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亮夫書法風格形成原因探究

2023-12-20 09:03許云孫良記趙常鋼
大學書法 2023年6期
關鍵詞:抄書治學梁啟超

⊙ 許云 孫良記 趙常鋼

一些學者談及姜亮夫先生及其書法時,如同看待這一時期的絕大部分學者書家一樣,認為在他的研究中對書法提及較少,主觀上他對于書法并沒有給予太多關照。的確,在姜亮夫的著作中,與書法研究直接相關的文字不多。其《成均樓文集》中有《陸機書法》及《西晉陸機平復帖流傳考略》二篇,是與書法關聯度最緊的文字,但也主要是從史學考證的角度來談陸機和《平復帖》,并未從書學角度論述;《史學論文集》中有《王羲之疑年辯》一文,主要就王羲之生卒、生平作考證,也未從技法和創作方面談論王羲之書法;《古文字學》和《甲骨學通論》也主要從文字學角度論及。

學者書風是清末民國書法的一個主要面貌。陳振濂在《中國現代書法史》一書中把這一時期的類似的這一群體稱為“學者型”書家:“學者們既從小具備了把筆弄翰的訓練內容,他們也不會把書法視為頭等大事?!盵1]“書法仍附于學問,學者風的統轄書壇也是個必然現象?!盵2]但對于姜亮夫的書法,我們不能簡單地用“學者型”書家的共性去定義,也不能簡單地認為姜亮夫對書法不重視,更不能說其對書法“不屑一顧”??陀^上講,姜亮夫的書法是其學術的滋養所致,是其學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傮w看,姜亮夫的書法既具有清末至民國時期“學者型”書家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一定的自我風貌。

一、學統映射下的書法

我們從姜亮夫的整個學術發展過程和相關著作中看到,其主體仍然是中國傳統學者的治學思想和精神,即便是他到過歐洲巴黎等地,受到外國考古方法的一些影響,也有效融入了他在學術上一貫強調的“綜合研究”方法上來。這種“綜合研究”法,就是強調貫通古今,博涉諸多領域的“大學術觀”。姜亮夫在史學、楚辭學、敦煌學、古文字學、音韻學、古漢語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斐然。這種由博涉到專精,會通古今的求學、治學精神在姜亮夫身上體現得極為突出,故李學勤對其學術研究領域有“寬無涯矣”[3]的評價。姜亮夫的博涉與專精是同步并行的,為完成每一著述,他總會盡可能地閱讀更多文獻;但凡有助于學術之事,姜亮夫必然會認真躬耕,慎思考究,年輕時在學術上就自覺形成了“全面關照”“應知盡知”的學術觀。姜亮夫先生最早的一部著作《昭通方言疏證》,初稿完成于其在成都高等師范學校就讀期間,其中對每一個詞皆有注釋、解析,其后引用的古代經典文獻多達200 余種,若非精熟于《詩經》《尚書》《說文》《廣韻》《史記》《漢書》等諸多經學經典,豈能為之。從后來的《詩騷聯綿字考》《屈原賦校注》《楚辭通故》《瀛涯敦煌韻輯》等著述中能看到,隨著他自身求學、治學的不斷拓寬和深入,在引用文獻、注釋和解析等方面也不斷加寬和提升。隨著積累日深,姜亮夫對原來的舊著常常要多次修訂,不斷補缺和追求完美。姜亮夫自己總結,他在讀書上有一種“貪多”的習慣,恨不能讀盡天下之書,故在治學上涉及的范圍是極為廣泛的。

姜亮夫在學術上貫通古今的思想與實踐也深深映射到他的書法上來。雖然從客觀上看,姜亮夫先生關于書法方面的論述極少,但我們仔細分析,姜亮夫從主觀上對書法的重視程度極高。和學術上的態度一樣,姜亮夫在書法上的經營和研究同樣是貫通古今、綜合全面的,書法上的貫通古今實際上是他學術上貫通古今的映射,即“書統”和“學統”大致是同構的,“學統”決定“書統”,且“書統”服務于“學統”,也就是說,書法是他在學術研究的主道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實踐之一,也是其治學的基石和重要工具,更是其治學的一種習慣。

姜亮夫《甲骨文通論》插圖

姜亮夫在書法上的貫通古今、綜合全面的特征主要體現在:第一,姜亮夫的書法總體來看,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受某一傳統流派影響,但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即他的書法始終崇尚正統主流。自己的風格,是在守正基礎上的創新。第二,其《古文字學》和《甲骨學通論》兩著,雖更多是從文字學角度來解讀古文字的發展,然文中隨處可見插入的圖畫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手寫體,從這些手寫體可看出,在書法上若非長期地臨池,不可能有用筆和結構如此精熟的書寫范例。也就是說,姜亮夫在治學之余,對古文字的書寫一定是常態化的,且非??季康?,書法思考在學術思考中也是并行不可或缺的。第三,《姜亮夫全集》共24 卷,在每一卷目錄之前的圖例部分,多插入姜亮夫書法作品圖片,從中可看出,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行書、草書等各種書體創作的作品無一不具,且每一種書體創作格調高致。此可謂姜亮夫在書法上諸體兼善,古今融通。第四,《姜亮夫全集》第23 卷“日記”,收錄了現存其20 世紀50 年代的日記手稿,皆為行草書體,結合其他作品,可看出碑帖結合的自然書寫是姜亮夫行草書的主要特征。中國傳統治學精神中最為強調融通,故碑帖結合成了清末及民國初或較長一段時間書法創作的主流,也是傳統學術精神在書法上的映射。但姜亮夫書法上的“碑帖結合”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一是主次分明,即從他的行草書看,字形、筆形總體上主要還是以帖為絕對的主體,只是不時在筆畫上有機融入一些碑的元素,碑是絕對為帖服務的;二是其碑帖結合的處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到后面越更加完善老練;三是在書寫中對碑的用筆沉實作一定弱化,使書寫更加體現出自然書寫的流暢狀態。我們也可看出,姜亮夫的行草書書寫節奏較快,這當然與他長期堅持“抄書”的習慣有一定關系,這一點在后面再做論述。

姜亮夫 行書先秦古詩《書車》等 浙江大學檔案館藏

姜亮夫臨“諸女方爵”銘文

二、家學淵源與書法起點

劉守安先生云:“知其人,知其行,知其學,方能知其書?!盵4]此為從歷史觀的角度而論書的精辟論斷。姜亮夫的書法,從風格來看,總體上體現出傳承主流正統的風貌,這種正統形成的根源當首先從其家世去做考究。姜亮夫少年時生活的云南昭通,地處川、滇、黔結合部,是中原文化傳入云南的要沖,更是云南三大文化發祥地之一。昭通歷來極為崇文尚賢,《華陽國志》載:“其民好學,濱犍為,號多士人,為寧州冠冕?!盵5]在昭通出土有大量漢代時期的銅洗等青銅器,更有20 世紀初出土的云南唯一的漢碑《孟孝琚碑》,以及唐代袁滋所題摩崖等,這些可力證昭通在古代同中原文化之間保持著極為密切的聯系。近世以來,昭通依然延續著對傳統文化的崇敬之風。當代書法理論大家,姜亮夫先生的族弟姜澄清談道:“吾鄉以古石之祐養,士民皆樂追文事,致詩聲墨彩,溢乎里黨?!盵6]地域文化的發達使姜亮夫自幼便積淀著一種極強的文化自信力。

姜亮夫少年時期生活在一個傳統的書香世家,這是一個極為重視傳統文化的大家庭,因此,姜亮夫在啟蒙時期的書法學習上擁有著那個時代許多人無法具備的環境和條件。姜亮夫曾祖父為庭訓而專門請刻工在家中刊刻儒家經典,供子孫后代誦讀。姜亮夫父親姜思讓曾就讀于京師大學堂,是姜亮夫極為重要的“啟蒙老師”,對姜亮夫幼時的啟迪和影響極深。姜思讓的書法是極為傳統的文人書寫,雅正而無半點俗氣。

梁啟超 楷書《暗水斷云》聯

王國維 行書《茶收書下》聯

姜亮夫自題書名

姜亮夫自述:“除四叔是日本留學生外,大伯、二伯和家父均系舉人,因此我們的家庭被地方上人稱為書香門第。的確,我們這個家族對讀書是很重視的?!盵7]其大伯父姜思孝,古文基礎極為扎實;其二伯父姜思敬,在學校教文學,修改文章精準。其母對其影響也極深,先生曾言:“我的母親姓何,名淑碧,是何家最寵愛的女兒。外祖父是江西道州人,可能是何紹基的后代,因為我母親收藏何紹基的對聯很多,是作為傳家寶來看待的。母親識字不多,但品質很高,為人樸實,事事處處最能忍受,是中國女性的典型。我一生可以說得母親遺傳多,喜歡讀書是家族的遺傳?!盵8]姜亮夫的外祖父何月橋,據說是何紹基后人:“外祖父的畫極好,字也寫得好,正、草、隸、篆都能寫,隸書學的是《張遷碑》,行書學的是《圣教序》?!盵9]姜亮夫幼時在書法上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其外祖父的書法,他常常居于外家得見諸多佳構和法帖,并得觀其外祖父作書。這樣一個有著深厚傳統文化和教養的書香世家,姜亮夫自幼浸染其中,潛移默化,對他后來潛心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當然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當然,在這樣的一個家庭里,書法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基礎,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日常功課。

姜亮夫日記手稿

姜亮夫手稿

三、師風影響下的書風嬗變

若把姜亮夫求學、治學道路上的諸位老師做梳理便不難發現,姜亮夫書法風格不斷發展變化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受到他求學、治學道路上多位名家大師的影響。少年時代書法的啟蒙“老師”主要是他的外祖父和父輩等,故他的書法從年輕時起就得到正統的浸染。從中小學一直到后來的清華園,從云南到上海,姜亮夫之所以立志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這與其遇到的老師是分不開的。

在成都高師,龔向農、林山腴、廖季平、陳希夷等諸位老師,都是在國文、經學、古代史、哲學等方面聞達當世的大家,使得姜亮夫傳統經典的閱讀面大大拓寬,且在精讀和理識上大幅度提升。其間對姜亮夫影響最大的當為林山腴先生。林先生要求先讀原著,不主張學生先看別人的史評、詩話之類的文獻,“還是讀完《史記》、杜詩再去看史論、詩話,方為治學之道,切記切記”[10]。這對姜亮夫在學術研究上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影響極深。反映到姜亮夫的書法上,則體現出一種個體風格明顯、成一家之言的書風。

在清華大學,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等國學大師在書法上對姜亮夫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姜亮夫嘗至梁啟超家中,為其作聯拉紙,可見梁啟超對姜亮夫的器重,姜亮夫能見梁啟超作書應當是常事??傮w上看,姜亮夫的書風受梁啟超的影響當是最明顯的。王國維在學術上對姜亮夫的影響也很深,姜亮夫后來專注于修《屈原賦校注》《詩騷聯綿字考》等關于楚辭的研究,就是基于對王國維的崇敬和紀念。但王國維在書法上的影響應當不及梁啟超。王國維對于書法的態度與梁啟超有較大區別。梁啟超認為書法是一種高雅的藝術,而“在王國維的觀念里,書法等藝術是低度的美術”[11]。梁啟超對于書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還是站在傳統學者的角度來看待的,一方面他不會把書法作為主要研究的對象,但另一方面對書法又極為重視,書法是梁啟超無法離身的治學工具。受到梁啟超的影響,姜亮夫對于書法功用的態度基本和梁任公一致,姜亮夫的碑帖結合的書風很大程度是受到梁啟超“新碑體”的影響。所不同的是,姜亮夫對于書法的研究主要從文字學和史學的角度進行關照,而梁啟超極留意于與書法相關的文獻,在書法鑒賞、書論、書法史等方面都有研究,甚至還把西方美學觀念有機融入中國傳統書學中。而姜亮夫在書法上重點關照文字學研究這一點,又主要是受到王國維的影響。

在上海,姜亮夫曾謁見章太炎先生,繼而為入室弟子,故而學術上受章太炎先生的影響十分明顯。在書法上,章太炎也是諸體兼善,但在篆隸的書寫上更為突出,這對于姜亮夫的影響較大。但姜亮夫尊師而不盡“崇師”,就書法的理解和態度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與思考。如其師章太炎對甲骨文持不信態度,他曾講道:“我對甲骨文來源不大相信,其實我們搞語言文字的人,把《說文》好好讀過,再加上殷周青銅器上的金文已很夠用,不必再鉆研不可靠的東西?!盵12]但姜亮夫不與師茍同,反而常向章太炎做關于甲骨文的解釋,還把自己親自到安陽看到的情況向老師做了詳細陳述,且后來還專門著有《甲骨學通論》。

四、抄書與“亮夫體”的自然書寫

姜亮夫在浙江與沙孟海、陳訓慈被人們合稱為“西湖三老”,其書法式樣甚至曾被稱作“亮夫體”,人們對“亮夫體”的稱譽,主要應是對其日常作書時常用的行草書而言。見于姜亮夫日記、信札、題跋等方面常用的行草書,體現出的是以“二王”行草書為主體的風貌,并融入了一些碑的筆形和筆意,尤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姜亮夫的一些日常書寫中體現得更加明顯。這與姜亮夫長期堅持的“抄書”習慣有著很大的關系,是姜亮夫書法風格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書法的自然書寫,主要是通過長期書寫習慣養成的。晉唐及以后的諸多經典法帖,多是士人們日常生活中自然書寫、快寫的信札,而這種自然書寫和快寫,體現出的都是一種自然情感表達和自然書寫狀態,是行草書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姜亮夫青年時期所處的時代,日常主要的書寫工具依然是毛筆,這是書法藝術能得到較好傳承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從青少年時期起,姜亮夫就養成了“抄書”的習慣,他嘗自言:“我的一生以讀書、抄書、教書、寫書過日子?!盵13]姜亮夫曾把自己愛讀的古文工整抄在本子上,并自題“古文快讀”的書箋。在成都高師就讀期間,姜亮夫把從林山腴先生處借來的姚鼐的《今體詩鈔》整部抄寫,后自述:“這是我一生整部抄書的開始?!盵14]林先生有許多批校書,借給姜亮夫看和抄的先后就有七八種書,如翁元圻的《國學紀聞》、顧亭林的《日知錄》《文苑》《夢溪筆談》《今體詩鈔》等。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期間,姜亮夫周末常常沉浸于圖書館里,整天藏于雜志室抄書。后來到歐洲巴黎等地,為搶救流失海外的書卷,他更是整天沉浸在博物館抄書?!督练蛉返?3 卷“日記”部分,收錄有姜亮夫1952至1955 年間的日記《成均樓叢稿》,這些日記皆寫在元書紙上,從這種書體看,20 世紀50 年代,姜亮夫的日常自然書寫基本定型。姜亮夫“抄書”的習慣主要源于其在治學上的“貪多”。長期堅持抄書的習慣也導致了兩個結果,一是其視力嚴重下降;二是形成了自然書寫的“亮夫體”。

猜你喜歡
抄書治學梁啟超
梁啟超中國通史撰述略考
蒲草抄書
梁啟超: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蕭公權的治學轉向
分期付款
教育家朱九思的治學觀
梁啟超的婦女觀研究
知命與努力:作為“新民”的梁啟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