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內涵、意義與策略選擇

2023-12-28 19:45秦翠翠陳芳英
糧食問題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糧食安全

秦翠翠 陳芳英

摘要: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是頭等大事。糧食不是普通的商品,具有多種屬性,它兼具生存必需品、戰略品和公共物品的社會屬性,具備自然品、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經濟屬性。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無農不穩,無糧則亂;谷賤傷農,米貴傷民。糧食問題事關生存安全、政治安全和經濟安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就是要嚴格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健全輔之以利、輔之以義機制保障,還要增減兩端發力。

關鍵詞:藏糧于地 藏糧于技 輔之以利 輔之以義 糧食安全

《2023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GRFC)指出,全球經歷嚴重糧食不安全并需要緊急糧食、營養和生計援助的人數在2022年連續第四年增加,超過2.5億人面臨嚴重饑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糧食安全是“頭等大事”,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一、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豐富內涵

一日三餐離不開糧食,糧食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事物,但是往往越是熟悉的事物,認識起來越有難度。糧食并非經濟學視角下的單一商品,而具有多種屬性。

(一)糧食的屬性

從社會學角度分析,糧食是生存必需品、戰略品和國家公共物品[1]。糧食滿足了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是生存必需品;人類分邦列國后,糧食就因生存必需品而衍生出戰略品的屬性;從生存必需品的微觀基礎到戰略品的宏觀考慮,最后衍生出保障糧食供給是一項重要的國家義務。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糧食兼具自然品、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屬性[1]。糧食是自然存在物,當人們依靠勞動生產糧食時,糧食就成為私人物品,誰生產誰占有,誰購買誰使用,人們獲得糧食可以通過自產和交換兩種途徑。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保障糧食安全成為國家義務,糧食具有公共物品屬性。

但是,我們一直以來習慣于“就糧食談糧食、就農業談農業”,有些人甚至只把糧食作為私人物品來看,忽略了戰略品和公共物品的屬性[2]。統計上糧食按照品種可分為谷物、豆類和薯類,谷物包括小麥、稻谷、玉米和雜糧等;豆類包括大豆、綠豆、紅小豆等;薯類包括甘薯和馬鈴薯等。

(二)糧食安全的內涵

糧食安全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通過物質、社會和經濟手段獲得充足、安全和有營養的食物,滿足膳食需要和食物偏好,過上積極和健康的生活”[3]。廣義的糧食安全指的是食物安全,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充足,生產的足夠多,大家都有的吃;二是安全,食物對人體無害,價格便宜到都能買得起;三是有營養,對人類健康有益,而且能夠滿足個體的偏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講糧食安全,實際上是食物安全”“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讓人民吃得飽、吃得好、吃的放心”[4]。他理解的糧食安全就是食物安全,吃得飽、吃得好、吃得放心兼顧充足、營養和安全。

(三)全方位夯實根基的功能定位

糧食安全是一個關于糧食生產技術和投入品供給(產前)、生產結構(產中)以及收儲運銷和最終消費(產后)的系統工程。全方位高度濃縮和概括了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保障糧食安全的全過程、各領域、各方面和系統性措施[3]。對于“全方位”可以從不同維度理解,從生產要素角度包括耕地、技術、資本、勞動力等;從產業流程包括生產、流通、加工、儲備、貿易等;從主體包括種糧主體農戶和抓糧主體產區政府;從內外關系包括國內自給和國際補充。只有做到“全方位”,才能夯實“根基”。糧食安全的根基,主要是提升糧食的生產能力,儲備能力和流通能力。

總之,在把握糧食多重屬性的基礎上,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內涵豐富,糧食安全就是讓大家吃得飽、吃得好、吃得放心;全方位強調全面、系統、完整;夯實根基旨在提升三大能力。

二、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重大意義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從古至今,確保糧食安全都是治國安邦的首要政務[5]。

(一)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事關生存安全

歷史上的中國屢遭饑荒,從周朝到民國史料記載的饑荒高達5258次,資治通鑒里面記錄從戰國到五代結束,35次提到了人相食。明崇禎年間、清光緒年間還有民國1942年分別發生大饑荒,“中原大饑荒”受災人口上千萬,死亡率高達五成。饑餓是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記憶,以至于見面就問“吃了么”。

古人早已對糧食生存必需品的屬性有了認識。漢農書《汜勝之書》中記載,“雖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無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實天下之命”。東漢時曾有“一谷不登,則饑餒流死”;民間也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1]?!伴_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糧食是人體維持生命運動的最基本需求。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生理需求在最底層,但卻是最基礎、最重要的需求。

(二)無農不穩,無糧則亂——事關政治安全

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1919年毛澤東在《湘江評論》的創刊宣言中指出:“世界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歷屆中央領導人都高度重視糧食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多次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是頭等大事。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全球近200個國家,人口超過1億的14個國家中,主糧對外依存度低于10%只有7個,而在這7個國家中人均主糧占有量超過400公斤只有中國、美國、俄羅斯和巴西。[6]由此可見,人口大國解決吃飯問題不容易。世界上真正強大的、沒有軟肋的國家,都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

無農不穩,無糧則亂。歷史上,齊國誘導魯國棄糧種桑,關鍵時候斷糧降服魯國;越王勾踐把種子煮熟貢給吳國,趁其糧食絕收一舉滅吳。當下俄烏沖突陷入僵持階段,西方對俄制裁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糧食危機。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了全世界;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1]。的確,有農才穩,有糧才安,強國必須強農,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

糧食戰爭,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如果糧不強極易受人攻擊,四大糧商就針對我國大豆的軟肋,先后發起兩次“大豆之戰”。一次是2003年,以中國豆企大量破產重組而告終。一次是2006年美國以大豆減產為由,捏造全球糧食危機,但遭到了中儲糧的絕地反擊。第二次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中儲糧在關鍵時刻有力維護了我國糧食安全,所以只有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把穩強國復興主動權。

(三)谷賤傷農,米貴傷民——事關經濟安全

糧食的需求價格彈性小,需求對價格變動反應不敏感,容易導致谷賤傷農;另一方面,糧價具有基礎性,如果糧價上漲過多容易導致米貴傷民。因為糧食具有生存的不可替代性、生產的非連續性、需求的剛性和物價的基礎性等,稍有不慎,糧食可能會成為自然災害、市場波動和社會動亂之間的傳導體和共振波。正是基于此,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都會對糧食進行管控,保國家糧食的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糧食主權。糧價一頭連著生產者,一頭連著消費者,要保持合理水平,糧價“高不得”也“低不得”。

綜上,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意義重大,因為糧食是生存必需品和準自然品,所以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事關生存安全;因為糧食是戰略品,所以無農不穩、無糧則亂,它事關政治安全;因為糧食兼具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屬性,所以處理不好會導致谷賤傷農、米貴傷民,事關經濟安全。

三、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策略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底的中央農村會議上提出,“必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既要抓物質基礎,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也要抓機制保障,做到產能提升、結構優化、韌性增強、收益保障、責任壓實”。概括起來就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輔之以利、輔之以義和開源擴容、減損節流等。

(一)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要害是種子和耕地[4]。但是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耕地數量急劇減少。據統計,1957-1996年,年均耕地減少600萬畝以上;1996-2008年,年均1000萬畝以上;2009-2019年,年均1100萬畝以上,人均耕地降為1.36畝。數量減少質量下降,全國耕地質量可分為10個等級,而其中一到三等地僅占31%,2022年全國土地平均等級僅為4.76等。

1. 藏糧于地。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非農化”,有效防止“非糧化”。必須嚴格耕地用途管制,地方各級政府除了發展經濟,同時還肩負著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絕不能單純以經濟效益決定耕地用途,要牢牢守住十八億畝的耕地紅線,因種糧導致的“收益損失”由國家財政彌補??偟膩碚f,要堅持“良田糧用”大原則,良田好土要優先保糧食,果樹苗木盡量上山上坡,蔬菜園藝靠設施農業和工廠化種植。以安徽省為例,近年來狠抓糧食生產,糧食總產全國第4,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和5個糧食凈調出省之一,常年凈調出糧食200億斤左右,用占全國4%的耕地,生產了全國6%的糧食,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7]阜陽作為糧食主產區,糧食常年播種面積穩定在145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多年保持在100億斤以上,為端穩中國飯碗持續貢獻力量。

積極有序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所謂的高標準農田,就是“田成方、樹成林、渠相通、路相連、旱成灌、澇能排”。2021年8月全國制定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指出“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能夠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到2030年建成12億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2.8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2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但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卻存在著標準低、資金壓力大的問題。比如阜陽市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約809.5萬畝,但2018年以前部分畝均投資不足500元,盡管現行標準提高到2250元,但距離“旱澇保收、高產穩產”4500元以上還有差距。以阜陽市2022年為例,盡管中央和省級出資超過一半,但是市縣兩級財政占比仍然較高,這還不含每畝每年30元管護費用,所以縣級財政負擔很重,希望國家能夠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2. 藏糧于技。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好糧需要好種來保障,育種可以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在種子研發上,我們有“國家隊”“地方軍”,還有“民兵連”。袁隆平院士相當于“國家隊”,他在水稻育種上做出了卓越貢獻,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他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已突破1500公斤,無數人因為他而擺脫了饑餓。還有“小麥之父”李振聲,為中國糧裝上“中國芯”。阜陽組建了新世紀農科院、南農大阜陽研究院、皖北(阜陽)生物育種研究院、小麥抗赤霉病研究院等“地方軍”,還集結了種糧大戶“民兵連”。正是他們的默默奉獻,使得我國水稻、小麥種源能夠自給且具有競爭力。

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2022年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太和種糧大戶徐淙祥的回信中,提到“希望種植大戶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安徽省在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方面深入實施“兩強一增”行動,實施耕地輪作、油菜擴種、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等工作。阜陽市探索走出了一條“單種、單收、單儲和專用”的優質專用糧食發展道路,安徽在全國率先繪制“優質專用糧食地圖”,實現“按圖索麥”。經過努力,2022年安徽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83%,阜陽保持在93%以上。

(二)輔之以利、輔之以義

1. 輔之以利。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調動和保護好“兩個積極性”,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在現行農資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下,農民種糧畝均收益1000元左右,經濟作物收益約3000元,設施農業收益上萬元甚至幾萬元,而國家種糧補貼每畝約133元,所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任務艱巨。但并不是所有種糧食都不賺錢,阜陽柴湖農場家家戶戶種糧收入10-20萬,背后是規模取勝。為了擴大規模,安徽省積極有序開展“小田并大田”改革和農業全程大托管,通過“小田并大田”和“大托管”,每畝地農資費用降150元,農機費用降100元。此外,還要構建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通過價格支持穩預期、通過生產補貼保成本、通過保險擴面降風險。

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糧食主產區為了保證多種糧、種好糧,不得不放棄一些收益高、見效快的產業,導致“糧財倒掛”“高產窮縣”。目前,國家對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以縱向的財政轉移支付為主,應加大力度,此外探索建立主銷區對主產區的橫向補償機制。

2. 輔之以義。強化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地方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提高認識,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工作,嚴格耕地用途管制,堅持“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

(三)開源擴容、減損節流

樹立大食物觀。我國人口眾多,14億多人每天要消耗70萬噸糧、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立足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必須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要食物。

減少糧食損耗。每年全球糧食損失約占世界糧食產量的14%,我國每年損失浪費的食物超過22.7%。有機構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糧食采收、儲運、消費等每個環節都有“跑冒滴漏”,而且情況相當嚴重。以采收為例,據監測小麥、水稻、玉米機損率分別為1%、2.2%、2.4%。百億斤的1%就是一億斤,全國1.3萬億斤的1%是130億斤。因此,必須抓好機收減損工作。此外,儲運、加工、消費等環節也有浪費,每個環節都不能放過。

總之,全方位夯實糧食根基要認真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包括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科技和裝備兩個支撐,這是要素保障;輔之以利、輔之以義,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和主產區利益補償兩個機制、強化糧食安全考核的經濟和政治兩個責任,這是機制保障;增減兩端發力是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周立,潘素梅,董小瑜.從“誰來養活中國”到“怎樣養活中國”——糧食屬性、AB模式與發展主義時代的食物主權[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02):20-33.

[2]關付新.糧食屬性及其衍生機理——基于系統和歷史的二維視角[J].河南社會科學,2017,25(11):45-50.

[3]杜志雄,肖衛東.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意義、內涵及重點任務[J].中州學刊,2022(12):32-39.

[4]習近平著.論“三農”工作[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48-249.

[5]卞靖,陳曦.新時代糧食安全保障需提升三重能力——基于對糧食“三重屬性”的分析[J].宏觀經濟管理,2020(12):17-23+30.

[6]中國計劃出版社.進一步夯實糧食數量型安全保障能力[EB/OL].(2023-02-21)[2023-10-19].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302/t20230221_1349062_ext.html.

[7]史力,李浩,張岳等.讓“中國飯碗”多裝優質“安徽糧”[N].安徽日報,2023-03-07(04).

(作者單位:1.中共阜陽市委黨校、2.中共蕪湖市委黨校)

基金項目:2022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雙碳”目標下長江經濟帶城市群碳解鎖動力機制和實現路徑研究(22BJY124);2022年度阜陽鄉村振興研究課題(Zk2022xczx003)。

作者簡介:秦翠翠(1989- ),女,安徽臨泉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鄉村振興研究。

陳芳英(1988-),女,安徽望江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產業經濟學研究。

猜你喜歡
糧食安全
我國的糧食安全及對策探討
我國的糧食安全及對策探討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護
廣義水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指數的
城鎮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糧食儲備形式轉變分析
強化農田水利改革 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農村科學儲糧與糧食安全研究
農地流轉“非糧化”及對糧食安全影響研究述評
中國農業需避免落入產業化陷阱
云南省糧食安全視角下馬鈴薯產業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