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現代”城市空間語言

2023-12-19 09:53盧德平陳紀寧
關鍵詞:語言景觀城市空間生活方式

盧德平 陳紀寧

摘? ?要: 城市空間語言是以空間為語境、以語言景觀為載體、以人作為交流主體的語言形態,區別于作為自然語言的口語和書面語,是透視城市空間結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棱鏡。語言景觀不僅表征了空間的功能,還表征了城市空間中共存的“現代”和“后現代”兩種生活方式?!艾F代”語言景觀通過分類范疇安排空間,“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主要依托于空間的實體性功能服務?!昂蟋F代”語言景觀通過修辭和多模態符號手段建構空間,其中內蘊的生活方式強調主體的觀念和興趣。兩種類型的語言景觀并置于城市,表明“現代”和“后現代”生活方式尚未形成明確界限。其中,選擇“后現代”生活方式的社會群體總是能夠在“現代”語境和“后現代”語境之間反復穿越。

關鍵詞: 后現代;城市空間;語言景觀;空間語言;生活方式

中圖分類號:H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634(2023)06-0078-(09)

DOI:10.13852/J.CNKI.JSHNU.2023.06.008

一、引言

語言景觀承載的空間語言以可視化、多元性、象征性成為透析當代城市空間的棱鏡??臻g語言反映的語言規律促使人們對現代和后現代經濟、政治及文化特征進行反思與調適,以適應社會條件的變遷。隨著研究的推進,語言景觀已不再被視為對一定區域社會語言狀況的映射,1 而是認為其功能在向表達城市空間結構和社會發展的方向擴展。

在此條件下,城市空間語言呈現出全新的特征:

第一,自然語言向空間轉移,在構詞方式、語法規則上發生轉變,配合多模態要素形成了針對空間語境的“空間語法”。其語言符號特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詞或短語充當主要的語法單位,如“稻香村”“匯明食品店”等;二是語言符號具有名詞性特征,自然語言中的虛詞,如“和、而、雖然、因為”等,較少出現在空間語言;三是語言符號主要由修飾成分和分類名詞充當,如“新川面館”由修飾成分“新川”和分類名詞“面館”構成。在共時狀態下,語言景觀能夠表征城市不同類型的空間,成為辨別街區特征的標識。從歷時狀態來看,語言景觀使用的語言標記出空間及社會活動的時代分化,反映了由實用功能向滿足人的個性化需求的轉變。

第二,語言景觀表征了“現代”和“后現代”兩種共存于城市空間的生活方式。吉登斯關于“現代性(modernity)”的定義指向了自18世紀中期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世俗化、理性化、民主化、個體化社會特性的興起和發展過程。他認為“后現代性(postmodernity)”是緊隨現代性之后的歷史特性,從20世紀70年代早期發展至當下,主要表現為認知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多元化和碎片化。1

本文基于吉登斯的經典闡釋,結合中國的社會發展狀況,使用“現代”和“后現代”區分出由語言景觀表征、共存于當前城市空間的兩種生活方式。以出現時間順序為劃分依據,區分現代和后現代特征語言景觀。與現代特征語言景觀相比,后現代特征語言景觀所使用的表達方式出現時間較晚,如隱喻性替代、多重語碼等,都是近幾年才使用的符號手段。就生活方式而言,“現代”生活方式產生時間較早,其基本特征是大眾化、日?;?,指向的社會群體是普通市民。具有現代特征的語言景觀一般通過分類范疇對空間實施安排,指向的生活方式依托于空間的實體性功能。進入21世紀,“后現代”生活方式在中國才逐步產生,具有年輕化、時尚化特征,是年輕人、中產階級更加青睞的生活方式。

從城市語言景觀可以看出,“后現代”紛繁復雜的修辭手段與多模態符號建構了城市空間,內蘊的后現代生活方式更多強調個體的觀念和興趣。后現代思潮推崇求異思維和“去中心化”,為解釋城市語言景觀所反映的城市“多重聲音”提供了依據。2 當代公共空間“總是以多元化和沖突性的眾聲喧嘩為標志”。3 城市空間中的行動者,作為語言景觀的生產者和接受者,其情感、興趣、意向等影響和操控了語言景觀意義上的生產。人的主體性作用凸顯,推動語言景觀重組多樣化時空,建構出人們獨特的生活方式。

語言和空間的關系是城市社會語言學的重要命題。我們提出“城市空間語言”概念,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解釋語言景觀所內蘊的城市社會語言學內涵。4 本文內容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一是明確城市空間語言的性質和特征,重點關注空間語言與自然語言的差異以及空間語言的社會特性;二是通過對“現代”和“后現代”語言景觀的語言符號學分析,解釋兩種社會空間及生活方式的差異;三是結合語言景觀實例,闡釋“后現代”城市表達規律。

二、城市空間語言的基本特征

城市空間語言以空間為語境,以語言景觀為載體,以人作為交流主體。首先,空間語言依賴于多樣化的城市空間語境。這里的“語境”指的是由空間功能及其觸發的人類活動組合而成的語言環境??臻g語言能夠對特定空間的功能進行表征,把人們“帶入了語言的空間性當中”。5 空間語言的意義很大程度來源于這種表征。報刊、書籍、宣傳單、流動廣告等語言載體,雖然出現在城市空間,但并不表征固定的空間功能,不在本文討論的空間語言范疇。其次,空間語言的載體置放于公共空間,是具有物質性、可視化特征的語言景觀,而非口語交際和書面文本。語言景觀是專門用于標識公共空間的語言符號。6這一功能特性標志著空間語言是獨立于口語和書面語而存在的第三種語言形態。最后,空間語言與主體人存在著密切聯系。從語言生產者角度看,人們“閱讀、參與、辨識并解釋這些語言陳列,或者有時又可以選擇忽略、無視或者擦除它們”。1 語言景觀的生產者啟動交流,將空間語境和符號接受者連接起來,讓接受者來閱讀這種空間語言。接受者解碼語言景觀所表征的空間功能,開展相應的社會活動。

空間語言與自然語言關系緊密,但空間語言又獨立于自然語言。語言存在于人際交流、書面文本和空間語境三種典型的環境之中,分別形成了口語、書面語及空間語言三種基本形態。前兩者屬于自然語言范疇,而空間語言則以語言景觀為外化形式。語言景觀是自然語言向空間語言遷移的結果,但最終與自然語言發生“斷裂”。從語言景觀的構成來看,它借用了書面語的詞匯,卻在構詞和語序等語法規則上形成了針對空間語境的特殊組合,與自然語言的使用規則顯著不同。自然語言中的語言要素轉移至語言景觀后,作為能指的文字形式和作為所指的概念之間,既有的搭配關系依然在場,但是這種轉移使得符號的功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言符號的功能目標由維持人際交流和信息讀解向空間表征轉變。

空間語言告別了自然語言的形態,形成了獨立的“空間語法”??臻g語言的語法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通常以詞或短語為基本語法單位,向讀者展示的是與空間功能及相關社會活動關聯的“關鍵詞”,而較少出現以句子為單位的語法結構。例如,“稻香村”作為定中結構專有名詞,是商業空間所售食品的品牌名。在語言景觀中,品牌名作為“關鍵詞”濃縮了空間特性以及空間中的商品、商業活動特征等。再如,“果多美”在自然語言中可以分析為主謂結構形容詞短語“果(名詞)+多(程度副詞)+美(形容詞)”,而出現在空間語言中,則是以水果和干果為商品的商業空間“關鍵詞”。

二是凸顯名詞性,自然語言中常用于組織語篇的虛詞(連詞、介詞等)較少出現在空間語言中。例如,“老北京布鞋”是由專名“老北京”和分類名詞“布鞋”構成的定中結構名詞短語,系空間中的商品名;“蜜雪冰城”作為專有名詞,是語言景觀生產者自創的詞和詞的固定組合形式,系空間中所售飲品的品牌。然而,受空間限制,空間語言通常十分精煉,自然語言中常用的連詞“和、而、雖然、因為”以及介詞“從、被、對”等幾乎不會出現。

三是語言符號主要由修飾成分和分類名詞充當。例如,“新川面館”的修飾成分是“新川”這一專名,“面館”是用于區別空間功能的分類名詞,指涉餐飲空間的服務功能;“迪美珠寶”的修飾成分是“迪美”這一標志空間特殊身份的專名,“珠寶”則是與其他商業空間相區別的分類名詞,指售賣珠寶首飾的商業空間。

可以看出,“空間語法”凸顯了讀者的主體性地位,體現了為讀者服務的目的性。在空間語言中,不同語言成分之間的組合已不再完全遵循自然語言的語法規則,而是刪除連接詞,采用“并置”手段,即名詞、形容詞、動詞等并置,獨立發揮各自的作用,吸引不同興趣的讀者選擇空間服務。刪除虛詞等語義“冗余成分”,采取并置方式,體現了表達方式的簡短高效,可幫助讀者快速獲得空間信息,自由選擇空間行動。

除語言符號外,非語言符號也是“空間語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模態性是空間語言的典型特征??臻g語言很少單獨使用文字完成對空間的表征,而需要圖像、材質、色彩等其他符號模態的介入和配合??臻g的意義產生自語言景觀視覺文本諸方面,很難將語言成分與其他視覺特征割裂開來。2 可以看出,“空間語法”是以公共空間中的多模態話語(multimodal discourse)形式呈現的,語言模態和非語言模態相互作用。3 從多模態視角透視語言景觀,可以將語言景觀視為“符號集(semiotic assemblages)”,不同符號的組合有助于理解人、符號資源和事物的不同組合軌跡。這種組合發生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使人們看到“事物的重要性、身體的結果以及與語言資源的意義聯系在一起的場所的意義”。4 綜上所述,“空間語法”是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相互配合而形成的空間語言規律。

值得強調的是,空間語言之于城市的意義在于,通過對空間的表征和讀解,人們對城市空間形成特有的認識。讀者往往將語言景觀作為判斷的起點,結合主體性特征和個人需求,實施空間行動。在特定的語言景觀產生之前,空間的功能總是存在著多種邏輯可能性,此時的空間話語更多是關于空間可能性的元話語。1 例如,面對同一空間,在沒有語言景觀提示的條件下,人們可能會讀解出居住、教育、餐飲等不同的空間功能。語言景觀的出現清晰化了空間意義。按照語言景觀的提示,將空間的多種可能性現實化為語言景觀標記的功能。語言景觀對空間功能發揮了現實化的作用,這一過程是對空間意義的選擇和標識,由此確定相關空間之于城市的具體功能。因此,語言景觀不但是城市社會話語外顯的結果,而且還反映了對空間多種邏輯可能性的確定性選擇。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話語處于動態更新之中,由社會話語轉化而來的語言景觀隱藏著人們新的認知和表達方式。不斷變化的語言景觀可以呈現出城市發展的歷時脈絡,而對于固定的空間而言,語言景觀的變更軌跡反映了人們對空間的認知、規劃和運營過程。

同時,空間語言具有社會性特征。語言景觀是空間的話語建構,能夠表征城市空間的社會、文化、政治等社會性特質。2 其典型的例證在于,語言景觀與所在城市區域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關系緊密,能夠表達不同類型城市區塊的主要特征,可以通過語言景觀對該區域的社會生活狀況做出識別和判斷。從作者針對北京市不同城市區塊的田野調查數據看,特定區域的語言景觀會在某一社會功能維度上“過度聚集”,形成反映區域特性的“中心點”,成為外部識別的標志性特征。例如,課題組在對語言景觀進行功能分類時發現,“公司”類的語言景觀,在中關村地區和五道口地區出現比例高達31.75%和20.91%,與東四胡同的3.2%和天通苑的2.16%形成鮮明對比;而“教育和培訓”類的語言景觀在月亮河社區占18.47%,但是在東四胡同和天通苑社區則未見相應的語言景觀。3 由此可見,中關村和五道口地區企業云集,充滿經濟活力;月亮河社區作為新興城市中產階級社區,重視后代的教育。

三、“現代”與“后現代”語言索引

語言景觀的基本功能是表征空間。從視覺表達來看,語言景觀體現了同一能指和兩層所指的對應關系。4 符號的能指層面表現為語言景觀與自然語言共享的語言形式,以語言符號為主,但也包括其他模態的符號。兩層所指分別指符號的概念范疇和空間功能。5 其中,語言景觀之于城市的符號學意義在于符號能指對應空間功能所指。語言景觀的這一功能將城市內在的發展活力外化出來,使城市各個功能空間獲得有序標記和規律性的表達,人們的社會活動由此獲得了基本的方位遵循。

語言景觀的功能還在于表達“現代”和“后現代”兩種城市生活方式?!吧罘绞健笔侵匾纳鐣W概念。韋伯將生活方式作為社會分層的指標,從消費角度解釋了這一概念。6 當前城市空間存在“現代”與“后現代”兩種類型的語言景觀,反映了城市空間的選擇偏向,與生活方式的選擇存在密切關系。語言景觀的符號學特征為解釋社會結構的構成提供了新的視角。

語言符號通常處于語言景觀視覺中心。如表1所示,現代與后現代特征的語言景觀在語法構成上存在差異。雖然兩者都包括“普通專名”“專名+分類名詞”“動詞/動詞+名詞”三種構成方式,但具體的語言表現顯著不同。

第一,現代和后現代語言景觀在使用“普通專名”時,構詞方式存在差異?,F代特征語言景觀的“普通專名”有三種形式:1.商品名稱。例如,“冰糖葫蘆”“雞蛋灌餅”“日用百貨”都是商品名稱,從自然語言直接轉移至空間語言,指涉空間的商業功能。2.空間類型名稱。例如,“平價商店”是指出售價格低廉商品的商業空間。3.新造詞。例如,“奶酪魏”的構成成分分別是商品名稱“奶酪”和姓氏“魏”,前者指商品類型,后者標記語言景觀生產者的身份。再如,“湘韶風情”的構成成分是湖南的地理簡稱“湘韶”和表示風土人情意義的“風情”,表征以湖南菜為特色的餐飲空間??梢钥闯?,“奶酪魏”和“湘韶風情”雖然通過獨特的語素拼接營造出一種陌生化效果,但仍然明確指向了商品名稱和空間,幫助讀者直接辨識空間功能。

后現代特征語言景觀的“普通專名”有五種形式:1.隱喻性替代。如“查特花園”包含外來詞“查特”和空間名詞“花園”兩個成分?!盎▓@”的本義是指種植花木、休閑娛樂的場所,但被隱喻性挪用,指代“美食廣場”,表達餐飲空間的藝術感、奢侈感、精英感。2.時空處置。如“東發道”是20世紀香港地名的命名方式,移植到北京商場,指涉港式特色茶餐廳,類似的地名還有彌敦道、漢口道等。再如,“肉問屋”移植了日本餐飲空間命名方式,用來指涉日式燒肉店這一特定商業空間。通過時空處置,語言景觀表達了空間全球化、沉浸式的特征。3.事件描述。如“風云再起”在自然語言中的本義是事件變化不定,在此用來指涉動漫電游娛樂空間,表達空間服務的刺激感、時尚化、娛樂性。4.情感導入。如“大悅城”中包含形容詞性的“大”“悅”,以及名詞性的“城”,其中,“悅”表示喜悅、快樂、舒適等情感體驗,與“大”和“城”結合,夸大化愉悅情感,表達商業空間的娛樂性定位。5.拼音嵌入。如“蝸牛de家”嵌入漢語拼音“de”,代替助詞“的”,隱喻性指代音樂主題餐廳。這種語言形式凸顯了個性化的餐飲空間??梢钥闯?,與現代特征語言景觀相比,后現代特征的“普通專名”使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段,在語義層面模糊了空間的實用功能。消費者必須結合空間語境,如空間的設施陳列等其他視覺元素,才能識別空間功能和品牌意義,做出消費選擇。

第二,“專名+分類名詞”是現代特征語言景觀的主要構成方式。在專名部分,語言景觀通常使用地名(如“重慶”“護國寺”)、新造詞或名詞(如“杰樂美”“匯明”“同心”“豐收”)標記空間的特殊性,以區別開其他同類型的空間。在分類名詞上,包括空間類型名稱(如“小菜館”“服裝店”“食品店”“超市”)和商品名稱(如“刀削面”“小吃”)。分類名詞主導著語法結構,直接標記了空間的功能,有助于讀者快速識別空間性質,引導消費活動。

后現代特征語言景觀同樣使用分類名詞,以作為空間類型名稱和商品名稱。不同的是,后現代分類名詞通常指新生商業業態,如“生鮮超市”“烤魚”“芒果撈”“港式點心”“鮮奶”等。在專名的使用上,后現代語言景觀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多重語碼。例如,“T11生鮮超市”英文大寫字母和數字并列,產生一種“編號”效果。2.數字植入。例如,“捌零烤魚”中將數字“8”“0”轉為漢字導入語言符號,營造出新穎的視覺效果。3.定中式構詞。如“純星芒果撈”的構詞成分包括形容詞性的“純”和名詞“星”;再如“蘭熊鮮奶”構詞成分是色彩詞“蘭”和動物名詞“熊”,彰顯了商業空間的個性化。4.人名植入。例如,“蔡瀾港式點心”中的“蔡瀾”是知名美食家、作家。語言景觀利用“名人效應”來表達空間特性,吸引消費者。專名是后現代語言景觀“專名+分類名詞”形式的主導成分,通過修辭手段表現了空間功能之外的個性化、特殊化的社會意義。

第三,在“動詞/動詞+名詞”形式的語言景觀中,現代特征的語言景觀表現為對空間內部商業活動的描述,如“名表維修”。后現代特征語言景觀將動詞處理為修辭手段。如“簽約成都”中的“簽”使用雙關修辭,不僅指代成都名吃“串串香”,而且指與成都做出“約定”,在指涉空間功能的同時,拉近了與消費者的距離。再如,“約會”作為空間人文主題關鍵詞,被挪用來指稱西單大悅城特定樓層的時尚化消費空間。類似的修辭實例還有“欺負酸奶”“撒椒”等??梢?,在后現代語言景觀中,動詞的出現不再是對空間活動的描述,而是轉化為一種修辭手段,表達空間的人文內涵。

除以上三種語法構成外,后現代語言景觀還使用形容詞、英文語碼指涉空間。形容詞語用特征與動詞類似,將形容詞作為一種修辭手段嵌入空間語言,旨在凸顯空間的時尚化。例如,“璀璨”“美味”“快樂”同動詞“約會”一樣,指向西單大悅城特定樓層的人文空間。英文語碼(如“Food Express”“Dairy Queen”“SHAKE SHACK”等)所指涉的空間主要還是面向北京市民,而不一定是外國人。英文語碼在此主要發揮象征功能,象征的是一種全球化、年輕化的生活方式。此外,英語的使用顯示了較高的商業聲望價值,標記了與精英化、奢侈化相關的身份定位。1

值得注意的是,從時間來看,現代特征語言景觀在20世紀已經出現并廣泛使用,在城市空間中持續陳列,沿用至今?,F代特征語言景觀是“舊出現”,而后現代特征語言景觀伴隨著社會生活中的新事物、新事件、新概念而產生,因此是“新出現”。需要指出的是,“出現前后”并非是指語言標牌在空間中呈現的具體時間,而是指現代和后現代兩種語言符號方式的出現順序。

可以看出,語言景觀以語言文字形式表達“現代”和“后現代”的分化。后現代語言景觀不再滿足于使用商品名稱、空間類型名稱等對空間功能進行分類和標識。在告別了描述空間物品、空間活動之后,后現代語言景觀轉向了運用隱喻性替代、時空處置、情感導入等修辭手段,表達語言景觀生產者和接受者的價值取向、觀念趣味。后現代語言景觀的命名和配置凸顯了人的主體性地位,以人的感覺、情緒和認識為主導因素。實質上,現代和后現代語言景觀不單純是語言形式的分化,而是通過語言符號手段表征了社會分層的特征。這種社會分層并非完全是消費意義上的,更多是一種折射出城市居民的興趣偏向和角色定位。

同時,語言景觀的多模態特征也表達了“現代”和“后現代”生活方式的差異?,F代特征語言景觀的模態構成簡潔、單一。如圖1所示,語言模態提供主要信息,圖像模態輔助呈現。語言符號“新發地果蔬社區便民店”是語言景觀的視覺中心,政府的身份標記“北京市政府菜籃子工程”、品牌名“新發地”和店鋪編號“西城區010店”分別位于左上方、左下角、右下角附屬位置。語言景觀左側使用了圖像模態,目的是標記“新發地”的品牌身份。在色彩上,僅由綠色背景色和白色字體兩種顏色組成。模態的簡單性說明,這類語言符號通常標記空間的實用功能,服務于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其指向的消費方式較為平價和低廉。

然而,后現代特征的語言景觀表現出了多模態的復雜特征。如圖2和圖3所示,“肉問屋”語言景觀位于西單大悅城這一時尚化的商業空間。圖2位于外部空間,“肉問屋”以日文漢字形式處于視覺中心,在語言景觀的上方和下方分別使用日語片假名和拉丁字母,標記出了空間蘊含的“日本文化”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肉問屋”還以“背景板”形式置于語言景觀,配合橫線和豎線組合而成方格圖案,使整個語言標牌體現出了一種對稱性美學特征。在色彩方面,跨文化“互文”了日本文化中常用的黑色和白色。1圖2作為框架式語言景觀勾勒出空間的實用功能和文化語境,即消費者可以沉浸式體驗的日本飲食文化。圖3語言景觀位于空間內部,更加精細地表達了空間語境。語言景觀的語碼構成是日語和英語,語言景觀及其他設施造型模仿日本地鐵站,所有視覺符號都指向了日本文化語境。

后現代語言景觀的多模態符號建構了一個多感官空間,塑造了感性的空間體驗?!叭鈫栁荨痹诳臻g上屬于北京,卻使用了文字、圖像、設施、食物、音樂等手段,利用視覺、觸覺、味覺、聽覺等多種感覺渠道,形成了一種置放(emplacement)的符號資源,2 幫助人們“代入式”體驗日本的生活方式。通過語言景觀的符號化表征,北京空間中的生活經驗與東京的物質條件發生重疊,在生活方式上形成了國別聯系,說明語言景觀與文化、身份等存在著密切的關系。通過移植日本文化語境,人們獲得了一種虛擬生活體驗,反映了后現代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壓縮和變革??梢钥闯?,后現代生活方式對空間積極改造,靈活使用多模態符號手段,將遠距離時空近距離化,創新了都市經驗。3

在表征空間上,現代特征語言景觀以語言符號為主導地位,其他符號模態配合參與,其語言符號與空間實在存在一致的對應關系?;蚴侵苯优灿蒙唐?、空間名稱,或是直接描述空間事件,空間維度總是受“在場”語詞的支配。后現代特征語言景觀通過交錯使用修辭手段和多模態符號,孕育出在現實狀態下“缺場”的意義要素,進而與空間實體形成多感官的鏈接。后現代語言景觀的符號學特征表明,這類語言景觀更加傾向于表達人的感性認識,而不再停留于對空間實用功能的描述。語言景觀穿透了后現代生活方式依托的空間,走出了空間本身。

四、走向“后現代”城市

空間語言特征在“現代”和“后現代”維度上的分化,表明城市空間共時存在著“現代”和“后現代”兩種生活方式?,F代語言景觀表征空間的實用性功能,映射出現代生活方式強調理性、注重空間實在的基本特點。后現代語言景觀不僅表征空間的實用功能,還凸顯了空間所蘊含的感性成分,需要讀者有能力解讀修辭手段和多模態符號。后現代語言景觀對讀者文本讀解能力的要求更加復雜,致使后現代生活方式主要面向追求時尚體驗的年輕人及中產階級群體。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和“后現代”交錯注解、相互補充,并非完全割裂。雖然人們在生活觀念上呈現出兩種認知,但尚未形成明確的界限。具體表現為,選擇后現代生活方式的社會群體總是能夠在現代語境和后現代語境之間反復穿越。麥圭根曾指出,一方面當前的文化確實已經很“后現代”,但是在其他很多方面還處在現代社會。1 換言之,雖然身邊已經出現了很多后現代文化的例子,但人們還沒有徹底生活在后現代社會。在這種意義上,兩種類型的語言景觀并置于城市空間,組成了“空間語言資源庫”。2人們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能動性,讀解語言景觀的信息和象征功能,自由選擇空間類型,塑造屬于個人的獨特生活方式。簡言之,語言景觀的實用功能指向與主體表達傾向并非二元對立,而是處于共存互補的關系之中。

現代特征語言景觀挪用了自然語言中的商品名、空間名,對相似功能的空間統一進行了定義和命名,體現出城市空間安排的規范性特征。例如,“服裝店”“食品店”“冰糖葫蘆”等語言符號可以與城市多處空間對應,凡是具有相同實用功能的空間都可以移植這些分類名詞,造成了空間表達上的同質化??梢钥闯?,分類名詞被賦予了城市空間的表達特權,對特定空間類型具有“規訓”效果。3 通過分類名詞的標記,空間功能獲得了與語言景觀符號穩定的匹配關系,形成了城市空間表達的非個性化特征。

與此不同,后現代語言景觀采用紛繁復雜的修辭方式和多模態符號,表現出明顯的異質性。其采用隱喻性替代、時空處置、事件描述、情感導入等多種語言修辭手段,加之運用色彩、造型、材質等視覺修辭方式,彰顯了生產者的個性化特征,表征了空間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后現代語言景觀的出現,打破了此前空間功能的語言分配規范,通過個性化、多樣化的符號手段,凸顯了主體的興趣和偏好,賦予城市空間以新的活力??梢钥闯?,后現代語言景觀與現代語言景觀表征的統一性、秩序感發生錯位。在后現代背景下,語言景觀生產者擅長混合、搭配多種風格與體裁的符號,建構個人身份。利奧塔認為,這種混搭標志著特定符號方式的終結。語言景觀生產者“在沒有規則的情況下生產,以制定將要發生的規則”。4

后現代語言景觀很大程度上決定接受者的行為選擇。語言景觀中的語言符號和其他模態符號成為與空間功能并列的符號系統,而非僅僅表征或附屬于空間功能。在后現代框架下,人們并非將空間功能作為唯一選項,而是通過解碼語言景觀隱含的符號意義、文化語境來對空間進行選擇利用。后現代語言景觀將空間包裹于符號,使之藝術化,為閱讀提供了審美享受。這樣一來,空間的實用性被遮蔽,感性化元素被凸顯,語言景觀的符號特征給空間賦予了美學價值。在鮑德里亞看來,消費社會中“人們從來不消費物的本身(使用價值)”,5 而是通過讀解語言景觀符號,把符號所表征的空間作為其身份標志而進入空間,參與相關活動,獲得審美體驗。

在后現代框架下,人們對語言景觀符號的讀解,訴諸興趣、情感、偏好等主體性要素,賦予空間以不同的價值。公共空間的意義建構,正是在于人們與符號化語言景觀接觸,實現了與特定情感的對應。6例如,西單大悅城的“查特花園”指向的空間實用功能是餐飲,但人們選擇進入該空間的主要原因在于:多模態符號配合空間的裝潢、設施,建構起一種年輕、時尚的生活方式。語言景觀產生了情感認同,后現代城市空間成為情感依托的場所。7 可以看出,概念、空間功能及主體性情感等多種元素疊加在一起,構成了后現代特征語言景觀的所指。

五、結語

語言景觀有助于透視社會空間的發展節奏,理解生活方式的變化規律。我們提出城市空間語言,不單純是一種認識性質的判斷,而是基于這種語言幫助人們行走于城市空間,構建城市表達體系,反映城市社會變遷。對城市而言,語言景觀的功能不僅在于表征空間用途,還在于表征空間中發生的不同生活方式??梢钥闯?,語言景觀的符號表征“以復雜且有時是間接的形式傳達出都市及其主體的基本特征”。1 語言景觀建構出人們對空間的感知,創造了“地方感(a sense of place)”。2 同時,語言景觀成為身份認同的載體,表明我們屬于或不屬于哪個地方。隱性的社會分層、權力關系等都可以從語言景觀里找到線索。3 不同社會群體通過選擇、讀解和利用語言景觀,形成特定的符號識別和身份認同,得以彰顯自己的聲望訴求,并在語言景觀鏈接的生活圈獲得證實。

城市空間總是“會被不同的意義反復地澆鑄”,4 這就要求結合時間與空間,以動態視角研究城市空間的變化軌跡。當今社會呈現出一種“流動的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現代性的秩序和穩定,讓位于持續不斷的流動性和不確定性。5 就中國城市而言,生產方式的更新造就了越來越多的空間類型,賦予語言景觀以各種創新型的表達方式。共時狀態下的城市空間隱含著歷時的社會發展規律。隨著社會進步和代際流動,后現代語言景觀所映射的年輕化、時尚化的生活方式可能會逐步覆蓋更大規模的城市空間。在未來生活方式的替代中,目前的后現代生活方式或許亦將成為歷史。

“Postmodern” Urban Spatial Language

— A Linguistic Landscape Perspective

LU Deping,CHEN Jining

Abstract: Distinguishing from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urban spatial language is defined as a kind of language in which space is the context, linguistic landscape the carrier, and people the main subject of communication. Urban spatial language serves as a prism to look into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city and the law of social development herein. Linguistic landscape not only presents the function of space, but also represents the coexistence of “modern” and “postmodern” lifestyles in the urban space. The “modern” linguistic landscape fulfills the role of arranging space in way of linguistic category, and the “modern” lifestyle depends mainly on the physical functional services of space. By contrast, the “postmodern” linguistic landscape configures space by means of rhetorical varieties and multimodal symbols. The postmodern lifestyle thus more attends to the subjective interest and idea. Juxtaposition of the two types of linguistic landscapes in city has actually blurred the boundary between “modern” and “postmodern” lifestyles. The social groups enjoying “postmodern” lifestyle have always been able to repeatedly traverse between “modern” and “postmodern” contexts.

Key words: postmodern; urban space; linguistic landscape; spatial language; lifestyle

(責任編輯:陳? ?吉)

猜你喜歡
語言景觀城市空間生活方式
海洋文化語言景觀研究:視角與方法
民族旅游村寨語言景觀調查研究
淺談高層建筑設計與城市空間
社會生活方式變遷對散打運動發展影響研究
中國元素在城市空間中的運用研究
區域特色文化與城市空間的景觀語言生產
馮小剛電影中的城市空間與身份認同
天津市大港區大學城商業語言景觀調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