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2023-12-19 15:53吳彰忠鐘亞平周易文王廣贏
體育學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高水平全民公共服務

吳彰忠 鐘亞平 周易文 王廣贏

摘????? 要:公共服務質量影響因素的多樣性、數字時代治理的復雜性以及學科發展的融合性共同決定了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是一項具有多學科輻射性的復雜系統工程?;诙鄬W科視角,運用文獻資料、邏輯推理、比較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統性、全面性、創新性地回答了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學理邏輯。研究認為:從政治學視角來看,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能夠更好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體現了“賦權”邏輯;從管理學視角來看,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能夠更加優化“需求獲取—供給決策—流程管理—績效評價”這一管理運行過程,彰顯了“提質”邏輯;從經濟學視角來看,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能夠持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信息機制、激勵機制、效率機制、節能機制,蘊含了“增效”邏輯;從社會學視角來看,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能夠更加適應“場景社會”“縮時社會”“分眾社會”“異步社會”背景下的社會治理需求,折射了“使能”邏輯。因此,要充分挖掘和發揮多學科系統思維在推進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這一復雜工程中的方法論指導作用。

關? 鍵? 詞: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數字體育;數字賦能;體育強國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23)06-0040-09

The digital empowerment to construct a higher level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national fitness

——Model construction based on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WU Zhangzhong,ZHONG Yaping,ZHOU Yiwen,WANG Guangying

(1.Hubei Sports and Health Research Center,Wuhan Sports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2.Sports Big-Data Research Center,Wuhan Sports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Due to the diversity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ublic service quality, the complexity of governance in the digital ag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jointly decides that it is a complex systems engineering with multi-disciplinary radiation to construct a higher level public service system of national fitness with digital empowerment. Based on the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this study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reason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creatively answer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constructing a higher level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of national fitness with digital empowerment. The study holds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science, digital fitness can build a higher level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to better protect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s right to know, right to participate, right to expression and supervision, it embodies the logic of “empower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er level public service system of national fitness can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process of“demand acquisition-supply decision-process management-performance evaluation”, highlight the logic of “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er level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of national fitness by digital empowerment can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mechanism, incentive mechanism, efficiency mechanism and energy-saving mechanism of public service of national fitness, contains the logic of “efficiency”; and 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er level public service system of national fitness can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govern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cene society”, “time-shrinking society”, “focus society” and “asynchronous Society”, refracts the logic of “enable”. Therefore, we should fully explore and bring into full play the multi-disciplinary system thinking in promoting digital empowerment to build a higher level of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n the complex project of the guiding role of methodology.

Keywords: national fitness;public service system;digital sports;digital empowerment;the leading sporting nation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人類社會開始由工業時代(工業經濟/社會/文明)步入數字時代(數字經濟/社會/文明)。數字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生產力(數字生產力)正在成為數字時代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助力加快建設體育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高度重視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賦能全民健身,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和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

近年來,學界關于“數字賦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相關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兩個視角展開:一是基于宏觀視角,探討數字時代背景下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發展現狀、機遇挑戰、現實困境、實踐策略等;二是基于微觀視角,探討數字技術(某單一數字技術或數字技術集群)賦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場地供給、賽事活動、健身指導等具體業務)的作用機制與創新路徑。誠然,公共服務質量影響因素的多樣性、數字時代治理的復雜性以及學科發展的融合性共同決定了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是一項具有多學科輻射性的復雜系統工程。而上述視角都沒有針對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學理邏輯進行全方位、系統性梳理,不能從整體上系統把握數字技術到底給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帶來何種傳統要素難以提供的增量變化,而這正是本研究著力推進之處。

1? 系統性思維: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多學科分析模型

“數字賦能”一詞可以解構為“數字”和“賦能”兩個概念的組合?!皵底帧笔侵敢源髷祿?、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集群;“賦能”泛指主體有目的、有意識地賦予客體某種能力,以幫助客體實現狀態改善和功能優化的過程。數字賦能的迭代升級、軟硬兼備、數據驅動、平臺聚力、協同融合、綠色普惠等典型特征賦予了其重構和優化客體結構功能和運行效率的能力,可以為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提供新的解決方案。一是迭代升級,是指數字技術始終處于動態創新和持續迭代的過程之中,在賦能過程中可以根據業務實體的差異化需求不斷改造和升級自己的性能以優化業務實體實現的發展;二是軟硬兼備,是指數字賦能依托泛在網絡,以數據、物體為賦能載體,既有基礎硬件(如智能終端、傳感器等),又有基礎軟件(如操作系統、數據庫等),硬件與軟件的連接協同和持續升級使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的界限逐漸模糊,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彼此交互、轉換的功能越來越強大,推動創新能力的持續攀升;三是數據驅動,作為數字賦能的核心特征已經成為創新驅動的主要標志,其指數字賦能可以通過對海量數據的集成處理、整合分析和深度挖掘,從中獲取難以想象的洞察力,為科學治理決策提供智力支持;四是平臺聚力,是指與實體平臺組織依托的是物理世界相比,數字賦能依托的是數字空間的數字共享平臺,其共享的范圍可以充分擴展,信息能夠實現跨時空和精準傳遞,能夠促進組織更好適應VUCA環境;五是協同融合,是指數字賦能可以推動形成無縫銜接的溝通和行動網絡,增進了各方共同制定計劃、共同解決問題、靈活做出調整的能力,提高了多元主體成功參與集體行動的可能,以更好地實現價值共創;六是綠色普惠,是指數字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生產力能夠促進“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這一社會再生產過程的綠色低碳和公平普惠發展,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實現供需精準匹配。

準確把握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關鍵是要理解“更高”的科學內涵。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將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精辟概括為“八個更”(更靈活的體制機制、更均衡的資源布局、更綠色的健身載體、更豐富的賽事活動、更廣泛的群眾參與、更科學的運動方式、更濃厚的社會氛圍、更強大的要素支撐)的目標要求。其中,“更廣泛的群眾參與”強調公平,主要指向政治學內涵;“更靈活的體制機制、更均衡的資源布局、更強大的要素支撐”強調創新主要指向管理學內涵;“更綠色的健身載體、更豐富的賽事活動、更科學的運動方式”強調效率,主要指向經濟學內涵;“更濃厚的社會氛圍”強調和諧,主要指向社會學內涵。因此,要想從整體上把握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理論邏輯,關鍵是要基于系統思維,從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視角出發,在“數字賦能的功能特征”與“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目標要求”之間建構一個耦合模型(見圖1),以幫助我們從整體上把握數字賦能給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帶來的增量變化。

2? 政治學視角: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賦權”邏輯

2.1?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知情權:從“局部少數”到“整體多數”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知情權即指人民依法享有的獲取、知悉、使用一切有關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信息的權益。數字賦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將大大拓寬人民群眾獲取全民健身信息的渠道,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知情權,全面提升全民健身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廣度,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信息傳遞從“局部少數”向“整體多數”轉變,進而增強全民健身多元治理主體之間溝通交流,提升全民健身治理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對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對宏觀政策信息的知情權。伴隨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配套政策,但在政策落實過程中出現了號召力不強、響應度不高、執行力不夠等問題,借助群眾喜聞樂見的數字化社交平臺創新全民健身政策的宣傳推廣手段,能夠提升政策的知曉度和感召力,降低全民健身戰略的落實阻力,增強執行效率。二是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對場地設施信息的知情權?;跀底旨夹g打造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預定場地設施和健身指導服務就像訂購外賣和酒店房間一樣便捷,進而促進全民健身參與熱情和消費活力。三是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對安全風險信息的知情權?;诖髷祿?、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打造的高危險性體育賽事活動(滑雪、潛水、戶外探險等)風險預警平臺能夠將賽事活動的風險因素和等級智能推送給相關參與人員,幫助人們提高應對全民健身風險事故的能力,助力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安全管理。

2.2?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參與權:從“非衡差異”到“公平包容”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參與權指人民依法享有的參與全民健身活動及其治理決策的權利。當前,我國全民健身參與在總體上仍面臨參與主體不夠廣泛(青少年體育參與熱情不足、老年人體育參與條件有限、殘疾人體育參與機會缺乏等)、參與內容不夠多樣(運動項目單一、賽事活動缺乏等)、參與方式不夠便捷(健身難、健身貴等)等現實問題。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可以通過虛實融合的方式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打破物理空間的限制,進而提升全民健身參與主體的廣泛性、參與內容的多樣性、參與方式的便捷性,促進全民健身參與格局從“非衡差異”到“公平包容”轉變。一是可以提高青少年全民健身參與熱情。數字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醉心于數字空間的虛擬游戲(電子競技),遠離現實物理空間內的“具身”運動體驗,進而產生了因缺乏鍛煉而引起的近視、肥胖、焦慮等一系列青少年健康問題,這已經成為制約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一大難題,而數字技術賦能全民健身(智能運動、虛擬運動、體感運動等)可以吸引青少年重新“擁抱”體育,在數字健身體驗中揮灑汗水、提高心率和燃燒卡路里,源源不斷培育全民健身的“鐵桿”人群。二是可以增強老年人全民健身參與活力。伴隨全球老齡化的加劇,加強老年體育公共服務作為積極應對老齡化的有效舉措是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數字賦能全民健身可以依托虛擬健身社區打造健身網民共同體,讓老年人在參與網絡健身社交中結交更多新的老年朋友,進而增強他們全民健身的參與活力,幫助老年人過上自由獨立和健康積極的老年生活。三是可以創造殘疾人全民健身參與機會。殘疾人作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對象體系的重要組成,是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關鍵一環,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公平包容性的集中體現,數字賦能全民健身可以借助機器人、傳感器、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數字化輔助殘疾人重建運動功能、提升體育場地設施的無障礙服務保障水平,進而賦予殘疾人更多、更公平的健身參與機會和條件,助力提高殘疾人的社會適應能力。

2.3?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表達權:從“單向傳遞”到“雙向互動”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表達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表達對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意見、建議和看法的權利。傳統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表達模式存在表達渠道單一、表達效率不高、表達反饋滯后等問題,影響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科學決策、精準施策和有效評策。數字賦能可以促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表達權從“單向傳遞”向“雙向互動”轉變,有利于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表達權。一是拓寬了表達渠道。政府門戶網站、官方微博、公眾號、網上信箱等數字體育政務平臺拓寬了人民群眾表達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需求、建議、意見的渠道,增強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主體與服務對象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力,助力提升全民健身治理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二是提高了表達效率。數字媒體在傳播速度和輻射廣度上的優勢可以將公民關于全民健身的個人意志通過點贊、轉發、留言、分享等方式轉化為集體訴求,進而提高治理主體對表達內容的重視程度、回應速度和解決力度。三是促進了表達反饋。數字賦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有助于優化“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需求表達反饋機制,民眾可以通過數字平臺直接、持續地表達健身需求,而不是間接的、一次性的;政府可以根據總體情況和共性問題進行及時反饋與跟蹤處置,以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

2.4?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監督權:從“低效滯后”到“高效透明”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監督權是指公民監督體育行政部門、體育企業、體育組織及其工作人員開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活動的權利。傳統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監督模式以內部監督、靜態監督為主,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督、動態監督,監督的透明度、有效性尚待提升。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平臺化、實時化、可量化、可信化等優勢促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監督從“低效滯后”轉向“高效透明”,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監督的廣泛性、有效性和規范性,進而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監督權。一是可以提升監督的廣泛性?!盎ヂ摼W+監督”等手段暢通了人民群眾行使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監督權的渠道,有利于監督主體跨層級、跨時空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利益主張,當前越來越多的健身網民開始通過體育在線政務平臺參與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決策和監督中來,成為推動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一股積極力量。二是可以提升監督的有效性。數字時代背景下,數字平臺正在成為人民群眾廣泛行使監督權的主要陣地,網絡監督盡管大都是個人的意見和看法,但這種網絡民意會在網民互動中形成群體意志和整體民意,進而更好推動監督工作的開展,實現在充分保護監督方的同時對被監督方起到巨大的警示和震懾作用。三是可以提升監督的規范性。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可信優勢和全程留痕可以有效避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權利運行中的“暗箱操作”和“隱形干預”,推動“數據監督”取代“人為監督”,進而遏制公共服務管理運行過程中的懶政行為、腐敗現象和違規操作,有效緩解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領域的推諉扯皮、拖沓怠工、任性隨意等問題。

3? 管理學視角: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提質”邏輯

3.1?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需求獲?。簭摹澳:兄钡健熬氉R別”

獲取民眾真實可靠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需求信息是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前提。傳統的公共服務需求獲取模式是基于小樣本分析的粗略采集和模糊感知,存在碎片化、靜態性和滯后性等缺憾。數字賦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需求獲取可以為“自上而下”的需求調查和“自下而上”的需求表達提供新機制,通過渠道分流和對象細分等方式促進全民健身需求獲取從“模糊感知”向“精細識別”轉變,進而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科學供給決策,實現公共健身資源的精準配置。一方面,從需求調查維度來看,傳統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需求信息調查方式依賴長期深入的問卷調查、訪談調研和實地考察,調查結果的出爐需要經歷一個相對較長的周期,成本投入較高且難免會出現信息失真和滯后等現象,而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應用可以最優化解決政府、社會、市場等供給主體自上而下調查公眾全民健身需求時面臨的權責、時間、資金成本和行政程序等方面的約束,無限擴大需求調查的覆蓋范圍,使調查對象的樣本量更加接近總體,進而提高需求信息的調查質量。另一方面,從需求表達維度來看,長期以來,受科技水平和制度程序等因素的制約,人民群眾公共服務需求的表達渠道相對受限,導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與老百姓的真實需求發生偏離,而數字賦能可以通過減少中間層、減少受控渠道、一站式自助服務等方式打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需求表達中的路徑限制、技術障礙、程序制度等約束,強化供需雙方的互動溝通能力,促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供給真正造福社會公眾。

3.2?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決策: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決策實質上是回應和滿足人民群眾健身與健康需求的過程,其目的是在有限資源的約束條件下通過最小投入達成服務效率、服務質量、服務公平的最大產出。傳統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決策供給模式更多依賴于精英主導、行政支配和經驗驅動,存在片面性、碎片化、粗放式等缺陷,具體表現為“所供非所需”“所供超所需”“所供欠所需”等現象。而數字賦能可以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科學供給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和算法支持,推動決策模式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推動公共服務資源的供給內容、供給數量、供給順序等決策更加科學高效。一是使供給內容決策更加多元。數字賦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決策可以通過虛擬現實、人機交互等數字化手段將更多樣的運動項目、更豐富的賽事活動、更科學的健身指導提供給任何地域的任何人群,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全民健身需求。二是使供給數量決策更加精準。數字賦能可以結合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對區域間、城鄉間、人群間全民健身需求進行精準量化,并在此基礎上精準配置所需的人、財、物等公共健身與健康資源,促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集約節約發展。三是使供給順序決策更加科學。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可以對全民健身需求的迫切程度進行綜合評估,優先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的、共性的健身需求。在此基礎上科學有序地滿足居民高品質的、個性的健身需求,促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公平均衡發展。

3.3?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流程管理:從“碎片分散”到“多元協同”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流程管理的目的是糾正和減少供給過程中所出現的“供需脫節”“供需錯配”問題,有效避免公共健康與健身資源的浪費。傳統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流程管理主要依賴于政府部門,社會和市場力量參與不足且相對分散。數字賦能全民健身通過重新政府化、協同式治理等方式促進政府、社會、市場、公民等多元治理主體之間資源整合、良性互動,進而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流程管理從“碎片分散”到“多元協同”。一方面,從政府內部來看,數字賦能可以提升政府內部條塊部門之間的協同工作效率。數字賦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流程管理可以發揮數字平臺互連互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等優勢,強化縱向的 “條線部門”(從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到各級地方體育局群體處/科)與橫向的 “區塊政府”(地方政府的財政、衛生、城建、交通等部門等)之間協同互動,促進形成一個“無縫銜接”“敏捷服務”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流程管理機制,實現權力統一與有效治理的雙重目標。另一方面,從政府外部來看,數字賦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流程管理可以依托公共服務數字化平臺推動構建“政府主導、市場協同、社會聯動、公眾參與”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治理新格局,破解傳統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流程管理模式導致的“政府失靈”“市場失靈”“志愿失靈”“自主困境”等難題,實現多元主體間的能力互補、優勢疊加和價值共創。

3.4?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績效評價:從“靜態封閉”到“動態開放”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考察供給與需求的匹配程度,掌握人民群眾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感知質量和滿意度。傳統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績效評價模式存在評價主體單一、評價方式靜態、評價結果封閉等問題。而網絡調查、線上評價、動態監測平臺等數字化手段可以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績效評價從“靜態封閉”向“動態開放”轉變,助力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一是促進評價主體多元化。線上評價等便捷化的評價手段實現了在可控成本內拓展評價主體的覆蓋群體和樣本數量,推動評價主體從“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轉變,有效彌補政府內部評價和第三方評價的局限性,便于供給主體掌握客觀、全面、真實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質量效益。二是促進評價方式動態化。大數據監測平臺的實時分析功能可以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整個過程實施動態監控、分析和評價,并將階段性和局部性的評價結果進行縱向(時間軸)和橫向(體系軸)的綜合比較,便于供給主體更加清晰了解自身在公共服務過程中的現實表現。三是評價結果的開放性。數據開放共享平臺可以將不同地域、不同主體在不同周期內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評價結果定期向社會公布,讓治理主體在跨區域、跨周期的比較中發現自身的優勢和不足,進而督促他們及時調整供給決策和提高服務能力。

4? 經濟學視角: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增效”邏輯

4.1?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信息機制:從“信息孤島”到“交互共享”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信息機制是指生產、輸送、分配、消費過程中的信息要求及其實現方式,其實質是溝通問題。信息機制的碎片化和不對稱(不同主體獲取和占有了特定信息,但信息溝通與協調不暢通,從而形成了“信息孤島”)容易引發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和資源浪費等不良現象,是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阻礙因素。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中的“信息孤島”和不對稱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多元供給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包括政府內部(上下級或平行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政府外部(政府與企業機構、公益捐贈者、社會組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另一方面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側和需求側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具體指政府、社會、市場等多元供給主體與服務對象(人民群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可以借助數字平臺對多元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整合,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信息機制從“信息孤島”向“交互共享”轉變,緩解供給主體之間以及供給主體與服務對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升政府、社會、市場與公民之間的信任程度。以全民健身電子地圖為例,健身場地供給原本是一個信息不對稱問題的高發領域,場館供需雙方互相不了解對方的信息,造成了一邊需求方健身難、健身不便,另一邊供給方場館空置的情況。而如今推出的全民健身電子地圖是減少這種資源浪費的有效手段,既能讓需求方快速查詢、預約和使用場地,提升健身體驗,又能提高供給方的運營效益。

4.2?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激勵機制:從“個體選擇”到“集體行動”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激勵機制是指將獎勵(動力機制)和懲罰(約束機制)的措施作用于全民健身治理主體,以激發其做出更大付出、創造更高績效的機制。美國經濟學家瑟爾·奧爾森提出的集體行動理論認為,個體往往會過分關注自身成本和私利,進而導致集體行動很難自發形成,因此需要通過建立獎懲機制來激勵個體成員為團體目標做出更加有為的貢獻,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團隊規模越大,與成員相關的平均利益越小,團隊推進共同利益的組織效率就越低。構建更高的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治理主體結構多元、規模龐雜,達成集體行動、實現價值共創的難度相對較大,因此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激勵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可以通過數字協作平臺促成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和集體監督,無死角織密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行動網絡,提升多元主體間跨領域、跨部門、跨層級、跨時空溝通協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從“個體選擇”向“集體行動”轉變,助力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實現價值共創。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好差評”制度體系為例,該制度賦予了社會組織和公民個體更多的話語權和監督權,倒逼政府轉變職能,持續改善公共服務,確保一系列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舉措真正落到實處。正如網購、外賣等平臺的“好差評”結果會影響到店鋪信譽、口碑和銷量一樣,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中“好差評”與供給主體的考核獎懲制度掛鉤,通過獎優罰劣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供給主體參與公共服務集體行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3?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效率機制: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效率機制是通過優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管理運行過程以實現價值最大化的一種制度體系。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可以通過增加要素投入、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等方式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變革,進而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效率。一是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在數字空間映射實體物理空間,通過數據要素進行虛擬生產和云端服務,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飛地”發展,進而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的供給效率;二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能夠輔助和代替人腦進行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管理和決策,提升全民健身治理主體對復雜問題的分析和預測能力,增強治理決策的科學性,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三是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能夠優化服務流程,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實現“一張網”“一站式”“一體化”,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全要素生產率。例如,國家體育總局開展的“全民健身線上運動會”借助數字技術使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擺脫了空間的直接作用和互動的地域性限制,廣泛傳播了全民健康理念,營造了濃厚的全民健身氛圍,極大程度提高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效率,短短的5個月里通過線上形式舉辦了150余個賽事活動,累計報名參與人數突破1 396萬人,線上頒發參賽證書327萬余份,全網總曝光量超56.2億次,瀏覽量超15.5億次,為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4.4?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節能機制:從“粗放用能”到“綠色低碳”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節能機制是指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生產、供給、消費等行為所施加的以達到減少能源消費和降低碳排放為目標的手段措施。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可以發揮數字生產力綠色節能性的特征,通過智能制造、智能監控(燈控、溫控、水控、電控等)、智能安防等方式降低全民健身全產業鏈的能耗水平和碳排量,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從“粗放用能”向“綠色低碳”轉變,助力打造更綠色的全民健身新載體。如智慧體育場館(擁有以數字平臺為核心且具有全面感知、泛在互聯、綜合分析、輔助決策和智能控制等功能的融合基礎設施,體現專業、便利、安全和節能環保等特點的體育場館)可以實現對場館內所有設施的全時空物聯感知,能夠根據體育館的人流密度、自然光線,智能調節場館內的溫度、亮度,使環境達到人體最佳舒適狀態,節省場館能耗,實現能效可視、可診、可控,提供能源保障。此外,還能實時監測場館內部各系統的運行狀況,通過采集分析其實時數據、技術參數、維修維保記錄等全生命周期信息預測安全隱患,助力快速、精準、高效處置各類突發情況,實現了在降低管理人員數量和專業要求的同時提高了場館的運維效率。

5? 社會學視角: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使能”邏輯

5.1? 場景社會:全民健身治理場域從“現實空間”到“虛實融合”

“場景”(context)概念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藝術表演領域,意指舞劇、戲劇表演的舞臺及表演中呈現的場面和景觀。2014年全球科技創新領域知名記者羅伯特·斯考伯在《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一書中指出,數字時代的“場景”是指通過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在數字空間營造的一種在場感,即通過三元空間(社會空間、物理空間、信息空間)的智能融合將幾乎所有在線下所做的事搬到線上來做,并且更有效率,人類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場景革命。在“場景社會”中,“人-機-物”通過數字技術實現了泛在連接與智能融合,行動的在場與缺場、虛擬與現實、可識別與不可識別相互切換,社會個體不再只屬于可識別的現實物理空間,數字空間開始成為社會生活的主場,非物理空間的行動也有了實在的意義。場景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全民健身活動開展于線上、全民健身消費發生在線上、全民健身社群沉淀于線上,傳統的局限于線下空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模式難以滿足當下全民健身參與和消費方式發生的新變革,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模式亟待需要一次“場景革命”。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可以推動全民健身治理場域從“現實空間”向“虛實融合”拓展,打破傳統服務模式的“在域性”限制,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生產、供給、消費、監管嵌入流動性和包容性更強的虛擬空間,進而推動構建公平可及、服務便利、運行高效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5.2? 縮時社會:全民健身治理重心從“增加數量”到“提升體驗”

1930年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曾樂觀預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資本福利的積累將為人類生活贏得更多的閑暇時光,100年后人們將所剩不多的工作(很多工作將被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代替)盡可能廣泛的分配,每周工作15個小時(3小時/天)就足以同時滿足人類的物質需要和工作愿望,人們有望從生計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然而,今天我們是否迎來了凱恩斯所預言的那樣一個時間充裕、閑暇舒暢的時代呢?2015年社會學家朱迪·瓦克曼在《縮時社會:奪回科技控制的快轉人生》一書中寫道:“科技的進步、資本的積累、觀念的變革讓我們深感世界在不斷加速,消費主義和數字時代的浪潮將大部分勞動者都裹挾其中使他們很難分清工作時間與自由時間,他們越來越感到時間愈加緊迫,普遍行色匆匆,人類正在一個由自己創造的縮時社會里變得更加焦慮和忙碌,這不能不說是歷史進步的巨大悖論?!笨s時社會背景下,時間緊迫和快節奏生活的無力感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感知,人們需要在有限的閑暇時間里參與健身活動以增進健康水平,這就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質量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治理強調通過“增加數量”來滿足人們的健身需求,忽視了供給的有效性,導致人民群眾參與全民健身的幸福感、獲得感相對較低。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可以通過大數據深挖用戶的全民健身與消費需求,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治理重心從“增加數量”轉向“提升體驗”,通過智能化、精準化、個性化的服務模式降低大眾參與全民健身的時間成本,提高健身體驗,促進全民健身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以緩解縮時社會給人們心理帶來的焦慮和疲勞。

5.3? 分眾社會:全民健身治理過程從“同質固化”到“個性精準”

1985年日本著名社會學研究機構——博報堂生活綜合研究所在出版的《分眾的誕生》一書中指出,以“劃一性”為基礎的大眾社會正在分崩為個體化、差異化、圈層化的小型群體,人類社會開始步入分眾時代。自此,“分眾社會”作為一個與“大眾社會”相對的概念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學研究領域,用以指大眾群體被分割并趨于圈層化的社會現象。20世紀90年代,美國傳播學教授唐·舒爾茨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分眾營銷”一詞,并強調認為,將消費者視為同質固化的大眾群體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年齡、性別也不再是有效的“分眾”方法,需要運用一些新興技術來掌握分眾社會背景下那些細分群體的資料信息,以了解他們極具個性化、多樣化、差異化的生活態度,從而進行個體量身 (individual tailor-made)的營銷。隨后,“分眾”的理念被廣泛傳播,并拓展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分眾傳播、分眾溝通、分眾服務等概念應運而生,公共服務也步入了趨于精準、個性、多樣的分眾管理時代。分眾社會背景下,人民群眾的健身需求受經濟條件、文化程度、地域風俗、性別年齡、健康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鮮明的多樣性和差異化特征。因此,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治理過程要引入分眾思維,通過數字賦能推動全民健身治理過程從“同質固化”向“個性精準”轉變,以不斷滿足不同群體(青少年體育、老年體育、殘疾人體育、女性體育、農民體育等)日益增長和不斷變化的健身需求,助力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5.4? 異步社會:全民健身治理結果從“技術失范”到“技術向善”

“異步社會”指的是,快速迭代及拓展的數字技術融合應用與相對遲滯的治理規則之間的不同步, 即“數字治理”(用數字技術治理)與“治理數字”(對數字技術治理)之間的異步。這種“異步”將帶來的數字社會發展與治理之間制衡機制的失靈,進而衍生出諸多技術性社會問題(技術失范、技術作惡等),成為社會治理不得不面對的困境。異步社會背景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面臨“應用異步”和“治理異步”兩個困境。其中,“應用異步”指的是全民健身服務數字化轉型的步伐相較于其他公共服務領域(教育、醫療、交通等)相對滯后,數字技術應用尚未發揮出其在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中應有的效能,這與全民健身在民生領域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爸卫懋惒健笔侵溉窠∩眍I域已有的數字化轉型實踐由于相關治理規則的缺失而增加了技術失范行為(如數字鴻溝、信息泄露、數據或平臺孤島等)的發生風險。而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有利于推動全民健身治理結果從“技術失范”轉向“技術向善”,是突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異步”困境的必然選擇。一方面,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可以加快全民健身治理數字化轉型的步伐,催生更多的數字健身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提升全民健身參與熱情和消費活力,助力數字中國、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建設;另一方面,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可以通過政策引導、規則約束、法制監管、技術反制等手段保持技術使用的中立性,規范數字技術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中的使用限度和應用邊界,避免市場營利性體育組織的技術貪欲,防止“技術作惡”,引導“技術向善”,進而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數字化轉型良性、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充分運用數字技術賦能全民健身是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應有之義和發展方向。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絕不是趨時附勢的偶然選擇,而是加快建設數字中國、體育強國,拓展中國式現代化體育新道路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其背后蘊含著深厚的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邏輯,這4個邏輯是內在融貫、有機統一的,共同詮釋著新發展階段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理論創造力和實踐生命力。認真研究、科學把握、深刻領悟這4個邏輯及其內在聯系,必將增強對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理論與實踐認同,強化新發展階段積極主動落實數字中國、體育強國、全民健身等國家戰略的思想定力、前進步力、實干合力。

參考文獻:

[1] 王天夫. 數字時代的社會變遷與社會研究[J]. 中國社會科學,2021(12):73-88+200-201.

[2] 馮振偉,田豐. 全民健身智慧化的邏輯理路與實現進路[J]. 體育學刊,2022,29(6):57-62.

[3] 鄭家鯤.“十四五”時期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機遇、挑戰、任務與對策[J]. 體育科學,2021,41(7):3-12.

[4] 謝正陽,周銘揚. 人工智能與公共體育服務融合發展的邏輯、價值與路徑[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12):176-184.

[5] 高進,武連全,柴王軍,等. 數字技術賦能體育場館智慧化轉型的理論機制與實現路徑[J]. 體育學研究,2022,36(5):63-73.

[6] 吳彰忠,鐘亞平. 數字賦能構建體育發展新格局:理論邏輯與實踐基礎[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2,37(5):553-558.

[7] 徐憲平. 新基建:數字時代的新結構性力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6-18.

[8] 國家發展改革委.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專家解讀三:擘畫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新藍圖[EB/OL]. (2022-03-26)[2022-11-19]. https://baijiahao.baidu.com/

s?id=1728307315653295401&wfr=spider&for=pc

[9] 鐘亞平,蔣立兵. 多學科視域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困境與突破[J]. 體育學刊,2018,25(3):38-43.

[10] 史小強,戴健.“十四五”時期我國全民健身發展的形勢要求、現實基礎與目標舉措[J]. 體育科學,2021,41(4):3-13+59.

[11] 黃曉春. 技術治理的運作機制研究 以上海市L街道一門式電子政務中心為案例[J]. 社會,2010,30(4):1-31.

[12] 荊文君,孫寶文. 數字經濟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 經濟學家,2019(2):66-73.

[13] 李海艦,趙麗. 數據成為生產要素:特征、機制與價值形態演進[J]. 上海經濟研究,2021(8):48-59.

[14] 林劍. 開放辦賽 全民參與 全民共享——全民健身線上運動會精彩收官[EB/OL]. (2022-10-17)[2022-12-08]. 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001265/n20067533/c24823032/content.html

[15] 任波,黃海燕.“雙碳”目標下中國體育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在機理與升級策略[J]. 體育學研究,2022,36(4):75-87.

[16] 喻國明. 算法即媒介:如何讀解這一未來傳播的關鍵命題[J]. 傳媒觀察,2022(4):29-32.

[17] 夏蜀. 數字化時代的場景主義[J]. 文化縱橫,2019(5):88-97+143.

[18] 楊立學. 技術女性主義視角下的時間經驗——瓦克曼《時間逼迫:數字資本主義中生命的加速》解讀[J]. 中國圖書評論,2019(7):99-108.

[19] 張虹. 分眾與大眾的平衡:融媒體時代計算機類期刊的“自救式創新”[J]. 科技與出版,2019(7):58-63.

[20] 王波. 整合營銷傳播:舒爾茨理論與媒介實踐[J].新聞界,2003(5):21-23.

[21] 邱澤奇. 技術化社會治理的異步困境[J]. 社會發展研究,2018,5(4):2-26+242.

[22] 鐘亞平,吳彰忠. 體育強國視域下的體育數據開放:內涵、價值、鏡鑒與路徑[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3):72-87.

收稿日期:2023-03-0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重點項目“數字賦能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研究”(22FTYA001)。

作者簡介:吳彰忠(1992-),男,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數字體育與全民健身。E-mail:499371871@qq.com? 通信作者:鐘亞平

猜你喜歡
高水平全民公共服務
高水平開放下的中概股出海與回歸
廣西高等學校高水平創新團隊
全民·愛·閱讀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盤點全方位、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重大舉措
跨界、跨項選拔高水平運動員要重“體”更要重“心”
可持續全民醫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