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教會大學的體育實踐:以圣約翰大學和燕京大學為中心的考察

2023-12-19 15:53賴昌南
體育學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燕京大學圣約翰教會

賴昌南

摘????? 要:選取圣約翰大學和燕京大學這兩所代表性的教會大學為考察對象,梳理民國時期教會大學的體育實踐歷程,闡述教會大學對我國高校體育的影響與歷史貢獻。教會大學在新式體育進校園、校際體育交流、區域體育競賽、體育教學實踐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對我國體育事業和高等教育產生深遠影響。教會大學的體育實踐經歷了非正式向正式、非結構化向結構化、自主活動向課程教學的轉變,劃分為“鼓勵體育運動”“普及體育運動”和“課程教學”3個發展階段。

關? 鍵? 詞:大學體育;教會大學;圣約翰大學;燕京大學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23)06-0104-06

The sports practice of church universitie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 investigation centers around St. John's University and Yanjing University

LAI Changnan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selects two representative church universities, namely St. John's University and Yanjing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to sort ou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e process of church university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o elaborate on the influence and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of church university 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work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study finds that church university has actively explored new forms of sports on campus, inter school sports exchanges, regional sports competitions, and sports teaching practices, which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a's sports industry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e of church university has undergone a transformation from informal to formal, from unstructured to structured, and from autonomous activity to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also divides into three development stages: "encouraging physical education," "populariz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Key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church university;St. John's University;Yanjing University

教會學校在引入和推廣新式體育方面發揮著先導作用,教會大學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據統計,民國時期共有24所教會大學,主要集中在華東和華北地區,其中華北地區的燕京大學由多所教會大學合并而成,為華北教會大學的集大成者。華東地區的主要教會大學有“華東八大學”之稱謂,圣約翰大學是其中的翹楚。此前學界對教會大學的體育研究主要有兩種范式,一種是對單個教會學校的體育史研究,這種范式囿于偏狹,難以把握教會大學體育實踐的總體脈絡;另一種是面向整個教會學校的體育史研究,這種范式聚焦不足,敘事性存在欠缺,不足以凸顯特定學校的作用與歷史價值。研究選取具有區域代表性的兩所教會大學——圣約翰大學和燕京大學作為考察對象,按照一定的邏輯理路梳理教會大學的體育發展歷程,穿插橫向對比的方式呈現兩所大學的引領性體育實踐,以此洞察兩所大學對區域體育實踐和高校體育教育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1? 教會大學的體育實踐

1)新式體育進校園。

眾多教育家曾經提倡“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體”,把身體健康視作精神健康的基礎。教會大學承襲西方教育傳統,重視體育,率先將西方新式體育引入校園,其目的有二:一是練就學生強健的體魄,這一點從前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和圣約翰大學校長卜舫濟的辦學言論中可以找到線索。二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團結合作的精神”。

研究表明,地處上海的圣約翰大學是我國最早將西方新式體育引入校園的大學。這些新式體育以田徑、集體球類項目為主,也包括拳擊、擊劍、賽船等個體競技項目。圣約翰大學前身是創辦于1879年的圣約翰書院,1905年正式更名圣約翰大學。該校具有體育傳統,曾于1890年舉行第一次田徑運動會。這是有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學校田徑運動會。其后,圣約翰大學又相繼于1896年舉辦足球比賽,于1898年開始舉辦網球比賽。此外,該校還陸續開展拳擊、賽船、擊劍、壘球、橄欖球等運動。圣約翰大學開啟了我國大學田徑運動會的先河,是校園體育實踐的開創者。地處北平的燕京大學也是校園體育的早期實踐者,該校由4所教會大學合并而成,于1919年正式創辦,先后引進“四大球”:網球、棒球、羽毛球、橄欖球。學校還組織滑冰比賽,推廣冰上運動,冰球是燕京大學的一大特色。隨著校園體育活動的蓬勃發展,校內體育組織應運而生,圣約翰大學于1898年成立“學生體育會”,負責開展體育活動與比賽。燕京大學的學生體育組織眾多,“每種體育組織設組長一人主理其事,其活動對內則有學院、宿舍、公開及混合何種比賽”。學生體育組織的設立進一步推動了新式體育在校園的傳播與普及。

2)校際體育交流興起。

華東地區和華北地區是民國時期高校云集的兩大區域,其中華東地區以上海為代表,華北地區則以北平(今北京)為代表。隨著校園體育活動的興起,區域內的校際體育交流越來越多。

華東地區的圣約翰大學與南洋公學舉行有資料記載的最早校際足球對抗賽,該比賽肇始于1902年,一直持續到1926年。據統計,僅1926年9月—1927年3月,圣約翰大學學生就參與18場校際體育比賽與交流。圣約翰大學積極參與校際體育活動,包括跨國交流,1924和1926年,圣約翰大學和東京圣保羅大學在上海及東京兩地進行了籃球對抗賽。校際體育比賽已成為圣約翰大學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公共活動。圣約翰大學是華東地區校際體育活動的樞紐,推動體育交流,輸出體育文化。

華北地區的匯文大學與華北協和大學于1904年舉行首次校際體育競賽。燕京大學由4所教會大學合并組建,繼承華北女子協和大學重視體育的傳統,是華北地區校際田徑運動的參與者和促進者。燕京大學與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之間的體育互動頻繁,交流比賽項目包括足球、網球、排球、籃球、冰球和乒乓球等,燕京大學在籃球、足球等集體項目上表現出色。1928年《晨報副刊》刊載燕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冰球比賽的消息,這是有記載最早的校際冰球比賽。

3)區域體育競賽蓬勃發展。

校際體育活動興起之后,高校之間的體育交流逐漸演化成體育競賽,并成為校際學生交流平臺與榮譽爭奪的陣地。圣約翰大學和燕京大學是各自區域校際體育競賽的策劃者和參與者,推動區域體育組織的成立和運作,是當時高校競技體育的重要推手。

在華北地區的由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發起成立“北平五大學體育會”“華北大學體育聯合會”等區域體育組織,先后舉辦“五大學田徑運動會”和“五大學足球聯賽”,籃球、足球、網球、田徑競賽日益興盛。燕京大學的足球隊經常參加城市足球錦標賽,有較高知名度,其籃球隊是華北地區的佼佼者,隊員曾作為主力代表北平奪得全國籃球比賽冠軍。網球也是該校強勢體育項目,在華北地區的網球比賽中屢獲桂冠。燕京大學還是北平冰球界的老牌勁旅,曾在1930年的華北冰球聯賽上奪得桂冠,該校還與清華大學、輔仁大學等聯合發起“北平五校聯合冰球錦標賽”。

在華東地區的“中華大學聯合體育會”“華東八大學體育聯合會”先后于1904、1914年成立。這些組織在推廣體育競賽中發揮平臺作用。圣約翰大學是上述體育組織的發起高校之一,在“中華大學聯合體育會”賽會機制下,圣約翰大學自1904年起連續5年參加本地區教會大學校際田徑賽。1910年“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在南京誕生,并于當年舉辦“中華全國學校分區運動會”,圣約翰大學獲學校組總分第1名。1917—1921年,圣約翰大學曾連續5年取得華東各大學網球錦標賽冠軍。1923年12月,圣約翰大學參加“第一屆華東大學足球賽”并展現出強大競技實力。體育競賽逐漸成為各大學競逐學校榮譽的重要途徑,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

4)體育教學實踐。

出色的競技體育成績使圣約翰大學獲得了更高的知名度,但燕京大學在體育教育教學上的探索更為系統和前沿。教會大學的校園體育經歷了從非正式到正式、從自主活動到課程教學的演變,總體可劃分為“鼓勵體育運動”“普及體育運動”和“體育課程教學”發展階段。

(1)鼓勵體育運動階段。初期,教會大學只以課外自主活動的形式開展體育,學校鼓勵學生參加體育運動。圣約翰大學學生一開始并不接受西式體育。卜舫濟曾說:“當我提議在學校開展體育活動時……碰到極大困難,后經校方解釋和引導,師生們認識到這些體育活動只不過是古代習俗的恢復”,其后,師生們逐步加入體育運動,學校引入各類西式體育項目并鼓勵學生參與,使體育成為圣約翰大學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廣體育,燕京大學與圣約翰大學做法相似,一是舉辦學校運動會。運動會前夕,圣約翰大學“每一位班長都想盡辦法組織他的代表隊參加訓練,整個學校都行動起來了”。比賽當天,“所有家長都被邀請來觀看運動會”。燕京大學的運動會,不僅比拼單個運動員的實力,還以系為單位決勝負。二是營造校園體育文化。做法包括在體育競賽現場營造節慶氣氛,出版體育刊物等,如圣約翰大學的《約大體育》,燕京大學校報的“體育副刊”,旨在普及體育知識,營造體育氛圍。三是表彰優秀運動員,圣約翰大學“頒發體育運動獎項共八項”,以“激勵獲獎者的榮耀感和進取心”,燕京大學每年頒發“全能杯”和“體育道德杯”,由校長親自頒獎,前者旨在激勵學生參與多種體育運動并力爭上游,后者意在引導學生公平競賽、敬畏規則、尊重對手。

(2)普及體育運動階段。西式體育項目逐步為學生接受之后,教會大學的學生體育快速走向普及。圣約翰大學自1921年起實施學生兩年強制運動制度,每天的課外運動時間,學校關閉所有宿舍、教室和圖書館,讓學生走出教室參加體育鍛煉。圣約翰大學校內有為數眾多的體育社團,引入“體育賽季制度,10月是棒球賽季,11—12月是足球賽季,籃球賽季是3—4月,棒球和田徑是4—5月,網球是5—6月初”?!绑w育賽季制度”既是圣約翰大學普及體育的方式,也是該校體育普及開展的重要表征,普及還表現在該校為數眾多運動隊伍上,據統計,高峰時期該校僅籃球隊就有46支。燕京大學則從1925年開始設立體育鍛煉課,每周3節,連續3年,規定鍛煉時間,將課外自主活動制度化安排。1931—1932年,燕京大學開展網球、乒乓球、滑冰、籃球、排球、中國武術、足球、羽毛球等20多種運動項目,平均每個學生參加4項由體育系批準并指導的運動項目。在燕京大學,“有一種動力激勵著所有學生們參加各種運動會、體育比賽和個人鍛煉”。顯然,參加體育活動已成為學生的自覺自發行動,統計數據也佐證了燕京大學的體育普及程度,1931—1932學年,燕京大學在校男生總數578名,而參加校內比賽、校際比賽、公開比賽、個人鍛煉的男生則分別達到22 338、8 715、11 820、40 870人次;在校女生總數為233名,參加校內比賽、校際比賽、公開比賽、個人鍛煉、課堂課程的女生也分別達到4 117、208、156、10 446、12 754人次??梢?,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頻次相當高。

(3)體育課程教學階段。體育教學階段是教會大學體育從非正式轉向正式、從非結構化轉向結構化的重要標志,它以體育的課程化、學分化為顯著特征,設置體育必修學分。燕京大學對體育教學工作進行大膽探索與實踐創新,其做法有一定歷史價值。

設立體育教學機構。由于教會大學的特殊性,燕京大學和圣約翰大學都募資建造完備的體育場館。校友和社會人士評價其“可與美國本土的大學相媲美”。完備的場館為開展體育教學、設立教學機構創造有利條件。圣約翰大學于1920年設立體育室,并于1921年成立體育部,設有專職體育教員,負責學生體育工作。燕京大學先于1924年設立“衛生體育部”,后于1925年改稱“體育部”,1930年正式成立體育系,為全校學生開設各類體育課程,組織體育教學。據《中國基督教高等教育之概況》統計,當時設置體育系的基督教大學共有兩所,分別為燕京大學和東吳大學。這說明,燕京大學是我國最早設立體育教學機構的大學,對其他教會大學起到引領作用,也對公立大學產生示范效應。

開設體育課程?!敖虝髮W給中國帶來的一大革新是引進了體育課”。燕京大學于1927年正式將體育列為學生必修課,學生須修滿兩學年,后延長為3學年,使燕京大學成為當時體育學時最長的大學。學生“未經體育部證明修滿體育學分者不得畢業”。校友錢家鈺說:“燕大體育課要求相當嚴格,不論任何一項不過關,都是沒完成體育課任務,不能畢業?!睋啻笮S鸦貞?,課程不合格的學生需每周回校補修體育課程,直至合格才能領取畢業證書,課程修讀要求相當嚴格。圣約翰大學最早于1921年開始實施兩年強迫運動制度,該校學生無論男女必須修滿4個學分才能畢業。圣約翰大學比燕京大學更早普及體育鍛煉,但體育課程的學時則較燕京大學短。

燕京大學對女子體育課程的探索極具代表性。1899年圣約翰大學顧斐德參加“基督教中國教育會”3年會議時指出,“由于中國女學生的健康問題很突出,所以在發展智力的時候也要發展身體,而柔軟的體操是最合適的,如果再加上音樂就再好不過了”。說明圣約翰大學很早就注意到中國女學生的健康問題,但因女生人數較少,該校女子體育工作并未引起過多關注。燕京大學合并華北女子協和大學后將其設為女部,女部從1922年起配備專門的體育老師。燕京大學的女子體育教學實踐獨具特色:其一,開設以舞蹈為基礎的女子體育課程。該課程包含舞蹈、單人運動、團隊運動和體操運動四大系列,每個系列設有若干項目,學生每學期任選一門,在學期間不得重復。舞蹈作為女生體育課程在燕京大學得到廣泛開展,增強女生的體質和藝術修養。其二,較早關注女生形體美學,該校首創女生“體態矯正課程”。盧惠卿擔任燕大女部體育主任之后,對新入學的女生統一進行體型測試,照體側姿勢像,觀察坐、立、行走姿勢,如有脊椎彎曲、駝背、兩肩高低不平或平足、扁足等,編入矯正班接受矯正訓練。矯正方式包括器械練習,徒手體操、行走姿勢訓練等,還配有專門形體室。燕京大學是我國有記載的最早實施女性形體矯正訓練的大學,其女子體育課程具有專業性和前瞻性,直至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重視教學輔助工作。為配合體育教學工作,燕京大學重視做好課程輔助工作,包括學生體質監測與分類訓練項目。燕京大學體育系擁有較為雄厚的師資,代表性人物包括黃國安、趙占元、盧惠卿等。趙占元在該校設計學生“體能卡”,內含學生身高、體重、肺活量、握力、拉力等體質狀況,每學期測一次,便于學生了解自身體能。實行學生體能檢查制度,及時掌握學生身體狀況,并據此制訂基本訓練、專項提高的分類體育課程,同時為身體殘障學生開設“減輕組”課程,確保全員參加,動態監控,針對性地加強訓練和鍛煉,提高學生健康水平。學生體質監測與分類訓練為學校體育課程設計與教學起到鋪墊和輔助作用。燕京大學的學生體質監測與精細化管理、分類訓練走在當時國內高校的前列,說明該校的體育工作關注每一個學生,體現差異化和針對性,符合因材施教的體育原則。

2? 體育實踐的影響與評價

1)對教會大學自身的影響。

(1)提高學校生存能力。吸引生源和確保辦學經費是教會大學維持生存和發展的關鍵。經歷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之后,學生學費和國內民間捐贈逐漸成為教會大學的主要經濟來源。燕京大學和圣約翰大學屬于高收費的貴族學校,一般家庭難以負擔其學費,入讀的學生多來自達官顯貴家庭,這些學生畢業后打算出國或進入洋行的不在少數。因此,開展西式體育運動不僅有助于培養身心健全的學生,對學校生存有著更為深層的意義,有助于吸引當時向往西式生活的官僚及富商家庭子弟,既確保學校生源,也能爭取學生家長的捐贈,還能幫助學生提早適應西方生活方式。這可以部分解釋兩所大學熱衷組織體育活動和參加體育競賽的動因。

(2)改善學生學業表現。體育運動有助于養成學生的運動習慣,磨煉意志品格,進而影響學生學業表現,并最終體現在人才培養質量上。燕京大學校董顏惠慶在該校畢業典禮上說:“體育文化非常重要……培育了我們所缺少的一些品質,包括創造精神,決斷能力,紀律和面對失敗的勇力?!睆V泛開展的體育運動養成了燕京人公平競爭、團隊工作的“運動員精神”,磨煉了學生堅韌不拔、拼搏進取的意志品格?!堆嗑┐髮W史稿》曾這樣描述兩者的聯系,“燕京人所取得的成就,跟他們堅韌不拔、拼搏進取的運動員精神是分不開的”。燕京大學曾在1931—1932學年對學生體育運動與學業成績的關系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經常參加運動的男生超過男生學業平均成績,經常參加運動的女生也超過女生學業平均成績。無獨有偶,圣約翰大學和燕京大學均表現出較高的辦學水平,是當時我國辦學質量最高的教會大學,兩所大學的畢業生均具備直升美國大學研究生院的資格,其中燕京大學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并稱“北平四大名?!?,是我國當時少數具有國際聲譽的知名大學,畢業生中涌現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大師、名家,其中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2人及“兩院”院士50多名;圣約翰大學也曾享有“東方哈佛”的美譽,培養出了顧維鈞、陶行知、陳鶴琴、林語堂、貝聿銘等一批名家。兩所大學優異的辦學業績與他們普及開展體育對學生造成的正面影響不無關聯。

2)對我國體育事業的影響。

(1)推廣體育運動。教會大學承繼西方教育傳統,最早將西式體育引入中國。圣約翰大學率先引入田徑運動,最早開展足球、網球、棒球運動,還引進了乒乓球、賽船、拳擊、壘球、擊劍等10多項西式體育項目。燕京大學同樣大力推廣校園體育,開展的體育項目多達幾十項,其中羽毛球、板球、冰上運動都是燕京大學率先引進的。圣約翰大學和燕京大學是我國當時校園體育最為活躍的大學,在各類體育社團的推動下,體育活動蓬勃發展,帶動本區域其他高校開展體育運動和競賽,正如穆恩所言:“在教會大學影響下,網球、棒球和足球運動得到普遍開展,而且逐漸被引進到官立學校?!币虼?,教會大學扮演中國大學體育運動“橋頭堡”角色,是中國現代體育運動的策源地,帶動西式體育運動的普及。

(2)促進競技體育發展。我國最早的競技體育源自教會大學,圣約翰大學在我國早期競技體育中發揮主導作用。圣約翰大學是中國最早建立學校體育隊的大學,競技體育成績突出。1911年該校網球隊在中華民國第1屆全國運動會上獲得了優異成績;1913年圣約翰大學運動員參加了第1次遠東運動會,在中國隊所得的40分中有26分為該校學生所得;1914年該校田徑隊獲得華東大學第1屆田徑賽冠軍;之后,圣約翰大學的“飛梭”羽毛球隊摘得上海羽毛球甲級聯賽錦標;1918年圣約翰大學籃球隊獲華東大學籃球比賽冠軍,并代表上海隊獲得第6屆遠東運動會亞軍;1948年該校排球隊參加全國排球賽獲得第1名??梢?,圣約翰大學是我國早期競技體育的參與和主要推動者。燕京大學是我國最早組建棒球隊、冰球隊的大學,其籃球隊也是華北地區明星球隊,為我國國家籃球隊輸送了王平周、鄧華耀、蘇學良、周寶恩等隊員。

(3)培育體育精神與品格。因學生缺乏體育精神,早期校際體育比賽的開展并不順利。運動員過分看重比賽結果,因擔心受到外界指責而拒絕參賽或臨陣退賽,團隊合作精神缺失等現象比較普遍。燕京大學體育系創始人黃國安致力于培養學生體育精神和品格,并將其視作自己能為國家所做的最有意義的事。在黃國安等人的努力下,燕京大學校園逐漸形成與體育競賽相匹配的“運動員精神”,公平競爭、遵守規則、尊重對手、團隊合作的“運動員精神”逐漸在學生群體中扎根,并傳播到華北地區的高校。圣約翰大學校長卜舫濟曾對校內體育運動提出了8條規則,即“運動會有其宗旨;比賽應遵守規則;比賽要保持謙虛、待人友好;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由裁判決定勝負;尊重勝利者,不嘲笑失敗者;不計較輸贏;取得成績后不能自負”。圣約翰大學的“八條規則”與燕京大學的“運動員精神”對培育學生體育精神與品格起到了奠基作用,其影響由內及外,輻射到所在區域的其他高校,留下了寶貴體育遺產。

3)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

(1)培養高校體育人才。燕京大學于1924年籌建體育部,選派黃國安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研修體育,他后來成為我國第一位體育博士。之后,該校又先后選送林啟武、盧惠卿分別赴美國研修體育。林啟武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體育教育學碩士學位,成為我國羽毛球運動的元勛,被授予國家“體育運動一級獎章”,曾獲“全國優秀體育裁判”,獲得國際和國家最高體育獎勵;盧惠卿先后獲美國威斯利女子學院體育碩士學位、哥倫比亞體育博士學位,成為繼金陵女子大學張匯蘭之后我國第2位女性體育博士。圣約翰大學則選送沈嗣良、馬約翰赴美國研修體育。沈嗣良后來擔任圣約翰大學校長,曾任我國奧運代表團團長,是著名的體育活動家。圣約翰大學校友馬約翰后來擔任清華大學體育系主任,成為知名的高校體育專家。來自燕京大學和圣約翰大學的黃國安、趙占元、盧惠卿、林啟武、沈嗣良、馬約翰等人是我國高校系統學習西方體育理論的先驅,為培養體育人才作出了積極貢獻。畢業于燕京大學的管玉珊、張漢槎、周寶恩、鄧華耀、管玉琳、吳佩琪、沈立義等后來都成為我國高校體育中堅力量。

(2)加快高校體育課程的探索步伐。如前所述,燕京大學和圣約翰大學是我國較早開設體育必修課的教會大學,引領了體育課程化的潮流。燕京大學對體育課程的探索更為系統,按基本訓練與專項提高的思路設計學生體育課程,做好與體育教學有關的輔助工作。如實施學生體格檢查,開展學生體能監測,并根據學生身體狀況設計“提高組”和“減輕組”課程。女子體育方面,燕京大學借鑒金陵女子大學“女子服務社會需健全體魄”的教育觀,要求女生必修體育3年,摸索出一套包含“舞蹈”、單人運動、團隊運動和體操運動在內的模塊化、系列化女子體育課程,開創女生“體態矯正課程”,其男女有別的差異化體育思想具有合理性,女子體育觀有較強的專業性。燕京大學女子體育課程為我國高校探索女子體育積累寶貴經驗,在課程教學方面縮短我國高校體育的探索歷程。

(3)轉變高等教育觀念。中國傳統教育更加尊崇“健全的精神”,追求文化和精神層面的改造,而忽略身體機能的開發和人的全面發展。圣約翰大學校長卜舫濟曾說過:“如果我們能教給中國學生不以體育鍛煉為恥,造物主造就了他就是為了讓他有一副強健的體魄,那我們就贏得了重要的一分”。卜舫濟認為,體育有培養高尚人品的重要職能,“中學及大學之中……運動一事,尤為有益……皆足使人品高尚?!睂⒏偁幮?、團結協作,以及“尚武”精神引入大學校園。顧斐德曾這樣描述圣約翰大學的校園及學生:“每天下午4點半以后,操場便因活動的學生而煥發生機……他們跑步、沖刺、喊叫,全然不像是中國人”說明教會大學帶來教育新氣象,注入校園新文化。

參考文獻:

[1] 約翰·洛克. 教育漫話[M]. 徐大建,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

[2] 李雪峰. 清末教會大學與中國近代大學體育教育[C]. 體育文化遺產論文集,2014.

[3] 熊月之,周武. 圣約翰大學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賚瑪麗. 圣約翰大學[M]. 珠海:珠海出版社,2005.

[5] 王耀文. 近代上海圣約翰大學的體育運動初探[J].蘭臺世界,2015(5):32

[6] 艾德敷. 燕京大學[M]. 劉天路,譯. 珠海:珠海出版社,2005.

[7] 唐慧珍,胡冬生. 燕京大學的體育教育,燕京大學史料選編[Z]. 1997(4).

[8] 徐以驊. 上海圣約翰大學(1879—1952)[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 高時良. 中國教會學校史[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89.

[10] 杰西·格·盧茨. 中國教會大學史(1850—1950)[M]. 曾鉅生,譯.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11] 楊仲達,李琦琳. 近代華北冰上體育運動的發展[EB/OL]. (2022-02-18)[2022-11-20]. http://www.zgdazxw. com.cn/culture/2022-02/18/content_330791.htm

[12] 馬約翰. 談談我的體育生涯[G]//馬約翰紀念文集[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148.

[13] 鄭朝強. 我所知道的上海圣約翰大學[Z]. 文史資料選輯. 第91輯.

[14] 施扣柱. 圣約翰大學:引領校園體育文化之新潮[J]. 上海教育,2017(4):87-90.

[15] 燕京大學. 燕京大學學校通報[N]. 1932-11-26.

[16] 燕大文史資料編委會. 燕大文史資料[Z]. 第3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411.

[17] COOPER F C. Physical training[M].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l Mission Press,1899:71-73.

[18] 燕京大學校友校史編寫委員會. 燕京大學史稿[M]. 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9.

[19] 王麗娜,李勇彬. 圣約翰大學體育發展的歷史考察[J]. 蘭臺世界,2013(8):78.

[20] 穆恩. 體育訓練在中國. 中國基督教差會年鑒[Z]. 1912.

[21] 司徒雷登. 原來他鄉是故鄉. 司徒雷登回憶錄[M]. 杜智穎,譯.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56-57.

[22] 王秀強. 中國百年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戰略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8:59.

猜你喜歡
燕京大學圣約翰教會
近代燕京大學與金陵大學農業改良路線的對抗
約克圣約翰大學創意中心
我最愛的那個人,教會了我……
我最愛的那個人,教會了我……
我最愛的那個人,教會了我……
政府疏忽,巴新預算漏了急救車
中國化、世俗化與世界化:司徒雷登的大學教育觀
燕京大學社會教育述評
130萬
初戀教會我們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