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創”的文化形態與中國形象的時代形塑

2023-12-19 10:23成朝暉
工業工程設計 2023年6期
關鍵詞:新文文化遺產數字

成朝暉

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杭州310012

文化的發展史是一部文化與科學技術不斷融合的發展歷史?!靶挛膭摗弊鳛樾屡d的文化創意產業,通過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構建起情感認同和價值基礎,以其特有的力量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新文創”的愿景是新時代下的文化生產方式,是以新的文化形態創造與形塑有時代影響力的中國文化形象。如果說“文創”是結合學科知識和多元文化,以“文化創意”來傳承文化、創造文化和發展文化的現象?!靶挛膭摗眲t融合了創意、藝術、科技和商業等多個領域,通過創新的方式打造獨特的文化產品和體驗,給人們帶來全新的審美享受。傳承文化、創造文化和發展文化是“新文創”的文化形態的具體狀態與存在方式。因為有傳承、有創造,所以“新文創”的文化形態必然是多種多樣;因為與時代同頻,所以“新文創”的文化形態必然是與時俱進變化而多元的。

創造人類文明新的文化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本質要求?!耙嬲斫庵袊浆F代化,就必須認識和把握其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指的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文化方面在其生成發展中由其內容與形式、本質與現象相統一而呈現出來的樣態。[1]”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形象涉及個體感知、集體歸屬感和民族凝聚力,既包含中國人所認知的國內形象,也包括中國在世界范圍的國際形象,以及其他國家對中國和帶有中國特質、中國精神的產品評價和接受度。文化作為第一生產力和內核,關鍵在于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文化與藝術設計融合可以創意“世界的語言”,以藝通心,更易聯通人心,鏈接世界。當下中國的“新文創”設計發展,應該具備高遠的國際視野,彰顯中國人更加博大的人文情懷,深化人類交流的文明互鑒與融合共通,寫下中國文化的全球注腳。

一、“新文創”的文化形態轉向

科技賦能的文化數字化體驗,是加強科技發展、產業質量和文化遺產保護,把握國家戰略的時代脈搏和發展趨勢,實現社會的共建、共創與共益。2021 年元宇宙概念推出,被人們理解為面向未來的數字文明,如何更好地保存、繼承和傳播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延續與活化的重要使命。誠然,數字時代為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通過數字科技手段來保存、繼承和傳播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世界文明古國共同面臨的課題。

文化遺產數字活化是將數字技術與傳統藝術結合,創造獨特的視覺效果和互動體驗的數字媒體藝術表達。通過文化與科技融合,提升觀眾和文化遺產的互動和體驗,提高文化遺產的活態生命力,增強文化遺產的可達性。通過計算技術為人文學科提供新的方法,突破以往傳統的展覽方式和瓶頸,對文物數字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與深度闡釋。人文研究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是人文學科傳統研究范式、技術、方法的改造與變革,通過分析文獻和文遺物器,探知人們無法洞察的屬性與特質,突破人文學科在認識論方面的局限。計算機學科與人文學科的數字人文交集,也為鏈接文化遺產的開放數據云帶來了多維的豐富性。

(一)數字文遺展示交互活化新境界

眾多博物館將“文化與技術融合”,以無形科技消除有形障礙,開辟數字化虛擬旅游云空間,借助數字化場景構建虛擬博物館和虛擬景區游覽等方式,實現游客博覽的交互和沉浸體驗。發展數字文遺展示交互活化新場景,借助社交媒體平臺與人們進行互動和分享,發表評論和分享個人體驗,參與文化遺產的相關活動,促進全球范圍的文化交流。在展示場景中,參觀者通過手機應用掃描文物,既可以實時顯示文化歷史背景、制作工藝和相關故事,又可以通過頭戴設備和手柄等工具,進入虛擬現實技術的文化遺產場景實現身臨其境的探索,感受互動和沉浸式的體驗。以數字技術助力展覽提質增效,為觀眾帶來視覺、聽覺、觸覺合一的沉浸式展覽體驗,讓展覽敘事更“靈動”。例如:故宮博物院利用微信公眾號和官方網站等互聯網公共平臺,通過現代技術進行新媒介的傳播,逐漸從紙媒的靜態傳播轉化為新媒體的多維度和多渠道的傳播方式。網站平臺的“數字故宮”建設內容豐富,包含導覽、展覽、教育、探索、學術、文創等內容板塊?!罢褂[”板塊是對故宮藏館的各類文物信息等進行采集和建模,建設了故宮博物院的三維模型數據庫。設計師以源自自然、融合于器物、提煉自建筑的故宮紋樣為元素,將故宮紋樣拆分與重組,以精美巧妙的文化符號呈現出故宮博物院紫禁城的輝煌與瑞福。展覽有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的“器惟求新”,也有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的“凝土為器”;有清代宮廷生活的“紫禁一日體驗”,也有清代宮中少年生活文物展的“喜溢華庭”。由原本二維視覺繪本作為載體,轉向以數字媒體為介入手段。觀眾通過“每日故宮”等APP 應用平臺隨時可以觀賞和查詢故宮文化資訊與文物,結合時下最為盛行的數字游戲進行非遺場景探索。老少皆宜的觀賞模式將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植入人心,真正將故宮文化帶入現實生活,實現了新文創的多模式創新?!叭肮蕦m”板塊利用三維數據的可視化高度擬真與再現古代建筑與藏品,“360度沉浸式全景圖,是新的表現方式、體現方式、居住方式、導航方式和敘述方式的發展基礎。[2]”以超高清的古建筑和藏品的三維數據進行創新展示,營造沉浸式的展示體驗,突破了物理空間上的限制。通過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多樣性展示方式與互動,為體驗者提供更便捷的賞析途徑,不僅帶領觀眾真正讀懂文化遺產中的奧秘,也使觀眾感知文化遺產的價值所在,讓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開枝散葉?!皵底止蕦m”以“科技+文化+藝術+設計”的數字化創新運用手段,借助渲染技術、全景聲技術呈現虛擬現實所帶來的情境式沉浸體驗,拓展了故宮文化的輻射半徑。在展覽空間、交互形式、觀展體驗方面為數字文遺展示活化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應用場景、展覽模式與公共服務(見圖1~2)。

圖1 360°全景故宮午門城樓與區位平面圖

圖2 360°度全景故宮乾清宮與區位平面圖

在眾多文遺場域中,敦煌作為國家層級的文化遺產空間,運用數字化和媒體傳播方式,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為觀眾提供個性化的數字服務。建立“數字敦煌”文化遺產數字化檔案和相關數據庫,為學者、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豐富的信息和資源?!皵底侄鼗汀笔嵌鼗捅Wo的一項虛擬工程,是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播成功的新文創案例,展示和呈現了敦煌10個朝代30個洞窟的精彩壁畫?!皵底侄鼗汀卑ㄙY源庫、素材庫和數字藏經洞三個部分,系統整合與分類敦煌石窟的文物。通過三維數據、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交互現實等云游戲數字化技術開啟文化跨時代的藝術體驗,實現智能化管理系統和互聯網的全球資源共享。意在通過領略敦煌文化,喚醒敦煌藝術的生命力,傳播敦煌文化?!皵底侄鼗汀钡目萍贾萌虢o敦煌帶來了新文創的感知與活力。數字化敦煌地圖的設計是以華為河圖為基礎,建立可持續的數字世界,運用實景導覽、AR人機互動等,實現真實世界和數字世界的無界,突破了傳統文創空間的表達維度。依托敦煌莫高窟開展厘米級空間識別技術,實現敦煌洞窟壁畫的沉浸式全展區的空間模型與客觀環境的AR 引導,內置人工解說員詮釋敦煌文化?;有耘c沉浸式體驗成為敦煌“新文創”旅游的特征。觀覽者通過300dpi精度的敦煌洞窟圖片賞析和了解敦煌各個朝代的洞窟特征與細節,尋境敦煌藝術寶庫,跨越敦煌千年文化,傾聽久遠的訴說,見證敦煌多元文明的交融史。

文遺場景的數字活化是人們感知中國文化的創新形象設計,亦是通過當代語言活化文化形態與中國形象的有效路徑之一,在未來科技與文化的交織互融中,為人類文明賡續和世界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的中國力量。

(二)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多維轉譯

文遺場景的數字活化提供了具有想象力和時空一致性的再現場景,亦可以與其他領域的創意產業進行跨界合作與創新。數字化平臺、智慧旅游等公共服務、云數據平臺、數字化線上體驗、沉浸式文化旅游場景等空間場景的多維轉譯?!稗D譯維度劃分為:跨媒介、跨時空、跨文化三個維度?!缑浇椤傅氖抢萌诤蟼鞑サ乃悸?,突破固有文化圈層壁壘和創作媒體介質的限制,以另一種屬性的媒介作為傳播載體進行作品呈現;‘跨時空’指的是打破原有在時間、空間上的制約,還原歷史、貫穿古今、將傳統與現代、回憶與現實相聯結,把不同情境中的文化內容相疊加,使文化更開放,也得以更長遠地交流;‘跨文化’強調的是文化自身具有的互動性、內在關聯性、民族主義傾向,基于文化差異與認同后實現的不同文化圈層的價值趨同,呈現不同風格、不同形式、不同思想、不同地域、不同國度的文化轉譯。[3]”文化遺產數字活化的多維轉譯通過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創建文化遺產和觀眾之間的互動與體驗,基于文化遺產的主題內涵、展示立意、內涵映射與生成文化的特定屬性。借助科學技術探尋文化遺產轉譯的有效方式,形成獨特的應用場景和恰當的演繹方式,以跨媒介、跨時空和跨文化的多維思路進行文化內容與組織形式的整合與轉譯,進而創造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這就需要同時考慮消費需求和消費潛力,以易于感知的視、聽、觸、味、嗅覺為感知與傳達地探尋原點,設計有特色的演繹方式。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推出中國首個盛唐風華的“長安十二時辰”的沉浸式文化生活體驗。還原了中式唐風市井生活街區,通過“和合之美·風雅長安”的街坊里巷的主題呈現了盛唐“花萼相輝·夜宴長安”的宴饗,再現了唐朝市井的文化生活。這里是以“微縮長安、文化盛宴、唐風雅集”等沉浸場為核心,集商業、休閑和文化體驗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跨時空”的盛唐文化智慧街區,營造“全唐”消費場景,在人文場景的建筑、音樂、器物等方面全方位還原中國唐朝文化情境,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踐行數字化文化街區新體驗。通過增強現實的5G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跨媒介”的方式,借助“夜游+IP”的現實場景和數字信息模式,將文化遺產形象化與數字化呈現在人們眼前,打造智慧旅游時代的街區。通過“觀唐風唐藝、聽唐音唐樂、演唐人唐劇、品唐食唐味、玩唐俗唐趣、購唐物唐禮”的入唐體驗,感受唐朝人的市井生活。將傳統文化遺產與數字技術結合,利用觸摸屏、交互投影等技術呈現交互式展覽和體驗,探尋靈活多元的展演方式,構建時代的歷史感與地方感,塑造新型文化展演與當代時尚空間。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多維轉譯豐盈了文化產業的內容發展,以藝術為骨,鑄千年頌唱;以文化為魂,譜萬世傳承;以數字技術“活化”文物信息,實現全新的可沉浸、可觸摸、可體驗、可消費的“跨文化”文旅體驗場景的新境界。

文化遺產的交互活化和多維轉譯帶來“新文創”的文化新形態,亦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生活體驗,真正讓觀眾走進文物的世界里,與歷史人物“遇見”,與古代文物“交流”。對文化遺產數據信息的創新活化與優秀歷史文化的藝術傳承是劃時代的進步,亦是中國形象的時代形塑,更是“新文創”的創新范式。

二、“新文創”的文化亦生活化

數字變革時代,危機與發展共存,互聯網服務浸入的生活場景的速度越來越快,甚至超越了人們原有的想象。相比之下,以傳統文化作為載體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受到全年齡段人們的喜愛,同時將傳統IP進行現代演繹,多維共生。以文化發展旅游,以旅游傳播文化的文娛聯姻,讓文化輸出有了載體,實現協同與融合。這種融合的時移勢易促進以文化旅游帶動產業發展,推動中華文化傳播與影響力。

(一)以文化敘事溯源東方美學

科技時代對視覺的審美取向造成巨大沖擊,“新文創”逐步走出藝術化的常態,“文化敘事”成為“指南針”。敘事是針對故事的全新構建。文化敘事意在中國特色文娛表現之下實現當代思想與歷史對象的重聚。從宏觀層面來看,文娛消費本質上是精神類的消費,其“內容”被消費者捕捉,滿足精神世界里放松、愉悅、積聚等需求,可以視為是物質滿足的一種升級。在營建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下,文娛產品的組織、建構與共享尤為重要。通過展現過往時間之優秀文化內容與視覺形態的傳承,文娛產品更應擔負起引導精神消費的責任。2022 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綠》傳承和演繹了經典,以王希孟的中國畫《千里江山圖》為創作元素,以詩劇的舞繪形式再現了中國畫“意象”的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與托物言志的意境營造。借助現代化的影像技術,增強時空交錯下青綠山水如詩如畫的想象。創新性的數字剪輯方式展現了文化層面中國的意象表達與情感思想,體現東方美學與人文價值。結合軟翠、石綠、菉竹、碧山、蒼霞等中國傳統色“青”“綠”的“隨類賦彩”,通過舞者的曼妙身姿,詮釋了獨步、險峰、臥石,以及畫中青山亦近亦遠、如夢如幻的縹緲意境,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表達,映射中國優秀的文化要義,體現了跨越千年的文脈傳承。將東方宋韻美學通過舞蹈與動態影像演繹到了極致,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美深入人心,科技賦能藝術,藝術傳承文化,激發了人們的文化認同,傳統文化綻放出富有東方美學意趣的生命力(見圖3)。

圖3 《只此青綠》結合中國傳統色的“青”“綠”①《只此青綠》結合中國傳統色的“青”“綠”,再現了中國畫“意象”的情景交融,通過舞者的曼妙身姿,詮釋了獨步,展現畫中青山亦近亦遠的“隨類賦彩”。

(二)以文化亦生活喚醒新生機

誠然,當下的設計被過于泛技術化,這不是“新文創”設計開發與創新的真實目的?!氨仨氉鹬貧v史的脈絡、現實的景況和未來的描述。[4]”由表及里,設計既是藝術的,又是科學和技術的一部分,“新文創”設計的研究是應該面向未來的,也面向人本的生活,帶有生活美學的符號深入人心。2021年河南衛視春晚歌舞《唐宮夜宴》真實地還原盛唐景象,挖掘本土特色的唐代美學風范而引起贊譽?!短茖m夜宴》創作靈感源自河南安陽張盛墓出土的隋代三彩樂俑,舞者身著中國傳統的唐裝服飾,面部是緋紅的“斜紅”妝容,跳著憨態可掬的舞蹈,唐代文化元素表現得淋漓盡致。聚焦盛唐時期的歷史場景、唐人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深刻地記住了一群唐風小妮們雀躍地赴宴場景。運用了5G、AR 等現代技術疊加歷史文物的影像,融入磅礴大氣的布景中,讓現實舞臺與虛擬場景相結合,完美呈現出一幅“盛唐夜宴圖”。整體風格輕松詼諧,又不失文化底蘊;既有歷史傳統的沉淀和強烈的地域特色,又有根植于現實生活的發展演化。這是文物現代化的“新文創”探索,也是文物數字化的生動呈現。

“新文創”圍繞文化敘事的鮮活“形象”展開,以文化亦生活為靈感,通過文娛的創新表達讓中國優秀文化煥發新生機。對普通大眾而言,文化即生活,文化對人的吸引力也是來自于人們對生活的熱愛。這是關注生活,關注普通人情感的“新文創”理念,喚醒中國人根植于心的中華文化自信。

三、“新文創”的多元文化形態

視覺傳媒通過網絡媒介與傳播媒體為手段,以文化視覺為內涵驅動,通過數字媒體、多元媒介的無界協同處理信息,形成當下“新文創”文化新形態的主要特征。隨著多元化傳媒手段的普及和傳媒技術的轉型促進大眾視覺傳播的變革,改變了視覺傳播的形式和領域,拓展了多元化的視覺圖像的制作、生產與傳播。

人們利用數字技術的視覺傳媒,增強對信息的沖擊與理解,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集中探討了二百余年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演變,表述:“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5]”多元化傳媒的發展使原屬視覺平面化的產品包裝、空間內景、動畫轉場、游戲頁面的呈現方式與手段得以延伸和拓展,以適應數字智能的全新形式。麥克盧漢認為:“技術使人的一種感官延伸時,隨著新技術的內化,文化的新型轉換也迅速發生。[6]”視覺生產從二維平面的表現向三維、四維以及多維空間的視聽媒介延展,以多領域的無界協同呈現視覺影像的張力。同時,光色融合的技術所呈現的視覺圖像在媒介文化中突顯,互聯網的交互性、共享性和開放性加快了視覺傳媒的無界協同。

(一)動漫“新文創”的文化賦能與別開新路

以文化為多元載體讓“新文創”語境煥發生機,利用文化賦能動漫創作與游戲開發等的視覺傳媒和發展模式?!靶挛膭撌且环N更加系統的發展思維,通過更廣泛的主體連接,推動文化價值和產業價值的互相賦能,從而實現更高效的數字文化生產與IP 構建[7]”作為圖像時代的通用語言,動漫的“新文創”是極具市場潛力和文化輸出功能的形態。動漫文創產業包括動畫、游戲、漫畫和動漫衍生品等多種文化產品,形態的豐富多樣成為當下年輕人消費的重要市場之一。

響應文化旅游產業的需求,將動漫“新文創”轉化為順應新媒體時代需求的精神產品,發展動漫“新文創”的本土文化傳承活化與創新設計。同時,視覺傳媒的無界協同強化了動漫“新文創”表達的多元化和層次感,尤其是針對于難以生動展示的文化內容與文化精神,動漫藝術具有通俗易懂的表達優勢。例如:《大魚海棠》是針對福建地方文化轉化的動漫作品,以福建永定的地域建筑土樓作為場景設計原型,具有東方韻味與神秘色彩。將福建代表性的土樓建筑、紋飾和服飾等諸多視覺元素一一呈現,巧妙地將中國畫的構圖形式與地方文化融合,與觀眾“共情”進行“跨文化”的轉換。以童趣故事傳承優秀文明,以民族性的動漫影像配合極具中國韻味的色彩與音樂,將敘事融入數字技術的動漫影像中,呈現絕美的傳奇世界,展現濃郁的中國畫風,傳播中華文化的特色。主題歌《大魚》帶著中國古典的哀愁,秉承了悠遠的國樂之風,多維感官為打造優質的文化內容與沉浸式敘事提供更多的選擇與可能,促進動漫業態發展與聯動效益,展現出中國動漫形象的美學韻味(見圖4)。

動漫的動態特征與時空靈活性賦予了動漫“新文創”的多維表現,在以客家傳統為元素塑造的《小涼帽》系列動畫,呈現特有的東方魔幻美學,承載著嶺南文化的古老記憶,疊映出胸懷山海的想象,以獨特的本土風情、民族特色服飾成為其文化形態構成的視覺符號。通過小涼帽的文創系統設計,呈現客家文化的當代社會價值,此外,配合小涼帽的多維表達形式,拖延設計了小涼帽的AR 古詩、繪本和富有創意的小涼帽形象系統的衍生品。豐富與可愛的動漫形象,結合各類IP授權、聯名等形式出現在各類文創產品上,體現動漫“新文創”別開新路的玩賞價值和商業價值,全方面地展示動漫文創的無界協同優勢與跨界融合的創新能力,形成有效的中國文化的傳承與活化,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自覺與擔當。

文化能夠凝聚共識,體現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價值。通過中國傳統文化人物的再創作打造有影響力的中國文化形象,以良好的中國敘事創生“新文創”。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賦能中國動漫、動畫、游戲的中國特征和民族風格?!皷|坡甦DONGPOSU”是以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為原型,傳遞蘇東坡在絕境中持續重生的英雄精神,形象表達了設計者對中國宋代文化的思考,融合宋代美學和時尚氣息詮釋當代年輕且時尚的美學品位。傳統人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和思想旨歸豐富了游戲的世界觀和故事的深刻性,提升了游戲的美學質感,為游戲形象塑造出新穎的文化氣質?!皷|坡甦DONGPOSU”形象出現在國際化的全球地標紐約時代廣場百老匯大屏,凝結了寶貴的精神品格的中華文化名人IP形象的建構與傳播,既體現了東方美學的文化品位,亦強化中國游戲走出國門的能力,展現了新穎的當代中國形象設計(見圖5)。

圖5 東坡甦DONGPOSU③紐約時代廣場百老匯大屏上發布的“東坡甦DONGPOSU”IP形象,展現了新時代審美特征和未來科幻風格的融合。

(二)文化與視覺傳媒的多維時空演繹

視覺傳媒是國家發展文化輸出的利器,是中國“新文創”創意發展的路徑。在全球競爭的世界背景下,以傳統文化作為根基進行對外傳播,形成屬于東方的話語體系則尤為重要。2022 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采用倒計時來演繹中國二十四節氣,開幕式倒計時“歸零”到節氣之首的立春,正值開幕式就是立春之日。二十四節氣是世界上最有詩意的歷法,也是中國古人對千年農耕文化的智慧總結。將二十四節氣的古詩文、時令意象和華夏的魅麗風光與冰雪健兒的運動場景相互融合,古老的中國節氣文化和東方美學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以跨時間、跨時空、跨媒介的精彩演繹,弘揚中國文化的傳承與活化,向世界展示中華璀璨的文明。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篇章,帶動多元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走向世界。

四、結語

世界的競爭態勢轉為經濟+科技+文化的綜合發展,文化成為決定社會發展的最大引擎?!靶挛膭摗钡奈幕螒B展現了中國形象的時代形塑,一方面,“新文創”借助數字人文的內容生產和文化價值,形成以數字人文的時空數據建構為特性,以人文學科的可閱讀、可操作、可分析的規?;?、標準化為形式,兼具設計學科的以藝術的可觀賞、可傾聽、可感觸的美學形態而存在;另一方面,“新文創”呈現出跨媒介、跨時空、跨文化的數字化的多維轉譯和開放性、互動性和未來性的態勢。聚焦“文化+文娛+文旅+文創”的多樣化文化消費場景,推出多維性與多元化的數字商業模式。中國需要更多優質的“新文創”為踐行文化軟實力而助力,提升中國“新文創”的傳承發展與原創表達,把設計的目光投向世界,敏銳地洞察與引領國際文化進步的趨勢,以“科技+文化+藝術+設計”的數字化創新運用手段,以含蘊東方美學的“中國基因”,以開放的姿態和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吸納世界優秀的文明成果,以博大的國際視野、深邃的文化胸懷和自信的文化態度,營造具備全球傳播力的中國文化形象。

猜你喜歡
新文文化遺產數字
與文化遺產相遇
“新文創”時代動漫作品創作探析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關于培育壯大牡市新文創產業的對策研究
新文創時代到來
牡丹江推動發展數字新文創產業
答數字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數字看G20
成雙成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