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麗水劉祠堂背及周邊街區地名雜考

2023-12-30 13:00張熙治
麗水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三皇富山蓮都區

張熙治

(麗水市特殊教育學校,浙江麗水 323000)

在今天的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東起大眾街三坊口①“三坊口”之名未見于方志,故不知其名起于何時。今按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繪制的《浙江麗水縣城廂附近地形圖》,相關地段正為三條街坊(依今名即為劉祠堂背、大眾街、文昌路)交會之處,“三坊口”或因此得名。又明成化版《處州府志》卷之一《坊巷》載有“紗坊”,又載府前街“南抵紗坊,東抵巖泉門,西抵通惠門”,按明成化版《處州府志》之《處州府郡城圖》,“紗坊”即對應今“三坊口”的位置。,西至中山街與紳弄口相對,坐落著一條東西走向、長約150 米的古舊巷弄,這就是麗水市區內至今保存得最為完好的一條商業老街——劉祠堂背。在這條最早能追溯到清道光六年(1826年)所鋪的石板路街巷上,至今仍很完整地保存著明清—民國時期的民居建筑②清道光版《麗水縣志》卷十四:“城中街道向以溪石鱗次,舉步磊磈。道光六年,南自府前至南明門,東至巖泉門,西至通惠門,北至望京門,西南至栝蒼門,東南至行春門,皆易以石板,計用錢六千七百緡有奇,邑人顏學賢所捐也?!?。劉祠堂背還曾是麗水城內工商業最繁華的地段之一,在麗水的工商業發展史上也留有獨特的印記。因此不難看出在這背后所蘊藏的豐富歷史文化價值。

長久以來,有關地方歷史文獻對劉祠堂背的地理位置及一些與之相關的地名的解釋存在著不準確或不統一的表述。本文主要結合文獻考察與實地調查,對“劉祠堂背”地名的歷史演變及與劉祠堂背相關的一些重要地名進行梳理和考證,并借此對劉祠堂背西界的地理位置進行更準確的再表述,以期進一步挖掘劉祠堂背及周邊街區的歷史文化底蘊,發現更多相關的歷史文化價值,更好地傳承特色文脈風貌。

一、“劉祠堂背”地名的歷史演變

要想厘清“劉祠堂背”地名的歷史演變脈絡,須對“劉祠堂背”這一名稱本身和它的兩個舊名——“三皇嶺”“富山”進行考證。

(一)“劉祠堂背”地名的由來

據1986 年出版的《麗水市地名志》(以下簡稱《地名志》),劉祠堂背“東起大眾街三坊口,西至中山街梅山腳。1967 年曾名大眾街三弄,1981 年復稱劉祠堂背。弄沿富山南坡,古以廟稱三皇嶺。至‘明嘉靖中,因三皇廟廢址,建元勛祠祀誠意伯劉基’(《麗水縣志》卷三),巷名以此”[1]32。由此可知,“劉祠堂背”是因其上建有祭祀明朝開國元勛劉基(字伯溫)的“元勛祠”而得名?!霸獎嘴簟比Q“開國元勛祠”,“在富山。明嘉靖(1522—1566年)中,知府潘潤建。祀誠意伯劉基”[2]164—165。據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版《麗水縣③今浙江省麗水市明清時為“處州府”。今麗水市政府駐地蓮都區舊為處州府治“麗水縣”、縣級“麗水市”,故今亦俗稱“麗水”。詳見清光緒版《處州府志·封域志上·沿革》及2018年版《麗水市蓮都區志·政區編·建置·沿革》。志》(以下簡稱道光《縣志》)中的“縣城圖”,早在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這座開國元勛祠就已被稱為“劉祠堂”了[3]。至于“背”,在麗水方言中就是“丘陵”“山坡”的意思,形象地說,一條山嶺就像“山的脊背”一般。相對地,劉祠堂背東西兩坡地勢低緩的出入口處便被稱為“劉祠堂背腳”。除了劉祠堂背,《地名志》中沿用至今的含“背”字的地名還有“長崗背”[1]56“螺螄田背”[1]38“梅山背”[1]32等,其實都是一些小山丘。據上述分析可推知這一名稱最早應起源于民間,與麗水當地方言有關,并非官方正式地名。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浙江麗水縣城廂附近地形圖》④該地圖詳見《檔話蓮都百年》(麗水市蓮都區檔案館和黨史研究中心編,2021:120)。(以下簡稱“民國《地圖》”)對該地段標注的地名則是“劉祠街”,圖中的“劉誠意伯祠”即為開國元勛祠(今僅存遺址,北鄰蓮都區梅山小學)。然而《地名志》既稱“1967年曾名大眾街三弄,1981年復稱劉祠堂背”,說明在1967年之前“劉祠堂背”應已被作為正式地名使用,自1981 年恢復原名后則沿用至今。在1985 年《麗水縣地圖集》的《麗水縣城圖》[4](圖1)上,“劉祠堂背”已作為正式地名出現。

圖1 《麗水縣城圖》劉祠堂背區域部分

(二)富山、三皇嶺考

由《地名志》的記載可知劉祠堂背古稱“三皇嶺”,這與原建于山上的那座三皇廟有關。三皇嶺亦稱“富山”,雖然就按《地名志》中“弄沿富山南坡”的記述來看,似乎富山猶是三皇嶺上一山峰,但其實按明崇禎八年(1635 年)版《處州府志》(以下簡稱崇禎《府志》)及在其后修纂的地方志中的記載,“富山”即指“三皇嶺”,兩者并無分別,崇禎《府志》載:“富山,古三皇嶺。今為元勛祠,祀誠意伯劉基?!保?]清金學超《麗水志稿》(以下簡稱《志稿》)云:“檡(點校本原文為類推簡化字,無通用規范漢字,本文一律從清光緒版《處州府志》標點本作“檡”[6]125,下同)山又東南為富山,古三皇嶺。今為元勛祠,祀誠意伯劉基”[7]289。道光《縣志》載:“富山,在檡山東,即古三皇嶺,明嘉靖中,因三皇廟廢址,建元勛祠祀誠意伯劉基?!保?]47清光緒三年(1877年)版《處州府志》(以下簡稱光緒《府志》)、民國十五年(1926 年)版《麗水縣志》(以下簡稱民國《縣志》)均沿襲此說[6]125-126,[2]74。

以上幾條史料記載可證明在明崇禎時(1628—1644 年)原三皇嶺已改名為“富山”。但成書更早的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 年)版《處州府志》(以下簡稱成化《府志》)則將“富山”與“三皇嶺”分作兩地釋名,其書曰“富山在囿山之東北”[8]72,又云:“三皇嶺在縣南二百步?!保?]73再看關于“囿山”的文獻記載,成化《府志》載:“囿山在縣治東一里,宋少卿王公信花園,今山堂廟在焉?!保?]72《志稿》載:“富山東為囿山,宋少卿王信園有山堂廟……?!保?]289道光《縣志》載:“囿山在富山東,古名新意山,有山堂,為宋給事王信別業,鄱陽洪邁為之作志……?!保?]47光緒《府志》所記與之略同[6]126。

顯而易見,明清方志所記載的“囿山”指的都是同一座山,但清代方志俱載囿山在富山之東,獨成化《府志》說富山在囿山之東北。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成化《府志》對“富山”地理位置的記載與今日地理實際相差甚大,但對“三皇嶺”的記述又與今劉祠堂背所處地段大致吻合。

上述疑難尚待進一步考證,但從官方文獻的記載來看,“劉祠堂背”地名的歷史演變脈絡已較明了:劉祠堂背古稱“三皇嶺”,到明崇禎時便已改稱“富山”,到近現代又逐漸被“劉祠街”“劉祠堂背”之名取代。1967—1981年曾名“大眾街三弄”,1981年復稱“劉祠堂背”后沿用至今。

二、檡山考

相比于“囿山”,位于劉祠堂背附近的另一地名“檡山”則更為重要,因為上文所引的清代方志在介紹“富山”的位置時都無一例外地首先通過“檡山”來定位富山,但《志稿》的記載猶略不同于道光《縣志》、光緒《府志》,《志稿》云:“檡山又東南為富山?!钡拦狻犊h志》、光緒《府志》則載富山在“檡山東”。其實《志稿》的記載更為準確,因為在檡山上曾建有麗水縣學及孔子廟,檡山的地理位置由此可確認。下面論述史志中記載的關于“檡山”的情況。

成化《府志》記檡山在“縣西南一里,郡城中之最高山也。山原有檡木,故名。本唐、宋州社壇基。李鄴侯嘗建州學于上。今為縣學”[8]72?!袄钹捄睢本褪翘圃湍觊g(806—820 年)來守處州的刺史李繁,李繁即中唐名臣李泌之子,承父爵襲封“鄴侯”。他到處州后就在檡山之巔新建孔子廟,韓愈《處州孔子廟碑文》還載其“選博士弟子必皆其人,又為置講堂,教之行禮,肄行其中。又為置本錢廩米,令可繼處以守”[2]145-146,以為州學,宋時改為縣學①據明成化版《處州府志》卷第二載宋陳孔碩《處州重修文廟記》考,檡山州學改為縣學一事應發生在宋景祐四年(1037年)—寶元二年(1039年)。。之后檡山廟學一直延續到清朝,“入民國,學廢廟存”,猶“奉省令置奉祀官以主祀之”[2]149。詳細內容可見民國《縣志》卷五《祠祀志》[2]145-150。

按民國《地圖》,“劉祠街”西北“孔廟(民教館)”所在之處即為檡山,今日山上建有蓮都區梅山背公園(梅山公園)②王擁軍《處州古寺廟》載孔廟“原大門在白塔頭,有臺階拾級而上,頗為雄偉”,解放初“主建筑大成殿保存尚完好,曾作麗水初級師范校舍。20世紀50年代,孔廟主體建筑大部被拆。1963年恢復麗水地區后,孔廟被改造為地區機關干部宿舍,大成殿被拆,石板臺階被毀,沿山坡建造兩幢三層宿舍樓?,F原址已改造為梅山背公園”(見王擁軍.處州古寺廟[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24-25)。1994年版《麗水市志·文化編·文物》中則稱孔廟“文化大革命初拆除”。據麗水市高級工藝美術師、麗水市檔案局前檔案征集顧問地道的麗水人熊遠龍老先生回憶,孔廟主體建筑大部被拆應始于1963年改建地委干部宿舍時,1970—1975 年被拆除殆盡。按1994 年版《麗水地區志·行政區域編·區劃沿革》:“1963 年5 月9 日,恢復麗水專區……1968年11月,建立麗水地區革命委員會?!蓖瑫吨袊伯a黨編·中共麗水地區委員會》又載中共麗水地委恢復于1963年4月29日。,而劉祠堂背正在其東南方。

至于檡山山名的由來,成化《府志》已云是緣于山上原有檡木。三國魏張揖在《廣雅·釋木》中云:“梬棗,檡(也)?!保?]清王念孫《廣雅疏證》認為“檡”即《儀禮》經中所說的“檡棘”,并考證梬棗又稱“棗”“軟棗”“牛奶柿”③王念孫《廣雅疏證·釋木》“梬棗,檡(也)”條:“《玉篇》云:‘檡,梬棗?!墩f文》云:‘梬,棗也,似柿?!稘h書·司馬相如傳》云:‘梬棗、楊梅?!亷煿旁疲骸裰畻椧??!队[》引《古今注》云:‘棗,葉如柿,實亦如柿而小,味甘美’……‘’又作‘軟’,賀氏《內則》疏云:‘,軟棗也?!K頌《本草圖經》云:‘小柿謂之軟棗,俗呼牛奶柿’,一名檡棘。(《儀禮》)《士喪禮》云:‘決用正王棘若檡棘?!崳ㄐ┳⒃疲骸跫c檡棘,善理堅刃者,皆可以為決?!绷恚骸皺y”、“”因未能找到對應的規范簡體漢字,故遵原文。,查《中國植物志》可知“軟棗”“牛奶柿”皆為“君遷子”之別稱[10],則“檡木”蓋即“君遷子”也。

三、關于劉祠堂背西界地理位置的再表述

除檡山外,對《地名志》在介紹“劉祠堂背”時出現的“中山街梅山腳”這一地名也有必要進一步解釋。中山街是今日南北貫通麗水城的主街之一,北起城北白云山腳,南抵南明門。然而用“梅山腳”這一名稱來指代今天劉祠堂背的西界——西劉祠堂背腳或許并不準確。下面就有關劉祠堂背“西至中山街梅山腳”說法的準確與否進行辨析。

成化《府志》卷三《山川志》載:“梅山,在檡山之東南,高如之”[8]72,而清道光《縣志》、光緒《府志》則都稱梅山在“富山東”,“又富山之西,亦名梅山”[7]47,[6]126,然按民國《地圖》則可知1935 年時“梅山”在地理意義上涵蓋頗廣,檡山也在“梅山”范圍內,從圖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從整體上說“梅山”既不在富山之東,也不在富山之西,而是自東向西橫亙于富山之北,且檡山—梅山的山勢整體略呈“西北—東南”走向,因此成化《府志》的記載是相對準確的。另據明代麗水籍文史家何鏜《悠然堂記》云“余家梅山之陽,蓋檡山之東麓也”,“自檡山而東為梅山”[7]374,則明確指出梅山在檡山之東,即今劉祠堂背之北所謂“梅山背”者也,山上至今有梅山背弄、梅山弄(見圖1),故知梅山背弄、梅山弄之所及者即屬“梅山”之范圍。梅山背弄“位于梅山北坡”[1]32,梅山弄曾名“花園弄”,“清朝建有何氏花園①據何鏜《悠然堂記》:自檡山而東為梅山,郡志云“士大夫多居之。有花木之勝,又曰‘花園’”,則“花園”應為梅山之別稱?!昂问匣▓@”當指何鏜故居。何鏜家族世居梅山,清道光版《麗水縣志》卷三《山水志》猶云:“今山上下皆何氏宅”。何鏜(1518—1585),字振卿,號賓巖,撰有《古今游名山記》《修攘通考》《栝蒼匯紀》等書。其督學江西時,曾薦補臨川湯顯祖為生員(詳見李一波.處州文獻集成·元明輯:第27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3)。何鏜故居今為中共浙江省委機關舊址紀念館(黃景之律師事務所舊址,館前有“何鏜故居遺址碑”),原中共浙江省委書記劉英烈士(1903—1942)曾在此主持革命工作。,一九六七年改稱大眾街四弄,一九八一年九月改名梅山弄。以巷盤越梅山得名。東起大眾街三坊口地段,西至中山街,中部另有一支連劉祠堂背”,“梅山中學②蓮都區梅山中學現已遷至壽爾福路707號新址,原址今歸蓮都區梅山小學。設在該巷”[1]32。參考民國《地圖》《麗水縣城圖》并結合今日之地理實際可知,民國《地圖》中所謂“花園弄”即今梅山弄南連劉祠堂背的一段。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更準確地說,梅山位于檡山之東并向南延伸至劉祠堂背。應當指出,雖然劉祠堂背可被看作是梅山山嶺的向南延伸,可畢竟它們都各有各的山名,兩山即以今蓮都區梅山小學之南墻(原梅山中學南墻)為界,因此該界線以北梅山山嶺的下坡路口可稱“梅山腳”,而該界線以南的東、西劉祠堂背腳應稱“富山腳”。這樣看來,《地名志》原對劉祠堂背西界地理位置的表述顯然尚欠準確,應改為“西至中山街與紳弄口相對”③見圖1,亦即《浙江麗水縣城廂附近地形圖》中“紳弄”?!尔愃械孛尽芬宓拦獍妗尔愃h志》卷三《山水志》“《括蒼匯紀》云,宋士大夫多居此”并認為“巷因以名”。按“紳弄”之名或確與當地士紳階層有關,然考縣志原文,《括蒼匯紀》所云實指梅山。才更符合實際。同理,將如今建在檡山上的公園稱為“梅山背公園”④見2018年版《麗水市蓮都區志·城鄉建設篇·園林》“城市公園”一節“梅山背公園”條。也頗不妥,應改稱“檡山公園”才符合史志所記,更何況檡山與梅山原雖岡阜相連,但自1978 年城內開拓中山街,“挖平華祠嶺,鑿通梅山”[1]27⑤據熊遠龍先生說,原介乎檡山、梅山之間的山嶺實稱“梅嶺”,原梅嶺北端嶺口即今蓮都區委黨校門口,梅嶺向南延伸至紳弄口再折向西南可至白塔頭(今倉前菜場西)。開拓中山街時所鑿部分實為梅嶺北段(區委黨校門口——紳弄口)。梅嶺之名未見于史志,唯宋楊億知處州時所作《次韻和酬永嘉聶從事除夜之什》一詩中有“蓮城五鼓欲催曉,梅嶺一枝先報春”之語,詳見楊億《武夷新集》卷一。,接倉前街直通南明門之后,兩山已截然分開,更應恢復古名。

四、尾論

本文主要考證了“劉祠堂背”地名的歷史演變過程,論述了富山(三皇嶺)、檡山、梅山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結合文獻史料和今日地理實際分別考辨了它們具體的地理位置,最后對劉祠堂背西界的地理位置進行了再表述并主張應還檡山以原名。地名考證工作的重要意義在于只有循名責實,使得古代文獻中的古地名與今日地理實際相對應,才能進一步發掘對應地段的相關歷史文化價值,保護傳承地方特色歷史文化,也為現代城市增添幾分古老厚重的底色。正如“富山”“檡山”“梅山”等不僅僅徒有幾個山名,在成化《府志》卷第三所載的“栝蒼十景”中即有“檡山邑庠”“富山春曉”“梅山冬霽”[8]72,可想見其當時兼有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勝概。其中“檡山邑庠”即指檡山廟學,在清代時規模甚大,“正中為大成殿,翼以東西兩廡,后為崇圣祠,前為大成門,為欞星門,為泮池,為屏墻。崇圣祠左為明倫堂,右為鄉賢名宦祠;又左為崇德齋,西為廣業齋、為祭器庫。大成門東為文昌廟,西為省牲所。明倫堂東為忠義祠;又東為節孝祠,祠下為土地祠、為教諭署”[2]145。民國時又加以翻新,將各部分“以次營善,選擇材植,勤施丹堊”[2]150,每年還都在此舉辦隆重的丁祀,配有繁復的祭儀(詳見民國《縣志》卷五《祠祀》),可謂一時人文勝景。如今孔廟雖已不存,但這些記載也為麗水地方教育史、文化史研究甚至是中國儒家文化研究提供了豐富寶貴的文史資料,值得深入研究。而梅山不僅有別致的山景,還有姜特立①清道光版《麗水縣志》卷三《山水志》:“宋姜特立別業在此,故名其集曰‘梅山’?!苯亓?,生卒年不詳,字邦杰,麗水人,曾官拜南宋浙東馬步軍副總管、慶遠軍節度使,有詩集《梅山稿》《梅山續稿》。詳見《麗水地區人物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126)?!端问贰肪硭陌倨呤嘤袀?。、何鏜等古代名人文化以及近現代劉英、黃景之等革命英烈所帶來的光榮的革命文化。這些文化資源應與劉祠堂背本身的劉基文化、街坊文化、建筑文化等有機結合,成為該區域地方特色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對劉祠堂背及周邊街區的相關地名考證工作本文尚未竟其全功。譬如成化《府志》中關于“富山”的記載與后世不合的問題尚待進一步考證,此外本文既然主張應還檡山以原名,則必涉及“檡”字的讀音問題。第七版《辭?!肥沼小皺y”字的三種讀音,分別是“zhái”[11]5516“shì”[11]4005“tú”[11]4203。其中“tú”是其作為“菟”字的通假字時的讀音,與本字字義無關?!皕hái”“shì”兩種讀音應俱是以宋陳彭年《廣韻》為據的,“檡”在《廣韻》中分別與“宅”“釋”同音,其分別對應的釋義為“檡棘”[12]92和“梬棗”[12]100。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隋代曹憲為《廣雅》注音時對“梬棗,檡(也)”一條中“檡”字的音注也是“宅”[13],因此“檡”字“zhái”“shì”的兩種讀音似都可與其“梬棗”的釋義相對應。當然,就麗水檡山的情況而言,作為一個地名,它應要有一個相對統一的讀音,至于究竟該遵從哪種讀法,也有待進一步研究。

猜你喜歡
三皇富山蓮都區
三皇五帝的文化
老奶奶的湯匙
黃巖富山佛手瓜及其栽培技術
由圣到醫:元代醫祀三皇考
升級·蛻變:富山宣布品牌戰略升級
蓮都區柑橘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治技術
淺析蓮都區柑橘黑點病發生與防治技術
蓮都區柑橘產業轉型升級的思考
富山舉辦“感恩·有您”回饋活動
淺談蓮都區鄉鎮廣電站數字電視發展與管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