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學科教學“活”起來

2023-12-23 12:16天津港保稅區空港學校王燕瀛
天津教育 2023年31期
關鍵詞:科普學科活動

■天津港保稅區空港學校 王燕瀛

經典教育理論和古今中外的教育實踐都告訴我們,教育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的教學工作作為育人體系的中心環節,在“領跑者精神”的引領與鼓舞下,持續地進行著探索與創新。學校各學科均研究設計了學科教學框架以及學情分析模型,為教師教學實踐提供了可參照、可操作的標準化教學指導體系,從而使教師進一步明確了學業質量標準。那么接下來,各學科教學又該怎么進行呢?

傳統教學方式的典型特征是“坐而論道”,它以聽講、記憶、理解、練習、考試為主要活動形態,過多強調教師、教材和課堂,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人才培養要求。如何讓學科教學“活”起來呢?圍繞這一核心問題,學校學科教學主要進行了如下三個方面的探索:

一、加強學科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學習是引導學生從原有經驗出發,建構起新的經驗的過程。建構的主體是學生,建構的過程和學生的情境體驗緊密聯系,單一的“口耳相傳”的知識教學缺乏情境體驗,很難激發初中學生的學習活力?;诖?,學校將加強學科體驗作為讓學科教學“活”起來的措施之一。

(一)模型操作體驗

模型操作體驗就是讓學生親自去操作實物模型,或者借助教學軟件操作電子模型,以增強學科教學的場景感、真實感和直觀性,促進知識建構。

例如:在執教七年級生物《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這節課時,區別于傳統的知識講授,教師采用了“維薩里3D 解剖教學”軟件,學生分組在Pad 上操作3D 解剖模型,了解呼吸系統的組成。通過親手操作,學生可以更真實地了解自己身體的構造,增強對知識的理解。

(二)情景模擬體驗

學校鼓勵和引導各學科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探索設計符合學情的情景活動,以增強學生對文本描述的體驗感。教師可借助任務驅動的形式,讓學生在模擬角色中體驗、領悟。

例如:教師在執教九年級歷史《中世紀城市與大學》這節課時,讓學生從教材所學知識中尋找有效信息進行情景化寫作,在情境中將所學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并通過讓學生模擬中世紀居民,引導其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搜集信息、創作和演說的過程,從而增強了學生對西歐中世紀城市與大學的了解。

類似的還有《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教師引導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以“社會生活講道德,樂群責任勇爭先”為主題的道德情景劇,通過角色扮演和行為表現,實現思政教育的目的,加深學生對教材知識的道德體驗。

(三)學科延伸體驗

學科延伸體驗就是在常規的學科教學基礎上,結合學校拓展性課程開發,將學科教學延伸到落實“雙減”的課后服務上,大力開發各學科的拓展課程。

不同于學科課程,學科拓展性課程在教學活動的空間上不囿于教室,通常位于戶外的自然場景,并以活動的方式實施。生物教師圍繞“走進自然”主題,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觀察校園里的植物,探究光照對鼠婦分布的影響或者觀察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進行多肉的葉插繁殖。

類似的還有學校各學科拓展性課程,如語文“聲律啟蒙”,引導學生吟詩作對,感受聲律之美;數學“思維大挑戰”,引導學生進行勾畫設計,品悟數學之理;英語“文化對對碰”,從飲食研究開始,體悟中西文化的差異;學校物理“科普+”育人系列,通過“科普+體驗”“科普+實踐”“科普+設計”等科學有效的科普新模式,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對于科學的體驗感。同時,還有戲曲進校園、剪紙進課堂等活動,都使各學科教學變得鮮活起來。

二、探索學科融合——讓學生發現知識的多重視角

各學科為教學提供了專業性和便利性,但過度強調學科,容易形成學科壁壘,學生看不到學科之間的聯系,看不到知識的多重視角。為此,學校要引導教師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融合。

(一)學科與社會生活融合

以八年級歷史《社會生活的變遷》這節課為例,教師一改只引用既有文本史料的傳統教學方式,轉而引導學生采訪家中長輩,邀請長輩講老物件承載的歷史。這樣,學生了解了具體的社會生活變遷,獲得生動鮮活的史料。

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在家中尋找舊物,采訪長輩,錄制音頻,拍攝視頻,并在當天進行教學時,邀請家長和其他學科教師一起交流。聽教師講解社會生活變化、聽爺爺講縫紉機的故事、聽奶奶講糧票的故事……學生在驚喜的同時,也發現了反映社會生活變遷的多個角度和多種方式。

(二)學科與學科融合

在學校,學科與學科的融合已經比較普遍。地理和生物學科聯手開展了“學科融合,逐夢海洋”系列活動;生物和化學學科合作開展了“崇尚科學”系列科普實驗活動;物理和科學教師帶領學生積極參與科普實踐,開展“小小發明家”活動,并在第七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中取得天津市一等獎的佳績。

三、開展學科實踐——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悟知識意義

長期以來,學科與實踐似乎分屬兩個世界,學科追求并固守自己的知識帝國,強調理解和探究,實踐則以解決問題、改造世界己任。開展學科實踐,就是要通過這種教學改革,穿透它們之間的隔膜,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悟學科意義,在學科知識中發現實踐的科學原理,這是我們此項改革的基本目的。

(一)在大型活動中尋覓學科知識

以2022年第24屆北京冬奧會為例,地理教師組織了以“地理觀察員”身份看冬奧會的實踐性活動,并讓學生交流了自己冬奧會上的地理發現:二十四節氣與地球公轉、五十六個民族與我國民族分布、各國運動員服飾與當地自然環境等。有的學生還制作了歷屆奧運會舉辦地分布圖,并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方面分析了夏奧會與冬奧會舉辦地的分布特點,從中發現了完全不同于教材的地理知識。

(二)在實踐作業中鍛煉綜合能力

對作業的認識不能僅僅局限于鞏固知識技能這樣的認知上,而應該是富有色彩、意義多重的復合體,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形成綜合能力。教師以實踐作業為突破口,充分調動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力推動了學校學科教學改革。

例如,語文教師為契合新聞單元活動主題,布置了每日新聞播報活動作為實踐作業。學生在收聽、選材、練習、播報的各環節中,聽、說、讀、寫等語言綜合實踐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學校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開展了“小小春晚評論員”活動,通過引導學生評論春晚節目,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認識建黨百年、鄉村振興、生態文明等重大主題的社會意義,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分析、寫作與表達等能力,而且使得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得到進一步鞏固。

(三)在社會實踐中感悟學科知識

地理學科教師結合學生認知能力,布置了社會調查作業,加深學生對地圖知識的理解,還讓學生對天津鄉土地理、對社會與人有了進一步認知,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教育來自生活,也創造和提升生活。教育應該讓學生觸摸、感知生動而真實的社會生活。傳統的學科教學過于強調教材知識的教學,不僅逐漸與大千世界形成隔膜,未能培養學生應有的實踐能力,甚至連學到的學科知識本身,學生也未必真正地理解其意義。學校所進行的“加強學科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探索學科融合——讓學生發現知識的多重視角”“開展學科實踐——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悟知識意義”等教學改革探索,正是為了在克服傳統教學弊端上做一點努力。

猜你喜歡
科普學科活動
【學科新書導覽】
“六小”活動
“活動隨手拍”
行動不便者,也要多活動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科普達人養成記
三八節,省婦聯推出十大系列活動
“超學科”來啦
科普連連看
科普連連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