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地” 產業鏈循環共生博弈分析
——以閩東北、 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為例

2024-01-01 12:11林淑偉關松立
莆田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飛地共生產業鏈

林淑偉,關松立

( 1. 莆田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福建 莆田 351131; 2. 莆田學院 管理學院,福建 莆田 351131 )

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構建優勢互補、 高質量發展的經濟發展格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 福建推動閩東北、 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建設,是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促進現代化經濟建設的重要環節。 要實現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突破不同行政區域既有的屬地管理和體制限制。 而“飛地” 經濟發展模式靈活性強,在發展水平各異的不同行政區域采取空間上的跨區域投資發展戰略,進行跨區域的資源、 技術、 資本、 人才等要素配置,可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 實現兩大協同發展區區域聯動,產業的配套協作是重要突破口。 構建“飛地” 產業鏈循環共生模式,探索產業鏈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博弈,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不斷深化山海協作、 推動統籌發展的“福建方案”、 推動新一輪產業變革和區域發展的具體行動。

一、 文獻綜述

產業鏈循環共生理念源自循環經濟發展理論,循環經濟是一種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發展模式,以經濟的健康發展、 資源的高效利用與環境的友好和諧為發展目標,以低排放、 低消耗和高效率為特征[1]。 美國經濟學家Kenneth E.Boulding 最早提出“飛船理論”,闡述了人類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遵循生態循環規律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2]。 此后,許多學者從生態和經濟相結合的角度研究循環經濟,Abad-Segura 等研究了循環經濟政策對環境和可持續增長的影響[3],Ferrante 等研究了循環經濟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發現循環經濟對經濟增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4]。 在循環經濟理念的發展過程中,產業鏈循環共生關系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互為供需的關聯關系,產業共生逐漸成為產業發展和資源高效利用的重要理論之一。 Frosch 等提出工業化生產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形成產業生態[5],Schwarz 等研究發現構建產業循環共生網絡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6],Heeres 等以美國和荷蘭的產業園為例分析了產業共生的構建經驗[7],Jacobsen 以丹麥卡倫堡為例定量分析了產業循環共生網絡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影響[8]。 國內學者對產業鏈循環共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產業轉移。 胡黎明等研究了構建產業雙向轉移驅動下的開放創新產業共生系統[9],劉友金等研究了中國與“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之間產業轉移的互惠共生效應[10],張倩肖等研究了中國產業的轉移演化路徑以及產業轉移“共生系統” 與“共生環境” 之間的交互作用[11]。 二是產業集聚。 程松松等從主體層面分析了共生導向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價值構建的影響[12],劉軍等將產業共生集聚劃分為產業互利型的共生集聚和產業偏利型的共生集聚兩種不同的模式,研究發現當前中國共生集聚總體水平呈上升趨勢[13],田家林等研究了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與其他產業的共生關系[14]。 三是產業轉型。 昌敦虎等基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視角,研究了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轉型[15],馬斌斌等立足數實融合背景,以共生理論為基礎,深入闡釋了數字經濟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16],吳彬等研究了農業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共生系統及其現實困境[17]。 目前關于閩東北、 閩西南協同發展區“飛地” 產業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科技創新的角度,即通過科技創新來提升碳排放效率,通過發展綠色低碳產業來實現經濟發展的綠色轉型[18-20]; 二是山海協作的角度,即通過山海協作構建“飛地” 的區域聯動機制[21]。

綜上所述,產業鏈的循環共生與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正相關關系,但目前針對閩東北、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創新和山海協作的角度,關于產業鏈的研究不多,關于產業鏈中參與主體的市場博弈行為的研究更少?;诖?,本文探索構建閩東北、 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產業鏈循環共生模式及系統內部的耦合共生機理,并從參與主體的角度對利益相關者進行博弈分析,以期為兩大協同發展區形成“協同性”“循環性” “共生性” 的產業集群提供借鑒。

二、 研究設計

1. 研究區域

閩東北(含福州、 莆田、 南平、 寧德、 平潭)、 閩西南(含廈門、 漳州、 泉州、 三明、 龍巖)協同發展區分別以福州和廈門為“引領極”,對福州都市圈和廈漳泉都市圈進行區域空間擴展,實現上、 下游的“飛地” 產業鏈,這是福建區域發展的重大戰略,也是實現雙輪驅動、 南北互動、 山海協作、 統籌發展的“福建方案”。

2. “飛地” 產業鏈的資源基礎

福建地勢總體上西北高、 東南低,西部和中部有呈東北-西南走向的兩列大山帶,它們與福建的海岸線平行。 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臨海地區礦產、 海洋資源豐富,港口優勢突出。 福州作為閩東北協同發展區的龍頭,有著相對完善的產業集群和配套型產業,依托福州經濟密集區中心城市,充分發揮對外開放的區位優勢,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競爭,推進特色產業集群的形成,增強產業集群的競爭力。 而廈漳泉依托海峽西岸優良的廈門灣和泉州港,發展沿海地區產業集群,加快臨港工業、 機械工業、 電子信息以及船舶工業等的發展,形成海峽西岸制造產業集群密集區。 兩大協同發展區中的山區地區三明、 南平、龍巖則重點發展資源型與地方特色產業集群,與沿海地區產業集群共同形成山海產業聯動帶,促進山海聯動開發、 優勢互補、 互利共贏。

“飛地” 產業鏈的構建不僅需要高新技術的支持,同時也依賴勞動力、 信息、 資本等傳統要素。 沿海地區在創新型人才培養、 科技研發、 技術推廣方面擁有領先優勢,這些優越的要素稟賦為“飛地” 產業鏈的推進增添動力,而山區擁有大量的土地與勞動力資源,為“飛地” 產業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要素稟賦互補與山海強力配合使得“飛地” 產業鏈在整體上形成“沿海研發-山區轉接” 的跨區域模式。

3. “飛地” 產業鏈的產業基礎

閩東北、 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的產業結構存在較大的差異,具體如表1 所示。

2021 年閩東北五地市三大產業結構比例為1.00 ∶5.51 ∶6.52,由此可知,閩東北協同發展區的第三產業已成為主要的生產力,而第一產業占比僅為7.67%,其中,福州的三大產業結構比例為1.00 ∶6.73 ∶10.04,第三產業占比更高。 從閩東北各地市的主導產業和地位依托來看,協同發展區的區域協同和產業協同存在拓展空間,可以發揮福州都市圈的龍頭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推進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產業的協同發展,加快企業數字化、 生產智能化建設步伐,以數字化賦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而閩西南五地市三大產業結構比例為1.00 ∶10.28 ∶9.41,由此可見,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的第二產業是主要的生產力,第一產業占比同樣較低,僅為4.83%,但由于廈漳泉的電子信息產業、 物流產業、 化工產業、 機械產業等的不斷發展壯大,第二產業成為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近年來,閩西南五地市在產業園區共建方面成效顯著,位于廈門的部分企業通過設立廈門總部加外地生產基地的發展模式,將生產基地逐漸擴大到漳州、 龍巖等地,進一步推進閩西南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更高水平的融合協作。

三、 “飛地” 產業鏈利益相關者博弈分析

1. “飛地” 產業鏈范疇界定

閩東北、 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的“飛地” 產業鏈是以區域合作經濟帶為基礎,發揮地域間的合作優勢,構建區域協同產業機制。 從空間分布上看,兩大協同發展區構建起以福州、 廈門為沿??臻g核心區域; 漳州、 泉州、 莆田、 寧德、 平潭為沿??臻g周邊區域; 龍巖、 三明、 南平為山地空間的“飛地” 結構。 從產業布局上看,沿海的閩江口產業群、 湄洲灣產業群、 泉州港產業群、 廈門灣產業群相互鏈接,形成沿海產業帶;沿武夷山脈的武夷山產業群和閩西產業群,形成山區產業帶; 兩大產業帶進行山海協作,重構新的產業重組輻射模塊,進一步拓展上下游產業發展空間。

2. 利益相關者

閩東北、 閩西南協同發展區“飛地” 產業鏈的主體包括主導企業、 原材料加工企業、 配套生產企業、 科技服務機構以及政府部門。 從社會網絡的角度看,還包括公眾、 媒體、 社會組織等利益相關者。 其中,主導企業、 原材料加工企業、 配套生產企業屬于營利組織,因為效益最大化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最終目標; 政府部門從謀求社會利益的角度對企業進行政策激勵和監督;公眾、 媒體、 社會組織等則從節約資源、 保護生態環境等利益角度對企業進行監督。 各主體利益相關者的共生耦合的關系模型如圖1 所示。

圖1 閩東北、 閩西南協同發展區“飛地” 產業鏈主體利益相關者關系模型

主導企業、 原材料加工企業和配套企業是產業鏈的主要利益主體,它們分別有自己的利益空間,且在經濟往來過程中互有利益牽扯,三個利益空間存在一定交集。 高等院校、 研發機構和三大企業存在交流與合作關系,原材料加工企業從科技服務機構引進技術進行原材料精加工,主導企業與科技服務機構進行產品研發和生產,配套企業提高產品無害化處理和副產品再加工服務。監管部門對三大企業進行監督,約束企業行為,體現為成本導向、 效益導向和環境導向,通過一系列激勵和監管措施對三大企業的所有空間進行覆蓋監管。

3. 博弈分析

如前所述,企業加入產業鏈有其自身利益的考慮,為了進一步分析企業加入產業鏈的意愿,參照史寶娟等的博弈分析[22],現假設在產業鏈中有主導企業A、 配套企業B,對主導企業A 來說,如果加入產業鏈,從科技服務機構引進先進技術進行生產的成本為CA,與配套企業進行合作的收益為IA,如果沒有與配套企業進行合作的收益為I′A,政府的政策激勵為PA,如果沒有加入產業鏈且因為沒有引進先進技術導致環境污染或因其他違法行為而受到的監管處罰為βA。 對配套企業B 來說,如果加入產業鏈與主導企業A進行合作的合作收益為IB,生產成本為CB,配套運輸成本為TB; 如果沒有與主導企業A合作則其收益為I′B,生產成本為C′B,運輸成本為T′B,政府的政策激勵為PB,由此可以總結主導企業A 和配套企業B 的博弈收益如表2 所示。

表2 主導、 配套企業加入“飛地”產業鏈意愿博弈模型

假設主導企業A 和配套企業B 的策略集合為S={s1,s2,s3,s4},s1,s2,s3,s4分別表示策略(加入,加入)(加入,不加入)(不加入,加入)(不加入,不加入),為了使最終的均衡策略為s1,則需要滿足以下集合:

由式(1)可知,如果要讓主導企業、 配套企業都愿意加入“飛地” 產業鏈進行合作,需滿足以下條件: 第一,主導企業加入產業鏈與配套企業進行合作獲得的收益加上政府的政策激勵,要大于其沒有與配套企業進行合作獲得的收益;第二,如果配套企業沒有與主導企業合作獲得的利潤大于其與主導企業合作獲得的利潤,且該差額大于政府的政策激勵,則配套企業不會加入產業鏈; 第三,主導企業沒有加入產業鏈獲得的利潤不僅不高,可能還要額外支付因環境污染或其他違法行為而受到的監管罰款。 因此,要打造區域“飛地” 產業鏈,實現產業循環共生,光靠企業自發的合作是不夠的。 從博弈分析結果來看,對主導企業來說,與產業鏈內的配套企業合作和與非產業鏈內的配套企業合作會產生利潤差,當政府的政策激勵高于這一利潤差時,才能保證主導企業加入產業鏈的積極性。 另外,如果主導企業因沒有加入產業鏈并導致環境污染或因其他違法行為,監管部門對其處罰的力度足夠大,也可以提高企業加入產業鏈的意愿。 對配套企業來說,其加入產業鏈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就是政府的政策激勵,因為配套企業的生產利潤較低,其與產業鏈中的企業合作獲得的額外利潤不一定高,反而可能因為有時要遷就主導企業而降低自身利潤水平,這時政府的政策激勵如果能大于該差額利潤,那么就能提高配套企業加入產業鏈的意愿。

綜上分析可知,為保證主導企業、 配套企業的合作,政府要通過激勵政策來保證它們的合作積極性。 然而,由于政府不僅要承擔龐大的經費開支,還要密切關注主導企業、 配套企業的實時交易情況,單純依靠政策激勵來帶動打造閩東北、 閩西南協同發展區跨區域“飛地”產業鏈,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 因此,還要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激勵機制,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實現“飛地”產業鏈各個利益主體在市場運作下的協調合作,實現“飛地”產業鏈的流暢循環和耦合共生。

四、 循環共生模式構建

1. 三維立體循環模式

兩大協同發展區三維立體循環是指通過閩西山區的制造型產業、 閩東北沿海區的新能源型產業、 閩西南沿海區的電子信息型產業間的互利共生循環發展,促使區域內產業形成合力,實現生產成果增值、 資源節約以及上、 下游合作,最終實現閩東北、 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產業共生,進一步促進綠色經濟、 數字經濟和海洋經濟的發展。具體如圖2 所示。

圖2 閩東北、 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產業共生三維立體循環模式

閩東北、 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的產業共生三維立體循環模式由三個維度共同構成,第一維度是區域層面,以閩西山區、 閩東北沿海區、 閩西南沿海區為對象探索產業鏈共生; 第二維度是產業層面,三個區域的特色優勢產業分別為制造型產業、 新能源型產業和電子信息型產業,分析不同類型的產業共生; 第三維是微觀主體層面,跨地區、 園區以及企業等不同主體實現生態共生。 三個維度由外到內、 從宏觀到微觀層層遞進,通過資源節約與產品增值、 科技成果轉化、 產業互利共生來實現閩東北、 閩西南產業共生的核心目標。 三維立體循環的具體構成如下。

第一維度的構成要素有閩西山區、 閩東北沿海區以及閩西南沿海區。 閩西山區包括南平、 三明、 龍巖,閩東北沿海區包括福州、 寧德、 莆田、 平潭,閩西南沿海區包括廈門、 漳州、 泉州。 閩西山區三市地域相連,具有較強的產業關聯性和人文趨近性,而兩個沿海區則是發展對外經濟的前沿。 近年來,隨著福州都市圈和廈漳泉都市圈的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轉移對周邊地區的區域聯動增強,三個區域之間的發展關系越來越緊密。 三地區域的協同發展會進一步推動閩東北、 閩西南協同發展區與臺北都市圈的交流合作、 互聯互通,最終形成跨越海峽兩岸的海峽經濟區。

第二維度的構成要素為三地突出的特色優勢產業。 閩東北沿海區以新能源型產業為主,閩西南沿海區以電子信息型產業為主,兩個沿海地區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較大,并且具有較強的知識型、 服務型特征。 而西部山區的優勢產業是資源型加工業,同時由于該地區擁有豐富的資源,隨著產業布局的調整,特色農業和文化旅游業的比重也在逐漸增加,具有較強的資源型、 加工型特征。 三地圍繞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 高新技術產業化、 新興產業規?;腿绾未龠M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可以探索符合福建省情、 節約資源、 低消耗、 少污染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及與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產業集群發展道路。

第三維度的構成要素是實現產業共生的微觀主體。 從企業層面看,產業共生是以各個企業的主流產品為核心,其他周邊產品為輔助,與周邊其他企業形成上、 下游產業鏈,或者獨立建廠承接自身核心業務,并在上游建立原材料加工工廠生產初級產品,下游處理核心業務產生的副產品,形成企業發展的產業共生。 從園區層面看,地方政府可以對地方產業發展進行引導,建立園區讓企業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和產業互利共生,園區內的上游企業進行原材料生產,核心競爭力企業進行產品研發和生產,配套企業為主導企業提供產品分銷、 副產品生產和廢料再利用業務,各類企業根據自身所處產業的生產特點與其他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通過資源的循環利用實現產業共生。 從跨地區發展角度看,不同地域的產業集群可以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依托,實現區域之間資本、 技術、 人才、 信息、 資源等互聯互通、 互利互補,實現優勢互補的產業分工協作和產業共生發展。

2. 耦合共生機理

本文中,耦合是指各個子系統的良性互動、相互依賴、 相互協調、 相互促進的動態關聯關系。 兩大協同發展區通過內生動力驅動產業集聚,閩西山區、 閩東北沿海區和閩西南沿海區可根據自身產業發展優勢實現產業對接、 協同合作和生態共生,打造跨區域的產業鏈。 因此,閩東北、 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的共生耦合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層為三地跨區域產業鏈的構建,第二層為產業鏈外力的推動。 其合作利益主體共生耦合機理如圖3 所示。

圖3 閩東北、 閩西南協同發展區“飛地” 產業鏈共生耦合機理

第一層面,閩東北沿海區的福州都市圈和閩西南沿海區的廈漳泉都市圈作為兩大區域的“核心”,在科技、 信息、 人才方面具有優勢,可以以核心競爭力產品生產企業和科技服務機構作為主體參與到產業鏈中; 閩東北沿海區和閩西南沿海區的周邊城市在港口物流、 資金、 人才以及加工制造方面有優勢,可以逐漸成為“核心”區域輸出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閩西地區擁有豐富的資源,是閩東北、 閩西南重要的產業基地和生態保護屏障,鋼鐵、 化工、 裝備制造等產業優勢巨大,在產業鏈中或以主導企業為主體引進沿海地區先進技術,改良原材料的加工生產,或作為配套企業生產主導企業的配套產品、 將廢物無害化處理等。 目前,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的部分企業已經采取總部加外地生產基地的發展模式,逐漸將生產基地擴大到閩西山區。 在具體產業鏈打造過程中,企業的角色會在主導企業和配套企業之間轉換。

第二層面,兩大協同發展區內跨區域“飛地” 產業鏈的構建離不開外力的推動。 通過推動兩大協同發展區要素市場一體化改革,借助交通一體化降低物流成本,依托技術、 信息的一體化促進核心產品的技術研發。 同時,通過暢通科研服務機構溝通、 交流和合作渠道,利用資源、金融的一體化,促進主導企業實現采購生產、 成果轉化以及配套企業實現產品分銷等。 內在的動力和外在的推力共同構成“飛地” 產業鏈的區域耦合,唯有科技、 人才、 資源、 信息等形成合力,相得益彰,才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產業鏈。

五、 結論與啟示

通過分析閩東北、 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飛地” 產業鏈循環共生及利益相關者的博弈,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從發展基礎上看,兩大協同發展區的產業結構存在較大差異,沿海和山區的要素稟賦互補與山海強力配合使得“飛地” 產業鏈在整體上形成“沿海研發-山區轉接” 的跨區域模式。

第二,從發展模式上看,兩大協同發展區從區域協同、 產業協作、 主體參與的維度,通過資源節約與產品增值、 科技成果轉化、 產業互利共生來實現三維立體循環的產業共生目標。

第三,從利益博弈上看,要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激勵機制,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同時可以通過設立專項扶持基金、 組建專家團隊、 開展校企產學研合作等方式引導企業更好發展,實現“飛地” 產業鏈的流暢循環和耦合共生。

第四,從耦合機理上看,兩大協同發展區通過內生動力驅動產業集聚,閩西山區、 閩東北沿海區和閩西南沿海區可根據自身產業優勢實現產業對接和生態共生,加上一體化政策的推動,打造跨區域的“飛地” 產業鏈。

本研究的政策啟示是: 為了促進閩東北、 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的協同發展,不僅需要市場機制的調節,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激勵,但是,各地市之間在交通、 監管、 金融等方面仍存在壁壘,市場主體加入跨區域“飛地” 產業鏈可能會增加其參與成本。 因此,打造兩大協同發展區的“飛地” 產業鏈,構建三維立體循環和共生耦合機制要以長效激勵為主。 因此,政府要在科研、金融等方面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讓科研服務機構樂于開發技術、 企業樂于引進技術。 然而,僅靠政府的政策激勵是不夠的,還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通過政策引導逐步讓市場發揮作用,保證相關政策覆蓋企業和科研服務機構。 同時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研發、 組建專家團隊,有效實現企業生產的高水平和低成本,讓企業和科研服務機構有加入“飛地” 產業鏈的動力,在市場運作下自發合作,進而夯實“飛地” 產業鏈的根基。

猜你喜歡
飛地共生產業鏈
全省首批南北共建科創飛地揭牌
“饸饹面”形成產業鏈
人與熊貓 和諧共生
共生
『綠色海堤』扮美『飛地漁村』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產業鏈條“鏈” 著增收鏈條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產業鏈春之奏鳴
“飛地經濟”起飛還需助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