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十方重陽萬壽宮記》碑考釋

2023-12-20 21:48李憶蘭
唐都學刊 2023年5期
關鍵詞:全真教終南性命

梁 山,李憶蘭

(1.華東師范大學 哲學系,上海 200241;2.復旦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系,上海 200433)

元人高鳴曾說:“夫全真之教興,由正隆以來,僅百余載。以九流家久且遠視之,宜若濫觴而未浸也。今東盡海,南薄漢淮,西北歷廣莫,雖十廬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盵1]414全真教興起于民族矛盾劇烈的金代初期(約在金海陵王時期),由陜西人王重陽在北方地區創立的一個道教新派別。王重陽年輕時亦有意于科舉,但因連年的戰爭不僅使得他文武之業兩無成,而且家財一空?!皶r咸陽、醴泉,惟師家富魁兩邑。其大父乃出余以赒之,遠而不及者咸來劫取,鄰里三百戶余亦因而侵之,家財為之一空?!盵1]414之后,王重陽先后收服弟子七人,創立全真教。全真教在金元之際因受到蒙古歷代大汗的寵重,于整個元代達至極盛,教徒和宮觀遍布北方。其中作為全真教祖師王重陽修道之地的重陽宮,更是香火旺盛,為天下玄宗之祖庭。重陽宮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祖庵鎮北,目前僅存老君殿、靈官殿、祖師殿等三座清代建筑。自金元以來諸多重陽宮碑刻存放于玉皇殿舊址,內陳列石刻八十余通,許多碑文為王重陽、趙孟頫、尹志平等名家高道所書。

《十方重陽萬壽宮記》碑刻立于蒙古海迷失后元年(1249),原散置在重陽宮靈宮殿東南約百米處田野,1962年移豎于玉皇殿舊址。該碑為螭首龜座的石碑,“通高516厘米、寬156厘米、厚50厘米。圭額篆書‘十方重陽萬壽宮記’2行8字。碑文楷書35行,行80字,記述全真教的思想精髓和其產生、發展的過程??鬃?1代孫孔元措篆額,孟攀鱗撰文,張志敬書丹。碑身下部及碑側有精美花紋”[2]。在重陽宮現存的碑林中,該碑為現存較早記錄重陽宮和全真教歷史的碑石,它完整論述了王重陽立教過程和全真教的核心思想,記述了重陽宮建造的歷史,對于研究金元道教史、全真教思想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一、碑文篆額、撰書及書丹者考

《十方重陽萬壽宮記》碑文一開始就交代了碑額、碑文的撰者以及書丹者:

宣圣五十一代孫襲封衍圣公孔元措篆額;中書省經籍所長官兼陜西都元帥府詳議官孟攀鱗撰;體真玄靖大師長春方丈文侍賜紫張志敬書丹。[3]57

古代的碑石,圭首上邊有額,額上有篆字標題稱篆額,一般為當時當地有名望之人所題。此碑之額,乃是由宣圣五十一代孫襲封衍圣公孔元措篆額??自?字夢得,孔揔之子,孔子五十一代孫,金章宗時繼任衍圣公?!罢伦谛嗅尩於Y,北面再拜,親王、百官、六學生員陪位。承安二年正月,詔元措兼曲阜縣令,仍世襲?!盵4]金元鼎革之際,孔元措為在新朝保住衍圣公之位,在元太宗九年(1237),借助佛教竹林堂簡老、全真教長春宮太師蕭元素的力量,并得到耶律楚材的支持,終于獲得了蒙元朝廷的認可,復襲衍圣公,“以孔元措襲封衍圣公。從耶律楚材之請也”[5]。因蒙元將儒學視為諸“教”之一種,將之與佛、道、回、基督等各教一并尊崇,故而孔元措不得不與諸教保持良好的關系,此碑額為其所篆,也就不足為奇。碑額所篆“十方重陽萬壽宮記”表明此碑所記是為紀念重陽宮的奠基、落成?!笆健痹欠鸾逃谜Z,意指十大方向,即上天、下地、東、西、南、北、生門、死位、過去、未來。這里用來表示重陽萬壽宮包羅萬象,必將永世存在。

碑文撰寫者孟攀鱗,字駕之,“幼日誦萬言,能綴文,時號奇童。金正大七年,擢進士第,仕至朝散大夫、招討使。歲壬辰,汴京下,北歸居平陽。丙午,為陜西帥府詳議官,遂家長安。世祖中統三年,授翰林待制、同修國史?!盵6]3860孟攀鱗曾仕金朝,金亡仕元,曾為陜西帥府詳議官,定居長安。元世祖至元初年(1264),孟攀鱗條陳七十事,在政治上頗有作為,故而之后就任陜西四川行中書省事。孟攀鱗存世作品極少,大多是關于全真教或是全真教徒傳記,如孟攀鱗的《題甘河遇仙宮》贊頌了重陽祖師甘河遇仙,創教傳道的功績,其曰:“道源將啟寓真筌,會際因緣豈偶然。云本無心閑出岫,珠由罔象得成玄。二仙秘訣歸親授,一飲神機已默傳。唯有善洲流泒遠,紛紛滄海幾桑田?!盵7]386或是描寫全真廟觀興盛之文,如《十方重陽萬壽宮記》。作為陜西最高行政長官之一,由其撰寫重陽宮落成碑文,可見元代全真教之盛。

碑文書丹者張志敬,字義卿,號“誠明真人”,是《十方重陽萬壽宮記》立碑時的全真教掌教。其8歲入長春宮,拜掌教李志常為師,因善誦工書,為志常和士大夫所特愛。其后繼任掌教,進一步促進了全真教的經典化?!叭嬷?以識心見性為宗,損己利物為行,不資參學,不立文字,自重陽王真人至李真常,凡三傳,學者漸知讀書,不以文字為障蔽。及師掌教,大暢玄旨,然后學者皆知講論經典,涵泳義理為真實入門?!盵7]250-251

二、王重陽與全真性命論

《十方重陽萬壽宮記》碑文主體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述了“全真性命論”以及王重陽創教的過程,第二部分論述了教眾會葬祖師的事跡以及敕封重陽宮的盛事。

“全真性命論”是王重陽所創內丹道派的根本理論,既包含“道”的宇宙論和人的認識論,又包含著全真道士的“性命雙修”的功夫論。王重陽曰:“夫全真者,合天心之道也。神不走,不散,精不漏,三者俱備,五行都聚,四象安和,為之全真也?!盵8]在全真教看來, 所謂“全真”,也就是精、氣 、神的完滿與合一,五行和四象都得以和諧共處,并且人可以通過修性養命的工夫使得自身同于“道”本身。碑文起始便展開論述了“道”的宇宙論:

太極未朕,元氣未萌,窈窈冥冥,玄玄默默,至精不可以意索,至神不可以言詰,廣大無名,字之曰道。天地得之以清以寧,覆載不窮;日月得之為光為明,照臨不衰;陰陽得之有升有降,變化不測;五行得之迭王迭更,推移不息;四時得之相始相終,運行不忒;萬物得之自本自根,生成不既。是道也,賦之于人,靈明虛靜,剛健純粹,存于內為理性,見于外為德行,其體無所不備,其用無所不通。[3]57

宇宙起源于混沌,在天地混沌之時,元氣還未發生,處于幽明之中,不存在任何的意念和言語,一切都廣大而無名,這便是道。天地有了道,于是就可以包容一切;日月有了道,于是有了永恒的光;陰陽有了道,世間就有了變化;五行有了道,就會生生不息;四時有了道,就會運行不忒;一切萬物都是從道生發而來,將道賦之于人,人于內在獲得理性,于外在就會有德行,對于天地萬物無所不知,無所不通。

碑文在描繪一個宏大的宇宙論后,緊接著論述人應該具備何種認識論,才能超越有為之相而入無為之妙的境地,最終成為至精至神全道之真者。

故牢籠天地而順其經,把握日月而循其軌,提挈陰陽而合其度,斡旋五行而適其正,驅馭四時而葉其序,宰制萬物而遂其品,茲有為之極矣。屏世智,遣形累,休乎天均,和乎天倪,以沖漠棲神,以淡泊毓氣,視之以心非以目,而見無色之色出于眾色;聽之以心非以耳,而聞無聲之聲出于眾聲,不將不迎如鏡之靜,不澄不撓如水之止,利害無以汩其貞,榮悴無以回其素,雷行于淵□之中,龍見于尸居之際,混物我而俱忘,齊夢覺而皆幻,以大地為游塵,以萬古為倏忽,茲無為之極矣。[3]57

如果一個人可以順天地之經,循日月之軌,合陰陽之數,適五行之正,馭四時之序,宰萬物之品,修“有心有為之功”,此即是修命功。但有為之功有盡,無為之功無盡,全真教認為只修命宮并不能夠成為至精至神全道之真者,同于廣大無名之道,想要為無上妙道則必須修無為性功。修性功則需要摒棄世間一切智慧,讓自己不要再受身體的拖累,把是與非混同起來,優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視之、聽之均以心,就會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時間和空間都將不復存在,這便是無為之極。正如全真七子馬鈺所言:“清凈者,清為清其心源,凈為凈其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撓,故情定而神明生焉。海凈,則邪欲不能干,故精全而腹實矣。是以澄心如澄水,養如養兒。秀則神靈,神靈則變,乃清凈所致也。若行有心有為之功,則有盡之術法也。若行無心無為之理,乃無盡之清虛也?!盵1]747馬鈺所倡導的清靜無為之道,實為煉性之法,一個人只要唯有清凈內心,才能不為外物所影響,唯有行無心無為之理,才能至全真的境界。

王重陽為成為至精至神全道之真者,隱居于終南山下,以活死人墓來消除形體的影響,精研于性情之本,“盡祛氣血之惑,退妄作而進真積,遺幻泡而存妙體,此以知其能全神形而合其道之奧也”[3]57,逐步創立“性命雙修”的功夫論?!靶悦p修”是全真教內丹理論的圭臬,其曰:“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圣……性命雙修玄又玄,海底洪波駕法船?!盵9]王重陽言:“人了達性命者,便是真修行之法也?!盵1]799重陽弟子劉處玄言:“根無其水則苗死也,性無其命則身死也?!盵8]709重陽弟子王處一亦言:“圓融性命不為難,孽盡光生道往還?!盵10]全真教雖然主張“性命雙修”,但與當時道教南宗不同,全真教的“性命雙修”是在先性后命、重性輕命基礎上的“性命雙修”。綜觀全真教內丹著作,其談性明顯重于談命。王重陽言:“賓者是命,主者是性也?!鼻鹛帣C言:“三分命工,七分性學?!盵11]郝大通更是將“見性”看作“養命”的前提,其曰:“修真之士,若不降心,雖出家多年,無有是處,為不見性。既不見性,豈能養命,性命不備,安得成真?!盵1]402由此而知,全真性命論的主旨,在強調“性命雙修”的大前提下,主張修性先于修命、修性重于修命。

全真性命論把性命看作與神氣相關,若想性命合一,先要使神氣合一,于是提出了“晝命夜性”的煉養方法。其曰:“性者,天也,常潛于頂;命者,地也,常潛于臍。頂者,性根也;臍者,命蒂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盵12]性命實為人身之根蒂,是最為重要的,惟有修煉“頂中之性”與“臍中之命”,才能通達天地之元祖,成至精至神全道之真者。對此,丘處機提出了“晝煉命、夜煉性”之法,其曰:“但每日天明至黃昏為晝時,自昏至五更煞點時為夜時。不拘行住坐臥,但晝時則行命蒂臍中之道,夜則行性根頂門之道。無早無晚,不饑不飽之時,常行之?!盵13]但全真教因有“重修性而輕命”的傾向,其后期功夫論的內在理路逐漸由“性命雙修”“重性輕命”,發展到“只言性學”的傾向。全真教的性命論,認識到早期道教由形到神的功夫不足,把性提升到本體的地位,主張以“修性”的功夫獲得精神解脫,然后再以“修命”的功夫獲得身體解脫,這不僅是對早期道教性命論的改革,也是對先秦老莊思想的回歸。

碑文在論述了“全真性命論”后,緊接著講述了王重陽創教之歷程:

西別終南,焚弊廬以知后事,東歸海上,度羽眾以闡正派,于是丹陽、長真、長生、長春嗣續法胤,至大梁恬然仙去,四子奉柩權厝于劉蔣之故居,信合秘語得知友赴蓬瀛之句。玉陽、太古順德時棲隱于山東,承安己未即其地為靈虛觀。[3]58

王重陽苦于在陜西無法傳授教義,于是離開終南修行之地,遠赴山東傳道度人,先后收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為徒,是為全真七子,并在文登、寧海、福山、登州、萊州等地建立三教七寶會、金蓮會、三光會、玉華會等。金大定九年(1169) ,王重陽攜其弟子馬、譚、劉、丘四人西歸,次年一月在開封羽化,歸厝于終南劉蔣村故居,全真教即尊奉該地為祖庭。

三、會葬祖師與敕封重陽宮

自祖師歸厝終南以來,因連年戰亂一直未能歸葬,并且“干戈以來,荒蕪歲久,求其復修而□起者實難其人”[3]58。到了金明昌六年(1195),終南祖庭更遭到更大的挫折?!俺×T無敕額,庵院悉沒于官,祖庭亦在其數。自是門庭蕭索,道侶散逸?!盵14]122及至金承安年間,祖庭庵主呂道安、畢知常相互配合,重興祖庭,金章宗賜名靈虛觀奉祀,道緣復振。然而不久,蒙元西攻西夏,南攻金朝,據《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載:“正大丙戌,北兵下秦川,民庶驚擾,避地南山?!盵14]121金元在關中反復交兵,靈虛觀道眾于澇河河谷躲避,終南靈虛觀的所有殿宇被燒灰燼。周全道,金元時豳州人,師事馬丹陽出家為道士,勤勞備至,盡傳丹陽真訣,并賜號全陽子。后承馬丹陽之命,卜居玉峰山下,傳揚全真教風。眼見終南祖庵遭此浩劫,在其臨終時,召嗣法門人圓明子李志源,囑之曰:“終南南時村,祖師開化煉真之地,吾欲修建,以彰仙跡,奈世態如此,不可強為也。他日升平之后,汝輩當勉力,以成吾志?!盵14]109-110金元之際,重修祖庭成為全真教眾的普遍愿望。

金興定四年、蒙古成吉思汗十五年(1219),長春真人丘處機受成吉思汗邀請,開始了全真教史上著名的“西游”壯舉,跋涉數萬里,西赴雪山大漠,拜見成吉思汗,由此奠定有元一代全真教的鼎盛根基,重修祖庭之愿亦終成為現實。此即為碑文所錄:

國師長春公始被朝命自西域還燕,乙酉春領天下教事,圣恩優遇道門,皆捐賦役。丁亥夏,敕賜金符,尊以大宗師號。繼其后者,因得而稱之。[3]58

長春真人此行受到成吉思汗的極大寵信與重用,向成吉思汗傳播了全真教的基本教義,并且也得到了極大的認可,對之后全真教的發展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堕L春真人本行碑》記云:“明年春啟行,夏四月道出居庸,夜遇群盜于其北,皆稽顙以退,且曰無驚父師。是年十月,師在武川進表,使回復,有敕書,促師西行,稱之曰師、曰真人,其見重如此。又明年春,逾嶺而北,壬午之四月,甫達印度,見皇帝于大雪山之陽,問以長生藥,師但舉‘衛生’之經以對。他日又數論‘仁孝’,皇帝以其實,嘉之?!盵7]190此后全真教在北方有了極大的發展,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全真教之宮觀星羅棋布,道士難以數計。

此時,丘處機提出恢復祖庭,便成為大勢所趨,正如碑文所記:

國師急于立教,特令門人儒志久持法旨,授隰帥田公,名以德燦,諭之密言。繼有胡云峰、孫皓陽至,同勸以德,公悟,發心為善,出己財,創道院,疏瀹以佩嚴戒,澡雪以新舊行,縱仆隸幾千余人,釋俘虜十萬余戶,以答主上見知之德、國師啟迪之恩,常有愿,為眾而言曰:如后得任于雍,親辦祖師之事,吾愿畢矣。[3]58

丘處機令門人儒志久諭密言于隰帥田公,以恢復祖庭。田公在教內賜名德燦,其本名田雄,是丘處機的弟子。金末任軍都統,后降蒙元太師木華黎,曾為隰州刺史,故名隰帥。作為丘處機的弟子,又為其時最有權勢的將領,田雄釋放十萬余戶的奴隸,自己出資重修了重陽祖庵,并發愿將主持會葬祖師之典禮。田雄在蒙夏戰爭和蒙金戰爭中,卓有功績,于元太宗五年(1233),被授為鎮撫陜西,總管京兆等路事,體恤百姓,施政卓有功績?!皶r關中苦于兵革,郡縣蕭然。雄披荊棘,立官府,開陳禍福,招徠四山堡寨之未降者,獲其人,皆慰遣之,由是來附者日眾。雄乃教民力田,京兆大治。事聞,賜金符?!盵6]3580此時,田雄擔任陜西一路的最高長官,終于有機會實現當年所發之愿,擴建祖庵,會葬祖師,全力振興全真教,此正如碑文所記:

朝廷用人,多取勛舊。公之威望,累朝素知,賜以虎符,尹茲西土,是天從人欲,與之為地,將以大振玄風也。公下車之始,立綱紀,設官府,寬恩以撫摩瘡痍,峻法以誅鋤強梗。期年之間,方內稱理,獨以祖師未葬,祖庭未完,日夜孜孜而為念,乃慨然發憤,罄家貲以備奉葬之禮、以給營建之用。夫人楊氏妙真以朝旨充監修之任,專令知觀張志正、高志空克期以督工。[3]58

金正大四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丘處機辭世于燕京長春宮,清和真人尹志平接任全真教,成為第三代掌教。清和真人念及前任掌教之托付,以玄化大行歸功于重陽祖師,故十分留意于終南祖庭,于是便委派李無欲入關,主重陽祖庵觀事,授提點陜西道門之職以復興祖庭。李無欲,“五歲始能行。及長,慷慨特達,毅然以正直自負。鄉里有狡獪者,每正辭折之,望而畏服。嘗肆意酒間,視此世為不足玩?!盵14]37歲時于長安投于碧虛楊明貞足下,后來嗣教碧虛。承尹志平所托,李無欲在重陽祖庵率眾墾筑以創其業,經營祖庭十數年,功績卓著,使祖庭又一次復興,碑記:

乙未,清和自燕來秦,躬行祀禮。由是,道眾日集于斯。丁酉,披云宋公起局修經,收遺補逸,經藏甫成。[3]58

元太宗七年(1235)乙末冬,尹志平應京兆總管田德燦和住持李無欲之邀請,從燕京來到終南拜謁祖庵。其后,由同為長春西游十八人之一的宋披云復修全真教經典。

戊戌春,清和嗣教于真常李尊師,尊師以道為己任,克自負荷,其于祖庭用力,非一朝夕。是歲夏五月詣闕,以本宮事條奏得旨,俾于洞真、綦白云洎李無欲同為住持,仍改靈虛為重陽宮。[3]58

元太宗十年(1238),清和真人尹志平因年事已高,將掌教之位傳給真常真人李志常。李志常,字浩然,曾為太子之師,其以教門之事上奏朝廷,首及終南“靈虛觀”,因此觀乃是重陽祖師煉真開化之地。得太宗旨意,改“靈虛觀”為“重陽宮”。此外,同為重陽宮主持的于洞真,諱善慶,字伯祥。輔佐于洞真興復重陽宮之綦白云,名志遠,字子玄,為長春西游十八人之一,其二人為興復祖庭多所規劃,大加營建。

庚子,清和宗師復至自燕,十方師德、道侶畢會,百倍其常??偣芴锕A于太傅移刺公,共請葬之良日于宗師,以成葬事及興造之功,乙巳,朝命增封為重陽萬壽宮,兼賜于、宋、綦、李四公以真人號。己酉秋,掌教尊師以提點曹沖和同領宮事,應太傅移刺公之請。[3]58

元太宗十二年(1240),尹志平應京兆太傅移刺寶儉和京兆總管田德燦之請,再度赴終南會葬王重陽祖師于白云殿。當時祖庭正在大興土木,并且會葬者數千人,擾擾不安,幸尹宗師壓邪扶正,才使會葬事順利告成。朝廷增封祖庵為重陽萬壽宮,兼賜于洞真、宋披云、綦白云、李無欲四人以真人號。面對元廷如此寵重,重陽宮有如此盛事,及至立《十方重陽萬壽宮記》此碑的元海迷失后元年(1249),撰文者孟攀鱗不禁盛贊全真教創立和發展之偉績,及重陽宮之變遷、興盛,其曰:

於戲!歷觀前代列辟,重道尊教未有如今日之極,道徒蕃衍、教門增廣未有如斯之盛……故辟荊榛為垣墉,夷原隰為樓閣,殿于正位以列三清,堂于后隅以置五祖,閎七真之寶宇,儼白云之靈祠,茂林修竹陰翳于其上,清泉白石秀萃于其中,誠神明誕瑞之奧區,國家祈福之勝地,可以為天下冠。[3]58

元代全真教得到巨大發展,信徒、道觀逐漸增多,在眾人的努力下,歷經數年的修建,重陽宮規模宏大,為全真教之冠首。碑文的結尾再次表明了對于京兆總管田德燦的感謝:

夫以田公之性,天賦剛毅,一得長春之誨言,反身于道,卒為善人。以是慶流后裔,長子大明嗣用于兵政,次子大器委質于闕下,三子大成襲任于總管,余子繼起皆自樹立,實陰德之所積?!说接诮?景仰仙躅,何其遐哉?凡居門下者,當慎其修,以重陽大宗師之心為心斯可矣。[3]59

正是因為田雄真心向道,認真聽從長春真人丘處機的教誨,由此修養心性,才能反身成道,終為善人。田雄傾力助道,在歸葬重陽祖師和修建重陽宮的過程中,卓有大功,故而才能庇蔭三子田大明、田大器和田大成,在朝廷擔任重要官職。凡是全真教門下弟子,應當謹慎地修習性功,以重陽大宗師之心為心,如此便可達至大道。

四、結語

《十方重陽萬壽宮記》的碑石和碑文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對于我們研究金元道教史和全真教思想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碑石所刻立的蒙古海迷失后元年,正是全真教在有元一代興盛不衰的開始。碑文篆額者為當時的衍圣公孔元措,不僅反映了全真教影響力之大,而且也反映了當時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思想潮流。碑文撰寫者為當時中書省經籍所長官孟攀鱗,此人亦是陜西最高的行政長官之一,這反映了朝廷對于全真教思想的認可,以及對重陽宮建設的重視。碑文首先記述了全真教的思想精髓:“全真性命論”,包括“廣大無名”的宇宙論、“清靜無為”的認識論以及“性命雙修”的功夫論三個部分,這反映了全真教的教義和思想在逐漸傳播、發展的過程致臻完善;其次著重論述了王重陽創教之歷程,以及長春真人丘處機興教之功績;碑文最后描繪了全真教眾會葬祖師的歷程,以及朝廷敕封重陽宮的盛事,充分體現了金元時期全真教的繁榮鼎盛。

猜你喜歡
全真教終南性命
社會科學戰線(2022年2期)2022-03-16
從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論演變初探
陜西 終南一脈可消暑
尊王抑或尊天:基于人倫與性命的晚明治道重建
性命
終南望余雪
王著述考辨
馬致遠神仙道化劇濃郁的全真教烙印
謝赫
終南望余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