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政引領·科教相長·多堂聯動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實踐

2023-12-23 07:55許才頊
梧州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科教思政數字

胡 斌,郭 慧,許才頊

(1.蘇州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2. 梧州學院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是具有鮮明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特征的新工科專業,涉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視覺傳達、數字媒體藝術、軟件工程等專業的優勢,是技術類專業與藝術類專業建設與融合的橋梁。在“六卓越一拔尖”計劃[1]和“新工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2]工程等時代發展背景下,數字媒體專業培養的兼具技術與藝術設計兩方面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在社會的需求與日俱增,已成為互聯網產業、新媒體產業、數字化產業等領域迅猛發展的中流砥柱,伴隨著當前數字化、信息化、可視化等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肩負著人文與科技交叉融合發展的新工科建設任務,承載著培養兼具人文藝術和科學實踐的復合型人才的使命。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課程與知識體系橫跨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字藝術設計、設計學等多個交叉學科,是以技術為主的理工科與以設計為主的藝術類學科相結合的高等教育本科工學專業之一,旨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工程實踐能力。本專業立足梧州,面向粵港澳大灣區與珠江—西江經濟帶,以新興信息產業、文化傳播產業、智慧服務業為目標,培養互動媒體、媒體網絡、新媒體工程等領域從事系統設計、開發和應用、數字藝術設計等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3]。

近年來,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技術人才一定程度助力了新興數字產業等領域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暴露出一些難以解決的關鍵問題。如: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師資力量的發展與提升、培養模式的固化與定位不清等[4-6]。因此,如何為黨和國家培養具有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的創新型應用型數字媒體技術人才,如何整合優勢資源最大程度提升專業教育水準反哺人才培養質量,如何提升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的同向合力,是當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亟待探索研究并解決的重大問題。筆者以梧州學院為例,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重要文件指引下,探索如何培養思政引領、科教相長、多堂聯動的東融粵港澳大灣區和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

一、數字媒體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教育對思政教育的耦合不充分

近幾年,國家大力推動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強調要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將教書育人的內涵落實到課堂教育主渠道。然而,課程思政的內涵是將價值觀培養并塑造起來。數字媒體技術等專業具有鮮明的理工科特點,教學內容通常未能真正理解課程思政建設的辯證內涵,忽略了課程思政建設的本質特征,常表現出“硬融入”、“貼標簽”、“填鴨式教學”等問題,出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耦合性差,弱化了對學生內在的需要的發現,從而降低了課程的感召力。

課程思政的設計需要結合實際,在內容、形式上做到生動有趣,拒絕形式主義地生搬硬套,更多地關注自然生動的教育模式,真正做到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學生接受思政教育?,F如今,雖然很多專業教師清楚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卻始終無法精確地把握住課程思政建設的目的與核心內涵,無法優化課程思政內容的供給[7],不能真正做到“全面發展”與“全方位發展”這2個教學目標,偏離了“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養規律。

(二)專業教育與學術培養的聯系不緊密

科學研究是推動專業教育的發動機,專業教學與科研是相輔相成的,既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又相互區別、相互矛盾。但部分教師錯誤地理解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并將兩者對立起來,從而只是專注于所講授的課本知識,導致教師的科研與教學脫節,沒有很好地平衡與融合,部分教師在科研與教學上的精力投入比例失衡,形成了某種畸形關系[8],要么重科研,要么重教學,致使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在專業教育和科研培養等方面聯系不緊密,科研成果與教學成果無法深度融合發展。

通常高等院校擁有良好的科研平臺,具備高水平的師資團隊、硬件平臺、科研項目、資金及研究場地等資源,是國家攻堅克難、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橋頭堡,承載著重要的使命和責任。但現實狀況是,在部分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培養目標定位、知識儲備等種種原因,學生的專業教育和學術能力的培養很難深入融于高層次科研平臺的發展,導致科研平臺和教學平臺缺乏協作,科教協同機制缺乏,限制了科研和專業教育的協同發展。

(三)專業教育對社會需求的回饋不明顯

基于專業教育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使得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往往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短期內無法直觀地為社會帶來可能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導致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的脫節。同時,要停招那些不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綜合考量諸多因素;而對于那些社會急需的專業,由于高教制度、教師資源等資源,無法及時調整,盡管現有的教學內容、人才培養方案已經與公司的需求不符,但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還是嚴格按照既定的培養方案執行[9]。

此外,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師作為理論技術扎實的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在公司工作的實際經驗和技能鍛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長期存在一個“反應潛伏期”,使得專業教育在面對社會、產業及市場呈現出一定的技術“落后性”,難以適應實際應用的需要。同時,在欠發達地區的地方應用型高校通常也難以聚集大量的經費長期投入及更新滿足專業教育的實驗設備和場地,使得專業教育對人才培養產生一定的滯后性,導致企業“用工荒”和大學生“就業難”并存,企業在進人過程中通常會伴有長時間的崗前培訓,需要付出較大的代價。

二、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思路

根據學?!傲⒆阄嘀?,面向兩廣,輻射東南亞,主動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圍繞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實基礎、重能力、能創新”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以 “思政引領、科教相長、多堂聯動”人才培養模式,以紅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耦合點,通過“精微一體”與分類實踐的課程架構,推動教學體系“思政全覆蓋”;以廣西一流學科為依托,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搭建“省—?!骸比龑恿Ⅲw協同的科教平臺,構建“教授博士牽頭—中青年教師負責—學生全程參與”的多級聯動梯隊式科教相長、師生共進育人機制;對標對表一流專業建設和工程教育認證,創建“教學競賽—科研—雙創”的多堂聯動立體化教學模式,實現賽教融合、科教融合、創教融合。

三、數字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措施

(一)構建“精微一體”與“分類實踐”的課程體系,讓思政全覆蓋

當今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堂教學內容繁多,而數字媒體培養的又是數字媒體技術與藝術學科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為了從傳統觀念、思維模式、思想品德等方面提升學生整體素養,數字媒體技術教學團隊通過利用文化要素驅動構建專業思政教育的頂層架構,挖掘文化要素和思政元素,以紅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耦合點,發展“德技相長,傳創融合”的課程教學理念,借助于課程的“精”心設計、思政元素的“精”選案例以及成果的“精”彩分享,構建統合思政微要點、職業微素養、技能微行為的“精微一體”的課程育人范式。使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專業課程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職業素養,將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落到實處。

數字媒體這一個性化時代的到來,激發了梧州學院數字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一些課程實踐的思考與探討,數字媒體技術教學團隊始終圍繞優秀文化主題的數字化創新,進行技能個性化培養,分類引導專業思政實踐,在課程體系設置上采用“大平臺,小模塊,多鏈條”模式[10],從紅色文化中提煉出理想信念、實事求是等要素,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中提煉出工匠精神、見賢思齊等要素,由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擅長技能自主地選擇技術方向領域,教師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技術手段圍繞優秀文化要素開展新媒體設計、游戲設計、虛擬展館設計等數字化創新工作。課程思政架構見圖1。

圖1 課程思政架構

(二)構建“科教相長”與“師生共進”的育人體系,讓能力強提升

依托梧州學院“信息與通信工程”廣西一流學科平臺,構建全方位、跨學科、多專業、多導師等制度下共享型協同“師學共進” 的科教創新育人培養新模式,深度融入大灣區,強化學校數字媒體專業和澳門科技大學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校際聯合的教學資源共享機制,建立澳門科技大學(灣區)—廣西機器視覺與智能控制重點實驗室(省級)—信息融合與可視化實驗室(校級)—數字媒體工作室(院級)的多層次立體協同的科教平臺,使平臺資源更有力地服務創新性數字媒體技術人才的培養。

深度融入大灣區科技與人才的發展與建設,通過開展與灣區澳門科技大學等高水平的學術論壇活動與學術交流講座,提升學生的科研熱情與學術見識,實現科研資源的共享交流與融會貫通。通過與澳門科技大學等高校的教授博士團隊共建科教協同平臺并開展理論研究與應用實踐基礎研究等,構建“教授博士牽頭—中青年教師負責—學生全程參與”的多級聯動梯隊式科教育人機制,強化學生合作意識,引導學生科學研究訓練;聯合澳門科技大學等高校,選拔優秀師生進行校際交流和學歷提升,使師生參與到教學中,開拓視野,保障科教相長模式的人才培養效果。三層立體協同科教平臺見圖2。

圖2 三層立體協同科教平臺

(三)構建“多堂聯動”和“賽創融合”的教學體系,讓知識廣實踐

深度整合與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打造出教學課堂、競賽課堂、科研課堂與“雙創”課堂的協同式教學新范式,構建出教學—競賽—科研—雙創的多堂聯動教育體系。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上,采用“大平臺,小模塊,多鏈條”的課程教學模式,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通識教育和研究素養,豐富學生的學科知識和實踐應用案例知識。進而圍繞紅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動教學與競賽融合,建立團隊選拔機制,定期組織以指導教師和參賽團隊進行技術交流和經驗匯報,對于部分課程的考核則以教育部競賽體系賽事——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等高水平賽事為主體實施“以賽代考”的教學措施,將學科競賽結果與部分課程的期末考核成績進行加權掛鉤[10]。

當學生建立起基本的專業知識架構和工程技術能力后,將專業相關的數字孿生、元宇宙、數據可視化等教學科研問題與基礎課程內容緊密聯系在一起,豐富教學內容,打造出科教融合的新興課堂范式,拓展教學資源,將科研成果融入編寫的教材、案例中,從教學難度上升到學術難度,從學術問題上升到學術課題,使學生在專業技能方面實現質的飛躍。同時,基于校內整合、校企聯合、校際融合的方式組建創新創業三元導師團,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整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全流程,將科研項目、企業需求融入到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中,開展項目申報工作,校際、校企共同參與到“項目申請、過程指導、結題驗收、成果展示”等環節,實現教學及科研成果的積極轉化,調動學生參與“雙創”課堂積極性。最終,使學生在技能學習、學科競賽、科研訓練及“雙創”實踐等環節尋找同心力,有效拓展教學時空,實現賽教融合、科教融合、創教融合。教—賽—科—創課堂聯動關系見圖3。

圖3 教—賽—科—創課堂聯動

四、改革創新點

(一)思政元素全面覆蓋、深度融入專業教育

依據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技藝結合”的特點[11],圍繞紅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從課程架構、實踐開展、平臺建設、機制設計等方面進行“專業思政”頂層設計,以文化傳承傳播的數字化創新作為德育接口、融入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技能培養,在不打破原來教學結構的基礎上,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完美融合,解決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割裂的“孤島效應”。

(二)科教相長實現“研以致學”和“學以研用”雙向提升

圍繞創新引領科研、科研服務教學的思路,依托廣西一流學科的資源,構建“省—?!骸比龑恿Ⅲw協同的科教平臺,將高水平科研成果融入理論教學,高水平科研平臺開放給學生實踐,高水平科研項目加入“雙創”課堂,激發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興趣和以科研訓練為實踐的學習動力,以解決實踐渠道少、知識技能儲備滯后、傳統模式與新年齡階段學生特質不適應等問題,從而消除科學研究與專業教育脫節的“裂谷現象”。

(三)打造“多堂聯動”貫通專業教育與實踐情境

教學課堂通過“大平臺,小模塊,多鏈條”模式,為學生提供專業知識理論和實踐方法;競賽課堂通過競賽訓練、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實踐問題、訓練場景和展示平臺;科研課堂通過學術論壇、國際交流,為學生提供研究案例、科學問題和實證對象;“雙創”課堂通過科研項目、企業需求和“雙創”項目,為學生提供直接面對產業需求和科技需求的機會。

“多堂聯動”將實踐難題和知識難點轉化為競賽選題、科學問題和“雙創”項目,打破知識、學科、實踐邊界,將價值導向和專業知識有效滲透到實踐當中,以有效緩解社會需求與專業教育錯位的“供需矛盾”。

五、改革效果

本研究針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進行改革實踐,以工程教育認證、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為指導,針對傳統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融合、專業教育與科學研究融合、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融合等方面進行改革實踐,同時在教學內容方面實現了思政元素的全覆蓋,經過10年的探索實踐,取得了較大成效。

(一)立德樹人成效顯著

在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建設實踐的近5年中,通過聘請澳門科技大學數字媒體領域學者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專家顧問,利用澳門等高校的共享人才培養機制,先后有7名師生攻讀澳門科技大學碩博學位,同時本專業學生獲校級優秀畢業生15人、三好學生43人、優秀志愿者10人、優秀共青團員10人、優秀學生干部18人、優秀團干部3人、國家獎學金與國家勵志獎學金共8人、公派出國出境游學8人;獲得先進班級3項、優秀團支部、五四紅旗團支部5項;教學團隊成員中9人獲梧州學院優秀教師、十佳青年教師、四有好老師、優秀科研工作者等稱號;4人獲得優秀共產黨員、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個人、三下鄉優秀指導老師,獲廣西最美家庭1人、梧州五一勞動獎章2人、梧州市記功獎勵1人。

(二)“雙創”活動成果豐碩

通過實施制定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學科競賽管理辦法,基于踐行賽教融合機制完成專業學生的學科競賽全覆蓋,使得學生均能投入專業技能與實際工程研發工作中,畢業生人均獲得4張學科競賽獎狀。在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全國數字藝術設計大賽、NCDA、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全國高校競賽評估體系”高水平賽事)獲全國一等獎12項、二等獎33項;本專業學生獲批知識產權24項、發表論文13篇;獲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67項,同時培育了3家穩定發展的初創企業。制作了廣西壯族系列MG動畫、中國騎樓城三維動畫等30多集特色動畫。創作了VR南昌起義、VR百色起義等10余項VR紅色文化作品和VR航天博物館、VR“蛟龍”號等20余項VR科普教學資源,其中有12項VR內容入選上海曼恒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VRBOX庫,實現了學生科技成果的商業轉化。

(三)教師業務能力全面提升

通過科教相長、師生共進育人模式的實施,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同時促進了師資隊伍的科學研究與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核心骨干教師中有4人在攻讀博士研究生??蒲蟹矫?,本專業教授博士團隊緊扣顯微設備制造等地方特色產業需求,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廣西科技計劃項目4項、廣西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2項、市廳級項目12項、橫向項目10余項,經費總量逾600萬元。教學方面,本專業團隊獲廣西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廣西一流本科課程1門、廣西高校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門、廣西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8項、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項,獲各類教學競賽廣西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6項,主編參編立體化教材7套。

(四)社會影響力持續增強

2019年6月、2021年11月,廣西壯族自治區重要領導先后兩次來梧州學院考察調研,聽取本專業師生的科創成果匯報,并體驗了學生自主開發的海底世界等VR作品,對梧州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取得的成果給予充分肯定。2021年,梧州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成功入選教育部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六、結語

在新工科建設和思政教學改革背景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建設與人才培養要緊跟國家戰略發展和時代需求,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穩步前行??鐚W科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建設是復合型數字媒體人才培養的基石,專業的建設則離不開思政育人的引領,構建專業育人與思政育人“同心、同向、同行”的建設模式,結合學校優勢學科資源,使學生在學科交叉的教學平臺中獲得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等方面的專業技能本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自身素質的全方面提高,成為具有家國情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猜你喜歡
科教思政數字
《科教導刊》征稿函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答數字
數字看G2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