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賦能與創新構建:打造更具韌性的城鄉治理共同體

2023-12-30 08:44杜方朝劉璇
關鍵詞:韌性共同體城鄉

杜方朝, 劉璇

(1.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8;2.南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100)

新時代,我國提出了“城鄉治理共同體”的新發展理念,這是新歷史背景下城鄉協同發展觀與共同富裕目標相結合的理論成果。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科技作為新時代的生產工具逐步占據重要地位。信息技術的進步為城鄉社會的現代化轉型創造了新的載體,并展示了作為一種治理工具的巨大潛力。如何將數字科技應用于構建新型城鄉治理共同體,逐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一、打造更具韌性城鄉治理共同體的基本要義

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最早在其《基督教的本質》中提出“共同體”一詞。他認為在一種絕對的意識形態下往往形成一個關系的結合體,即共同體[1](P170-178)。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概念,標志著我國社會治理理論與實踐探索的新階段?!笆奈濉币巹澲赋鲆袑崒底挚萍加糜谥紊鐣毣?、科學化、智能化建設,充分借助數字技術要素賦能城鄉治理共同體韌性建設,為新型城鄉共同體的治理提出了明確的發展方向。與數字技術的深度結合就此成為了新型城鄉治理共同體的第一特性。這種應用數字科技進行社會治理的新模式,在研究中一般被認為是二進制邏輯支配下的一種數字化狀態在政府、社會治理中的運行與演進,是數字要素與治理要素相結合的具體表現。

城鄉治理共同體具有綜合性特質,是“一核多元”的網絡化治理結構,其以共建共治共享為根本,以彼此關聯、互相促進為邏輯,強調包容性治理。新發展時期,基于城鄉社會場域,城鄉治理共同體不僅包含多元治理主體,還包括各類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和技術。城鄉治理主體借助數字技術賦能逐漸凸顯出強勁的韌性勢能。一方面,數字賦能重新定義各治理主體的比較優勢?;诔青l不同治理主體各異的要素稟賦,數字賦能深層次挖掘并縮減了此類相對稟賦差別的協調成本,使得治理效能可以在更多環節形成價值共識。過往以碎片化狀態存在的各治理主體,在數字賦能下實現組織化參與。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完成對虛擬組織體系的重新賦能。以現實城鄉治理組織為基礎,數字賦能為其搭建了虛擬化參與形式和通道,推動線上治理網絡全方位覆蓋傳統治理“死角”。城鄉治理資源在持續優化中得到高效配置,促使傳統單一靜態訴求過渡到多元動態需求的利益結構差異,進而有條件、有能力在短期內完成高品質生態再造。

更具韌性的城鄉治理共同體旨在聯結政府、市場、個人等多元主體,通過融合多種治理機制、發揮協同治理功能,形成整體化、制度化的行動方式。數字時代,更具韌性的城鄉治理共同體不僅要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要以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為根本宗旨,持續優化社會治理模式和場域。數字技術之于城鄉治理共同體的構建價值,突出表現為實現秩序化治理、民主化治理、數字化治理以及價值化治理,以此借助迭代優化城鄉社會結構和社會規則形態,快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P153-161)。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提數字經濟治理,并站在全局戰略高度就數字化社會治理體系作出系統部署。同時《政府工作報告》還指明,憑借數字技術,傳統碎片狀城鄉治理方式得以相互連接,這進一步使得數字化流通技術、標準規則、資源配置等成為打造更具韌性城鄉治理共同體的基本賦能要素。由此,探討數字賦能城鄉治理共同體的韌性限度,找準數字技術與韌性城鄉治理共同體契合點成為引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效命題。

二、數字賦能韌性城鄉治理共同體建設的作用機制

(一)發揮多元參與和協同響應的治理效能

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3](P33-44)。數字經濟時代,多元參與和協同響應是構建城鄉治理共同體的有效方式。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的互動共生,增強城鄉治理共同體韌性需要權責明晰的共治范式。這不僅要強化多元主體間的橫向聯系,更要在相互聯系中確定各參與者的權責界定與歸屬性問題。

一方面,數字賦能城鄉治理共同體群體性治理效能。數字技術通過改變城鄉治理場景引發相關治理主體權責身份變革,繼而通過重塑其角色地位為多元共治奠定基礎。具體來看,數字技術強大的數據整合與元素納入能力催生出虛擬性治理平臺,這一過程中賦能政府、市場、居民等多元主體成為全新信息供給者,拓寬“方式與方法”互動深度,不斷強化城鄉治理共同體的柔韌性?;谶@種韌性治理,城鄉治理共同體群體性的“強關系”互動和建構成為可能,并在網絡化特性賦權與功能整合中形成合作共治的結構模式[4](P43-53)。另一方面,數字賦能城鄉共同體聯動性治理效能。數字技術所打造的智能虛擬治理空間使得多元治理主體具有公平、平等的信息互動權力,并借助點對點的“去中心化”聯通盡可能杜絕過往治理問題回應性不足的痛點,提升開放式治理積極性。與此同時,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將挖掘的海量治理信息進行匯聚與整理,更加明晰治理信息權責邊界,為多元主體有序聯動提供必要性技術工具。由此,數字技術為各主體協同參與的權責利益重新配置提供了必要技術支撐,以群體性、聯動性加強城鄉治理共同體柔韌性。從這一角度來看,數字賦能打造更具韌性的城鄉治理共同體,強調風險共擔、責任分攤的治理意識,形塑共享共擔的共同治理模式。

(二)發揮有效合作與共享成果的集聚勢能

更具韌性的城鄉治理共同體強調政府、市場、居民等多元主體通過有效合作,實現共同治理,繼而共享治理成果?!叭巳吮M責、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體需要集聚城鄉各層級力量,共建共享、共商共治,不斷彌合城鄉數字互動性鴻溝,最終實現共享的價值歸屬[5](P62-69)。換言之,共享性治理是加強城鄉治理共同體的旨歸導向,是強化和鞏固多元治理主體形成積極參與、共擔責任、分攤風險、共同協商治理體制的關鍵要素。這不僅僅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韌性化治理實踐,更是基于現代化治理體系而確立的數字互聯化空間治理。

一方面,數字賦能城鄉治理內容有了再生產與再搭建的方向,對治理價值的優先權重提出現實訴求。數字技術通過改變城鄉治理共同體的互動樣態,解構并重組各治理主體,極大程度鞏固韌性治理的構建基礎[6](P36-41)。此過程中,韌性城鄉共同體建設的關鍵是借助數字技術實現各主體的充分溝通和表達,最終形成代表各治理主體的治理性價值偏好,確保參與主體實現權益共享。數字賦能城鄉治理共同體于需求端對社會治理價值清單進行重新界定,重塑社會價值治理韌性的同時,對參與主體的治理觀進行全新的凝聚性塑造。最終,基于價值共享的治理觀念,城鄉多元治理主體進一步聯結成群體性秩序共同體,并借助內化的數字約束性力量夯實治理實踐方案。另一方面,數字賦能城鄉治理機制有了變革或創新的潛力,并對固有治理缺陷的修正提出探索訴求。數字技術在工具上的全新應用,賦能城鄉治理共同體能夠以更加制度化形式參與到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中。此背景下,數字優化機制、數字革新機制、數字成就機制,驅動多元治理主體平等化、平行化與共享化。進一步優化社會治理環境,助力城鄉治理共同體能夠在穩定預期內解決治理持續性動力不足問題,以合理定位現代化城鄉治理。從此角度來看,數字賦能打造更具韌性的城鄉治理共同體,強調協調互惠、機制融合的治理意識,形塑有效調適的共同治理模式。

(三)發揮資源整合與包容適應的彈力動能

數字賦能韌性城鄉治理共同體事實上是借助政府與市場的雙向驅動效能,擺脫城鄉治理信息生產與現實需求互相脫節的窘境。數字技術通過搭建虛擬開放治理空間,實現了治理需求與社會問題的互動,強化多元治理主體結構的彈性和活力。更加開放的虛擬治理空間成為提升治理水平的關鍵途徑,其超越時空阻隔的特性能夠同步確認多元治理主體的利益訴求、治理策略、要素儲備等方面的差異,降低治理協調難度[7](P102-113,128)。這不僅是要借助數字賦能最大程度地整合各要素資源,提升城鄉治理共同體內部合作的有效性,更是尋求共識性治理的途徑,強化其協同性治理屬性。

數字化時代,數據作為全新治理要素以極強的流動性和共享性強化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層溝通效果[8](P65-73)。不僅如此,數字技術促使城鄉治理共同體在實時場景轉換與時空壓縮下,更易發揮出公共信息領域功能,進而憑借民主開放的信息化治理尋求共識性權力關系。從此角度來看,城鄉治理需求、目標、任務等成為快速集聚、配置各類治理資源的橋梁,助力數字賦能韌性城鄉治理共同體實現價值發揮,實現“一張網”常態化治理?!白陨隙隆眮碚f,政府部門憑借各類數字治理平臺實時掌握治理情況與居民需求,提升了自身信息挖掘與識別能力;“自下而上”來說,城鄉居民具有愈加豐富多元的需求上傳方式,提高了自身需求反饋與處理效率。此外,高質量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引領下,基于“一張網”社會治理的大格局從需求解決上打破了過往層級分明的結構治理體系,促使多元主體的信息傳遞更具扁平式擴散性[9](P133-139)。扁平化“多元共治”結構賦予治理信息強跨部門特性,并以強虛擬化公共空間特征,有效縮減中間治理環節的同時,強化治理供需兩端的橫縱向聯系性和協調性,以公平公正推動城鄉治理共同體更具柔韌性。從此角度來說,數字賦能打造更具韌性的城鄉治理共同體,強調結構靈活、包容適應的治理意識,形塑聯系穩定的共同治理模式。

三、打造韌性城鄉治理共同體的斷點和堵點

新經濟背景下,“韌性”建設更多強調長期能力打造,而非短期能力應急[10](P49-55)??梢?打造韌性城鄉治理共同體的關鍵是獲得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但就目前來看,我國城鄉治理共同體的“抗逆力”較弱,其柔韌性建設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一)頂層設計落實度不足,弱化共同體韌性打造力度

第一,宏觀上的韌性城鄉治理共同體規劃部署落實度不足。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打造韌性城鄉治理共同體,需要在治理理念、方式、任務、成果等方面達成建設性共識,這需要科學有效的制度性規制加以指引?,F有的“十四五”規劃、《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等政策文本對城鄉治理共同體組成主體、治理方式等作出方向性規定。但與上述較為全面的頂層設計形成明顯對比的是,各方面規劃創新可行性不足。尤其是在打造韌性城鄉治理共同體的權責劃分、矛盾調停、協商程序等方面缺失可行性辦法。這直接致使宏觀治理條例難以契合具體基層治理實踐,無法形成切實有效的城鄉協同發展機制。第二,微觀上的韌性城鄉治理共同體規劃部署落實度不足。一是基層城鄉治理共同體缺乏基本韌性治理規則與制度意識,存在盲目性、被動性管理行為。特別是發展程度相對較低的城鄉地區,諸多治理主體還處于各自為政的“散沙”狀態,共同體意識缺失[11](P100-109)。二是數字化互聯互通的治理網鏈機制缺失。就打造更具韌性的城鄉治理共同體而言,數字化平臺治理接入度還有待提升,這導致城鄉數字接入性鴻溝凸顯,限制了各治理主體的聯動效應,不利于高效韌性城鄉治理共同體打造。

(二)傳統行政化治理轉型難度大,治理數據流動協同性低

步入數字經濟時代,城鄉一體化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由路徑。這一過程中,地方政府為更全面掌握城鄉社會治理效果,統籌協調發展,進一步強化行政方面的管控力度[12](P24-36)。具體來說,城鄉社會治理加強行政化管控是“自上而下”的意志式治理,這導致城鄉治理共同體極易受到政治、經濟等因素沖擊,減弱其柔韌效應。第一,相對理性的行政化管控遭遇數字治理轉型擠壓難題。數字賦能城鄉治理背景下,傳統單向性治理逐漸向多維網絡化發展。這對行政化管控式治理造成嚴重沖擊,且由于頂層設計落地程度較淺,阻礙多維網絡化治理有效推進。由此,數字賦能城鄉治理共同體增強韌性的陣痛期成為有待克服的難題。第二,傳統行政化管控式治理協同效應漸次削弱,加大了城鄉治理共同體韌性打造難度。受數字經濟發展影響,傳統治理模式會漸漸出現“自上而下”治理效率低于“自下而上”治理效率問題。且受到城鄉鴻溝影響,各治理主體易出現“各自為政”的治理局面,難以發揮共同體效應?;诖祟悊栴},傳統治理模式更易遭遇“鴻溝性”治理難題。第三,行政化管控數字化運作不完善,匹配網絡化治理數據流動性要求難度較大。網絡化社會治理持續精細化的同時,運作效率也在不斷提升,促使城鄉治理主體的能效性得以大幅強化。但傳統治理受數字賦能效應不足影響,難同城鄉各治理主體實現高效需求對接,使城鄉治理共同體韌性打造效率降低。

(三)基層治理主體參與度偏低,阻滯數字化治理優勢有效發揮

對城鄉治理共同體而言,城鄉居民參與度是提升其韌性水平的重要內容。持續性創新居民參與治理的形式,保障治理權益是鍛造城鄉治理共同體柔韌性的關鍵環節。但固定化的治理體系中,難以發揮共同體覆蓋面向廣的優勢。特別是近些年伴隨數字技術嵌入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更加凸顯出城鄉居民參與度不足的問題。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公布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73%,其中鄉村地區的普及率僅為57.6%。再加上鄉村地區新基建薄弱,成本高、信號弱等難題弱化了該部分治理主體的參與力度。更不必說,鄉村治理主體作為城鄉治理共同體建設的關鍵組成部分,其參與度高低直接決定社會治理韌性水平的強弱[13](P9-15)。雖然傳統治理模式有被打破的態勢,但數字化治理普及度低的問題也成為城鄉治理主體提升參與度的掣肘。一方面,與數字化治理相匹配的科層體制不完善,阻滯城鄉居民參與力度。目前,數字中國戰略深入推進促使平臺型政府、數字化服務建設成為提升治理水平的導向點,但與之相應的多元科層實踐機制建設還有待強化。另一方面,城鄉治理要素配置不均也是一大阻滯原因。雖然近幾年國家致力于推進鄉村振興,但在根深蒂固的二元結構影響下,各治理要素大多流向城市地區,以致出現鄉村治理難題、治理主體參與不足等問題。由此,這種配置不均經由較低的治理主體參與致使城鄉治理共同體無法真正發揮出韌性勢能,不利于推進現代化社會經濟建設。

四、數字賦能城鄉治理共同體的創新框架

新時期,憑借數字賦能優勢,以社會治理、經濟治理、環境治理、應急治理為邏輯點,充分發揮城鄉間資源要素配置活性,逐步打造形成具有韌性的城鄉治理共同體(如圖1所示)。該體系內部,基于經濟發展賦能與生態環境穩態保持,立足于社會分工體系與生產制造實踐,推動城鄉要素資源雙向流動、融通與嵌入,促使城鄉社會、環境、經濟、應急治理一體化網絡形成,扎實實現農業現代化、環境生態化、農村數字化。

圖1 數字賦能城鄉治理共同體的理論框架

(一)社會治理共同體:“融”+“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妥善處理城鄉關系、工農關系,很大程度決定現代化治理成效[14](P19-27)[15](P181-182)。隨著數字技術廣泛應用,其以極強的通用性、滲透性在城鄉間架起一座“數字橋梁”,并深刻影響社會生產實踐與要素配置,促使城鄉社會治理實現高度協同。

“融”是指市場高度融合的發展方式。以數字賦能創新構建城鄉治理共同體,將雙向市場以現代化方式融合,推動城鄉社會流通網絡構建。第一,數字技術賦能推動技術、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合理配置,促使數據流通自由性、配置乘效性、內在催化性與效率增益性得以發揮,放大農村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在價值鏈流通中的應用價值。促使各生產要素融入城鄉空間網絡結構,推動農村社會逐漸向城鄉網絡連接過渡,實現社會共同治理。第二,“三農”在技術推動下實現數字化表述,推動六產融合發展,將現代化生產并入城鄉行政管理體系,為城鄉社會治理融入現代化規劃引領、現代化主題培育、現代化產業升級、現代化空間營造、現代化制度銜接,強化城鄉共同體意識。第三,依據需求、應用與服務導向,搭建城鄉融合的數字化營商環境。借助“新基建”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數字經濟、智慧鄉村,并按照各生產要素貢獻確定最終報酬,高度重視農業勞動機制社會分配制度的正當性,調動農村消費潛能,以社會市場合理化運作形成城鄉社會治理共同體。

“集”是指市場高效集成的戰略方式。憑借數字賦能優勢構建城鄉治理共同體,將兩個市場高度集成,推動城鄉社會治理現代化、集約化。第一,以城鄉數字政府建設消除二元社會治理壁壘,合理集成并匹配雙邊技術創新前沿與人力資本供給體系。加快“三農”智能化、網絡化、現代化與數字化轉型,構建土地、資本、勞動與技術等生產要素聯動應用機制,依托于集成化產業鏈整合數據鏈、激活資金鏈、連接創新鏈、培育人才鏈,實現以集約化推動規?;青l社會治理。第二,以數字嵌入城鄉社會管理網絡,搭建數據資源清單管理系統,形成大數據生產周期表,開放“三農”大數據資源。這有利于推動城鄉治理數據標準化、完整化、準確化,克服雙邊市場結構信息孤島短板,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第三,加快城鄉數字技術與素養普及,促使城鄉人口集中、產業集聚、要素集約、功能集成,打造城鄉一體化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二)經濟治理共同體:“促”+“提”

在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指出,統籌新型智慧城市與數字鄉村建設,不斷完善城鄉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結構,以城鄉融合實現雙邊經濟一體化治理。依托于數字技術賦能的城鄉經濟治理結構更多以微觀數字技術嵌入農村產業鏈、供應鏈,推動宏觀農村經濟信息化、融合化,最終形成經濟治理共同體(如圖2所示)。

圖2 數字賦能城鄉經濟治理的理論框架

“促”關鍵在于以數字強化城鄉經濟共同治理,夯實農業發展根基,促使經濟提質增效。第一,數字技術嵌入農產品生產銷售端,全流程提升農業發展質量,促使城鄉經濟協同提升。一是將數字技術嵌入農業銷售端,借助新媒體疏通農產品銷售端,以場景化、多元化方式提升農產品銷量。二是將數字技術嵌入農業生產端,對農業土地質量、化肥農藥使用、金屬含量等實施跟蹤、評價與追溯,構建農產品質量標準,提升農產品質量。第二,數字技術嵌入農戶生產,全鏈路銜接現代農業,促進城鄉經濟高效提升。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農村小生產者與城市大市場間長期存在銜接難題。而數字技術典型的“小前臺、大中后臺”應用模式,從根源上解決該問題。借力于數字技術,一是實現海量農村訂單供需匹配,打造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模式,促使城鄉經濟高效銜接。二是構建依托于數字技術的“數字農民合作社”,全面提高小農戶生產協同與組織性,高質量對接城鄉經濟。三是數字技術帶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與供應鏈高度融合,提高小農戶與城鄉市場的對接能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加速城鄉經濟一體化進程。

“提”關鍵在于強化城鄉經濟發展能力,著力提升雙邊經濟增長軟實力。第一,提升農村經濟信息化水平。數字技術在農村地區延伸,促使農業信息化建設水平大幅提高。實現對市場供需的量化分析,為農民提供多元化市場預估數據。同時,農村經濟體系數字化必然以科技驅動為引擎,借助數字賦能、科技創新打造信息化鄉村發展模式,促使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消除城鄉數字鴻溝。第二,提升農村經濟融合水平。城鄉經濟治理共同體是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鎮化與逆城鎮化的必然結果,亦是新型城鎮化建設與鄉村振興的共有路徑。數字信息技術以改變城鄉生產、生活與生態方式,漸進融入城鄉經濟治理結構,為雙邊信息共享、共通創造良性條件,有效疏通城鄉各生產經濟要素,提升經濟融合水平,推動經濟治理共同體形成。

(三)環境治理共同體:“規”+“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以此為基礎,數字技術打造韌性城鄉治理共同體必然強調環境治理?!稊底粥l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中重點強調了“智慧綠色鄉村打造行動”,明確提出緊抓城鄉人居環境治理,做好新時期城鄉環境數字化治理工作。因此,在數字技術賦能城鄉環境治理共同體打造過程中,需從規劃與推動兩個角度予以落實(如圖3所示)。

圖3 數字賦能城鄉環境治理的理論框架

“規”意為統籌城鄉國土空間,合理規劃生產、生活與生態空間,釋放不同空間承載功能,打造新型田園綜合體。第一,建立“城鄉數字化融合”示范基地、現代化創新基地與生產基地,并融入綠色生產發展理念,推動城鄉生態共同體構建。將數字技術嵌入城鄉生態體系,為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與高品質生活蓄能。第二,打造農業物聯網生態,助推智慧農業、智慧生態、農業綠色供應鏈發展,加快農業綠色化轉型。然后將綠色農業發展體系融入產業體系,形成多元產業綠色協同發展模式,以產業發展推動城鄉環境治理共同體構建。第三,發揮數字技術底層數據的乘數效應,重構并優化資本、勞動、技術、土地等要素配置情況,創造與創新“三農”發展業態,以資源節約型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第四,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基礎上,規劃城鄉生產組織,引導服務下沉農村生態系統、上達城市生產系統,以綠色發展反哺社會生產實踐,打造形成環境治理共同體。

“推”意為持續改善城鄉環境質量,加快推動低碳綠色發展,更好協調生產、生活與生態空間,促使城鄉在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同。第一,以生態環境數字化治理平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依托于數字技術集成優勢,實現對城鄉空氣、水、土壤等方面動態監測,做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風險評估。第二,構建生態資產數據庫,推動生態環境價值評估、價值補償。以數字技術建立生態資產臺賬,明晰生態資產細化內容,搭建智能化生態補償平臺,為城鄉環境治理共同體構建賦能。第三,建立生態資產價值核算體系,實現城鄉生態資產動態管理。以數字技術對城鄉生態資產進行量化評估,提供可交易與融資依據,推動市場主體參與城鄉生態環境保護。第四,建立生態文明信用體系,推動城鄉生態資產管理、環境整治、綠色低碳發展?;跀底旨夹g搭建城鄉生態文明動態管理平臺,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助力打造城鄉環境治理共同體。

(四)應急治理共同體:“控”+“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既是一項緊迫任務,又是一項長期任務。在國務院《關于“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通知》中明確提出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把安全擺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農村與城市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需特別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利用先進技術匯集力量,提升城鄉應急管理能力。面向新發展階段,以數字技術賦能城鄉應急治理需著力于控制與管理雙維,夯實應急救援體系,推動治理共同體形成(如圖4所示)。

圖4 數字賦能城鄉應急治理的理論框架

“控”,即借助數字技術,統籌控制城鄉應急救援信息渠道,全面提升應急救援實戰能力。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對城鄉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與居民生活均帶來深遠影響,極大增強了社會各界對信息獲取的感知能力,為應對各類突發事件提供了有力武器,有利于強化城鄉應急治理體系。一方面,借助數字技術建設,覆蓋城鄉的信息網絡高速公路,實現組織信息聯動;縱向聯通城鄉各機構信息傳遞鏈路,促使救援組織與行政組織間實現信息協同共享,從而形成城鄉間“全覆蓋、全貫通”的應急指揮系統,提升指揮決策能力。另一方面,借助數字技術搭建災情救援實戰平臺,根據災情規模、類型,自動生成災情處置方案與人員調配方案,實現備戰人員、儲備物資以及各類所需資源及時調配,加快城鄉應急反應速度,提升區域災情防控能力。

“管”,即順應數字技術革命,推動數字技術與城鄉應急治理體系高度融合,形成應急產業生態體系,強化城鄉應急管理體系。一方面,立足于城鄉現有應急體系,構建內部管理平臺,提升應急產業研發創新能力與技術水平,以及關聯機構與技術人員服務能力。從科教融入角度出發,強調創新人才在城鄉應急治理體系的匹配性,利于應急治理共同體構建。另一方面,強化數字技術在智慧城市的適配性,設立外部管理平臺,針對城鄉間人口密集、風險隱患、生產強度大造成的各類災害,形成應急生態管理創新體系。借助數字技術進行城鄉公共安全壓力測試,補齊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短板,以新技術支撐公共安全管理,形塑城鄉應急治理共同體。

五、打造更具韌性的城鄉治理共同體的實現路徑

伴隨數字經濟外延擴充、內延深入,以數字技術賦能打造更具韌性的城鄉治理共同體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然過程,也是解決發展不均衡問題的源動力?;谏鲜隼碚摽蚣?強化城鄉治理共同體發展韌性需進一步以精細化為著力點,加強數字鄉村部署;以質量化為實踐點,推動智慧農業轉型;以持續化為發展點,構建城鄉治理保障體系。

(一)以精細化為著力點,加強數字鄉村部署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各地將數字技術全面融入農業農村發展全過程,促使農村產業、治理、文化與生態等方面數字化轉型,提升農村精細化治理水平,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與鄉村振興進程。為切實發揮數字技術對城鄉治理共同體的賦能作用,應以精細化為關鍵著力點,加強數字鄉村戰略部署。

第一,以基層黨建信息化為著力點,提高公共治理能力。農村基層組織是數字鄉村的“主心骨”。在數字技術賦能城鄉治理過程中,需持續盤活基層黨組織活力。通過推動“互聯網+黨建”,擴大農村宣傳陣地,創新黨員聯系方式,激發黨員工作積極性,促使基層黨組織工作更貼實際,為打造城鄉治理共同體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此過程中,應依據政策標準,依法落實黨務、村務等信息公開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凝聚農村黨員,將基層治理與城鄉治理緊密結合,促使基層組織更好地發揮對城鄉治理網絡的戰斗堡壘作用。

第二,以村務管理網絡化為著力點,創新公共治理方式。借助多元化信息平臺,暢通群眾利益訴求表達途徑,拓展村務、政務與福利等公開信息共享渠道,破除城鄉雙邊信息溝通壁壘。將“網絡化”“清單化”治理方式與城鄉數字監督平臺結合,增強公共事務處置的主動性、及時性與透明度,促使城鄉小微權力高效應用。另外,建立村民線上參與民主議事的協商制度,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各類公共事務討論,提升民主決策的科學性與民主性,推動更具韌性的城鄉治理共同體構建。

第三,以政務服務在線化為著力點,提升公共治理效率。一是依托于數字化手段,瞄準城鄉群眾對政務服務的根本需求,解鎖更多數字惠民、便民的治理密碼。二是立足于群眾需求導向,打破城鄉公共領域數據壁壘,推動職能部門間信息整合、共享、流程再造,以數據治理提升實體治理,切實提升城鄉公共治理效率。三是借助在線服務平臺,大力推廣“不見面審批”“最多跑一次”等模式,促使政務服務網上辦、馬上辦、少跑快辦,大幅簡化政府辦事流程,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提升城鄉公共治理韌性。

(二)以質量化為實踐點,推動智慧農業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規律,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要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故而,在數字技術賦能城鄉治理共同體時,應以高質量為實踐邏輯,持續推動智慧農業轉型升級。

第一,夯實智慧農業發展根基。一方面,加強政策扶持,調動內生動力。政府應加快出臺促進智慧農業建設與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對重點區域、重點環節與重點產業智慧發展予以扶持。并引導科研院校、信息技術企業、電信與移動運營商等多方力量積極參與智慧農業投資,推進農業技術與平臺建設,為城鄉一體化發展賦能。另一方面,強化人才支持,重視高端人才引育培養。應加強各地農業與科創人才培養,建立全面人才保障體系,提升農業農村工作吸引力,引導城市人才向農村流動。同時,加強對農業干部與農民數字素養培訓,打造一批懂管理、愛三農、懂應用的復合型人才,逐漸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大力提升鄉村智治水平。

第二,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供給。一是推進智慧農業技術在各產業中深入應用。立足于城鄉一體化實踐,通過數據采集與收集,豐富農產品生產、消費、貯運與市場營銷等大數據信息,促使各類前沿數字技術在各行業滲透應用,推動農業與種植業、漁業等行業深度融合。二是加強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管理?;谖锫摼W、互聯網等現代化農業管理體系,完善農業全鏈條數字技術布局,促使數字技術融入農業生產實踐各模塊,實現農業技術鏈、生產鏈與銷售鏈等全方位聯動。三是完善數字服務供給。加大智慧農業技術集成應用,鼓勵開展適合“三農”發展的技術產品、信息終端,加快智慧農業轉型升級,以現代化產業發展推動城鄉治理共同體構建。

第三,優化智慧農業綜合服務。一是加強信息資源整合應用。政府應推進搭建農村智慧網絡,促使各組織涉農信息開放共享,充分發揮大數據對于農業生產的賦能優勢。二是深化農業信息惠民服務。在城鄉范圍內加大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借助遠程監測與服務開展實時技術指導,不斷擴大智慧農業服務平臺覆蓋范圍。三是強調智慧農業長遠發展。加大以城市大腦為中心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智慧農業基礎數據,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管理數據化、經營信息化、服務在線化,形成具備韌性的智慧農業長效發展格局。

(三)以可持續化為發展點,構建城鄉治理保障體系

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中提出:消費是最終需求,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對經濟具有持久拉動力,事關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全面創新提質,著力穩住消費基本盤,不斷激發城鄉居民消費潛能,為城鄉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市場驅動。數字技術賦能城鄉治理共同體過程中,需堅持可持續化這一關鍵發展點,打造城鄉治理保障體系,從長遠角度提升城鄉治理共同體的韌性。

第一,構建城鄉經濟支撐保障體系。數字技術賦能城鄉治理共同體構建時,需根植于基礎建設與科技應用,構建城鄉經濟支持底層保障體系。一方面,抓牢關鍵技術,設立前端數據采集、傳輸、遠程監控與處理等系統,充分借助相關系統在“三農”工作中的應用,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另一方面,依據產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字化與服務精細化目標,打造城鄉一體化產業服務平臺,為各大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驅動城鄉治理共同體形成。

第二,優化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堅持以政府公共數據開放共享為著力點,加強促進城鄉間數據共享的政策制定,形成雙向市場統一化數據傳輸標準與路徑,為公共數據應用提供支撐。積極探索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模式,不斷強化市場化運作功能,以專業化與特色化服務促進城鄉各組織高度融合,突破部門與行業間體制障礙。此基礎上,充分整合城鄉要素資源,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基礎設施共建、業務協同,推動城鄉治理共同體高效形成。

第三,夯實城鄉資金保障體系。積極拓展城鄉資金籌措渠道,堅持財政與社會資本雙向發力。在財政資金籌集時,應在整合現有專項資金基礎上,不斷加大政府財政資金投入,重點扶持實力強、規模大的物聯網技術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業企業,為各產業生產實踐提供強大的資本驅動力。在社會資本籌集時,依據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總體原則,鼓勵與引導社會資本借助特許經營、股權合作與提供服務等方式參與城鄉一體化建設項目,致力于解決雙邊市場發展問題,促使城鄉治理共同體更具韌性化。

猜你喜歡
韌性共同體城鄉
強化糧食供應鏈韌性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房地產市場韌性猶存
韌性,讓成長更美好
城鄉涌動創業潮
笑中帶淚的韌性成長
城鄉一體化要兩個下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