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彝家兵法》軍事思想研究

2023-12-21 05:24李儒霄
孫子研究 2023年3期
關鍵詞:彝家兵法彝族

李儒霄

世居于中國西南地區的彝族擁有卷帙浩繁之經籍,《彝家兵法》便是其中一大經典代表,該書籍是西南彝族先民歷經戰火洗禮而總結提煉出的兵法典籍,以五言韻文形式承載彝族先民之軍事智慧,具有一套包含戰爭目的、備戰過程及戰略戰術在內的系統軍事思想體系。因年代久遠,該書成書年代不可考,作者亦不明,傳世本系手抄本,末頁記載:“民國九年(1920)四月初二,李育唐的蘇極年畢抄?!薄?〕該書初為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東坡鄉以哧叨村畢摩李自成所有,于20 世紀80年代初獻存于武定縣民宗局。經相關研究人員專業鑒定及整理翻譯,歷經三十余年,于2015 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學界開始對其關注并進行相關研究,然由于本書通行本面世較晚,且其語言多含彝族俗語,故目前相關研究成果較少,仍有較大研究空間?!兑图冶ā芬远辔灰妥鍖㈩I的軍事思想、統兵方式、作戰準備及戰爭過程為記述中心,全方位闡釋兵法之道。該兵法既是西南彝族人民軍事實踐之智慧結晶,又與《孫子兵法》等傳統軍事思想有諸多交合之處,展現了與傳統軍事文化交融互鑒之生動畫面,并詮釋了中華文明“一體多元”之思想特征及文化格局,對于推進我國古代兵法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彝家兵法》軍事思想為研究中心,探討并揭示西南彝族人民在戰爭目的、備戰過程及戰略戰術等方面的理論及方法,以期進一步拓展軍事研究新論域。

一、“目的莫戰爭”:《彝家兵法》之戰爭目的論

彝族在我國西南地區有著久遠的居住與遷徙史,早在先秦時期,其先民的活動范圍就遍及今云貴川境內。據彝文文獻與漢文史書記載,在該時期,彝族先民組成數個部落,如武僰部生產力較為發達,已經開展農耕、制革、制陶、冶煉等生產活動,支格阿魯部落已從事捕魚、畜牧、農耕、紡織、冶煉等生產活動?!?〕各部落經常征戰,以解決利益集團或部落之間的矛盾,是部族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斗爭的最高形式。因長久的戰火錘煉,彝族先民在實戰之中提煉出一系列戰爭法則,進而上升為一種戰爭觀?!兑图冶ā返谋4娴卦颇鲜∥涠h,據《明史》記載:“武定,南詔三十七部之一。宋淳熙間,大理段氏以阿歷為羅武部長。三傳至矣格,當元世祖時,為北部土官總管。至元七年改武定路,置南甸縣。洪武十四年,云南下,武定女土官商勝首先歸附?!薄?〕后明廷將當地彝族首領賜姓為鳳,當地彝族鳳氏土司與周邊部族時常爆發戰爭,改土歸流之時,該地更是多次經歷戰爭的洗禮。

任何一部偉大的軍事著作對于戰爭的目的都有著深刻的洞見?!秾O子兵法》開篇即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保ā秾O子兵法·計篇》)任何思想理論都是時代的產物,孫武生于春秋之時,“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4〕。公元前512 年,孫武以《兵法十三篇》獻于吳王闔閭,后助其“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5〕??梢?,《孫子兵法》是將戰爭看作是國家存亡的首等要事,春秋之時各諸侯國兼并加劇,須臾之間便是國破家亡,戰爭即為國家首等要事。進可開疆擴土,退可保全國家。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鼻祖的馮·克勞塞維茨在其《戰爭論》中提到:“戰爭不僅是一種政治行為,而且是一種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繼續,是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實現。如果說戰爭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薄?〕當時歐洲戰爭不斷,拿破侖與反法同盟們為各自政治利益進行數次大戰,一生經歷過四次大戰的普魯士軍官克勞塞維茨亦深知普魯士是為達成德意志統一的目的而戰,故其將戰爭的目的看作是政治手段的延續。

任何思想都是一定社會環境下的產物,兵法亦是如此?!兑图冶ā穼⒈Pl家園、捍衛榮譽視為戰爭目的。彝族先民聚居于我國西南高原山地,特定的地理環境決定了他們以農耕與畜牧為主要的生產方式,又因地形阻隔,導致各聚居區之間較為分散。費孝通先生曾指出:“彝族所居住的橫斷山脈,山谷縱橫,構成無數被高山阻隔的小區域,其間交通不便,實際上屬于同一族類的許多小集團,分別各自有他們的自稱,也被他族看成不同的民族單位?!薄?〕因地形阻隔,每個小集團即為彝族特有的家支組織,家支即“家”與“支”的合稱,是有著共同祖先與姓氏以父子連名制譜系作為紐帶連接的血緣集團,且由父親血緣劃分并命名,唯有德高望重者才能成為家支“頭人”。家支組織將每一個成員團結起來,使其能夠在自然條件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并給予每個成員保護與被保護的義務與權利,以保障個人榮譽與抵御外部入侵。

故該兵法鄭重地闡釋兵戎之事的目的,曰:“阿者部士卒,為保家而 戰?!薄?〕并強調君長的德性是避免戰爭的重要因素:“勝天下日善,正己能修賢,無德則禍臨。不謀地多寡,應謀降制敵,降敵七千里?!薄?〕“應當聽祖訓,想來不慎哉?;诋攧t晚矣,從此莫遺忘。爭地則無功,回頭才是岸?!薄?0〕進而指出不能侵略他人土地,若無故發動掠奪戰爭,就算取得勝利也會損失慘重,民不聊生。該兵法列舉多起因開疆拓土而導致部族危亡的戰例?!鞍⒄咂渚佑?,田之南,拓肥土沃地。只因婚后逢戰,戰來妻空守,難孕育子嗣?!薄?1〕又列舉戰例來說明好戰必亡的道理:“阿者一騎,退峨蘇六騎。威勢已漸落,必然之勢也,好戰必亡也?!薄?2〕

在彝族漫長的戰爭史中,“冤家”成為彝家各家支間引發戰爭的主要原因。林耀華先生在20 世紀30 年代進入涼山彝族聚居區進行實地考察,注意到彝族特有的文化模式——冤家,并指出:“冤家為羅羅社會特點之一,它的重要性不亞于階級制度。冤家的仇視械斗包括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并非單純的戰爭或政治,也不是單純的經濟或法律。好像階級制度一樣,冤家是羅羅文化的一個重要樞紐,就中貫聯到社會生活的各部門?!薄?3〕彝族人民極其重視個人與家支榮譽,當受到侮辱之時,整個家支將會團結起來進行冤家戰爭以捍衛榮譽。冤家戰爭的主因不是“‘爭奪娃子、土地和其他物質利益的奴隸主間的戰爭’;也不是奴隸制度助長了冤家戰爭,而是榮譽文化的力量。人們希望對那些怠慢自己榮譽的事件實施報復,必須通過仇斗來保護自己,即使這樣做不再會給自己和自己的家支帶來經濟利益”〔14〕。彝族人民在漫長的戰爭史中,將戰爭的目的視為武力自衛、保衛家園與捍衛榮譽,直至20 世紀50 年代,在人民政府的調節下以及現代文化的交融下,冤家戰爭才完全消亡。

綜上所述,結合《彝家兵法》與彝族戰爭史可窺見古代彝族戰爭目的論的全貌。世居于西南高原的彝族先民對戰爭保持著高度的謹慎態度。因地理環境限制,可有效利用土地少,聚居地分布較遠,故此彝族先民們很少會因開疆拓土而發起戰爭。就算拓土之戰取得勝利,因地形阻隔,交通通達度不夠,難以有效管控新辟疆土,只會徒增傷亡,故《彝家兵法》在多處諄諄教導后世的彝家將領,不要發動掠奪戰爭,多用和平方式解決爭端。該兵法和平解決爭端的方式主要為羈縻與和親,“歷史原因,械斗打砸,乃有此類人,用羈縻政策,不用其納貢”〔15〕?!吧写蠡?,目的莫戰爭,莫在爭霸?!薄?6〕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有籠絡與統治性質的羈縻政策,其兵法提出了不用納貢的優待方式,來平穩解決戰爭隱患。因地形分割的緣故,家支組織之間具有相對穩定性,從而形成了小共同體聚居區,因而個人與家支榮譽與利益尤為重要。家支之間會為有損榮譽之事而起干戈,每位民眾以命相搏。改土歸流之時,貴州彝族水西安氏土司與云南武定彝族鳳氏土司都進行了金鼓喧天的反抗,加劇了明末危機。

二、“先謀后事昌”:《彝家兵法》之備戰思想

任何戰爭在開戰之前,戰爭的決策者們多會對戰爭的各項條件與突變狀況進行細致分析、謀劃,制定出最優的戰略決策。孫武以“五事七計”作為戰前預測勝敗及戰爭籌備的重要稽核內容,并強調“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孫子兵法·計篇》)。后世的戰爭決策者無不把“廟算”作為戰前謹慎落實的一環,“廟算”也由此成為我國兵法理論上重要的戰略學概念。

《彝家兵法》是以彝族將領為記敘中心,雖為兵法實為將法。但彝族將領在作戰之前也進行諸多方面的計算或估計,驍勇善戰的彝族先民在未戰之時亦注重通過各種民俗活動來演習戰爭,錘煉指揮者與作戰員,即該兵法中提出的“先謀后事昌”思想。

彝族人民主要生活在高原山地,生產方式以農耕與畜牧為主,且地勢高寒,受天時影響大,因此季節與糧食的豐足情況會成為將領們考慮是否發動戰爭或者防止戰爭突襲的主要因素?!氨狈蕉吕?,畜牧難發展。五谷僅有蕎,地旱雨不調。兵家之忌地,不宜駐軍,不便行軍,難演練士卒。事到了如今,牧場無存草,臨陣需跋涉,濟遠而遲 走?!薄?7〕冬季之時,高原地區更是苦寒之地,抵御嚴酷的自然環境便是首等要事,故此兵法強調,寒冬時節,在戰備物資缺乏的情況下不要進行戰爭。到了陽春三月,萬物開始勃發繁茂,農播事畢,就是防備戰爭突襲之時?!按喝?,防敵設伏林。赤軍騎白馬,催馬著鞭出。發夏季攻勢,擄敵兵豬牛。猶鳧善游水,輕易取其川?!薄?8〕這種隨時機與農時發動的戰爭,在彝漢史籍中不絕于書,正是彝漢兩族在共同的農耕生產方式之下形成的戰爭特點,春秋時期就有記載,曰:“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有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薄?9〕鄭國正是在糧食成熟后才向東周發動突襲,自己有了充足的糧食保證,也掠奪了敵方的糧食。曹操對《孫子兵法·計篇》中“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注釋道:“順天行誅,因陰陽四時之制。故《司馬法》曰: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民也?!薄?0〕順應天時而戰乃是古代以農耕與游牧為生產方式的社群戰爭特點。

除糧食之外,馬匹、兵甲、礦藏也是重要的備戰物資?!兑图冶ā贩Q:“冬來白皚皚,兩方共休戰,以此得以立足。太陽白云,應休養生息。樹木需發芽,謀戰需養精蓄銳,以此得立足。水草之濱,平壩馴戰馬,牧綿羊,打制兵器,以此得立足?!薄?1〕古時馬匹為重要戰爭利器,且畜牧為彝族主要生產方式之一,故彝族人民對于馴養戰馬有著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經驗。宋朝自建國伊始就未控制住北方草場區域,南宋之時馬政更是極其薄弱,面對馬匹資源不足的狀況,只得向西南地區的彝族先民購買馬匹。元朝之時在全國設14 處大型馬場,彝族人民聚居的云南、亦奚不薛均牧國馬。由此可見馬匹對彝家戰爭的重要性。彝族將領們也用偏愛的馬匹顏色以彰顯個性:“阿遭畢恩,身騎花腳馬。白云起杉林,鐵騎驟而行?!薄捌談t矣曲,騎著紅色馬?!薄鞍⒃舛淠?,騎著黑白雜毛馬?!薄?2〕作戰之時,馬匹更是重要作戰武器,先民們采取一人三馬方式以保障奇襲的成功:“人備馬三匹,戰時可輪乘。勇士備三位,戰時可輪上。此乃我勇士,此乃我鐵騎。我鐵騎趁勢追擊,率勇士出擊?!薄?3〕

礦藏為重要的戰備物資,兵器、鎧甲皆由礦石淬煉而來。彝族聚居區礦藏豐富且多樣,彝族人民有著漫長的礦業史,并將礦藏淬煉出多種甲堅利器。彝族經典典籍《西南彝志》對彝族先民最早錘煉兵器有過浪漫的記載,書中更單獨有論寶劍的篇章,其中記述道:“從前的時候,天上茍侯處,有一根鐵柱,上面頂著天,下面抵著地,牢固插在天宮。君長廳堂寬,民眾地位高,你來猜,你先來說。以后占卜師說,工匠想來膽小,打銀做刀柄,打金飾刀葉,把它漆完了,把它裝配完。若不是寶劍,祭場辟不成,拿九十九把,掛在祭場上,是這樣流傳的,是這樣說?!薄?4〕以水西彝族為例,明代包汝楫就記載道:“國中甚富,有水銀坑二處,歲獲銀億 萬?!薄?5〕清改土歸流后,彝族地區的礦產更是承擔了清王朝鑄幣與火器制造的重任。乾隆二年(1737),貴州提督王無黨上疏,認為彝族聚居區的銀礦、錫礦可因時因地開閉,乾隆則反駁道:“據云銅、鉛為鑄局所需,不可禁,則銀、錫亦九幣之一,其可即行禁采乎?〔26〕

對于兵甲武器,該兵法更進一步強調“學習孤印部,設置兵器廠”〔27〕。該兵法中提及阿能篤則部就是因為武器裝備落后而導致攻城失?。骸鞍⒛芎V則部,用向導潛入漢地。圍四城,涉城河,六面攻,呼聲起,千軍涌,門難破。反復思考之,觀其之部隊,裝備難勝 任?!薄?8〕故此,以上備戰物資是否充足就成為彝將們預判戰爭能否勝利的先決條件,每位彝族將領在戰爭之前都會將其納入“先謀后事昌”的考察范圍。

將軍才干更為取勝的重要因素?!秾O子兵法》以“智、信、仁、勇、嚴”來衡量一個將軍的素質,曹操曰:“將宜五德備也?!薄?9〕《彝家兵法》則指出通過對兵法的學習與戰爭實踐來培養出合格的將軍,唯有參與過實戰的士兵方可委以將軍重任?!鞍⒄叨胩K,彝家兵法。甲堅利器,不諳熟不行。峨蘇有謀略,峨蘇可將兵。多多而益善,實戰足可將兵?!薄?0〕“那時候,實踐一戰法,十戰皆足用,日后方主兵?!薄?1〕

士兵作為戰爭中的直接戰斗人員,其作戰素質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勝敗。在《孫子兵法》七計中就有兩項提及士兵,即“兵眾孰強”“士卒孰練”,唐代杜牧對其注釋道:“上下合同,勇于戰為強;卒眾車多為強?!薄氨骒浩?,審金鼓,明開合,知進退,閑馳逐,便弓矢,習擊刺也?!薄?2〕春秋之時,戰亂頻繁,民眾平時忙于生計,若遇國家征召即為士兵,其戰場應對能力與作戰素質離不開日常訓練,故孫武在廟算之中對這點高度重視。彝族人民英勇善戰,通過設置榮譽稱號與軍隊等級制度來激勵士氣,鼓勵士兵們英勇作戰。每遇戰事,男子唯有沖鋒陷陣不畏犧牲才能獲得受人尊敬的“扎夸”(勇士)稱號,獲得“扎夸”尊號的士兵如果同時具備豐富的作戰本領與用兵之術即可成為“罵死”(軍師)。該兵法中就有記載兵不畏死而獲得勝利的戰例:“阿者部士卒,作戰不想活。為取得戰功,讓祖先英靈,保佑其制勝。作戰真勇猛,如此戰之后?!薄?3〕并強調唯才是用,充分發揮士兵們的主觀能動性:“見人才莫壓,賢才若居上。相議以勇斗,操兵之要 勢?!薄?4〕可見在彝族軍事體系中,從戰斗員到指揮員,都經過了戰火的洗禮,積累了豐富的戰斗經驗,培養了出色的指揮能力。

彝族的民俗節日活動也是鍛煉軍事技能的寶貴機會,例如會經常舉辦賽馬活動來選出優質馬匹,鍛煉騎手駕馭能力。一些禮俗活動更是人數眾多,場面宏大,如同率兵出征:“酋長死則集千人,被甲胄馳馬若戰?!薄?5〕大規模的人員與物資調動,檢驗著指揮者的領導能力與民眾的應戰能力??滴跞辏?664),水西彝族舉行“節戛”儀式,戰馬云集,兵將集結,時兼轄貴州的平西王吳三桂將這些禮俗誤解為“謀亂”。其奏稱:“貴州水西土司安坤久蓄異謀,近聞刑牲祭鬼,將為不軌?!薄?6〕總之,彝族人民在未戰之時,也會利用各種民俗節日進行類似軍事活動的演習,以錘煉將領的指揮能力與士兵的軍事素質。

優良的軍隊制度建設更是直接關系到軍隊的作戰素質?!兑图冶ā肪蛯娙说纳鐣匚粯O其推崇,軍人在百業之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彝家以軍籍來鼓勵士兵日常訓練與英勇殺敵:“彝家兵法,甲堅器利,日操練,不練作百 姓?!薄?7〕在戰爭之中更有著多種制度措施來鼓舞士氣,激發其斗志,為取得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士兵超人的戰斗意志并不是天賦而來,而是在耳濡目染的文化氛圍中熏陶出來,靠形式多樣的戰場鼓勵與熱烈的尚武崇兵環境迸發出來。在彝族信仰體系中,祖先信仰是重要的信仰之一,彝族人民認為靈魂不滅,人死之后靈魂回歸祖界,加入祖靈行列,享受子孫供奉,并能富澤子孫。因對祖先的尊崇,彝族人民推行父子連名制,特別重視譜系,一些家族能將譜系追溯到80 代以上。他者視域注視到彝族祖先信仰時,稱其“西南俗尚鬼,歲時必合部落以祭鬼,推其雄長者為鬼主”〔38〕。在彝家信仰之中,節時與戰前會對祖先進行祭祀,因祖先能夠福蔭子孫,在戰場之上祖先也能對勇猛作戰的子孫進行庇佑。深信得到祖先庇佑的士兵們在戰場上不畏犧牲,勇敢沖鋒,所向披靡?!兑图冶ā分杏涊d道:“阿者部士卒,作戰最勇猛。為取得戰功,讓祖先英靈,保佑其獲勝,如此戰之后?!薄?9〕

在彝族軍事制度之中更有著獨特的畢摩護法制度。在彝族群體中,畢摩為彝族文化的傳承者,還是人神之間的媒介,其主要職能有傳承文化、主持祭祀、占卜吉兇、主持詛盟、掌管軍隊軍事甚至護法戰場。雖畢摩法力加持為原始宗教的表現形式,但其在彝族人民心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對于戰場上的士兵更是強有力的精神支柱,能激發將士們的作戰勇氣。戰場上這種精神激勵儀式是一種應當引起高度重視的軍隊戰時激勵方式?!兑图冶ā分杏涊d道:“其兩位畢摩,護法神箭筒,背負于腰間,來預測戰時?!薄?0〕“納正阿極部,其相信兵法。率軍師畢摩,駐扎城之利高點,觀阿者布陣,阿者設陣,保佑戰勝?!薄?1〕

三、“兵貴人和”與順“勢”權變:《彝家兵法》之戰略戰術

歐洲近代軍事戰略學奠基人克勞塞維茨對戰略與戰術下過經典的定義:“戰術是在戰斗中使用軍隊的學問,戰略是為了戰爭目的運用戰斗的學問?!薄?2〕《彝家兵法》之中亦能見到多位彝家將領在戰爭之中精彩地將各種戰略、戰術運用出來,其中人民戰爭與因利布勢為彝族先民最為精湛的戰略、戰術思想,更是填補了我國古代兵書在這一方面的空白。

(一)人民戰爭

毛澤東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薄?3〕“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薄?4〕我國重要的古典軍事著作《孫子兵法》,對人民在戰爭中的積極作用就缺乏充足的論述。任繼愈先生就曾指出:“(《孫子兵法》)雖然講了戰役、戰術的規律的運用,但不能認識到人民在戰爭中的作用,因而暴露了它的愚兵政策,如‘置之死地而后生’之類的強迫威脅的手段……由于階級的局限性,它看不到人民群眾的作用,而過分強調了將帥的指揮作用?!薄?5〕

《彝家兵法》就為我國古代諸多兵法之中重視到人民在戰爭的作用與地位的兵家典籍。彝族人民在家支的組織之下,團結一心,榮辱一體,且古代彝族社會組織形式長期為部族形式,倘若戰敗,則禍及每一個部族成員,故戰則為自己而戰。因此人民在該兵法中占著重要地位,其視人民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原因。兵法中記載:“川中水奔流,民仍載舟水,亦可以覆舟?!薄?6〕且唯有人們萬眾一心,才是戰爭獲勝的重要因素,曰:“兵貴在人和,表兄們團結。千日一日,十夜猶如一夜,如此的生存?!薄?7〕婦女在彝族社會中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在冤家戰爭發生之前,婦女就能阻止戰爭。林耀華先生的涼山彝族調查報告中記載道:“夷例婦女出場,兩方必皆罷兵,如果堅欲一戰,婦女則脫裙裸體,羞辱自殺,這么一來,更將牽動親屬族支,擴大冤家的范圍,爭斗或至不可收拾的地步”?!?8〕戰爭爆發之后,更是高度重視婦女的后勤作用,該兵書記載道:“高汶弄魯,隨高高阿武。采冷恒納,普朝革洪,椎白牛盟誓,策馬來追擊,以史為借鑒。三軍向左攻,馬背奪江山,收復了失地,不忘婦女 功?!薄?9〕“婦女繚戰袍,伐木扎村柵。黑鳥穿金衣,與日月同輝?!薄?0〕

《彝家兵法》雖為用兵打仗之法,但其關注戰亂中的百姓,對于生活在戰爭苦難下的人民有著濃烈的悲憫之心,強調慎戰,曰:“坯尼本之地,婦女愁無衣,男子無棲處。千人逃,當等牛馬歸,等得種族不滅絕。從羅部移民,方才有人煙?!薄?1〕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結束之后,人民重拾希望,重整家園,勤勞忙碌的場景,該兵法亦有記載:“戰息猛虎離,歷史的延續,椎牛來盟誓。蕎苗逐大,喜食豐收蕎,要酬謝土地。夏季高山開石地,半山種植果木樹。下面防強盜,左色布孤洪山,右有兵防守,其二方之間,六祖作古處?!薄?2〕

無論在什么年代,人永遠是戰爭的主導者與決定勝敗的關鍵力量?!兑图冶ā匪U釋的人民戰爭的思想理念,尊崇每一個為戰爭辛勞付出的貢獻者,主張全民皆兵的偉大洪流,并且提出“慎戰”的觀點,悲憫戰爭苦難之下的人民。

(二)因利布勢

兩軍交戰之時,精明的指揮者會抓住或制造一系列有利因素來擴大戰機,調動一切有利因素為勝利服務?!兑图冶ā分卸啻翁岬揭盐兆馉幍摹皠荨?,包括地勢、戰勢等有利于戰爭的形勢的因素。孫子在《軍爭篇》中指出,兩軍交戰應爭奪先機之利,占據更多作戰有利條件,明確指出:“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保ā秾O子兵法·軍爭篇》)在《彝家兵法》中,軍爭多指如何在戰前占據地利優勢、士兵體力、士氣優勢。彝將阿者就憑地勢之利與軍事工事而大獲全勝:“阿者有謀略,利用高地勢,四處布器械,壘實了戰堡。戰時能依托,以此作庇護,作戰結束后,尸漂滿彝田?!薄?3〕洪高召施等將領亦是避敵鋒芒、善用地利而獲勝,“隘口險要,兵家必爭地,其來責備道。短兵相觸,莽莽眾山脈,擇山梁而行。一夫來當關,二夫莫想開”〔54〕。值得指出的是,其中提出有違行軍之道的“擇山梁而行”就是一種出其不意的“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在金峨崮之戰中,阿熬矣問、篤爭篤崇、恒松咪碩等九位彝將就是被敵方以逸待勞,占據軍爭中的士氣優勢而慘遭失敗的,“其九位戰將,急急來迎戰,難獲勝,帥氣自然落”〔55〕。

納證阿極部攻打篤古霧作城就為因利布勢的經典戰例?!凹{正阿極他,率一隊騎兵。從山中出來,以逸而待勞。篤崇色古他,赤軍騎白馬。催馬著鞭出,趨勢列戰陣?!薄?6〕納證阿極與敵約戰,提前做好戰爭準備,因勢而排列好戰陣,然而敵方龜縮城內,不敢迎戰,故該場戰役又演變為攻城之戰。該城堅固而河深,該將領就利用“勢”來攻下城池:切斷城外對城內的供給,圍城而屈兵,斷其水源。攻城之日,“勞安恒納,阿初攻城的一天。選拔嫡系兵,利我打勝仗,利用好地勢,利速決,貽誤戰機失。篤古霧作,攻城的一天,涉水鐵石飛射,避其鋒芒。馴勇銳之士,長途跋涉,借刀殺人,立威名下?!薄?7〕該戰役就是彝將納證阿極部積極布勢,有利己方,削弱敵方,避其優勢,取得勝利。

作戰之時要根據敵我雙方的優劣之勢,靈活采用對于己方最有利的戰術,積極營造有利的作戰環境。毛澤東對于紅軍作戰方式就指出:“運動戰,還是陣地戰?我們的答復是:運動戰。在沒有廣大兵力,沒有彈藥補充,每一個根據地打來打去僅只有一支紅軍的條件下,陣地戰對于我們是基本上無用 的?!薄?8〕彝將半都固奶就采取運動戰的形式,不斷變動穿插,消耗敵之精銳,將其拖垮,以待敵之可勝?!鞍攵脊棠?,頻變更其陣,抽調其勁旅,待其而自敗。而后乘之攻,逐兼其牛馬,彝域戰爭 烈?!薄?9〕

“因糧于敵”的思想在我國多部兵法之中都有所提及,孫子在《作戰篇》中指出,戰爭動員人數規模巨大,深入敵境,補給困難,若戰事不利必然國弊民窮,故要因糧于敵?!吧朴帽?,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保ā秾O子兵法·作戰篇》)在《彝家兵法》中則用具體戰例將“因糧于敵”與“以戰養戰”的軍事思想表現出來,曰:“姆峨崮,篤崇色蘇部。一來動戰騎,戟甲全用盡,兵家之大忌。奪食敵一牛,當頂吾百牛?!薄?0〕

結語

《彝家兵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精華,為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上的重要兵書著作,是古代彝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文化的共生性是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淵源與基礎,在彝漢長久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漢民族作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核心,其思想文化對于彝族文化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彝族哲學、天文、歷法、制度等方面都可見到彝漢文化交融的場景?!兑图冶ā放c傳統兵學典籍的思想內核一致,從中可見彝漢兩族先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彰顯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與文化精髓,不排除《孫子兵法》等傳統兵學文化的思想也隨諸多傳統文化傳入彝家。水西彝族其政權形式固然不乏自身地域或民族特點,但也有明顯仿效漢文化制度的痕跡?!?1〕彝族先民依據本民族文化與區域特點,對傳統兵學文化進行吸納與改造,摸索出一套適合自身作戰的古代軍事規律,對豐富我國古代兵學思想有著卓越貢獻。

猜你喜歡
彝家兵法彝族
彝族海菜腔
兵法大師
彝族養蠶人蘇呷色日的致富啟示
彝族蕎粑粑
彝家娃娃唱家鄉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彝家姑娘最愛俏
彝家與從前不一樣
愚人節防騙兵法use起來
彝家歡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