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點亮思政課堂

2023-12-13 06:39崔靜倩
考試周刊 2023年49期
關鍵詞: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思政教育

作者簡介:崔靜倩(1987~),女,漢族,江蘇太倉人,太倉港港口開發區第一小學,研究方向:小學道德與法治。

摘 要: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關鍵時期,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教育教學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文化意識,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有利于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诖?,文章主要圍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展開探討,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小學教育的可行性入手,具體分析了現階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德法課程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融合路徑。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思政教育;道德與法治;傳統文化;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49-0133-05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小學教育中,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并深入理解文化背后蘊含的民族精神與內涵,加深對優秀文化的傳播、傳承意識。教師在思政教育中需要積極利用優秀文化,引入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教學資源的同時,也拓展學生知識面,借助“非遺”的文化性、引領性滋養青少年心靈。對此,此次探討和分析,目的在于將非遺文化真正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明確自身職責,發揮作用,落實立德樹人的重任,全面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目標。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小學教育的可行性

(一)發揮學生傳承文化意識

學生作為保護、傳承、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群體,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小學教育中,有助于促使學生逐步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延續者。在小學教育課程中融入地方非遺文化,能夠保護、傳承地方文化,同時也讓更多學生了解家鄉文化,由此增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進而逐步在生活、學習中自覺承擔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重任。

(二)學校本身具備教育優勢

非遺文化的傳承,可以充分發揮學校這一教育基地作用。分析可知,以往傳統優秀文化傳承模式以言傳身教、口耳相傳形式為主,將其引入學校教育后,可以充分利用現代教育多種資源,創新非遺文化傳承模式,有助于擴大非遺文化傳承范圍,提高地方文化普及率,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力得以提升。并且學校本身就是以育人工作為主,可以培養更多的文化傳承人,徹底打破以往非遺繼承人受血緣、業緣關系的限制。此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小學教育中,能夠有效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更好地推動學校素質教育工作落實,培養學生傳承文化意識和能力。將非遺文化引入校園后,教師可以運用傳統文化藝術內容輔助自身開展素質教育工作,帶領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歷史、文化發展的同時,也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更好地激發其學習積極性。

(三)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思想價值觀相契合

首先,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非遺文化中蘊含的思想價值觀,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目標符合,都體現了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塑造個體,健全人格。其次,在一些地方非遺文化中,注重人性教育、道德情感引導。比如,朱子文化、家訓文化等,充分體現了儒雅、內斂的道德情感。最后,無論是非遺文化,還是道德與法治教育,二者在教育方式上都講究知行合一,比如,一些地方的特色傳統節日,注重道德教育和實際生活實踐的有機結合。所以,在小學教育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一定可行性。

二、現階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整體認知不足

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已經成為教師思考的重要課題,但從實際情況看,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并未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后所體現出的重要教育功能。部分教師并未正確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更沒有認清自身德育責任,以至于在實際教學中缺乏對課本育人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應用。除此之外,學校方面較為重視專業課程,忽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建設,這對教師教學工作落實造成了嚴重阻礙。

(二)缺少和實際生活的聯系

小學階段的學生,“三觀”正處于形成的初始時期,教師在融入傳統文化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年齡特征及成長規律等因素。部分教師缺乏對小學生道德成長特點、認知發展規律的了解,選擇的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并不科學合理,很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此外,選擇的一些德育知識和故事,也與小學生實際生活存在較大差距,學生很難理解,更談不上實踐。甚至個別教師選取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超出了學生接受范圍,嚴重脫離學生認知能力、接受能力,最終嚴重影響了德育教育效果。

(三)非遺文化融入形式單一

自2008年開始,我國正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劃分成不同類別,包括民間文學、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美術、傳統醫藥、傳統戲劇、傳統手工技藝、曲藝、雜技、民俗。雖然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已經逐步在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但實踐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與單一的教學方式存在直接關聯,部分教師直接利用教材內容,未能深入挖掘教育資源,僅僅是以簡單口述方式講解內容,未能契合學生興趣點,在教學實踐中,缺乏互動,直接影響了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果,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探究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精神。單一的教授方式很難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導致教學活動參與度不足,學生探索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性降低,最終阻礙非遺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融合路徑

處于多元文化環境下,學生更加容易接受新興文化,但在網絡虛擬世界影響下,學生也會受到不良思想文化的影響,產生自我懷疑、喪失民族自信和理想信念的情況。這對學生而言,本來就不牢固的民族自豪感更加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而減弱。對此,必須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用,積極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并運用多種教育教學方式,提高學生民族自豪感,增強我國民族凝聚力,為實現中國長治久安打下堅實的基礎。文章主要結合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相關課程內容,探討如何將非遺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一線教師提供參考。

(一)豐富并優化教學內容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必須結合教學內容有效融入非遺文化。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重組并優化教學內容,確保教材范例與學生生活相適應,借助地方優秀特色文化,更好地滿足不同地域學生學習需要。比如,在學習《我們當地的風俗》一課時,分析本節課內容可知,包含了三個板塊,主要圍繞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風俗展開討論,旨在引導學生感受風俗與自己的成長、生活的密切關系,鼓勵學生深入探究不同風俗中蘊含的美好祝愿、傳統美德,借此提高學生道德品質。教師可以從傳統節日入手,導入教材中的范例,引導學生思考、發現一些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并將地方特色文化作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有關“非遺文化”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在參與中,提高對家鄉傳統文化魅力的認知,并深入了解中國各地不同地域生活環境,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成長中的風俗”作為話題,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經歷,說一說自身成長過程中的各類風俗習慣。教師向學生提問:“過年你們都會收到什么禮物?”“除了長輩給晚輩壓歲錢,還知道哪些與你成長有關的風俗呢?”借助問題的引導,讓學生進一步探究,找出該地方獨特風俗。學生在討論后,總結出孩子周歲抓周、過生日吃煮雞蛋和長壽面、二月二龍抬頭節才能理發等成長中的風俗。通過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更能引發學生思考。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獨有的“十二生肖”民俗文化,鼓勵學生多途徑收集資料,了解與“十二生肖”相關的風俗,順利開展教學活動,并通過此過程讓學生認識到尊老敬老的風俗,提高學生道德品質。在教學中,為豐富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了解和傳承,教師可以引入傳統手工藝“剪紙”,作為典型非遺文化。教師利用“十二生肖剪紙”作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深入理解“十二生肖”中的每一個屬相的獨特寓意。最后,教師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繼續收集了解當地風俗。并要求每位學生為長輩做一件自身力所能及的事情,并拍照、配文,通過成長風俗學會尊老敬老,感受身邊十二生肖傳統美德。

(二)積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

1.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提高非遺文化融入效果,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多樣文化,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習積極性。對此,教師需要在備課時結合教材主題,收集、挖掘、合理篩選地方非遺文化教育資源,并創建情境,使得學生在情境中感受非遺文化,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內涵和意義。教師需要思考哪些非遺文化可以創設活動情境,作為討論辨析主題;哪些是可以創設故事情境,指導學生實踐體驗。此外,教師還要抓住文化資源融入的時機,選擇恰當的方式,確保地方優秀非遺文化資源可以更好地服務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提高道德品質,強化法律認知。

比如,在《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一課學習中,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我國主要民間藝術,關注地方民間藝術,并深入探究民間藝術的產生,進一步感受民間藝人的智慧、才智,從而學會傳播、傳承、保護民間藝術。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呈現有關京劇的圖片,啟發學生思考何為民間藝術,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經歷談一談熟悉的民間藝術。有的學生回憶自己在吃四川火鍋時看川劇變臉表演;有的學生說在參觀博物館時,看到江西景德鎮陶瓷等。由此引發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的民間藝術。而后引入微課,為學生播放非遺文化“川劇變臉”視頻,帶領學生欣賞民間藝術中的智慧,感受其中的文化魅力,深入體會民間藝人的辛苦以及對藝術的追求,使得學生可以自覺傳承優秀文化內容,提高民族自豪感。

2. 引入課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為保證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要求教師結合學情設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可以采取課題研究的方式,鼓勵根據課題任務,通過活動設計、查閱資料、社會調研等方式,與非遺文化傳統深入接觸,在此過程中深入感受地方文化,更好地培養學生學習地方傳統文化的興趣,也借此活動增強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對此,教師可以選擇傳統游戲作為課題,鼓勵學生自主或者以小組合作方式,查閱有關傳統游戲的文獻,或者在課下訪問一些長輩,找出能夠體現地方特色的傳統游戲。通過這種方式豐富學生對游戲的認知,轉變學生對電子游戲的癡迷現狀。在學生探索中,讓學生結合現代生活,找出游戲的保留部分,并進行改造、創新,促使學生感受傳統游戲的魅力,并高度融合傳統游戲與現代游戲。與此同時,也可以通過非遺文化中的群體游戲合作性特點,使學生在游戲中感受團隊合作的意義,并學會競爭,提高學生團隊精神,養成相互幫助、助人為樂、團結友愛的美德。

(三)搭建德育與技能融合性傳承平臺

學生作為非遺文化傳承的重要傳承人和實踐者,應當發揮學校教育良好平臺,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幫助其樹立正確文化傳承態度。對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合理融入一些非遺文化知識,注重強化學生道德品質修養,為學生搭建德技互融的傳承平臺。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在學校的支持下組織各類活動,幫助學生了解更多中華優秀民間文化,深入感受民間美術藝術魅力,比如,帶領學生參觀非遺展覽,組織開展非遺項目宣講活動,舉辦傳統技藝專題文化講座等,使學生深入感受傳統文化獨特魅力,逐步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通過開展各類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文化學習興趣,同時也提高學生對家鄉、祖國的熱愛之情,進一步落實了道德與法治教育目標。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開展手工藝術大賽、非遺項目藝術表演活動等,有效吸引學生,激發其興趣,自主積極參與非遺文化傳承中。除此之外,學??梢耘c省級美術專業名師工作室合作,營造非遺文化“木版年畫”傳統工藝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參與木版年畫制作實踐機會,增強學生體驗感。通過親身實踐,可以讓學生深入感受民間藝術魅力,體會民間藝人的高超手藝,在創作中正確認識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進而自覺加入文化傳承中,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非遺文化與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融合,培養學生多元素養,進一步強化愛崗敬業、愛國情懷、提高文化自信,同時也感受到文化傳承的社會責任,學會在實踐中積極創新。教師帶領學生開展非遺文化活動中,不僅要保證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而且需要重點關注學生的道德品質、思想素質、集體意識、社會實踐能力等,全面加強素質培養,保證落實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目標,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自覺保護非遺文化。

(四)充分發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

一方面,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當合理利用校園文化育人作用,為學生創建傳統文化教育環境,進而實現全方位、多角度、多維度的融合優秀傳統文化于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真正發揮文化育人作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比如,教師可以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后,結合課程內容,建設“禮儀文化”等文化墻,利用班級墻、走廊墻,設計一些傳統美德、節日文化、家風家訓等主題文化墻,借助這種隱性課程資源,強化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并在親身制作、參與中學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精神,使得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逐步內化傳統文化教育,將道德行為、高尚品質落實到日常生活、學習中,成為合格的學生。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園內開展主題活動,通過學生親身參與,提高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感知,強化非遺文化認知,進而主動傳播、傳承非遺文化。對此,教師需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制訂教學活動計劃,借助學校傳統文化主題活動前后的熱度,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幫助學生加深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感受非遺文化中承載的優良品質,進而鼓勵并引導學生學會內化中華傳統美德。同時學生在了解傳統文化后,也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提高愛國情懷。比如,教師可以利用開學第一課,組織學生進行儀式類活動,讓學生學會正衣冠、崇尚禮。通過開展有關儀式活動,讓學生尊重師長,學會關愛同學。這些儀式類活動,也可以更好激勵學生懂得珍惜學習機會,學會感恩,努力學習,進而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學會尊師重教,以良好的心態、積極向上的思想進入小學生活。

(五)積極拓展教育途徑

除了教師在學校中對學生的教育,還應充分利用社區教育作用,發揮其與學校教育不同的教育獨特育人功能,強化學生道德品質。學校作為學生主要學習場所之一,與社區教育積極融合,可以實現二者的相互補充,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主、社區教育為輔的全新育人模式,實現共建共育目標。這就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整理社區內具有的豐富傳統文化以及獨特的教育特色,確保社區教育可以有效拓展育人功能。

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在學校支持下與社區協同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目的在于讓學生靈活利用課堂所學的傳統文化知識,積極參與社區傳統文化主題宣傳活動中,在實踐參與中進一步了解、感受傳統節日。比如,組織學生制作禮物,并將一些非遺文化融入其中,如“剪紙”“十二節氣”“書法”等,使得學生在參加這種儀式感活動后,將課堂所學知識能夠充分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此外,利用社區人文景觀資源,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特色建筑、博物館、紀念館等,組織學生在日常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性教學活動,強化學生認同感,更好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另一方面,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當積極發揮學校網絡教學平臺、社區專欄等功能,積極將一些有關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教育的政策和動態傳遞給學生,幫助學生及時了解非遺傳承內容,逐步形成自覺關注意識。此外,也可以利用各種媒介方式,隨時播放一些與諺語、詩詞、節氣等相關傳統文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文化認同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將日常生活中零散的資源拍攝成視頻,按照學生的方式傳遞傳統文化。同時也借助這種方式,樹立生活榜樣,深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傳統美德故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進行有機融合,需要不斷拓展學習路徑,豐富學習內容,合理優化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質量,并積極發揮“互聯網+”優勢,將現代技術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助力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高效開展,真正意義上共育共融,培養出具備良好道德品質、自覺傳承非遺文化的優秀學生。

四、結論

總而言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全面培養學生民族文化、民族習慣的意識,充分認識非遺文化價值,逐步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念,并樹立保護、傳承非遺文化的自覺性。推動“非遺”進課堂,可以有效豐富教師教學內容,增強教學說服力,同時也可以拓展學生對民間藝術、文化等內容的關注和了解,并在親自制作傳統工藝、參與非遺文化活動中,深刻感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的內涵,這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創新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瓊珍.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融合探究[J].學周刊,2023,12(27):130-132.

[2]任春陽.弘揚傳統文化 促進立德樹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單元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行與思[J].考試周刊,2023,23(32):137-140.

[3]柴冰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中的融合滲透[J].求知導刊,2022,45(32):126-128.

[4]劉艷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實踐[J].基礎教育論壇,2022,12(32):181-182.

[5]馬惠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知識文庫,2022,34(15):169-171.

[6]吳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中的缺失與回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11):58-61.

[7]文智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低年段)中的融合滲透[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2,12(4):203-205.

[8]楊彥偉.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思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22(3):296-297.

[9]瞿紅.傳統文化與德育生態化價值觀的樹立——兼論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中“人與自然”的關系[J].求知導刊,2022,12(28):11-13.

猜你喜歡
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思政教育
新媒體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淺析新形勢下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論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對策
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探討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非遺”聯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