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2020年漢江生態經濟帶土地利用/覆蓋演變特征分析

2023-12-29 01:41
安康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漢江經濟帶林地

安 彬

(1.安康學院 旅游與資源環境學院/陜西省院士專家工作站,陜西 安康 725000;2.安康學院 陜南鄉村振興研究中心,陜西 安康 725000;3.安康學院 陜南生態研究中心,陜西 安康 725000)

土地利用(Land Use)指人類對土地進行諸如城鎮建設、土地墾殖等形式的開發利用[1],土地覆蓋(Land Cover)則指自然營造物(如冰川積雪)和人工建筑物(如道路)所覆蓋的地表諸要素的綜合體[2],土地利用/覆蓋變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是地球陸地表層系統最突出的景觀標志,是全球變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3-4]。當前,由LUCC引發的區域陸面自然要素演變、地球化學循環、生態失衡等問題引起學者們的重視[5-7]。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時期我國國土空間開發具體要求,其中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是基礎[8]。因此,厘清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LUCC 結構現狀及其變化過程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工作。

漢江生態經濟帶處于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結合部,是西北地區通江達海的重要通道,也是連接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橋梁,境內的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地。201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的通知,有力推動了漢江流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向現代化邁進[9]。近年來,學者們圍繞漢江生態經濟帶LUCC 展開研究,如周致遠等[10]指出2000-2013 年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土地利用的結構穩定性較差,耕地主要轉到林地;楊倩[11]發現1980-2010年間湖北漢江流域主要用地類型為耕地和林地,耕地減幅最大,其轉向為水域和建設用地;呂志航[12]采用未來土地利用變化情景模型(FLUS)模擬了2035年漢江生態經濟帶的多情景下生態空間變化特征,認為生態空間僅在生態優先情景下有增長趨勢。此外,部分學者還重點分析了漢江生態經濟帶內漢中[13]、安康[14]、商洛[15]、十堰[16]、襄陽[17]、武漢[18]等市域的土地利用變化特征。目前的研究結合長時間序列資料對漢江生態經濟帶LUCC 演變特征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以近35a(1985-2020 年)土地利用數據為基礎數據,結合土地利用結構、動態度及轉移圖譜等指標,定量分析漢江生態經濟帶LUCC 演變特征,以期為漢江生態經濟帶國土空間開發、社會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 數據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了1985年(T1)、2000年(T2)、2010年(T3)和2020 年(T4)四期30m×30m 空間精度的土地利用數據,其均由中國年土地覆蓋產品(https://doi.org/10.5281/zenodo.5816591) 提 供①參見Yang Jie, Huang Xin.The 30 m annual land cover datasets and its dynamic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21(1.0.0).https://doi.org/10.5281/zenodo.5210928.。該數據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 上Landsat 影像,結合中國土地利用/覆蓋數據集(China's Land-Use/Cover Datasets, CLUD)提取的穩定樣本進行可視化解譯;然后通過隨機森林分類法獲得耕地、林地、灌木、草地等用地類型,時空一致性高。結合研究區實際情況,本文選擇耕地、林地、灌木、草地、水域、荒地、建設用地共7類用地類型。

1.2 研究方法

為了充分反映漢江生態經濟帶LUCC 時空動態演變過程,采用下列指標:(1)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L)。其反映了自然和人類因素對土地的綜合作用[19],原理與計算方式見文獻[20]。(2)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R)。其能夠精確表達某時段內所有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情況,計算方式見文獻[21]。(3)轉移矩陣。其能夠刻畫研究區土地利用變化的細節結構特征,可借助Origin2021 軟件繪制?;鶊D來表征。(4)土地利用信息圖譜。其能有效反映土地利用過程集成特征,根據參考文獻[22]60劃分方法,漢江生態經濟帶土地利用圖譜類型可概括為6 種類型:穩定型(T1-T4用地類型保持不變),前期變化型(地類僅在T1-T2變化),中間過渡型(地類僅在T2-T3變化),后期變化型(地類僅在T3-T4變化),反復變化型(地類在T1-T4發生兩次以上轉換,但T1與T4一致),持續變化型(地類在T1-T4發生兩次以上轉換,且T1與T4不同)。

2 結果分析

2.1 LUCC結構變化特征

由表1 可知,1985-2020 年漢江生態經濟帶土地利用面積占比變化幅度較為明顯的有林地(4.25%)、耕地(-2.97%)、草地(-2.36%)和建設用地(1.91%)。具體來看,漢江生態經濟帶以林地最為典型,是長江經濟帶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1985-2000 年林地面積保持相對穩定但略有減少,2000年之后呈逐年快速增加趨勢,至2020年面積占比達到58.52%,較1985 年凈增加4.25%。近35a 來耕地面積占比共減少了2.97%,其面積由2000年之前的相對緩慢增加轉為之后的大幅減少。草地和灌木地面積均表現下降趨勢,面積占比分別減少了2.36%、1.07%;其中草地減少幅度相對穩定,灌木地面積占比較低(<1.50%),1985-2000年面積減少最多,2000年之后減少幅度趨于放緩,至2020年面積占比僅為0.10%。水域面積占比相對較低(<2%),總體上保持相對穩定,面積占比保持在1.49%~1.74%之間?;牡孛娣e占比相對較小,對漢江生態經濟帶用地結構影響有限。建設用地面積總體上表現持續增加態勢,2010 年之前呈緩慢增加,而在2010年之后大幅增加,至2020年其面積占比達到峰值3.17%。整體上,漢江生態經濟帶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L)呈早期快速上升,而后轉為緩慢下降特征。1985-2000年L由241.28增加至243.82,表明該時期研究區的土地利用處于發展階段,其利用程度不斷加深;2000-2020年L不斷減少,表明這一時期內土地利用結構朝著有利于生態建設方向發展。近35a 漢江生態經濟帶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R)介于0.30%~0.40%之間,說明土地利用結構比較穩定。

表1 1985-2020年漢江生態經濟帶土地利用結構變化

由圖1 可知,漢江生態經濟帶的林地集中分布在漢江上游地區,少量分布于荊門和隨州交界的大洪山、隨州北部桐柏山等山區。耕地主要分布在漢江中下游的河南南陽盆地、湖北襄陽至武漢等平原,少量分布在漢江上游干流流經的漢中和安康盆地。灌木地、草地和荒地分布較為分散,均無明顯空間集聚特征;水域主要為境內的漢江干流及丹江、旬河等支流。建設用地是城市和鄉村發展重要載體,漢江生態經濟帶的建設用地以點狀形態散布在南陽、襄陽、武漢等城市,而在漢江中下游干流、交通沿線呈帶狀分布。1985-2020 期間,陜西省林地面積增加最為明顯,占比增加了10.65%,耕地面積占比減少了5.35%;河南省建設用地面積增加最為明顯,占比增加了3.41%,耕地面積占比減少了3.47%;湖北省以建設用地面積占比增加最為明顯(2.35%)、 草地面積占比減少最為明顯(1.14%)。

圖1 1985-2020年漢江生態經濟帶土地利用空間分布

2.2 土地利用轉移特征

整體上,1985-2020 年漢江生態經濟帶LUCC轉變的主要方式有林地和耕地之間的相互轉移、建設用地的轉入,占所有土地轉移類型總面積的64.91%(見表2)。具體來看,耕地向林地轉移面積最大,達到8575.07km2,占耕地轉出總面積的63.62%,其次耕地轉為建設用地(26.73%)也是重要的轉移類型;灌木地和草地均主要向林地轉移,分別占各自轉出總面積的91.44%、75.59%。林地向耕地轉移面積為所有土地轉移類型第二多,占林地轉出總面積的95.10%;水域和建設用地均主要向耕地轉移,分別占各自轉出總面積的75.17%、57.40%。近35a 來,耕地面積的增加最主要來自林地轉入,貢獻達到75.58%,另外草地貢獻了13.31%;林地是轉入最為活躍的土地利用類型,其新增面積59.99%來自耕地轉入,草地和灌木地分別貢獻了26.21%、13.60%,這與該區域實施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等重大生態工程密切相關[23]。新增的灌木地主要來源為草地轉入,貢獻了51.20%;新增的草地和水域、建設用地均主要源自耕地轉入,表明耕地是最為活躍轉出類型。

表2 1985-2020年漢江生態經濟帶土地利用類型面積轉移矩陣

?;鶊D可直觀顯示出漢江生態經濟帶各階段主要LUCC 的轉移流向和流量。由圖2 可知,1985-2020 年三個階段各土地轉型關系與整個研究時段總體一致,均以林地和耕地互轉為主要方式;三個階段轉型面積分別為1140.96 km2/a、1271.60 km2/a、1519.24 km2/a,呈轉移規模不斷增多、轉移關系更為復雜的特征。1985-2000年期間,各類土地轉型規模中以林地轉出最多、耕地轉入最多,尤其以林地向耕地轉移最為典型,可能與該時段基于糧食安全考慮,通過增加耕地面積以提高糧食產量有關。如安康市白河縣倡導發揚“三苦”精神,1972 年之后的20余年間新修造23萬畝水平梯田[24]。此外,隨著草地、灌木地生長形成林地的面積分別達到1120.66 km2、2039.97 km2。階段I和II期間,各類土地轉型規模中以林地轉入最多、耕地轉出最多,尤其以耕地向林地轉移最為典型,與該流域生態工程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等相關;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占補平衡等耕地保護政策的發展完善,林地、灌木地等非農耕地轉為耕地增多[25],但耕地流入量仍小于流出量,處于縮減狀態。隨著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漢江生態經濟帶內城鄉居民收入提高,加之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快速城鎮化等因素導致了大量耕地占用[26],三個階段由耕地轉入建設用地的面積分別達到84.36 km2/a、96.26 km2/a、169.26 km2/a,累計占轉入建設用地面積的89.96%,高于1990-2015年全國耕地占新增建設用地總面積的比例(72.5%)[27]。

圖2 1985-2020年漢江生態經濟帶主要土地利用轉移?;鶊D(單位:km2)

由圖3 可知,1985-2020 年研究區各省三個階段均以林地和耕地互轉為主要方式,但存在省際差異。具體來看,陜西省耕地轉為林地面積呈大幅增加到小幅下降變化特征,年均轉移面積由階段I 的123.96 km2/a增加到階段II的297.70 km2/a,而階段II至階段III 期間轉移面積增加幅度減少了37.75 km2/a;林地轉為耕地面積呈大幅下降到小幅增加階段特征;此外,陜西省有較大規模的灌木地、草地轉為林地,但其轉移面積逐階段減少。河南省耕地轉為林地面積以較大幅度呈持續增加特征,三個階段年均轉移面積分別為21.85 km2/a、56.98 km2/a、103.01 km2/a;與此同時,近35a耕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流量相對穩定,是河南省較為重要的土地轉移關系;林地轉為耕地面積表現出小幅下降到大幅下降變化特征。湖北省耕地轉出流量呈增加趨勢,主要轉出為林地、建設用地和水域,其中耕地轉為林地的增加面積最為明顯,階段I 至階段II 和階段II 至階段III期間增幅分別達到125.46 km2/a、82.13 km2/a;在階段I至階段II 期間,耕地轉為建設用地面積增加規模維持在45 km2/a左右,至階段III期間增加規模達到107.92 km2/a,與其城鎮化水平高密切相關[28];耕地轉為水域是湖北省較為重要的土地轉移關系,且其轉移流量表現出逐階段增加特征,與丹江口水庫二期工程蓄水位加高進而淹沒大量耕地有關[29]。近35a來,湖北省林地轉為耕地面積呈大幅下降到小幅增加階段特征,與河南省變化特征相同;與其他兩個省份相比,水域和建設用地轉為耕地是湖北省較為特殊的轉移流向,轉移流量均逐階段增加。

圖3 1985-2020年漢江生態經濟帶各省主要土地利用轉移?;鶊D(單位:km2)

2.3 土地利用變化圖譜

表3 顯示了1985-2020 年漢江生態經濟帶LUCC的內部過程與機制,具體表現為:(1)穩定型是漢江生態經濟帶最重要的圖譜類型,其面積占到研究區總面積的81.67%,其最大圖譜類型為“林地-林地-林地-林地”,面積達到92252.36 km2,占總面積的48.8%,有別于1990-2015 年陜南地區最大圖譜類型(草地-草地-草地-草地)[22]66;其次是“耕地-耕地-耕地-耕地”圖譜類型,其面積占到研究區總面積的30.49%。這充分說明以丹江口水庫為分界線,漢江生態經濟帶形成了西部林地、東部耕地為主的穩定用地結構(圖1),構建了生態為主、生活為輔的空間用地。(2)前期變化型面積為9914.69 km2,占到研究區總面積的5.25%,其最大圖譜類型為“林地-耕地-耕地-耕地”,其面積比例為1.44%。(3)中間過渡型和后期變化型的最大圖譜類型分別為“耕地-耕地-林地-林地”、“耕地-耕地-耕地-林地”,反復變化型的最大圖譜類型是“林地-耕地-林地-林地”,三種類型面積共占總面積的11.56%,表明自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漢江生態經濟帶取得巨大成就。(4)持續變化型在所有圖譜類型中占總面積比例最低,其最大圖譜類型為“林地-耕地-林地-耕地”,其面積僅占0.18%。綜上可知,近35a來漢江生態經濟帶土地利用結構兼顧了生產(耕地)、生態(林地、草地),形成了林地與耕地之間的角逐轉換格局。此外,生活空間(建設用地)的最大圖譜類型為“耕地-耕地-耕地-建設用地”,其面積占總面積的0.85%。

表3 1985-2020年漢江生態經濟帶土地利用轉移圖譜

漢江生態經濟帶各省土地利用變化圖譜均以穩定型為主,面積占各區域面積的比例由高到低為:河南?。?3.96%)>湖北?。?2.33%)>陜西?。?9.68%);其中最大圖譜類型均是“林地-林地-林地-林地”,但其面積占比以陜西省為最高(66.75%)、湖北省次之(40.11%)、河南省最低(34.15%),這與湖北省和河南省有較大比例的“耕地-耕地-耕地-耕地”圖譜類型有關(表4)。從各省第二大圖譜類型來看,陜西省和河南省皆為前期變化型,其中陜西省最大圖譜類型為“林地-耕地-耕地-耕地”,河南省則是“耕地-建設用地-建設用地-建設用地”;湖北省是后期變化型,其最大圖譜類型為“耕地-耕地-耕地-林地”。此外,持續變化型均是各省圖譜占總面積比例最低的類型,但最大圖譜類型略有不同,陜西省為“草地-耕地-林地-林地”,河南省為“耕地-草地-草地-林地”,而湖北省與研究區一致。

表4 1985-2020年漢江生態經濟帶各省土地利用轉移圖譜

3 結論

(1)1985-2020年漢江生態經濟帶以林地、耕地為主要用地類型,占研究區總面積的93%以上;林地呈增加趨勢,耕地、草地和灌木地面積均表現為減少趨勢,水域面積相對穩定略有增加,建設用地面積持續增加。漢江生態經濟帶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L)變化較小,呈相對快速上升至緩慢下降階段特征;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R)介于0.30%~0.40%之間,土地利用結構比較穩定。

(2)1985-2020年漢江生態經濟帶土地利用轉移以林地和耕地互轉、建設用地的轉入為主,林地和耕地分別是最為活躍的轉入、轉出類型。新增的林地面積59.99%來自耕地轉入,26.21%來自草地轉入;耕地75.58%來自林地轉入,灌木地來自草地轉入,草地和水域、建設用地均主要源自耕地轉入。

(3)1985-2020年漢江生態經濟帶轉移規模不斷增多、轉移關系更為復雜,由以林地向耕地轉移轉為以耕地向林地轉移最為典型。陜西省耕地轉為林地面積呈大幅增加到小幅下降特征,湖北省和河南省呈較大幅度持續增加特征;陜西省林地轉為耕地呈大幅下降到小幅增加特征,湖北省和河南省增加幅度有所放緩;湖北省和河南省耕地以相對穩定流量轉為建設用地,耕地與水域的互轉、建設用地轉為耕地是湖北省較為重要的土地轉移關系。

(4)1985-2020年漢江生態經濟帶土地利用變化圖譜最主要的是穩定型,最大圖譜類型為“林地-林地-林地-林地”;其他變化圖譜類型均是林地與耕地之間的角逐轉換。研究區各省最主要的皆是穩定型圖譜,且河南?。?3.96%) >湖北?。?2.33%)>陜西?。?9.68%);各省第二大圖譜類型中,陜西省是林地轉向耕地的前期變化型,河南省是耕地轉向建設用地的前期變化型,湖北省是耕地轉向林地的后期變化型。

猜你喜歡
漢江經濟帶林地
漢江春曉
一條江的嬗變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之路
漢江,為你梳妝
守望漢江
陜西呼應長江經濟帶
漢江之歌
丹東市林地分類研究
淺談林地保護及恢復措施
長江經濟帶與漢江生態經濟帶如何協調融合
林地流轉模式的選擇機理及其政策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