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縣域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法探析

2023-12-19 17:19黃超
南方農業·下旬 2023年9期
關鍵詞:改進方法生態文明建設

黃超

黃 超.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縣域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法探析[J].南方農業,2023,17(18):-51.

摘 要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政策制度的落實,人們對縣域自然保護地管理的要求顯著提高。為了持續優化縣域自然保護地管理方式,進一步提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針對縣域自然保護地存在的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突出、保護區域的空間交疊、功能分區不合理等問題提出完善體制制度,突出政府引導作用;調整當地產業結構;加強綠地與城市生態保護系統建設;空間整合優化;功能分區優化等改進意見。

關鍵詞 生態文明建設;縣域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改進方法

中圖分類號:X36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8.016

近年來大氣污染、氣候變化、淡水資源缺乏等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為改善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我國開始倡導碳中和,努力實現零排放,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以維護自然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本文從生態文明建設背景、自然保護地概述、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縣域自然保護地面臨的問題、縣域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法4個方面,深入論述生態文明背景下縣域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

1 生態文明建設背景

生態文明建設具體是指面對近年來日漸嚴重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通過樹立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通過采取提高資源合理利用率,節約能源,加強環境保護等措施,將可持續發展提高到綠色發展高度,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有效維護自然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1]。2012年,黨的十八大會議中初步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為進一步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措施,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功能定位,強調節約資源和資源循環利用,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相關監督管理,為人們提供更優質的生產生活環境,為后人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

2 自然保護地概述

自然保護地是指由政府依法劃定的具有長期保護價值的陸域或海域,對保護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功能與文化價值均有重要作用[2]。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地主要有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3種形式。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中強調要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達到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進一步推進生態保護[3]。2021年,我國正式設立了5個具有豐富自然生態環境和自然文化遺產價值的國家公園,分別為三江源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東北虎豹國家公園。5個國家公園共占地23萬km2,涵蓋各類特色生態資源,如三江源的高寒生態系統;大熊貓國家公園橫跨四川、甘肅、陜西三省,囊括大熊貓、川金絲猴、雪豹等多種珍稀動物;海南熱帶雨林是我國最大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也是海南長臂猿唯一分布地;武夷山具有典型的南方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多丹霞地貌,有“蛇的王國”“鳥的天堂”“昆蟲的世界”等美稱;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是中國目前唯一一個與鄰國接壤的國家公園,是野生東北虎、東北豹的重要生存繁育區域。通過劃分、建立自然保護地,保留一定面積的各種類型的生態環境,不僅有利于改善自然環境、維持生態平衡,還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生物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

3 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縣域自然保護地面臨的問題

3.1 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突出

人類發展離不開基礎建設,如吉林省延邊州各縣域自然保護地原多是林區,存在樹木森林破壞嚴重的問題,僅1980年吉林省木材產量就達500萬m3,1949—2015年累計木材產量2.1億m3。長期開采雖然為居民工作、創收帶來了諸多機會,但也導致森林資源急劇下降,紅松、水曲柳等珍貴樹種數量顯著減少。為改善生態環境,2015年,吉林省停伐的有林地總面積達347.9萬hm2,占全省林地面積的1/3以上,并鼓勵植樹造林;2019年,其森林覆蓋率達44.3%、林地面積占全國面積的51%,建立了諸多自然保護地。雖然生態環境得到保護,但禁止伐木相關政策的落實導致無數伐木工及相關從業人員面臨失業、轉崗問題。與此類似,連云港市云臺山風景名勝區規劃范圍內有373.33 hm2露天礦山;景寧九龍地質公園、心田省級濕地公園規劃區域涉及約41.58 hm2、3 395人的農村農田用地問題。人類發展需要林業、農田、礦產等基礎資源,自然保護地的規劃可能導致部分區域居民喪失相關自然資源、失業、失去收入等問題,不僅對居民的工作、基礎收入有重要影響,還影響地方基礎發展。

3.2 保護區域的空間交疊

不同自然保護地旨在對不同自然生態系統、自然資源及生態功能、文化價值進行長期保護。我國地質地貌及動植物物種豐富,同一省市內可能同時存在2種及以上地質地貌,相應的生物環境及動植物種類也存在一定差異。政府在自然保護地劃分過程中通常會根據某一區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動植物種類特征進行劃分,部分自然保護地之間距離較近,可能存在空間交疊區域[4]。例如,貴州省思南縣自然保護地調查顯示,自然保護地批復總面積達408.88 km2,但由于多個自然保護地存在空間交疊,使得實際自然保護地面積僅338.61 km2,嚴重影響各類生態環境保護效果[5]。我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間重疊現象,以山東省、湖南省、黑龍江省、湖北省較為嚴重[6]。這可能與自然保護地處于不同行政區交界處;地方政府重復申報不同類型的保護地;條塊分割、多方管理體制等因素有關[7]。

自然保護地間若存在過多的空間交疊,可能導致部分保護區域存在多個主管部門,且不同管理部門的管理制度、保護目的通常會存在矛盾沖突,進一步影響自然保護地的自然資源保護效果。自然保護地空間重疊也可能造成人力物力資源浪費,不同部門間管理交叉嚴重,使得崗位職能、工作任務重復,效率低下等問題頻繁出現,與生態文明建設、節約資源等理念相違背,嚴重影響空間交疊區域自然資源的保護、監管效果。

3.3 功能分區不合理

自然保護地劃分過程中還存在功能分區不合理的問題。自然保護地劃分后旅游資源開發、區域實驗研究對促進自然保護地的維護管理有重要作用,合理開發旅游資源,將旅游經濟效益用于自然資源保護工作中,加強相關實驗研究,為保護自然資源及珍稀動植物奠定堅實基礎是實現自然保護地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途徑[8]。在實際的自然保護地功能分區中可能存在絕對保護區、荒野區、觀光區、旅游區、試驗區分區不合理的問題。例如,秦嶺北麓自然保護區的功能分區,雖然自然保護區與城市間的距離是30~150 km的最佳生態旅游開發距離,但隨游客數量大幅增長,過量游客的涌入對保護區內自然環境、生物多樣性還是造成一定影響,導致自然保護地的劃分未能真正實現自然保護的目的[9]。

4 縣域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法

根據上述內容可知,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縣域自然保護地仍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影響自然資源保護強度,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阻礙自然保護地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以下改進優化意見。

4.1 完善體制制度,突出政府引導作用

1)完善并制定《國家公園法》《自然保護地法》等相關法律條例,明確不同類型保護地的審批條件、規劃要求,統一不同類型自然保護地的基本監管制度,落實資金保障制度,真正實現跨地區、跨部門、跨機構多方聯合監管、綜合執法,建立健全縣域自然保護地管理制度,確保自然資源保護政策的有效落實。2)自然保護地的劃分、確認需要由各級政府依法規劃,政府在自然保護地劃分、監管中具有重要作用。重視自然保護地所在縣級行政政權的主體作用,由縣級政府牽頭,加強與當地居民的協調溝通,轉變產業發展方向,改善當地發展與自然保護地劃分間的矛盾沖突,在提供更優質的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環境的同時,保障當前居民基本就業、生活,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10]。

4.2 調整當地產業結構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理念,說明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的重要意義。例如,吉林省停伐后縣級政府及林場尤為重視相關工人就業、轉崗問題,部分伐木工轉型成為護林員,《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將提供生態服務、維護生態安全確定為國有林區基本職能,1萬多伐木從業人員的工作任務從伐木變為護林。在吉林撫松野山參省級自然保護區,周圍的當地居民利用長白山豐富的自然資源,開始創業并積極參與人工種植藥材、人參、食用菌等產業項目,助力打造生態綠色產業。

4.3 加強綠地與城市生態保護系統建設

加強城市生態保護圈建設,加強基礎設施綠化工程,有利于自然保護與城市生態的和諧統一。例如,貴州省麻江縣電場項目,為減少基礎設施建設對老蛇沖州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實地考察后合理調整公路建設路線,并利用風力發電等綠色能源,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又如湖南省永興縣有丹霞國家森林公園、東江湖旅游區等多個自然保護地,為加強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創建省級園林縣城,全縣加強污水管道改造、舊小區改造,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既落實自然生態保護工作,又加強城市生態環境改善,進一步實現綠色發展。

4.4 空間整合優化

加強各類自然保護地空間交疊區域的整合優化,針對空間交疊面積較大、管理交疊嚴重區域進行準確劃分。例如,景寧縣自然保護地空間交疊面積達4 845.35 hm2,進行整合優化后無空間交疊問題。在自然保護地交疊空間整合優化過程中,還可通過新建國家公園、調整保護地邊界、自然保護地內劃轉、擬撤銷部分自然保護地區域面積等方式改善空間交疊情況,針對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地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大自然生態保護強度,使得各類自然資源能得到有效保護。

4.5 功能分區優化

重視對自然保護地功能分區進行調整優化,適當延長旅游區與核心區之間的距離,避免游客對水資源、植被等造成過多負面影響,促進核心保護區域內自然生態功能的恢復。明確限制進入區及絕對保護區范圍,加強對考察者、游客進入限制進入區的監管,減輕人類活動對絕對保護區內珍稀動植物的影響。合理劃分輔助服務區,將食物、住宿、娛樂、交通等劃分在統一區域,不僅利于當地居民發展旅游業、形成旅游產業鏈,還能提高旅客郊游的便捷性,利于當地服務人員、政府對旅客進行統一管理,避免旅客誤入限制進入區、絕對保護區等問題的發生。

5 結論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著人民福祉,十八大、十九大會議強調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環境,還能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持續優化自然保護地規劃方案,調整自然保護地區域面積、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我國整體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強化自然生態保護工作。本文結合過往文獻資料,深入探討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縣域自然保護地現狀,分析相關問題、總結原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對策,以期為創新縣域保護地管理優化方式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陳戰是,于涵,孫鐵,等.生態文明視野下自然保護地規劃的研究與思考[J].中國園林,2020,36(11):14-18.

[2] 吳亮,董草,蘇曉毅,等.國土空間規劃引領下的我國自然保護地規劃探討[J].世界林業研究,2020,33(5):94-100.

[3] 古元陽,張芳玲,梁曉玉,等.基于東北虎潛在棲息地保護的自然保護地整合[J].生態學雜志,2020,39(5):1590-1599.

[4] 馮達,胡理樂,陳建成.北京市自然保護地空間分布格局與交叉重疊特征[J].生態學雜志,2020,39(10):3421-3429.

[5] 羅紅,陳磊,姜運力,等.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的景觀格局變化分析:以貴州省思南縣為例[J].生態學報,2021,41(20):8076-8086.

[6] 馬童慧.中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空間重疊分布與整合優化對策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9.

[7] 賀光宗,湯玉喜,李永進,等.湖南省5種主要類型自然保護地空間重疊特征及整合策略[J].湖南林業科技,2021,48(1):16-23.

[8] 潘晨,周立志,王曉輝,等.人類活動對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觀格局的影響[J].生態科學,2021,40(2):116-124.

[9] 何奇彥.基于功能分區理論的秦嶺北麓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研究[J].林業調查規劃,2018,43(3):141-144.

[10] 趙玉堂.云南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林業調查規劃,2021,46(2):77-82.

(責任編輯:張春雨)

猜你喜歡
改進方法生態文明建設
播音主持人的語言控制與應變能力芻議
關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的若干思考
淺談某電力公司績效管理實施改進方法及成效
用生態文明建設助推佳木斯經濟振興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及工具性價值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新醫改下醫院檔案管理的改進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