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蠶桑文化科普教育的意義及實踐思考
——以安徽省蠶桑文化科普教育基地為例

2023-12-29 23:09
北方蠶業 2023年3期
關鍵詞:科普活動蠶桑科普

李 興 李 冰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蠶桑研究所,合肥 230031)

中國是世界蠶桑的發源地,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繭絲綢生產國[1],蠶桑文化作為中國民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擁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與豐富內涵。以蠶桑為主題,融精神、文化、藝術、科學、教育為一體的蠶桑文化科普教育活動是傳承和弘揚蠶桑文化、宣傳和普及蠶??茖W知識、提升公眾綜合科學素養、開拓蠶桑產業多元化發展格局的創新方式。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蠶桑研究所發揮蠶桑產業的特色優勢,融合科技創新,規劃打造了兼具文化美學、科普教育、休閑娛樂等功能的綜合文化科普教育中心——安徽省蠶桑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基地集成文化熏陶與美學體驗模式、科普教育與實踐感知模式、農耕體驗與勞動參與模式、產品展示銷售及生產參觀模式于一體,近年來在文化科普教育方面發揮了切實的社會效益。本文總結了蠶桑文化科普教育活動的意義、基地發展優勢及活動模式、存在的不足及發展策略,以期推動我國蠶桑文化科普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

1 蠶桑文化科普教育的意義

1.1 有利于深度挖掘蠶桑資源價值,弘揚與傳承深厚的中華蠶桑文化

中國蠶桑文化淵遠流長,栽桑養蠶至今已有5 500多年歷史,從嫘祖授人養蠶到張騫出使西域,從樓蘭古城交流到鄭和下西洋,中華蠶桑文化的輝煌在華夏大地上延續不斷。蠶桑文化代表著我國農耕文明的發展與成熟,并滲透到我國歷代包括農業生產、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民族信仰、科學研究等多個領域,以蠶桑文化為底蘊的絲綢之路更是讓中華文明傲立于世界文明之林[2]。中國絲綢在國際上也是具有較高美譽度的品牌產品,在世界文明的發展歷程中留下了深厚的文化沉淀與印跡。古往今來,中華蠶桑文化涉及桑、蠶、繭、絲、文字、詩詞歌賦等諸多方面,涵蓋種植業、養殖業、紡織工業、食品工業、生物醫藥、休閑旅游、文化產業等諸多產業與環節。當前,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蠶桑產業的傳統生產發展模式日漸式微,以蠶桑文化科普教育活動為載體,有利于持續發揮傳統蠶桑文化的積極影響,滿足人民對文化生活的更高追求,將深厚的中華蠶桑文化引入民眾文化生活視野,促進蠶桑繭絲綢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1.2 有利于提高公眾科學素質,豐富中小學素質文化教育

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提高公眾科學素質是國家中長期發展的基本戰略方針。隨著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公眾對科學技術知識的關注度更高,科學技術傳播與普及是提高國民綜合素質的重要工作,也是蠶桑從業人員在新的發展時期的責任與義務。2016年5月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使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3]。蠶桑文化科普教育活動作為蠶桑領域的創新科學普及方式,兼具趣味性與參與性,有利于公眾深入了解蠶桑生產環節中的生物學及農業科學知識,是提高公民科學素養、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推動科技進步的積極實踐。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水平的提高,蠶桑文化科普知識的傳播在中小學教育中的積極意義得到重視。2021 年 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簡稱“雙減”) ,要求充分用好課后服務時間,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4]。蠶桑文化科普教育活動包涵科學、精神、文化、藝術等多項內容形式,有利于拓展學生課外學習方式、搭建學生文化科普平臺,無疑是“雙減”形勢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極佳方式。其一,蠶桑文化科普活動能滿足中小學生對蠶??茖W知識的求知需求。小學三年級《科學》課中包涵相關課程《蠶的生長變化》,而大部分學校實驗室缺乏養蠶設施與條件,無法提供學生直觀的觀察實踐機會。蠶??破战逃乜膳c中小學校合作,讓學生深入了解完全變態昆蟲蠶的精彩一生,同時可以為師生及家長提供體驗植桑養蠶、繅絲織布、采摘桑椹釀酒等課外實踐平臺,讓學生開拓視野、啟迪智力,同時激發科學興趣、培養認真觀察與思考的習慣。其二,蠶桑文化科普活動能讓學生感悟蠶桑精神,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借“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以物喻人,教育廣大青少年學習無私奉獻、勇于擔當的精神,同時要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奮發圖強。其三,蠶桑文化科普活動能培養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鑒賞藝術美學的能力。中國具有悠久燦爛的蠶絲文化與精致奢華的絲綢產品,歷代養蠶制絲的能工巧匠為世人呈現了無數精美絕倫的絲綢佳作,現代豐富多樣、功能獨特的蠶桑資源副產品也讓我們感受到蠶桑循環農業的獨特魅力。引導廣大青少年走進多彩蠶桑世界,感受魅力蠶桑藝術文化,有利于提高其文化感知力與綜合藝術素養,從而促進廣大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5]。

1.3 有利于科研院所拓展科研成果轉化方式,促進蠶桑產業轉型多元化發展

傳統的蠶桑產業從種桑養蠶到繅絲織綢,雖然產業鏈較長,但產業開發領域狹窄,特別是隨著各類高檔化纖類替代產品的興起,蠶絲類服裝產品的市場受到較大沖擊,而蠶桑資源綜合副產品如桑葉茶、桑枝食用菌、桑葚鮮果及飲料、蠶蛹高蛋白食品、蠶絲化妝品等成為蠶桑產業發展的新方向[6]。但大部分優質蠶桑副產品缺乏宣傳普及,蠶桑文化科普活動為蠶桑產業“立桑為業、多元化開發”提供了廣闊的宣傳平臺與市場。通過蠶桑文化科普活動,可以加深公眾對傳統蠶桑產品及綜合副產品的認識,讓更多民眾了解和體驗蠶桑多元產品,增強蠶桑產品的產業附加值。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蠶桑研究所在蠶桑新品種、新技術及綜合副產品研發方面碩果累累。在家蠶品種方面,先后育成華合×東肥、九華×春早等10余對家蠶品種,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和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近年來又成功選育了家蠶新品種“皖豐×潤康”及夏秋品種“皖豐×夏暉”“皖廣三號”等;育成的“華明?!薄凹t星五號”及皖桑系列等7個桑樹新品種,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彩色繭研發等蠶桑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獲得安徽省自然科學二、三等獎;選育“桑梓”系列果桑新品種3個,創建了果桑栽培配套技術新體系,實現了安徽省果桑生產穩產高產發展,研發并批量上市了復合型桑果酒、桑果白蘭地、富硒桑果干、富硒桑葉茶等10多個產品;廣泛開展香菇、黑木耳、靈芝等桑枝食用菌生產示范,馴化選育出紅托竹蓀“皖蓀”系列等食用菌新品種5個,開發出蛹蟲草代用茶、蛹蟲草固體飲料等產品;研發并上市系列蠶絲床上用品、家居服裝、蠶絲圍巾、保健雄蛾酒、蠶絲系列護膚品等豐富多樣的蠶桑產品。建成有安徽省家蠶種質資源庫,保育有適合我省生態環境的春用、夏秋用、高絲量、細纖度、粗纖度、暗化型(mln)灰黑蛾、抗病(NPV、CPV)、離子束(N+)誘變、抗氟、斑紋限性、繭色限性、卵色限性、三眠蠶、無鱗毛品種、觀賞性寵物蠶、特殊用途品種及引進培育的二化性或多化性家蠶品種資源252余份,在庫資源種類和數量居全國前列。同時建成有安徽省桑樹種質資源圃,保存桑樹種質資源包括魯桑系、華桑系、白桑系、廣東桑系等4個桑種,共315份,其中地方品種、野生資源等特異性種質資源71份。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蠶桑文化科普活動,能夠為科研院所的一系列豐碩科研成果提供直面社會與市場的機會,讓科普群眾成為蠶桑產品的試用員與推廣員,將蠶桑多元產品推介出去的同時也能接受到廣大市場消費者的反饋與建議,從而形成“科研—產品—市場”的良性循環與互動,有利于科研院所準確定位應用型科學研究的探索方向,拓展科研成果轉化方式,并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受歡迎的蠶桑復合型產品,進一步推動蠶桑產業的多元發展與科研創新。

1.4 有利于提升區域蠶桑產業綜合影響力,豐富民眾休閑旅游方式

隨著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蠶桑產業的綜合比較效益日漸降低,包括安徽省在內的許多地區出現了蠶桑產業逐漸萎縮的情況。在傳統蠶桑生產與發展模式日漸式微的大環境下,蠶桑文化科普活動的推廣有利于大眾了解蠶桑產業在醫療、美容、材料等領域的新興技術應用及一系列轉型升級發展措施,并向公眾展示我國蠶桑產業整體發展趨勢及區域蠶桑產業發展特色,從而提升區域蠶桑產業綜合影響力,助力蠶桑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此外,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外出旅游觀光成為日常普遍的生活方式,人們往往希望在節假日選擇放松身心的休閑方式,緩解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壓力?;顒觾热葚S富的蠶桑文化科普基地為廣大群眾提供了健康有益的休閑放松場所,特別是受新冠疫情影響下,省內、市內短途周邊游成為主要的休閑方式,蠶桑文化科普基地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寓教于樂、內涵豐富,不僅有郁郁蔥蔥的桑樹園林可供觀賞游覽,也有樂趣滿滿的蠶寶寶成長樂園、桑葚采摘中心、?;~塘垂釣中心可供玩樂,更有展示蠶桑文化、科普知識、產業模式的綜合展示與交流場館可供參觀學習,等等。豐富多彩的蠶桑文化科普活動,既能提供研學旅游場所,又能豐富民眾休閑方式,無疑是休閑假日全家出游的絕佳選擇[7-8]。

2 安徽省蠶桑文化科普教育基地發展優勢

2.1 具有過硬的基礎設施條件與發展基礎

安徽省蠶桑文化科普教育基地依托于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蠶桑研究所,于2020年在原有蠶桑產業基地的基礎上規劃建成,并于2021年成功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廳的省級科學技術普及基地認定,成為安徽省高標準蠶??萍嘉幕占敖涣骰??;匚挥诎不帐『戏适袕]陽區大楊鎮合淮路旁,毗鄰董鋪水庫,占地6 700 m2??破战逃龍鲳^面積500 m2,其中蠶絲文化多功能展廳300 m2、桑皮紙工藝科普演示場所60 m2、果酒釀造實驗科普展示車間200 m2?;貎瀯萏厣黠@,受到廣泛認可,年均接待參觀、考察、調研、交流、科普等專家學者、行業同仁、中小學生以及市民累計2 000余人次,探索構建了多元化蠶??萍嘉幕占敖逃漳J?。

2.2 具有堅實的科技保障和充實的人才支撐

安徽省蠶桑文化科普教育基地的依托單位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蠶桑研究所為省級科研機構下屬單位,成立于1960年,下設家蠶研究室、桑樹研究室、桑蠶資源綜合利用研究室、經濟昆蟲研究室等。全所現有蠶桑等領域科技人員34人,其中研究員5人,副研究員13人,博士學位10人,碩士學位16人?!笆濉币詠?全所主持各類項目120項,其中國家級26項,省級70項,院市級16項,科研經費1 400萬元以上。取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市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鑒定省級科研成果10項;國家審定桑樹品種1個,安徽省審(鑒)定桑樹品種7個;授權國家發明專利授權7項,發表論文80余篇。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蠶桑研究所對蠶桑文化科普教育活動高度重視,主要領導積極規劃部署,切實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和科普同等重要”的指示精神,全所科研人員踴躍參與,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硬件設施建設與科普課件、動畫片等軟件設計,并強化科普服務管理,委托安徽勤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場館的管理、科普文化活動實施等,為科普基地的良好運行提供了堅實的科技后盾、人才支撐、資金支持及服務保障,切實發揮了基地的科普教育與文化傳播功能。

2.3 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有利的環境條件

安徽省蠶桑文化科普教育基地毗鄰董鋪水庫,董鋪水庫是合肥市城市飲用水水源地,位于巢湖水系南淝河上游,是一座以攔洪防汛和城市供水為主的大型水庫,水庫周邊山水清秀、林木蔥郁、清凈幽雅。蠶桑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坐落于此,遠離城市喧囂,優美的自然環境條件更使文化科普活動增添一份親近自然的愜意與暢然。

2.4 具有發達的交通條件和良好的旅游環境

位于合肥市廬陽區的安徽省蠶桑文化科普教育基地,交通便利,自駕或乘坐公共交通均可方便抵達,且周邊旅游資源豐富,除了董鋪水庫,還有合肥植物園、廬州公園、三國遺址公園、三十崗生態農業旅游區等特色景點,安徽省蠶桑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可以與周邊諸多旅游景點形成優勢互補、有機聯系,吸引周邊中小學校學生群體及社會公眾參觀游覽。

3 安徽省蠶桑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多元活動模式及具體開展情況

3.1 蠶桑文化科普多元活動模式

安徽省蠶桑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實行蠶桑生產開發和生態保護并舉,兼具科普教育、游樂體驗、產品展銷等功能,使游樂、教育、文化內容相互滲透、互為促進,突出自然生態、環保教育、農業科技、文化美學,具體活動項目可以歸納為文化熏陶與美學體驗模式、科普教育與實踐感知模式、農耕體驗與勞動參與模式、產品展示銷售及生產參觀模式。

3.1.1 文化熏陶與美學體驗模式

基地園區內設置獨具園林特色的蠶桑文化長廊與宣傳展板,展廳內設置與蠶桑文化相關的圖片與實物,全方位展示我國燦爛悠久的蠶桑文化;展廳大堂設計了象征古老蠶桑文化的鐵藝做舊入廳展牌以及融合蠶絲元素的白色環形裝飾燈帶,給來訪者以獨具蠶桑特色的美學體驗。特色桑皮紙工藝科普演示區按照古法徽州桑皮紙制作流程收集、復建浸泡池、清洗池、蒸煮灶、搗漿臺、撈紙池、曬紙壁等完整造紙設施,并邀請徽州桑皮紙技藝傳承人現場培訓,掌握全套造紙工藝,并進行實景演示,可讓來訪者親身體驗,感受古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3.1.2 科普教育與實踐感知模式

基地內的蠶??破瘴幕淌夷苋菁{30余人,蠶桑所科研人員在此化身普及科學知識、傳播蠶桑文化的蠶桑學老師,通過故事、圖片、視頻等形式的課件給參觀者講述我國蠶桑歷史文化、蠶??萍贾R、蠶桑資源利用、現代蠶桑種養等知識。蠶絲文化科普多功能展廳內配備養蠶設備、選繭臺、煮繭灶、秤繭臺、腳踏繅絲車、織布機、小抽絲機、VR設備、活字印刷等體驗、展示產品(設備)50余臺(套)。參觀者可以自己動手體驗選繭煮繭、繅絲織布等勞動項目,并有專業的科普老師進行講解與指導,可深入感受蠶桑生產技術及傳統農業文明。頗受小朋友歡迎的VR養蠶游戲活動趣味生動,通過數字技術讓參觀者快速了解包括“蠶卵—孵化—幼蟲—蛻皮—熟蠶—吐絲結繭—化蛹—成蛾—交尾—產卵”的家蠶的一生?;貎扔猩浞N質資源圃3.33 hm2(50畝),柞樹園1 333 m2(2畝),食用菌栽培大棚1座,資源圃內保存桑樹種質資源331份。參觀者可前往桑樹品種資源圃鑒賞桑樹品種資源,了解桑樹的特征及種植管理技術,前往桑枝食用菌大棚了解木耳、桑黃、靈芝等食用菌的栽培與生長過程。此外,在科普教育軟件開發方面,推出《絲蟲傳世》絲綢文化科普課件1套、VR養蠶智慧體驗系統1套、《人類的活化石——桑皮紙》科普動畫片1部,豐富了蠶桑文化科普的載體與方式。

3.1.3 農耕體驗與勞動參與模式

基地的果桑采摘園內有品種繁多的果桑樹,每到桑葚成熟時節都會掀起一波桑葚采摘體驗游熱潮,合肥市遠近群眾慕名而來,憑票有序入園,體驗桑葚采摘的農耕生活樂趣。柞樹園可養觀賞性柞蠶1萬條(彩色柞蠶),食用菌大棚春夏栽種羊肚菌、桑枝木耳、桑黃、靈芝等,秋冬栽種草莓等,可開展豐富多彩的采摘觀賞體驗活動。林下家禽養殖園內飼養“桑園跑步雞”,精選優良家禽品種進行飼育,跑步雞在桑園內自由散養,為來訪者提供妙趣橫生的田園體驗。?;~塘項目可向參觀者展示生態農業模式,體驗生態農業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并可開展休閑垂釣活動。通過豐富多樣的農家樂活動,可以讓體驗者得到休閑放松的同時,了解園藝、農業、種養及生物等方面的知識。

3.1.4 產品展示銷售及生產參觀模式

“蠶舞春莊”是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自主研發的系列蠶桑產品自有品牌,開發的蠶絲產品包括蠶絲圍巾、蠶絲領帶、蠶絲服飾、蠶絲被等,可滿足參觀者高品位生活需求;具有保健功能的綠色食品包括桑葉茶、桑果飲料、桑果酒、雄蛾酒等,為參觀者提供原生態健康食品;推出的蠶絲系列護膚品包括潤膚水乳、潔面乳、護手霜等,并為崇尚純天然護膚的女性提供不同規格的試用小樣、單品及套裝禮盒。品類多樣的蠶桑系列產品可讓參觀者感受到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并服務群眾生活的積極意義。此外,可通過豐富多元的產品向參觀者介紹桑樹資源、蠶資源綜合利用等概念,展示資源再利用和良性生態循環模式及其對人類的意義。同時,基地內設有占地200 m2的果酒釀造實驗科普展示車間,擁有冷凍干燥設備、濃縮提取設備、桑果酒發酵設備、桑果酒蒸餾設備、桑果酒檢測設備、自動灌裝設備 、烘干設備、貯酒罐等20余臺套,能夠實地體驗科普教學果酒釀造工藝,可使參觀者直觀了解食品加工、質量標準、營養成分等現代工業生產方面的知識。

3.2 文化科普教育活動具體開展情況

基地年均接待參觀、考察、調研、交流、科普等專家學者、行業同仁、中小學生以及市民累計2 000余人次,其中2022年1—8月開展由幼兒園、中小學、社會團體等組織參與的蠶桑文化科普教育活動20余場次,累計接待1 200余人次。例如,2022年4—7月,“護林家族”科普教育團隊組織3個批次,共計200余名中小學生來到基地參觀并開展蠶桑文化科普教育;5月5日安徽紅太陽公益之家志愿者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組織40余名兒童參觀基地;5月13日蠶桑所聯合宿州路幼兒園森林城分園60余名師生開展了“五月鳴桑枝,童聲話繭絲”主題實踐活動;7月18日合肥市安居苑小學五年級的師生30余人在基地開展了“傳承蠶桑文化、爭當夢想少年”主題實踐活動……豐富多彩的蠶桑文化科普教育活動得到師生與公眾的一致好評。

3 存在的不足

安徽省蠶桑文化科普教育基地近年來發展模式日漸豐富,充分發揮了面向社會的科普教育功能。但為了更好發揮科普文化教育的積極作用,在現有工作基礎上仍有不足之處亟待完善提高。一是運行資金來源單一,政府支持力度欠缺?;氐幕A設施建設及科普活動開展經費來源包括科普項目經費和自營收入,由于科普基地參觀活動的季節性較強,導致自營收入不穩定,影響了基地項目的拓展及科普教育資源的研發。此外,科普基地基礎設施投入大、建設周期長,規劃建設受到政府政策的諸多制約,政府在政策扶持、配套建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也不夠,限制了基地的長遠發展。二是科普專業人才缺乏,綜合服務能力待加強。目前基地的科普工作主要是科研人員在不影響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兼職開展,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完善的職業技術培訓,導致科研人員積極性不高,或科普服務能力不強。三是宣傳推廣力度不夠,合作渠道不穩定。雖然基地在基礎建設與項目規劃上投入較大,但在整體包裝策劃及宣傳推廣方面較滯后,導致仍有許多受眾無法系統了解科普基地,削弱了基地影響力。由于參觀人員來源單一,基地與教育部門、旅游企業等未形成穩定的合作渠道,不利于基地科普活動的可持續開展。

4 發展策略與規劃

4.1 產業融合升級,凝聚發展合力

應著力將蠶桑產業與文化旅游、農耕體驗、康養休閑、數字經濟等深度融合,在產業融合中形成新的動能,支撐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同時推動智慧基地建設,建成涵蓋桑樹信息化資源圃、蠶桑病蟲害圖像識別、基地物聯網等在內的數字蠶桑綜合服務平臺,不斷增強蠶??破展ぷ鞯尼槍π院蜁r效性。蠶桑文化科普教育活動具有典型的公益屬性,能為公眾提供參觀交流、科普講座、實踐體驗、科學探究等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平臺,讓公眾感受文化、感知科技、感悟農耕,理應受到政府與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因此,應擴大宣傳,積極爭取各級政府支持,將蠶桑文化科普基地建設納入地方生態旅游業建設發展規劃中,并積極申請中小學研學旅行項目,與文旅、教育等部門合作,從蠶桑絲綢產業、旅游、教育等不同角度,在政策扶持、配套建設、資金投入、管理運營等方面爭取支持,同時吸引更多社會團體與社會資源投入科普領域,共同助力蠶??破帐聵I有序發展[9]。

4.2 統籌協調資源,推動科技創新

應統籌協調各方面資源,不斷完善基地基礎設施,提升基地承載力,做好“特、精、美”三篇文章,加大資金、智力、創新等投入,加強基地管理,打造“城市中的田園風光”,讓參觀者在四季輪換中品味延綿五千年的蠶絲文明。充分利用基地現有各種資源,開發、彰顯富有競爭力的特色,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等在基地的試驗示范,不斷豐富科普教育基地的內涵,為科普教育注入創新動力,與時俱進推進科普教育創新,通過科普詮釋創新最新成果。

4.3 優化人才團隊,提升綜合水平

專業的科普人才團隊是文化科普活動有序開展的重要保障,應優化完善激勵機制,鼓勵科研人員積極投身科普事業,讓科研人員認識到作為“科學傳播第一發球員”的職責。認真貫徹國家《“十三五”國家科普與創新文化建設規劃》[10]等文件精神,增加科學傳播業績作為科研人員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的依據,同時設立科普基金、科普成果獎勵等,鼓勵更多熱愛科普事業的科研人員在科普教育工作中施展才干。同時,應加快構建科普人才隊伍培訓體系,制定完善的培訓規劃,提升科普工作人員的知識更新、科普講述、組織協調、隨機應變及綜合服務能力。也可以根據需求從相關大學或社會招募對蠶??破崭信d趣的大學生及社會人員作為科普志愿者,充實科普傳播人才隊伍,保證蠶桑文化科普教育工作的日常開展[9,11]。

4.4 豐富活動策劃,強化宣傳推廣

堅持加大宣傳、提升影響、推廣普及、增強認同的理念,在蠶??破战逃仙罡氉?以“打深井”的態度加大蠶??破展ぷ鞯男麄魍茝V,不斷擴大蠶桑文化影響力,不遺余力地做好蠶桑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4.4.1 強化宣傳推廣與研學旅游合作

可通過宣傳海報、活動手冊、活動禮品及微信、微博等網絡媒體方式積極宣傳蠶??破栈丶爸黝}活動內容,還可探索科普活動網絡直播、短視頻平臺推廣等形式。同時可走出基地,開展蠶??破者M校園、蠶??破锗l村行等系列主題活動,擴大科普活動范圍、拓展科普教育形式,并增強蠶??破栈顒拥挠绊懥?。積極與旅游公司、旅行社等合作,開發科普親子游、科普文化游、科普研學夏令營等旅游路線,從而擴大宣傳,保障基地人流充足和運營穩定[12]。

4.4.2 豐富項目策劃與主題活動研發

可根據現行義務教育教科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動物的生命周期”以蠶為觀察研究對象的教學需要,開發一系列互動性和趣味性較強的科普活動,讓學生根據蠶寶寶的生長發育階段到桑園采摘合適部位的桑葉,了解不同成熟度桑葉的營養成分差別,并親自飼喂養蠶,通過觀察指認家蠶、蠶蛾不同身體部位與特征功能等了解鱗翅目昆蟲的生理特征。還可研發相關蠶業科普體驗互動教具,方便中小學校老師養蠶課程示范操作和教學觀察,也方便中小學生家庭自行體驗和觀察記錄[13]。此外,可根據季節變化規劃形式多樣的主題科普活動,如初春可規劃“春意萌動之魅力蠶?!敝黝}活動,開展觀察記錄桑樹休眠與萌芽、蠶寶寶催青與孵化、昆蟲越冬與蘇醒等一系列春季限定特色科普活動;結合蠶桑生長規律規劃“蠶桑世界,碩果累累”主題活動,開展桑樹栽植、桑樹開花結果觀察、果實采收、桑樹病蟲害識別、蠶種制作體驗等活動。通過豐富的活動策劃增強科普活動的科學性、體驗性、互動性、趣味性,同時吸引更多受眾參與蠶??破誟14]。

4.4.3 加快產品升級與品牌推廣

堅持開放共享的原則,在合作共建、互動聯通、資源共享上下功夫。既要“引進來”,將一批國內外先進的科普理念、科普創意、科普文創產品等引進來,結合自身實際加以轉化應用,打造好“蠶舞春莊”科普文化品牌,研發更多兼具歷史文化與時尚潮流、符合大眾消費需求、附加值高的文創產品和科普消費品;又要“走出去”,將一批成熟的可復制的科普產品應用到省內蠶??破招枨髥挝?與當地的資源特色有效結合,孵化出更多的蠶??破战逃?不斷提升我省蠶??破战逃?。

5 結 語

幾千年來,蠶桑始終是我國最絢麗的文化名片,喚醒蠶桑文化資源、激發蠶桑文化活力、彰顯蠶桑文化特色、樹立蠶桑文化自信,是蠶桑行業從業者責無旁貸的時代擔當,通過科普教育傳播蠶桑文化,對于弘揚“春蠶精神”、增強大眾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筑偉大復興中國夢有著極其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鑒于此,我們將著力提升蠶??破栈氐纳鐣δ?不斷豐富科普內涵,積極發揮文化承載作用,努力提高科普服務水平,更好發揮科普文化教育以文化人、浸潤人心的作用,讓古老神秘的蠶桑文明煥發璀璨奪目的時代光輝!

猜你喜歡
科普活動蠶桑科普
南部縣蠶桑多業態發展探索
儀隴蠶桑園區化發展思考
普格縣蠶桑產業扶貧的實踐與成效
蠶桑產業 富民增收
南京師范大學“科學大篷車”公益科普活動
科普達人養成記
暑期戶外科普活動
科普活動展少年風采
全國各地開展無線電科普活動
科普連連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