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寧服裝在中國發展演變解析

2023-12-28 06:06李京平
關鍵詞:土布丹寧牛仔褲

李京平 李 斌 李 強

(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0 引言

丹寧服裝實質是勞動服裝,經過100 多年的發展已成為時尚的寵兒,這絕對是服裝史上的奇跡。但對于丹寧服裝在中國的變遷研究并沒有引起過多關注。高新華、張文心、包銘新認為丹寧服裝源于1872年Levi's 的第一條藍染牛仔褲,并是Levi's 推動了世界牛仔褲的發展[1-3]。赤樺認為中國丹寧服裝開始于改革開放后,也就是1978 年[2]。余戡平和W·大衛·馬克斯認為丹寧服裝發展中美國、日本、歐洲、東南亞地區起到關鍵作用,并產生了極具地方特色的牛仔服和牛仔文化[3,4]。由此可知,學術界對丹寧服裝的認知是不完善的,均認為丹寧服裝起源和發展主要依靠美國Levi's,且認為中國是改革開放后才接觸到丹寧服裝,沒有將早期勞動服歸入丹寧服裝發展歷程中。并且丹寧服裝在中國的研究也都集中在工業生產技術升級、中國傳統紡織工藝與丹寧的融合設計、中國丹寧產業集群研究、中國丹寧服裝銷售等方面,缺少對于中國丹寧服裝的溯源與各時代丹寧服裝發展和流行因素的探索。筆者認為,棉紗漿洗加固、經紗靛藍染色、緯紗保持本色、梭織且具有良好耐磨性的斜紋棉布即丹寧布;用這種棉布制作的滿足百姓生活、勞動所需的服裝即丹寧服裝;勞動布是勞動人民為滿足勞動所需,生產的結實耐穿的靛藍色斜紋粗布。勞動布與丹寧布也有所區別,勞動布雖然與丹寧布極其相似,但因制作工藝有限,面料不如丹寧布細膩結實,未達到國際丹寧布標準,呈現出不同風貌。使用勞動布制作的工作服即為勞動布服裝。中國藍染土布在工藝流程、織造工具、棉花品種、勞動布特點等方面與丹寧布具有極強的相似性,可以說中國藍染土布為牛仔布與牛仔服裝的流行打下了一定的民眾基礎,而勞動布經過發展在20 世紀70 年代成功轉型為牛仔布。本文將通過文獻研究與圖像信息相互印證的研究方法分析丹寧服裝在中國的發展與演變,探究丹寧服裝在中國流行經久不衰的原因。

1 丹寧服裝在中國流行的歷史原因

眾所周知,丹寧布最早出現在法國羅納山谷(Rhone)納梅斯(Nimes)地區。牛仔布一開始是一種經紗靛藍染色、緯紗保持原色的機織棉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耐磨[5]。而掀起丹寧時尚浪潮的則是美國商人Levi Strauss,他在1873 年抓住了美國淘金熱的契機向淘金者出售耐穿的牛仔褲,從此Levi’s 的牛仔褲就和丹寧服裝的發展密不可分了。丹寧服裝最初是指牛仔褲,牛仔褲是采用靛藍色斜紋牛仔布制作的厚實褲子,多為直筒褲,貼緊臀部以展現臀部緊俏,前后都有口袋,前袋里還有表帶進行裝飾,且多用銅扣裝飾褲袋[6]。而廣義上的丹寧服裝是指用各種丹寧布制作的一切具有健美、耐磨、耐臟特點的服裝。

傳統丹寧布是靛藍色粗支斜紋的純棉布,經紗靛藍染色、緯紗保持原色,織造采用三上一下右斜紋織造;廣義的丹寧布泛指用染漿聯合機或球經染漿設備染色的各種纖維織造的具有粗獷舒適特點的面料;仿丹寧布像匹染丹寧布這一類就是指面料有丹寧風格,但不是采用傳統丹寧布制作工藝織造的面料;針織丹寧布顧名思義就是將經緯線采用丹寧布染色方法,但用針織方法制作面料,這類面料依舊具有牛仔布粗獷舒適的特點[7]。土布是中國傳統布匹,歷史悠久,可分為色織土布、藍染土布、挑花土布3 種,土布多為平紋、斜紋、緞紋3 種織物組織。中國藍染土布中的斜紋土布與丹寧布有相似性。

丹寧布主要的藍染、棉紡、斜紋技藝在中國流行已久,并且中國土布在織造工序、織造工具、勞動布特點上與丹寧布是近似的,所以中國百姓喜愛穿著耐磨的藍色棉質土布的特點為后期丹寧布在中國的流行打下了一定的民眾基礎,即民眾對藍色舒適耐磨的斜紋棉質面料的喜愛。在斜紋工藝上,中國早在殷商時期就有了斜紋圖案的織物,并且絲織物中的綺和綾都是斜紋織物。在藍染工藝上,中國早在黃帝時期就開始使用植物染織。據古書《夏小正》記載,人們在農歷五月就要栽種蓼藍??芍?,中國早在夏代就開始種植藍染所需的藍草。春秋《荀子·勸學》中青取之于藍,描繪了藍草提取靛藍染料的工藝[8],證明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發明了藍染最關鍵的靛藍染料,升級了藍染技術。在棉紡織工藝上,上古時期印度植棉技術就傳入中國西南、西北地區;在東漢時期,中國不僅會種植棉花,還學會了紡紗織布,《梁書·高昌傳》中白疊子就是棉花,介紹了棉花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纊的特點,還描繪了人們多用棉花織布,織出的布料又軟又白的場景[9]??芍?,在南北朝時期中國棉紡織業已經形成了規模;宋末元初黃道婆的出現將棉紡織技藝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棉紡織技藝和棉花種植得到大力推廣,并且發明了腳踏式織機;明代時棉花已經在全國范圍內種植,各地織造技術都十分精湛,棉紡織業一片欣欣向榮。土布也開始出現,土布和牛仔褲一樣都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威縣土布(圖1)起源于元末明初,按布面紋理可分為平紋和斜紋兩種,色彩豐富,圖案精美寓意吉祥。威縣土布紡織技藝工序繁雜,織造工序多達十余部。浦東土布(圖2)編織起源于明代,在清代時曾有描述“周浦新廠大小布,斜紋稀布更精良”,可見浦東土布中的斜紋布甚是精美。浦東土布織造工序復雜,圖案豐富,色彩以藍色為主。

圖1 威縣土布

圖2 浦東土布

丹寧布是勞動布這一特點,在中西方是一致的。丹寧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非常耐磨、不易破損,而正是這一特點讓它從出現就深受中外勞動人民的喜愛。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丹寧布是用來做船帆的,后被美國商人Levi Strauss 以西部牛仔服裝為靈感制作成牛仔褲供淘金工人穿著,在二戰時牛仔褲被當作美軍軍服。在中國受農耕文化影響,民眾對服裝實用性要求很高,和牛仔服一樣具有耐磨舒適特性的靛藍土布服裝成為勞作時的必備服裝。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加強工業建設,勞動布(丹寧布)服裝成為工服,因為耐磨的特點勞動布制作的服裝在整個社會流行。20 世紀90 年代末中國南下打工大軍也流行穿著牛仔布制作的服裝。眾所周知,現在中外勞動人民在工作中也多喜歡穿著丹寧布制作的服裝,牛仔褲也依然是美軍特種部隊常備服裝(圖3),其他國家的特種部隊在反恐時也會穿牛仔褲??梢姷幉荚诿绹椭袊际菫闈M足勞動人民生產生活中耐磨、方便工作的需求而產生的,并且流行都與勞動人民密不可分,所以說不論中外丹寧布都具有勞動布的特點。

表1 中外牛仔面料服裝對比表

圖3 穿著牛仔褲的美國特種部隊

圖4 窄幅梭式織布機

筆者對土布與牛仔布進行比較發現:①從織造工序來看,中國的靛藍色土布紡織工序與丹寧布織造工序的主要工序相同,均為“原紗-漿線-染線-織布-防縮整理-晾曬烘干-成品”,中國土布款式豐富,斜紋、經線靛藍色、緯線原紗色的是其中一款,這種土布可看作廣義上的仿丹寧布;②在織造工具上看,丹寧布最早和土布一樣采用有梭織機,只是丹寧布是機器化生產而土布主要是純手工織造,所以從紡織工具上看丹寧布和土布的紡織工具可以說是同宗同源;③在原料上看,牛仔布和中國土布亦是同族都是非洲棉花。3 世紀時非洲棉花傳入中國新疆地區,唐代時中原地區也開始種植棉花,至宋代長江流域也開始種植棉花,元代黃道婆普及了棉花種植和棉紡織技術。元代時南北方種植棉花種類不同,北方種植的是埃及棉,南方種植的是非洲棉,并且江南的“南京布”開始大量出口歐洲深受喜愛。歐洲是從10 世紀開始在西班牙種植非洲棉花,12 世紀初開始在意大利北部,后傳入法國。④從服裝來看,苗族服裝與牛仔褲制作工序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紡紗-漿線-染線-織布-上漿-縫紉-成品”,苗族服裝制作中的上牛紅、豬紅涂層和牛仔褲上漿一樣增加了服裝的耐磨度,延長了服裝的使用壽命。并且牛仔褲和苗族服裝都是方便人們生產生活的服裝,都采用靛藍染織,同樣以耐磨、耐臟、方便生產工作為出發點。苗族服飾面料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材質的厚重和耐用[10]。且靛藍色粗棉布、豬紅或牛紅涂層亮布是傳統苗族女裝的基本面料之一??梢?,丹寧服裝在中國傳統服裝中亦有很好的民眾基礎。無論從面料還是服裝來看,丹寧布與丹寧服裝都在中國有較好的民眾基礎,并且丹寧面料和服裝的耐磨、耐臟、環保的特性也與中國土布和苗族服裝特點相同,甚至連穿著受眾也相同??梢哉f中國悠久的藍染、棉紡工藝為中國“丹寧布”的流行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續表

2 丹寧服裝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丹寧布在中國又稱“勞動布”或“堅固呢”,是藍色粗斜紋棉布。[10]在1993 年出版的《簡明紡織品詞典》中將牛仔裝定義為“面料采用石磨藍勞動布”[11]的流行服裝,可見丹寧布早期在中國就稱為勞動布。自20 世紀70 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中國與世界交流增加、思想更為開放、技術升級,布料達到國際丹寧布標準,才將“勞動布”改稱為丹寧布或牛仔布,勞動布制作的服裝改為牛仔服。丹寧布與丹寧服裝是作為外來概念引入中國的,中國的丹寧服裝與丹寧布并不是同步發展的,起初兩者是分離的。丹寧服裝的發展歷程基于布與服的關系可以分為5 個階段。

2.1 20 世紀50~60 年代丹寧布與丹寧服裝

二戰美軍以牛仔褲作為軍服,中美合作讓中國大眾也知道了牛仔褲。美軍士兵會將軍用品在市場中兌換成其他生活用品和錢,這讓牛仔褲也出現在了天津的市場,但是中美關系破裂牛仔褲市場也隨之消失。20 世紀50 年代就有粵語歌曲談到了牛仔褲,當時牛仔褲是帝國主義的標志,但也足以證明20 世紀50 年代前中國就已經通過美軍接觸到牛仔褲?;浾Z歌是這樣唱的:“著起牛仔褲,等于認美帝(帝國主義)做契爺(干爹)”[13]丹寧布的生產還是在20 世紀50 年代生產勞動布才開始。

建國后工人階級地位提升,20 世紀50 年代人們流行穿勞動布,也就是質量較低的丹寧布。中國各地也開始生產“勞動布”和“堅固呢”。1956 年國營山東淄博織染廠是全省生產規模最大的勞動布生產廠家之一,主要生產蘭雁牌靛藍堅固呢,并且引進了眾多國外生產牛仔布的機器,如聯合漿染織機、片梭織機等等,生產工序完整[14]。山西省襄垣縣色織廠建于1959 年,位于城內東關,, 10 年來一直以生產勞動布為主。1958 年廣州星洲服裝廠(后改名廣州市東方服裝廠) 曾以珠帆為面料生產友誼牌牛仔褲,由廣東省紡織品進出口公司出口到歐洲,年產10 萬條。1962 年采用廣州第一棉紡廠的純棉堅固呢為面料,生產任務不斷增加[15]。顯而易見,“勞動布”的生產在50~60 年代已經形成規模,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要,還出口了歐洲。

20 世紀50~60 年代中國正處于由貧窮向工業化轉變的重要時刻,中國人民大力發展工業,對服裝的要求也以耐臟、耐磨、方便工廠工作為主。靛藍色的純棉“勞動布”因為物美價廉和切合了這一需求而被大眾喜愛,悠久的土布基礎也讓人們更易接受藍色、純棉的“勞動布”。并且工人階級地位的上升也讓工人服成為流行,不論男女老少都以穿著“勞動布”工人服(圖5)為榮。

圖5 “勞動布”工人服

2.2 20 世紀70 年代丹寧布與丹寧服裝

改革開放后中國加強了與世界的交流,國人思想更為開放、生產能力也大幅提升,勞動布成功轉型為丹寧布,耐磨個性的牛仔褲開始在中國生產。丹寧布和丹寧服裝的生產是由中國臺灣和香港向內陸輻射的。20 世紀70 年代中期香港和臺灣率先生產丹寧布和丹寧服裝,20 世紀70 年代末廣東等鄰近省市也開始生產,各地牛仔布和牛仔服生產公司如雨后春筍,廣州第一棉紡織廠和上海申實紡織有限公司就在此時建立[16]。第一個進入中國的牛仔褲品牌就是中國香港的。20 世紀60 年代中國香港就有企業為Levi’s 做牛仔褲代加工,這個企業是譚兆的“德士活有限公司”。但他并不滿足于代工,在學習了技術后譚兆在70 年代自創了“萍果”牌,1979 年萍果牛仔褲廣告已經在大陸播放。同時1978 年廣東省絲綢紡織集團有限公司成為首批“三來一補”企業,開始了牛仔褲的生產與出口,并向美國出口了第一條牛仔褲。

牛仔褲并不是一傳入就受到中國人民喜愛的,它的發展也反映了中國社會思想的改變。1978 年喇叭牛仔褲傳入,因為打破了女裝褲右開衩的定式和受政治思想影響,喇叭牛仔褲被打上了“不男不女”和“模仿西方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標簽而受到人們的排斥。因而牛仔褲改名為工裝褲,使其更有勞動人民味道。1979 年極具影響力的《中國青年》雜志提出將青年人衣著風格與思想境界分開,并且1979 年《大西洋底來的人》的熱播也帶火了喇叭牛仔褲和蛤蟆鏡的時尚穿搭,如圖6。

圖6 喇叭牛仔褲和蛤蟆鏡

牛仔褲在20 世紀70 年代成為潮流是因為符合了改革開放后人們對于打破傳統禁錮的心理需求。同時,人們開始在審美角度對性感有了追求,喇叭牛仔褲讓服裝不僅僅滿足了階層劃分和保暖的需求,更滿足了年輕人打破常規、自由選擇的心理需求。

2.3 20 世紀80 年代丹寧布與丹寧服裝

20 世紀80 年代中國開始了丹寧布的自主生產。黑牡丹開創了國內丹寧布行業之先河。1981 年初,該公司提出了研制靛藍丹寧布的初步方案,當年底,國內第一臺丹寧布染漿聯合機組安裝成功[17]。1983年該品牌的“靛藍防縮勞動布(牛仔布)”獲得國家色織行業產業最高獎“國家銀質獎”[18]。1981 年是國內銷售的牛仔褲面料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均為進口,此后開始自主生產。最早自主生產丹寧布的上海新風色織廠,之后各地都有企業加入丹寧布自主生產的行列。自產的丹寧布質量愈來愈好,如湖北省絲綢科技開發中心研制的高檔真絲丹寧布面料,為丹寧服裝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19]。中國自己掌握了牛仔布的生產讓牛仔布的產量更大、價格更低,為丹寧服裝進一步發展打下物質基礎。

20 世紀80 年代中國影視劇發展迅速,影視劇的熱播也帶動了丹寧時尚的傳播。20 世紀80 年代牛仔褲因性感自我的特點在青年人間流行。1980 年《廬山戀》女主張瑜著牛仔褲拍攝雜志封面(圖7),因為人們對《廬山戀》和張瑜的喜愛許多人開始模仿她穿著牛仔褲。到了20 世紀80 年代中后期,在霹靂舞等潮流文化和香港娛樂文化的影響下,丹寧服飾開始在中國普通大眾中流行起來(圖8)。丹寧服飾也逐漸從牛仔褲輻射開來,有了各式各樣的牛仔衣、牛仔裙、牛仔背心等。

圖7 張瑜穿著牛仔褲拍攝雜志封面

2.4 20 世紀90 年代丹寧布與丹寧服裝

20 世紀90 年代中國服裝業發展節奏基本與國際運作同步,丹寧布產業由“粗獷型”向“細膩時尚型”轉變。臺山紡織廠為生產優質牛仔布從歐洲各國整套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1990 年產值就超過了億元,并且產品獲全國丹寧布評比“金牛獎”,產品已經達到國際標準。在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的同時,黑牡丹還注重研發自主核心技術。例如,預縮率穩定控制在1991 年就優于國際標準,只有2.5%左右。進口熱定型機均勻軋車電氣同步控制在1998 年打破了許多前期難以解決的桎梏。1999 年“染液組分在線檢測和控制系統”自主研發成功,中國在染色自動控制方面有了一席之地。

20 世紀90 年代人們不再盲目跟風趕時髦,開始追求多樣化和個性,丹寧布和丹寧服裝也開始變得多樣,如圖9。20 世紀90 年代丹寧服面料有很大發展,丹寧面料不僅僅只有傳統的棉??萍嫉倪M步促進了纖維的發展,合成纖維和新的纖維材料出現,新材料讓丹寧面料功能性更好,設計的服裝更美觀修身。彩色丹寧布的問世,進一步擴大了牛仔服裝的市場,各種款型、不同厚度、不同顏色的丹寧服裝數不勝數[20]。改革開放后深圳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人為了更好的生活去深圳打工,丹寧服裝耐磨經穿深受打工大軍的喜愛,街頭巷尾每一個人都穿著丹寧服飾工作(圖10),可以看出90 年代末南下打工大軍將丹寧帶回了工裝屬性。

圖10 穿著丹寧服裝工作的人

2.5 新世紀丹寧布與丹寧服裝

2000 年以來,以廣東為首的沿海省份成為中國丹寧服裝產業的聚集地,特別是廣東地區擁有4 個超千家企業的丹寧產業集群。但是丹寧布和丹寧服裝的大規模生產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洗水工藝會浪費大量水資源,并且污水常有工廠私自排入河流,未經處理的污水會帶來大量纖維沉淀,就像洗衣機濾網中的污垢一樣。污水中還含有鉛、銅、鎘,會造成當地的重金屬超標。紡織工人更是直接受到傷害,丹寧面料生產需要用到大量化學試劑,空氣中彌漫著硫化物的刺激性味道,化學試劑和刺激性氣味都傷害著工人的身體。2008 年金融風暴以后,中國開始重視環保,環保丹寧服裝崛起。

為了讓丹寧生產加工更環保,中國在技術上不斷革新,升級了丹寧的后整理工序和成衣水洗工序。其中運用到了絲光堿回收技術、印染廢水的資源化利用、泡沫技術、臭氧水洗、低浴比水洗、全酶法水洗和激光雕花技術[21]。除此之外,楊箭和王麗華開創了牛仔的高壓上漿技術。高壓上漿是實現低碳生產的一個途徑,結合“兩高一低”上漿的思路,在生產實踐中結合工廠設備的特點,適當降低漿液濃度,選擇合適的壓漿力, 從而使棉紗獲得均勻上漿。實踐證明, 這樣做既保證了紗線的斷裂強度和耐磨性,同時上漿質量也沒有受到影響;既達到了減少漿料用量、降低上漿成本的目的,又減少了后道退漿工序的工作時間和水資源的使用[22]。李瑞卿等用新研發的環保型復合還原劑來替代保險粉,有效減少了臭氣和含硫廢水的產生,符合環保、綠色生產的主題[23]。不只有科研人員在為丹寧服裝的生產技術革新努力,丹東優耐特紡織品有限公司也推出了環保型繪染面料。該面料不僅生產周期短、無需制網、生產過程中不產生污水,而且在專用設備上首創的智能化控制系統,印染手法多樣,使花型圖案時尚、動感、抽象的個性化丹寧面料的生產具有了可操作性和持續生產性,突破了傳統丹寧面料花型單一、排污嚴重的技術瓶頸[24]。中國科技的發展帶動了技術的革新,讓中國從生產源頭上減少了丹寧服裝帶來的污染,使中國丹寧布的發展持續向好。即使2020 年疫情對我國丹寧布行業影響巨大,但未傷及根基,運行良好,展現了我國丹寧布產業強大的韌性[25]。

新世紀商務休閑風丹寧服裝流行,丹寧服裝不再僅僅是耐磨的勞動服裝,而是展現人們輕松舒適生活態度的休閑服裝,即使是正式會議也可以穿著牛仔褲替代西褲搭配西服(圖11),這與歐美傳統牛仔大膽追求自由個性的風格已有不同,更具中國“中庸”色彩,在追求休閑舒適的同時又不張揚的展現個性。世界舞臺上,丹寧服裝設計不局限于展現西方美,更融入了東方元素。服裝設計師創作出了極富中國韻味的丹寧服裝,引領了中國丹寧服裝新風尚。如金頂獎設計師陳聞在2017 年發布的“聞所未聞”系列(圖12),將中國的昆曲、木版年畫與硬挺野性的丹寧服裝相結合,極具中國特點的門襟和戲曲頭飾為牛仔藍增添了一抹中國紅,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牛仔的魅力。

圖11 雷軍穿著牛仔褲出席發布會

圖12 陳聞2017 秋冬“聞所未聞”主題設計

3 丹寧服裝在中國流行的原因

(1)丹寧布搶占土布市場,使土布市場縮小。自二戰后,國外傾銷的大工業生產的棉布性價比更高,且生產規模更大、更適合工業化發展需要,加之丹寧布因特性與靛藍土布極其相似且更受世界各國喜愛,所以搶占了土布的市場,使得土布市場迅速縮小。

(2)中國穿著藍色土布制作的服裝的習慣,為丹寧服裝在中國流行奠定了民眾基礎。藍染、棉紡、斜紋這些丹寧布的關鍵元素,在中國流行甚久。藍色土布在工藝流程方面、織造工具、棉花品種、面料特點等方面與丹寧布具有極強的相似性,藍色土布服裝與丹寧服裝一樣具有性價比高、耐磨、平民性的特點。中國民眾習慣穿著藍色土布制作的服裝(圖13),所以更易接受丹寧服裝,這為丹寧服裝的流行奠定了良好的民眾基礎。在中國勞動人民是最廣大的群體[26],而丹寧服裝本質上也是為了滿足勞動者工作而產生的,具有堅固耐磨的特性,符合了中國廣大勞動者的需要。

圖13 穿著靛藍土布裝的老人

(3)牛仔精神與中國民眾的心理契合促成了丹寧服裝在中國的流行。丹寧服裝蘊含了“自由、勇敢、堅毅、百折不撓”的牛仔精神,使丹寧服裝具有平民化、自由、時尚的氣質,同時切合中國民眾打破陳規、努力拼搏、勇敢創造新中國的心理。另外,丹寧服含蓄地展示了人體的性感,不但切合原始本能也切合了人們追求自由、展現自我的心態,是意識觀念的變化促成了丹寧服飾的流行[26]。

(4)世界時尚風向與品牌效應的影響。自改革開放后中國加強了與世界的交流,隨著經濟全球化時尚不再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小范圍的流行而是影響世界的大流行,丹寧服裝設計師緊隨潮流,加強設計創新??钍缴?,打破了僅有牛仔褲的單一;色彩上,不再局限于靛藍色,有了豐富的色彩;面料上,純棉靛藍色丹寧布不再是唯一選擇,各種纖維的運用,豐富了丹寧布的面料特性[27]。丹寧服裝品牌也利用廣告、聯名、影視等各種營銷方式增加了人們對丹寧時尚的認同。隨著中國文化自信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丹寧設計師和丹寧品牌開始推出極具中國風的丹寧服飾(圖14、15),使得牛仔服裝更受中國消費者喜愛。

圖14 陳聞2019/2020 秋冬“牛仔俠客”風格設計

圖15 中國李寧2021 年牛仔外套以莫高窟329 窟“蓮花飛天藻井”為靈感

4 結語

丹寧布是勞動布的特點在中外是一致的,滿足勞動人民生產生活中耐磨需要是中國土布、勞動布和丹寧布的共性。中國悠久的藍染、棉紡工藝孕育了與丹寧布有諸多相似性的靛藍色土布和勞動布,也讓中國民眾有了穿著藍色耐磨棉質服裝的習慣,這些均為丹寧布與丹寧服裝的流行奠定了極其重要的民眾基礎;20 世紀50 年代開始勞動人民地位的提升和工業化的發展推動了中國丹寧布和丹寧服裝的發展,人們用勞動布服裝展現自己的工人身份;20 世紀70 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丹寧布制造技藝得以迅速發展,人們的思想也更為開放,勞動布與勞動布服裝正式轉型為丹寧布與丹寧服裝,丹寧服裝成為人們打破思想枷鎖展現自我的物質承擔者;20 世紀80 年代中國開始了丹寧布的自主生產,影視的流行推動了丹寧時尚的發展;20 世紀90 年代中國服裝業發展節奏基本與國際運作同步,丹寧布生產更為精細向多樣化發展。丹寧服裝不僅滿足了人們對個性化追求的精神需求,也滿足了生產生活耐磨經穿的物質需要;新世紀中國丹寧布生產向綠色生產轉型,丹寧服裝也更具中國特色,中國風丹寧服裝也迎合了中國消費者的審美。因此,丹寧服裝在中國的流行是中國土布基礎與丹寧服裝源自勞動階層、牛仔精神與中國民眾的心理契合、世界時尚風向與品牌效應的影響共同作用的成果。

猜你喜歡
土布丹寧牛仔褲
三民文化村里的土布博物館
兼收并蓄
丹寧環??椩煨赂拍睢狪SKO推出R-TWOTM
喚醒沉睡的民間技藝——淺談土布發展現狀與未來
寧可丹寧
夾縫中求發展:高陽商會與土布運銷
與眾不同的牛仔褲
土布不『土』
多變丹寧定律
穿BOYFRIEND牛仔褲的女人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