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身運動評估在高危腦損傷新生兒腦發育隨訪中作用

2023-12-14 13:08興紅魏來趙秋艷富曉琴
青島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3年5期
關鍵詞:病兒腦損傷腦癱

興紅,魏來,趙秋艷,富曉琴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醫院康復疼痛科,新疆 伊寧 835000)

世界范圍內腦癱患病率為1.80‰~3.68‰,我國活嬰腦癱發病率為1.9‰[1]。新生兒大腦處于不斷發育的階段,出生6個月內為快速發育階段,對高危腦損傷新生兒早評估、早發現、早干預尤為重要[2]。但是目前腦發育早期篩查技術有限,且多數病兒家長對腦性癱瘓的了解有限,往往對病兒癥狀不重視,致使病兒首次就診年齡較大,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易增加病兒致殘程度。全身運動質量評估(GMs)量表為歐洲發育神經學家BRECHTL教授提出的評估神經運動行為的方法,可超早期預測早產兒的神經發育結局[3-4]。本文對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02例高危腦損傷新生兒資料進行分析,探討GMs量表在高危腦損傷新生兒腦發育隨訪中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我院治療的高危腦損傷新生兒。納入標準:①至少存在1項腦損傷高危因素(缺血低氧性腦病、宮內感染、圍生期窒息和低體質量等)的病兒;②月齡0~5個月的病兒;③有≥1次GMs量表評估結果的病兒;④家長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以上且知情同意的病兒;⑤積極配合后續隨訪、資料完整的病兒。排除標準:①有視力、聽力障礙,無法完成腦發育運動狀態評估的病兒;②母親末次月經時間不明的病兒;③遺傳代謝紊亂導致的腦損害和低血糖腦病的病兒;④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病兒;⑤先天性畸形、心臟病的病兒;⑥染色體異常的病兒;⑦父母智力或精神異常的病兒;⑧資料不完整的病兒。

本研究共選取病兒102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36例;月齡1~8月,平均(4.50±1.20)月;胎齡28~41周,平均(34.50±5.20)周;出生體質量1 080~4 450 g,平均(2 765±562)g;缺血低氧性腦病26例,宮內感染1例,圍生期窒息7例,合并≥2種高危因素16例,低體質量(不滿2 500 g)/保胎46例,其他6例;病兒家長文化程度低于高中4例,高中7 例,大專 43例,本科及以上43例,其他5例。

1.2 研究方法

1.2.1GMs量表評估方法 采用高清數碼相機,依據GMs量表評估標準[5],對所有高危腦損傷新生兒進行錄像。錄像標準:室溫維持在26~28 ℃,光線柔和,環境安靜,新生兒仰臥在單素色的床上,暴露全身或僅穿緊身的棉質背心,無需枕頭;手持相機于病兒腳側1.2~1.5 m高、45°角,對其清醒狀態下的情況進行拍攝,拍攝的位置固定,避免相機晃動而出現虛影。拍攝的錄像需要包括新生兒的全身狀態(含表情及手指、足趾動作等),哭鬧、打嗝、吮吸奶嘴時避免拍攝。于足月前至生后2個月、生后2~6個月的兩個階段內進行錄像評估,足月前每2周攝錄1次,足月到生后2個月期間攝錄2~3次(扭動運動階段),每次連續攝錄20 min;生后2~6個月攝錄2~3次(不安運動階段),每次連續攝錄10 min。由1名已獲取GMs評估培訓合格證的兒科醫師和1名康復醫師獨立評估,若評估結果不一致則進行討論,于1周后復評,得最終一致性結論。

1.2.2GMs量表評估標準 ①扭動運動階段:>2次評估記錄時,以8周內最后1次評估結果作為最終結果,若僅有1次評估,則以此為最終結果。依據評估結果,單調性、痙攣同步性為異常[6]。②不安運動階段:>2次評估時,評估中有1次及以上的不安運動存在(F+)時,則為正常;若2次均為不安運動缺乏(F-),持續隨訪至20周,評估結果仍為F-,則為異常[7]。若僅有1次評估,則以此為最終結果。

1.2.3神經生物學結局判定標準 對所有病兒持續隨訪至12月齡,采用Gesell發育量表對病兒神經生物學結局進行判定[8]。①腦癱:確診參考《2004 年全國小兒腦性癱瘓專題研討會紀要》[9]的標準;②發育遲緩:發育商≤75(排除已確診的腦癱);③發育正常:發育商≥76(排除確診腦癱者)。

1.3 統計學分析

以Gesell發育量表的判定結果為金標準,分析GMs量表對腦發育異常的診斷效能。診斷效能的評價指標為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陰性預測值和陽性預測值及Kappa系數[10]。量表一致性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數據分析采用SPSS 22.0軟件完成。

2 結 果

2.1 GMs量表對新生兒腦發育的評估

本文102例高危腦損傷新生兒經GMs量表評估,扭動運動階段正常70例(68.63%),單調性26例(26.49%),痙攣同步性6例(5.88%);不安運動階段F+67例(65.69%),F-35例(34.31%)。

2.2 GMs量表對新生兒腦發育異常的診斷效能

GMs量表對新生兒腦發育異常的診斷準確度為78.43%(80/102),靈敏度為85.71%(6/7),特異度為77.89%(74/95),陽性預測值為22.22%(6/27),陰性預測值為98.67%(74/75)。見表1。

表1 GMs量表對腦發育異常的診斷結果(例)

2.3 隨訪

隨訪至12月齡,Gesell發育量表評估結果,7例異常病兒中1例為腦癱、6例為運動發育遲緩。GMs量表評估結果,27例異常病兒中4例為腦癱、23例為運動發育遲緩。Gesell發育量表與GMs量表評估結果的Kappa值為0.202,P>0.05,兩者的評估結果一致性較差。

3 討 論

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每年大約有2 000萬新生兒出生,其中有10%~20%的新生兒被確診為高危兒,高危兒存在潛在的腦損傷風險,極易出現不利神經發育結局,嚴重者會導致腦癱[11]。目前雖然可從意識反應/肌張力/原始反射/驚厥等方面判斷、顱腦超聲、核磁共振檢查等多種方法評估出高危腦損傷新生兒的腦功能,但對于異常腦發育結局的早期預測仍是一項重大挑戰。因此,建議采取一種更有效的手段,對高危腦損傷新生兒進行早期標準化評估,以早期發現腦癱并進行早期干預[12]。

GMs為一種可靠、敏感、無創的評估方法,主要通過攝像評估新生兒的自發性運動質量,已被國外廣泛接受,2007年我國成立了“全身運動評估中國培訓基地”并引入了該項技術[13]。吳燕玲等[14]的研究結果顯示,GMs量表可以作為腦癱高危病兒早期預測的有效工具,對高危兒腦癱預測的靈敏度為100.00%,特異度為90.40%。GMs具有非干擾性的特點,可早期識別出兒童特異性的神經性癥候,超早期預測腦癱的發生,實現早發現、早治療[15]。本研究表明,GMs對不安運動階段評估的準確度、特異度、陰性預測值均更高,表明高危腦損傷病兒的臨床癥狀較難在扭動運動階段表現出異常,而在不安運動階段表現更明顯,可能是因為大部分單調性扭動運動在進入到不安運動階段之后會轉成正常[16]。GMs主要針對新生兒神經運動評估,可敏感地提示特定的神經損傷,且GMs僅需在病兒主動清醒的狀態下,拍攝數分鐘視頻便可評估,操作簡單、無輻射、非干擾、耗時短,更適合推廣使用。

本研究對病兒隨訪至12月齡發現,Gesell發育量表與GMs量表評估結果的一致性較差。這提示GMs量表在高危腦損傷新生兒腦發育隨訪應用中對月齡8個月內嬰兒的應用更具優勢,對12月齡高危病兒的應用具有局限性。進行長期隨訪需要進行全面的發育商檢查。

綜上所述,GMs在高危腦損傷8個月內新生兒腦發育隨訪中的作用顯著,有較高的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度,12月齡及以后的長期隨訪應結合全面發育商檢查。

猜你喜歡
病兒腦損傷腦癱
家庭團體認知行為干預應用于孤獨癥中的效果觀察:一項隨機、對照、開放研究
穴位按摩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病兒生長發育和睡眠的影響
腦損傷 與其逃避不如面對
陽性強化法提高兒童靜脈輸液穿刺效果及依從性的評價
腦癱患兒采用康復護理進行早期干預效果
腦癱姐妹為爸爸征婚
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創傷性腦損傷后抑郁
29年前為腦癱垂淚,如今卻為拳王歡笑
新生兒腦損傷的早期診治干預探析
嬰幼兒頭皮靜脈穿刺體位評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