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語

2023-12-30 08:44康麗
關鍵詞:民俗學旅游部社科

從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的視角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諸多傳統文化概念中被抽繹出來納入其內部制度的工作概念。這一工作概念通過教科文組織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各締約國共同參與的國際化運作,迅速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得以普及。在多學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學界僅僅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就將其從陌生的國際工作概念轉變為炙手可熱的理解文化傳統在當代進行知識和意義生產的一種方法。這種轉變既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認知逐步清晰化、深刻化的過程,也是對多邊對話、相互尊重、社區賦權等國際理念在落地實踐的進程中,同國家或地方層面復雜文化事實彼此抵牾、相互磋磨、逐步調適等事象的呈現和深思。

本期專欄中包含了來自河北Q縣與重慶走馬鎮的兩項民間文學類非遺保護個案的田野研究。在同國際保護框架進行對話的基礎上,兩篇文章都深描了民間文學類非遺在地方保護與傳承實踐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戰,不約而同地深入詮釋了多元文化主體在遺產化進程中的張力關系,并在各自個案所屬地方社會文化特質的基礎上,傾力去發現緩解困境、適應新變的多樣化路徑。在一定意義上,這兩篇文章不僅是為解析上述“適應性癥候”而進行的研究實踐,其寫作過程也都鮮明地凸顯了從以非遺作為對象向以非遺作為方法的范式轉變。

主持人簡介

康麗,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法學博士(民俗學),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民俗文化普查與研究中心主任,河北大學燕趙文化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兼任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全國非遺名詞審定委員會理論分委員會主任、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審查機構——中國民俗學會評審專家組成員(2015-2017),中國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履約專家組成員(2016-2023),2020年入選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優秀專家。主要從事民間敘事、民俗學理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社會性別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各級科研與教育改革項目共9項;出版專著2部、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精粹·理論卷》等4部,在核心刊物(CSSCI及以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完成省部級、司局級采納的政府咨詢報告11份。

猜你喜歡
民俗學旅游部社科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 云南3地區上榜
社科成果展示
文化和旅游部:加快推進鄉村旅游市場恢復
文化和旅游部部署 國慶節中秋節文化和旅游假日市場工作
文旅部:擬加強說唱、脫口秀、相聲等節目審核
總括*
《六十種曲》中元宵習俗的民俗學、戲曲學意義
試論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民俗學意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