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工作實踐與探索

2023-12-29 23:09陳正余賈亞洲包立軍陳貴攀
北方蠶業 2023年3期
關鍵詞:蠶桑

陳正余 蘇 超 賈亞洲 包立軍 陳 佳 陳貴攀

(1.安康市蠶桑產業發展中心,陜西安康 725000;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楊凌 712100)

為進一步發揮省級現代產業技術體系作用,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可靠的技術支撐,結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和陜西省“3+X”特色產業發展實際,按照“首席專家+崗位專家+重點試驗示范站(基地)+技術團隊+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社+高素質農民”模式,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先后組建了4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其中,陜西省蠶桑產業技術體系于2018年2月組建成立。

陜西是古絲綢之路起點,陜西蠶桑產業分布在7個市38個縣區,基本形成陜南繭絲產業(安康、漢中、商洛)、關中果桑產業(西安、寶雞)、陜北生態桑產業(延安、榆林)的區域布局,全省桑園面積8萬hm2(120萬畝),2022年養蠶24.84萬張,產繭1.12萬噸,綜合產值50億元以上。

陜西省蠶桑產業技術體系自成立以來,在首席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錢永華教授、安康市蠶桑產業發展中心張京國研究員的帶領下,在諸位崗位專家與基層單位的協同努力下,桑園機械化、養蠶輕簡化、蠶桑資源高值化利用等新技術迅速推廣,項目任務分解到人,目標任務扎實推進,體系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出了積極貢獻。

1 工作亮點

1.1 提供產業發展決策咨詢

牽頭編制《安康市“十四五”蠶桑產業發展規劃》,規劃引領安康市蠶桑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安康市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安康蠶桑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安康市蠶桑絲綢產業鏈鏈長制工作方案》等文件,將蠶桑產業確定為6大農業主導產業,并納入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為漢濱區、鎮巴縣、延川縣、子長市、臨潼區、榆陽區等縣區蠶桑產業發展提供技術咨詢與產業發展相關建議。協助和指導市、縣、區策劃申報蠶桑產業園區或科技項目10余個,共獲得項目資金2 900余萬元。安康市委市政府把蠶桑產業列入六大主導特色產業,每年拿出500萬元支持產業發展,并納入年度目標任務考核,占考核分值8分。

1.2 解決產業發展技術瓶頸

1.2.1 集成組裝最新蠶桑主推技術,《蠶桑標準化生產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獲2021年陜西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二等獎

引進推廣強桑1號、金10、魯插2號等6個優良桑樹品種;引進“華康2號”、“華康3號”2個優質高產抗病蠶品種,推廣應用率分別達到90%和70%以上。研發創新了桑樹栽植方式、機械化條桑收獲、移動式小蠶疊放飼育盒共育、省力化蠶臺飼育、自動上蔟采繭等5項關鍵技術,組裝集成了桑園機械化管理、地膜覆蓋少耕、桑樹配方施肥、小蠶一日兩回共育、全年多批次養蠶、桑園套種養殖等6項蠶桑標準化生產技術,制定了相應技術規程14項,形成了蠶桑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依托市縣鎮村四級農技推廣體系,將試驗研究與示范推廣應用相結合,加快了新品種新技術成果轉化;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使養蠶大戶、園區業主與加工企業建立利益連接機制,完善技術推廣鏈條;創新了“新型經營主體+園區基地+農戶”的推廣模式。示范帶動作用強,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顯。

1.2.2 積極開展新品種選育、引進與示范推廣工作

選育的“興安秦源”家蠶新品種2023年3月通過北方蠶業科研協作區聯合審定,適用于人工飼料養蠶。選育出“秦桑1號”雜交桑品種,適應飼料桑產業發展的需要,正在做聯合鑒定。自主選育的“北方紅”果桑新品種,具有耐旱耐寒特點,在關中和陜北示范推廣并有望實現我國果桑產業北移。引進高抗性華康系列蠶品種2個;引進推廣雜交桑品種6個;推廣優質高產桑品種“強桑1號”“強桑5號”等2個。

1.2.3 創新“9215”糧桑套種經營模式

為了貫徹“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的“國之大者”要求,主動對接國家“穩糧、擴豆、增油”政策,引導蠶農把原來的“6215”栽桑模式調整為“9215”桑園栽植模式,增加了行距寬度,有利于開展“糧桑套種”和機械化耕作。

1.2.4 開展“兩段式共育、三段式養蠶模式”試驗示范

為了充分發揮村集體合作社作用,調動積極性,示范共育戶共育小蠶(1—2齡),村集體建設中蠶設施,進行中蠶(3—4齡)集中共育,5齡大蠶設定價格分發到養蠶大戶,這樣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同時養蠶大戶實現10天完成飼養,實現年8批次養蠶,為穩定養蠶大戶奠定基礎。

1.2.5 引進省力化、機械化機具,提高蠶桑生產效率

推廣蠶桑新機械(具)超過1 000臺(件),漢陰縣、漢濱區、石泉縣、子長市引進智能化大蠶飼養機和大蠶自動升降機,大幅提高養蠶效率。

1.2.6 探索農業社會化標準化服務

組織專業化統防統治隊伍,開展蠶桑病蟲害高效防控,助推蠶桑產業提質增效,在安康市石泉縣、漢陰縣、平利縣等設立蠶桑病蟲害高效防控示范點5個,通過無人機飛防桑園示范帶動,進一步推動無人機飛防技術在桑園管理上大面積推廣應用,為示范推廣現代化、機械化、智能化蠶桑新技術、新裝備開啟新路子。

1.2.7 聯合企業進行生態桑食品化、飼料化開發利用

研發桑葉茯茶新產品2個,企業批量生產50余噸。建設桑葉茯茶和桑黃酒加工示范點2個,桑葉蛋雞養殖示范點1個,桑黃規?;a示范點1個,桑青貯飼料加工與利用示范點1個,桑配合飼料養羊示范5萬余只,養雞10萬羽。

產業樣板1:安康康元醫藥有限公司——桑葉、桑枝、蠶沙中提取生物堿DNJ。從桑葉、桑枝、蠶沙中提取生物堿DNJ(1-脫氧野尻霉素)工廠化生產,利用了廢棄資源延伸產業鏈,增加了產業附加值

產業樣板2:陜西農墾集團榆林馬合農場——桑黃人工栽培規?;a桑黃研究取得突破,分離出2株北桑黃菌株,突破人工栽培技術并示范。指導馬合農場栽培桑黃菌棒2萬袋,生產桑黃子實體1噸,產值200萬元。

產業樣板3:泰政祥農業產業服務開發有限公司——富硒桑葉雞蛋規?;a。指導該公司開展桑園建設、桑旅觀光、桑椹采摘、桑飼料加工、桑葉茶桑葉菜制作、有機肥生產,年桑葉飼料養雞10萬羽,日產富硒桑葉雞蛋9萬枚,年產蛋3 000萬枚。吸納穩固農村勞動就業100余人,產值3 000萬元。

產業樣板4:陜西蠶寶寶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星之蠶”青貯桑飼料研發和應用推廣。協助該公司建成飼料桑園66.67 m2(1 000畝),指導研發桑青貯飼料加工,已批量生產應用于肉羊飼養。

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研力量開展應用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為高值化、多元化開發提供科技支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焦鋒博士2020年7月在國際知名雜志《Molecular Plant》(分子植物,2020年影響因子12.084)發表《Chromosome-Level Reference Genome and Population Genomic Analysi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and Improvement of Domesticated Mulberry (Morus alba)》(染色體水平的參考基因組和群體遺傳分析揭示栽培桑樹的進化和馴化過程)學術論文,針對栽培桑樹基礎生物學研究中存在爭議的物種分類、倍性鑒定、起源進化、群體結構和遺傳馴化等重大基礎理論問題進行闡釋;首次用基因組數據明確了栽培桑樹物種分類,認為白桑、魯桑、山桑和瑞穗桑都屬于一個物種,即白桑(Morus alba L);論文首次報道了栽培桑樹品種 “湖桑32”的參考基因組,并證實28條染色體的桑樹是二倍體;論文證實了分布于江浙地區的湖桑是經過長期的強烈人工選擇之后形成的一個獨特品種支系。該研究成果對桑樹進化、性狀改良與功能基因研究以及現代桑樹學科和蠶桑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處于世界學科前沿及領先水平。

1.2.8 制定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9項,助力新技術標準化實施推廣

1)陜西省地方標準:桑葉茯茶加工技術規程(已公示);茶菜桑生產技術規程(已公示);地理標志產品 石泉蠶絲(2020);桑椹菌核病防治技術技術規程(2021);果桑栽培技術規程(2021)。

2)企業/團體標準:桑蠶配合飼料小蠶飼育技術規程(2022);富硒桑茶(2021);桑葉飼料雞蛋(2021);桑葉青貯飼料(2022)。

1.3 建立重點試驗示范基地

1.3.1 建設陜北生態桑品種試驗園、飼料桑品種對比園、石泉桑品種博覽園

1)子長市蠶桑開發中心(澗峪岔鎮南家峁村)丘陵地生態桑品種試驗園栽有丘陵地生態桑品種18個:甜桑、晉選1號、選792、龍桑1號、太陽島桑、遼魯11、冀桑2號、冀桑4號、璜桑14、桲欏桑、新一之瀨、燕山秋雨、中亞6號、U1號、U11號、陜桑305、陜桑410、紅果2號。

2)榆林市眾地達農牧有限公司(榆陽區馬合鎮)生態桑品種試驗園栽植沙地生態桑品種10個:大花桑、吳堡桑、沙七1號、豐馳桑、冀桑3號、漠城2號、羅布泊5號、洛河2號、阿白1號、策沙1號。

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米脂試驗站(遠志山科研基地)飼料桑樹品種對比試驗園栽有雜交桑品種15個:甜桑3號、吳堡桑、甜桑2號、大花桑、甜桑1號、湖桑32、沙雜1號、桲欏桑、龍桑1號、選792、策沙1號、黃魯選、9312、新一之瀨、北方選1。

1.3.2 示范基地建設

利用國家蠶桑體系和省蠶桑體系資源,整合蘇陜合作項目和地方資金項目,建成石泉蔡明峰農業發展中心高效蠶桑示范基地(輕簡化)、漢陰興隆佳苑移民搬遷社區蠶桑產業基地(高效復合經營)、漢濱區頂峰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輕簡化)3個基地,建成嵐皋縣小蠶共育溫濕度自動調控及大蠶省力化技術示范點(陜西圣世金鉑蠶桑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小蠶共育室溫濕度自動調控及軌道式大蠶省力化飼養示范點(旬陽宇振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小蠶人工飼料飼育技術研究與示范點(石泉縣萬利發蠶桑專業合作社)、大蠶省力化飼育示范點(安康景鴻騰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5個示范點,建成大蠶工廠化飼養示范點(平利縣宏俊富硒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榆林市一棵桑樹茶業有限公司、子長蠶桑示范基地建設、石泉縣中池鎮青石蠶桑專業合作社、鎮安縣綠然蠶桑專業合作社、石泉縣羅濟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等5個示范經營主體,示范基地、示范點建設均取得顯著成效。

1.3.3 園區及品牌建設

1.3.3.1 園區建設

一是石泉縣申報的省級園區被批準,獲得項目資金2 000萬元;漢陰、漢濱、旬陽分別獲得市級園區1個,實現市級園區零的突破。二是培育家庭農場39個,其中認定市級家庭農場6個;培育養蠶大戶450戶;鞏固提升專業合作社70個。三是認定“五心”新型經營主體2個。漢濱區頂峰蠶桑合作社構建“園區+合作社+農戶”聯農帶農機制,成立了村級蠶桑產業發展基金,注入產業獎補資金10萬元,帶動全村110戶360余人參與全產業鏈,戶均增收2 000元以上。漢陰縣興隆佳苑蠶桑合作社創新“三個一”產業發展模式,全年盈利分紅50萬元。

1.3.3.2 品牌建設

陜西石泉珍愛生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研發的“桑葉全粉”通過綠色產品認證;“石泉桑蠶繭”獲批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并加入中歐協定地理標志產品;嵐皋桑葉雞蛋獲得名特優新農產品、平利富硒桑葉茶已申報名特優新農產品。

1.4 開展人才培育

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學位點,開展蠶桑方向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近3年博士畢業5人,碩士畢業12人,目前在讀博士研究生5人,碩士研究生7人。帶領地方基層技術人員開展蠶??蒲信c成果產出,培養出副高級職稱人員10余人。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理論與實操相結合的方式,3年累計舉辦培訓班60場次、開展現場培訓會30場次、指導技術咨詢2 000余人次、培訓基層技術人員1 000余人、培訓種養大戶1 000余戶,互聯網直播培訓有50余萬人點擊瀏覽。

1.5 編制產業發展報告和生產簡報

對全國包括陜西省近20年來的蠶桑生產情況、產業發展趨勢進行了調研,對陜西省2020年以來蠶桑生產數據、蠶桑經營主體、蠶桑農機具推廣應用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總結了蠶桑產業在地方經濟、脫貧攻堅戰及鄉村振興中的歷史貢獻,分析了產業發展過程中比較效益低、資源利用率低等突出問題,提出按照區域特色布局蠶桑產業,以基地建設、主體培育、產業融合、品牌打造為重點,政府引導、政策扶持、主體帶動、科技創新、多元發展的對策和建議,編制發布《陜西省蠶桑產業發展報告》1份,共6章19節,14千字,指導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

1.6 收錄蠶桑產業研究進展及新技術應用文獻信息

收集整理國內省力化養蠶技術文獻條目235條(1982-2021),家蠶人工飼料育文獻條目237條(1964-2022),家蠶種質資源及抗病育種研究文獻條目257條(1957-2022)、果桑產業及菌核病防治文獻條目302條(1995-2022),桑飼料及生態桑相關文獻條目177篇(1986-2022)、桑樹功能成分及桑葉桑椹食品飲品相關文獻條目280條(1987-2022),按文獻發表時間順序編制成6個專題文獻分目錄,為新技術集成和蠶桑多元化開發利用以及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理論依據,為蠶桑體系基礎信息數據庫建設提供文獻支撐。

1.7 加強與國家蠶桑體系的銜接與配合

崗位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蘇超研究員身為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陜北生態桑綜合試驗站站長,帶領試驗站團隊成員投身陜西省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

陜西蠶桑涵蓋繭絲產業、果桑產業和生態桑產業,省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工作受到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及多個崗位科學家、試驗站長關注,并在人工飼料育、蠶桑新品種試驗示范、蠶桑新技術試驗、科技幫扶等方面有長期深入合作。

1.8 開展應急性技術服務

2021年7月強降雨,導致安康多處桑園沖毀、蠶室垮塌,體系在全市組織開展桑園蠶室受災情況調研,向省市相關部門上交了調研報告,爭取救災物資;2021年夏秋季平利縣大貴鎮、石泉縣中池鎮爆發蠶病,體系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到戶指導,現場發放蠶藥和農藥。2022年春季桑園爆發紅蜘蛛病,組織相關技術人員進行防治;2021年夏季,子長綏德連續干旱導致133.33 hm2(2 000畝)桑園桑樹旱死事件,2022年安康連續40多天的高溫,體系啟動抗旱應急預案,采取抗旱措施,有效緩解旱情。

1.9 其他工作

開展國、省家蠶遺傳資源性能測定工作,完成國家級4份家蠶品種性能測定并報送農業農村部,依托體系完成省級35份野桑蠶、253份家蠶品種的種質資源普查以及112個家蠶品種資源遺傳性能測定任務;積極履行科普職能,開展蠶??破战逃?弘揚蠶桑絲綢文化和普及現代蠶??萍贾R。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將安康市確定為“蠶桑絲綢科普教育基地”。

1.10 蠶桑產業受到中省媒體的重視和宣傳

2021年6月25日央視新聞聯播對漢陰蠶桑社區工廠進行了宣傳;2021年6月21日央視十套《中國影像方志》對石泉縣蠶桑產業進行了宣傳;2021年8月12日 央視十套《地理中國》對石泉蠶桑宴進行了宣傳。

2 工作措施

2.1 制定體系工作計劃

按照農業廳的工作要求和產業發展需要,制定體系工作計劃和崗位專家工作目標,落實工作任務。加強資金管理,統籌社會資金,彌補項目資金的不足。

2.2 狠抓工作落實

每年初,體系組織召開工作落實會議,簽訂工作合作協議,各崗位專家真抓實干,深入基層進行具體技術指導培訓。每年中進行工作小結,年底召開工作總結會議,針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查找原因,及時解決遇到的問題。

2.3 狠抓科技創新

以項目為抓手,積極組織崗位專家申報項目,推廣新技術、新機具,引進、繁育、示范推廣新品種,開展新產品的研發、試驗示范和推廣,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互動交流,總結推廣發展新模式。

3 小結與討論

3.1 工作成效

通過近3年的工作實踐,摸清了陜西蠶桑發展的基礎、產業優勢、發展機遇、存在問題及未來發展的前景,總結出體系工作基本模式、方法和路徑。在提供產業發展決策咨詢、解決產業發展技術瓶頸、建立重點試驗示范基地、開展人才培育、編制發展報告、建立產業技術體系基礎信息庫、加強與國家蠶桑體系的銜接與配合、開展應急性技術服務、蠶桑產業得到中央到地方媒體的重視和宣傳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蠶桑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技術支撐作用。

3.2 存在問題

盡管體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總經出經驗和教訓,但是與產業發展的需要還存在差距及問題。一是產業分布跨度較大。在陜南地區主要是蠶繭生產基地,關中地區主要是果?;?陜北地區主要以生態桑為主,在陜西農業產業中占比較小,是小產業,省上未將該產業列為主導產業。二是市場波動較大,影響繭絲綢價格穩定,蠶農受市場繭價影響較大,當市場看好時,農民積極性高漲,栽桑、發種規模擴大;當市場疲軟時,繭價下跌,比較效益低,農民積極性受到挫傷,挖桑毀桑和桑園棄管荒蕪現象時有發生。三是專業技術人員匱乏,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多元化產業的不斷形成,一些蠶桑技術服務機構撤并,人員分流,且現有專業技術人員年齡偏大,面臨退休,單位進人難、留人難,導致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

3.3 今后工作規劃

從橫向和縱向分析,陜西蠶桑產業發展的優勢明顯,潛力較大,前景廣闊,為了實現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結合產業現狀和問題,應認真做好今后工作規劃。

首先要做好產業發展的定位和規劃,要有大農業、大蠶桑、大健康、大生態的理念和思路,科學制定產業發展目標、方向和步驟,用科技前瞻性的手段實現產業跨行業、跨領域新突破。

其次要把理論研究和實用技術相結合,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等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加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科技貢獻率。

三是要加大全產業鏈的開發和綜合利用,從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服務業等各個技術環節進行技術支持,加大蠶桑副產品的研發和綜合利用,增加蠶桑產業的附加值,使蠶桑產業由單一的栽桑養蠶模式轉化為多元化的養蠶模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猜你喜歡
蠶桑
楊名飏《蠶桑簡編》版本及流傳考辨
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助推高縣蠶桑高質量發展
南部縣蠶桑多業態發展探索
宜賓市推動蠶桑產業全產業鏈發展的實踐
儀隴蠶桑園區化發展思考
普格縣蠶桑產業扶貧的實踐與成效
蠶桑產業 富民增收
儀隴縣有機蠶桑發展思考
血糖生成指數研究與蠶桑綜合利用
高縣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