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病特征、發生原因及幾點防治措施建議

2023-12-28 10:12白慧君
農民致富之友 2023年33期
關鍵詞:基腐病病株田間

白慧君

小麥莖基腐病屬于真菌性土傳病害,其中假禾谷鐮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為山東省小麥莖基腐病的優勢病原菌。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耕作制度的調整、秸稈還田政策的實施以及全球氣候變暖等方面的影響,小麥莖基腐病已經成為我國黃淮麥區小麥生產種植期間主要病害之一。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會造成小麥植株分蘗數減少、植株生長瘦弱、穗粒數降低、千粒重下降,并發展為白穗,最終導致減產,甚至于絕收。山東省小麥莖基腐病于2015 年零星發現,隨后逐年擴大危害,目前已由新發生的病害轉變為常見病害?;诖?,筆者將結合小麥莖基腐的發病特征、發生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主要防治措施,旨在為山東省小麥莖基腐病的監測與防治提供建議。

一、小麥莖基腐病概述

1、小麥莖基腐發病特征

小麥出苗至灌漿期之間均會受到莖基腐病的侵染致病,感病時期不同,小麥所表現出的感病癥狀也有所差異性。小麥出苗期至起身期感染莖基腐病時,一般在越冬前小麥并不表現出感病癥狀。而是進入翌年春季溫度回升時,小麥進入起身期時出現首個莖基腐病發病高峰期,外觀感病植株莖基部葉片黃化。將感病小麥苗拔除可以發現在其黃色葉片下方葉鞘上有褐色病斑,感病嚴重時,小麥根部出現褐色腐爛,小麥地上部分黃化枯死,進入3 月下旬后,小麥起身期后期,病情發展會有所緩和。進入4 月上旬,小麥拔節期,小麥莖基腐病情發生危害程度再度上升,受害植株矮小、莖基部節間葉鞘出現褐色病變,并逐漸向上延伸危害,剖開褐色節間,可發現內部也變為褐色,植株下方葉片出現大量黃化。外觀受害麥田,小麥分蘗弱小,植株死亡率顯著高于正常麥田。

小麥孕穗期為第二個發病高峰期,受害植株莖稈基部1~2節節間出現褐色病變,發生嚴重時小麥植株第三節間也會表現出受害癥狀。在高濕的環境條件下,感病小麥莖稈上,特別為莖基部位置莖稈上有紅褐色霉層分布。受害植株通常只有主莖和冬前大分蘗可以正常抽穗,且抽穗期間植株會出現大量的小麥死亡,多為連片死苗。

小麥進入灌漿期后,部分染病植株雖然可以抽穗、揚花、授粉、正常生長籽粒,但是后續會出現授粉率低、結實率降低、籽粒不育或敗育等不良現象。小麥植株感病嚴重時,整株葉片出現枯黃、青枯,嚴重植株死亡,并出現枯白穗??莅姿攵酁橹仓旯酀{后期停止發生,受害籽粒癟粒多、籽粒小,發病較早的植株不結實,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及品質。

2、發病規律

小麥莖基腐為真菌性土傳病害,致病菌以菌絲體的形態在田間土壤、枯枝敗葉、病殘體中越冬,在病殘體上致病菌可持續存活兩年以上,并且在此期間可反復侵染危害植株。小麥莖基腐傳播渠道主要以農業機械、澆水、施肥、中耕等農事活動為主,跨地區遠距離主要通過種子傳播。通常情況下,致病菌侵染部位為小麥根部、莖基部位置,向上危害小麥的主莖、分蘗節,隨后隨著小麥植株的生長受害位置擴展至莖基部,于根莖連接處先出現感病癥狀,并由下向上、由外向內擴展危害。從基部第一節間向植株上方第二、第三節間上移,并從葉鞘外部向植株莖稈內部深入危害,逐步促使小麥莖稈維管束部分或全部出現枯死,從而施入養分的輸送功能,導致受害部位上方莖葉黃化、枯死。

3、發病原因

小麥莖基腐病屬于喜濕性病害,通常在地勢低、排水不暢、低溫寡照、苗期降雨量多、灌水量大的田間,小麥莖基部病發病嚴重。在小麥播種期早、播種量大、田間分蘗數多、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性差的小麥田中發病嚴重。田間管理時,施肥不均勻、偏施氮肥、磷鉀肥使用量低、缺失中微量元素、植株瘦弱的麥田中發病嚴重。田間管理粗放、水肥管理嚴重不足、冬前凍害、長期干旱的小麥田中莖基腐病發生嚴重。當田間病蟲害防控不及時、地下害蟲發生嚴重的小麥田中莖基腐發生嚴重。連年采取秸稈還田制度,但是未進行深耕處理的小麥田莖基腐病發生嚴重、病株率高。

二、山東省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特點

1、發生面積連年增大

山東省小麥莖基腐病在2015 年間有零星發生,當年發生面積僅為5.3 萬hm2。至2018 年間,小麥莖基腐病在山東省發生面積顯著提升,增加至37.87 萬hm2,發生區域為15 市超過80 個縣(市、區)。進入2019 年間,小麥莖基腐病在山東省發生面積約為62.93 萬hm2,對比2018 年增加量超66%,且危害嚴重。至2020 年間,山東省全身小麥莖基腐發生面積高達82.87 萬hm2,此時發生范圍已經分布為16 市115 個縣(市、區)。

2、發生程度逐漸加重

近年來,小麥莖基腐病在山東地區田間發生危害程度已經由最初的零星病株發生擴展為片區發病,個別發病嚴重的地塊呈現連片發生。觀察2018 年至2020 年山東省小麥種植莖基腐病的平均病田率,呈現逐年加重的趨勢。山東省2018 年小麥莖基腐病平均病株率達到14.8%、平均白穗率為6%,進入2019 年后小麥莖基腐病平均病株率為12.5%、平均白穗率為2.27%,相比2018 年略有下降。2020 年,小麥莖基腐病的平均病株率、平均白穗率出現上升,分別表現為13.27%、2.46%。其中,山東省魯西南、魯西北、魯中等地區發生較為嚴重,部分地區田間莖基腐病株率達到50%以上,部分發生嚴重地塊病株率達到100%,平均白穗率達到20%以上,部分發生嚴重地塊平均白穗率為70%以上,甚至于絕收。

3、造成經濟損失嚴重

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會導致小麥整株枯死或枯白穗的現象,最終影響小麥產量,嚴重出現絕收。觀察山東省近年來小麥莖基腐病的危害,可以發現在發病一般的田塊中減產達到了20~30%,而發病嚴重的田塊間減產達到了40%以上。據相關數據統計分析,2018 年間小麥莖基腐病在山東省地區造成小麥實際損失達到了1.24 萬t,2019 年間造成實際損失為3.95 萬t,2020 年間造成小麥實際損失達到了5.75 萬t,呈連年上升的趨勢。

三、山東省小麥莖基腐病發生原因

1、氣候條件

分析山東省2015 年至2020 年的氣象數據可以發現,2017年、2018 年、2019 年間的冬季氣溫偏高。其中11 月份的氣溫相較常規年份分別高出0.5℃、1.4℃、1.9℃,越冬前氣溫偏高,會導致小麥苗期出現旺長,植株抗病性差,易受病菌侵染。且在2018年、2020 年間3~5 月份期間降雨量對比常規年份多出63.1%、10.4%,而2019 年降雨量對比常規年份偏少,約39.2%,因此,2019 年小麥莖基腐病的平均病株率以及白穗率低于2018 年、2020 年的數據,證實在春季溫度回升后,降雨量對小麥莖基腐的發生與危害程度有一定的影響,降雨量越多,小麥莖基腐病發生危害程度愈發嚴重。除此之外,倒春寒的發生對小麥莖基腐病有一定的影響,發生倒春寒后,小麥易受凍害影響,降低抗病性,最終增加感病風險。

2、品種抗性分析

通過對山東省小麥主栽品種的分析,小麥莖基腐病在各品種之間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感病,且在目前小麥種植中并無對小麥莖基腐病表現免疫或高抗的品種。因此分析,山東省近年來小麥莖基腐病發生逐年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當地缺乏種植對莖基腐病高抗的優質品種。

3、耕作制度的影響

山東省主要的耕作制度為小麥-玉米連作,小麥與玉米同屬于禾本科作物,在連年種植、秸稈還田技術的應用下,促使小麥莖基腐致病菌在田間菌源的積累加速,導致小麥莖基腐病連年加重。相關數據分析研究,在采取秸稈還田、免耕種植技術下的小麥莖基腐病病情指數、發病率對比未秸稈還田的田塊顯著提升。小麥種植期間,秸稈還田雖然具有高效、增肥、生態性強等特征,但是在應用時建議采取深翻晾曬的方式進行土壤處理,將會有效降低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頻率。

4、土壤類型

任何土壤質地的田間均會發生小麥莖基腐病,其中堿性土壤中莖基腐病發生更為嚴重。觀察近年來山東省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規律,其中發生面積較大的市依次為菏澤、聊城、濟南、濱州、濟寧、泰安、德州、東營,集中分布于黃河沿線,且占全省小麥莖基腐病發生面積的97%,其中,位置集中在黃河、河灘、湖區附近的縣市發病更為嚴重。在該地區土壤條件多為鹽堿化,更加利于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與蔓延。

5、弱苗易感染莖基腐病

通過近年來對山東地區小麥莖基腐病調查研究發現,田間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程度通常與田間的苗情有一定的聯系。當田間小麥幼苗長勢越弱的情況下,越易感染莖基腐病,且感病后造成的危害越嚴重。例如,小麥種植后越冬期氣候干旱、早春進入返青期后降水量少,農戶灌水不及時的情況下,幼苗生長水分供應不足,莖基腐病發生較多。除此之外,小麥幼苗生長前期,采取冬前或春季化學藥劑除草造成藥害,幼苗生長緩慢、停滯的情況下,田間莖基腐病發生較為嚴重。

四、小麥莖基腐病綜合防治措施

1、科學選種

科學選種是有效預防小麥莖基腐病的高效措施之一,結合近年來山東省地區氣候條件、田間觀測、小麥品種抗性鑒定等數據分析,可以選擇適宜在山東省種植、抗小麥莖基腐病的優質品種進行種植,例如,濟麥19、煙農21、山農38 等品種。

2、合理播種

小麥播種應當秉承適期播種原則,進行培育壯苗基礎,可有效預防小麥莖基腐病。對于早熟小麥品種,可在適宜的播種期內延遲播種時間;對于部分晚熟小麥品種,可在適宜播種期內早播。通常,播種時間的選擇需要結合氣候進行確定,一般在平均氣溫穩定在16~18℃左右時小麥播種最佳,播期控制不當時,易造成小麥植株出現旺長、無效分蘗增多,抗病性降低等現象。依照山東省近年來的氣候研究分析,小麥播期通常在每年的10 月5 日至10 月15 日之間,具體時間可依照當年氣候進行調節。小麥莖基腐病發生較為頻繁的地塊,播種時間可以延期5~10d,但是最遲播種時間不得在霜降后。播種時間延遲的情況下,可適當提升小麥種子的播種量,播種深度控制在3~4cm 即可。

小麥完成播種后及時鎮壓,促使苗齊、苗壯。在部分大面積規模小麥種植條件下,可應用精量化播種技術,科學控制播種量、播種密度,避免由于田間通風透光性差導致小麥莖基腐病爆發。例如,在山東省播種濟麥22 時,播種時間可控制在10 月8日左右,適宜播種種子量為180~250kg/hm2,播種時間每往后延遲1d,小麥種子播種量則增加15kg/hm2,如果播種時間為霜降后,則播種量可提升為240~300kg/hm2。

3、優化耕作制度

小麥莖基腐病屬于土傳病害,在連年發生嚴重的地塊禁止采取小麥秸稈直接還田措施。在小麥收獲后,將小麥秸稈集中收集至統一地區發酵后方可還田。通常來說,小麥秸稈粉碎越細碎、發酵時間越長,土壤中所積累的致病原基數就會隨之降低。在部分小麥莖基腐病發生相對較輕的地塊,在經過秸稈還田后,還需要對田間土壤進行深耕,耕作深度保持在30cm 左右,將土壤中殘留的致病菌深翻至土壤表面,通過晾曬減少致病菌基數,從而減少危害。通常每間隔3 年左右需要進行一次深翻。對于部分小麥莖基腐病發生較重的地塊,在小麥種植收獲后,可將田間的病株、殘株及時清理,帶離田間進行集中無害化處理。同時,發病嚴重的地塊不可采取秸稈還田措施,即使經過土壤腐化,依舊無法達到徹底殺菌效果??刹扇∩筮^腹還田的方式,以減少田間莖基腐致病菌基數水平。

4、合理輪作

在小麥莖基腐發病危害較為嚴重的田塊,可結合當地耕作制度、土壤肥力基礎等采取科學輪作措施,小麥收獲后與大豆、蔬菜等進行輪作。阻斷小麥莖基腐病土傳病害的連年影響,減少田間致病菌的積累途徑。

5、增強水肥管理

小麥種植期間,科學施肥可有效提升小麥植株長勢,增強小麥抗病性。小麥施肥應當秉承平衡施肥原則,將底肥與追肥搭配施用,采取科學配方施肥技術,搭配施入氮、磷、鉀元素,避免偏施氮肥,影響小麥植株長勢。底肥通常選用充分腐熟有機肥30~45t/hm2、氮磷鉀復合肥375~450kg/hm2;追肥分別于小麥拔節期、穗期施入,分別施入尿素225~300kg/hm2、60~75kg/hm2。追肥后及時澆灌水分,提升肥料的利用率水平。

同時,在小麥田間管理過程中,需要結合田間土壤的基本情況做好排灌管理,避免田間濕度水平過高,導致莖基腐病的蔓延發生。通常在低洼地塊、降雨積水多的情況下,小麥莖基腐病發生較重,此時應當加強排水管理,做到雨停田間無明水。此外,當氣候較為干旱時,田間缺水的情況下應當及時補水,灌溉水以地表水最佳。

6、藥劑防治

①種子處理

小麥莖基腐病的侵染時間多以秋季播種后至越冬前,為有效預防該病害,可以提前進行種子拌種或包衣處理。預防小麥莖基腐病拌種處理藥劑有戊唑醇、吡蟲啉、微生物制劑等,拌種時可用32%戊唑醇懸浮種衣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27%苯醚·咯·噻蟲懸浮種衣劑、或48%苯甲·吡蟲啉懸浮種衣劑等進行均勻混合包衣處理。拌種時也可選用微生物制劑類進行,例如小麥種子100kg 可使用1 億芽孢/g 枯草芽孢桿菌微囊粒劑300~400g 混合均勻拌種。

②藥劑噴霧防治

小麥進入返青期至拔節期為莖基腐病防控最佳階段,在此時期,可使用80%戊唑醇水分散粒劑3000~3500 倍液、或70%氰烯·戊唑醇懸浮劑1800~2000 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000~2500 倍液、或20%氟唑菌酰羥胺懸浮劑3500~4000 倍液莖葉噴霧防治,每間隔7~10d 施藥1 次,連續施藥2~3d。由于小麥莖基腐病危害部位多為小麥莖基部位置,在施藥期間在做好安全防護的基礎上,盡可能的將施藥噴頭高度放低,對準小麥莖基部位置,可以顯著提升施藥效果。同時,施藥時間多為晴天無風上午10 時前,午間3 時后,避免露水、高溫條件下施藥,易產生藥害。

綜上所述,小麥莖基腐病近年來在山東省地區呈現連年加重的趨勢,對山東省小麥安全生產造成嚴重影響。為有效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種植戶在小麥種植生產期間,應當結合山東省氣候條件特征、地勢條件、市場情況等綜合加強對小麥種植生產管理。通過采取選擇適宜品種、科學輪作、優化耕作制度、加強水肥管理、提升化學防治等措施,全面提升小麥植株長勢,增強抗病性,最終減少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病概率,促進山東省小麥產業良好可持續健康發展。

猜你喜歡
基腐病病株田間
春日田間
渭南市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及防控
田間地頭“惠”果農
小麥莖基腐病抗性QTL的分析
“碼”上辦理“田間一件事”
田間地頭有了“新綠”
豌豆抗白粉病資源田間評價試驗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的發生與防治
中國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進化差異的探究
百香果莖基腐病綜合防治技術要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