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是山西?!

2023-12-28 08:29王朝軍
黃河 2023年6期
關鍵詞:長城山西

王朝軍

從質疑到嘆賞,是一個前后相繼的進程。沒錯,是進程,而非過程。過程是中性的,僵硬的,是卸除情感的物理事實。就像你到某景區參觀,你可能什么都“看”了,卻什么也沒“看見”,是為“到此一游”。因為你只是指認了自己的存在,而忘記你不僅僅是立足于一片土地,還有這片土地的精神狀況。進程則不同,它應許了一種意向,預設著內在感官的蘇醒。

《表里山河》(山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出版)即如此。

誰不知道山西,誰又不知道山西自古以來就鈐有“表里山河”的印章?但當我們打開盒套,觀看它時,我們其實是用眼睛在拾取它的山、它的河和山河之上的建筑:長城。山當然是太行山,河當然是黃河,可為什么單單“圍”起了一段長墻呢?序言對此講得明白,無外乎“于史有據”“歷史悠久”矣。事情一旦落到“史”上,我自然不敢置喙,中華民族是一個特別忠實于史的民族,凡必稱史,已成為民族傳承的思維基因,史這個時間上的龐然之物,讓我們不得不屏氣凝神,感受它千萬年的脈動呼吸。

但在史的浩瀚幕景之外,我想我還有余興去窺明獨屬于中國人的宇宙理性觀。不同于古希臘形而上的宇宙,我們的“宇宙”從一開始就是可見的、具體的,“宇宙”二字的字形就已然泄露了它的秘密,那是以“屋”為界形成的生命結構。屋即家,家即國,國即容納眾生的居所。國雖在家之上,但它的的確確是家的延伸和擴大,和家一樣確鑿,一樣安心于周全、完滿。由此看來,當這種自內而外的家國倫理趨向于宇宙時,其必然是內斂的、節制的,甚至是守成的。某種家的界限感始終回蕩在中國人的心靈底部,它比有記載的歷史本身可能更久遠。于是,長城這一家國文化的界墻因應而生,而在山西,它則襄助自然形勝完成了對“家”的理想形象的經典重構。北有長城據險,西有黃河襟帶,東有太行屏障,南與中原接榫,此不亦“家”乎?山、水、城皆備,此不亦“國”乎?所以說,山西實在是一個縮小版的古典中國。難怪本套書的編者要在山、水二部曲的長歌之側補足此筆韻腳,其推進與懸停,暗示著一個理性宇宙的起興與修正。盡管編者未必起意于此,卻行使了隱藏在國人經驗深處的自洽天性。

如果從世界觀的角度來衡量,我們當然可以將此“天性”視之為“天意”。至此,于史有據的時間標尺、科學精準的版圖劃分和源遠流長的本體論觀照,實現了深度合流。有一句俗語用在此處最為合宜,即天時,地利,人和也。

那么,這里是山西?!我問。

和我一道再次發問的還有從我到我們的廣大讀者。

我們終究是人哪,是人,就有限度,就有無知,就有眼見為實的沖動。你沒有擺在那兒,或者你擺在那兒的和信息世界的圖像視頻并無二致,我為何要打開冊頁,觀看你的山西呢?即便你明白無誤地告訴我,這里就是山西,但我很可能拒絕接收,拒絕讀取,因為我對你的山西從圖片上能否生出魅力保留懷疑。一句話:憑什么?

這有關出版學、色彩學、攝影學的方方面面,恐怕不是我這個偏安一“域”的專業讀者所能解答的,我只能就自己視野所及,向讀者誠實地還原其“面目”。我深知,做到這一點很難。是,我信服了,但我的信服若行諸文字,難免掉幾分顏色??晌覀冏x一本書,不就是要剝掉它的表象,呈露其底色嗎?想到這兒,我還真就提起了莫大的勇氣,雖不能筆參造化,但對其中畫“意”的對讀,或可解讀者諸君的疑慮于一二。

四件套,主體圖冊有三,一曰黃河,二曰太行,三曰長城。佐一副冊,乃五代后梁荊浩所繪《匡廬圖》絹本影印裱裝卷軸,藏于一匣內。荊浩是北方山水畫派鼻祖,山西沁水人,生前常年隱居太行山。想來其畫,也應是太行之屬。至于畫得如何,咱外行人,只見山如壁削,其他就說不上來了,總之右上角有“荊浩真跡神品”幾字,供君自忖。

重要的不是這卷復制品,而是無可復制的三組影像。成品尺寸長430毫米,寬225毫米,窄促狹長,大概借取了中國傳統橫幅畫軸的規制,以此凸顯承繼過往之意。

第一組,黃河?!包S河之水天上來”,序圖即由此出發,奔流而下,其中之風吼馬哮、滾滾驚濤,不在話下。單是黑白素色,便有素心、赤心、本心之考量。要義是,在中華文明的根源上向來就沒有“靈魂”二字,西學涌入,方才把萬物一分為二,從肉身的軀殼中分離出靈魂。這是一種宗教神學向世俗的過渡,而我們的“神靈”則反其道而行,即,人只要滿足了人間的理想化標準,就可以進入神的序列。一道封神榜,縱然是桀紂這樣的人物,也可因虔誠悔過而登臨天界,更何況八仙、關云長等得“道”之人呢?這說明,中國人的“心”就是那個原初的整全,它不可分,也無須色彩的注入,它的底子是澄明的,容納萬物的,包括神癨。無論是人還是物,一旦抵達完美狀態,神就自然產生了。人、物和神之間建立的這個等式,落實在此處,便是黃河以“素顏”顯明時,其化育生靈的崇高神學品質。

再看太行、長城二冊,果不出所料,序圖均以單色出之,橫跨雙頁。太行巍巍,觸天摩云,桀驁不馴;長城烈烈,循山逶迤,靜刻有痕。斑駁刀斧之處,盡是三晉人民蔥蘢的生活片印泥褶皺。氣勢非凡品可比。

回到黃河入晉口:偏關老牛灣。乍眼看,老牛灣應是黃河水囤積而成,牛額緊蹙,鼻翼勻暢,似盡情吸水狀。前番也曾去過老牛灣,可惜觀察不得時,未能見到“老?!膘o臥夕陽中的絕世之美,這幅圖倒是和記憶對上了暗號,敞亮了內心景觀的完成度。彼失之東隅,此收之桑榆也。

隔幾幅,便是臨縣磧口,旁側有云“九曲黃河第一鎮”。我去過,不過是在秋季枯水期。河道中央現一淺灘,可渡船而往,歡娛樂懷。然這冬日磧口卻是第一遭見,處處鹽白,又處處有磚土色民居襯映,白黃二色漸行漸近,夾道偕隨,河面上的冰雪閃開一條曲帶,讓與游經而下的水流,一涌一退之間,冰面的邊緣處隱隱有細碎開裂,融入這沉靜的“游思”之中。

臨縣黃河浮雕,最是嚴厲。自然的時間雕鑿自不消說,晉人的苛屈自我、慨就他人,在此成了形貌。不光明處由人品評,哪怕是孔竅之暗處,亦欲吐露而出,教人辨識其真其偽其優其劣。浮雕浮雕,浮面而上,像是要盡數交還自身于似水流年,深一腳淺一腳,字一人,養一人。

石樓有石樓灣,永和有蛇曲乾坤灣,視野若不放大無數倍,是無法窺見其雄渾樣態的,這得感謝攝像術的物質技術準備和拍攝者的創造性取景,否則水陸同心圓和蛇龍水陣,就只能停留在我們殘缺的想象中。經驗并不可靠,真理恰恰在經驗的未知地帶,是山河之上的有心人改寫了我們對經驗的執著。

吉縣壺口瀑布,外省人聽得最多,看飛流湍急,可能也稀松平常,但若是擴成一面整整三折頁的河墻來看,就不僅是聆聽“大合唱”那么簡單。合唱之畔,圈有幾口窯洞,那是生存意志的象征,對應于河流,也對應于河流的精神力線。緊承其后便是壺口瀑布的冬日景象,冰凌歷歷,鑄凝長嘆,與前之春潮聲援款曲,有蓄勢待發的內生動感。

第二組,太行。未睹之先,就憶起八路軍輾轉太行堅持抗日的情節。說是情節,也只是提取出影視劇的鏡頭腦補。據載,八路軍在山西境內抗日,總部先后停留駐扎地多達55處。之所以選擇太行,地勢有利于我方,恐怕是總也繞不開的結實理由。內情當然還有很多,但老祖宗留下的這塊寶地,確是以弱勝強的抗爭首選。國民黨退至巴蜀,依托的也是大山,但畢竟是少了些主動的魄力,他們的敘事策略從頭部就缺乏縱深。而八路軍的抗日實屬方向性的轉移,斷然舍棄區區自保,在貧瘠的黃土脊梁上劈開一條血肉之路。

這像極了愚公移山的傳說,愚公叩石墾壤,移的就是太行、王屋。古今照應,甚有天道對稱的美學意味。有關本冊序圖,上已提及,恕我不再贅言。不過所謂“巍巍”,這里還要多列幾句。巍巍極言高大,是從體型上講,描述性強,精神內質則需要歷史文化的輸入。也就是說,巍巍里裝載的是大歷史的密度和質量。沒有人文因子的累積和供給,言其巍巍,止步形似而已。

太行,可觀者眾多,從哪里進入,倒是犯了躊躇。武鄉板山,抑或黎城龍脊、平順通天峽、忻州五臺山、澤州碗子城等,都是天險奇觀,但我還是選了陵川王莽嶺。陵川離我家鄉不遠,王莽嶺卻著實沒有實地涉足,圖片上的雄奇,也只能飽飽眼渴,尤其是頁碼63、64及從左翼展開的那幀折頁,共三個幅面,將王莽嶺旭日初升時的盛景處置得無以復加。黃色的山體分峙兩側,綿延撲來,像是要從視域的左右外緣訇然逸出,山腰尚存縷縷雪跡,連成幾道輾轉白練,沐著朝陽的暖意,將化未化,曖昧含嬌。正前方有一巨巖兀立,細看之下,才發現它也是某山巒之峰,越過峰肩極目遠眺,卻見山坳中藏有兩處圈圈點點的屋宇樓群,雖難辨人煙,但零散人聲悉數傳來,蕩漾在耳邊。難不成這便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王維也是山西人,這位老鄉的私人經驗,用現在的話說叫“通感效應”,可如果將這份通感施之于人,那就不再是通感了,而是“通靈”。我以為,只有靈性的通達,才會激活觀者對于“人聲”的期待本能。此時此刻的我也是同樣,非要在自然造化的宏大實體中見到人的造化,才能有同類惺惺相惜的共情,仿佛不露出點人跡,整幅圖就不道德似的。當然,這只是私人興趣,無關大旨。大旨在屋宇之上。你看,那滾滾湯湯的云海正在陽光的腳下鋪天蓋地奔騰踴躍,前鋒所指,即將漫過人間,直抵重巒疊嶂的熙攘腹地。其實,在它們未及籠蓋的區域,早已被紅日的光芒普照,黃色的凍土終究是得融入到這新鮮立誠的“紅”的襟懷中,釋放其久被壓抑的靈動之美。

終于輪到了長城,是為第三組,也是最見家國理想體系的一組。

別處看長城,例如北京,那是對正史的界定,對民族境遇和行蹤的回溯性追認。而在山西看長城,你就必得做好豐沛的心理建設:這里更像是正史的“野地”,論尺寸,論氣勢,它都無法與京師重地同日而語,但論起它的點段古韻和在民間的長度,卻不是其他地段可與之媲美的。所以,山西的長城更長久地活在民間,活在說者與聽者的口耳相傳中。楊家將鎮守雁門關,薛仁貴云州大捷等等史事,經民間的杜撰穿鑿,更換了行頭乃至人物的既定身份,變作了民間倫理的理想化身。假定這些演義中人能穿過虛構的邊界,他們一定會驚異于自己怎么會被改造成這般模樣。莫驚莫驚,無論如何,他們都沒有偏離一條民間的鐵律,那就是“家”與“國”的二元定義。二元其實也是一元,家國不可分,也不必分,保家衛國、忠孝兩全,才是合體的終極人生志業。

在山西地界,邊關重重,雁門關、平型關、娘子關為世人熟知,偏頭關、寧武關等關隘及諸多長城段落就少有人問津了,但這并不影響它們歷史功能的發揮。事實上,與這些保存完好的關鎮相比,那些淹沒在時間云煙中的古長城遺址才是打撈與憑吊民族精神的更令人信服的依據。凡事都在一個“信”字,信,便有了信任、信心、信念、信靠、信仰,從這個意義上說,表里山河的落腳點,不在它有多少地理上的界樁,而在它浸潤到人們心靈后的無形山河。山河猶在,信的支點就在;長城今日的格局猶在,流淌的文明就在。懷抱著如此巨大的“信”,又怎么會不稱“義”呢?

所以,當我們通過“長城”畫冊遙望幾千年文明史饋贈的長城片段時,不會因它是土墻斷壁而減損絲毫興致,天鎮保平堡、陽高守口堡、大同云岡堡、朔州八岔口、應縣大石口,寧武陽方口……這些以“口”“堡”命名的長城經由之地,或只見數方土臺;或已被農田、荒草掩蓋,不借助史料佐證,很難辨認其原委流脈;或依稀與土壤混雜,成為孤懸嶺上的山河舊物。然而,正因為我們在此殘跡的磐石上信了,我們心中才會升騰起關于民族、關于家國和世界的大義至理。

不可移易??!同樣不可移易的是,攝影師總能對我們的習焉不察之處予以意味深長的一擊。他們在微觀的尺度上,極其透徹地表達了山西一域獨特的長城精神。右玉殺虎口的圖片就為我們提供了絕佳的范式。

有關殺虎口,它的歷史劇本里滿是晉人背井離鄉的疼痛,“走西口”的西口即指此地??谕獠豢芍?,口內又沒有活路,所以就有了那首“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實難留”。生存,在先人的眼里重于一切,即使是將愛情的回音留在身后,也義無反顧。

此刻,殺虎口就在近前。浩淼無際的星空下,幾截殘垣、一處堡樓連結起時空的鎖鑰,堡樓前的拱門壓抑、沉重,正等待著又抵拒著不堪回首的人群。門前的碎石路窄窄的一條,伸至我們的眼前,像是在發出哀告和乞求。璀璨的星宿鋪滿深藍色的天幕,在這樣靜謐的夜里,本無人,也絕不會有人。因為照片定格在21世紀的地面上,走西口早已成為逝去的景觀。但且慢,道路兩旁翻滾的土壤,忽然間就混沌起來,從它們蠢蠢欲動的姿勢里走出無數的身影,他們背負行囊,朝關口蹣跚挪移??谕獯筌妬硪u,尚可嚴防死守,交以兵峰;可這口內的“大軍”只想尋條生路,又怎忍心切斷這最后的希望呢?這便是兩難,這便是困境。攝影師無法呈現這昔日的困境,卻用他簡明精確的形式給了我們想象的空間,任憑意義的洪流在我們眼前漫溢。

是的,他們堅定地捍衛著藝術的自尊。藝術所有的榮耀、趣味和無用之用,都在真理和意義的交錯中獲致。它比生活更純凈,更本質,更具形式感和想象力。

那么,這些圖像的藝術,就是另一尊“表里山河”,它們在以賈新田為主編的創作團隊手里,成就了這方土地的現實,也驚破了現實沉默的表象,蓬勃出三晉大地毫不茍且的自信之光:

這里是山西!山西在這里!

責任編輯:王芳

猜你喜歡
長城山西
“海上長城”豐盈關
我在山西等你
“書”寫山西 以藝戰疫
山西老陳醋保護有法可依
在地下挖一座“竊聽長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竊聽長城”(上)
山西:抓緊抓實春耕生產
山西嘆五更
大美太行在山西
守護長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