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外固定架治療創傷骨科四肢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2023-12-15 06:01王振田
中國傷殘醫學 2023年23期
關鍵詞:固定架四肢部位

關 鑫 王振田

( 朝陽市中心醫院骨外一科, 遼寧 朝陽 122000 )

四肢骨折屬于創傷骨科比較常見的疾病類型,在創傷骨科中,治療四肢骨折的優勢比較明顯,四肢骨折包括上肢骨折、下肢骨折、關節周圍骨折等疾病,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骨折類型,尤其是在現代,我國交通等行業的發展,導致四肢骨折的發生率在提升。 在發生骨折后,對患者的關節活動產生的影響比較明顯,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需要及時治療。對于四肢骨折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切開復位、鋼板固定等為常用方案,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傾向微創手術,外固定架方式在創傷骨科中,使用歷史比較久,操作上比較簡單,耗費時間短,固定可靠,減少并發癥的出現,在四肢骨折的治療中,發揮的優勢比較明顯,對創傷部位固定理想,嚴重創傷患者能為擇期手術的進行創造條件[1]。 為此,本次研究外固定架治療四肢骨折的效果。 相關內容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2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100 例創傷骨科四肢骨折患者作為對象,分組時采取隨機數字表法,每組各50 例。 對照組:女患24 例、男患26 例;最大和最小年齡為72 歲、28 歲,平均年齡為(45.3 ±4.6)歲;致傷因素:墜落傷、交通事故傷、機械損傷分別有16 例、21 例、13 例;骨折位置:手臂骨折8 例,脛腓骨骨折12 例,肱骨骨折9 例,股骨干骨折21 例。 觀察組:女患23 例、男患27 例。 最大和最小年齡為73 歲、27 歲,平均年齡為(45.2 ±4.7)歲;致傷因素:墜落傷、交通事故傷、機械損傷分別有15 例、21 例、14 例;骨折位置:手臂骨折7 例,脛腓骨骨折13 例,肱骨骨折10 例,股骨干骨折20 例。 基線資料差異較小(P>0.05),可對比。 (1)納入標準:所選患者符合創傷骨科四肢骨折診斷標準;患者和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 (2)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肝腎功能異?;颊?中途退出研究;多發性骨折。

1.2 方法

2 組患者入院,做好常規檢查,掌握患者的相關信息,根據患者的情況,對手術治療方案進行完善。對照組為內固定方案治療。 常規麻醉手術,然后應用手術器械將骨折部位切開,切口控制在15 cm,皮膚切開后對皮下組織進行分離,顯露骨折部位,進行觀察,在骨折端放置金屬接骨板,對其固定,恢復軟組織后,縫合創口。 觀察組為外固定架方案治療?;颊邽檠雠P位,借助X 線等工具對骨折的情況進行觀察,對患者的體位做出調整,在麻醉手術后,骨折部位做切口,骨折近端和遠端0.5 cm 處,切口數量2 ~3 個,放置骨牽引釘2 ~3 個,開放性骨折需要徹底清創,傷口擴大到健康組織,醫生要根據患者的情況,對斷端的骨折進行復位,對閉合性骨折部位,復位后,放置2 枚外固定螺釘,分別為骨折近端和遠端,與骨縱軸為垂直,達到滿意的復位效果后開始手術,在手術完成后,安裝外固定架,骨架與皮膚之間的距離為2 cm 左右,對壓力進行調整,適度加壓,然后擰緊螺釘。 對非開放性骨折患者來說,需要傷口復位閉合,在骨折部位的遠端和近端打孔,螺紋釘固定,對開放性骨折患者,需要提前清創處理,在骨折斷裂部位直接復位,對粉碎性骨折患者,先使用鋼絲或者克氏針游離骨塊,暫時縫合,并使用外固定架固定,在治療中,需要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選擇,在C臂機的輔助下,斷端位置與力線調整,未出現錯誤進行加壓處理。 2 組患者在術后均進行嚴格處理,需要對患者及時更換敷料等,創口消毒,消腫后,需要做好術后鍛煉,術后早期進行肌肉鍛煉,并指導患者服用抗生素、消腫類藥物,減少感染的發生,加快創口的恢復速度,對患者的體溫、血壓等進行測量,發現并發癥,需要及時做好有效的防治。

1.3 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如下:(1)在治療后,對療效進行評價。顯效:骨折線對合理想,骨折部位恢復完全,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或者完全恢復;有效:骨折線基本對合,關節功能恢復明顯,存在輕微受限;無效:骨折變化不大,病情未發生改善,甚至嚴重,計算治療有效率[2]。 (2)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恢復時間、住院時間。 (3)記錄2 組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情況。 并發癥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出血、骨不連,計算發生率[3]。 (4)檢測骨代謝指標。 包括Ⅰ型前膠原羥基端肽(PICP)、血清骨鈣素(BGP)和堿性磷酸酶(BALP),術前及術后采集2 組靜脈血2 mL,按照每分鐘2 500 r 的速度進行10 分鐘離心操作,采用美國貝克曼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實施檢測。 (5)評估生活質量。 采用SF -36 量表,指標有社會功能、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活力、情感職能、生理職能、總體健康,每項分值的最高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反之說明生活質量越差。

1.4 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軟件SPSS20.0 對結果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χ2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2 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 組療效比較(n,%,n=50)

2.2 2 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骨折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2 組手術指標比較(,n=50)

表2 2 組手術指標比較(,n=50)

組別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骨折恢復時間(d)住院時間(d)觀察組 17.4 ±3.1 40.6 ±4.8 60.3 ±15.2 25.2 ±8.5對照組 22.5 ±3.8 50.2 ±5.3 68.9 ±16.4 32.6 ±8.9 t7.3549.4932.7204.252 P0.0000.0000.0080.000

2.3 2 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出現并發癥3 例,對照組為10 例, 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2 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n=50)

2.4 2 組骨代謝指標比較

PICP、BGP 和BALP 方面,術前,對照組分別是(95.67 ± 10.32) μg/L、 (2.08 ± 0.29) μg/L 與(75.42 ± 6.74) U/L, 觀察組分別是(95.71 ±10.28)μg/L、(2.13 ±0.36)μg/L 與(75.45 ±6.68)U/L,2 組術前未見明顯差異(t= 0.019、0.765、0.022;P=0.985、0.446、0.982);術后,對照組分別是(127.45 ± 30.26)μg/L、(3.12 ± 0.71)μg/L 與(180.34 ± 18.42)U/L,觀察組分別是(145.85 ±30.23) μg/L、(5.23 ± 0.59) μg/L 與(237.49 ±18.25)U/L,觀察組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3.042、 16.162、 15.585;P= 0.003、 0.000、0.000)。

2.5 2 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社會功能、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活力、情感職能、生理職能、總體健康評分方面,術前,對照組分別是(65.32 ±2.13)分、(62.37 ±2.26)分、(64.34 ± 3.51) 分、(63.57 ± 3.32) 分、(64.27 ±2.64)分、(65.02 ± 3.24) 分、(64.59 ± 3.31) 分、(65.03 ±3.24)分,觀察組分別是(65.25 ±2.21)分、(62.41 ± 2.32) 分、(64.41 ± 3.43) 分、(63.62 ±3.27)分、(64.13 ± 3.15) 分、(64.98 ± 3.29) 分、(64.28 ±3.26)分、(65.14 ±3.19)分,2 組術前差異較小(t=0.161、0.655、0.101、0.076、0.241、0.061、0.472、0.171;P=0.872、0.514、0.919、0.939、0.810、0.951、0.638、0.865);術后,對照組分別是(72.49 ±3.14)分、(74.52 ± 3.23) 分、(73.49 ± 3.17) 分、(74.68 ± 3.25) 分、(75.59 ± 3.16) 分、(75.62 ±3.14)分、(75.54 ±2.95)分、(76.23 ±3.12)分,觀察組分別是(80.15 ± 3.62)分、(81.35 ± 3.42)分、(80.27 ± 3.34) 分、(81.64 ± 3.64) 分、(80.67 ±4.58)分、(82.13 ± 3.61) 分、(81.67 ± 3.54) 分、(80.69 ±3.47)分,觀察組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303、10.266、10.411、10.085、6.456、9.621、9.407、6.758;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3 討論

骨折在臨床中是非常常見的疾病類型,四肢骨折的占比比較高,四肢骨折患者會出現明顯的畸形、活動障礙、疼痛等不良感受,對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心理都會產生明顯的影響,降低肢體活動能力,而且伴隨骨塊缺失情況較多,導致骨折不愈合,出現畸形等情況,肢體活動功能受到限制,對患者來說非常不利,導致骨折出現的原因比較多,包括摔跤、扭傷、交通事故等[4]。 近些年我國交通行業、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四肢骨折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5]。 在出現骨折后,需要及時開展治療,治療原則為盡可能地恢復骨折部位的正常結構,降低對四肢軟組織的損傷,提升穩定性,快速恢復患肢的活動功能,改善血運,并給患者相應的護理,盡可能地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受等,加快患者的恢復速度。 手術是治療四肢骨折的主要方法,主要有外固定和內固定2 種方式。 內固定方式在臨床中,使用范圍比較廣,是主要治療方法,實現對骨折部位的有效復位,而且療效比較明確。 但是需要2 次手術,對患者的創傷比較大,對預后產生影響,在操作后,患者會出現明顯的疼痛感受,而且治療時間較長,導致康復時間延長,而且部分患者在治療后,存在感染、出血等并發癥,對患者的生活產生的不良影響比較明顯[6]。

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不斷完善,外固定在四肢骨折的治療中,應用范圍在擴大,外固定方法主要借助手法對骨折位置復位,螺釘實現骨折端的連接和固定,屬于終極固定方式,促使骨折線貼合,有利于患處的早期恢復,結構比較簡單,操作比較方便,在基層醫院也能進行,手術創傷比較小,對骨折端能實現固定,對骨折周圍組織的影響比較小,提升關節的穩定性,在術后早期能進行相應的功能鍛煉,能減少關節功能障礙的發生[7]。 外固定架屬于萬向關節,能對骨折的再次移位實現調整,骨折固定的剛性和彈性能調節,能改善骨折部位的生物力學環境,避免患者受到2 次手術的折磨,很大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痛苦程度,治療比較靈活。 外固定方式治療中,出血量較少,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并發癥的出現,而且在手術操作后,不需要取出固定物,很大程度上縮短術后恢復時間,保證患者能在早期開展訓練,更快地恢復到正常的生活中,恢復正常的關節功能,對出現嚴重皮膚創傷的患者,能避免軟組織過多被剝離[8];在操作后很大程度上緩解肌肉緊張的情況,對軟組織實現矯正,對牽引時間和牽引重量等能進行合理控制,減少畸形和脫位的出現,降低嚴重感染的發生率,減輕神經血管受到損傷的程度,而且能快速實現止血,減少術后并發癥的出現。 在手術操作后,術后處理對患者來說也比較重要,科學的術后處理提升外固定架治療的優勢,所以在術后,需要對外固定架的螺釘、鋼針等進行觀察,保證外固定架在正確的位置,減少骨折部位出現移位等情況[9]。 在使用外固定治療中,患者需要具備的條件為:可矯正移位,肢體活動受到的損傷比較小,能滿足早期恢復的條件,對妨礙愈合的旋轉體需要清除,創傷部位相對比較穩定,骨折情況對四肢周圍軟組織產生的損傷比較小,對正常的血供以及術后愈合影響比較小[10]。 外固定相對于內固定方式來說,優勢主要體現在:剝離組織較少,對軟組織產生的損傷比較小,對髓外血運產生影響比較小,加快損傷部位的血液供應更方便,對開放性傷口的處理,能在早期進行功能鍛煉,而且對身體的創傷比較小,能降低影響愈合的剪切外力,讓骨折部位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下,加快恢復的速度;在術后不需要2 次操作,很大程度上減輕痛苦,能減少治療的花費,降低患者的治療負擔[11-12];在內固定方式下,對骨折患者的炎癥應激反應產生的影響比較大,炎性細胞因子會異常表達,對組織恢復能力產生影響,降低恢復的速度,在外固定方式下,身體的炎癥應激水平升高,但是對正常的恢復產生的影響比較小[1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恢復時間、住院時間指標數據優于對照組,觀察組出現并發癥的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結果顯示,PICP、BGP 和BALP 方面,2 組術前未見明顯差異(P>0.05);術后,觀察組比對照組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外固定架固定治療方法能夠對四肢骨折患者機體骨代謝指標進行調節,以便其及早恢復健康。 但是,該方法同樣存在一定不足,因此,治療方案選擇時,需要對患者實際狀況全面考慮,從而給予其相應的治療方法,并按照以下原則進行:(1)盡可能的減小或者避免2 次損傷創傷部位及其周圍組織,減少術中出血量,加快術后愈合速度。(2)手術期間,最大程度的確保創傷位置平穩,控制手術期間旋轉等操作,整體治療的目的是加快患者康復速度,減輕疼痛程度,在此之前,對最佳治療方法進行選擇,骨折位置合理矯正,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 對于骨折相對特殊的患者而言,外固定架手術方法治療效果明顯,其對患者帶來的損傷較小,而且可以對傷口有效處理,使軟組織及早愈合,骨折端固定性及穩定性較強,其并不會顯著影響骨折端血運,有效矯正骨折,同時,該手術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止血,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加快后期愈合速度,從生物學與力學方面分析,愈合環境特別理想。 外固定手術實施期間,不同骨折類型患者表現形式有很多,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采用內固定手術治療后,患者具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主要是由于手術期間,需要剝離骨折位置及其周圍筋膜、軟組織和肌肉等,向患者機體中置入固定物,進而引起了并發癥的發生,而感染是常見的一種。 此外,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量增加,進而影響了后期愈合時間。 在骨科治療技術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四肢骨折手術治療方法從機械學向生理力學轉變,外固定手術期間,手術切口較小,只需要將外固定釘打入到骨折位置,實現骨折端復位,同時,固定效果明顯,其可能減小對骨折端及其周圍損傷,創傷小。 外固定器的特點如下:(1)對骨折兩端進行固定。 骨折愈合期間,骨折端固定特別重要,患側肢體移動期間,需要合理固定骨折端,避免移位的出現,防止其因為旋轉及剪切等應力作用影響其穩定性。 (2)斷端生理應力效應。采用固定器治療,很容易增強愈合應力刺激,使骨折及早愈合,加快成骨細胞、纖維細胞和骨細胞合成速度,以便骨折兩端結合緊密,固定方法與骨折端應力分布狀況存在緊密聯系,單面固定時,骨折愈合效果并不理想,多面固定方法有助于骨正常應力分布,其他因素的影響減小,加快骨折愈合,外固定手術實施期間,加強對肢體負重鍛煉及肢體功能的關注,及早形成骨折應力,在短時間內連接、恢復骨折兩端。(3)斷面建立形成互逆效應。 恢復過程中,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在外固定器的輔助下,可以為良好鍛煉的展開奠定基礎,骨針帶來的斷面剪力與外固定器的斷面剪力平行,并不會導致患者鍛煉期間斷面剪力增加,可以加快術后康復速度。 結果顯示,社會功能、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活力、情感職能、生理職能、總體健康評分方面,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分析,外固定架治療方法有助于患者日常生活質量提高,幫助其及早展開正常生活。

綜上所述,外固定架治療創傷骨科四肢骨折發揮的優勢比較明顯,出現并發癥的情況較少,安全度高,在臨床治療中對患者有利,可以推廣。

猜你喜歡
固定架四肢部位
每個女孩都有不允許別人觸碰的隱私部位
每個女孩都有不允許別人觸碰的隱私部位
分析當歸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學成分
四肢冰涼就是腎虛嗎?
跟蹤導練(四)
跟蹤導練(四)
無天于上2035(一)
五個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KD407:懸掛器
外固定架應用于創傷骨科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