歸系數。從表9中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六個模型中的交互項Depth×edu、Loan×edu、Degree×edu均通過了至少10%的顯著性水平檢驗,且影響系數均為正,表明當人均受教育年限較高時,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作用增強。

四、金融科技視角下的金融體系結構優化對策分析

實證研究表明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顯著,在當前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趨勢下,一方面,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應充分發揮金融科技的賦能效應,提高其運營效率和風險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也應加快自身金融科技的發展和數字化轉型,以應對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因此,金融機構的優化不僅是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的比例優化,而且應充分發揮金融科技的賦能效應,對金融業務和監管流程進行再造,共同促進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從而為實體經濟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谝陨峡剂?,結合經濟改革現狀,提出以下六個方面金融體系結構優化路徑:

第一,完善數字化金融基礎設施。金融科技推動金融體系結構優化的前提之一是建立完善的數字化金融基礎設施,提高數字化程度。當前,金融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優化可以從金融數據中心的完善、數據資產定價及交易平臺建設、金融數據共享機制構建、金融領域大模型開發、信用智能評級體系建設、金融科技“監管沙盒”的完善等方面開展相關工作,從而為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發展構建“科技底座”。

第二,增大金融科技覆蓋面。金融機構應加強現代科技與傳統業務的融合運用,利用金融科技線上化、移動化與智能化的優勢突破地域限制,將金融業務拓展到傳統金融機構忽視的區域或群體,達到長尾客戶的全覆蓋。同時,利用App智能柜臺與線上指導的結合模式突破網點辦理的空間限制,實現銀行業務智能化、規范化、流程化、效率化等。

第三,提高金融科技使用深度。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應加強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實現金融科技與存貸款業務、中間業務、證券承銷、財富管理、信托等金融業務的結合,充分運用金融科技為金融企業賦能,發揮金融科技在產品定價、資產管理、風險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金融企業的競爭力,從而夯實金融體系優化的基礎。

第四,完善數字支付體系建設。在支付層面,政府應加快對第三方平臺的信用體系及制度的建立,通過大數據完善個人征信系統與加快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降低可能由第三方平臺操作不合規所帶來的金融風險,例如支付寶花唄的“洗錢”“套現”行為。同時,應合理吸收、借鑒英美法的先進規則、監管舉措,完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也應穩妥推廣央行數字貨幣,優化法定數字貨幣的使用生態,從而進一步提升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

第五,推動信貸等傳統業務智慧再造。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金融機構應加強數據運用,通過大數據分析挖掘低風險客戶,識別客戶真實需求,結合自身品牌、資金量、公信力等優勢,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去創新更便捷的應用程序和更貼近客戶需求的金融產品,合理運用金融科技彌補在中小企業市場的不足,建立快速響應客戶需求以及外部環境變化的業務流程。如在商業銀行信貸領域,應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優勢,實現智慧獲客、服務定制、智能風控等流程再造,從而全面提升數字化運營水平,提高金融企業運行效率。

第六,完善金融風險監控體系。對金融科技風險的有效監管與合理的政策制定更是刻不容緩。監管部門需吸取P2P暴雷等事件的經驗、教訓,建立規范金融行為的法律法規,通過大數據收集與分析研判客戶的風險評級,提高對風險處置的效率,降低由信貸壞賬、保險違約、投資失誤、失信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五、結論與啟示

依據2011—2020年全國31個?。▍^、市)的面板數據,考量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結果顯示: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顯著。將金融科技細化為六個維度后發現,“使用深度”強化了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結構傾向,“支付創新”“貸款可獲性”“數字化程度”推進了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結構的發展。與傳統發展銀行業務相關的“覆蓋廣度”“支付創新”促進了銀行體系的發展。在金融市場規模的發展中,“支付創新”“信貸”“數字化程度”加深了其在經濟中的發展比例。金融科技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地區,其影響效果不同。經濟發展程度作為一種“門檻變量”提升了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影響機制檢驗結果表明,金融科技通過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網絡信貸等技術改變了消費者、投資者原有的理財觀念或消費習慣,引致社會原有的資金流向發生改變,進而影響金融體系結構的發展。調節效應結果表明,失業率升高會削弱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人力資本水平提升有助于加強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效應。

在金融科技持續快速發展的趨勢下,圍繞金融科技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影響,未來可重點關注:其一,以優化金融體系結構為目標,研究金融開放條件下金融科技對銀行體系與資本市場的同步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賦能條件及作用路徑;其二,從完善數字化金融基礎設施、增大金融科技覆蓋面、提高金融科技使用深度、完善數字支付體系建設、推動信貸等傳統業務智慧再造、完善金融風險監控體系等方面,探討金融科技優化金融體系結構的實施路徑和政策體系;其三,金融科技賦能效應的提升,不僅依賴其自身的發展,而且和居民消費習慣、就業狀況以及人力資本等因素的中介效應和調節效應相關,未來的研究可進一步揭示數字經濟發展進程中外部因素對金融科技賦能效應及作用機制的影響??偠灾?,金融科技發展促進了金融體系結構優化,但由于其作為新生事物,應規范發展,以更好地發揮其積極效應,促進金融和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Aggarwal R, Goodell J. National preferences for bank or market financing\[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2016,with No.EC 2016-04.

[2] Allen F, Bartiloro L, Gu X, et al. Does economic structure determine financial structur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8, 114: 389-409.

[3] Maduka A C, Onwuka K O. Financ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Nigeria data\[J\]. Asia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view, 2013, 3(1): 75-98.

[4] Dutta N, Mukherjee D. Is culture a determinan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12, 19(6): 585-590.

[5] He M D,Leckow? M R B, Haksar M V,et al. Fintech and financial services: initial considerations\[M\].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17.

[6] 侯世英,宋良榮. 金融科技發展、金融結構調整與企業研發創新\[J\]. 中國流通經濟,2020,34(4):100-109.

[7] 高洪民,李剛. 金融科技、數字貨幣與全球金融體系重構\[J\]. 學術論壇,2020,43(2):102-108.

[8] 王文倩. 金融科技、最優金融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J\]. 當代經濟管理,2022,44(12):89-96.

[9] Azarenkova G, Shkodina I, Samorodov B, et al. The influence of financial technologies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stability\[J\]. Investment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s, 2018, 15(4): 229-238.

[10]Philippon T. The fintech opportunity\[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6.

[11]Vives X. The impact of FinTech on banking\[J\]. European Economy, 2017 (2): 97-105.

[12]Mrcine V, Voican O, Scarlat 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disruption in business models of the banks under the impact of FinTech and BigTech\[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Excellence,2020,14(1): 294-305.

[13]張琦. 金融科技對我國銀行業競爭力的影響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20.

[14]董曉林,吳之偉,陳秋月. 金融科技發展對商業銀行風險防控的影響——基于中國176家商業銀行的實證分析\[J\]. 江蘇社會科學,2023(1):84-94,242-243.

[15]梁方,趙璞,黃卓. 金融科技、宏觀經濟不確定性與商業銀行主動風險承擔\[J\]. 經濟學(季刊),2022,22(6):1869-1890.

[16]吳倩,張雨. 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盈利:路徑分析與實證檢驗\[J\]. 東岳論叢,2023,44(4):155-163.

[17]蔣海,唐紳峰,吳文洋. 數字化轉型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研究——理論邏輯與經驗證據\[J\]. 國際金融研究,2023(1):62-73.

[18]Demertzis M, Merler S, Wolff G B. Capital markets union and the fintech opportunity\[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2018, 4(1): 157-165.

[19]Aldridge I, Krawciw S . Market volatility in the age of? fintech\[M\]. John Wiley & Sons, Inc,2017.

[20]Rafay A. FinTech as a disruptive technology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M\]. IGI Global, 2019.

[21]楊松令, 劉夢偉, 張秋月. 中國金融科技發展對資本市場信息效率的影響研究\[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21, 38(8): 125-144.

[22]賴曉冰, 岳書敬. 金融科技發展如何影響股票錯誤定價?\[J\]. 經濟學報,2023,10(1):85-124.

[23]Wu X, Jin T, Yang K,et al. The impact of bank FinTech on commercial banks’ risk-taking in China.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2023, 90: 102944.

[24]楊松令, 劉夢偉, 張秋月. 中國金融科技發展對資本市場信息效率的影響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21, 38(8):125-144.

[25]楊梅. 數字化時代銀行與多邊平臺開放合作策略研究\[J\]. 管理科學學報, 2023, 26(3):44-68.

[26]Son J, Ryu D, Webb R.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payment choices and commercial bank profitability\[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2023, 90: 102874.

[27]Bian W, Ge T, Ji Y, et al. How is FinTech reshaping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New evidence from InsurTech and insurance sectors in China\[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23, 80: 102004.

[28]胡毅, 張文揚, 魏云捷. 金融科技背景下移動支付發展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J\]. 管理評論,2023,35(7):1-8.

[29]宋科, 李振, 楊家文. 金融科技與銀行行為——基于流動性創造視角\[J\]. 金融研究,2023(2):60-77.

[30]Jünger M, Mietzner M. Banking goes digital: the adoption of FinTech services by German households. \[J\]. Finance Research Letters,2020, 34:101260.

[31]張珺涵,羅守貴,羅津. 合作伙伴、內部人力資本對于金融科技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J\]. 科學管理研究, 2019, 37(3):155-159.

[32]趙建, 李嘉怡. 全球金融市場的“數字革命”:交易結構、投資行為與風險特征\[J\]. 探索與爭鳴, 2021(8):25-36,177.

[33]郭志. 深化區域金融改革 防范金融風險——以國家綜合金融改革實驗區泉州為例\[J\]. 宏觀經濟管理,2021(4):69-76.

[34]唐峰.金融科技應用中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現實挑戰與制度回應\[J\].西南金融,2020(11):64-75.

(責任編輯:鐘 瑤)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on Financial System Structures

YAO Dequan,LIU Runkun

Abstract:Based on 31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11 to 2020, this paper uses the fixed effect model, regulating effect model, and intermediary effect model to consider the impact and mechanism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on the structure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significantly impacts the structure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payment tool innovation, loan accessibility, and digitalization level will help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market, while the depth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loan accessibility, and digitalization level als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ommercial bank systems;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on financial systems has region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degr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ay serve as a threshold variable to promote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consumer’s consumption serves as an intermediating role for financial technology’s impact on financial system, with a change of the behavior and habit of consumers and investors and subsequent redirection of capital flows, a decreased unemployment rate an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capital level will help strengthen financial technology’s impact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Key words:financial technology; financial system structure; size of financial markets; bank size

收稿日期: 2023-05-2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7AXW005)

作者簡介: 姚德權(1963—),男,湖南安鄉人,博士,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金融分析與管理;劉潤坤(1992—),男,河南鄭州人,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分析與管理。

猜你喜歡
金融科技
區塊鏈技術及其對金融領域的發展方向研究
金融科技創新與金融監管研究
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的應用
區塊鏈技術與金融業務創新問題研究
金融科技背景下商業銀行轉型策略研究
金融科技的技術現狀、問題及對策
數字智能時代的供應鏈金融
金融科技發展對保險行業的影響研究
百度金融成立國內首家“金融科技”學院
寧夏平羅縣城鄉居民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