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馬昞墓志》異寫字的類型及成因研究

2023-12-20 09:03謝懌墨李洪智
大學書法 2023年6期
關鍵詞:理據題跋司馬

⊙ 謝懌墨 李洪智

引言

《司馬昞墓志》,又名《司馬景和墓志》,北魏時期刻石,刻于正光元年(520),乾隆二十年(1755)在河南孟縣出土。王昶《金石萃編·卷二十九》注:“碑高二尺一寸五分,廣二尺三寸五分,共十八行,每行一十七字,正書?!盵1]此墓志藝術風格獨特,系北魏墓志中的代表作品。

《司馬昞墓志》原石已佚,《金石萃編》記載了《司馬昞墓志》出土后亡佚經過與原因:“緣初在張大士家,時有以聞,于邑令周名洵者取至署中驗視,以其古物遂于罷任時攜去。張聞之追至洛陽,不得而反?!盵2]乾隆四十五年(1780),金石學家馮敏昌據拓本翻刻。然而,此刻石亦于抗戰后下落不明,故今見拓本稀少,且多為翻刻本。今重要傳本有二:一是“羅振玉題跋本”,一為“國家圖書館藏本”。前者羅氏題跋曰:“海內原本,惟端忠敏公(端方)寶華庵有一本,與此二而已?!盵3]認為此本為原拓。羅振玉在題跋中還提及重刻本中“胤”與“玄”皆因后世避諱殘泐,而羅氏題跋本并未避諱,可證明此本并非重刻本,因此,本文采用“羅振玉題跋本”進行研究。

北朝墓志中大多存在異寫字現象,《司馬昞墓志》可視為典型代表,其中的異寫字數量多、類型豐富。本文對《司馬昞墓志》中異寫字進行全面、細致的整理研究,借此以點帶面,觀照北魏墓志的異寫字現象,并對其成因進行分析。

一、關于異寫字

王寧先生《漢字構形學導論》中提出了漢字構形的共時認同關系與歷時傳承關系這兩組概念。其中,共時認同關系包括“異寫字”與“異構字”兩種?!霸谕惑w制下,記錄同一個詞,構形、構意相同,僅僅是寫法不同的字樣,稱作異寫字?!盵4]如“冊”與“冊”,“期”與“朞”等;而“形體結構不同而音義都相同、記錄同一個詞、在任何環境下都可以互相置換的字,稱作異構字”[5]。如“吃”與“喫”、“跡”與“跡”,等等。

當然,在漢字史中,異寫字與異構字也可以相互轉化。例如,“風(風)”,《說文》“從蟲,凡聲”,其草書寫法為“”(王羲之《長風帖》),中間相連的部分本為“”(上撇本屬于聲符“凡”)的快寫。但由于“”看起來與“云”的草書寫法“”(王羲之《十七帖》)相類似。因此,在行草書楷化的過程中,書寫者直接將中間的部分改為了“云”,雖然破壞了原來的理據(聲符“凡”被分割,“蟲”已不可見),但卻為“風”賦予了新的理據?!帮L”與“云”皆屬自然氣象范疇,從理據上來說,有一定的相關性,可見,這是典型的“因為構形相似而對構意有新的推測,從而形成理據重構的異構字”[6]。因而“”(《司馬昞墓志》)這一異構字,應該是由異寫字轉化而來的。

關于碑刻異體的研究古已有之,然稱呼略有不同,如“別字”“別體”“俗字”“俗體”等。需要明確的是,古人所謂“別字”“別體”“俗字”“俗體”包含范圍更廣,既包括“異寫字”,也包括“異構字”。因此,本文所說的“異寫字”僅為其中的一部分。

二、《司馬昞墓志》異寫字考查

董壽平在《碑別字新編》序二中有言:“碑版之別構字,歷代殊多有之,期間惟以北朝及唐代為甚?!盵7]碑刻中的異寫字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且尤以北朝為甚?!端抉R昞墓志》作為北朝石刻的代表作品,志文中的異寫字比例很高。

此墓志共計283 字,其中“魏”(有不同寫法,出現兩次)、“故”、“節”(既為異寫字,也屬于異構字)、“左”(出現兩次)、“軍”(出現四次)、“刾”(刺,出現兩次)、“馬”、“播”、“曾”、“陽”(有不同寫法,其中異寫字出現兩次)、“興”、“屯”、“胤”、“分”、“歸”、“國”、“爵”、“弈”、“華”、“休”(有不同寫法,出現兩次)、“著”、“拔”、“挺”、“風”(有不同寫法,出現兩次,其一為異構字)、“魁”、“崖”、“機”、“絕”、“被”、“為”(有不同寫法,出現兩次)、“牧”、“薄”、“員”、“散”、“騎”、“給”、“從”、“龍”[8]、“驤”、“佐”、“帶”、“邊”、“授”、“此”(出現兩次)、“正”、“於”(出現兩次)、“廷”、“追”、“美”、“詔”、“贈”、“能”、“若”、“塟”(葬)、“本”、“義”、“辭”(出現兩次,既為異寫字,也屬于異構字)、“略”、“舉”、“城”(出現兩次)、“都”、“而”、“烈”(出現兩次)、“操”、“聲”、“愕”(出現兩次)、“歷”、“奄”、“然”、“住”、“馨”、“不”、“平”、“元”、“宜”(出現兩次)均為異寫字,共計92 字,約占墓志總字數的32%,所占比例非常高。

值得一提的是,羅振玉在題跋中對《司馬昞墓志》傳世重刻本的避諱問題進行了簡要說明,他認為:“此志石佚已久,傳世皆重刻本,文中‘宗胤分否’之胤字與‘玄枵之月’之玄字,重刻本皆避諱闕泐,其筆勢全不復存?!盵9]其中提到“重刻本”中“胤”與“玄”皆因后世避諱殘泐,可見志文中異寫字現象可作為版本鑒定的重要依據。

根據梳理,《司馬昞墓志》中異寫字的表現大致可分為“簡省筆形”“增加筆形”“改變筆形的交接連斷狀態”“筆形變異”“部件變異”“行草書楷化”“部件替換”七類。其中部分異寫字的差異不止有一類表現,例如“絕”字,既屬于“簡省筆形”,又屬于“行草書楷化”[10],因此將其于文字一欄用“*”號標注,以示區別。

羅振玉 行書跋《司馬昞墓志》 選自上海書畫出版社《北魏墓志名品(一)》

《司馬昞墓志》異寫字表

《司馬昞墓志》的異寫字中,有一些也屬于異構字的范疇,如“節”“葬”“遷”“辭”“風”等。

“葬”“遷”“辭”“風”則屬于理據重構[11]的范疇。例如:

《司馬昞墓志》中的異寫字顯然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異構字,而且,有的異構字還是由異寫字轉化而來的,如“”“”等,就是說,對于這類字,我們既可以將其視為異構字,也可以視為異寫字?!端抉R昞墓志》異寫字的各種類型中,“簡省筆形”占19%,“增加筆形”占9%,“改變筆形的交接連斷狀態”占15%,“筆形變異”占5%,“部件變異”占23%,“行草書楷化”占27%,“部件替換”占7%。通過上述數據分析,不難看出《司馬昞墓志》中異寫字類型以“行草書楷化”“部件變異”“簡省筆形”為主。

三、《司馬昞墓志》異寫字成因分析

北朝時期異寫字盛行的原因離不開時代動蕩、民族融合等大背景因素。當然,除此之外,異寫字這一現象也與書者的文化程度以及刻工的實際操作密切相關。正如啟功在《碑別字新編》序中所言:“竊謂碑版之刻,其文字正別固由書人,而石工奏刀,于點畫或遺或略,則非盡由書丹者之筆誤也?!盵15]

《司馬昞墓志》之于浩如煙海的北朝碑刻來說僅為很小的個體,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對其中異寫字的整理分析,以小見大,探尋其中所蘊含的普遍規律。通過上表分類整理,筆者在此對《司馬昞墓志》異寫字成因進行簡要分析:

第一,出于簡便書寫的需要。行草書楷化的字形就是如此,如:“正”為借用行草書寫法,將“止”轉化為“”,顯然,按照行草書的筆順書寫起來更加便利。

第二,出于美觀的需要。異寫字受書寫者審美的影響,葉昌熾《語石》載:“碑文別體,北朝作俑……自唐以下,一代之碑,皆有一代風行之別體。大抵書碑者,不能不取勢,左之右之,惟變所適,積久遂成風尚?!盵16]增加筆形多為此原因,如“崖”字下側部件多一點,以保持平衡。此外,墓志中“軍”“重”“馬”這些字形都屬于豎與上橫由相交變為相接的情況,足見這并非偶然一見的現象,而是有意為之的、為書寫者出于審美考慮的必然結果。

第三,出于別異的需要。如“城”的部件“土”加點,一般認為是獨立寫“土”的時候為了與“士”做區分,這種別異的標志帶入合體字,于是就出現了“城”的異寫字“”。

第四,形近而訛。如“廷”字,部件“廴”改換為“辶”。又如“於”字,部件“方”寫作“扌”:“方”在草書中寫作“”(孫過庭《書譜》),與“才”形近,又因“才”與“扌” 形似,故“方”多作“扌”。此為行草書楷化后造成的偏旁替換,魏碑當中多見此寫法。

第五,刻工誤刻??坦ぴ诳踢^程中,有意無意地對字形加以改造,導致異寫字的產生。如“華”字中,中間筆形由相接變為相交,呈“十”字狀,當是由于誤刻造成的。

結語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文字的書寫情況非常復雜,導致異寫字盛行。作為北魏墓志書法的代表性作品,《司馬昞墓志》中的諸多異寫字極具代表性。其中的異寫字不僅在志文中所占比例較高,而且幾乎囊括了異寫字的各種類型。雖然異寫字的大量出現給人們日常使用文字帶來了識記的不便,在社會用字領域需要加以規范。但是,它的出現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必然。另外,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看,部分異寫字為書刻效果的美化加分不少,發揮了不容小覷的作用。有的異寫字之所以歷來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易寫、美觀恐怕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猜你喜歡
理據題跋司馬
款、印、題跋對古書畫的鑒定作用
“司馬”原來是官名
姜宸英《選詩類鈔》題跋續考
傅以禮《華延年室題跋》校補
“司馬”原來是官名
“司馬”原來是官名
司馬云煙
從文化理據看英漢語詞翻譯
英語中愛情隱喻及其認知理據分析
全譯繁化機制的內涵、理據與類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