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科視域下法學專業多維協同實踐教學模式研究

2024-01-01 13:25倪志娟
濰坊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法學專業實務法學

倪志娟

(濰坊學院 政法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法學實踐教學是在法學教育過程中開展的旨在訓練法科學生實踐技能的教學模式,是與理論教學相互銜接、相互支撐的法學教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文科視域下法律人才培養計劃的核心環節。2020 年《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加強對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為新一輪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和“注重實踐能力培養,對接社會需求、強調學科交叉融合等”要求,2021 年3 月2 日,教育部發布《關于推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中指出,政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創新與實踐是其六個選題之一。而目前,法學實踐教學理論研究明顯滯后于實踐教學改革的發展,缺乏科學、系統的理論指導。法學實踐教學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觀念錯位、資源匱乏、體系薄弱、與法律實務部門合作不緊密、實務人員不能深入參與教學等問題,實踐教學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足,沒有發揮出“產出導向”的作用[1]。

在此背景下,如何把握法學高等教育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厘清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運行規律,探索符合學科性質和職業需求的法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及其運行機制,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一體融合,培養造就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需要的應用型、創新型法律人才,是擺在法學教育界面前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2]。

一、多維協同實踐教學改革的目標及主要解決的問題

(一)教學改革目標

教學改革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注重研究探索法學實踐教學的發展規律、應用型法律人才成長規律,特別是對目前法學教學改革以來創造的豐富實踐經驗加以集成、總結、提煉,對標教育部“新文科”建設要求,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以法學“大實踐觀”為指導,多個維度創新法學實踐教學模式,為德法兼修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新型法學人才的培養提供優質的成長環境,為新文科視域下高校法學專業教學改革與法學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提供相應對策,為同類型高校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建設和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從而促進實踐教學培養目標的科學設定、實踐課程結構與內容的合理構建、校內外實踐網絡的精細搭建、“雙師型”師資隊伍的高水平建設,在實踐層面上促進法學專業的建設和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提升。

(二)教學改革主要解決的問題

1.深化實踐教學理論。教學改革回應新文科“深融合,破壁壘,重實踐”的要求,貫徹“大實踐觀”,實現實踐教學、理論教學、素質教育的相互銜接與協調發展,知識、能力、素質的一體融合。

2.破除培養機制壁壘。教學改革致力于構建產學研聯盟長效機制,黨政機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律師事務所、仲裁委員會、企事業單位等在法治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協同育人[3]。

3.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教學改革力圖對標“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使實踐教學途徑由單一拓展為多維度,設置縱橫交叉的實踐課程體系、建立多層次立體化大實踐平臺、拓寬現代教育技術以及“互聯網+”實踐應用渠道,回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實現法學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

二、多維協同實踐教學改革的內容

(一)多維協同實踐教學改革的總體規劃

依托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四二三”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的及實驗、省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校協同、多元、開放的法學實踐教學模式構建與實驗”等項目已取得的成果和我院一流本科專業——法學專業建設中實踐教學理念的開拓與改革的探索,立足我校辦學定位,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核心,以培養具有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卓越的法律實務能力、優秀的創新創業能力、良好的職業倫理素養的“德法兼修”的應用型、創新型卓越法治人才為目標,深入挖掘實踐教學改革與實驗中的優勢特色,構建并實驗“一體多維、協同融合”的法學實踐教學模式。具體而言,“一體”是指以法學“大實踐觀”為一體化指導,實現實踐教學、理論教學、素質教育的良性互動;“多維”是指從厚德育、深融合、破壁壘、促共享、拓渠道、立標準等多個維度優化法學實踐教學的開展,“協同融合”是指與實務部門共同打造專業實踐平臺、綜合實踐平臺、科研創新平臺、創新創業平臺,促進融合共享。(詳見圖1)

圖1 一體多維、協同融合法學實踐教學模式示意圖

(二)多維協同實踐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

1.厚德育:堅持德法兼修,以德為先,培養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

大力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進教材課堂進頭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法治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完善“三全”育人體系,強化實踐育人,將訓練學生的法律職業技巧與對學生的法律人格培育有機結合,使學生在真實的職業場景中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職業人格、強烈的法律職業認同感,真正成長為既有扎實職業技能、又有較高職業道德素質的卓越法治人才。

2.深融合:探索縱橫交叉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實現實踐教學體系的多元立體化

首先,根據法學教育的目標,考慮法學專業學生不同年級的知識結構差異,探索具有年級階段性的實踐教學環節設置,科學構建縱向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教學中,逐步推行實務講座、實踐教學模塊、實務課程等實踐教學環節;探索教學學期內以及假期內的見習、能力實訓、畢業實習和論文的相互銜接,促進專業實踐、綜合實踐、社會實踐的有機協調。

其次,以“大實踐觀”為指導,探索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橫向優化設置,不同年級的理論教學跟進不同的實務模塊課程及實踐技能講座;同時融合學生第一課堂(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和第二課堂(素質教育)的法律能力培養,使學生明確自我需求,合理構建橫向實踐教學體系。實施學生科技創新計劃,支持學生參加科學研究和學科競賽,積極推行創新學分制,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取得相應資格證書、能力認證證書和發表科研論文。

再次,科學設置實踐教學環節,依照專業應具備的應用型能力的要求進行階段性目標明確的專業綜合能力訓練,從低年級到高年級設置專業認知實習、專業社會實踐、模擬法庭、政法實務大講堂、畢業實習等縱向實踐環節,實踐學分超過20%,編寫實踐課程教學大綱(注重法律技能和職業道德的培養),在校內外教師的指導下,確保培養目標的實現,切實加強校內外教學資源的互動。改革畢業論文環節。在“大實踐觀”的指導下,將畢業論文的寫作作為動態環節貫穿于各實踐課程中,在專業社會實踐和實習過程中,在校內外教師的共同指導下開展選題論證、實證調研、調研報告的寫作等工作,側重于解決實習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可以以畢業實習調查報告代替畢業論文寫作。

3.破壁壘:構建“專業實踐平臺——綜合實踐平臺——科研創新平臺——創新創業平臺”多層次立體化產學研實踐平臺

構建“校地應用型法學專業建設項目”矩陣組織。成立了由濰坊學院、濰坊市法學會、濰坊市律師協會等實務部門組成的緊密型協同創新合作平臺,就人才培養、實習就業、社會服務、科學研究等合作開展工作,同時積極探索合作發展機制,建設優質資源共享平臺,解決人才共育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等問題,構建產學研聯盟長效機制。建設了以模擬法庭、大學生法律服務中心為主要依托的專業實踐平臺,以濰坊市人民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黨政機關等30 多家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為主要依托的綜合實踐平臺,以“山東省知識產權培訓基地”、民政部“政策理論研究基地合作單位”、“濰坊市公共安全研究院”和“濰坊市人大常委會立法研究服務基地”、“公司治理與股權實務研究所”、“行政復議與裁決研究中心”為主要依托的科研創新平臺,以“學科競賽、社會實踐、創新創業計劃”為主要內容的創新創業平臺,為實踐教學的開展提供資源,促進知識、能力、素質的一體融合培養。

4.促共享:培養“專兼結合、注重實踐”的師資隊伍,加強“校地合作,雙向流動”

注重實踐教學團隊的建設,通過專任教師到實務部門掛職鍛煉、擔任兼職律師、兼職仲裁員、兼職行政機關復議委員會委員和人民陪審員等方式,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和實踐創新能力。

實施高校和法律實務工作部門人員互聘計劃,建立高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人員互聘制度,促進校內外人力資源的共享與交流加強“校地合作,雙向流動”,實現校內外教師“一對一”項目,積極探索法學教育界和實務界在校內外基地的教學資源和人力資源方面的協同創新合作體制。

打造了一支職稱、年齡、學歷和學緣等方面結構合理、具有一定科研水平、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專兼結合師資隊伍。一方面,將具有法律職業資格證書和長期從事法律實務的“雙師型”教師進行整合,專任教師中雙能素質教師32 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84%;另一方面,外聘實務部門兼職教師31 人,在實務課程群建設、前沿實務講座、實踐教學方面,充分發揮法律實務界的優勢,讓其深入參與到法學專業的教學環節,承擔的專業課學時比例達到了10%以上。通過協同創新,提高了教師的科研水平和實踐創新能力,研發了一批新的實訓項目。

5.拓渠道:拓展實踐教學手段與方式,發展“互聯網+法學教育”

適應教育信息化與法治建設信息化的新形勢,推動法學專業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4]。建立法學“智慧教室”,打破校園與法治實務部門間的時空屏障,引入最新實務案例,建設省級優質線上課程資源,實現線上線下、課前課中課后智慧學習環境。建設“政法實務大講堂”將社會力量引進、轉化為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校地共建實務課程教材、可共享的教學案例及案例庫。

6.立標準:加強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建立面向理論和實踐創新的評價體系

堅持突出“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優化了與實踐教學質量管理、質量監督和質量評估系統相適應的組織架構。健全實踐教學質量標準和管理制度。完善校內和校外評價方式,加強信息反饋和調控改進機制的規范化和制度化運行。構建了適應新時代、體現學校辦學特色的實踐教學質量標準體系、監控體系、評估體系和反饋體系。

建立了動態實踐教學機制,隨著社會需求和法學教育規律的發展,實踐教學模式需要可持續性的不斷調整。按照實踐教學目標和教學特點,在課程教學設計、教學環境創設、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學生學習支持服務、教學過程實施及教學活動組織、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和績效評估體系等方面,結合法學專業課實踐教學的自身特點,在形式和內容上不斷優化實踐教學機制。

三、多維協同實踐教學改革的成效

(一)多維協同實踐教學改革的特色與創新

教學改革緊緊圍繞新文科建設要求和法學專業建設內涵提升的目標,從厚德育、深融合、破壁壘、促共享、拓渠道、立標準等多個維度創新法學實踐教學模式,具有較強的時代特征、明顯的實踐效果和一定的推廣價值。

1.價值引領,守正創新:拓展實踐教學理念

教學改革統合理論概念、哲思批判與技術技能的實踐教育觀念,反對單一對立與片面割裂,強調實踐教學、理論教學、素質教育的相互銜接與協調發展,提出理論與實踐深度貫通,知識、能力、素質的一體融合,技能訓練與倫理培養有機結合的法學“大實踐觀”,并指導法學人才培養方案的不斷優化和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實驗的開展。

2.深度融合,多維拓展: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教學改革著眼于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型發展,在法學“大實踐觀”一體化指導下,通過強化實踐育人、設置縱橫交叉的實踐課程體系、建立多層次立體化大實踐平臺、培養“專兼結合、注重實踐”的師資隊伍、拓寬現代教育技術以及“互聯網+”的應用渠道、建立靈活有效的質量保障體系等手段與方式,多個維度促進實踐教學模式的不斷優化。

3.破除壁壘,協同共享:優化協同育人機制

教學改革切實發揮政府部門、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企業等在法治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健全雙向交流機制,與實務部門組成的緊密型協同創新合作平臺,就人才培養、實習就業、社會服務、科學研究等合作開展工作,解決人才共育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等問題,構建產學研聯盟長效機制。

(二)多維協同教學改革的推廣應用——產學研聯盟協同育人機制的建設

通過對“多維協同實踐教學模式”的推廣應用,充分發揮法治實務部門實踐優勢,找準法學人才培養和法律職業需求的結合點,與濰坊市法學會共建“法學協同育人平臺”,深化法學教育教學改革,雙方之間的合作交流體現在:

1.切實解決法學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將法治實務部門的優質教學、研究資源引入政法學院,吸收法治實務部門專家參與了2023 版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改、課程體系設計、實習實訓的開展、畢業論文的指導等工作,構建法治人才培養共同體,提升協同育人效果。

2.發揮律師事務所在案例資源、論辯技巧、庭審技術等方面的優勢,組織優秀律師成立實務專家指導團隊,建立校內理論導師和校外實務導師共同指導的“雙導師”制度,全過程參與省模擬法庭競賽、創新創業大賽等學科競賽參賽隊員的選拔、培訓、輔導等工作,精耕細作,全面提高學生的思辨、論辯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出庭應變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

3.緊密結合法學理論和法治實踐教學,與山東鳶都英合律師事務所合作開展“政法實務大講堂”,定期邀請國內外法學專家和實務專家通過網絡授課和面授等形式,加強對政法干警、律師、法學教師、行政執法人員和法學專業學生的培訓,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最新經驗和生動案例融入課堂教學。

4.開設特色實踐課程:合規法律與實務,由合規研究員與律所合規部專業律師進行合規法治和合規司法適用專題講授,培養具有合規職業倫理、合規理論知識、合規審查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法治人才。與律師事務所擬共建“合規研究院”,圍繞合規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培養合規法治人才、完善企業合規管理等重要內容,積極開展決策論證、法律咨詢、法治體檢等服務,助力駐濰企業合規經營、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5.拓展教學科研實踐基地建設,建立穩定的產、學、研基地。擴大接收法學專業學生完成專業實習、實務調研、實務觀摩、專業技能訓練和第二課堂活動等實踐教學活動開展基地的數量與規模,與實務部門共同建立常態化運行機制、可持續發展的管理模式和有關校外實踐教育的教學運行、學生管理、安全保障等內容的規章制度與工作方案。加大實務部門、優秀校友對院校發展的支持和資助,促進校企的長期合作與發展。

猜你喜歡
法學專業實務法學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高校書法學專業實踐教學課程構建
ICC TA858rev實務應用探討
論法學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
第五節 2015年法學專業就業狀況
第三節 法學專業培養方案
法學
ODI實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